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221896U - 一种支架递送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支架递送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221896U
CN216221896U CN202122105687.3U CN202122105687U CN216221896U CN 216221896 U CN216221896 U CN 216221896U CN 202122105687 U CN202122105687 U CN 202122105687U CN 216221896 U CN216221896 U CN 21622189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tent delivery
microcatheter
short
stent
core wir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Withdrawn - After Issu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2105687.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ghai Li Kai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nghai Li Kai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ghai Li Kai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nghai Li Kai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2105687.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622189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22189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221896U/zh
Withdrawn - After Issu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Media Introduction/Drainage Providing Devic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支架递送系统,该系统包括:导引头管腔,用于在血管中建立通路;短微导管,用于容纳支架,短微导管的远端与导引头管腔的近端固定连接;芯丝,用于推进支架递送系统;芯丝插入并贯穿导引头管腔和短微导管,且与导引头管腔和/或短微导管固定连接;支架递送管,套设于芯丝上且适于插入短微导管内和从短微导管拔出;支架递送管远端设置有支架限位部件,以将支架限位于支架限位部件的近端侧;和支架,支架适于套设于支架递送管上,随着支架递送管插入短微导管而被压握在短微导管和支架递送管之间,且当支架递送管离开短微导管时能够从支架递送管释放。本实用新型集成了微导丝和微导管的功能,减少器械使用量,节省手术时间。

Description

一种支架递送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支架递送系统。
背景技术
治疗出血、缺血类脑血管疾病一般会选择使用支架或弹簧圈类产品,通常的手术策略是先建立通路,然后将支架或弹簧圈等器械输送到病变部位,推出支架或弹簧圈,完成手术。
上述过程的缺点在于:一方面,手术中需要用到导丝、中间导管,微导管、输送系统和支架或弹簧圈等器械。使用器械较多,过程较复杂,手术时间长。另一方面,支架的释放过程通常是通过将支架推出微导管来实现,输送阻力大,增加了手术风险。
发明内容
为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支架递送系统,该输送系统不需要使用导丝和微导管建立通路,但具有导丝建立通路的功能,同时具有微导管束缚支架的功能,支架在短微导管靠近操作者的一端释放。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支架递送系统。该支架递送系统包括:导引头管腔,用于在血管中建立通路,包括靠近远端的平直管腔段和靠近近端的锥形管腔段;短微导管,用于容纳支架;所述短微导管的远端与所述导引头管腔的近端固定连接;芯丝,用于推进所述支架递送系统;所述芯丝插入并贯穿所述导引头管腔和短微导管,且与所述导引头管腔和/或短微导管固定连接;支架递送管,套设于所述芯丝上且适于沿芯丝滑动以插入和移出所述短微导管;所述支架递送管远端设置有支架限位部件;和支架,具有收缩状态和完全扩张状态;所述支架适于套设于所述支架递送管上,随着所述支架递送管插入所述短微导管而被压握在所述短微导管和所述支架递送管之间,并在支架递送管的约束下处于收缩状态;当所述支架递送管从所述短微导管近端移出时,所述支架在所述支架递送管的带动下从近端至远端逐渐暴露于所述短微导管外,从而由近端至远端逐渐径向扩张至所述完全扩张状态。
优选的,所述导引头管腔由金属丝绕制而成。
优选的,所述平直管腔段具有第一直径;所述短微导管具有大于所述第一直径的第二直径;所述锥形管腔段的直径沿朝向近端的方向从第一直径逐渐增大至第二直径。
优选的,所述平直管腔段的内径大于或等于所述芯丝的直径,且所述平直管腔段的内表面与所述芯丝固定连接。更为优选的,所述平直管腔段的内径大于所述芯丝的直径,且芯丝与平直管腔段的内表面之间的单侧间隙为0.02-0.05mm。
优选的,所述支架递送系统还包括连接环,所述连接环套设于所述芯丝上,且位于所述导引头管腔和所述短微导管的连接处;所述连接环分别与芯丝、导引头管腔和短微导管固定连接。
优选的,所述导引头管腔、所述连接环、支架限位部件均由包括显影材料的材料制成。
