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277400U - 汽车的门闩装置 - Google Patents

汽车的门闩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277400U
CN216277400U CN202122011192.4U CN202122011192U CN216277400U CN 216277400 U CN216277400 U CN 216277400U CN 202122011192 U CN202122011192 U CN 202122011192U CN 216277400 U CN216277400 U CN 21627740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ever
door
lock
release
latch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2011192.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花木直树
木村俊太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tsui Kinzoku ACT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itsui Kinzoku ACT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20146969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7508754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Mitsui Kinzoku ACT Corp filed Critical Mitsui Kinzoku ACT Corp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27740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27740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5LOCKS; KEYS; WINDOW OR DOOR FITTINGS; SAFES
    • E05BLOCKS; ACCESSORIES THEREFOR; HANDCUFFS
    • E05B81/00Power-actuated vehicle locks
    • E05B81/12Power-actuated vehicle locks characterised by the function or purpose of the powered actuators
    • E05B81/16Power-actuated vehicle locks characterised by the function or purpose of the powered actuators operating on locking elements for locking or unlocking act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JWINDOWS, WINDSCREENS, NON-FIXED ROOFS, DOORS, OR SIMILAR DEVICES FOR VEHICLES; REMOVABLE EXTERNAL PROTECTIVE COVER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 B60J5/00Doors
    • B60J5/04Doors arranged at the vehicle sides
    • B60J5/0468Fixation or mounting means specific for door component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5LOCKS; KEYS; WINDOW OR DOOR FITTINGS; SAFES
    • E05BLOCKS; ACCESSORIES THEREFOR; HANDCUFFS
    • E05B81/00Power-actuated vehicle locks
    • E05B81/12Power-actuated vehicle locks characterised by the function or purpose of the powered actuators
    • E05B81/14Power-actuated vehicle locks characterised by the function or purpose of the powered actuators operating on bolt detents, e.g. for unlatching the bolt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5LOCKS; KEYS; WINDOW OR DOOR FITTINGS; SAFES
    • E05BLOCKS; ACCESSORIES THEREFOR; HANDCUFFS
    • E05B81/00Power-actuated vehicle locks
    • E05B81/12Power-actuated vehicle locks characterised by the function or purpose of the powered actuators
    • E05B81/20Power-actuated vehicle locks characterised by the function or purpose of the powered actuators for assisting final closing or for initiating opening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5LOCKS; KEYS; WINDOW OR DOOR FITTINGS; SAFES
    • E05BLOCKS; ACCESSORIES THEREFOR; HANDCUFFS
    • E05B81/00Power-actuated vehicle locks
