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317051U - 电磁炒菜锅用集热组件、电磁炒菜锅及自动炒菜装置 - Google Patents
电磁炒菜锅用集热组件、电磁炒菜锅及自动炒菜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6317051U CN216317051U CN202122403017.XU CN202122403017U CN216317051U CN 216317051 U CN216317051 U CN 216317051U CN 202122403017 U CN202122403017 U CN 202122403017U CN 216317051 U CN216317051 U CN 216317051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supporting
- electromagnetic
- pot body
- wire coil
- bas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Frying-Pans Or Fry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电磁炒菜锅用集热组件,电磁加热装置通过电磁炉线盘加热锅体,电磁炉线盘将电能转换为磁能,在磁能的作用下,电磁炉线盘使得锅体的表面产生涡流以对锅体进行加热,但磁能的传递往往受到距离的影响;通过电磁炉线盘与锅体保持第一预设距离,使得电磁炉线盘对锅体的加热效果最好;再通过电磁炉线盘与底座保持第二预设距离,电磁炉线盘无法通过磁能在底座表面产生涡流。本方案通过电磁炉线盘与锅体保持第一预设距离,电磁炉线盘与底座保证第二预设距离进而使锅体快速达到预设温度,提高工作效率,同时底座不再受到电磁炉线盘的影响,增加了材质的选取范围,降低了生产成本。本实用新型还公开了一种电磁炒菜锅及自动炒菜装置。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炒菜设备技术领域,特别地,涉及一种电磁炒菜锅用集热组件。此外,本实用新型还涉及一种包括上述电磁炒菜锅用集热组件的电磁炒菜锅。此外,本实用新型还涉及一种包括上述电磁炒菜锅用集热组件的自动炒菜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餐饮行业为了降低工作强度,提高工作效率,通常选择一种可以自动炒菜的自动炒菜装置进行炒菜,自动炒菜装置在食材放入炒菜锅后,通过驱动机构带动炒菜锅翻滚、摇摆和晃动,以完成食材的处理;因此,普通的加热装置不适用于自动炒菜装置,自动炒菜装置通常选择电磁加热装置对炒菜锅进行加热;但由于电磁加热装置一般设置于炒菜锅的锅体和底座之间,导致电磁加热装置所产生的很大一部分热量往往会分散到底座上,造成了热量以及用于产生热量的能源的浪费,且对于底座有了更高的耐温方面的材质要求,增加了材料成本;同时还导致锅体吸引的热量减少,升温速度下降,需要更多食材处理时间,降低了食材的处理效率,增加了时间成本。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电磁炒菜锅用集热组件,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炒菜锅的加热速度慢、工作效率低且成本高的技术问题。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电磁炒菜锅用集热组件,包括用于盛装食材的锅体以及与锅体连接的用于支承锅体的底座,锅体和底座之间设有用于加热锅体的电磁加热装置,电磁加热装置包括与锅体保持第一预设距离并与底座保持第二预设距离的用于加热锅体的电磁炉线盘,第一预设距离的取值范围为2mm-12mm,第二预设距离的取值范围为 30mm-120mm。
进一步地,电磁加热装置还包括分别与电磁炉线盘和锅体贴合的隔热棉,隔热棉的厚度范围为2mm-12mm。
进一步地,锅体的外表面形状为曲面,电磁炉线盘为与锅体的外表面形状相适配的曲面盘。
进一步地,电磁炉线盘的边缘设有沿径向向外延伸形成的支撑边,底座上设有多个第一支撑柱,第一支撑柱朝向支撑边方向延伸布设,多个第一支撑柱沿支撑边的周向间隔排布,电磁加热装置还包括与第一支撑柱一一对应设置的第二支撑柱,第二支撑柱分别与支撑边和第一支撑柱连接。
