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217465U - 头戴式耳机 - Google Patents
头戴式耳机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6217465U CN216217465U CN202122379894.8U CN202122379894U CN216217465U CN 216217465 U CN216217465 U CN 216217465U CN 202122379894 U CN202122379894 U CN 202122379894U CN 216217465 U CN216217465 U CN 216217465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omponent
- transmission
- earmuff
- air pressure
- driving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Headphones And Earphon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头戴式耳机,可以实现对充气耳罩内的气压进行调节,使耳罩内部气压能够与外界大气压保持一致。所述头戴式耳机包括耳机主体,耳机主体包括耳壳和充气式的耳罩,耳罩包括耳罩主体和气腔;耳罩主体上设有使气腔与外界导通的气压平衡孔,耳壳上设有调节组件,调节组件包括驱动部件和封堵部件,封堵部件可移动至封堵气压平衡孔的第一位置以及脱离气压平衡孔的第二位置,驱动部件驱动封堵部件移动至第一位置或第二位置。本实用新型头戴式耳机当处于高空、高原等大气压变化的环境下,可先使封堵部件移动至第二位置,调整耳罩气腔内气压使其与外界大气压保持一致,避免由于耳罩内外气压不一致导致耳罩胀气、破裂等情况的发生。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耳机领域,具体涉及头戴式耳机。
背景技术
头戴式耳机,顾名思义是戴在头上,并非插入耳道内,区别于入耳式耳塞的一类耳机。头戴式耳机通常包括头戴支架和设在头戴支架两端中至少一端上的耳机主体。为提高佩戴舒适度,耳机主体上一般都设置有软质的耳罩。
现有技术中,耳罩通常为泡棉材质或发泡材料。然而,泡棉耳罩、发泡材料耳罩加工工艺复杂,且需要对应开模具,导致生产成本高。目前,市面上出现了皮质的充气耳罩,加工工艺简单、无需开模具且重量轻、舒适度高。
常规状态下,充气耳罩正常使用,但在高空乘坐飞机或在高原等大气压改变的环境下,由于充气耳罩的密封性导致耳罩内部气压与外界大气压不一致,会存在耳罩局部胀气、破裂的风险。
本背景技术所公开的上述信息仅仅用于增加对本申请背景技术的理解,因此,其可能包括不构成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现有技术。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头戴式耳机,可以实现对充气耳罩内的气压进行调节,使耳罩内部气压能够与外界大气压保持一致。
为达到解决上述技术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一种头戴式耳机,包括耳机主体,所述耳机主体包括耳壳和充气式的耳罩,所述耳罩设在所述耳壳的耳壳内侧板上,包括耳罩主体和内部的气腔;所述耳罩主体上设有使所述气腔与外界导通的气压平衡孔,所述耳壳上设有调节组件,所述调节组件包括驱动部件和封堵部件,所述封堵部件可移动至封堵所述气压平衡孔的第一位置以及脱离所述气压平衡孔的第二位置,所述驱动部件与所述封堵部件连接以驱动所述封堵部件移动至第一位置或第二位置。
所述调节组件还包括传动部件,所述传动部件将所述驱动部件与所述封堵部件传动连接。
所述耳罩主体的耳罩外侧板与所述耳壳内侧板相贴合,所述气压平衡孔设在所述耳罩外侧板上;所述封堵部件位于所述耳壳的外部,所述耳壳内侧板上形成有与所述气压平衡孔对应的避让孔,所述传动部件包括第一传动部件和第二传动部件,所述第一传动部件一端伸出所述避让孔且与所述封堵部件连接,另一端与位于所述耳壳内部的所述第二传动部件连接,所述第二传动部件与所述驱动部件传动连接。
所述第一传动部件为连杆机构,所述第二传动部件为滚轮,所述第一传动部件与所述第二传动部件偏心铰接,所述驱动部件驱动所述第二传动部件转动,所述第二传动部件转动时通过所述第一传动部件带动所述封堵部件沿所述气压平衡孔的轴向移动至第一位置或第二位置。
所述第二传动部件的外周面上形成有啮合齿,所述驱动部件上形成有啮合齿,所述驱动部件与所述第二传动部件相啮合,所述驱动部件转动带动所述第二传动部件转动,所述驱动部件至少有一部分露出于所述耳壳外部构成所述驱动部件的操作部位。
所述驱动部件为蜗杆,所述第二传动部件为蜗轮;或者,所述驱动部件和所述第二传动部件均为齿轮,所述驱动部件和所述耳壳上设有相互配合的定位结构,使所述封堵部件能够定位在第一位置或所述第二位置。