优选的,所述芯丝的近端设有标记带,用于在支架递送管的近端端部相对于芯丝向近端方向移动到达所述标记带时,指示支架已完全暴露于短微导管外并处于完全扩张状态。
优选的,所述芯丝的远端端部与导引头管腔远端平齐,并通过激光熔融或锡焊或点胶形式形成半球状凸头。
优选的,所述凸头的直径大于或等于所述导引头管腔远端端部的外径。
优选的,所述芯丝从远端至近端依次包括第一平直段、锥形变径段和第二平直段;所述第一平直段具有第三直径,所述第二平直段具有大于第三直径的第四直径,所述锥形变径段的直径沿朝向近端的方向从第三直径逐渐增大至第四直径。
优选的,所述支架递送管为变径海波管;所述变径海波管包括依次相连的远端部分、次近端部分和近端部分;所述远端部分与芯丝的第一平直段间隙配合;所述近端部分与芯丝的第二平直段间隙配合;所述次近端部分为锥形,用于实现所述远端部分和近端部分的平滑过渡;所述次近端部分的长度大于所述芯丝的锥形变径段的长度。
优选的,所述变径海波管的远端部分具有切割槽,且所述变径海波管的次近端部分和近端部分不具有切割槽。
优选的,所述变径海波管的远端部分的相邻切割槽之间的间距从远端至近端逐渐增大。
优选的,还包括沿支架递送管的延伸方向间隔套设在所述支架递送管上的多个支撑管;所述支架随着所述支架递送管插入所述短微导管而被压握在所述短微导管和所述多个支撑管之间。
优选的,所述多个支撑管为高分子管。
优选的,所述芯丝的总长度为1800-2200mm;所述短微导管的长度为50-150mm;所述平直管腔段的长度为5-150mm;所述锥形管腔段的长度为10-50mm。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点:
1、现有手术过程通常包含如下步骤:(1)先用泥鳅导丝建立通路,术者通过操控泥鳅导丝近端,使泥鳅导丝远端到颈内动脉以上部分;(2)使中间导管沿着泥鳅微导丝到达颈内动脉C3、C4段;(3)撤出泥鳅导丝,通过中间导管内腔上微导丝,微导丝到达目标血管远端;(4)沿微导丝上微导管,微导管到达目标血管远端,撤出微导丝;(5)支架导入到微导管,沿微导管推送到远端,在目标血管远端释放,最终释放在目标血管位置。而本实用新型集成了微导丝和微导管的功能,不需要分别使用微导丝和短微导管建立通路。该输送系统通过导引头管腔、短微导管和芯丝的固定连接,集成了微导丝和微导管的功能,减少器械使用量。同时,由于本实用新型集成了微导丝和微导管的功能,上述(3)-(5)可以合并成一步完成,因而可以节省5-10分钟手术时间,降低了手术风险。
2、通过将芯丝与由金属丝绕制的导引头管腔结合,可以便于根据血管情况塑形,实现血管超选。
3、支架通过相对于芯丝回拉支架递送管来从短微导管的近端释放支架,改变以往相对运动为推送支架释放的形式,减小输送阻力,降低手术风险。
4、芯丝的变径设计可以增强输送系统的支撑性和力学传递效率。
5、支架递送管的变径设计和相邻切割槽之间的间距从远端至近端逐渐增大的设计可以增强输送系统的支撑性和力学传递效率。
6、在芯丝近端设置标记带,可以直观地标识出支架从短微导管释放。
附图说明
附图通过示例性但非限制性的方式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进行图示,
其中:
图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支架递送系统剖视图。
图2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支架递送系统的导丝导引管鞘的剖视图。
图3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支架递送系统的支架递送管的剖视图。
图4a至图4c为本实用新型的支架递送系统的支架预装载过程示意图;其中,图4a对应支架位于短微导管外的情形;图4b对应支架部分插入短微导管内的情形;图4c对应支架全部插入短微导管内的情形。
图5a至图5c为本实用新型的支架递送系统的支架释放过程示意图;其中,图5a对应支架刚开始释放的情形;图5b对应支架完全释放的情形;图5c对应支架释放完成后,将除支架以外的其他部分撤回时的情形。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但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下面的实施例。
在详述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之前,对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术语进行如下说明:
“近端”是指接近手术操作者的一端,“远端”是指远离手术操作者的一端。
如图1-3,本实用新型的支架递送系统大体包括导引头管腔1、短微导管5、芯丝6、支架递送管8和支架7。导引头管腔1用于在血管中建立通路,短微导管5用于容纳支架,且短微导管5的远端与导引头管腔1的近端固定连接。芯丝6用于推进所述支架递送系统,芯丝6插入并贯穿导引头管腔1和短微导管5,且与导引头管腔1和/或短微导管5固定连接。支架递送管8套设于芯丝6上且适于沿芯丝滑动以插入和移出短微导管5。支架递送管8远端设置有支架限位部件3。本实施例中,支架限位部件3为套设在变径海波管8的远端端部的限位环,以将支架7限位于支架限位部件3的近端侧。在其他实施例中,支架限位装置3也可以由其他形式实现,例如垂直于支架递送管8设置的、位于支架递送管8的远端端部的一个或多个限位板等。又如在其他实施例中,支架限位部件3还可以为用于容纳支架7的限位凹槽。支架7具有收缩状态和完全扩张状态,其适于套设于所述支架递送管8上,随着所述支架递送管8插入所述短微导管5而被压握在所述短微导管5和所述支架递送管8之间,并在支架递送管的约束下处于收缩状态;且当所述支架递送管8移出所述短微导管5时,支架7在支架递送管8的带动下从近端至远端逐渐暴露于短微导管5外,从而由近端至远端逐渐径向扩张至所述完全扩张状态,进而从所述支架递送管8释放。本实施例中,支架7为自膨支架(例如,包含但不限于自膨切割支架或自膨编织支架),这种自膨支架的主体通常由镍钛材料或其他超弹性材料制成。
具体而言,导引头管腔1包括靠近远端的平直管腔段和靠近近端的锥形管腔段。其中,导引头管腔1的平直管腔段具有第一直径,短微导管5具有大于第一直径的第二直径,导引头管腔1的锥形管腔段的直径沿朝向近端的方向从第一直径逐渐增大至第二直径。优选的,导引头管腔1由金属丝绕制而成。
