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310471U - 背光板、背光模组以及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背光板、背光模组以及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310471U
CN216310471U CN202121792145.1U CN202121792145U CN216310471U CN 216310471 U CN216310471 U CN 216310471U CN 202121792145 U CN202121792145 U CN 202121792145U CN 216310471 U CN216310471 U CN 21631047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late
mounting
mounting plate
fixing
suspens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1792145.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罗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Priority to CN202121792145.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631047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31047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31047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Planar Illumination Modul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背光板,包括底板、侧板以及固定件,侧板与底板形成容纳腔,侧板包括第一连接板、第二连接板、第一安装板以及第二安装板,第一连接板与底板连接,第一连接板的另一端与第一安装板连接,第一连接板相对于底板一侧向外弯折,第一安装板连接于第一连接板与第二连接板之间,第二安装板连接于第二连接板,第一安装板和第二安装板之间形成间隙,第二安装板开设有安装通孔。固定件穿设于安装通孔,且嵌入间隙固定光学模组。通过在第二安装板上设置安装通孔,通过固定件插接于安装通孔内实现与光学模组的连接固定,只需在装配过程中固定光学模组即可,操作方便且成本较低。此外,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背光模组以及显示装置。

Description

背光板、背光模组以及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消费性电子产品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背光板、背光模组以及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显示装置内通常包括光源以及与光源配合的光学模组,光学模组用于对光源出射的光线进行匀光、准直或者起偏等功能,因此光学模组可以起到提高显示效果的作用。
显示装置在使用和运输过程中,其内部设置的器件,例如光学膜片等容易在平面方向上发生运动,导致漏光,影响显示装置的显示效果。因此,相关技术中在背板上一体形成挂耳结构用于限位光学膜片,然而,这种方式会增加背光板的制造难度以及成本。部分显示装置还采用了一体成型的背光板,这种背光板结构,这种设置方式无法一体形成挂耳结构,只能采取不设置光学模组的方式,但这种方式虽然克服了漏光以及高成本的缺陷,但会降低显示装置的显示效果。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背光板、背光模组以及显示装置,以改善上述技术问题。
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背光板,包括底板、侧板以及一个或多个固定件,侧板围设于底板的边缘,侧板与底板形成容纳腔,侧板包括第一连接板、第二连接板、第一安装板以及第二安装板,第一连接板的一端与底板连接,第一连接板的另一端与第一安装板连接,第一连接板相对于底板一侧向外弯折,第一安装板连接于第一连接板与第二连接板之间,第二安装板连接于第二连接板的朝向容纳腔的表面,第二安装板用于承载显示面板,第一安装板和第二安装板之间形成供设置光学模组的间隙,第二安装板开设有一个或多个安装通孔。每个固定件穿设于一个安装通孔并与第二安装板固定,且固定件的至少一部分嵌入间隙,以用于固定光学模组。
第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背光模组,包括上述的背光板以及光学模组,光学模组设置于容纳腔内,并部分嵌入间隙内,且支撑于第一安装板,光学模组设置有固定孔,固定件的至少一部分嵌入固定孔。
第三方面,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包括显示面板以及上述的背光模组,显示面板安装于第二安装板,并位于光学模组的远离底板的一侧。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板,通过在第二安装板上设置安装通孔,通过与侧板分离的固定件插接于安装通孔内实现与光学模组的连接固定,由于固定件与侧板是分离式结构,因此不存在制造困难的问题,只需在装配过程中固定光学模组即可,操作方便且成本较低。