进一步地,第一支撑柱设有沿轴向凹陷形成的第一支撑孔,第二支撑柱设有沿轴向贯穿形成的第二支撑孔,支撑边设有与第二支撑柱一一对应设置的第三支撑孔,电磁加热装置还包括分别与第一支撑孔和第二支撑孔连接的第一连接销以及分别与第二支撑孔和第三支撑孔连接的第二连接销。
进一步地,第一支撑柱设有沿轴向凹陷形成的第一支撑孔,第二支撑柱设有沿轴向贯穿形成的并套设于第一支撑柱上的第二支撑孔,支撑边设有与多个第一支撑柱一一对应设置的多个第三支撑孔,电磁加热装置还包括穿过第二支撑孔并分别与第一支撑孔和第三支撑孔连接的第三连接销。
进一步地,还包括与电磁炉线盘连接的用于控制电磁炉线盘加热功率或加热温度的控制器。
进一步地,还包括分别与电磁炉线盘和控制器连接的用于检测电磁炉线盘的内部温度数值并将温度数值传导至控制器上的温度传感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方面,还提供了一种电磁炒菜锅,包括上述的电磁炒菜锅用集热组件。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方面,还提供了一种自动炒菜装置,包括上述的电磁炒菜锅。
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电磁炒菜锅用集热组件,电磁加热装置通过电磁炉线盘加热锅体,电磁炉线盘将电能转换为磁能,在磁能的作用下,电磁炉线盘使得锅体的表面产生涡流以对锅体进行加热,但磁能的传递往往受到距离的影响;通过电磁炉线盘与锅体保持第一预设距离,且第一预设距离为2mm-12mm,使得电磁炉线盘在保证对锅体的最佳加热效果的同时,避免电磁炉线盘因过于靠近锅体而导致内部元件因高温而损坏;而当第一预设距离小于2mm时,集热效果降低,并使得电磁炉线盘过于靠近锅体而迅速升温,进而导致电磁炉线盘的内部温度长时间处于过高温状态而导致元器件损坏;当第一预设距离大于12mm时,电磁炉线盘对锅体加热效率低,锅体升温速度慢,进而导致食材处理时间长,而影响工作效率。电磁炉线盘与底座保持第二预设距离,且第二预设距离为30mm-120mm,使得电磁炉线盘无法对底座产生有效的加热,进而使得用于制造底座的材料不受限制,从而降低生产成本,同时,保证了外界进入的冷气流在对电磁炉线盘31进行散热降温的同时,避免了气流对锅体1进行散热降温。而当第二预设距离小于30mm,底座受电磁炉线盘影响而温度升高,导致底座需要提高耐热性能,而耐热性能的提高不管是从改进工艺还是优化材料出发,都需要提升生产成本,经济效益低,同时,由于间距过小,外界进入的冷气流会经过电磁炉线盘31而作用于锅体1上,而导致锅体1热能损失,影响到正常的炒菜功能;当第二预设距离大于120mm时,底座的材料用量大大增加,增大了体积,不易移动,还提高了生产成本,经济效益低。本方案通过电磁炉线盘与锅体保持第一预设距离,电磁炉线盘与底座保证第二预设距离进而使锅体快速达到预设温度,减少了处理时间,进而提高工作效率,同时底座不再受到电磁炉线盘的影响,增加了材质的选取范围,降低了生产成本。
除了上面所描述的目的、特征和优点之外,本实用新型还有其它的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将参照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的电磁炒菜锅用集热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的电磁炒菜锅用集热组件中底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的电磁炒菜锅用集热组件的分解示意图。
图例说明:
1、锅体;2、底座;21、第一支撑柱;3、电磁加热装置;31、电磁炉线盘;311、支撑边;32、第二支撑柱。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但是本实用新型可以由下述所限定和覆盖的多种不同方式实施。
图1是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的电磁炒菜锅用集热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的电磁炒菜锅用集热组件中底座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的电磁炒菜锅用集热组件的分解示意图。