    • E05B81/24Power-actuated vehicle locks characterised by 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the actuator or the power transmission
    • E05B81/26Output elements
    • E05B81/30Rotary elemen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JWINDOWS, WINDSCREENS, NON-FIXED ROOFS, DOORS, OR SIMILAR DEVICES FOR VEHICLES; REMOVABLE EXTERNAL PROTECTIVE COVER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 B60J5/00Doors
    • B60J5/04Doors arranged at the vehicle sides
    • B60J5/06Doors arranged at the vehicle sides slidable; foldable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5LOCKS; KEYS; WINDOW OR DOOR FITTINGS; SAFES
    • E05BLOCKS; ACCESSORIES THEREFOR; HANDCUFFS
    • E05B79/00Mounting or connecting vehicle locks or parts thereof
    • E05B79/10Connections between movable lock parts
    • E05B79/20Connections between movable lock parts using flexible connections, e.g. Bowden cable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5LOCKS; KEYS; WINDOW OR DOOR FITTINGS; SAFES
    • E05BLOCKS; ACCESSORIES THEREFOR; HANDCUFFS
    • E05B81/00Power-actuated vehicle locks
    • E05B81/02Power-actuated vehicle locks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f actuators used
    • E05B81/04Electrical
    • E05B81/06Electrical using rotary moto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Lock And Its Accessori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汽车的门闩装置,能够实现相对于门的组装作业的效率化、构成部件的削减及小型化。具有撞针进入槽(2d)的底板(2)固定于收纳啮合机构的主体(3),壳体(4)以与底板(2)的朝向车外侧的侧面相对的方式固定。构成释放机构(13、14、15)、锁定/解锁机构(16、17)及电动机构(24、25)的全部构件配置于壳体(4)的与同底板的侧面相对的第1侧面(41)相反的那侧的第2侧面(42)侧,构成关闭机构(31、32、33)的全部构件配置于壳体(4)的第1侧面(41)与底板(2)之间。

Description

汽车的门闩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汽车的门闩装置,其安装于汽车的门,用于通过与车体侧的撞针(日文:ストライカ)啮合而将门保持在关闭位置。
背景技术
在日本特许第6035586号(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发明中具有这样的结构,即在门内配置有:门闩装置;电动关闭装置,其驱动门闩装置的闩,使门从半门位置强制动作到全闭位置;以及操作中继装置,其用于对设于门的外侧把手和内侧把手的开门操作进行中继控制,将该中继控制后的操作传递到门闩装置。
上述门闩装置通过在金属制的底板的朝向车外侧的一侧面侧配置构成关门装置的各构件和借助杆或者鲍登线等所构成的操作传递构件连结于操作中继装置的各种构件而构成。
上述操作中继装置配置于自门闩装置分离的位置,并且包含由能够基于马达的动力切换为使外侧把手和内侧把手的开门操作有效的解锁状态和使外侧把手和内侧把手的开门操作无效的锁定状态的多个构件构成的锁定/解锁机构、和在锁定/解锁机构是解锁状态时基于外侧把手和内侧把手的开门操作而动作的释放杆,释放杆借助操作传递构件连结于门闩装置的某一个构件。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许第6035586号公报
实用新型内容
实用新型要解决的问题
然而,日本特许第6035586号所记载的发明由于操作中继装置配置于自门闩装置分离的位置而需要用于将操作中继装置的释放杆的动作传递到门闩装置的操作传递构件,因此不仅导致构成部件的增加,还必须将操作中继装置相对于门闩装置另外组装于门,因此有可能导致组装作业效率的下降。
为了消除上述操作传递构件的增加及组装作业效率的下降,考虑将操作中继装置的锁定/解锁机构和释放杆配置于门闩装置的底板。然而,这样的话,必须在底板集中地配置许多构件,因此导致底板的大型化进而是门闩装置的大型化,有可能对门闩装置相对于门的组装产生不良影响。
本实用新型鉴于上述问题,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实现相对于门的组装作业的效率化、构成部件的削减及小型化的汽车的门闩装置。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根据本实用新型,通过如下那样解决上述问题。
本实用新型是一种汽车的门闩装置,其安装在门侧,用于通过与车体侧的撞针啮合而将所述门保持在关闭位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门闩装置包括:啮合机构,其包含在所述门关闭时与所述撞针啮合的闩和与该闩卡合的棘轮;底板,其固定于收纳所述啮合机构的主体,具有在所述门关闭时供所述撞针进入的撞针进入槽;壳体,其固定于所述底板,该壳体以其第1侧面与所述底板的朝向车外侧的侧面相对的方式固定于所述底板;释放机构,其包含基于设于所述门的手动打开装置的开门操作进行释放动作的释放杆;锁定/解锁机构,其能够切换为能够将所述释放杆的释放动作传递到所述棘轮从而能够解除所述棘轮与所述闩的卡合的解锁状态和不能将所述释放杆的释放动作传递到所述棘轮从而不能解除所述棘轮与所述闩的卡合的锁定状态;电动机构,其包含能够通过电动将所述锁定/解锁机构切换为解锁状态和锁定状态的锁定/解锁用马达和通过电动使所述释放杆进行释放动作的释放用马达;以及关闭机构,其使所述闩从半锁紧位置转动到全锁紧位置,构成所述释放机构、所述锁定/解锁机构及所述电动机构的全部构件配置于所述壳体的与同所述底板的所述侧面相对的所述第1侧面相反的那侧的第2侧面侧,构成所述关闭机构的全部构件配置于所述壳体的所述第1侧面与所述底板之间。
