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221549U - 弹簧圈递送系统和弹簧圈递送装置 - Google Patents
弹簧圈递送系统和弹簧圈递送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6221549U CN216221549U CN202121397240.1U CN202121397240U CN216221549U CN 216221549 U CN216221549 U CN 216221549U CN 202121397240 U CN202121397240 U CN 202121397240U CN 216221549 U CN216221549 U CN 216221549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superelastic metal
- diameter
- coil
- lumen
- proximal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Media Introduction/Drainage Providing Devic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弹簧圈递送系统和弹簧圈递送装置,该系统包括弹簧圈、递送装置和导入鞘;弹簧圈包括主体部分、连接部分和卡合部分,主体部分的直径大于卡合部分的直径,卡合部分的直径大于连接部分的直径;递送装置包括:包含相互连接的环形部分和卡爪部分的超弹性金属管;卡爪部分包括N根超弹性金属指形条;当处于自然状态时,N根超弹性金属指形条保持张开状态,以允许弹簧圈的卡合部分进入或离开卡爪部分;当在微导管内受到约束时,N根超弹性金属指形条适于发生弹性形变而收拢,以将进入卡爪部分的弹簧圈的卡合部分卡紧在卡爪部分内;和与超弹性金属管的近端固定连接的芯丝。本实用新型结构和工艺简单,能够最大程度避免对血管造成损伤。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弹簧圈递送系统和弹簧圈递送装置。
背景技术
栓塞术也称栓塞治疗,是经动脉或静脉内导管将塞物有控制地注入到病变器官的供应血管内,使之发生闭塞,中断血供,以期达到控制出血、治疗肿瘤和血管性病变以及消除患病器官功能之目的。栓塞术是介入治疗中的重要技术,也是介入放射学的三大技术之一。弹簧圈是常用的栓塞物,为机械性栓子,可用于大、中小动脉,永久闭塞血管,对机体无活性作用。通常的手术策略是先建立通路,然后将弹簧圈等器械输送到病变部位,推出弹簧圈,完成手术。
使用弹簧圈栓塞动脉瘤时,弹簧圈和递送系统需要解脱,完成弹簧圈的释放,目前弹簧圈解脱方式有水解脱、电解脱、热熔解脱和机械解脱四种主要的方式。水解脱是向输送杆内加注溶剂后,以溶解特性来实现释放弹簧圈的目的,它存在解脱方式不稳定的问题而且注入溶剂容易增加血管压力,若溶剂注入量不足又到达不了弹簧圈解脱的位置,难以实现解脱。电解脱是弹簧圈与导丝之间通过电焊焊接在一起。电焊冷却后焊接部分会不均匀,容易产生比较高的电压,导致弹簧圈从导入鞘上电解脱的时间不容易控制。热熔解脱则需要引入电流、电线和电极等,是通过电能产生热量,当热量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熔断热熔丝来实现弹簧圈解脱。热熔的时候会导致人体内的局部损伤,增加了患者的痛苦。机械解脱目前主流方法是套圈式,即增加一活动连接杆,活动连接杆末端是球形特征,活动连接杆首端是跟弹簧圈连接,解脱丝是与活动连接杆组装一并放入输送导入鞘,通过回撤解脱丝来实现弹簧圈解脱。
本领域还缺少一种结构简单、操作简便、安全可靠的弹簧圈递送系统或装置。
因此,需要一种弹簧圈的递送系统和装置,以能够稳定地将弹簧圈递送进人体内需要血栓闭塞的位置,然后轻易解脱弹簧圈,同时尽可能地避免对人体血管造成损伤。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弹簧圈递送系统和装置,以通过简单的结构和工艺实现弹簧圈的高效率输送和解脱,且最大程度避免对血管的损伤。