如图1-图3所示,本实施例的电磁炒菜锅用集热组件,包括用于盛装食材的锅体1以及与锅体1连接的用于支承锅体1的底座2,锅体1和底座2之间设有用于加热锅体1的电磁加热装置3,电磁加热装置3包括与锅体1保持第一预设距离并与底座2保持第二预设距离的用于加热锅体1的电磁炉线盘31,第一预设距离的取值范围为2mm-12mm,第二预设距离的取值范围为30mm-120mm。具体地,本实用新型的电磁炒菜锅用集热组件,电磁加热装置3通过电磁炉线盘31加热锅体1,电磁炉线盘31将电能转换为磁能,在磁能的作用下,电磁炉线盘31使得锅体1的表面产生涡流以对锅体1进行加热,但磁能的传递往往受到距离的影响;通过电磁炉线盘31与锅体1保持第一预设距离,且第一预设距离为2mm-12mm,使得电磁炉线盘31在保证对锅体1的最佳加热效果的同时,避免电磁炉线盘31因过于靠近锅体1而导致内部元件因高温而损坏;而当第一预设距离小于2mm时,集热效果降低,并使得电磁炉线盘31过于靠近锅体1而迅速升温,进而导致电磁炉线盘31的内部温度长时间处于过高温状态而导致元器件损坏;当第一预设距离大于12mm时,电磁炉线盘31对锅体1加热效率低,锅体1升温速度慢,进而导致食材处理时间长,而影响工作效率。电磁炉线盘31与底座2保持第二预设距离,且第二预设距离为30mm-120mm,使得电磁炉线盘31无法对底座2产生有效的加热,进而使得用于制造底座2的材料不受限制,从而降低生产成本,同时,保证了外界进入的冷气流在对电磁炉线盘31进行散热降温的同时,避免了气流对锅体1进行散热降温。而当第二预设距离小于30mm,底座2受电磁炉线盘31影响而温度升高,导致底座2需要提高耐热性能,而耐热性能的提高不管是从改进工艺还是优化材料出发,都需要提升生产成本,经济效益低,同时,由于间距过小,外界进入的冷气流会经过电磁炉线盘31而作用于锅体1 上,而导致锅体1热能损失,影响到正常的炒菜功能;当第二预设距离大于120mm时,底座 2的材料用量大大增加,增大了体积,不易移动,还提高了生产成本,经济效益低,同时,由于间距过大,外界进入的冷气流无法及时对电磁炉线盘31进行散热降温,使得电磁炉线盘31 存在因高温而导致内部元器件损坏的风险。可选地,第一预设距离的取值范围为5mm-10mm,第二预设距离的取值范围为40mm-100mm,通过电磁炉线盘31与锅体1保持第一预设距离,且第一预设距离为5mm-10mm,使得电磁炉线盘31在保证对锅体1的最佳加热效果的同时,避免电磁炉线盘31因过于靠近锅体1而导致内部元件因高温而损坏;而当第一预设距离小于 5mm时,集热效果降低,并使得电磁炉线盘31过于靠近锅体1而迅速升温,进而导致电磁炉线盘31的内部温度长时间处于过高温状态而导致元器件损坏;当第一预设距离大于10mm时,电磁炉线盘31对锅体1加热效率低,锅体1升温速度慢,进而导致食材处理时间长,而影响工作效率。电磁炉线盘31与底座2保持第二预设距离,且第二预设距离为40mm-100mm,使得电磁炉线盘31无法对底座2产生有效的加热,进而使得用于制造底座2的材料不受限制,从而降低生产成本,同时,保证了外界进入的冷气流在对电磁炉线盘31进行散热降温的同时,避免了气流对锅体1进行散热降温。而当第二预设距离小于40mm,底座2受电磁炉线盘31 影响而温度升高,导致底座2需要提高耐热性能,而耐热性能的提高不管是从改进工艺还是优化材料出发,都需要提升生产成本,经济效益低,同时,由于间距过小,外界进入的冷气流会经过电磁炉线盘31而作用于锅体1上,而导致锅体1热能损失,影响到正常的炒菜功能;当第二预设距离大于100mm时,底座2的材料用量大大增加,增大了体积,不易移动,还提高了生产成本,经济效益低,同时,由于间距过大,外界进入的冷气流无法及时对电磁炉线盘31进行散热降温,使得电磁炉线盘31存在因高温而导致内部元器件损坏的风险。
本实施例中,电磁加热装置3还包括分别与电磁炉线盘31和锅体1贴合的隔热棉,隔热棉的厚度范围为2mm-12mm。具体地,通过隔热棉隔开电磁炉线盘31和锅体1,避免电磁炉线盘31对锅体1加热后,电磁炉线盘31的内部元器件高温受损,且第一预设距离的大小通过隔热棉的厚度来保证,防止第一预设距离过大或者第一预设距离过小带来的负面影响,使得电磁炉线盘31对锅体1的加热效果最好。当隔热棉的厚度小于2mm时,隔热效果下降,导致锅体1的热量传递至电磁炉线盘31上,使得电磁炉线盘31的内部元器件受高温而损坏;当隔热棉的厚度大于12mm时,除隔热棉自身的用材增加,成本增加外,电磁炉线盘31对锅体1的加热效果下降,进而影响到正常的炒菜功能。