优选的是,所述关闭机构包含:关闭杆,其以能够转动规定角度的方式枢支承于所述壳体的所述第1侧面和所述底板之间,并且与配置于所述门的规定位置的电动关闭装置连结而转动;以及副杆,其连结于该关闭杆,通过与所述关闭杆一同一体转动而使所述闩从半锁紧位置转动到全锁紧位置。
优选的是,所述关闭机构还包含取消杆,该取消杆能够移动到能够将利用所述关闭杆使所述副杆进行的转动传递到所述闩的初始位置和不能将该转动传递到所述闩的取消位置,所述取消杆具有连络部,该连络部经由设于所述壳体的开口部从所述壳体的所述第1侧面向所述第2侧面侧暴露,在所述释放杆进行释放动作的情况下,通过所述连络部抵接于所述释放杆,该取消杆从初始位置移动到取消位置。
优选的是,所述锁定/解锁用马达和所述释放用马达以位于比所述撞针进入槽的水平方向的基准线向前方延长而得到的延长线靠上方的位置的方式配置。
实用新型的效果
根据本实用新型,将关闭机构的全部构件配置于壳体的与底板的朝向车外侧的侧面相对的第1侧面与底板之间,将释放机构、锁定/解锁机构及电动机构的全部构件配置于壳体的与第1侧面相反的那侧的第2侧面,能够实现壳体的小型化,而且能够削减像以往那样用于与操作中继装置连结的操作传递构件,并且能够高效率地进行相对于门的组装作业。
附图说明
图1是安装有本实用新型的门闩装置的门的概略侧视图。
图2是从车内斜后方观察到的门闩装置的立体图。
图3是从车内斜后方观察到的门闩装置的主要部分分解立体图。
图4是从车外斜后方观察到的门闩装置的主要部分分解立体图。
图5是从车外斜后方观察到的门闩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图6是锁定/解锁机构处于解锁状态时的从车外侧观察到的门闩装置的啮合机构及操作机构的侧视图。
图7是锁定/解锁机构处于解锁状态时对内侧把手进行了开门操作时的从车外侧观察到的门闩装置的啮合机构及操作机构的侧视图。
图8是锁定/解锁机构处于解锁状态时对外侧把手进行了开门操作时的从车外侧观察到的门闩装置的啮合机构及操作机构的侧视图。
图9是锁定/解锁机构处于解锁状态时释放用马达进行了驱动时的从车外侧观察到的门闩装置的啮合机构及操作机构的侧视图。
图10是锁定/解锁机构处于锁定状态时的从车外侧观察到的门闩装置的啮合机构及操作机构的侧视图。
图11是啮合机构处于全锁紧状态、关闭机构处于初始状态时的从车外侧观察到的门闩装置的啮合机构及操作机构的侧视图。
图12是啮合机构处于半锁紧状态、关闭机构处于初始状态时的从车外侧观察到的门闩装置的啮合机构及操作机构的侧视图。
图13是关闭机构进行关闭动作的过程中的从车外侧观察到的门闩装置的啮合机构及操作机构的侧视图。
图14是在关闭机构进行关闭动作的过程中进行了取消操作时的从车外侧观察到的门闩装置的啮合机构及操作机构的侧视图。
图15是关闭机构的关闭动作被切断时的从车外侧观察到的门闩装置的啮合机构及操作机构的侧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门闩装置;2、底板;2a、构件配置部;2b、罩部;2c、缺口部;2d、撞针进入槽;3、主体;4、壳体;4a、开口部;4b、长孔;5A、侧罩;5B、顶罩;6、闩轴;7、闩;7a、全锁紧卡合部;7b、半锁紧卡合部;7c、臂部;7d、啮合槽;8、棘轮轴;9、棘轮;91、旋转体;10、弹簧;11、弹簧;12、轴;13、第1释放杆;13a、长孔;13b、抵接部;13c、退避孔;14、第2释放杆;14a、连结部;14b、长孔;14c、一部分;15、第3释放杆;15a、第1臂部;15b、连结孔;15c、长孔;16、第1锁定杆;16a、抵接部;17、第2锁定杆;17a、长孔;17b、轴部;18、弹簧;19、连杆;20、轴;21、第1童锁杆;21a、操作部;22、第2童锁杆;22a、长孔;22b、下端部;23、滑动销;24、锁定/解锁用马达;24a、蜗杆;25、释放用马达;25a、蜗杆;26、锁定/解锁用旋转体;27、释放用旋转体;27a、凸轮部;28、轴;29、翻转弹簧;30、轴;31、第1关闭杆;31a、齿部;31b、连结部;32、第2关闭杆;32a、齿部;33、副杆;33a、旋转辊;33b、输出部;34、取消杆;34a、阻挡部;34b、连络部;35、轴;36、弹簧;37、轴;38、连结轴;39、弹簧;40、轴;41、第1侧面;42、第2侧面;51、第1操作传递构件;52、第2操作传递构件;53、中间杆;54、第3操作传递构件;55、第4操作传递构件;56、第5操作传递构件;57、第6操作传递构件;57a、末端部;D、门;CL、电动关闭装置;IH、内侧把手(手动打开装置);LK、锁定操作旋钮;OL、全开锁紧装置;OH、外侧把手(手动打开装置);S、撞针。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
图1是以能够沿前后方向开闭的方式支承于汽车的车体侧面的滑动门(以下称作“门”)D的示意图。
在门D的内部设有:门闩装置1,其用于将门D保持在全闭位置;以及电动关闭装置CL,其通过使门闩装置1进行关闭动作而将门D从半门位置(即将到达全闭位置之前的位置,与门闩装置1的半锁紧状态对应)强制地关闭到全闭位置(与门闩装置1的全锁紧状态对应)。在该门D的车外侧的侧面(外板)设有在从车外开闭门D时被操作的外侧把手(车外侧的手动打开装置)OH。在该门D的车内侧的侧面(内板)设有在从室内开闭门D时被操作的内侧把手(车内侧的手动打开装置)IH、和在通过手动操作将门闩装置1的后述的锁定/解锁机构切换为解锁状态和锁定状态时被操作的锁定操作旋钮LK。在该门D的前下部设有用于将门D保持在全开位置的全开锁紧装置OL。此外,根据需要,在车体设有用于通过电动使门D开闭移动的省略图示的电动开闭装置。
在门D处于全开位置时,全开锁紧装置OL通过与设于车体侧的省略图示的全开用撞针卡合而将门D保持在全开位置,通过其与全开用撞针的卡合被解除,能够进行门D的关闭动作。另外,由于全开锁紧装置OL与本实用新型没有直接关系,因此省略该装置的详细说明。
如图2~图5所示,门闩装置1包括俯视呈大致L字状的金属制的底板2、固定于该底板2的后部的合成树脂制的主体3、以第1侧面41与底板2的朝向车外侧的侧面相对的方式固定于底板2的合成树脂制的壳体4、封闭壳体4的与第1侧面41相反那侧的朝向车外侧的第2侧面42的合成树脂制的侧罩5A、以及覆盖壳体4与侧罩5A对合的上部对合面的合成树脂制的顶罩5B。
