CN216354399U - 锂离子电池正极活性材料的回收设备 - Google Patents

锂离子电池正极活性材料的回收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354399U
CN216354399U CN202122070272.7U CN202122070272U CN216354399U CN 216354399 U CN216354399 U CN 216354399U CN 202122070272 U CN202122070272 U CN 202122070272U CN 216354399 U CN216354399 U CN 21635439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ctive material
lithium ion
ion battery
positive
recover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2070272.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袁鹏
陈泽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ongguan Chuangming Battery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Dongguan Chuangming Battery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ongguan Chuangming Battery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Dongguan Chuangming Battery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2070272.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635439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35439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35439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W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WASTEWATER TREATMENT OR WASTE MANAGEMENT
    • Y02W30/00Technologies for solid waste management
    • Y02W30/50Reuse, recycling or recovery technologies
    • Y02W30/84Recycling of batteries or fuel cells

Landscapes

  • Secondary Cells (AREA)
  • Battery Electrode And Active Subsutance (AREA)
  • Manufacture And Refinement Of Metal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锂离子电池正极活性材料的回收设备,包括依次相连的用于溶解正极片中的粘结剂并回收正极废料材料的回收罐、将所述正极废料材料进行输送的第一输送机构、用于将所述正极废料材料与LiNO3和LiOH共晶锂盐进行混合的粉体混合罐、将混合后的粉体进行输送的第二输送机构和将所述粉体进行固相反应及烧结的的烧结炉。采用本实用新型的回收设备,于回收罐中通过极片溶解而得到包括已报废的正极活性材料和导电剂,再于粉体混合罐中和LiNO3及LiOH共晶锂盐进行混合,最后经高温烧结除去导电剂可得经补锂修复的正极活性材料,此回收设备操作简单、成本低、回收率高。

