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281750U - 一种窗式空调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窗式空调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6281750U CN216281750U CN202122964250.5U CN202122964250U CN216281750U CN 216281750 U CN216281750 U CN 216281750U CN 202122964250 U CN202122964250 U CN 202122964250U CN 216281750 U CN216281750 U CN 216281750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air conditioner
- indoor
- air duct
- cavity
- window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4075 alte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057 refriger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467 substitu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Landscapes
- Air Filters, Heat-Exchange Apparatuses, And Housings Of Air-Conditioning Uni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器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窗式空调器,包括底座、室内单元、室外单元以及变频器控制组件;室内单元安装于底座上,室内单元包括室内风道部件,室内风道部件的后侧面上开设有第一凹腔;室外单元安装于底座上,且间隔设于室内单元的后侧,室外单元包括室外风道部件,变频器控制组件安装在室内风道部件和室外风道部件之间,且变频器控制组件具有容置在第一凹腔内的第一部分。本实用新型中,变频器控制组件能够部分容置在第一凹腔内,使得窗式空调器的前后长度缩减,同时第一凹腔不会影响室内风道组件的换热风道的换热性能,因此,本实用新型可以在保证换热性能和窗式空调器整体体积下安装变频器控制组件。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窗式空调。
背景技术
目前,窗式空调器是一种安装在窗口上的小型空调,其一部分处于室内,另一部分处于室外,室内和室外部分均具有换热器,室内部分和室外部分的中间设置有电机,电机分别具有延伸至室内部分和室外部分的转轴,两个转轴分别作为风机的动力源,驱动室内部分和室外部分的风机转动,使得室内空气与冷源换热,并同时使得室外空气与热源换热,实现对室内的制冷。
但是,窗式空调器的变频控制组件需要安装在室外部分和室内部分之间,以对电机进行控制,因此室内部分和室外部分之间需要形成能够容置变频控制组件的间隙。为确保室内部分和室外部分之间间隙的大小,现有技术中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将室内部分和室外部分之间的间隙增大,使得室内部分和室外部分之间的距离增大,这种方式会导致窗式空调器的整体体积增大,不利于安装和运输等;另一种是在保证窗式空调器整体体积不变的情况下,缩减室内部分或室外部分在室内部分朝向室外部分的方向上的长度,使得室内部分和室外部分之间的距离增大,但这种方式会牺牲换热性能,导致窗式空调器的制冷量降低。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窗式空调器,其能在保证窗式空调器的体积不会过大和换热性能良好的前提下,为变频控制组件提供安装空间。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窗式空调器,包括:
底座;
室内单元,所述室内单元安装于所述底座上,所述室内单元包括室内风道部件,所述室内风道部件的后侧面上开设有第一凹腔;
室外单元,所述室外单元安装于所述底座上,且间隔设于所述室内单元的后侧,所述室外单元包括室外风道部件;
变频器控制组件,所述变频器控制组件安装在所述室内风道部件和所述室外风道部件之间,且所述变频器控制组件具有容置在所述第一凹腔内的第一部分。
基于上述方案,本实用新型的窗式空调器在组装时,变频器控制组件能够部分容置在第一凹腔内,使得窗式空调器的前后长度缩减,减少整体体积,同时,第一凹腔不会影响室内风道组件的换热风道的换热性能,因此,本实用新型可以在保证换热性能和窗式空调器整体体积下,安装变频器控制组件。
一方面,当窗式空调器在组装时,由于第一凹腔能够容置部分变频器控制组件,因此室内风道部件和室外风道部件之间的距离可以得到缩减,从而使得本实用新型的窗式空调器的前后长度可以得到缩减,减少了本实用新型的窗式空调器的整体体积,方便安装和运输。另一方面,由于第一凹腔开设在室内风道部件的后侧面上,而室内风道部件的换热风道开设在室内风道部件的前侧面上,因此第一凹腔并不影响换热风道的大小,即,不会影响到室内风道部件的换热性能。综上,本实用新型可以在保证换热性能和窗式空调器整体体积下,安装变频器控制组件。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室内风道部件的后侧面内陷区域,所述第一凹腔开设在所述内陷区域内。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室内风道部件的前侧上开设有入风口和出风口,所述室内风道部件的内壁上设有导流面,所述导流面用于将空气从所述入风口引流至所述出风口。