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265636U - 压紧固定装置 - Google Patents
压紧固定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6265636U CN216265636U CN202123054937.1U CN202123054937U CN216265636U CN 216265636 U CN216265636 U CN 216265636U CN 202123054937 U CN202123054937 U CN 202123054937U CN 216265636 U CN216265636 U CN 216265636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transmission rod
- box body
- hole
- sleeve
- transmissio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Braking Arrangemen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压紧固定装置,包括第一传动单元、压紧单元和第二传动单元;第一传动单元整体为长条结构,两端沿竖直方向延伸,能够沿竖直方向移动,包括第一传动杆和套筒;套筒套设于第一传动杆的中部,外壁的中部开设有卡槽;压紧单元固定于第一传动杆的顶端,能够随第一传动杆上下移动;第二传动单元整体为长条结构,两端沿水平方向延伸,能够沿水平方向移动,包括第二传动杆和限位部;第二传动杆的一端朝向卡槽;限位部固定于第二传动杆朝向卡槽的一端;限位部上开设有第一让位槽;第一让位槽与套筒的中部的横截面相适配。相对传统的压紧固定装置,整体布局较为紧凑合理,大大降低了压紧固定装置所占空间,拓宽了其可以应用的场景。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工件加工或设备运输时用于工件或设备定位的装置,尤其涉及一种压紧固定装置。
背景技术
在对工件进行加工时,需要使用压紧固定装置将待加工工件压紧。如此,在加工过程中,工件的位置不易变动,进而有效地改善乐工件的加工效果和加工精度。另外,在设备进行长途运输时,压紧固定装置能够压住设备的底部的边缘,以使设备的底面与车厢的内底面紧密相贴,从而使得设备在车厢内不易发生跳动,进而降低设备遭受损坏的可能性。
然而,传统的压紧固定装置整体所占空间较大,制约了其应用场景。
实用新型内容
为解决传统的压紧固定装置整体所占空间较大,制约了其应用场景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压紧固定装置。
为实现本实用新型目的提供的一种压紧固定装置,包括第一传动单元、压紧单元和第二传动单元;
第一传动单元整体为长条结构,两端沿竖直方向延伸,能够沿竖直方向移动,包括第一传动杆和套筒;
套筒套设于第一传动杆的中部,外壁的中部开设有卡槽;
压紧单元固定于第一传动杆的顶端,能够随第一传动杆上下移动;
第二传动单元整体为长条结构,两端沿水平方向延伸,能够沿水平方向移动,包括第二传动杆和限位部;
第二传动杆的一端朝向卡槽;
限位部固定于第二传动杆朝向卡槽的一端;限位部上开设有第一让位槽;第一让位槽与套筒的中部的横截面相适配。
在其中一个具体实施例中,限位部整体为“L”型结构,包括固定板和第一制动板;
固定板的一侧面与第二传动杆朝向卡槽的一端固定连接,顶端与第一制动板的一端固定连接;
第一制动板远离固定板的一端开设有第一让位槽。
在其中一个具体实施例中,压紧单元为长条结构。
在其中一个具体实施例中,还包括盒体;
盒体中空,顶部开设有第一通孔,一端开设有第二通孔;
第一传动杆和套筒的下部设于盒体内,顶端穿过第一通孔延伸至盒体的外部;
第二传动杆固定有限位部的一端及限位部设于盒体内;第二传动杆远离限位部的一端穿过第二通孔延伸至盒体的外部。
在其中一个具体实施例中,第一传动杆为中空结构;
还包括驱动单元;
驱动单元包括第一弹簧和第二弹簧;
第一弹簧的轴线竖直设置,穿设于第一传动杆的内部;
第二弹簧套设于第二传动杆固定有限位部的一端,一端与限位部相抵接,另一端与盒体开设有第二通孔的一端的内壁相抵接。
在其中一个具体实施例中,还包括第二制动板;
第二制动板设于盒体内,且所在平面与盒体的底面相互平行,一端与盒体开设有第二通孔的一端的相对端的内壁固定连接,另一端开设有供第一传动杆及套筒穿过的第二让位槽,相对两侧分别与盒体的相对两侧的内壁固定连接;
第一传动单元还包括凸缘;
凸缘套设于第一传动杆的底端,能够随第一传动杆向上移动,并抵接于第二制动板的底面。
在其中一个具体实施例中,还包括导向筒;