底板2具有与门D的内板的内侧面相对的构件配置部2a和以大致L字状弯折形成于该构件配置部2a的后部的罩部2b,在弯折部分的角部设有撞针进入槽2d,在门D关闭时与后述的啮合机构的闩7啮合的撞针S进入该撞针进入槽2d。主体3与底板2的罩部2b一同固定于门D的内板的后部内表面。侧罩5A和顶罩5B具有防止雨水渗入到壳体4内的功能。
在主体3的内部设有啮合机构,该啮合机构用于通过与车体侧的撞针S啮合而将门D保持在关闭位置。啮合机构包含:闩7,其由朝向大致前后方向的闩轴6枢支承,在门D关闭时该闩7与撞针S啮合;以及棘轮9,其由朝向大致前后方向的棘轮轴8枢支承,能够选择性地分别与闩7的设于外周缘的全锁紧卡合部7a和半锁紧卡合部7b卡合。
闩7伴随着门D的关闭动作啮合于撞针S,从而克服卷装于闩轴6的弹簧10(例如参照图6)的作用力从打开位置(例如从图2、图3所示的全锁紧位置向逆时针方向旋转了大致90度的位置)经由向关闭方向(顺时针方向)旋转大致45度而勉强地啮合于撞针S的半锁紧位置转动到完全啮合于撞针S的全锁紧位置(例如图2、图3所示的位置),此外,闩7伴随着门D的打开动作从全锁紧位置向打开方向(逆时针方向)旋转,旋转到撞针S脱离的打开位置。
棘轮9在被支承于主体3的弹簧11的作用力的作用下绕棘轮轴8始终被向卡合方向(图2、图3中的顺时针方向)施力,并且在闩7处于打开位置时抵接于闩7的外周缘,在闩7处于半锁紧位置时卡合于半锁紧卡合部7b,在闩7处于全锁紧位置时卡合于全锁紧卡合部7a,从而阻止闩7向打开方向的转动。在棘轮轴8设有与棘轮9成为一体地转动的旋转体91(例如参照图6)。
并且,在后述的锁定/解锁机构处于解锁状态时,棘轮9基于后述的释放机构的释放动作从分别卡合于全锁紧卡合部7a和半锁紧卡合部7b的卡合位置克服弹簧11的作用力向释放方向(图2、图3中的逆时针方向)转动,从而分别自全锁紧卡合部7a和半锁紧卡合部7b脱离,允许闩7向打开方向的转动,能够进行门D的打开动作。
在以下的说明中使用的啮合机构的“锁紧状态”是指撞针S卡合于闩7、棘轮9卡合于闩7的全锁紧卡合部7a的状态。“非锁紧状态”是指闩7处于打开位置的状态。
如图4~图10所示,在壳体4的朝向车外侧的第2侧面42配置有由各种构件构成的操作机构。操作机构包含以与外侧把手OH和内侧把手IH的开门操作相应的形态进行释放动作的释放机构、能够切换为使释放机构的释放动作有效或无效的状态的锁定/解锁机构、使与内侧把手IH的开门操作相应的释放机构的释放动作无效的童锁机构、以及用于通过电动使各种构件进行动作的电动机构。如图3、图5所示,在壳体4的朝向车内侧的第1侧面41、即底板2的构件配置部2a和壳体4的第1侧面41之间配置有关闭机构,该关闭机构用于通过连结于电动关闭装置CL而将门D从半门位置强制地关闭到全闭位置。
优选的是,将构成操作机构的全部构件配置于壳体4的朝向车外侧的第2侧面42侧,在壳体4的朝向车内侧的第1侧面41侧完全不配置构成操作机构的构件。并且,将构成关闭机构的全部构件配置于壳体4的朝向车内侧的第1侧面41侧,在壳体4的朝向车外侧的第2侧面42侧完全不配置构成关闭机构的构件。
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使用的操作机构和关闭机构的各种构件的旋转方向的朝向在从车外侧观察的侧视时以图6~图15为基准。
释放机构包含作为构成该释放机构的构件的、利用朝向车内外方向的轴12以能够转动规定角度的方式枢支承于壳体4的第1释放杆13、以能相对于第1释放杆13独立地旋转的方式利用轴12以能够转动规定角度的方式枢支承于壳体4的第2释放杆14、以及以能相对于第1释放杆13和第2释放杆14独立地旋转的方式利用轴12以能够转动规定角度的方式枢支承于壳体4的第3释放杆15。
第1释放杆13利用轴12枢支承于壳体4,并且在设于该第1释放杆13的下端部的长孔13a连结有由鲍登线或杆构成的第1操作传递构件51的一端部,在该第1释放杆13的上端部连结有由鲍登线或杆构成的第2操作传递构件52的一端部。
第1操作传递构件51的另一端部连结于外侧把手OH。由此,外侧把手OH的开门操作经由第1操作传递构件51被传递到第1释放杆13,第1释放杆13以轴12为中心地从图6所示的初始位置向释放方向(逆时针方向)转动规定角度。通过设于第1释放杆13自身的抵接部13b的后端从前方抵接于第3释放杆15,第1释放杆13向释放方向进行的释放动作经由第3释放杆15被传递到第2释放杆14。
第2操作传递构件52的另一端部连结于在内侧把手IH附近设置的中间杆53。如图1所示,中间杆53借助第3操作传递构件54连结于全开锁紧装置OL。由此,外侧把手OH的开门操作经由第1操作传递构件51、第1释放杆13、第2操作传递构件52、中间杆53、第3操作传递构件54被传递到全开锁紧装置OL,使全开锁紧装置OL进行释放动作。其结果,在门D保持在全开位置的情况下,通过对外侧把手OH进行开门操作,能够使全开锁紧装置OL进行释放动作,从而关闭门D。
第2释放杆14在设于其下端部的连结部14a连结有由鲍登线或杆构成的第4操作传递构件55的一端部。第4操作传递构件55的另一端部连结于内侧把手IH。由此,内侧把手IH的开门操作经由第4操作传递构件55被传递到第2释放杆14,第2释放杆14以轴12为中心地从图6所示的初始位置向释放方向(逆时针方向)转动规定角度。若童锁机构是解锁状态,则第2释放杆14向释放方向进行的释放动作被传递到第3释放杆15,若童锁机构是锁定状态,则第2释放杆14向释放方向进行的释放动作不被传递到第3释放杆15。
另外,内侧把手IH具有这样的结构:始终保持在中立位置,将从中立位置向后方进行的操作设为开门操作,将从中立位置向前方进行的操作设为关门操作,能够将开门操作经由第4操作传递构件55传递到第2释放杆14,能够将关门操作经由中间杆53、第3操作传递构件54传递到全开锁紧装置OL。
第3释放杆15利用轴12枢支承于壳体4,能够与第1释放杆13的释放动作或者第2释放杆14的释放动作连动,在连动时以轴12为中心地向释放方向(逆时针方向)转动规定角度,将该转动传递到锁定/解锁机构。
锁定/解锁机构包含作为构成该锁定/解锁机构的构件的、下端部以能够转动规定角度的方式连结于第3释放杆15的后端部的第1锁定杆16和第2锁定杆17,能够切换为通过外侧把手OH和内侧把手IH中的任一者的开门操作能够打开门D的解锁状态、以及通过外侧把手OH和内侧把手IH中的任一者的操作都不能打开门D的锁定状态。
第1锁定杆16通过其下端部枢支承于在第3释放杆15的第1臂部15a设置的连结孔15b而以能够转动规定角度的方式连结于第3释放杆15。
第2锁定杆17通过设于其上端部的轴部17b以能够转动的方式支承于第3释放杆15的连结孔15b而与第1锁定杆16一同以能够沿前后方向转动规定角度的方式连结于第3释放杆15的连结孔15b。
第1锁定杆16和第2锁定杆17在一端卡挂于第1锁定杆16、另一端卡挂于第2锁定杆17的弹簧18的作用力的作用下始终以保持在如图6所示沿上下方向相互排成大致一条直线的通常状态的形态一起进行动作。由此,第1锁定杆16和第2锁定杆17同第3释放杆15的释放动作连动地向下方移动规定量。