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中,锅体1的外表面形状为曲面,电磁炉线盘31为与锅体1的外表面形状相适配的曲面盘。具体地,锅体1的外表面形状为曲面,通过曲面盘对相适配的锅体1进行加热,提高加热速率。应对理解的是,由于锅体1的外表面形状为曲面,使得锅体1受到的热量集中传递与锅体1的底部,而食材往往设置于锅体1的底部,进而提高了锅体1的集热效率,从而提高了食材的处理速度,提高了工作效率。优选地,曲面盘为球面,加热效率和集热效果最好。
如图2和图3所示,本实施例中,电磁炉线盘31的边缘设有沿径向向外延伸形成的支撑边311,底座2上设有多个第一支撑柱21,第一支撑柱21朝向支撑边311方向延伸布设,多个第一支撑柱21沿支撑边311的周向间隔排布,电磁加热装置3还包括与第一支撑柱21一一对应设置的第二支撑柱32,第二支撑柱32分别与支撑边311和第一支撑柱21连接。具体地,具体地,电磁炉线盘31通过支撑边311、第一支撑柱21和第二支撑柱32与底座2连接,由于电磁炉线盘31位于底座2内,且需要周向间隔布设的多个第一支撑柱21支撑,因此,电磁炉线盘31无法使用周向转动的方式连接,而通过第二支撑柱32分别连接支撑边311和第一支撑柱21,只需转动第二支撑柱32即可,进而使得电磁炉线盘31与底座2之间的连接方式方便快捷,并保证电磁炉线盘31与底座2之间留有足够的气流流动空间,保证从外界流入的用于冷气电磁炉线盘31的冷气流流通顺畅。
如图2和图3所示,本实施例中,第一支撑柱21设有沿轴向凹陷形成的第一支撑孔,第二支撑柱32设有沿轴向贯穿形成的第二支撑孔,支撑边311设有与第二支撑柱32一一对应设置的第三支撑孔,电磁加热装置3还包括分别与第一支撑孔和第二支撑孔连接的第一连接销,电磁加热装置3还包括分别与第二支撑孔和第三支撑孔连接的第二连接销。具体地,第一支撑孔和第二支撑孔通过第一连接销连接,第二支撑孔和第三支撑孔通过第二连接销连接,使得安装边通过多个部件与第一支撑柱21连接,拆装灵活方便,并保证电磁炉线盘31与底座2 之间留有足够的气流流动空间,保证从外界流入的用于冷气电磁炉线盘31的冷气流流通顺畅。
如图2和图3所示,本实施例中,第一支撑柱21设有沿轴向凹陷形成的第一支撑孔,第二支撑柱32设有沿轴向贯穿形成的并套设于第一支撑柱21上的第二支撑孔,支撑边311设有与第一支撑孔一一对应设置的第三支撑孔,电磁加热装置3还包括穿过第二支撑孔并分别与第一支撑孔和第三支撑孔连接的第三连接销。具体地,支撑边311和第二支撑柱32固定连接,第二支撑柱32套设于第一支撑柱21,以完成支撑边311和第一支撑柱21的准确对位,降低装配难度,再通过连接螺栓连接支撑边311和第一支撑柱21,确保电磁炉线盘31和底座2连接稳固,并保证电磁炉线盘31与底座2之间留有足够的气流流动空间,保证从外界流入的用于冷气电磁炉线盘31的冷气流流通顺畅。
如图2和图3所示,本实施例中,还包括与电磁炉线盘31连接的用于控制电磁炉线盘31 加热功率或加热温度的控制器。具体地,通过控制器控制电磁炉线盘31的加热功率或加热温度,以适配食材处理时的不同温度需求,确保食材处理后的口感。
如图2和图3所示,本实施例中,还包括分别与电磁炉线盘31和控制器连接的用于检测电磁炉线盘31的内部温度数值并将温度数值传导至控制器上的温度传感器。具体地,通过温度传感器检测并传输电磁炉线盘31的内部温度数值,在检测到电磁炉线盘31的内部温度数值过高时,通过控制器迅速使电磁炉线盘31停止工作,避免电磁炉线盘31的内部元器件损坏。
如图1-图3所示,本实施例中,电磁炒菜锅用集热组件包括一体成型的与锅体1连接的用于支承锅体1的底座2、设置于底座2上的用于通风散热的散热结构;散热结构包括锅体1 和底座2围合形成的用于安装电磁加热装置3的安装腔、布设于安装腔内且流经电磁加热装置3的散热通道、开设于底座2的底部并与散热通道相连通的用于进风的进风口、开设于底座2的上部并与散热通道相连通的用于排风的出风孔以及设置于底座2的上部并与出风孔相连通的用于防止液体通过出风孔进入散热通道内的防水风道,防水风道用于连通外界的开口朝下布设。具体地,通过将锅体1安装于一体成型的底座2上,保证底座2的密封性能,提高防水效果,然后通过安装于安装腔内的电磁加热装置3对锅体1进行加热,散热结构使得气体从底座2的底部的进风口流入,从底座2的上部的出风孔流出,但液体受重力影响无法从底座2底部的进风口进入安装腔内,且底座2的上部的防水风道也相应的使得液体在重力影响下无法从底座2的上部的出风孔进入安装腔内,进而在保证散热效果的同时提高防水效果,从出风孔流出的气流还可以阻止油雾进入安装腔内,保持安装腔干净整洁,外界气体通过散热通道流经电磁加热装置3,以带走电磁加热装置3内的热量,并将加热后的气体从出风孔处排出,以使电磁加热装置3对锅体1加热过程中向周边元器件散发的内部温度合适,避免电磁加热装置3的内部元器件受热过高而损坏,且防水风道还能在倾倒锅体1内物料以及清洗锅体1的过程,在此过程中,锅体1的倾斜程度并未使得防水风道的开口与水平面平行或者朝上倾斜时,即可有效防止液体从防水风道进入而通过出风孔进入散热通道内,进而提高防水效果。