所述封堵部件处于所述第一位置或所述第二位置时,其均位于所述气腔内。
所述耳罩外侧板的内壁上形成有定位槽,所述定位槽与所述气压平衡孔连通,所述封堵部件处于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封堵部件至少部分嵌入所述定位槽内。
所述封堵部件为软胶塞,其粘接在所述第一传动部件的伸出端上。
所述第二传动部件转动时,在所述第一传动部件的带动下所述封堵部件还可移动至第三位置,当所述封堵部件处于所述第三位置时,其脱离所述气压平衡孔且位于所述耳罩主体的外部,同时所述第一传动部件位于所述耳罩主体的外部。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点和积极效果:
本实用新型头戴式耳机,在充气式耳罩的耳罩主体上设置使气腔与外界导通的气压平衡孔,同时在耳壳上设置调节组件,通过操作调节组件的驱动部件来驱动其封堵部件移动至第一位置或第二位置,在日常正常大气压环境下,封堵部件处于第一位置封堵住气压平衡孔,充气耳罩常规使用;当处于高空、高原等大气压变化的环境下,可先使封堵部件移动至第二位置,脱离气压平衡孔,此时气腔与外界导通,从而调整耳罩气腔内气压使其与外界大气压保持一致,然后再使封堵部件重新复位到第一位置,使充气耳罩可在此大气压环境下正常使用,避免由于耳罩内外气压不一致导致耳罩胀气、破裂等情况的发生。
结合附图阅读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后,本实用新型的其他特点和优点将变得更加清楚。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头戴式耳机结构示意图一;
图2是图1的A部放大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头戴式耳机结构示意图二;
图4是图3的B部放大图;
图5是图3的C部放大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头戴式耳机的耳壳上定位凸起设置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00、耳机主体;110、耳壳;111、耳壳内侧板;112、避让孔;113、定位凸起;120、耳罩;121、耳罩主体;121A、耳罩外侧板;122、气腔;123、气压平衡孔;124、定位槽;130、调节组件;131、驱动部件;131A、限位槽;132、封堵部件;133、传动部件;133A、第一传动部件;133B、第二传动部件;
200、头戴支架。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术语“上”、“下”、“左”、“右”等指示的方向或位置关系的术语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向或位置关系,这仅仅是为了便于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述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术语“内”、“外”是以耳机佩戴状态为基准定义的,佩戴时耳机主体面向用户耳部的一侧为内侧,背离用户而部的一侧为外侧。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参照图1至图4,本实施例一种头戴式耳机,包括头戴支架200和分别位于头戴支架200两端的两个耳机主体100,两个耳机主体100分别与用户的左耳、右耳相对应。耳机主体100包括耳壳110和充气式的耳罩120,耳罩120设在耳壳内侧板111(即耳壳110的内侧板)上,充气的耳罩120包括环形的耳罩主体121和内部的气腔122;本实施例中,耳罩主体121上设有使气腔122与外界导通的气压平衡孔123,耳壳110上设有调节组件130,调节组件130包括驱动部件131和封堵部件132,封堵部件132可移动至封堵气压平衡孔123的第一位置以及脱离气压平衡孔123的第二位置,驱动部件131与封堵部件132连接以驱动封堵部件132移动至第一位置或第二位置。
在日常正常大气压环境下,封堵部件132处于第一位置,其封堵住气压平衡孔123,使气腔122封闭,气腔122内部压力与外界大气压一致,即耳罩120内部气压一致,充气式的耳罩120可常规使用;当处于高空、高原等大气压变化的环境下,由于外界气压变化,封堵部件132仍处于第一位置时,如图1和图2所示,此时耳罩120内部气压不一致,存在耳罩主体121局部胀气、甚至破裂的风险,此时可操作驱动部件131先使封堵部件132移动至第二位置,脱离气压平衡孔123,此时气腔122与外界导通,如图3和图4所示,从而调整气腔122内的气压使其与外界大气压保持一致;然后再操作驱动部件131使封堵部件132重新复位到第一位置,使充气耳罩120可在此大气压环境下正常使用。即本实施例头戴式耳机可根据所处环境大气压情况通过调节组件130来使气腔122内的气压与外界大气压保持一致,避免由于耳罩内外气压不一致导致耳罩胀气、破裂等情况的发生。