前端部连结于电动机构的锁定/解锁用旋转体26的连杆19的后端部以能够沿上下方向相对地移动的方式连结于在第2锁定杆17的下部设置的上下方向的长孔17a。由此,锁定/解锁用旋转体26的旋转经由连杆19被传递到第2锁定杆17,第1锁定杆16和第2锁定杆17基于锁定/解锁用旋转体26的旋转以轴部17b为中心地从图6所示的解锁位置转动到向顺时针方向转动了规定角度的图10所示的锁定位置以及进行与此相反的转动。
连杆19通过其后端部以能够沿上下方向相对地移动的方式连结于第2锁定杆17的长孔17a并且以能够沿前后方向移动的方式插入到设于壳体4的前后方向的长孔4b,连杆19的前端部连结于锁定/解锁用旋转体26,从而该连杆19伴随着锁定/解锁用旋转体26的旋转沿前后方向移动。
另外,锁定/解锁机构的解锁状态是指第1锁定杆16和第2锁定杆17均处于解锁位置的状态,该锁定/解锁机构的锁定状态是指第1锁定杆16和第2锁定杆17均处于锁定位置的状态。
如图6所示,在锁定/解锁机构处于解锁状态的情况下,在第3释放杆15进行释放动作时,第1锁定杆16和第2锁定杆17从解锁位置向下方移动。通过该移动,设于第1锁定杆16的上端部的钩状的抵接部16a从上方抵接于与棘轮9一体地转动的旋转体91,从而棘轮9向释放方向转动。其结果,棘轮9与闩7相互的卡合关系被解除,能够打开门D。
如图10所示,在锁定/解锁机构处于锁定状态的情况下,第1锁定杆16的抵接部16a处于不能抵接于旋转体91的位置。因而,在该状态下,即使基于第3释放杆15的释放动作使第1锁定杆16和第2锁定杆17从锁定位置向下方移动,第1锁定杆16的抵接部16a也是以不与旋转体91抵接的方式空摆移动,不能使棘轮9向释放方向转动,因此不能打开门D。
童锁机构包含作为构成该童锁机构的构件的、利用朝向车内外方向的轴20以能够转动规定角度的方式枢支承于壳体4的下部的第1童锁杆21、下端部22b以能够转动规定角度的方式连结于第1童锁杆21的前端部的第2童锁杆22、以及以滑动自如的方式卡合于设于第2童锁杆22的前后方向的长孔22a的滑动销23。
第1童锁杆21具有自门D的后端面突出的操作部21a,通过在打开了门D的状态下对操作部21a进行手动操作,能够从图6所示的解锁位置转动到向逆时针方向旋转了规定角度的锁定位置以及进行与此相反的转动。
第2童锁杆22在侧视时呈大致倒立L字状,通过其下端部22b以能够转动规定角度的方式连结于第1童锁杆21的前端部,从而在第1童锁杆21处于解锁位置的情况下该第2童锁杆22保持在图6所示的解锁位置,在第1童锁杆21处于锁定位置的情况下该第2童锁杆22保持在从解锁位置向上方移动了规定量的锁定位置。
滑动销23呈朝向车内外方向的轴状,其从车外侧贯通设于第2释放杆14的上下方向的长孔14b、设于第3释放杆15的下部的侧视呈大致倒立L字状的长孔15c、设于第1释放杆13的退避孔13c,以滑动自如的方式卡合于第2童锁杆22的长孔22a。
在第1童锁杆21和第2童锁杆22处于解锁位置的情况下,滑动销23位于第2释放杆14的长孔14b和第3释放杆15的长孔15c的下端(解锁位置),能够将第2释放杆14的释放动作传递到第3释放杆15。
在第1童锁杆21和第2童锁杆22处于锁定位置的情况下,滑动销23位于第3释放杆15的长孔15c的上端(锁定位置),能够在长孔15c的向前方延伸的上部空动,使得不能将第2释放杆14的释放动作传递到第3释放杆15。由此,在锁定/解锁机构是解锁状态、童锁机构是解锁状态的情况下,使内侧把手IH的操作有效,通过使第3释放杆15进行释放动作,从而能够如上所述使棘轮9进行释放动作而打开门D。然而,在童锁机构是锁定状态的情况下,不能通过基于内侧把手IH的操作的第2释放杆14的释放动作使第3释放杆15进行释放动作,因此使内侧把手IH的打开操作无效,不能打开门D。
另外,童锁机构的解锁状态是指第1童锁杆21、第2童锁杆22及滑动销23分别处于解锁位置的状态,该童锁机构的锁定状态是指第1童锁杆21、第2童锁杆22及滑动销23分别处于锁定位置的状态。
电动机构包含作为构成该电动机构的构件的、配置于壳体4的上部的锁定/解锁用马达24和配置于比该锁定/解锁用马达24靠上方的位置的释放用马达25、通过锁定/解锁用马达24的驱动进行旋转的锁定/解锁用旋转体26、以及通过释放用马达25的驱动进行旋转的释放用旋转体27。
优选的是,锁定/解锁用马达24和释放用马达25以位于比底板2的撞针进入槽2d的水平方向的基准线X(参照图6)向前方延长而得到的延长线靠上方的位置的方式配置。若这样配置,就能够防止从撞针进入槽2d渗入的雨水附着于作为电气部件的锁定/解锁用马达24和释放用马达25。
通过锁定/解锁用马达24以设于车体的适当部位的省略图示的操作开关或便携用的无线操作开关的锁定/解锁操作为契机地正转驱动或者反转驱动,并且固着于锁定/解锁用马达24的旋转轴的蜗杆24a与利用朝向车内外方向的轴28枢支承于壳体4的锁定/解锁用旋转体26啮合,从而使锁定/解锁用旋转体26正转或者反转。
在锁定/解锁用旋转体26连结有连杆19的前端部。由此,在锁定/解锁机构处于解锁状态的情况下,通过锁定/解锁用马达24的正转驱动使锁定/解锁用旋转体26从图6所示的解锁位置移动到向顺时针方向转动了规定角度的图10所示的锁定位置,从而伴随着该移动使连杆19向后方移动,并且使第1锁定杆16和第2锁定杆17以轴部17b为中心地向顺时针方向转动规定角度,能够将锁定/解锁机构从解锁状态切换为锁定状态。此外,在锁定/解锁机构处于锁定状态的情况下,通过锁定/解锁用马达24的反转驱动使锁定/解锁用旋转体26从图10所示的锁定位置向逆时针方向转动规定角度移动到解锁位置,从而伴随着该移动使连杆19向前方移动,并且使第1锁定杆16和第2锁定杆17以轴部17b为中心地向逆时针方向转动规定角度,能够将锁定/解锁机构从锁定状态切换为解锁状态。
并且,锁定/解锁用旋转体26借助第5操作传递构件56连结于在门D的车室内侧设置的锁定操作旋钮LK,基于锁定操作旋钮LK的操作也能够从解锁位置转动到锁定位置以及进行与此相反的转动,与锁定/解锁用马达24的驱动同样地能够将锁定/解锁机构切换为解锁状态和锁定状态。利用支承于壳体4的翻转弹簧29的作用力将锁定/解锁用旋转体26保持在解锁位置和锁定位置。
释放用马达25以省略图示的检测开关检测出设于车体的适当部位的操作开关或无线操作开关的操作、或者外侧把手OH或内侧把手IH的开门操作为契机地驱动,通过该驱动使固着于释放用马达25的旋转轴的蜗杆25a与利用轴30枢支承于壳体4的释放用旋转体27啮合,从而使释放用旋转体27从图6所示的初始位置向释放方向(顺时针方向)旋转。
在释放用旋转体27的旋转面设有凸轮部27a。设于第1释放杆13的抵接部13b以能够滑动的方式抵接于凸轮部27a。由此,通过释放用旋转体27向释放方向旋转规定角度,第1释放杆13向释放方向转动规定角度,通过该转动能够经由第2释放杆14和第3释放杆15使棘轮9进行释放动作,从而打开门D。在打开了门D之后停止向释放用马达25供电时,释放用旋转体27在省略图示的弹簧的作用力的作用下恢复到动作前的初始位置。