导向筒的轴线竖直设置,外壁与第一通孔的孔壁固定连接,内壁与套筒的外壁的上部滑动连接。
在其中一个具体实施例中,还包括加强板;
加强板的一侧面与盒体开设有第二通孔的一端的外壁固定连接;
加强板上也开设有第二通孔。
在其中一个具体实施例中,还包括安装座;
安装座为方形板状结构,顶面的中部与盒体的底面固定连接,两端分别开设有一个定位安装孔;
安装座的顶面的中部开设有供第一弹簧的底端插入的盲孔。
在其中一个具体实施例中,第二传动单元还包括防滑螺母;
防滑螺母套设于第二传动杆远离限位部的一端。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的压紧固定装置通过设置第一传动单元、第二传动单元和压紧单元,第一传动单元整体能够沿竖直方向上下移动,第二传动单元整体能够能够在水平方向上左右移动。当第一传动单元的限位部随第二传动杆向右移动时,第二传动单元的套筒的中部通过卡槽卡接于限位部上的第一让位槽内。当限位部随第二传动杆向左移动时,套筒的中部与限位部上的第一让位槽相脱离。此时,套筒和压紧单元能够随第一传动单元的第一传动杆向上移动。第一传动单元、压紧单元和第二传动单元相配合,既能够压紧固定设备或工件,又使得设备或工件位置的转移较为方便。相对传统的压紧固定装置,整体布局较为紧凑合理,大大降低了压紧固定装置所占空间,使得压紧固定装置实现小型化设计,操作受空间约束较小,拓宽了其可以应用的场景。当其应用在车厢内时,使得车厢内更多空间可以被利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压紧固定装置一具体实施例的俯视图;
图2是图1所示的压紧固定装置沿A-A的剖视图;
图3是图2所示的压紧固定装置中限位部一具体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2所示的压紧固定装置中套筒一具体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2所示的压紧固定装置中第二制动板一具体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符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顶”、“底”、“内”、“外”、“轴线”、“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或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衔接”、“铰接”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连接,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参照图1、图2、图3、图4和图5,一种压紧固定装置,包括第一传动单元110、压紧单元120和第二传动单元130。其中,第一传动单元110整体为长条结构,两端沿竖直方向延伸,能够沿竖直方向移动。第一传动单元110包括第一传动杆111和套筒112,套筒112套设于第一传动杆111的中部,外壁的中部开设有卡槽1121。压紧单元120固定于第一传动杆111的顶端,能够随第一传动杆111上下移动。第二传动单元130整体为长条结构,两端沿水平方向延伸,能够沿水平方向移动。第二传动单元130包括第二传动杆131和限位部132,第二传动杆131的一端朝向卡槽1121,限位部132固定于第二传动杆131朝向卡槽1121的一端。在限位部132上开设有第一让位槽13221,第一让位槽13221与套筒112的中部的横截面相适配。
在此实施例中,第一传动单元110整体能够沿竖直方向上下移动,第二传动单元130能够能够在水平方向上左右移动。其中,第一传动单元110包括第一传动杆111和套筒112,套筒112套设于第一传动杆111的中部,能够随第一传动杆111上下移动。压紧单元120固定于第一传动杆111的顶端,能够随第一传动杆111上下移动。第二传动单元130包括第二传动杆131和限位部132,限位部132固定于第二传动杆131朝向卡槽1121的一端,能够随第二传动杆131左右移动。此处,需要说明的是,当限位部132随第二传动杆131向右移动时,套筒112的中部通过卡槽1121与限位部132上的第一让位槽13221卡接。如此,限位部132能够限制套筒112、第一传动杆111和压紧单元120上下移动,此时,压紧单元120的底面能够压靠在设备的底部的边缘,以使设备的底面与车厢的内底面紧密相贴,从而防止设备在车厢内发生跳动。当限位部132随第二传动杆131向左移动时,套筒112的中部与限位部132上的第一让位槽13221相脱离。此时,套筒112和压紧单元120能够随第一传动杆111向上移动,进而使得压紧单元120与设备不再接触。然后,压紧单元120绕第一传动杆111的轴线转动90度,以便于设备的抬起和搬运。第一传动单元110、压紧单元120和第二传动单元130相配合,既能够压紧固定设备或工件,又使得设备或工件位置的转移较为方便。相对传统的压紧固定装置,整体布局较为紧凑合理,大大降低了压紧固定装置所占空间,使得压紧固定装置实现小型化设计,操作受空间约束较小,拓宽了其可以应用的场景。当其应用在车厢内时,使得车厢内更多空间可以被利用。