Description

锂离子电池正极活性材料的回收设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材料制备、加工相关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回收设备,更加涉及一种锂离子电池正极活性材料的回收设备。
背景技术
锂离子电池以高能量密度、高电压、循环性能好、自放电小、储存时间长、操作安全、使用温度范围宽、环境友好等优点,逐步取代传统的镍镉电池和镍氢电池,且市场份额逐年增加。锂离子电池中的贵重金属资源集中在外壳、集流体和正极活性材料上。
目前,除了早期商业化的钴酸锂外,工业生产中常用的锂离子电池正极活性材料还有尖晶石结构的锰酸锂,层状结构的镍钴锰酸锂三元材料和橄榄石型的磷酸铁锂。由于锂离子电池循环寿命有限,使用一段时间后就不得不废弃。锂离子电池中的有机溶剂和金属会污染土壤、空气、水源等,对环境造成很大的威胁,而废旧锂离子电池富含的金属有时重要的稀缺资源。探索合理的回收废旧锂离子电池的方法,实现对废旧锂离子电池中贵金属资源的合理利用已经迫在眉睫。目前人们研究比较多的是采用无机强酸来实现钴酸锂正极活性材料中金属钴和锂的分离提纯,但该工艺复杂,且无机强酸对设备要求较高,存在的二次污染比较严重。而针对锰酸锂和镍钴锰酸锂正极活性材料的回收利用研究还很少。
目前,工业上处理废旧镍钴锰酸锂三元正极活性材料锂离子电池的主要方法为将废旧锂离子电池破碎、分离获得三元正极粉,然后采用火法或湿法浸出的方法将获得的三元正极粉除杂,最后通过共沉淀或萃取分离等方式进行整体回收或分离回收。但传统的火法回收工艺存在能耗高、回收率低的问题,而湿法处理虽然回收率较高,但也存在金属分离率低、成本高、工艺复杂、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有效的锂离子电池正极活性材料的回收设备,其可对锂电池正极活性材料进行回收,避免浪费资源、污染环境,且对回收的正极活性材料进行修复再生,可达到再次利用的目的,其设备操作简单、成本低、回收率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锂离子电池正极活性材料的回收设备,包括依次相连的用于溶解正极片中的粘结剂并回收正极废料材料的回收罐、将所述正极废料材料进行输送的第一输送机构、用于将所述正极废料材料与LiNO3和LiOH共晶锂盐进行混合的粉体混合罐、将混合后的粉体进行输送的第二输送机构和将所述粉体进行固相反应及烧结的的烧结炉。
采用本实用新型的回收设备,于回收罐中通过极片溶解而得到包括已报废的正极活性材料和导电剂,再于粉体混合罐中和LiNO3及LiOH共晶锂盐进行混合,最后经高温烧结除去导电剂可得经补锂修复的正极活性材料,此回收设备操作简单、成本低、回收率高。
作为本实用新型一种较佳的技术方案,所述回收罐的上部两侧分别设有正极片进料口和NMP加料口,所述回收罐的内部由上至下依次设有用于拦截正极集流体的第一筛网和用于拦截正极废料材料的第二筛网,所述回收罐于所述第二筛网的下方设有NMP排料口,所述回收罐上还设有用于加热NMP的加热机构和连接所述第一输送机构的出料口。第一筛网的目数低于第二筛网,第一筛网优选目数为200目,第二筛网优选目数为400目,正极片的粘结剂被NMP溶解之后,正极废料材料和NMP经第一筛网流向第二筛网,而正极集流体被拦截,再经过孔径更小的第二筛网,正极废料材料被拦截,而NMP通过第二筛网流到回收罐的底部。加热机构进行多次加热,首次低温加热如70℃左右进行溶解加热,在NMP排出回收罐之后,再于110℃进行加热而将正极废料材料中的NMP 蒸发并排出。
作为本实用新型一种较佳的技术方案,所述回收罐于所述第一筛网和所述第二筛网之间设有排气口,置于第二筛网上的正极废料材料中的NMP于干燥后蒸发经排气口排出。
作为本实用新型一种较佳的技术方案,所述出料口的底面和第二筛网位于同一水平面,所述第一输送机构包括传送拉带和随所述传送拉带移动且高度匹配所述出料口的运输托盘。
作为本实用新型一种较佳的技术方案,所述粉体混合罐的上部两侧分别设有连接所述第一输送机构的正极废料材料进料口和共晶锂盐加料口,所述粉体混合罐的下部设有出料管。
作为本实用新型一种较佳的技术方案,所述粉体混合罐的内腔底壁呈弧形结构且底端延伸至所述出料管,所述出料管的管壁开设有通气口,所述出料管内设有控制其口打开或闭合的阀门。将粉体混合罐的内腔底壁设置为弧形结构,此结构有利于聚集粉料,并将与之连接的出料管的关闭开设通气口,在通入气体后,聚集的粉料都可以被压缩空气吹散,从而达到均匀分散粉体的作用。
作为本实用新型一种较佳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二输送机构位于所述出料管的下方,且所述第二输送机构包括传送拉带和随所述传送拉带移动且位于所述出料管下方的匣钵。
作为本实用新型一种较佳的技术方案,所述烧结炉设有连接所述第二输送机构的粉体进料口,且所述烧结炉的底部设有正极活性材料出料口。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锂离子电池正极活性材料的回收设备示意图。
元件符号说明
100-回收设备;10-回收罐;11-正极片进料口;12-NMP加料口;13-第一筛网; 14-第二筛网;15-NMP排放口;16-出料口;17-排气口;20-第一输送机构;21/41- 传送拉带;23-运输托盘;30-粉体混合罐;31-正极废料材料进料口;32-共晶锂盐加料口;33-出料管;34-内腔底壁;35-通气口;36-阀门;40-第二输送机构; 43-匣钵;50-烧结炉;51-粉体进料口;53-正极活性材料出料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于本实用新型的锂离子电池正极活性材料的回收设备进行详细的说明。