本方案通过进风口、散热通道、出风孔以及防水通道等多个结构的优化,在保证对电磁加热装置3散热降温同时最大程度提高防水效果,避免电磁加热装置3的内部元器件受热过大而损坏,同时避免了电磁加热装置3渗水而爆炸以至于危机使用者身心健康的风险,实用性强,适于广泛推广和应用。
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中,还包括密封结构,密封结构包括由锅体1的开口端的边缘沿径向向外延伸形成的安装边以及由底座2的支撑端的边缘沿径向向外延伸形成的并与安装边贴合连接的支承台。具体地,锅体1和底座2通过延伸形成的安装边和支承台贴合连接,增大了相互之间的连接面面积,进而提高了锅体1和底座2连接的可靠性和密封性,相应的提高了防水效果。
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中,安装边设有沿轴向贯穿形成的第一连接孔,支承台设有沿轴向贯穿形成的并与第一连接孔对应设置的第二连接孔,电磁炒菜锅还包括与第一连接孔连接的第一连接柱以及与第二连接孔连接的第二连接柱,第一连接柱和第二连接柱螺纹连接。具体地,支承台和安装边通过第一连接柱和第二连接柱螺纹连接,以提高连接后的可靠性,进而提高密封性能和防水效果,同时螺纹连接也便于拆装,从而提高装配效率,且通过第一连接柱和第二连接柱防止液体从第一连接孔或者第二连接孔内渗入支承台和安装边之间的贴合面内,进一步地提高密封性能和防水效果。
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中,第一连接柱套设于第二连接柱上,第一连接柱的内侧壁设有第一内螺纹,第二连接柱的外侧壁设有与第一内螺纹螺纹连接的第二外螺纹。具体地,第一连接柱和第二连接柱直接螺纹连接,结构紧凑,可靠性高,且通过第一连接柱和第二连接柱防止液体从第一连接孔或者第二连接孔内渗入支承台和安装边之间的贴合面内,进一步地提高密封性能和防水效果。可选地,在另一实施例中,还包括分别与第一连接柱和第二连接柱螺纹连接的第三连接柱。第一连接柱和第二连接柱通过第三连接柱间接连接,无需考虑第一连接柱套设于第二连接柱上的装配精度,进而降低装配难度,提高装配效率,且通过第一连接柱和第二连接柱防止液体从第一连接孔或者第二连接孔内渗入支承台和安装边之间的贴合面内,进一步地提高密封性能和防水效果。
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中,第二连接柱套设于第一连接柱上,第二连接柱的内侧壁设有第二内螺纹,第一连接柱的外侧壁设有与第二内螺纹螺纹连接的第一外螺纹。具体地,通过第一连接柱和第二连接柱直接螺纹连接,在保证装配精度的情况下,结构紧凑,可靠性高,且通过第一连接柱和第二连接柱防止液体从第一连接孔或者第二连接孔内渗入支承台和安装边之间的贴合面内,进一步地提高密封性能和防水效果。
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中,安装边背向支承台的端面设有沿轴向凹陷形成的并与第一连接孔同轴布设的第一方形槽,第一连接柱远离支承台的一端设有与第一方形槽相适配的第一方形头,第一方形头的厚度等于第一方形槽的槽深。具体地,安装边与第一连接柱通过第一方形槽和第一方形头连接,方形槽和方形头配合的结构防止第一连接柱与第二连接柱通过旋转螺纹连接时第一连接柱周向转动,便于施力,降低连接难度,同时,由于第一方形头的厚度等于第一方形槽的槽深,使得第一连接柱和安装边的端面平齐,以避免磕碰带来的损伤,进而提高连接后的可靠性,并防止留有空隙而沉积灰尘油污。
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中,支承台背向安装边的端面设有轴向凹陷形成的并与第二连接孔同轴布设的第二方形槽,第二连接柱远离安装边的一端设有与第二方形槽相适配的第二方形头,第二方形头的厚度等于第二方形槽的槽深。具体地,安装边与第一连接柱通过第一方形槽和第一方形头连接,方形槽和方形头配合的结构防止第一连接柱与第二连接柱通过旋转螺纹连接时第一连接柱周向转动,便于施力,降低连接难度,同时,由于第一方形头的厚度等于第一方形槽的槽深,使得第一连接柱和安装边的端面平齐,以避免磕碰带来的损伤,进而提高连接后的可靠性,并防止留有空隙而沉积灰尘油污。