本实用新型一具体实施例中,限位部132整体为“L”型结构,包括固定板1321和第一制动板1322。其中,固定板1321的一侧面与第二传动杆131朝向卡槽1121的一端固定连接,顶端与第一制动板1322的一端固定连接,第一制动板1322远离固定板1321的一端开设有第一让位槽13221。限位部132整体结构较为简单,简化了限位结构,减少了零部件的使用数量,进一步地降低了压紧固定装置所占空间。
本实用新型一具体实施例中,压紧单元120为长条结构,一端与第一传动杆111的顶端螺接。具体地,在压紧单元120的一端开设有螺纹孔,在第一传动杆111的顶端的外壁设有螺纹,第一传动杆111的顶端通过螺纹孔与压紧单元120螺接。如此,便于压紧单元120的拆卸维护和安装使用。
本实用新型一具体实施例中,还包括盒体140,盒体140中空,顶部开设有第一通孔,一端开设有第二通孔。其中,第一传动杆111和套筒112的下部设于盒体140内,顶端穿过第一通孔延伸至盒体140的外部。第二传动杆131固定有限位部132的一端及限位部132设于盒体140内。第二传动杆131远离限位部132的一端穿过第二通孔延伸至盒体140的外部。盒体140能够对第一传动杆111的下部、套筒112的下部、第二传动杆131固定有限位部132的一端以及限位部132形成保护,延长第一传动杆111、套筒112、第二传动杆131和限位部132的使用寿命。同时,能够对第一支撑杆、套筒112和第二支撑杆起到支撑的作用,以便于第一支撑杆、套筒112和第二支撑杆更好地运行。
本实用新型一具体实施例中,第一传动杆111为中空结构。压紧固定装置还包括驱动单元。驱动单元包括第一弹簧151和第二弹簧152,第一弹簧151的轴线竖直设置,穿设于第一传动杆111的内部。第二弹簧152套设于第二传动杆131固定有限位部132的一端,一端与限位部132相抵接,另一端与盒体140开设有第二通孔的一端的内壁相抵接。需要说明的是,当压紧固定装置处于工作状态时(如图2所示),压紧单元120的底面与设备的底端的边缘相抵接,第一弹簧151处于压缩状态,第二弹簧152处于自然长度,套筒112的中部卡接于第一制动板1322的第一让位槽13221内。欲使压紧单元120的底面与设备的底端的边缘相脱离时,向左拉动第一传动杆111和限位部132,第二弹簧152进入压缩状态,套筒112的中部与第一制动板1322的第一让位槽13221相脱离,第一弹簧151逐渐恢复形变,并驱动第一传动杆111、套筒112和压紧单元120向上移动。然后,第一传动杆111和套筒112绕第一传动杆111的轴线转动90度,以带动压紧单元120转动,进而便于设备的抬起和搬运。
本实用新型一具体实施例中,压紧固定装置还包括第二制动板160,第二制动板160设于盒体140内,且所在平面与盒体140的底面相互平行。第二制动板160的一端与盒体140开设有第二通孔的一端的相对端的内壁固定连接,另一端开设有供第一传动杆111及套筒112穿过的第二让位槽161,相对两侧分别与盒体140的相对两侧的内壁固定连接。第一传动单元110还包括凸缘113,凸缘113套设于第一传动杆111的底端,能够随第一传动杆111向上移动,并抵接于第二制动板160的底面,以限制第一传动杆111继续向上移动。整体布局较为紧凑合理,进一步地降低了压紧固定装置所占空间。
本实用新型一具体实施例中,压紧固定装置还包括导向筒170,导向筒170的轴线竖直设置,外壁与第一通孔的孔壁固定连接,内壁与套筒112的外壁的上部滑动连接。导向筒170能够对套筒112和第一传动杆111的移动起到导向作用。
本实用新型一具体实施例中,压紧固定装置还包括加强板180,加强板180的一侧面与盒体140开设有第二通孔的一端的外壁固定连接,加强板180上也开设有供第二传动杆131穿过的第二通孔。加强板180对盒体140开设有第二通孔的一端起到加固作用,有效地延长了盒体140的使用寿命
本实用新型一具体实施例中,压紧固定装置还包括安装座190,安装座190为方形板状结构,顶面的中部与盒体140的底面固定连接,两端分别开设有一个定位安装孔192。安装座190通过定位安装孔192能够与车厢的内底面固定连接。安装座190有效地增大了盒体140与车厢的内底面的接触面积,提高了连接时的稳固性。在安装座190的顶面的中部开设有供第一弹簧151的底端插入的盲孔191。盲孔191作为第一弹簧151安装时的定位孔,提高了组装效率。同时,能够对第一弹簧151进行限位,使得弹簧位置的稳定性更高,进而使得压紧固定装置工作的稳定性更高。