为达到上述目的,一方面,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弹簧圈递送系统。该弹簧圈递送系统包括:弹簧圈,包括主体部分、连接部分和卡合部分,其中主体部分的直径大于卡合部分的直径,卡合部分的直径大于连接部分的直径;递送装置,适于在微导管中输送弹簧圈到病变部位,并解脱弹簧圈;所述递送装置包括:超弹性金属管,包括相互连接的环形部分和卡爪部分;所述卡爪部分包括N根超弹性金属指形条,N大于或等于 2,所述N根超弹性金属指形条均匀分布在所述环形部分远端的圆周上;当所述卡爪部分处于自然状态时,所述N根超弹性金属指形条保持张开状态,以允许弹簧圈的卡合部分进入或离开所述卡爪部分;当所述卡爪部分在微导管内受到约束时,所述N根超弹性金属指形条适于发生弹性形变而收拢,从而将进入所述卡爪部分的弹簧圈的卡合部分卡紧在所述卡爪部分内;及用于递送弹簧圈的芯丝,所述芯丝与所述超弹性金属管的近端固定连接;和导入鞘,用于预装载弹簧圈和递送装置,弹簧圈和递送装置适于经由所述导入鞘导入微导管内。
优选的,所述卡爪部分包括依次连接的近端管腔、次近端管腔、卡合管腔和远端管腔,所述近端管腔与所述环形部分相连;所述卡爪部分具有N条从近端管腔延伸至远端管腔的切割槽,位于所述N根超弹性金属指形条之间;当所述卡爪部分在微导管内时,所述次近端管腔的内径小于近端管腔的内径,所述卡合管腔的内径大于所述次近端管腔的内径且大于所述远端管腔的内径,且所述卡合管腔和所述远端管腔分别与弹簧圈的卡合部分和连接部分间隙配合。
优选的,对于所述超弹性金属管的每条切割槽,位于卡合管腔处的槽宽度大于其他管腔处的槽宽度。
优选的,当N=3且当所述卡爪部分在微导管内受到约束时,在所述卡爪部分的任一横截面内,超弹性金属管的管心到两根相邻超弹性金属指形条的两条相邻边沿处分别形成的两条线段的夹角一为60°~120°。
优选的,当N=3且当所述卡爪部分处于自然状态时,在包括超弹性金属管的管心轴线在内的任一剖面内,远端管腔处的金属指形条与超弹性金属管的管心轴线形成的夹角二为30°~90°。
优选的,所述芯丝包括近端部分、远端部分以及连接近端部分和远端部分的变径部分;其中,远端部分的直径小于近端部分的直径,变径部分的各横截面的直径均小于远端部分的直径;所述递送装置还包括适于套在所述芯丝的变径部分上的支撑弹簧。
优选的,所述支撑弹簧的内径大于芯丝的远端部分的直径,外径小于或等于芯丝的近端部分的直径和所述超弹性金属管的近端管腔的外径。
优选的,所述芯丝的一部分插入超弹性金属管的所述环形部分内,且通过激光焊接、锡焊、胶粘或者机械卡合的方式与超弹性金属管的所述环形部分固定连接。
另一方面,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弹簧圈递送装置,适于在微导管中输送弹簧圈到病变部位,并解脱弹簧圈,所述弹簧圈包括主体部分、连接部分和卡合部分,其中主体部分的直径大于卡合部分的直径,卡合部分的直径大于连接部分的直径。所述弹簧圈递送装置包括:超弹性金属管,包括相互连接的环形部分和卡爪部分;所述卡爪部分包括N根超弹性金属指形条,N大于或等于2,所述N根超弹性金属指形条均匀分布在所述环形部分远端的圆周上;当所述卡爪部分处于自然状态时,所述 N根超弹性金属指形条保持张开状态,以允许弹簧圈的卡合部分进入或离开所述卡爪部分;当所述卡爪部分在微导管内受到约束时,所述N根超弹性金属指形条适于发生弹性形变而收拢,从而将进入所述卡爪部分的弹簧圈的卡合部分卡紧在所述卡爪部分内;及用于递送弹簧圈的芯丝,所述芯丝与所述超弹性金属管的近端固定连接。
优选的,所述卡爪部分包括依次连接的近端管腔、次近端管腔、卡合管腔和远端管腔,所述近端管腔与所述环形部分相连;所述卡爪部分具有N条从近端管腔延伸至远端管腔的切割槽,位于所述N根超弹性金属指形条之间;当所述卡爪部分在微导管内时,所述次近端管腔的内径小于近端管腔的内径,所述卡合管腔的内径大于所述次近端管腔的内径且大于所述远端管腔的内径,且所述卡合管腔和所述远端管腔分别与弹簧圈的卡合部分和连接部分间隙配合。
优选的,对于所述超弹性金属管的每条切割槽,位于卡合管腔处的槽宽度大于其他管腔处的槽宽度。
优选的,当N=3且当所述卡爪部分在微导管内受到约束时,在所述卡爪部分的任一横截面内,超弹性金属管的管心到两根相邻超弹性金属指形条的两条相邻边沿处形成的两条线段的夹角一为60°~120°。
优选的,当N=3且当所述卡爪部分处于自然状态时,在包括超弹性金属管的管心轴线在内的任一剖面内,远端管腔处的金属指形条与超弹性金属管的管心轴线形成的夹角二为30°~90°。
优选的,所述芯丝包括近端部分、远端部分以及连接近端部分和远端部分的变径部分;其中,远端部分的直径小于近端部分的直径,变径部分的各横截面的直径均小于远端部分的直径;所述递送装置还包括适于套在所述芯丝的变径部分上的支撑弹簧。
优选的,所述支撑弹簧的内径大于芯丝的远端部分的直径,外径小于或等于芯丝的近端部分的直径和所述超弹性金属管的近端管腔的外径。