进一步地,调节组件130还包括传动部件133,通过传动部件133将驱动部件131与封堵部件132传动连接。通过设置中间传动部件133,可以增加驱动部件131位置设置的灵活性,从而可将其设置在便于操作的位置。
本实施例中,耳罩主体121的耳罩外侧板121A(即耳罩主体121的外侧板)与耳壳内侧板111相贴合,气压平衡孔123设在耳罩外侧板121A上;封堵部件132位于耳壳110的外部,耳壳内侧板111上形成有与气压平衡孔123对应的避让孔112,避让孔112与气压平衡孔123同轴线或轴线平行;传动部件133包括第一传动部件133A和第二传动部件133B,第一传动部件133A一端伸出避让孔112且与封堵部件132连接,另一端与位于耳壳110内部的第二传动部件133B连接,第二传动部件133B与驱动部件131传动连接。
本实施例中第一传动部件133A为连杆机构,第二传动部件133B为滚轮,第一传动部件133A与第二传动部件133B偏心铰接,即铰接点J偏离第二传动部件133B的中心,驱动部件131驱动第二传动部件133B转动,第二传动部件133B转动时通过第一传动部件133A(连杆机构)带动封堵部件132沿气压平衡孔123的轴向移动至第一位置或第二位置。
具体地,如图2和图4所示,第一传动部件133A包括两根直线形的传动杆,其中一根传动杆的一端伸出避让孔112与封堵部件132连接,另一端与位于耳壳110内部的另一传动杆的一端铰接,该传动杆的另一端与滚轮形式的第二传动部件133B偏心铰接,则第二传动部件133B转动时通过第一传动部件133A带动封堵部件132沿气压平衡孔123的轴向移动,使其到达第一位置或第二位置。
对于第二传动部件133B与驱动部件131的传动连接,具体地,本实施例中滚轮形式的第二传动部件133B的外周面上形成有啮合齿,驱动部件131上对应形成有啮合齿,驱动部件131与第二传动部件133B相啮合,驱动部件131转动带动第二传动部件133B转动,驱动部件131至少有一部分露出于耳壳110外部构成驱动部件131的操作部位。
进一步地,驱动部件131可以为蜗杆,此时第二传动部件133B为蜗轮,二者构成蜗轮蜗杆机构,蜗轮蜗杆机构具有自锁功能,蜗杆转动停止时,蜗轮即稳定不再转动,从而封堵部件132可稳定在某一位置;当然,驱动部件131和第二传动部件133B还可以为其他结构形式,比如本实施例图1至图4所示均为齿轮,二者构成齿轮啮合机构,由于齿轮啮合无自锁功能,本实施例中在驱动部件131和耳壳110上设有相互配合的定位结构,使封堵部件132能够定位在第一位置或第二位置。
具体地,本实施例中定位结构包括在驱动部件131的圆形端面上形成的与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分别对应的两限位槽131A,如图2、图4和图5所示,以及在耳壳110上形成的一个定位凸起113,如图6所示,定位凸起113和/或限位槽131A具有一定的弹性形变能力,从而使其可顺利地嵌入或脱离限位槽131A。当驱动部件131转动至其中一个限位槽131A与定位凸起113配合时,封堵部件132定位在第一位置,当驱动部件131转动至其另一个限位槽131A与定位凸起113配合时,封堵部件132定位在第二位置。由于驱动部件131的大部分位于耳壳110的内部,则本实施例中定位凸起113设在耳壳110的内壁上,与驱动部件131位置相对应,定位凸起113为悬臂结构,以便具有良好的弹性变形能力。
封堵部件132具体可在耳罩外侧板121A的外侧移动封堵或脱离气压平衡孔123,也可以在气腔122内部移动来封堵或脱离气压平衡孔123。本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4所示,封堵部件132处于第一位置或第二位置时,其均位于气腔122内部,以充分利用耳罩120的内部闲置空间,合理利用空间,避免耳壳110侧结构部件太多。此时,与封堵部件132连接的该传动杆伸出避让孔112后经气压平衡孔123伸入气腔122内与封堵部件132连接,气压平衡孔123与该传动杆间隙配合,以使封堵部件132处于第二位置时,气压平衡孔123能够正常与外界导通。
进一步地,耳罩外侧板121A的内壁上形成有定位槽124,定位槽124与气压平衡孔123连通,封堵部件131处于第一位置时,如图2所示,封堵部件132至少部分嵌入定位槽124内,从而使封堵部件132能够得以定位,使其稳固地处于第一位置,提高其封堵气压平衡孔123时的密封可靠性。
封堵部件132结构形式多样,比如可以为块状、球状、片状等,另外其可以为硬质材质或软质材料,为提高密封性,优选地,本实施例中其为软胶塞,粘接在第一传动部件133A的伸出端上。
由于耳罩120为直接接触用户耳部皮肤的部件,为提高卫生性,较佳地,耳罩120能够拆卸更换,且长期佩戴,耳罩120易损坏,为减小购置成本,也要求耳罩120能够拆卸更换,为此耳罩120通常与耳壳110卡扣连接或者通过粘扣连接。为使耳罩120能够顺利拆卸,本实施例中第二传动部件133B转动时,在第一传动部件133A的带动下封堵部件132还可移动至第三位置,如图3和图5所示,当封堵部件132处于第三位置时,其脱离气压平衡孔123且位于耳罩主体121的外部,同时第一传动部件133A位于耳罩主体121的外部,即调节组件完全脱离耳罩120,以不妨碍耳罩120拆离耳壳110。此时,在驱动部件131的圆形端面上还形成有与第三位置对应的第三个限位槽131A,当驱动部件131转动至该限位槽131A与定位凸起113配合时,封堵部件132定位在第三位置。