本实用新型一具体实施例中,第二传动单元130还包括防滑螺母133,防滑螺母133套设于第二传动杆131远离限位部132的一端。人体手部能够向左拉动防滑螺母133,以带动第一传动杆111和限位部132向左移动。防滑螺母133提高了人体手部对第二传动单元130的抓握力,使得力能够更稳定的被传输。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一个具体实施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所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实用新型的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压紧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传动单元、压紧单元和第二传动单元;
所述第一传动单元整体为长条结构,两端沿竖直方向延伸,能够沿竖直方向移动,包括第一传动杆和套筒;
所述套筒套设于所述第一传动杆的中部,外壁的中部开设有卡槽;
所述压紧单元固定于所述第一传动杆的顶端,能够随所述第一传动杆上下移动;
所述第二传动单元整体为长条结构,两端沿水平方向延伸,能够沿水平方向移动,包括第二传动杆和限位部;
所述第二传动杆的一端朝向所述卡槽;
所述限位部固定于所述第二传动杆朝向所述卡槽的一端;所述限位部上开设有第一让位槽;所述第一让位槽与所述套筒的中部的横截面相适配。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紧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部整体为“L”型结构,包括固定板和第一制动板;
所述固定板的一侧面与所述第二传动杆朝向所述卡槽的一端固定连接,顶端与所述第一制动板的一端固定连接;
所述第一制动板远离所述固定板的一端开设有所述第一让位槽。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紧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压紧单元为长条结构。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任一项所述的压紧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盒体;
所述盒体中空,顶部开设有第一通孔,一端开设有第二通孔;
所述第一传动杆和所述套筒的下部设于所述盒体内,顶端穿过所述第一通孔延伸至所述盒体的外部;
所述第二传动杆固定有所述限位部的一端及所述限位部设于所述盒体内;所述第二传动杆远离所述限位部的一端穿过所述第二通孔延伸至所述盒体的外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压紧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传动杆为中空结构;
还包括驱动单元;
所述驱动单元包括第一弹簧和第二弹簧;
所述第一弹簧的轴线竖直设置,穿设于所述第一传动杆的内部;
所述第二弹簧套设于所述第二传动杆固定有所述限位部的一端,一端与所述限位部相抵接,另一端与所述盒体开设有所述第二通孔的一端的内壁相抵接。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压紧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二制动板;
所述第二制动板设于所述盒体内,且所在平面与所述盒体的底面相互平行,一端与所述盒体开设有所述第二通孔的一端的相对端的内壁固定连接,另一端开设有供所述第一传动杆及所述套筒穿过的第二让位槽,相对两侧分别与所述盒体的相对两侧的内壁固定连接;
所述第一传动单元还包括凸缘;
所述凸缘套设于所述第一传动杆的底端,能够随所述第一传动杆向上移动,并抵接于所述第二制动板的底面。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压紧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导向筒;