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导流面呈弧形。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凹腔向上延伸并贯穿于所述室内风道部件的顶部以形成有第一开口。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凹腔的底壁上设有第一安装部,所述第一部分开设有第一连接孔;所述窗式空调器还包括:第一螺纹紧固件,所述第一螺纹紧固件穿过所述第一连接孔并与所述第一安装部固定连接。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凹腔和所述第一部分的数量分别为多个。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室外单元的前侧面上开设有第二凹腔,所述变频器控制组件具有容置在所述第二凹腔内的第二部分。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凹腔向上延伸并贯穿于所述室外风道部件的顶部以形成有第二开口。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凹腔的底壁上设有第二安装部,所述第二部分上设有第二连接孔;所述窗式空调器还包括:第二螺纹紧固件,所述第二螺纹紧固件穿过所述第二连接孔并与所述第二安装部固定连接。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种窗式空调器与现有技术相比,其有益效果在于:
一方面,当窗式空调器在组装时,由于第一凹腔能够容置部分变频器控制组件,因此室内风道部件和室外风道部件之间的距离可以得到缩减,从而使得本实用新型的窗式空调器的前后长度可以得到缩减,减少了本实用新型的窗式空调器的整体体积,方便安装和运输。另一方面,由于第一凹腔开设在室内风道部件的后侧面上,而室内风道部件的换热风道开设在室内风道部件的前侧面上,因此第一凹腔并不影响换热风道的大小,即,不会影响到室内风道部件的换热性能。综上,本实用新型可以在保证换热性能和窗式空调器整体体积下,安装变频器控制组件。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窗式空调器的整体结构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窗式空调器在省略显示变频控制器组件的结构图。
图3是图2中A处的放大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室内风道组件的结构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窗式空调器的侧视图。
图6是图5中的B-B方向的剖视图。
图中,100、变频器控制组件;110、第一部分;111、第一连接孔;120、第二部分;121、第二连接孔;200、室内单元;210、室内风道部件;211、第一凹腔;212、内陷区域;213、入风口;214、出风口;215、导流面;216、第一安装部;300、室外单元;310、室外风道部件;311、第二凹腔;312、第二安装部;400、底座。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但不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如图1至图6所示,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的一种窗式空调器,包括底座400、室内单元200、室外单元300以及变频器控制组件100;室内单元200安装于底座400上,室内单元200包括室内风道部件210,室内风道部件210的后侧面上开设有第一凹腔211;室外单元300安装于底座400上,且间隔设于室内单元200的后侧,室外单元300包括室外风道部件310,变频器控制组件100安装在室内风道部件210和室外风道部件310之间,且变频器控制组件100具有容置在第一凹腔211内的第一部分110。
基于上述方案,一方面,当窗式空调器在组装时,由于第一凹腔211能够容置部分变频器控制组件100,因此室内风道部件210和室外风道部件310之间的距离可以得到缩减,从而使得本实用新型的窗式空调器的前后长度可以得到缩减,减少了本实用新型的窗式空调器的整体体积,方便安装和运输。另一方面,由于第一凹腔211开设在室内风道部件210的后侧面上,而室内风道部件210的换热风道开设在室内风道部件210的前侧面上,因此第一凹腔211并不影响室内风道部件210的换热风道的大小,即,不会影响到室内风道部件210的换热性能。综上,本实用新型可以在保证换热性能和窗式空调器整体体积下,安装变频器控制组件100。
其中,为保证第一凹腔211的设置不会影响到室内风道部件210的换热风道大小,第一凹腔211的深度方向需要与换热风道间隔设置,即,第一凹腔211开设在室内风道部件210的后侧面中与换热风道相对的区域外,以避免第一凹腔211向内延伸时贯穿至换热风道内,且,第一凹腔211能够取得足够的深度,以供变频器控制组件100安装。
进一步可以理解的是,变频器控制组件100的固定方式有多种,例如,分别固定连接在室内风道部件210和室外风道部件310,或固定在套设在底座400、室内单元200和室外单元300外侧的壳体上,此处不做限定。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室内风道部件210的后侧面内陷区域212,第一凹腔211开设在内陷区域212内,此时,内陷区域212作为凹腔的延伸部分,能够变频器控制组件100容纳在内陷区域212和凹腔内的体积更大,从而能够更进一步地缩减窗式空调器的整体体积。