优选的,所述芯丝的一部分插入超弹性金属管的所述环形部分内,且通过激光焊接、锡焊、胶粘或者机械卡合的方式与超弹性金属管的所述环形部分固定连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结构和工艺简单、成本较低,可以稳定地将弹簧圈输送进人体内需要血栓闭塞的位置,解脱时能实现瞬时解脱,操作方式简单、方便,能够最大程度避免对血管造成损伤。
附图说明
附图通过示例性但非限制性的方式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进行图示,且其中:
图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弹簧圈递送系统剖视图;
图2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芯丝的侧视图;
图3a-3e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制作超弹性金属管的各阶段示意图;其中,图3a示出了用于制作超弹性金属管的初始金属管;图3b示出了首次塑型后的金属管;图3c示出了将图3b中的金属管对半切割后得到的金属管;图3d示出了在图3c中的金属管上进行切割以形成切割槽后得到的金属管;图3e示出了对图3c中的金属管进行二次塑型后得到的超弹性金属管;
图4a-4c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弹簧圈的几种形式以及各种形式的弹簧圈与超弹性金属管的卡合形式;其中,图4a示出了卡合部分为球状的弹簧圈及对应的卡合形式;图4b示出了卡合部分由弹簧绕制而成的弹簧圈及对应的卡合形式;图4c示出了卡合部分为显影环的弹簧圈及对应的卡合形式;
图5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弹簧圈在释放解脱状态时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但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下面的实施例。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弹簧圈递送系统包括弹簧圈5、导入鞘 3和递送装置。导入鞘3用于预装载弹簧圈5和递送装置。使用时弹簧圈5和递送装置经由导入鞘3导入微导管6内。其中,微导管6用于插入血管以容纳弹簧圈5并将弹簧圈5引导到血管中的病变部位。递送装置用于在微导管6中输送弹簧圈5到病变部位,并解脱弹簧圈5。导入鞘3和微导管6优选具有相同的内径。
弹簧圈5包括主体部分53、卡合部分51和用于连接主体部分53 和卡合部分51的连接部分52。如图4a-4c,弹簧圈5的主体部分53和连接部分52均由弹簧绕制而成,且主体部分53的直径大于连接部分52 的直径。弹簧圈5的卡合部分51可以由不同形式实现。如图4a,弹簧圈5的卡合部分51可以为由弹簧圈5的连接部分52激光熔融形成球体,球体直径与弹簧圈主体部分53的直径相同或较小。如图4b,弹簧圈5 的卡合部分可以与连接部分52和主体部分53一样,均由弹簧绕制而成,但卡合部分51的直径大于连接部分52的直径且小于或等于主体部分53 的直径。如图4c,弹簧圈5的卡合部分51也可以由显影环套在弹簧上形成,显影环的外径与弹簧圈主体部分53的直径相同或较小,显影环与弹簧圈通过激光焊接或点胶形成连接。
该递送装置包括相互连接的超弹性金属管4、用于递送弹簧圈的芯丝1和套在芯丝1上的支撑弹簧2。
如图3a-3e,超弹性金属管4通过对初始金属管依次进行首次塑型、切割和二次塑型得到。初始金属管的优选材质为镍钛,镍钛有记忆功能,在塑型完成后,能够在长时间受到束缚并发生形变的情况下,一旦撤销束缚后迅速回复到原来的状态。
首次塑型时可以根据初始金属管的长度和待制作的超弹性金属管的长度将初始金属管划分成一或多个子段(例如,图3b示出了用初始金属管制作两个超弹性金属管的情形),然后同时对各个子段进行塑型,使得每个子段包括依次连接的四个管腔,第一管腔411的直径大于第二管腔431的直径,第三管腔441的直径大于第二管腔431的直径且大于第四管腔451的直径,且第三管腔441和第四管腔451的直径适于分别与弹簧圈5的卡合部分51和连接部分52间隙配合。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用一根初始金属管仅制作一根或两根以上的超弹性金属管4,只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在初始金属管的特定位置处进行塑型即可。