如图3、图5、图11~图15所示,关闭机构包含作为构成关闭机构的构件的第1关闭杆31、第2关闭杆32、副杆33及取消杆34。这些构件配置于底板2的构件配置部2a与同该构件配置部2a相对的壳体4之间、即与配置释放机构、锁定/解锁机构、童锁机构及电动机构的第2侧面42相反的那侧的第1侧面41。
通过如上所述将关闭机构配置于壳体4的与配置操作机构的第2侧面42相反的那侧的第1侧面41,能够在壳体4的两侧将操作机构及关闭机构的各构件高效率地配置于最适合的位置,而且能够利用金属制的底板2吸收对第1关闭杆31和第2关闭杆32作用的闩7的转动力,能够实现壳体4的小型化、进而是门闩装置1整体的小型化。
第1关闭杆31利用朝向车内外方向的轴35以能够转动规定角度的方式枢支承于底板2的构件配置部2a,并且其下端部的连结部31b借助由鲍登线或杆构成的第6操作传递构件57连结于电动关闭装置CL的省略图示的输出杆。由此,在基于电动关闭装置CL的省略图示的马达的驱动使输出杆转动时,第1关闭杆31从图11所示的初始位置克服弹簧36的作用力向关闭方向(逆时针方向)转动规定角度,将该转动传递到第2关闭杆32。
优选的是,如图2所示,第1关闭杆31的连结第6操作传递构件57的末端部57a的连结部31b以从设于底板2的构件配置部2a的下部的缺口部2c向外部暴露的方式设置。这样的话,在将壳体4固定于底板2,在底板2的构件配置部2a和壳体4的侧面之间配置了关闭机构之后,也能够通过目视作业容易且可靠地将第6操作传递构件57的末端部57a连结于第1关闭杆31的连结部31b。
第2关闭杆32利用朝向车内外方向的轴37以能够规定角度转动的方式枢支承于底板2的构件配置部2a并且设于其外周的齿部32a与设于第1关闭杆31的外周的齿部31a啮合,从而与第1关闭杆31向关闭方向的转动连动地从图11所示的初始位置向关闭方向(顺时针方向)转动规定角度。
副杆33的长手方向的中央部利用朝向车内外方向的连结轴38以能够转动规定角度的方式连结于第2关闭杆32的下端部,并且该副杆33以被弹簧39向旋转方向施力而且设于其前端部的旋转辊33a始终从下方与设于取消杆34的下端部的阻挡部34a抵接而被阻止了以连结轴38为中心的向逆时针方向的转动的状态保持在图11所示的初始位置。
旋转辊33a的中心与作为第2关闭杆32的旋转中心的轴37的中心一致。因而,当在利用取消杆34阻止了副杆33以连结轴38为中心向逆时针方向的转动的状态下第2关闭杆32转动的情况下,副杆33也与第2关闭杆32成为一体地以轴37为中心地转动。
在副杆33与第2关闭杆32成为一体地以轴37为中心地向关闭方向转动时,通过设于副杆33的后端部的输出部33b抬起在处于半锁紧位置的闩7设置的臂部7c,使闩7从半锁紧位置强制地转动至全锁紧位置。
取消杆34利用朝向车内外方向的轴40以能够转动规定角度的方式枢支承于壳体4,并且基于第2释放杆14的释放动作、即外侧把手OH或内侧把手IH的开门操作从图11所示的初始位置向取消方向(逆时针方向)转动规定角度(以下将该转动称作“取消动作”)。
通过在取消杆34的上部形成连络部34b,使该连络部34b贯通设于壳体4的开口部4a而自壳体4的第1侧面41突出到第2侧面42,并且使第2释放杆14的一部分14c在转动方向上与突出到壳体4的第2侧面42的连络部34b抵接,从而实现基于外侧把手OH或内侧把手IH的开门操作的取消杆34的取消动作。
在如图11所示取消杆34处于初始位置的情况下,阻挡部34a处于在副杆33的旋转辊33a的正上方与之抵接的位置,阻止副杆33以连结轴38为中心向逆时针方向的转动,能够进行副杆33与第2关闭杆32的一体转动,此外,在如图14所示取消杆34处于向取消方向转动了的位置的情况下,阻挡部34a退避到不能与副杆33的旋转辊33a抵接的位置,使副杆33以连结轴38为中心向逆时针方向的转动自由,不能将第2关闭杆32的关闭动作传递到闩7。
根据上述内容,在取消杆34处于初始位置的情况下,在通过基于电动关闭装置CL的动力的第1关闭杆31的转动使第2关闭杆32进行关闭动作时,副杆33也与第2关闭杆32一同以轴37为中心地进行关闭动作,通过该动作使副杆33的输出部33b从下方推顶处于半锁紧位置的闩7的臂部7c,从而使闩7从半锁紧位置强制转动至全锁紧位置。
然而,当在第1关闭杆31和第2关闭杆32在电动关闭装置CL的动力的作用下进行关闭动作的过程中,基于外侧把手OH或内侧把手IH的开门操作使取消杆34进行释放动作时,副杆33向逆时针方向的转动变自由,因此与闩7的臂部7c抵接的副杆33向逆时针方向转动,第2关闭杆32的关闭动作不能传递到闩7。由此,即使是在使闩7朝向全锁紧位置强制地转动的过程中,也能够切断电动关闭装置CL的动力的传递路径而不能传递电动关闭装置CL的动力,能够避免门D的夹入等。
接着,对本实施方式的门闩装置1的主要作用进行说明。另外,以下说明的门闩装置1的状态全部是在童锁机构处于解锁状态时的状态。
<在门D是全闭位置、锁定/解锁机构是解锁状态时对内侧把手IH进行开门操作的情况>
基于图6、图7进行说明。内侧把手IH的开门操作经由第4操作传递构件55被传递到第2释放杆14。第2释放杆14以轴12为中心地从图6所示的初始位置向逆时针方向进行释放动作。由此,如图7所示,第2释放杆14的释放动作经由滑动销23被传递到第3释放杆15。第3释放杆15基于释放动作使第1锁定杆16和第2锁定杆17从解锁位置向下方进行释放动作。然后,第1锁定杆16通过抵接部16a从上方抵接于与棘轮9成为一体地转动的旋转体91,从而使棘轮9进行释放动作。其结果,闩7与棘轮9相互的卡合关系被解除,允许门D打开。
<在门D是全闭位置、锁定/解锁机构是解锁状态时对外侧把手OH进行开门操作的情况>
参照图6、图8进行说明。外侧把手OH的开门操作经由第1操作传递构件51被传递到第1释放杆13。第1释放杆13以轴12为中心地从图6所示的初始位置向逆时针方向进行释放动作。如图8所示,通过抵接部13b的后部抵接于第3释放杆15,第1释放杆13的释放动作被传递到第3释放杆15。由此,第3释放杆15基于释放动作使第1锁定杆16和第2锁定杆17从解锁位置向下方进行释放动作。然后,第1锁定杆16通过抵接部16a从上方抵接于棘轮9的旋转体91,从而使棘轮9进行释放动作。其结果,闩7与棘轮9相互的卡合关系被解除,允许门D打开。
<在门D是全闭位置、锁定/解锁机构是解锁状态时基于操作开关的操作使释放用马达25进行驱动的情况>
基于图6、图9进行说明。释放用马达25的驱动经由蜗杆25a、释放用旋转体27、凸轮部27a被传递到第1释放杆13。第1释放杆13以轴12为中心地从图6所示的初始位置向逆时针方向进行释放动作。如图9所示,通过抵接部13b的后部抵接于第3释放杆15,第1释放杆13的释放动作被传递到第3释放杆15。由此,第3释放杆15基于释放动作使第1锁定杆16和第2锁定杆17从解锁位置向下方进行释放动作。然后,第1锁定杆16通过抵接部16a从上方抵接于棘轮9的旋转体91,从而使棘轮9进行释放动作。其结果,闩7与棘轮9相互的卡合关系被解除,允许门D打开。