进一步可以理解的是,内陷区域212的最深位置不能贯穿室内风道部件210的换热风道内,避免影响换热性能。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室内风道部件210的前侧上开设有入风口213和出风口214,室内风道部件210的内壁上设有导流面215,导流面215用于将空气从入风口213引流至出风口214。由于入风口213和出风口214均开设在室内风道部件210的前侧,因此,从入风口213进入到室内风道部件210的换热风道内后,需要改变流动方向才能从出风口214流出,在室内风道部件210的内壁,即室内风道部件210的换热风道内设置导流面215,能够避免气流的流动方向改变突兀而发生的与换热风道内壁的碰撞,降低了气体流动的阻力,导风更加顺畅。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导流面215呈弧形。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凹腔211向上延伸并贯穿于室内风道部件210的顶部以形成有第一开口,由此,变频器控制组件100的第一部分110能够从上而下通过第一开口进入并容置在第一凹腔211内。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凹腔211的底壁上设有第一安装部216,第一部分110开设有第一连接孔111;窗式空调器还包括:第一螺纹紧固件(图中未显示),第一螺纹紧固件穿过第一连接孔111并与第一安装部216固定连接,通过第一螺纹紧固件将第一部分110和第一凹腔211的底壁固定连接,将变频器控制组件100和室内风道部件210之间的连接设置在第一凹腔211内,能够通过第一开口拆卸或装配第一螺纹紧固件,以便于变频器控制组件100的装配和拆卸。
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第一螺纹紧固件为紧固螺栓,第一安装部216为与第一螺纹紧固件适配的螺纹孔。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凹腔211和第一部分110的数量分别为多个,以在多个位置固定变频器控制组件100。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室外单元300的前侧面上开设有第二凹腔311,变频器控制组件100具有容置在第二凹腔311内的第二部分120,同理,通过第二凹腔311的设置,能够更进一步地缩减窗式空调器的前后长度,减少了本实用新型窗式空调的整体体积。
其中,为了保证第二凹腔311的设置不会影响到室外风道部件310的换热风道的大小,第二凹腔311的深度方向需要与室外风道部件310的换热风道间隔设置。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二凹腔311向上延伸并贯穿于室外风道部件310的顶部以形成有第二开口,同理,变频器控制组件100的第二部分120能够从上而下通过第二开口进入并容置在第二凹腔311内。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二凹腔311的底壁上设有第二安装部312,第二部分120上设有第二连接孔121;窗式空调器还包括:第二螺纹紧固件(图中未显示),第二螺纹紧固件穿过第二连接孔121并与第二安装部312固定连接通过第二螺纹紧固件将第二部分120和第二凹腔311的底壁固定连接,将变频器控制组件100和室外风道部件310之间的连接设置在第二凹腔311内,能够通过第二开口拆卸或装配第二螺纹紧固件,以便于变频器控制组件100的装配和拆卸。
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第二螺纹紧固件为紧固螺栓,第二安装部312为与第二螺纹紧固件适配的螺纹孔。
综上,本实用新型的窗式空调器,一方面,当窗式空调器在组装时,由于第一凹腔211能够容置部分变频器控制组件100,因此室内风道部件210和室外风道部件310之间的距离可以得到缩减,从而使得本实用新型的窗式空调器的前后长度可以得到缩减,减少了本实用新型的窗式空调器的整体体积,方便安装和运输。另一方面,由于第一凹腔211开设在室内风道部件210的后侧面上,而室内风道部件210的换热风道开设在室内风道部件210的前侧面上,因此第一凹腔211并不影响换热风道的大小,即,不会影响到室内风道部件210的换热性能。综上,本实用新型可以在保证换热性能和窗式空调器整体体积下,安装变频器控制组件100。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10)
1.一种窗式空调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底座;
室内单元,所述室内单元安装于所述底座上,所述室内单元包括室内风道部件,所述室内风道部件的后侧面上开设有第一凹腔;
室外单元,所述室外单元安装于所述底座上,且间隔设于所述室内单元的后侧,所述室外单元包括室外风道部件;
变频器控制组件,所述变频器控制组件安装在所述室内风道部件和所述室外风道部件之间,且所述变频器控制组件具有容置在所述第一凹腔内的第一部分。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窗式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室内风道部件的后侧面内陷区域,所述第一凹腔开设在所述内陷区域内。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窗式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室内风道部件的前侧上开设有入风口和出风口,所述室内风道部件的内壁上设有导流面,所述导流面用于将空气从所述入风口引流至所述出风口。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窗式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面呈弧形。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窗式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凹腔向上延伸并贯穿于所述室内风道部件的顶部以形成有第一开口。