如图3d,切割包括根据划分情况在首次塑型后将金属管的一个或多个子段切割成独立部分,并在子段上切割出3条从第一管腔411中部延伸至第四管腔451端部的切割槽,这3条切割槽沿圆周等距离分布,且位于3根超弹性金属指形条之间。
如图3e,二次塑型使得切割后的金属管的第四管腔451被撑开且具有形状记忆功能,以在自然条件下保持撑开状态至弹簧圈5的卡合部分51能进入或离开的程度,且在微导管6内被束缚而还原至未撑开状态,从而得到超弹性金属管4。具体地,在最终制得的超弹性金属管4中,将第一管腔411中不具有切割槽的部分实际上是一个环形腔,将这个环形腔记为41,将第一管腔411中具有切割槽的部分记为近端管腔42,将第二管腔至第四管腔分别记为次近端管腔43、卡合管腔44和远端管腔45,从而近端管腔42、次近端管腔43、卡合管腔44和远端管腔45 共同形成超弹性金属管4的卡爪部分,如图3d和3e所示。
通过上面的制作工艺,当超弹性金属管4从微导管6内伸出到达患处时,超弹性金属管4的远端管腔45能自然膨胀撑开,完成弹簧圈5 的释放解脱。需要说明的是,如果将超弹性金属管4的远端管腔44塑形后最大直径记为ΦD,则在保证弹簧圈植入物近端可以解脱的情况下,ΦD越小越好,这样可以尽可能防止损伤血管。优选的,在本实施例中,当卡爪部分处于自然状态时,在包括超弹性金属管的管心轴线在内的任一剖面内,远端管腔处的金属指形条与超弹性金属管的管心轴线形成的夹角二α2为30°~90°。
优选的,在切割过程中形成的每条切割槽中,位于第三管腔441(对应最终的卡合管腔44)处槽的宽度大于其他管腔处槽的宽度,即卡合管腔44处周向三段腔体宽度变窄,这样的切割设计更加有助于后续的二次塑型。切割后,在卡爪部分的任一横截面内,超弹性金属管的轴线到每条切割槽的两边沿处形成的两条线段的夹角一α1优选为60°~120°,这与超弹性金属管在微导管内受到约束时的情形大致相同。
此外,需要说明的是,虽然在本实施例中,超弹性金属管4上切割槽的数目为3,但在其他实施例中,切割槽的数目也可以为大于或等于 2的其他数值,且这些切割槽仍然优选地在超弹性金属管4上沿圆周均匀分布,从而形成相等数值的金属指形条。
如图2,芯丝1包括近端部分11、远端部分13以及连接近端部分 11和远端部分13的变径部分12。其中,芯丝1的远端部分13的直径小于近端部分11的直径,变径部分12的各横截面的直径均小于远端部分13的直径。具体的,芯丝1的变径部分12包括与近端部分11直接相连的近端锥段以及与远端部分直接相连的远端锥段,近端锥段横截面的直径随芯丝向远端延伸而逐渐减小,远端锥段横截面的直径随芯丝向远端延伸而逐渐增大。芯丝1的变径部分12的近端锥段和远端锥段之间包括至少一个平滑段和至少一个变径段。
芯丝1的远端部分13与超弹性金属管4的环形部分41固定连接。在本实施例中,芯丝1的远端端部插入超弹性金属管4的环形部分41 内,且优选通过激光焊接、锡焊或者胶粘或机械卡合的方式与超弹性金属管4的环形部分41固定连接。
芯丝的材质优选为不锈钢或镍钛,或者整根芯丝可以由不锈钢和镍钛拼接而成。例如,芯丝1的近端部分11可以采用不锈钢材质,远端部分13和变径部分12可以采用镍钛材质;或者芯丝1的近端部分11 和变径部分12可以采用不锈钢材质,远端部分13可以采用镍钛材质。
支撑弹簧2的内径大于芯丝1的远端部分13的直径,从而支撑弹簧2可以从芯丝1的远端部分套上,并最终套在芯丝1的变径部分12 上。同时,支撑弹簧2的外径小于或等于芯丝1的近端部分11的直径和超弹性金属管4的环形部分41的外径,其中,当支撑弹簧2的外径小于芯丝1的近端部分11的直径和超弹性金属管4的环形部分41的外径时,优选的,支撑弹簧2的外径等于芯丝1的近端部分11的直径和超弹性金属管4的环形部分41的外径。通过将支撑弹簧2套在变径部分12上,以及支撑弹簧2与芯丝1的变径部分12中的近端锥段和远端锥段配合,最终可以将支撑弹簧2稳固地卡紧在芯丝1的近端部分11 和超弹性金属管4的环形部分41之间,同时能够通过支撑弹簧2对芯丝1起到稳定的支撑作用。