短微导管5通常包括内层、中间层和外层,其中,中间层通常为金属编织层或金属绕簧层,且硬度从内层至外层逐渐降低。优选的,短微导管5的中间层和导引头管腔1通过焊接方式实现两者的固定连接。在其他实施例中,导引头管腔1和短微导管5也可以通过其他方式实现固定连接,例如,胶黏和机械卡合等。导引头管腔1的平直管腔段的内径等于或大于芯丝6的直径,且导引头管腔1的平直管腔段的内表面与芯丝6固定连接。在导引头管腔1的平直管腔段的内径大于芯丝6的直径的情形下,平直管腔段的内径通常不大于芯丝6的直径的150%。本实施例中,当平直管腔段的内径大于芯丝6的直径时,芯丝与平直管腔段的内表面之间的单侧间隙为0.02-0.05mm。这样的间隙可以保证顺利完成组装,如果没有间隙的话,组装会比较困难。另外,有间隙的话,可以允许联结介质如胶水,锡焊料等进入间隙,保证连接强度。
优选的,上述支架递送系统还包括连接环2,该连接环2套设于芯丝6上,且优选地位于导引头管腔1和短微导管5的连接处,连接环2分别与芯丝6、导引头管腔1和短微导管5固定连接。通过设置连接环2,可以对芯丝6起到支撑和限位作用。同时,连接环2优选地采用金属材料制成,以更好地通过焊接的方式与同为金属材料的芯丝6、导引头管腔1和短微导管5的中间层实现固定连接。
通过上述方式,导引头管腔1、短微导管5和芯丝6三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确保本实用新型的支架递送系统集成了微导丝和微导管的功能,不需要分别使用微导丝和短微导管建立通路,减少器械使用量。同时,由于不需要分别使用微导丝和微导管,减少了撤出微导丝和微导丝撤出后进一步上微导管的步骤,能够节省5-10分钟的手术时间,降低了手术风险。同时,由金属丝绕制成的导引头管腔6具有很好的过弯能力,再结合芯丝6的支撑性,能够方便手术操纵者根据血管情况塑型,从而实现血管超选。优选的,芯丝6的总长度为1800-2200mm,短微导管5的长度为50-150mm,平直管腔段的长度优选为5-150mm,锥形管腔段的长度优选为10-50mm。更为优选的,平直管腔段的长度为100mm,锥形管腔段的长度为30mm。
优选的,导引头管腔1、连接环2、支架限位部件3均由包括显影材料的材料制成,从而方便对支架递送系统中支架7的输送和释放进行显影定位。
优选的,芯丝6的近端设有标记带9,用于在支架递送管8的近端端部相对于芯丝6向近端方向移动到达所述标记带9时,指示支架7已从短微导管5移出并处于完全扩张状态,即支架7已从支架递送管8上释放。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中,芯丝6的远端端部与导引头管腔的远端平齐,并通过激光熔融或锡焊或点胶形式形成半球状凸头,从而使芯丝6与导引头管腔1的远端固定连接。其中,凸头的直径等于或大于导引头管腔1的远端端部的外径,半圆形的凸头能够在保证限位作用的同时减小对血管的损伤。在凸头的直径大于导引头管腔1的远端端部的外径的情形下,凸头的直径通常不大于导引头管腔1的远端端部的外径的150%。
此外,芯丝6优选采用变径结构,即芯丝6从远端至近端依次包括第一平直段、锥形变径段和第二平直段。其中,第一平直段具有第三直径,第二平直段具有大于第三直径的第四直径,锥形变径段的直径沿朝向近端的方向从第三直径逐渐增大至第四直径。优选的,标记带9设置在芯丝6的第二平直段上,如图1和2所示。通过对芯丝6的变径设计,可以增强输送系统的支撑性和力学传递效率。
优选的,支架递送管8采用变径海波管,该变径海波管包括依次相连的远端部分、次近端部分和近端部分。与芯丝6相对应,该变径海波管的远端部分与芯丝6的第一平直段间隙配合,该变径海波管的近端部分与芯丝6的第二平直段间隙配合。此外,该变径海波管的次近端部分为锥形且长度大于芯丝6的锥形变径段的长度,用于实现所述远端部分和近端部分的平滑过渡,并确保支架递送管8能够相对于芯丝6向近端移动到合适位置,以完成支架7的释放。
此外,为保证变径海波管的近端具有增强的支撑力,变径海波管的远端部分具有切割槽,而次近端部分和近端部分不具有切割槽。同时,为了进一步增强输送系统的支撑性和力学传递效率,变径海波管的远端部分的相邻切割槽之间的间距从远端至近端逐渐增大。
以下对支架7的递送和解脱过程进行介绍。在手术开始前,支架7预装载在短微导管5内。预装载的过程包括将支架7压握成收缩状态,以随支架递送管8一起装载进短微导管5内,如图4a-4c所示。被装载进短微导管5后,支架7被收紧压握在短微导管5和支架递送管8之间,支架7在短微导管5的约束下将保持收缩状态。预装载完成后,可以将该递送系统通过辅助装置插入血管中,并输送至患处;也可以视情况在插入中间导管到达患处后,再将预装载后的递送系统在中间导管内输送至患处。如图5a-5c,在到达患处附近后开始释放支架7,此时将芯丝6进一步往远端推送,支架递送管8位置大致保持不变,使得支架递送管8相对于芯丝6回拉,这将使得支架7从近端至远端逐渐暴露于短微导管5外,从而从近端至远端逐渐径向扩张为完全扩张状态,进而完成从短微导管5和支架递送管8的释放。在支架7处于完全扩张状态后,回拉芯丝6和支架递送管8,使得除支架7以外的部分全部向近端撤回。通过这种相对于芯丝6回拉支架递送管8的方式,支架7从短微导管5的近端释放,改变了以往相对运动为推送支架释放的形式,减小了输送阻力,降低了手术风险。
本实施例中,支架递送系统还包括沿支架递送管8的延伸方向间隔套设在支架递送管8上的多个支撑管4,使得在递送支架7时,支架7被压握在多个支撑管4和短微导管5之间。支撑管4优选采用高分子制成,在支架7被压握进短微导管5内时,支撑管4靠挤压支架7产生的摩擦力带动支架7移动,以有助于支架7相对于短微导管5的插入和拔出过程。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并不限于上述实施例所述,在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在形式和细节上对本实用新型做出各种改变和改进,而这些均被认为落入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16)