如图1所示的锂离子电池正极活性材料的回收设备100包括依次相连的用于溶解正极片中的粘结剂并回收正极废料材料的回收罐10、将正极废料材料进行输送的第一输送机构20、用于将正极废料材料与LiNO3和LiOH共晶锂盐进行混合的粉体混合罐30、将混合后的粉体进行输送的第二输送机构40和将粉体进行固相反应及烧结的烧结炉50。其中,步骤(1)中干燥的温度高于加热的温度,干燥温度可为70℃左右,时间为1h,加热温度为110℃左右。其中,正极废料材料包括正极活性物质和导电剂,正极活性物质可为常用的正极活性材料,如锰酸锂、镍钴锰酸锂、钴酸锂、磷酸铁锂等,导电剂可为Super-P、科琴黑、乙炔黑、KS-6、KS-15、VGCG、CNT。
继续如图1所示,回收罐10的上部两侧分别设有正极片进料口11和NMP 加料口12,回收罐10的内部由上至下依次设有用于拦截正极集流体的第一筛网 13和用于拦截正极废料材料的第二筛网14,回收罐10于第二筛网14的下方设有NMP排料口15,回收罐10上还设有用于加热NMP的加热机构(图中未示出)和连接第一输送机构20的出料口16,第一筛网13和第二筛网14之间设有排气口17。第一筛网13的目数低于第二筛网14,第一筛网13优选目数为200 目,第二筛网14优选目数为400目,正极片的粘结剂被NMP溶解之后,正极废料材料和NMP经第一筛网13流向第二筛网14,而正极集流体被拦截,再经过孔径更小的第二筛网14,正极废料材料被拦截,而NMP通过第二筛网14流到回收罐10的底部。加热机构可为设于回收罐10的周壁和/或底部的加热片、电阻丝、加热膜等加热件,其可进行多次加热,首次低温加热如70℃左右进行溶解加热以使正极片中的粘结剂如PVDF等溶于NMP,经过滤将NMP排出回收罐10之后,再于110℃进行加热而将正极废料材料中的NMP蒸发并经排气口 17排出。
另外,出料口16的底部和第二筛网14位于同一水平面,第一输送机构20 包括传送拉带21和随传送拉带21移动且高度匹配出料口16的运输托盘23。
继续如图1所示,粉体混合罐30的上部两侧分别设有连接第一输送机构20 的正极废料材料进料口31和共晶锂盐加料口32,粉体混合罐30的下部设有出料管33。粉体混合罐30的内腔底壁34呈弧形结构且底端延伸至出料管33,出料管33的管壁开设有通气口35,出料管33内设有控制其口打开或闭合的阀门 36。将粉体混合罐30的内腔底壁34设置为弧形结构,此结构有利于聚集粉料,并将与之连接的出料管33的关闭开设通气口35,在通入气体后,聚集的粉料都可以被压缩空气吹散,从而达到均匀分散粉体的作用。一般通过共晶锂盐加料口32加入LiNO3和LiOH共晶锂盐,其中LiNO3和LiOH的摩尔比为2~4:2,优选为3:2,此摩尔比例下会出现低共熔点,熔点小于200℃(即此熔点低于每一纯组分的熔点),有利于降低烧结温度。
结合图1需要进一步说明的是,第二输送机构40位于出料管33的下方,且第二输送机构40包括传送拉带41和随传送拉带41移动且位于出料管33下方的匣钵43。烧结炉50设有连接第二输送机构40的粉体进料口51,且烧结炉 50的底部设有正极活性材料出料口53,以用于收集修复后的正极活性材料,其中导电剂于高温烧结时被气化。烧结炉的温度为260~350℃,烧结时间为2~4h,紧接着烧结炉的温度调整为850℃,并在此温度下煅烧4h。固相法的反应温度为260~350℃,反应时间为2~4h,烧结的温度为750~950℃,时间为3~5h。利用共晶锂盐的低熔点的优势可降低反应温度,在260~350℃的反应温度下,在固液间可进行补锂,而后的750~950℃的高温烧结可使反应更彻底,同时调整晶体结构。采用烧结炉的固相法进行修复,相对于水热反应而言,其回收方法更简单、便捷,且现对于水热反应需要先制备成中间产物再对中间产物进行清洗和煅烧处理,其仅一步烧结的固相法的回收率更高。
其中,正极片进料口11、NMP加料口12、NMP排放口15、出料口16、排气口17、正极废料材料进料口31、共晶锂盐加料口32、通气口35、粉体进料口51、正极活性材料出料口53皆可通过阀门控制其打开或闭合。
本实用新型的锂离子电池正极活性材料的回收设备100的工作原理为:将报废的正极片裁成片状通过正极片进料口11加入到回收罐10的第一筛网13上,通过NMP加料口加入NMP,开启加热机构进行加热,使NMP溶液温度升至70℃,加热一定时间使粘结剂于NMP中溶解,正极废料材料从正极集流体上脱落而掉至第二筛网14上,NMP从NMP排放口中排出,再次加热使回收罐10 内的温度达到110℃将正极废料材料中的NMP烘干而得到干燥的正极废料材料,且于烘干过程中,NMP蒸发经排气口17排出。正极废料材料经运输托盘23随传送拉带21经正极废料材料进料口输送至粉体混合罐30中,通过共晶锂盐加料口32加入LiNO3与LiOH,关闭阀门36,经通气口35向粉体混合罐30中通入压缩气体使共晶锂盐和正极废料材料混合均匀,关闭通气口35,打开阀门36,从出料管33排出粉体,并经第二输送机构40的匣钵43将粉体输送至烧结炉50,于260~350℃的烧结温度下,反应时间为2~4h,而后在750~950℃下煅烧3~5h,此时导电剂被气化,而正极废料材料进行修复再生而得正极活性材料。
最后应当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了详细说明,但是也并不仅限于实施例中所列,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实质和范围。