为实现弹簧圈递送系统对弹簧圈的递送和解脱,需要先将弹簧圈随递送装置预装载在导入鞘3内,包括:将弹簧圈5的卡合部分51放入自然膨胀撑开的超弹性金属管4的卡合管腔44内,并将包括固定连接的芯丝1和超弹性金属管4的递送装置插入导入鞘3(此时,超弹性金属管4被束缚而处于未撑开状态,超弹性金属管4的卡合管腔44容纳弹簧圈5的卡合部分51,超弹性金属管4的远端管腔45容纳弹簧圈5 的连接部分52)。接着,将微导管6插入血管内预定位置,通过导入鞘 3把预装载的弹簧圈5随递送装置一起导入到微导管6,以在微导管6 中通过递送装置递送弹簧圈5。通过导入鞘3把预装载的弹簧圈5随递送装置一起导入到微导管6的过程可以借由辅助工具实现(例如,Y型阀)。由于导入鞘3和微导管6的内径相同,弹簧圈5可经由导入鞘3 和辅助工具进入微导管6,随后撤掉导入鞘3。导入鞘3仅起到导入功能,不随弹簧圈一起递送到病变部位。
弹簧圈在微导管6中的递送和解脱过程具体包括:通过推动芯丝1 带动超弹性金属管4从而将弹簧圈5递送到人体内需要血栓闭塞的位置,直至弹簧圈5被完全推出微导管6一定距离;当被完全推出微导管6后,超弹性金属管4自动膨胀撑开,且具有形状记忆功能,恢复到且保持二次塑形后的撑开状态,弹簧圈5的卡合部分51失去约束与递送装置脱离,完成解脱。其中,“近端”均是指装置或部件远离患处的一端,“远端”均是指装置或部件趋向于患处一端。
可见,本实用新型的弹簧圈递送系统及弹簧圈递送装置,其结构简单、成本较低、工艺简单,同时可以稳定地将弹簧圈输送进人体内需要血栓闭塞的位置,解脱时能实现瞬时解脱,操作方式简单、方便,且能够更加有效地避免对血管造成损伤。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并不限于上述实施例所述,在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在形式和细节上对本实用新型做出各种改变和改进,而这些均被认为落入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16)
1.一种弹簧圈递送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弹簧圈,包括主体部分、连接部分和卡合部分,其中主体部分的直径大于卡合部分的直径,卡合部分的直径大于连接部分的直径;
递送装置,用于在微导管中输送弹簧圈到病变部位,并解脱弹簧圈;所述递送装置包括:
超弹性金属管,包括相互连接的环形部分和卡爪部分;所述卡爪部分包括N根超弹性金属指形条,N大于或等于2,所述N根超弹性金属指形条均匀分布在所述环形部分远端的圆周上;当所述卡爪部分处于自然状态时,所述N根超弹性金属指形条保持张开状态,以允许弹簧圈的卡合部分进入或离开所述卡爪部分;当所述卡爪部分在微导管内受到约束时,所述N根超弹性金属指形条适于发生弹性形变而收拢,从而将进入所述卡爪部分的弹簧圈的卡合部分卡紧在所述卡爪部分内;及
用于递送弹簧圈的芯丝,所述芯丝与所述超弹性金属管的近端固定连接;和
导入鞘,用于预装载弹簧圈和递送装置,弹簧圈和递送装置适于经由所述导入鞘导入微导管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弹簧圈递送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卡爪部分包括依次连接的近端管腔、次近端管腔、卡合管腔和远端管腔,所述近端管腔与所述环形部分相连;所述卡爪部分具有N条从近端管腔延伸至远端管腔的切割槽,位于所述N根超弹性金属指形条之间;当所述卡爪部分在微导管内时,所述次近端管腔的内径小于近端管腔的内径,所述卡合管腔的内径大于所述次近端管腔的内径且大于所述远端管腔的内径,且所述卡合管腔和所述远端管腔分别与弹簧圈的卡合部分和连接部分间隙配合。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弹簧圈递送系统,其特征在于,对于所述超弹性金属管的每条切割槽,位于卡合管腔处的槽宽度大于其他管腔处的槽宽度。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弹簧圈递送系统,其特征在于,当N=3且当所述卡爪部分在微导管内受到约束时,在所述卡爪部分的任一横截面内,超弹性金属管的管心到两根相邻超弹性金属指形条的两条相邻边沿处分别形成的两条线段的夹角一(α1)为60°~120°。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弹簧圈递送系统,其特征在于,当N=3且当所述卡爪部分处于自然状态时,在包括超弹性金属管的管心轴线在内的剖面内,所述远端管腔处的金属指形条与超弹性金属管的管心轴线形成的夹角二(α2)为30°~90°。