应用上述背光板的背光模组以及显示装置,可以降低制造成本,并保证光学模组的装配效果,避免出现漏光现象。
本申请的这些方面或其他方面在以下实施例的描述中会更加简明易懂。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示出的一种显示装置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示出的一种显示装置的局部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背光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固定件的安装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固定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第二安装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固定件的安装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现有的显示装置,逐渐往无边框结构方向发展,以尽量增大显示装置中,显示屏的屏占比。显示装置内通常包括光源以及与光源配合的光学模组,光学模组用于对光源出射的光线进行匀光、准直或者起偏等功能,因此光学模组可以起到提高显示效果的作用。目前的无边框结构方案中,一种是通过在背光板上设置挂耳结构固定光学模组,这种方式会增加背光板的制造难度以及成本。另一种是直接取消光学模组,但这种方式虽然克服了漏光以及高成本的缺陷,但会降低显示装置的显示效果。
基于此,本申请的发明人提出了本申请各实施例的背光板、背光模组以及显示装置,以期改善上述缺陷。以下结合附图具体描述本申请的各实施例。
本实施例中所提及的平面方向是指沿显示面板所在平面的平面方向,厚度方向是指显示装置的厚度方向,并与显示面板所在平面方向垂直,以下不再赘述。
实施例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装置10,显示装置10包括背光模组100和显示面板200,显示面板200装配于背光模组100上。其中,显示面板200可以是液晶面板,也可以是其他形式的面板,在此不做限定。可以理解的是,显示装置10可以被配置成电视机、显示器等结构。
在一个实施例中,背光模组100可以包括背光板110、光学模组150、反射片130以及光源170,其中,光学模组150、反射片130以及光源170均安装于背光板110上,并用于为显示面板200提供激发光。
具体的,参阅图2,图2中示出了显示装置10的的结构,其中,背光板110包括底板111、侧板113以及固定件115,底板111为一大致的平板,底板111包括一固定面1111,固定面1111用于设置光源170,固定面1111朝向显示面板200一侧。
侧板113围设于底板111的边缘,并且围成大致的环状,侧板113与底板111围成容纳腔1101,容纳腔1101用于收容光学模组150以及反射片130,可以理解的是固定面1111是朝向容纳腔1101内的。如图3所示,侧板113具有长边方向(图2中X方向)的第一侧边1136和第二侧边1137,以及短边方向(图2中Y方向)的第三侧边1138和第四侧边1139,第一侧边1136和第二侧边1137相对设置,第三侧边1138与第四侧边1139相对设置,第三侧边1138连接于第一侧边1136和第二侧边1137之间,第四侧边1139连接于第一侧边1136和第二侧边1137之间,第一侧边1136、第二侧边1137、第三侧边1138以及第四侧边1139围成大致的矩形。可以理解的是,第一侧边1136、第二侧边1137、第三侧边1138以及第四侧边1139的连接处可以做圆角设计或者弧形过渡设计。
仅作为一种示例,侧板113的长宽比例如可以是16:9、4:3等比例,也即是长度方向上的第一侧边1136和第二侧边1137与宽度方向上的第三侧边1138和第四侧边1139的大致比例可以是16:9、4:3等。
本实施例中,请再次参阅图2,侧板113包括第一连接板1131、第二连接板1132、第一安装板1133以及第二安装板1134,第一连接板1131的一端与底板111连接,第一连接板1131的另一端与第一安装板1133连接,第一连接板1131相对于底板111的固定面1111一侧向外弯折,示例性的,第一连接板1131相对于底板111的弯折角度例如可以是135°-165°,即第一连接板1131相对于固定面1111是倾斜的,这种设置方式,可以使得显示面板200在进行安装时,安装的区域位于底板111外侧,最大限度的利用底板111上的光源170,提高光线的利用率。
第一安装板1133连接于第一连接板1131与第二连接板1132之间,第二安装板1134连接于第二连接板1132的朝向容纳腔1101的表面,第二安装板1134用于承载显示面板200,第一安装板1133和第二安装板1134相对设置,且在第一安装板1133和第二安装板1134之间形成间隙,间隙可以供安装光学模组150。第一安装板1133和第二安装板1134均大致与固定面1111平行设置,使得光学模组150、显示面板200在装配后是大致与固定面1111平行的,这样光源170设置于固定面1111时光线出射时,可以直射入显示面板200。
请继续参阅图2,第二连接板1132与第一安装板1133之间形成的夹角可以大致是90°,第二安装板1134与第二连接板1132的连接处大致位于第二连接板1132的中部,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安装板1133与第二安装板1134之间的间距可以大致为3.5-4.5mm,以适应光学模组150的厚度。第二安装板1134的宽度例如可以是5.5-6mm,比第一安装板1133与第二安装板1134之间的间距略大一些,适应显示面板200的安装需求。