所述导向筒的轴线竖直设置,外壁与所述第一通孔的孔壁固定连接,内壁与所述套筒的外壁的上部滑动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压紧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加强板;
所述加强板的一侧面与所述盒体开设有所述第二通孔的一端的外壁固定连接;
所述加强板上也开设有所述第二通孔。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压紧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安装座;
所述安装座为方形板状结构,顶面的中部与所述盒体的底面固定连接,两端分别开设有一个定位安装孔;
所述安装座的顶面的中部开设有供所述第一弹簧的底端插入的盲孔。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3任一项所述的压紧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传动单元还包括防滑螺母;
所述防滑螺母套设于所述第二传动杆远离所述限位部的一端。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23054937.1U CN216265636U (zh) | 2021-12-07 | 2021-12-07 | 压紧固定装置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23054937.1U CN216265636U (zh) | 2021-12-07 | 2021-12-07 | 压紧固定装置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6265636U true CN216265636U (zh) | 2022-04-12 |
Family
ID=8104265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23054937.1U Active CN216265636U (zh) | 2021-12-07 | 2021-12-07 | 压紧固定装置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6265636U (zh) |
-
2021
- 2021-12-07 CN CN202123054937.1U patent/CN216265636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4084038B (zh) | 换电设备解锁装置、换电设备及电池箱快速换电系统 | |
US9761469B2 (en) | Unloading mechanism | |
CN216265636U (zh) | 压紧固定装置 | |
CN110748639A (zh) | 电子驻车机构 | |
CN114152865A (zh) | 一种检测治具 | |
CN117245603A (zh) | 一种汽车连杆衬套压装装置 | |
CN217477126U (zh) | 换电小车的车身定位组件及包含其的换电穿梭车 | |
CN216684248U (zh) | 压紧固定器 | |
CN217197757U (zh) | 车载电池包锁紧系统 | |
CN212148593U (zh) | 内置式电磁控制的自动锁紧滑块机构 | |
CN219109882U (zh) | 医用牵引装置、医用牵引架及医用牵引器 | |
CN211288352U (zh) | 一种机械锁定装置 | |
CN217227394U (zh) | 一种货箱固定结构 | |
CN221415750U (zh) | 一种压紧固定工装 | |
CN221261009U (zh) | 夹紧装置和样本处理系统 | |
CN214822953U (zh) | 一种运输箱用抽拉锁止结构 | |
CN216746131U (zh) | 一种光纤陀螺的辅助排线工具 | |
CN218536779U (zh) | 一种多功能电器柜转运装置 | |
CN109724461A (zh) | 一种车载发射系统的锁定机构 | |
CN216944893U (zh) | 一种导轨用移动车 | |
CN217552168U (zh) | 一种电子机械卡钳 | |
CN220375179U (zh) | 一种转运车的放置箱及转运车 | |
CN215929122U (zh) | 一种工业电气自动化设备 | |
CN219766695U (zh) | 一种液压铆接装置 | |
CN218325909U (zh) | Epb电子驻车卡钳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