另外,在锁定/解锁机构处于锁定状态的情况下,基于操作开关的开门操作首先驱动控制锁定/解锁用马达24,将锁定/解锁机构从锁定状态切换为解锁状态,之后,驱动控制释放用马达25。这样的话,在操作开关的开门操作过程中,即使锁定/解锁机构处于锁定状态,也能够通过一次操作就打开门D。
<在门D是全闭位置、锁定/解锁机构是解锁状态时锁定/解锁用马达24基于操作开关的锁定操作进行驱动的情况>
参照图6、图10进行说明。锁定/解锁用马达24的驱动经由蜗杆24a、锁定/解锁用旋转体26及连杆19被传递到第2锁定杆17。由此,第1锁定杆16和第2锁定杆17以第2锁定杆17的轴部17b为中心地从图6所示的解锁位置向顺时针方向转动规定角度而转动到图10所示的锁定位置。由此,锁定/解锁机构从解锁状态切换为锁定状态。
在锁定/解锁机构切换为锁定状态时,第1锁定杆16的抵接部16a处于不能与棘轮9的旋转体91抵接的位置,即使通过基于外侧把手OH或内侧把手IH的操作的第3释放杆15的释放动作使第1锁定杆16向下方移动,第1锁定杆16也不能使棘轮9进行释放动作,因此即使对外侧把手OH和内侧把手IH进行开门操作也不能打开门D。
<利用电动关闭装置CL进行的关闭动作>
参照图11~图13进行说明。图11是闩7处于全锁紧位置时的主要部分的侧视图,图12是闩7处于半锁紧位置时的主要部分的侧视图,图13是关闭装置CL进行关闭动作时的主要部分的侧视图。
在门D打开时,闩7处于打开位置,其他的构件处于初始位置。在该状态下,门D关闭,撞针S与闩7的啮合槽7d啮合,闩7从打开位置如图12所示地转动到半锁紧位置,在利用省略图示的检测开关检测出该转动时,以该检测为契机利用省略图示的控制电路装置驱动控制关闭装置CL。电动关闭装置CL的动力经由第6操作传递构件57被传递到第1关闭杆31。由此,如图13所示,第1关闭杆31以轴35为中心地从初始位置向逆时针方向进行关闭动作,第2关闭杆32以轴37为中心地从初始位置向顺时针方向进行关闭动作。其结果,通过副杆33的输出部33b从下方抬起闩7的臂部7c,使闩7从半锁紧位置如图13所示强制地转动到全锁紧位置。然后,在通过闩7向全锁紧位置的转动使门D从半门位置移动到全闭位置时,反转控制电动关闭装置CL,第1关闭杆31和第2关闭杆32如图11所示返回到各自的初始位置。
<取消利用电动关闭装置CL进行的关闭动作的情况>
基于图14、图15说明取消关闭动作的情况下的动作。在上述说明的电动关闭装置CL进行关闭动作的过程中,例如当在门D与其进出口之间发生某种夹入等而产生紧急取消关闭动作的必要性的情况下,对外侧把手OH或内侧把手IH进行开门操作。
外侧把手OH或内侧把手IH的开门操作与锁定/解锁状态的状态无关地最终经由第2释放杆14被传递到取消杆34。如图14所示,取消杆34进行这样的取消动作:以轴40为中心地从初始位置向逆时针方向转动规定角度,阻挡部34a退避到不能与副杆33的旋转辊33a抵接的位置。
如图14所示,在取消杆34进行取消动作时,副杆33成为以连结轴38为中心地向逆时针方向的转动自由的状态。由此,与闩7的臂部7c抵接使闩7朝向全锁紧位置转动的副杆33以连结轴38为中心向逆时针方向的转动变自由,因此不能将关闭动作传递到闩7。其结果,电动关闭装置CL的关闭动作在第2关闭杆32和闩7之间被切断。此外,由于与此同时基于第2释放杆14的释放动作使第3释放杆15和第1锁定杆16进行释放动作,因此使棘轮9进行释放动作,立即打开门D,能够避免夹入的危险性。
根据以上内容,在本实施方式的汽车的门闩装置1中,通过将构成关闭机构的全部构件配置于壳体4的第1侧面41和底板2之间,将构成释放机构、锁定/解锁机构及电动机构的全部构件配置于壳体4的第2侧面42侧,将关闭机构、释放机构、锁定/解锁机构及电动机构的构件分别配置于最适合的位置,能够实现壳体4的小型化,而且能够削减像以往那样用于与操作中继装置连结的操作传递构件,并且能够高效率地进行相对于门D的组装作业。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能够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主旨的范围内实施以下的各种变形、变更。
(a)省略童锁机构,将释放机构的第2释放杆和第3释放杆设为一体构造。
(b)将关闭机构的第1关闭杆和第2关闭杆设为一体构造。

Claims (4)

1.一种汽车的门闩装置,其安装在门侧,用于通过与车体侧的撞针啮合而将所述门保持在关闭位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门闩装置包括:
啮合机构,其包含在所述门关闭时与所述撞针啮合的闩和与该闩卡合的棘轮;
底板,其固定于收纳所述啮合机构的主体,具有在所述门关闭时供所述撞针进入的撞针进入槽;
壳体,其固定于所述底板,该壳体以其第1侧面与所述底板的朝向车外侧的侧面相对的方式固定于所述底板;
释放机构,其包含释放杆,该释放杆基于设于所述门的手动打开装置的开门操作进行释放动作;
锁定/解锁机构,其能够切换为能够将所述释放杆的释放动作传递到所述棘轮从而能够解除所述棘轮与所述闩的卡合的解锁状态和不能将所述释放杆的释放动作传递到所述棘轮从而不能解除所述棘轮与所述闩的卡合的锁定状态;
电动机构,其包含能够通过电动将所述锁定/解锁机构切换为解锁状态和锁定状态的锁定/解锁用马达和通过电动使所述释放杆进行释放动作的释放用马达;以及
关闭机构,其使所述闩从半锁紧位置转动到全锁紧位置,
构成所述释放机构、所述锁定/解锁机构及所述电动机构的全部构件配置于所述壳体的与同所述底板的所述侧面相对的所述第1侧面相反的那侧的第2侧面侧,
构成所述关闭机构的全部构件配置于所述壳体的所述第1侧面与所述底板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的门闩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关闭机构包含:关闭杆,其以能够转动规定角度的方式枢支承于所述壳体的所述第1侧面与所述底板之间,并且与配置于所述门的规定位置的电动关闭装置连结而转动;以及副杆,其连结于该关闭杆,通过与所述关闭杆一同一体转动而使所述闩从半锁紧位置转动到全锁紧位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汽车的门闩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关闭机构还包含取消杆,该取消杆能够移动到能够将利用所述关闭杆使所述副杆进行的转动传递到所述闩的初始位置和不能将该转动传递到所述闩的取消位置,
所述取消杆具有连络部,该连络部经由设于所述壳体的开口部从所述壳体的所述第1侧面向所述第2侧面侧暴露,在所述释放杆进行释放动作的情况下,通过所述连络部抵接于所述释放杆,该取消杆从初始位置移动到取消位置。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汽车的门闩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锁定/解锁用马达和所述释放用马达以位于比所述撞针进入槽的水平方向的基准线向前方延长而得到的延长线靠上方的位置的方式配置。