6.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窗式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凹腔的底壁上设有第一安装部,所述第一部分开设有第一连接孔;所述窗式空调器还包括:
第一螺纹紧固件,所述第一螺纹紧固件穿过所述第一连接孔并与所述第一安装部固定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窗式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凹腔和所述第一部分的数量分别为多个。
8.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窗式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室外单元的前侧面上开设有第二凹腔,所述变频器控制组件具有容置在所述第二凹腔内的第二部分。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窗式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凹腔向上延伸并贯穿于所述室外风道部件的顶部以形成有第二开口。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窗式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凹腔的底壁上设有第二安装部,所述第二部分上设有第二连接孔;所述窗式空调器还包括:
第二螺纹紧固件,所述第二螺纹紧固件穿过所述第二连接孔并与所述第二安装部固定连接。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22964250.5U CN216281750U (zh) | 2021-11-29 | 2021-11-29 | 一种窗式空调器 |
US17/897,601 US20230168003A1 (en) | 2021-11-29 | 2022-08-29 | Air conditioner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22964250.5U CN216281750U (zh) | 2021-11-29 | 2021-11-29 | 一种窗式空调器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6281750U true CN216281750U (zh) | 2022-04-12 |
Family
ID=8104139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22964250.5U Active CN216281750U (zh) | 2021-11-29 | 2021-11-29 | 一种窗式空调器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6281750U (zh) |
-
2021
- 2021-11-29 CN CN202122964250.5U patent/CN216281750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6765654B (zh) | 空调装置 | |
KR100481896B1 (ko) | 냉장고 | |
CN216281750U (zh) | 一种窗式空调器 | |
CN108195116B (zh) | 风道组件及冰箱 | |
CN208296126U (zh) | 空调室外机的电器盒及空调室外机 | |
CN214492460U (zh) | 驻车空调 | |
CN214492456U (zh) | 驻车空调 | |
CN214028131U (zh) | 驻车空调 | |
CN213300296U (zh) | 窗式空调器 | |
CN212618756U (zh) | 空调柜机和空调器 | |
EP1804002A1 (en) | Ceiling-embedded air conditioner | |
CN218442549U (zh) | 户外空调 | |
CN216976927U (zh) | 空调内机及空调 | |
CN219350365U (zh) | 一种应用于风冷电池模组的散热箱体结构及风冷电池模组 | |
CN220506916U (zh) | 支撑部件、内机外壳及风管式空调的室内机 | |
CN117685673B (zh) | 暖通设备 | |
CN219036911U (zh) | 空调器室外机及空调器 | |
CN217179022U (zh) | 一种冰箱用稳定性强具有散热功能的金属壳体 | |
CN219868175U (zh) | 壁挂式空调室内机 | |
CN213208041U (zh) | 一种空调室外机 | |
CN211575255U (zh) | 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 |
CN221005233U (zh) | 风管式空调的室内机及风管式空调 | |
CN221222864U (zh) | 室外机和具有其的空气处理设备 | |
CN221222865U (zh) | 面板组件、室外机的箱体、室外机及空调 | |
CN218583315U (zh) | 加湿器模块及其空调系统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