请一并参阅图2和图4,第二安装板1134设置有一个或多个安装通孔11341,安装通孔11341贯穿第二安装板1134,安装通孔11341用于安装固定件115。安装通孔11341可以开设于第二安装板1134的邻近第二连接板1132的位置,这样固定件115尽量与光学模组的边缘部分连接,保证光学模组150能完整的与显示面板200对应,提高显示效果。安装通孔11341的横截面可以设置成圆孔、矩形孔或者其他形式的孔,在此不做限定。当安装通孔11341为多个时,多个安装通孔11341可以沿底板111的周向间隔设置,即围绕底板111的四周均设置有安装通孔11341。
请再次参阅图2,反射片130铺设于固定面1111,且反射片130的边缘弯折并固设于第一安装板1133,使得反射片130受到第一安装板1133的限制,防止反射片130发生溃缩。由于反射片130的边缘反射部弯折,因此反射片130铺设于底板111后还具有余量,即使反射片130的中心反射部发生向中心溃缩的情形。
本实施例中,采用直下式光源结构,多个光源170设置于固定面1111并朝向扩散板151方向出射光线,多个光源170可以呈阵列式排布设置于固定面1111上,且每个光源170的光轴方向可以大致垂直于扩散板151。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反射片130的中心反射部在设置光源170的位置可以开孔,以避开光源170。在另外一种实施方式中,光源170也可以直接设置在反射片130上。需要说明的是,在其他的一些实施方式中,也可以采用侧入式光源结构,提供照明光,在此不做限定。
光学模组150设置于设置于容纳腔1101内,并部分嵌入间隙1135内,且支撑于第一安装板1133,即光学模组150位于第一安装板1133和第二安装板1134之间。本实施例中,示例性的,光学模组150包括光学膜片153以及扩散板151,扩散板151支撑于第一安装板1133,光学膜片153铺设于扩散板151的背离底板111的一侧表面。其中扩散板151可以透过光线,并主要起扩散匀光作用,光学膜片153可以是一个或多个,可以起到滤光作用,限制指定波长的光线通过,例如仅可以使红光、绿光或者蓝光通过。可以理解的是,光学膜片153也可以设置于扩散板151的靠近底板111的一侧,此时光学膜片153支撑于第一安装板1133上。在其他的实施方式中,光学模组也可以仅包括光学膜片153,或者包括更多的元件,在此不做限定。
请一并参阅图2和图4,光学模组150上开设有固定孔155,固定孔155与安装通孔11341位置大致对应,且固定孔155的数量与安装通孔11341的数量相同,且彼此一一对应设置,以使得固定件115从安装通孔11341穿过后能插接于固定孔155内,进而对光学模组150形成固定。固定孔155同样可以是圆孔、矩形孔等各种形式的孔。固定孔155可以开设于光学模组150的邻近边缘的位置,以避免影响光学模组150的完整性,避免影响显示效果。其中固定孔155可以是通孔也可以是盲孔,在此不做限定。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固定孔155同时开设于层叠设置的光学膜片153以及扩散板151,这样固定件115可以同时嵌入光学膜片153以及扩散板151,以使得固定件115同时对光学膜片153以及扩散板151起到固定作用。并且,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固定孔155贯穿光学膜片151并延伸至扩散板153内,但固定孔155并未贯穿扩散板153。由于扩散板153的厚度相对更大,因此这种设置方式,可以降低开孔难度,同时固定件115也不需要设置得过长。
固定件115为一个或多个,数量与安装通孔11341以及固定孔155适配,在装配时每个固定件115穿设于一个安装通孔11341并与第二固定板固定,固定件115的至少一部分嵌入间隙1135内,并穿设于固定孔155内,以固定光学模组。其中固定件115与第二安装板之间是可拆卸连接的,因此固定件115不需要与第二安装板一体制备形成,且当固定件115为多个时,多个固定件115可以是彼此间隔设置的。
作为一种更为具体的实施方式,本实施例中,请一并参阅图4和图5,固定件115包括固定部1153以及至少一个悬耳,悬耳连接于第二安装板1134,并具体连接于第二安装板1134的远离第一安装板1133的表面,固定部1153连接悬耳并穿设于安装通孔11341,且固定部1153的远离悬耳的部分嵌入间隙1135,并穿设于固定孔155内,以固定光学模组。其中,悬耳可以包括一个、两个或多个,在此不做限定。在装配时,悬耳贴设于第二安装板1134的远离第一安装板1133的表面,相当于悬挂于第二安装板1134上形成固定。这种固定方式,无需再使用螺钉等连接件连接悬耳以及第二安装板1134,装配更为简便,且便于后期拆卸。由于此时悬耳突出于第二安装板1134的远离第一安装板1133的表面,因此在设置显示面板时,可以在第二安装板1134的远离第一安装板1133的表面设置一层泡棉,以使安装显示面板的平面平整。
由于设置泡棉会增加整个显示装置的厚度,不利于显示装置的轻薄化,为了进一步地降低显示装置的厚度以及显示面板安装的平整性,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如图6所示,第二安装板1134的远离第一安装板1133的表面设置有一个或多个沉槽11342,每个安装通孔11341位于沉槽11342内,悬耳嵌入沉槽11342内。这种设置方式不仅仅可以起到容置悬耳的作用,使得悬耳不占用显示装置的厚度方向的尺寸,进而减小显示装置厚度。同时,由于悬耳嵌入沉槽11342后,沉槽11342对悬耳起到平面方向的限位作用,可以防止固定件115在安装通孔11341内发生位移,因此可以使得固定件115更好的固定光学模组。沉槽11342的深度可以与悬耳的厚度相当,或者沉槽11342的深度可以大于悬耳的厚度。