本实施例中,密封结构还包括由支承台沿轴向凹陷形成的第一密封槽、由安装边沿轴向凹陷形成且与第一密封槽对应设置的第二密封槽以及设置于第一密封槽和第二密封槽内的密封胶圈。具体地,密封胶圈安装于第一密封槽和第二密封槽,密封胶圈的上下两端分别与于第一密封槽的槽底和第二密封槽的槽底弹性顶抵,确保紧密贴合,进而提高密封性能和防水效果。
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中,密封结构还包括由底座2的支撑端的内侧壁沿径向向内凹陷形成的第三密封槽以及设置于第三密封槽内的密封胶圈,密封胶圈的上下两端分别与第三密封槽的槽底和锅体1弹性顶抵。具体地,密封胶圈粘贴于第三密封槽的侧壁,然后密封胶圈的上下两端分别与第三密封槽的槽底和锅体1弹性顶抵,确保紧密贴合,进而提高密封性能和防水效果。
本实施例中,密封结构还包括附着于(或者贴合于)密封胶圈表面的隔热层或者隔热环。具体地,密封胶圈通过隔热环或者隔热层隔绝锅体1工作时产生的热量,避免密封胶圈受热变形而导致液体渗入,以延长密封胶圈的使用寿命,进而提高密封性能。
本实施例中,密封结构还包括布设于密封胶圈外侧的止水环条、止水环带或止水环槽。具体地,通过止水环条、止水环带或止水环槽防止液体进一步地渗透,以与密封胶圈形成双重防护,进一步地提高密封性能和防水效果。
本实施例中,密封胶圈的断面形状为T形、L形、O形或者I形。应当理解的是,通过不同端面形状的密封胶圈可适配于不同形状的锅体1和底座2,确保达到密封胶圈同时与底座2 和锅体1紧密贴合,最大程度的提高密封性能和防水效果。
本实施例中,散热结构还包括由底座2的上部沿径向向外延伸形成的安装部,防水风道布设于安装部内,安装部包括与出风孔相连通的安装槽,底座2还设有安装于安装槽内用于抽取安装腔内气体的涡轮风机;通过进风口进入外界气体,以使涡轮风机驱动外界气体依次流经散热通道、电磁加热装置3、出风孔和防水风道,进而外界气体从防水风道与外界连通的开口排出,以实现对电磁加热装置3的散热降温。具体地,在炒菜锅工作时,涡轮风机启动以将外界气体通过进风口抽入散热通道内,然后从出风孔和防水风道流出,并在带走电磁加热装置3的热量,避免电磁加热装置3的内部元件受高温而损坏。同时,在从防水风道向外流通的气流的作用下,进一步降低液体进入防水风道的可能性,从而在提高散热效果的同时提高防水效果。
本实施例中,防水风道的开口端还设有用于防止外界液体进入防水风道内的挡水板。具体地,通过挡水板进一步防止液体进入防水风道内,提高防水效果,同时,在倾倒锅体1和清洗锅体1的过程中,即使锅体1的倾斜使得防水风道的开口朝上,挡水板也可以尽可能的防止液体进入防水风道内,进而提高防水效果。
本实施例中,散热结构还包括盖设于进风口上并与底座2连接的遮挡板,遮挡板的中部开设有呈栏栅状分布的与安装腔相连通的多个进风孔。具体地,通过遮挡板防止杂物进入安装腔内,影响电磁加热装置3工作,再通过多个进风孔进风,保证散热效果。
本实施例中,底座2的底部背向锅体1的端面设有轴向凹陷形成的用于连接遮挡板的连接槽,底座2的底部朝向锅体1的端面设有朝靠近锅体1的方向沿轴向延伸形成的多个定位柱,定位柱设有沿轴向凹陷形成的与连接槽相连通的第一定位孔,遮挡板背向锅体1的端面开设有沿径向向内延伸并沿轴向延伸形成的与第一定位孔对应布设的第二定位孔,底座2还设有穿过第二定位孔与第一定位孔螺纹连接的连接螺栓。具体地,遮挡板通过第一定位孔、第二定位孔和连接螺栓安装于连接槽内,结构紧凑,连接稳固,可靠性高。
本实施例中,散热结构还包括安装于遮挡板上的用于通过进风孔向安装腔内输送气体的抽风风机。具体地,通过抽风风机将外界气体抽入安装腔内,以对电磁加热装置3进行散热降温,防止电磁加热装置3的内部元件受热损坏,保证电磁加热装置3正常工作。
本实施例的电磁炒菜锅,包括上述的电磁炒菜锅用集热组件。具体地,通过采用电磁炒菜用集热组件,提高加热锅体1的工作效率,并降低对底座2的温度影响,进而使电磁炒菜锅工作效率高,成本低,实用性强。