将新的耳罩120安装在耳壳110上后,再次操作驱动部件131使封堵部件132经气压平衡孔123重新进入气腔122内,在封堵部件132穿进气压平衡孔123内时其受到挤压产生弹性收缩变形,从而使其能够顺利穿过气压平衡孔123,封堵部件132穿过气压平衡孔123进入气腔122内后,封堵部件132形变恢复,外径大于气压平衡孔123的孔径,从而能够起到封堵气压平衡孔123的作用。
进一步地,如图2、图4和图5所示,封堵部件132为锥形软胶塞,以便能够较为容易地由耳罩120外部经气压平衡孔123进入气腔122内。
通过驱动部件131驱动第二传动部件133B转动,除了采用上述蜗轮蜗杆配合形式或齿轮啮合形式外,驱动部件131还可与第二传动部件133B通过皮带传动或链条传动;或者省略第二传动部件133B,连杆机构形式的第一传动部件133A铰接于驱动部件131,驱动部件131转动直接通过第一传动部件133A带动封堵部件132移动。另外,封堵部件132除沿气压平衡孔123的轴向移动的方式在第一位置、第二位置之间切换,还可通过旋转移动的方式实现封堵部件132的位置变换,此时驱动部件131可以是一旋转轴,通过旋转驱动部件131直接带动封堵部件132旋转,使其在第一位置、第二位置之间切换。
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进行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依然可以对前述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Claims (10)
1.一种头戴式耳机,包括耳机主体,所述耳机主体包括耳壳和充气式的耳罩,所述耳罩设在所述耳壳的耳壳内侧板上,包括耳罩主体和内部的气腔;其特征在于:所述耳罩主体上设有使所述气腔与外界导通的气压平衡孔,所述耳壳上设有调节组件,所述调节组件包括驱动部件和封堵部件,所述封堵部件可移动至封堵所述气压平衡孔的第一位置以及脱离所述气压平衡孔的第二位置,所述驱动部件与所述封堵部件连接以驱动所述封堵部件移动至第一位置或第二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头戴式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组件还包括传动部件,所述传动部件将所述驱动部件与所述封堵部件传动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头戴式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耳罩主体的耳罩外侧板与所述耳壳内侧板相贴合,所述气压平衡孔设在所述耳罩外侧板上;所述封堵部件位于所述耳壳的外部,所述耳壳内侧板上形成有与所述气压平衡孔对应的避让孔,所述传动部件包括第一传动部件和第二传动部件,所述第一传动部件一端伸出所述避让孔且与所述封堵部件连接,另一端与位于所述耳壳内部的所述第二传动部件连接,所述第二传动部件与所述驱动部件传动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头戴式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传动部件为连杆机构,所述第二传动部件为滚轮,所述第一传动部件与所述第二传动部件偏心铰接,所述驱动部件驱动所述第二传动部件转动,所述第二传动部件转动时通过所述第一传动部件带动所述封堵部件沿所述气压平衡孔的轴向移动至第一位置或第二位置。
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头戴式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传动部件的外周面上形成有啮合齿,所述驱动部件上形成有啮合齿,所述驱动部件与所述第二传动部件相啮合,所述驱动部件转动带动所述第二传动部件转动,所述驱动部件至少有一部分露出于所述耳壳外部构成所述驱动部件的操作部位。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头戴式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部件为蜗杆,所述第二传动部件为蜗轮;或者,所述驱动部件和所述第二传动部件均为齿轮,所述驱动部件和所述耳壳上设有相互配合的定位结构,使所述封堵部件能够定位在第一位置或所述第二位置。