本实施例中,悬耳的远离固定部1153的表面与第二安装板1134的远离第一安装板1133的表面平齐。即此时沉槽11342的深度与悬耳的厚度相当,这种设置方式一方面不需要开设过深的沉槽11342,降低工艺难度,同时也可以保证第二安装板1134的结构强度,保证显示面板的安装稳定性。这样第二安装板1134的远离第一安装板1133的表面形成整体的均一平面,显示面板可以平整的装配于第二安装板1134的远离第一安装板1133的表面。
为了便于装配,本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至少一个悬耳包括第一悬耳1151和第二悬耳1152,即悬耳为两个,两个悬耳可以大致呈中心对称方式设置。装配人员可以方便的拿取固定件115,并将固定件115的固定部1153嵌入安装通孔11341内。进一步地,请再次参阅图4和图5,固定部1153包括第一弹片11531和第二弹片11535,第一弹片11531的一端连接第一悬耳1151,另一端穿设于安装通孔11341内,并嵌入间隙1135,第二弹片11535的一端连接第二悬耳1152,另一端穿设于安装通孔11341内,并嵌入间隙1135,第一弹片11531和第二弹片11535之间形成形变空间11539,第一弹片11531具有朝向远离第二弹片11535的一侧突出的第一卡接部11533,第二弹片11535具有朝向远离第一弹片11531的一侧突出的第二卡接部11537,第一卡接部11533与第二卡接部11537与第二安装板1134卡合。从而限定第一弹片11531和第二弹片11535朝向远离第一安装板1133的方向滑出安装通孔11341,从而在显示装置的厚度方向上固定固定件115。在装配时,将第一弹片11531和第二弹片11535朝向安装通孔11341内挤压,此时第一卡接部11533和第二卡接部11537首先与第二安装板1134接触,第一弹片11531和第二弹片11535朝向形变空间11539内形变,当第一卡接部11533和第二卡接部11537越过第二安装板1134后,第一弹片11531和第二弹片11535回弹恢复形变,此时第一卡接部11533和和第二卡接部11537与第二安装板1134卡合,在显示装置的厚度方向上定位固定件115。
在一种更为具体的实施方式中,第一卡接部11533可以是设置于第一弹片11531上的弹性凸点,第二卡接部11537也可以是设置于第二弹片11535上的弹性凸点,且第一卡接部11533和第二卡接部11537的间距大于安装通孔11341的孔径。在另一种更为具体的实施方式中,第一卡接部11533和第二卡接部11537也可以设置成弹性卡扣的形式,在此不做限定。本实施例中,第一卡接部11533由第一弹片11531经过弯折形成。
如图5所示,作为一种示例,第一弹片11531可以包括第一段11532、第一卡接部11533以及第二段11534,第一段11532大致沿垂直于第二安装板1134的方向延伸,且连接第一悬耳1151,第一卡接部11533连接第一段11532的远离第一悬耳1151的一端,并相对第一段11532弯折,弯折延伸一段后连接第二段11534,第二段11534反向朝向第二弹片11535方向弯折。同样的,第二弹片11535可以包括第三段11536、第二卡接部11537以及第四段11538,第三段11536大致沿垂直于第二安装板1134的方向延伸,且连接第二悬耳1152,第二卡接部11537连接第三段11536的远离第二悬耳1152的一端,并相对第三段11536弯折,弯折延伸一段后连接第四段11538,第四段11538反向朝向第一弹片11531方向弯折。
第一卡接部11533与第一悬耳1151之间形成第一卡槽,第二卡接部11537与第二悬耳1152之间形成第二卡槽,第二安装板1134的邻近安装通孔11341的边缘嵌入第一卡槽以及第二卡槽,这种设置方式,第一卡接部11533和第二卡接部11537可以更好的与第二安装板1134形成固定,在显示装置的厚度方向上定位固定件115。在其他的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卡接部11533和第二卡接部11537也可以是仅突出于第一弹片11531,保证第一卡接部11533和第二卡接部11537能够防止第一弹片11531和第二弹片11535脱出即可。
第一弹片11531的远离第一悬耳1151的一端以及第二弹片11535的远离第二悬耳1152的一端嵌入固定孔155中,形成对光学模组的定位安装。为了避免第一弹片11531和第二弹片11535嵌入固定孔155时,对光学模组产生损伤,本实施例中,第一弹片11531的远离第一悬耳1151的一端朝向第二弹片11535弯折,第二弹片11535的远离第二悬耳1152的一端朝向第一弹片11531弯折,也即是,第二段11534朝向第二弹片11535弯折,第四段11538朝向第一弹片11531弯折,第一弹片11531的远离第一悬耳1151的一端与第二弹片11535的远离第二悬耳1152的一端连接,也即是第二段11534与第四段11538连接。这种设置方式的好处在于:第二段11534和第四段11538在装配时,与光学模组接触时,是第二段11534和第四段11538的外表面与光学模组接触,而不是端部,因此可以防止划伤光学模组。且第二段11534和第四段11538连接处较小,因此固定孔155的孔径可以设置得更小,减小光学模组的开孔面积。
第一悬耳1151、第一弹片11531、第二弹片11535以及第二悬耳1152可以由片状型材一体弯折形成。这样,在弯折处可以保持圆滑过渡,减小尖刺等,避免装配过程中划伤光学模组或显示面板。当然,第一悬耳1151、第一弹片11531、第二弹片11535以及第二悬耳1152也可以采用焊接等连接方式,在此不做限定。