本实施例的自动炒菜装置,包括上述的电磁炒菜锅。具体地,通过采用具备电磁炒菜用集热组件的电磁炒菜锅,提高加热锅体1的工作效率,并降低对底座2的温度影响,进而使自动炒菜装置工作效率高,成本低,实用性强。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电磁炒菜锅用集热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用于盛装食材的锅体(1)以及与锅体(1)连接的用于支承锅体(1)的底座(2),锅体(1)和底座(2)之间设有用于加热锅体(1)的电磁加热装置(3),电磁加热装置(3)包括与锅体(1)保持第一预设距离并与底座(2)保持第二预设距离的用于加热锅体(1)的电磁炉线盘(31),第一预设距离的取值范围为2mm-12mm,第二预设距离的取值范围为30mm-120mm。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磁炒菜锅用集热组件,其特征在于,电磁加热装置(3)还包括分别与电磁炉线盘(31)和锅体(1)贴合的隔热棉,隔热棉的厚度范围为2mm-12mm。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磁炒菜锅用集热组件,其特征在于,锅体(1)的外表面形状为曲面,电磁炉线盘(31)为与锅体(1)的外表面形状相适配的曲面盘。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磁炒菜锅用集热组件,其特征在于,电磁炉线盘(31)的边缘设有沿径向向外延伸形成的支撑边(311),底座(2)上设有多个第一支撑柱(21),第一支撑柱(21)朝向支撑边(311)方向延伸布设,多个第一支撑柱(21)沿支撑边(311)的周向间隔排布,电磁加热装置(3)还包括与第一支撑柱(21)一一对应设置的第二支撑柱(32),第二支撑柱(32)分别与支撑边(311)和第一支撑柱(21)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磁炒菜锅用集热组件,其特征在于,第一支撑柱(21)设有沿轴向凹陷形成的第一支撑孔,第二支撑柱(32)设有沿轴向贯穿形成的第二支撑孔,支撑边(311)设有与第二支撑柱(32)一一对应设置的第三支撑孔,电磁加热装置(3)还包括分别与第一支撑孔和第二支撑孔连接的第一连接销以及分别与第二支撑孔和第三支撑孔连接的第二连接销。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磁炒菜锅用集热组件,其特征在于,第一支撑柱(21)设有沿轴向凹陷形成的第一支撑孔,第二支撑柱(32)设有沿轴向贯穿形成的并套设于第一支撑柱(21)上的第二支撑孔,支撑边(311)设有与多个第一支撑柱(21)一一对应设置的多个第三支撑孔,电磁加热装置(3)还包括穿过第二支撑孔并分别与第一支撑孔和第三支撑孔连接的第三连接销。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电磁炒菜锅用集热组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与电磁炉线盘(31)连接的用于控制电磁炉线盘(31)加热功率或加热温度的控制器。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磁炒菜锅用集热组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分别与电磁炉线盘(31)和控制器连接的用于检测电磁炉线盘(31)的内部温度数值并将温度数值传导至控制器上的温度传感器。
9.一种电磁炒菜锅,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8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电磁炒菜锅用集热组件。
10.一种自动炒菜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磁炒菜锅。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22403017.XU CN216317051U (zh) | 2021-09-30 | 2021-09-30 | 电磁炒菜锅用集热组件、电磁炒菜锅及自动炒菜装置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22403017.XU CN216317051U (zh) | 2021-09-30 | 2021-09-30 | 电磁炒菜锅用集热组件、电磁炒菜锅及自动炒菜装置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6317051U true CN216317051U (zh) | 2022-04-19 |