1.一种支架递送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导引头管腔,用于在血管中建立通路,包括靠近远端的平直管腔段和靠近近端的锥形管腔段;
短微导管,用于容纳支架;所述短微导管的远端与所述导引头管腔的近端固定连接;
芯丝,用于推进所述支架递送系统;所述芯丝插入并贯穿所述导引头管腔和短微导管,且与所述导引头管腔和/或短微导管固定连接;
支架递送管,套设于所述芯丝上且适于沿芯丝滑动以插入和移出所述短微导管;所述支架递送管远端设置有支架限位部件;和
支架,具有收缩状态和完全扩张状态;所述支架适于套设于所述支架递送管上,随着所述支架递送管插入所述短微导管而被压握在所述短微导管和所述支架递送管之间,并在支架递送管的约束下处于收缩状态;当所述支架递送管移出所述短微导管时,所述支架在所述支架递送管的带动下从近端至远端逐渐暴露于所述短微导管外,从而由近端至远端逐渐径向扩张至所述完全扩张状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支架递送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引头管腔由金属丝绕制而成。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支架递送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平直管腔段具有第一直径;所述短微导管具有大于所述第一直径的第二直径;所述锥形管腔段的直径沿朝向近端的方向从第一直径逐渐增大至第二直径。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支架递送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平直管腔段的内径大于或等于所述芯丝的直径,且所述平直管腔段的内表面与所述芯丝固定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支架递送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连接环,所述连接环套设于所述芯丝上,且位于所述导引头管腔和所述短微导管的连接处;所述连接环分别与芯丝、导引头管腔和短微导管固定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支架递送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引头管腔、所述连接环、支架限位部件均由包括显影材料的材料制成。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支架递送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芯丝的近端设有标记带,用于在支架递送管的近端端部相对于芯丝向近端方向移动到达所述标记带时,指示支架已完全暴露于短微导管外并处于完全扩张状态。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支架递送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芯丝的远端端部与所述导引头管腔远端平齐,并通过激光熔融或锡焊或点胶形式形成半球状凸头。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支架递送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凸头的直径大于或等于所述导引头管腔远端端部的外径。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支架递送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芯丝从远端至近端依次包括第一平直段、锥形变径段和第二平直段;所述第一平直段具有第三直径,所述第二平直段具有大于第三直径的第四直径,所述锥形变径段的直径沿朝向近端的方向从第三直径逐渐增大至第四直径。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支架递送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递送管为变径海波管;所述变径海波管包括依次相连的远端部分、次近端部分和近端部分;所述远端部分能够与芯丝的第一平直段间隙配合;所述近端部分能够与芯丝的第二平直段间隙配合;所述次近端部分为锥形,用于实现所述远端部分和近端部分的平滑过渡;所述次近端部分的长度大于所述芯丝的锥形变径段的长度。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支架递送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变径海波管的远端部分具有切割槽,且所述变径海波管的次近端部分和近端部分不具有切割槽。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支架递送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变径海波管的远端部分的相邻切割槽之间的间距从远端至近端逐渐增大。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支架递送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沿支架递送管的延伸方向间隔套设在所述支架递送管上的多个支撑管;所述支架随着所述支架递送管插入所述短微导管而被压握在所述短微导管和所述多个支撑管之间。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支架递送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支撑管为高分子管。
1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支架递送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芯丝的总长度为1800-2200mm;所述短微导管的长度为50-150mm;所述平直管腔段的长度为5-150mm;所述锥形管腔段的长度为10-50mm。