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弹簧圈递送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芯丝包括近端部分、远端部分以及连接近端部分和远端部分的变径部分;其中,远端部分的直径小于近端部分的直径,变径部分的各横截面的直径均小于远端部分的直径;所述递送装置还包括适于套在所述芯丝的变径部分上的支撑弹簧。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弹簧圈递送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弹簧的内径大于芯丝的远端部分的直径,外径小于或等于芯丝的近端部分的直径和所述超弹性金属管的近端管腔的外径。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弹簧圈递送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芯丝的一部分插入超弹性金属管的所述环形部分内,且通过激光焊接、锡焊、胶粘或者机械卡合的方式与超弹性金属管的所述环形部分固定连接。
9.一种弹簧圈递送装置,适于在微导管中输送弹簧圈到病变部位,并解脱弹簧圈,所述弹簧圈包括主体部分、连接部分和卡合部分,其中主体部分的直径大于卡合部分的直径,卡合部分的直径大于连接部分的直径;其特征在于,所述弹簧圈递送装置包括:
超弹性金属管,包括相互连接的环形部分和卡爪部分;所述卡爪部分包括N根超弹性金属指形条,N大于或等于2,所述N根超弹性金属指形条均匀分布在所述环形部分远端的圆周上;当所述卡爪部分处于自然状态时,所述N根超弹性金属指形条保持张开状态,以允许弹簧圈的卡合部分进入或离开所述卡爪部分;当所述卡爪部分在微导管内受到约束时,所述N根超弹性金属指形条适于发生弹性形变而收拢,从而将进入所述卡爪部分的弹簧圈的卡合部分卡紧在所述卡爪部分内;及
用于递送弹簧圈的芯丝,所述芯丝与所述超弹性金属管的近端固定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弹簧圈递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卡爪部分包括依次连接的近端管腔、次近端管腔、卡合管腔和远端管腔,所述近端管腔与所述环形部分相连;所述卡爪部分具有N条从近端管腔延伸至远端管腔的切割槽,位于所述N根超弹性金属指形条之间;当所述卡爪部分在微导管内时,所述次近端管腔的内径小于近端管腔的内径,所述卡合管腔的内径大于所述次近端管腔的内径且大于所述远端管腔的内径,且所述卡合管腔和所述远端管腔分别与弹簧圈的卡合部分和连接部分间隙配合。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弹簧圈递送装置,其特征在于,对于所述超弹性金属管的每条切割槽,位于卡合管腔处的槽宽度大于其他管腔处的槽宽度。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弹簧圈递送装置,其特征在于,当N=3且当所述卡爪部分在微导管内受到约束时,在所述卡爪部分的任一横截面内,超弹性金属管的管心到两根相邻超弹性金属指形条的两条相邻边沿处分别形成的两条线段的夹角一(α1)为60°~120°。
13.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弹簧圈递送装置,其特征在于,当N=3且当所述卡爪部分处于自然状态时,在包括超弹性金属管的管心轴线在内的任一剖面内,远端管腔处的金属指形条与超弹性金属管的管心轴线形成的夹角二(α2)为30°~90°。
14.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弹簧圈递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芯丝包括近端部分、远端部分以及连接近端部分和远端部分的变径部分;其中,远端部分的直径小于近端部分的直径,变径部分的各横截面的直径均小于远端部分的直径;所述递送装置还包括适于套在所述芯丝的变径部分上的支撑弹簧。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弹簧圈递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弹簧的内径大于芯丝的远端部分的直径,外径小于或等于芯丝的近端部分的直径和所述超弹性金属管的近端管腔的外径。