如图7所示,作为另一种示例,第一弹片11531可以包括第一段11532、第一卡接部11533以及第二段11534,第一段11532大致沿垂直于第二安装板1134的方向延伸,且连接第一悬耳1151,第一卡接部11533连接第一段11532的远离第一悬耳1151的一端,并相对第一段11532弯折,弯折延伸一段距离后再次朝向与第一段11532延伸方向相同的方向弯折,弯折延伸一段距离后连接第二段11534,第二段11534反向朝向第二弹片11535方向弯折。同样的,第二弹片11535可以包括第三段11536、第二卡接部11537以及第四段11538,第三段11536大致沿垂直于第二安装板1134的方向延伸,且连接第二悬耳1152,第二卡接部11537连接第三段11536的远离第二悬耳1152的一端,并相对第三段11536弯折,弯折延伸一段距离后再次朝向与第三段11536延伸方向相同的方向弯折,弯折延伸一段距离后连接第四段11538,第四段11538反向朝向第一弹片11531方向弯折。这种实施方式的好处在于第一弹片11531和第二弹片11535的结构刚性更好。
示例性的,本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10可以按以下方式进行组装:
将反射片130铺设于底板111并固设于第一安装板1133,在底板111上安装光源170,然后将光学模组150采用抽屉式组装方式装配于容纳腔1101内,并部分的伸入到间隙1135中,并保持固定孔155与安装通孔11341一一对应,将固定件115的固定部1153从安装通孔11341装入,并越过第二安装板1134后嵌入固定孔155内,使得光学模组150在平面方向上被固定。最后将在第二安装板1134上设置双面胶带,将显示面板200粘接装配于第二安装板1134,显示面板200由第二安装板1134进行支撑,由于安装固定件115的过程中,可以透过安装通孔11341直观的看到光学模组,因此装配固定件115的过程中,不易损坏光学模组150。
本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10,通过设置固定件115,使用固定件115对光学模组150进行装配固定,一方面提高了装配过程中的装配精度,降低装配难度。同时不需要在侧板113的形成过程中一体形成挂耳,降低了制造成本。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申请,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申请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背光板,其特征在于,包括:
底板;
围设于所述底板的边缘的侧板,所述侧板与所述底板形成容纳腔,所述侧板包括第一连接板、第二连接板、第一安装板以及第二安装板,所述第一连接板的一端与所述底板连接,所述第一连接板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安装板连接,所述第一连接板相对于所述底板一侧向外弯折,所述第一安装板连接于所述第一连接板与所述第二连接板之间,所述第二安装板连接于所述第二连接板的朝向所述容纳腔的表面,所述第二安装板用于承载显示面板,所述第一安装板和所述第二安装板之间形成供设置光学模组的间隙,所述第二安装板开设有一个或多个安装通孔;以及
一个或多个固定件,每个所述固定件穿设于一个所述安装通孔并与所述第二安装板固定,且所述固定件的至少一部分嵌入所述间隙,以用于固定光学模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件包括固定部以及至少一个悬耳,所述悬耳连接于所述第二安装板,所述固定部连接所述悬耳并穿设于所述安装通孔,且所述固定部的至少一部分嵌入所述间隙,以用于固定光学模组。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背光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悬耳相对于所述固定部弯折,并贴设于所述第二安装板。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背光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安装板的远离所述第一安装板的表面设置有一个或多个沉槽,每个所述安装通孔位于一个所述沉槽内,所述悬耳嵌入所述沉槽内。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背光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悬耳的远离所述固定部的表面与所述第二安装板的远离所述第一安装板的表面平齐。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背光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部包括第一弹片和第二弹片,所述至少一个悬耳包括第一悬耳和第二悬耳,所述第一弹片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悬耳,另一端穿设于所述安装通孔内,并嵌入所述间隙,所述第二弹片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悬耳,另一端穿设于所述安装通孔内,并嵌入所述间隙,所述第一弹片和所述第二弹片之间形成形变空间,所述第一弹片具有朝向远离所述第二弹片的一侧突出的第一卡接部,所述第二弹片具有朝向远离所述第一弹片的一侧突出的第二卡接部,所述第一卡接部与所述第二卡接部与所述第二安装板卡合。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背光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弹片的远离所述第一悬耳的一端朝向所述第二弹片弯折,所述第二弹片的远离所述第二悬耳的一端朝向所述第一弹片弯折,且所述第一弹片的远离所述第一悬耳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弹片的远离所述第二悬耳的一端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背光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卡接部与所述第一悬耳之间形成第一卡槽,所述第二卡接部与所述第二悬耳之间形成第二卡槽,所述第二安装板的邻近所述安装通孔的边缘嵌入所述第一卡槽以及所述第二卡槽。