Family
ID=8117500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22403017.XU Active CN216317051U (zh) | 2021-09-30 | 2021-09-30 | 电磁炒菜锅用集热组件、电磁炒菜锅及自动炒菜装置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6317051U (zh) |
-
2021
- 2021-09-30 CN CN202122403017.XU patent/CN216317051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03424770U (zh) | 一种电加热烹饪装置 | |
US20220146114A1 (en) | Hob system | |
CN203168843U (zh) | 具有风冷机构的电压力器具 | |
US20210341153A1 (en) | Fume extraction device | |
CN206145734U (zh) | 一种采用新型涡轮散热的电磁炉 | |
CN102940445A (zh) | 一种快速开盖的电压力锅 | |
CN213371512U (zh) | 烹饪器具 | |
CN211130736U (zh) | 一种防烫空气炸锅 | |
CN216317051U (zh) | 电磁炒菜锅用集热组件、电磁炒菜锅及自动炒菜装置 | |
CN216221163U (zh) | 电磁炒菜锅用防水散热组件、电磁炒菜锅及自动炒菜装置 | |
CN216317052U (zh) | 电磁炒菜锅用防水组件、电磁炒菜锅及自动炒菜装置 | |
CN209300760U (zh) | 锅盖组件以及烹饪器具 | |
CN111839254A (zh) | 一种烤制烹饪装置 | |
JP4148212B2 (ja) | 誘導加熱調理器 | |
CN219088972U (zh) | 一种多用式空气炸锅 | |
CN215502561U (zh) | 空气炸锅 | |
CN115581046A (zh) | 一种磁吸式移动电源 | |
CN113940557B (zh) | 电磁炒菜锅及自动炒菜装置 | |
CN206560273U (zh) | 一种烹饪器具 | |
CN220967134U (zh) | 一种侧吹风双层可视空气炸锅 | |
CN207940787U (zh) | 一种加热效率高的电磁加热式食品加工机 | |
CN220800810U (zh) | 烹饪器具 | |
CN221356624U (zh) | 空气炸锅 | |
CN215457397U (zh) | 一种改进散热结构的空气炸锅 | |
CN220308889U (zh) | 一种烹饪器具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 ||
TR01 |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 ||
TR01 |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30921 Address after: Room 602, Building B3, Jinke Yid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ity, No. 77, South Section of Dongliu Road, Changsha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Zone, Changsha, Hunan Province, 410001 Patentee after: Hunan Tangmili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No.18, Shizi Li, Furong district, Changsha City, Hunan Province, 410011 Patentee before: Yuan Qingho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