16.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弹簧圈递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芯丝的一部分插入超弹性金属管的所述环形部分内,且通过激光焊接、锡焊、胶粘或者机械卡合的方式与超弹性金属管的所述环形部分固定连接。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21397240.1U CN216221549U (zh) | 2021-06-22 | 2021-06-22 | 弹簧圈递送系统和弹簧圈递送装置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21397240.1U CN216221549U (zh) | 2021-06-22 | 2021-06-22 | 弹簧圈递送系统和弹簧圈递送装置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6221549U true CN216221549U (zh) | 2022-04-08 |
Family
ID=8093799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21397240.1U Active CN216221549U (zh) | 2021-06-22 | 2021-06-22 | 弹簧圈递送系统和弹簧圈递送装置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6221549U (zh) |
-
2021
- 2021-06-22 CN CN202121397240.1U patent/CN216221549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A2211512C (en) | Aneurysm closure device assembly | |
US6221066B1 (en) | Shape memory segmented detachable coil | |
KR102137221B1 (ko) | 볼스텐트 장치 및 사용방법 | |
JP4108273B2 (ja) | 動脈瘤の閉塞及び補強方法及び器具 | |
US6096034A (en) | Aneurysm closure device assembly | |
US20140058435A1 (en) | Implant delivery and release system | |
JP2001095810A (ja) | 拡張可能な連結/脱連結メカニズムを備えたインプラント送達アセンブリ | |
BR102014005876A2 (pt) | Stent trançado com anel de expansão e método de aplicação | |
JP2003524434A (ja) | 着脱可能な動脈瘤頸部ブリッジ | |
CN214907579U (zh) | 弹簧圈递送系统和弹簧圈递送装置 | |
US11484689B2 (en) | Medical device delivery system | |
JP2019502513A (ja) | 可撓性離脱領域を有する血管インプラントシステムおよびプロセス | |
WO2022206837A1 (zh) | 弹簧圈递送系统和弹簧圈递送装置 | |
US20240115837A1 (en) | Conveying guide wir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for | |
CN115500888A (zh) | 弹簧圈递送系统和弹簧圈递送装置 | |
CN216221549U (zh) | 弹簧圈递送系统和弹簧圈递送装置 | |
CN216221896U (zh) | 一种支架递送系统 | |
CN116212201B (zh) | 低阻力输送组件及支架输送系统 | |
US20230053337A1 (en) | Delivery guidewire and therapeutic treatment device | |
US10874827B2 (en) | Detachable polymer bond | |
AU4739199A (en) | Aneurysm closure device assembly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