CN202122011192.4U 2020-09-01 2021-08-25 汽车的门闩装置 Active CN216277400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0-146969 2020-09-01
JP2020146969A JP7508754B2 (ja) 2020-09-01 自動車のドアラッチ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277400U true CN216277400U (zh) 2022-04-12

Family

ID=8035651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2011192.4U Active CN216277400U (zh) 2020-09-01 2021-08-25 汽车的门闩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US (1) US20220065006A1 (zh)
CN (1) CN216277400U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922515B (zh) * 2022-06-22 2023-09-12 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车用滑门门锁控制装置及车辆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770946B2 (en) * 2006-07-11 2010-08-10 Kabushiki Kaisha Honda Lock Door lock device for vehicle
JP6424360B2 (ja) * 2014-01-24 2018-11-21 三井金属アクト株式会社 車両用ドアラッチ装置
JP6535919B2 (ja) * 2014-10-29 2019-07-03 三井金属アクト株式会社 車両用ドアラッチ装置および車両用ドアラッチ装置の組立方法
WO2016132464A1 (ja) * 2015-02-17 2016-08-25 ジーコム コーポレイション 自動車用ドアラッチ装置
US10378252B2 (en) * 2015-02-25 2019-08-13 Magna Closures S.P.A. Dual motor latch assembly with power cinch and power release having soft opening function
CN110700701B (zh) * 2018-07-09 2021-05-18 恩坦华产品有限责任公司 侧门锁闩总成
US20200332570A1 (en) * 2019-04-16 2020-10-22 Magna Closures, Inc. Closure latch assembly with power actuator having motor reset mechanism
KR20200127320A (ko) * 2019-05-02 2020-11-11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차량용 전동식 도어 래치
KR102633868B1 (ko) * 2019-07-26 2024-02-05 현대자동차 주식회사 차량용 전동식 도어 래치
CN113756665B (zh) * 2020-06-02 2023-02-17 麦格纳覆盖件有限公司 闭合闩锁组件及对闭合闩锁组件的操作进行控制的方法
DE202021105585U1 (de) * 2020-08-05 2021-11-10 Inteva Products, Llc Seitentürverriegelung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220065006A1 (en) 2022-03-03
JP2022041641A (ja) 2022-03-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311341B2 (en) Lock mechanism
US4763936A (en) Power operated door latch
US6497436B1 (en) Three-part motor vehicle door lock
EP2412903B1 (en) Door lock device for vehicle
US20150284977A1 (en) Motor vehicle door lock
US20090160198A1 (en) Vehicle door latch apparatus
US6669247B2 (en) Vehicle door latch device
US20120000258A1 (en) Vehicle door locking device
US20080022736A1 (en) Door lock device for vehicle
US6655179B2 (en) Automotive door lock assembly
US6554329B1 (en) Motor vehicle door lock with unlocking memorization
JP4953711B2 (ja) 車両用ドアロック装置
CN216277400U (zh) 汽车的门闩装置
US20120001442A1 (en) Vehicle door locking device
US6793255B2 (en) Door locking apparatus for vehicle
EP0959205B1 (en) Vehicle door lock
CN111520007B (zh) 汽车用门锁装置
JP7508754B2 (ja) 自動車のドアラッチ装置
JP6596738B2 (ja) ドアクローズ装置
JP4875422B2 (ja) 車両用ドアロック装置
JPH116346A (ja) 扉体の施解錠装置
JP3886473B2 (ja) ドアオートクロージャー
CN110914509B (zh) 汽车用门闩锁装置
CN218715960U (zh) 车门自吸锁
JP7477070B2 (ja) 車両用ドア操作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