Claims (8)

1.一种锂离子电池正极活性材料的回收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依次相连的用于溶解正极片中的粘结剂并回收正极废料材料的回收罐、将所述正极废料材料进行输送的第一输送机构、用于将所述正极废料材料与LiNO3和LiOH共晶锂盐进行混合的粉体混合罐、将混合后的粉体进行输送的第二输送机构和将所述粉体进行固相反应及烧结的烧结炉。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锂离子电池正极活性材料的回收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回收罐的上部两侧分别设有正极片进料口和NMP加料口,所述回收罐的内部由上至下依次设有用于拦截正极集流体的第一筛网和用于拦截正极废料材料的第二筛网,所述回收罐于所述第二筛网的下方设有NMP排料口,所述回收罐上还设有用于加热NMP的加热机构和连接所述第一输送机构的出料口。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锂离子电池正极活性材料的回收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回收罐于所述第一筛网和所述第二筛网之间设有排气口。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锂离子电池正极活性材料的回收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出料口的底面和第二筛网位于同一水平面,所述第一输送机构包括传送拉带和随所述传送拉带移动且高度匹配所述出料口的运输托盘。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锂离子电池正极活性材料的回收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粉体混合罐的上部两侧分别设有连接所述第一输送机构的正极废料材料进料口和共晶锂盐加料口,所述粉体混合罐的下部设有出料管。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锂离子电池正极活性材料的回收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粉体混合罐的内腔底壁呈弧形结构且底端延伸至所述出料管,所述出料管的管壁开设有通气口,所述出料管内设有控制其口打开或闭合的阀门。
7.根据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锂离子电池正极活性材料的回收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输送机构位于所述出料管的下方,且所述第二输送机构包括传送拉带和随所述传送拉带移动且位于所述出料管下方的匣钵。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锂离子电池正极活性材料的回收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烧结炉设有连接所述第二输送机构的粉体进料口,且所述烧结炉的底部设有正极活性材料出料口。
CN202122070272.7U 2021-08-30 2021-08-30 锂离子电池正极活性材料的回收设备 Active CN21635439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070272.7U CN216354399U (zh) 2021-08-30 2021-08-30 锂离子电池正极活性材料的回收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070272.7U CN216354399U (zh) 2021-08-30 2021-08-30 锂离子电池正极活性材料的回收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354399U true CN216354399U (zh) 2022-04-19

Family

ID=8117012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2070272.7U Active CN216354399U (zh) 2021-08-30 2021-08-30 锂离子电池正极活性材料的回收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635439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068242B2 (en) Valuable metal leaching method, and valuable metal collection method employing the leaching method
CN103915661B (zh) 一种直接回收并修复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方法
CN104538696B (zh) 从镍钴锰酸锂正极材料的废锂离子电池中回收金属的方法
WO2022193781A1 (zh) 一种废旧三元正极材料的再生方法和应用
CN111244566B (zh) 高温原位热处理回收废弃三元锂离子电池中有价成分的方法
CN104466292B (zh) 从钴酸锂正极材料的废锂离子电池中回收钴锂金属的方法
CN113265704B (zh) 一种由废旧锂离子电池再生制备暴露{010}晶面的片状单晶三元电极材料的方法
CN105576314A (zh) 一种锂离子电池正极片回收利用方法
CN104485493B (zh) 废锂离子电池中钴酸锂正极活性材料的修复再生方法
CN111261969B (zh) 一种磷酸铁锂废旧电池正极材料回收再生方法
CN104466295A (zh) 镍钴锰酸锂废锂离子电池中正极活性材料的再生方法
CN111252814A (zh) 一种废旧三元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回收方法
CN111790728A (zh) 一种利用水蒸气高效还原回收废旧锂电池的处置方法
Li et al. Preparation and electrochemical properties of re-synthesized LiCoO 2 from spent lithium-ion batteries
CN111180822B (zh) 一种镍钴锰废旧三元锂电池正极材料回收再利用方法
CN104538695A (zh) 废镍钴锰酸锂电池中回收金属并制备镍钴锰酸锂的方法
CN113764765A (zh) 锂离子电池正极活性材料的回收方法和回收设备
CN114229816B (zh) 一种从废旧磷酸铁锂电池中回收制备正极材料的方法
CN110092398A (zh) 一种废旧锂离子电池焙烧尾气资源化利用的方法
CN112062143A (zh) 一种以废旧锂离子电池为原料的无酸制备碳酸锂的方法
CN104466293B (zh) 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钴酸锂废料的再生方法
CN113415814A (zh) 一种利用超低温焙烧从废旧锂离子电池中选择性回收锂的方法
CN112909370A (zh) 一种废旧锂电池中三元正极材料的修复方法
CN102368560A (zh) 一种电池的电极材料的回收方法
CN104485494B (zh) 钴酸锂废锂离子电池中正极活性材料的再生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