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217624U - 一种除雾结构 - Google Patents

一种除雾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217624U
CN216217624U CN202122560003.9U CN202122560003U CN216217624U CN 216217624 U CN216217624 U CN 216217624U CN 202122560003 U CN202122560003 U CN 202122560003U CN 216217624 U CN216217624 U CN 21621762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ayer
film
transparent
layers
heat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2560003.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方福全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Zenithnano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Zenithnano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Zenithnano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Beijing Zenithnano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2560003.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621762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21762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21762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Laminated Bodi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属于除雾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除雾结构。除雾结构包括:两个本体层,第一本体层和第二本体层,两个本体层彼此相对地间隔设置;透明加热层,设置于两个本体层之间,透明加热层包括两个增透膜、设置于两个增透膜之间的透明膜、设置于透明膜表面的至少一个透明导电层和至少两个电流导入层;两个第一胶合层,两个第一胶合层分别设置于各个本体层与透明加热层的各个表面之间,以使透明加热层的各个表面与各个本体层胶合。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除雾结构能够对两个本体层中的至少一个本体层通过电加热的方式进行除雾,通过在透明加热层上设置增透膜增加了透光率,提高了除雾结构的可视性,扩大了除雾结构的应用范围。

Description

一种除雾结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除雾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除雾结构。
背景技术
目前,市面上常见的除雾方式为在物体上安装电加热丝来达到除雾的功能,例如,常见应用于汽车玻璃上的除雾方式是,使金属线密布于汽车玻璃的表面,并通过金属线(例如铜线)通电流后,所产生的热能,使汽车玻璃的温度上升,据以达到除去汽车玻璃表面的雾气的功效。然而,由于金属线不具可视性,影响观感,因此无法应用于汽车前挡风玻璃、机车安全帽镜片、超市冰柜等,应用范围较窄。
因此,针对当前除雾方法的上述不足,有必要开发一种新的除雾结构。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除雾结构,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利用电加热丝来达到除雾功能导致应用范围较窄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的技术方案如下:提供一种除雾结构,除雾结构包括:
两个本体层,第一本体层和第二本体层,两个本体层彼此相对地间隔设置;
透明加热层,设置于两个本体层之间,透明加热层包括两个增透膜、设置于两个增透膜之间的透明膜、设置于透明膜表面的至少一个透明导电层和至少两个电流导入层;
两个第一胶合层,两个第一胶合层分别设置于各个本体层与透明加热层的各个表面之间,以使透明加热层的各个表面与各个本体层胶合。
优选的是,电流导入层为银胶层;电流导入层是以涂布或是印刷的方式,形成于透明导电层的相对两边部的边缘处;电流导入层电性连接透明导电层,作为电流引线与电源相连接。
上述任一方案中优选的是,第一本体层为玻璃层或塑料层;第二本体层为玻璃层或塑料层。
上述任一方案中优选的是,透明导电层是以印刷、涂布、溅镀或蒸镀的方式形成于透明膜的表面。
上述任一方案中优选的是,各个增透膜与透明膜、透明导电层及电流导入层的各个表面之间,或各个增透膜与透明导电层及电流导入层的各个表面之间设置第二胶合层,以使各个增透膜分别与透明膜,和/或透明导电层及电流导入层胶合。
上述任一方案中优选的是,透明加热层的覆盖面积占第二本体层靠近透明加热层一侧面的面积的90%~100%。
上述任一方案中优选的是,透明膜为PET膜、PMMA膜、PVC膜、PC膜、PP膜、PS膜或PE膜。
上述任一方案中优选的是,透明导电层为氧化铟锡层、石墨烯层、金属薄膜层、纳米金属层中的至少一种。
上述任一方案中优选的是,增透膜包括基膜和设置于基膜表面的增透层,基膜为PET膜、PMMA膜、PVC膜、PC膜、PP膜、PS膜或PE膜,增透层是以印刷、涂布、溅镀或蒸镀的方式形成于基膜的表面。