CN202122105687.3U 2021-09-02 2021-09-02 一种支架递送系统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1622189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105687.3U CN216221896U (zh) 2021-09-02 2021-09-02 一种支架递送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105687.3U CN216221896U (zh) 2021-09-02 2021-09-02 一种支架递送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221896U true CN216221896U (zh) 2022-04-08

Family

ID=8098255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2105687.3U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16221896U (zh) 2021-09-02 2021-09-02 一种支架递送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6221896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749834A (zh) * 2021-09-02 2021-12-07 上海励楷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支架递送系统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749834A (zh) * 2021-09-02 2021-12-07 上海励楷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支架递送系统
CN113749834B (zh) * 2021-09-02 2024-08-13 上海励楷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支架递送系统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6740296B2 (ja) 拡張リングを備えた編組ステント及びその送達方法
US20140058435A1 (en) Implant delivery and release system
EP2941296B1 (en) Detachable coil release system and handle assembly
US7981148B2 (en) Stent delivery catheter
EP1598016B1 (en) Guide wire with releasable barb anchor
US6589227B2 (en) Endovascular medical device with plurality of wires
US20140058434A1 (en) Releasable device system
US20080255653A1 (en) Multiple Stent Delivery System and Method
JP2008513183A (ja) 可変可撓性ワイヤガイド
CN113260323A (zh) 血管畸形部植体系统
US11484689B2 (en) Medical device delivery system
JP2021526885A (ja) 医療デバイス送達システム用のコアアセンブリ
CN216221896U (zh) 一种支架递送系统
CN113749834B (zh) 一种支架递送系统
US11331208B2 (en) Inner catheter with a pusher band
CN115500888A (zh) 弹簧圈递送系统和弹簧圈递送装置
US20230008013A1 (en) Expandable-mouth catheter introducer tool
US20220175564A1 (en) Medical tubular body delivery device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WO2022162965A1 (ja) 生体管腔中でのカテーテルデリバリに用いる遠位スタビライザ、治療デバイスのデリバリシステム、及び治療デバイス
WO2018005473A1 (en) Delivery systems for endovascular devices and related methods
JP2010273876A (ja) カテーテルの製造方法およびカテーテル
JP2016030033A (ja) ステントデリバリーカテーテル
CN216221549U (zh) 弹簧圈递送系统和弹簧圈递送装置
CN219662001U (zh) 一种带保护部件的支架输送系统
US9707374B2 (en) Infusion system having filtration device and method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220408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240813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220408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240813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