7.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头戴式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封堵部件处于所述第一位置或所述第二位置时,其均位于所述气腔内。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头戴式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耳罩外侧板的内壁上形成有定位槽,所述定位槽与所述气压平衡孔连通,所述封堵部件处于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封堵部件至少部分嵌入所述定位槽内。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头戴式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封堵部件为软胶塞,其粘接在所述第一传动部件的伸出端上。
10.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头戴式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传动部件转动时,在所述第一传动部件的带动下所述封堵部件还可移动至第三位置,当所述封堵部件处于所述第三位置时,其脱离所述气压平衡孔且位于所述耳罩主体的外部,同时所述第一传动部件位于所述耳罩主体的外部。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22379894.8U CN216217465U (zh) | 2021-09-29 | 2021-09-29 | 头戴式耳机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22379894.8U CN216217465U (zh) | 2021-09-29 | 2021-09-29 | 头戴式耳机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6217465U true CN216217465U (zh) | 2022-04-05 |
Family
ID=8092849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22379894.8U Active CN216217465U (zh) | 2021-09-29 | 2021-09-29 | 头戴式耳机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6217465U (zh) |
-
2021
- 2021-09-29 CN CN202122379894.8U patent/CN216217465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04945492U (zh) | 头戴显示器 | |
JP4994497B2 (ja) | 改良された耳ユニットと呼ばれる装置 | |
WO2020113375A1 (zh) | 耳机套和包括该耳机套的耳机组件 | |
CN105182533A (zh) | 头戴显示器 | |
WO2020057111A1 (zh) | 具有可调节骨传导声学装置的头部穿戴设备 | |
CN215010674U (zh) | 一种用于英语听力教学的辅助训练装置 | |
CN216217465U (zh) | 头戴式耳机 | |
PT1720379E (pt) | Transdutor acústico para condução óssea | |
CN117082423A (zh) | 通用型柔性耳内助听器 | |
JP2018121285A (ja) | イヤホン | |
CN208783085U (zh) | 头戴式骨传导声学装置 | |
CN208971742U (zh) | 一种耳机 | |
KR100962169B1 (ko) | 밀착형 이어폰 | |
WO2022262755A1 (zh) | 一种耳帽结构及耳机 | |
KR101477285B1 (ko) | 이어폰 | |
CN212811992U (zh) | 一种罩耳式耳机单元及头戴耳机 | |
WO2020113376A1 (zh) | 耳机套和包括该耳机套的耳机组件 | |
CN218587303U (zh) | 头戴式耳机 | |
CN111246337A (zh) | 一种自动控制物理降噪的tws耳机装置 | |
CN211880581U (zh) | 一种外语教学听力用耳机 | |
KR20040094406A (ko) | 보청기 | |
CN220158550U (zh) | 一种早产儿防噪音定型耳罩 | |
CN219018996U (zh) | 一种头戴式蓝牙耳机 | |
CN114587786B (zh) | 一种用于圆窗激振式人工中耳植入手术的筋膜切割刀 | |
CN211406242U (zh) | 一种外语教学听力用耳机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