上述任一方案中优选的是,除雾结构还包括:吸盘,吸盘吸附于第一本体层远离透明加热层的一侧或第二本体层远离透明加热层的一侧;转动杆,转动杆的一端与吸盘可转动地连接,转动杆与第一本体层或第二本体层平行,转动杆靠近第一本体层或第二本体层的一侧粘结有吸水棉,吸水棉的一侧贴于第一本体层或第二本体层上。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除雾结构的有益效果至少包括: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除雾结构能够对两个本体层中的至少一个本体层通过电加热的方式进行除雾,通过在透明加热层上设置增透膜增加了透光率,提高了除雾结构的可视性,扩大了除雾结构的应用范围。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除雾结构的第一种分解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透明加热层的分解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除雾结构的剖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透明导电件的分解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除雾结构的第二种分解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一本体层的主视图。
其中,图中各附图标记:
Figure BDA0003316726560000031
Figure BDA0003316726560000041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需要说明的是,当部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部件,它可以直接或者间接位于该另一个部件上。当一个部件被称为“连接于”另一个部件,它可以是直接或者间接连接至该另一个部件上。术语“上”、“下”、“左”、“右”、“前”、“后”、“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仅是为了便于描述,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方案的限制。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便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技术特征的数量。“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除雾结构的分解示意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透明加热层的分解示意图,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除雾结构的剖视图。如图1~3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除雾结构1,除雾结构1至少包括:第一本体层11、第二本体层12、两个第一胶合层13和透明加热层14;其中,第一本体层11和第二本体层12彼此相对地间隔设置且第一本体层11与第二本体层12的材质相同,透明加热层14设置于两个本体层之间,透明加热层14包括两个增透膜142、设置于两个增透膜142之间的透明膜145、设置于透明膜145表面的透明导电层144和两个电流导入层141,两个第一胶合层13分别设置于各个本体层与透明加热层14的各个表面之间,以使透明加热层14的各个表面与各个本体层胶合,即两个第一胶合层13分别设置于第一本体层11与透明加热层14的表面之间和第二本体层12与透明加热层14的表面之间,以使透明加热层14与第一本体层11和第二本体层12胶合。
上述除雾结构1的工作原理为:两个电流导入层141通过导线与除雾结构1外部的电源连接,电源来于家用交流电,交流电通过电源的整流器和变压器后向透明加热层14供电。当两个电流导入层141将电流导入透明加热层14后,透明加热层14将快速地升温,从而可以对其两侧的两个本体层的至少一个本体层进行加热,进而可有效地除去第一本体层11和/或第二本体层12远离透明加热层14的一侧(相对于透明加热层14的外表面)的雾气。由于透明加热层14通过第一胶合层13与第一本体层11和第二本体层12是以整面接触的方式接合,因此透明加热层14可快速对整面本体层加热,有效地使本体层的整面皆升温,而使第一本体层11和/或第二本体层12的整个表面同时具有除雾的效果。此外,由于透明加热层14上还设置有增透膜142,增加了透光率,提高了除雾结构1的可视性,改善了观察者的观感,扩大了除雾结构1的应用范围。
在本实施例中,两个第一胶合层13与透明加热层14均是以整面接触的方式接合,以使透明加热层14与两个本体层之间没有缝隙,防止空气进入其中,提高了加热效率。第一胶合层13的厚度可以为但不限于20~40μm,以使透明加热层14与两个本体层胶接在一起为准。
在本实施例中,透明导电件14'包括透明膜145、透明导电层144和电流导入层141。
在本实施例中,透明导电层144的大小可以与两个本体层(第一本体层11和第二本体层12)的大小均相同;根据第一本体层11或第二本体层12的性状,透明加热层14可以为多种不同的性状,例如透明加热层14可以为曲面、平面或S型,本实施例不做限制。
本实施例提供的除雾结构1能够对两个本体层中的至少一个本体层通过电加热的方式进行除雾,通过在透明加热层14上设置增透膜142增加了透光率,提高了除雾结构1的可视性,扩大了除雾结构1的应用范围。
如图1和图2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透明导电层144的大小可以小于两个本体层(第一本体层11和第二本体层12)中至少一个本体层的大小,而使部分第一胶合层13可以直接使两个本体层(第一本体层11和第二本体层12)相互接合,在实际应用中,通过调整透明导电层144的大小,可以调整透明加热层14对两个本体层中的至少一个本体层的加热速度。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透明导电件的分解示意图。如图1~图4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透明导电件14'包括透明膜145、两个透明导电层144和四个电流导入层141,两个透明导电层144分别设置于透明膜145的两个相对的表面上,各个透明导电层144的表面,形成两个彼此分离设置的电流导入层141,从而可以快速且整面地分别对第一本体层11和第二本体层12进行加热,以使第一本体层11和第二本体层12的表面皆可同时达到快速除雾的效果。