9.一种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
如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背光板;以及
光学模组,所述光学模组设置于所述容纳腔内,并部分嵌入所述间隙内,且支撑于所述第一安装板,所述光学模组设置有固定孔,所述固定件的至少一部分嵌入所述固定孔。
10.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显示面板;以及
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背光模组,所述显示面板安装于所述第二安装板,并位于所述光学模组的远离所述底板的一侧。
CN202121792145.1U 2021-08-02 2021-08-02 背光板、背光模组以及显示装置 Active CN21631047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792145.1U CN216310471U (zh) 2021-08-02 2021-08-02 背光板、背光模组以及显示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792145.1U CN216310471U (zh) 2021-08-02 2021-08-02 背光板、背光模组以及显示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310471U true CN216310471U (zh) 2022-04-15

Family

ID=8108741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1792145.1U Active CN216310471U (zh) 2021-08-02 2021-08-02 背光板、背光模组以及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631047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0959685B1 (ko) 백라이트 고정 어셈블리
KR101288600B1 (ko) 액정표시장치용 백라이트 유닛
US7686498B2 (en) Support structure for a light source, a backlight unit for a display device having the support structure, and a display device
WO2014056247A1 (zh) 背光模组
CN113689786B (zh) 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WO2013177817A1 (zh) 背光模组
WO2023124290A1 (zh) 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
CN215729195U (zh) 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
WO2013177805A1 (zh) 背光模组
US20240077760A1 (en) Display device
CN216310471U (zh) 背光板、背光模组以及显示装置
CN111929934A (zh) 液晶显示模组及其制作方法
CN113905195A (zh) 一种显示装置
CN215867455U (zh) 背光板、背光模组以及显示装置
CN210573100U (zh) 连接固定件、背光模组及液晶显示模组
WO2017063281A1 (zh) 一种背板及直下式背光模组
CN216901232U (zh) 光学膜片固定结构、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CN212433546U (zh) 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CN113341613B (zh) 显示装置
CN210982986U (zh) 一种背光源、液晶模组及显示装置
CN211426987U (zh) 光学膜片组件、直下式背光模组、液晶显示屏及终端设备
US20140098522A1 (en) Backlight Module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CN213958433U (zh) 显示支撑结构及显示装置
CN218512757U (zh) 一种液晶显示装置
CN218497303U (zh) 一种背光模组及液晶显示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