如图1和图2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电流导入层141为银胶层;电流导入层141是以涂布或是印刷的方式,形成于透明导电层144的相对两边部的边缘处且电流导入层141的导电率较透明导电层144高;电流导入层141电性连接透明导电层144,作为电流引线与电源相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电流导入层141的厚度范围为100nm~500nm,例如电流导入层141的厚度范围可以为100nm、200nm、300nm、400nm或500nm等,电流导入层141的厚度位于该范围内,电流导入层141的面电阻值较低,电导率高,与外部电源连接后,电流导入层141的电流大,发热效果明显,从而实现除雾功能;如果电流导入层141的厚度设置的过小,电流导入层141的面电阻值大,电流导入层141的电流小,发热效果不明显,影响除雾效率,优选地,电流导入层141的厚度范围为200nm~300nm。
如图1和图2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胶合层13为PVB胶合层、EVA胶合层、POE胶合层、TPU胶合层或OCA胶合层;第二胶合层143为PVB胶合层、EVA胶合层、POE胶合层、TPU胶合层或OCA胶合层。
如图1和图3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本体层11为玻璃层或塑料层;第二本体层12为玻璃层或塑料层,例如第一本体层11和第二本体层12均为玻璃层,也可以第一本体层11和第二本体层12均为塑料层。
如图2和图4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透明导电层144是以印刷、涂布、溅镀或蒸镀的方式形成于透明膜145的表面,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选择不同类型的透明导电层144以及设定透明导电层144的厚度,非本实施例所限制的部分,于此不多加赘述,例如透明导电层144的厚度范围可以为20~40nm。
如图1和图2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各个增透膜142与透明膜145、透明导电层144及电流导入层141的各个表面之间,或各个增透膜142与透明导电层144及电流导入层141的各个表面之间设置第二胶合层143,以使各个增透膜142分别与透明膜145,和/或透明导电层144及电流导入层141胶合。
具体地,两个第二胶合层143可以分别设置在增透膜142与透明膜145的表面之间和增透膜142与透明导电层144及电流导入层141的表面之间;当两个透明导电层144分别设置于透明膜145的两个相对的表面上时(如图4所示),两个第二胶合层143还可以分别设置在增透膜142与透明导电层144及电流导入层141的各个表面之间。
如图1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透明加热层14的覆盖面积占第二本体层12靠近透明加热层14一侧面的面积的90%~100%,优选为100%。
如图2和图4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透明膜145为PET膜、PMMA膜、PVC膜、PC膜、PP膜、PS膜或PE膜。
如图2和图4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透明导电层144为氧化铟锡层、石墨烯层、金属薄膜层、纳米金属层中的至少一种。
如图2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增透膜142包括基膜和设置于基膜表面的增透层,基膜为PET膜、PMMA膜、PVC膜、PC膜、PP膜、PS膜或PE膜,增透层是以印刷、涂布、溅镀或蒸镀的方式形成于基膜的表面。
在本实施例中,增透膜142的厚度范围可以为80~150μm,例如增透膜142的厚度可以为80μm、100μm、110μm、120μm、130μm或150μm等,增透膜142没有增透层的一面朝向第二胶合层143。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除雾结构的第二种分解示意图,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一本体层的主视图,如图5和图6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除雾结构1还包括:吸盘15和转动杆16,其中,吸盘15吸附于第一本体层11远离透明加热层14的一侧,转动杆16的一端与吸盘15可转动地连接,转动杆16与第一本体层11平行,转动杆16靠近第一本体层11的一侧粘结有吸水棉17,吸水棉17的一侧贴于第一本体层11上。
本实施例通过在第一本体层11上设置吸盘15和转动杆16,吸盘15吸附于第一本体层11远离透明加热层14的一侧,转动杆16的一端与吸盘15可转动地连接,转动杆16与第一本体层11平行,转动杆16靠近第一本体层11的一侧粘结有吸水棉17,吸水棉17的一侧贴于第一本体层11上,在第一本体层11远离透明加热层14的一侧上雾气较多的情况下,可以先转动转动杆16绕吸盘15转动,转动杆16上的吸水棉17可以吸收第一本体层11远离透明加热层14的一侧上的部分雾气,之后再通过透明加热层14对第一本体层11进行加热,有效地除去第一本体层11远离透明加热层14的一侧上的雾气,进而节省了用电量,提高了除雾的速度。
在一个实施例中,吸盘15吸附于第二本体层12远离透明加热层14的一侧,转动杆16的一端与吸盘15可转动地连接,转动杆16与第二本体层12平行,转动杆16靠近第二本体层12的一侧粘结有吸水棉17,吸水棉17的一侧贴于第二本体层12上。
如图5和图6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转动杆16和吸盘15的连接部位处设置有复位弹簧,因而当使用者转动该转动杆16后,转动杆16会自动复位,方便下一次操作,同时由于设置有复位弹簧,因而能够防止转动杆16在无人触碰的情况下自由转动,阻挡转动杆16转动到不合适的位置阻挡视线。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除雾结构的有益效果至少在于:
本实施例提供的除雾结构1能够对两个本体层中的至少一个本体层通过电加热的方式进行除雾,通过在透明加热层14上设置增透膜142增加了透光率,提高了除雾结构1的可视性,扩大了除雾结构1的应用范围,可应用在温湿度差异大或者高纬度地区的场景下,例如汽车前挡风玻璃、冰柜门玻璃。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除雾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除雾结构包括:
两个本体层,第一本体层和第二本体层,两个所述本体层彼此相对地间隔设置;
透明加热层,设置于两个所述本体层之间,所述透明加热层包括两个增透膜、设置于两个所述增透膜之间的透明膜、设置于所述透明膜表面的至少一个透明导电层和至少两个电流导入层;
两个第一胶合层,两个所述第一胶合层分别设置于各个所述本体层与所述透明加热层的各个表面之间,以使所述透明加热层的各个表面与各个所述本体层胶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除雾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流导入层为银胶层;所述电流导入层是以涂布或是印刷的方式,形成于所述透明导电层的相对两边部的边缘处;
所述电流导入层电性连接所述透明导电层,作为电流引线与电源相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除雾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本体层为玻璃层或塑料层;所述第二本体层为玻璃层或塑料层。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除雾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透明导电层是以印刷、涂布、溅镀或蒸镀的方式形成于所述透明膜的所述表面。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除雾结构,其特征在于,各个所述增透膜与所述透明膜、所述透明导电层及所述电流导入层的各个表面之间,或各个所述增透膜与所述透明导电层及所述电流导入层的各个表面之间设置第二胶合层,以使各个所述增透膜分别与所述透明膜,和/或所述透明导电层及所述电流导入层胶合。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除雾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透明加热层的覆盖面积占所述第二本体层靠近所述透明加热层一侧面的面积的90%~100%。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除雾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透明膜为PET膜、PMMA膜、PVC膜、PC膜、PP膜、PS膜或PE膜。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除雾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透明导电层为氧化铟锡层、石墨烯层、金属薄膜层、纳米金属层中的至少一种。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除雾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增透膜包括基膜和设置于所述基膜表面的增透层,所述基膜为PET膜、PMMA膜、PVC膜、PC膜、PP膜、PS膜或PE膜,所述增透层是以印刷、涂布、溅镀或蒸镀的方式形成于所述基膜的所述表面。
10.根据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除雾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除雾结构还包括:
吸盘,所述吸盘吸附于所述第一本体层远离所述透明加热层的一侧或所述第二本体层远离所述透明加热层的一侧;
转动杆,所述转动杆的一端与所述吸盘可转动地连接,所述转动杆与所述第一本体层或第二本体层平行,所述转动杆靠近所述第一本体层或所述第二本体层的一侧粘结有吸水棉,所述吸水棉的一侧贴于所述第一本体层或所述第二本体层上。
CN202122560003.9U 2021-10-22 2021-10-22 一种除雾结构 Active CN21621762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560003.9U CN216217624U (zh) 2021-10-22 2021-10-22 一种除雾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560003.9U CN216217624U (zh) 2021-10-22 2021-10-22 一种除雾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217624U true CN216217624U (zh) 2022-04-05

Family

ID=8088799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2560003.9U Active CN216217624U (zh) 2021-10-22 2021-10-22 一种除雾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621762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5379121U (zh) 镜子组件
CN211468136U (zh) 汽车挡风玻璃
CN203151777U (zh) 玻璃、夹层玻璃和汽车
CN216217624U (zh) 一种除雾结构
CN110293721A (zh) 一种可加热的曲面安全玻璃及治具
WO2015010357A1 (zh) 一种自动除雾玻璃及制备方法
CN206964103U (zh) 防雾镜片
KR20170011729A (ko) 발열 시트
JP2017109683A (ja) 発熱体を備えた車窓用樹脂ガラス
CN203805851U (zh) 汽车玻璃除雾结构
CN210617720U (zh) 一种蓄热式石墨烯加热壁画
CN107071944A (zh) 一种电加热面板装置及其制作方法
CN207875344U (zh) 一种安全高透的电加热汽车后风窗玻璃
CN208706664U (zh) 高效薄膜太阳能电池
CN201008217Y (zh) 电热玻璃
CN203689481U (zh) 一种gff结构的触摸屏
CN209826070U (zh) 一种局部抗凝露浴室镜
CN111396973A (zh) 一种石墨烯电热画
CN215723502U (zh) 一种发热装置及采暖装置
CN207016672U (zh) 一种椭圆型电加热玻璃
CN207922677U (zh) 一种冰箱门加热装置
CN216915473U (zh) 一种石墨烯汽车玻璃加热膜
CN212046229U (zh) 一种防潮植绒革
CN218183546U (zh) 一种可加热的新型玻璃
CN106980201A (zh) 新型智能窗膜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