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212988U - 一种开关装置操作系统的指示机构 - Google Patents

一种开关装置操作系统的指示机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212988U
CN216212988U CN202121876816.2U CN202121876816U CN216212988U CN 216212988 U CN216212988 U CN 216212988U CN 202121876816 U CN202121876816 U CN 202121876816U CN 216212988 U CN216212988 U CN 21621298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ndicating
linkage
lever
switching
power suppl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1876816.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贾超举
王坪
钟允攀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ghai Liangxin Electrical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nghai Liangxin Electrica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ghai Liangxin Electrical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nghai Liangxin Electrical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1876816.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621298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21298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21298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Driving Mechanisms And Operating Circuits Of Arc-Extinguishing High-Tension Switches (AREA)

Abstract

一种开关装置操作系统的指示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指示件,所述指示件可转动的安装在支架上相应的安装轴上,所述指示件上设有指示触动部和指示联动部,所述指示触动部与旋转杠杆上设置的指示件联动部对应联动,相应的指示机构的指示联动部与相应的翻转限位联动轴联动,所述指示件上还设有复位弹簧连接部,所述指示件上设有合分闸指示区域用于对指示件转动过程中的合分闸情况进行指示。本实用新型能够用于双电源自动转换开关稳定的在常用侧电源合闸(同时备用侧电源分闸)、备用侧电源合闸(同时常用侧电源分闸)与常用侧电源与备用侧电源同时处于分闸(即双分)三种状态之间进行转换时的状态指示。

Description

一种开关装置操作系统的指示机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低压电器技术领域,具体讲就是涉及一种开关装置操作系统的指示机构,尤其适用于双电源自动转换开关。
背景技术
双电源自动转换开关在现代输配电线路系统中被广泛运用,尤其是医院、智能楼宇、数据中心、发电厂、银行、重要基础设施等需要保持供电连续性的场合。在双电源自动转换开关的工作过程中,其转换的可靠性,运行的稳定性直接关系到输配电线路的持续供电输出状态;双电源自动转换开关有两位置自动转换开关和三位置自动转换开关两种;两位置自动转换开关在常用侧电源合闸(同时备用侧电源分闸)与备用侧电源合闸(同时常用侧电源分闸)两种状态之间进行转换,实现输配电线路持续、稳定、可靠的电能输出。三位置的自动转换开关除了能实现两位置自动转换开关的工作状态之外,还能够实现常用侧电源与备用侧电源同时处于分闸状态(即双分状态),并且进行分闸状态的锁定。
操作系统作为双电源自动转换开关内的核心零部件,其提供自动转换开关位置转换时的动能,并且通过其输出部连动自动转换开关的触头系统在常用侧电源与备用侧电源之间进行合闸位置状态的转换;其中,两位置的自动转换开关的操作系统有两种状态,分别对应于常用侧电源合闸位与备用侧电源合闸位。三位置的自动转换开关的操作系统有三种状态,分别对应于常用侧电源合闸位、备用侧电源合闸位与双分位。
但是现有技术中三位置的自动转换开关在常用侧与备用侧及双分位置分别设置有锁定机构,且三个位置的锁定机构互不干涉,容易导致只对其中一个位置进行锁定,而另一个位置没有锁定导致误操作发生安全事故的情形。另一方面,现有双电源自动转换开关为双主轴结构,无法满足产品同侧接线的要求;再一个方面就是现有双电源自动转换开关手动合分闸时需要人力直接操作,导致人力过小时无法完成开关合分闸动作,人力过大时又容易损坏开关装置。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针对上述现有双电源自动转换开关操作系统存在的缺陷,提供一种开关装置操作系统的指示机构,其能够用于双电源自动转换开关稳定的在常用侧电源合闸(同时备用侧电源分闸)、备用侧电源合闸(同时常用侧电源分闸)与常用侧电源与备用侧电源同时处于分闸(即双分)三种状态之间进行转换时的状态指示。
技术方案
为了实现上述技术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开关装置操作系统的指示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应的指示机构包括指示件,所述指示件可转动的安装在支架上相应的安装轴上,所述指示件上设有指示触动部和指示联动部,所述指示触动部与旋转杠杆上设置的指示件联动部对应联动,相应的指示机构的指示联动部与相应的翻转限位联动轴联动,所述指示件上还设有复位弹簧连接部,所述支架内常用侧和备用侧相应的指示件复位弹簧一端连接在相应的复位弹簧连接部,另一端连接在相应的指示件复位弹簧安装轴上,所述指示件上设有合分闸指示区域用于对指示件转动过程中的合分闸情况进行指示。
进一步地,所述支架包括一对侧板,所述一对侧板利用若干支架连接轴连接固定在一起。
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开关装置操作系统的指示机构,其能够用于双电源自动转换开关稳定的在常用侧电源合闸(同时备用侧电源分闸)、备用侧电源合闸(同时常用侧电源分闸)与常用侧电源与备用侧电源同时处于分闸(即双分)三种状态之间进行转换时的状态指示。
附图说明
附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操作系统示意图;
附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操作系统的原理图;
附图3a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侧板一的结构示意图一;
附图3b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侧板一的结构示意图二;
附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侧板二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翻转杠杆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旋转杠杆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安装轴套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滑板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9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拨动杠杆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10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翻转限位联动轴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1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解锁电磁体和解锁限位轴的连接示意图;
附图12a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常用侧解锁杠杆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12b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备用侧解锁杠杆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13a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常用侧的指示件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13b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备用侧的指示件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1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电磁铁、拉杆及翻转杠杆连接关系示意图;
附图1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限位板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1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操作系统处于备用侧电源合闸接通状态示意图一;
附图1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操作系统处于备用侧电源合闸接通状态示意图二;
附图1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操作系统处于备用侧电源合闸接通状态时安装轴套、限位板、解锁限位轴、解锁电磁铁的位置示意图;
附图19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操作系统处于备用侧电源合闸接通状态时解锁杠杆的位置示意图;
附图20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操作系统从备用侧电源合闸接通状态向双分位置转换示意图;
附图2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操作系统从备用侧电源合闸接通状态向双分位置转换旋转杠杆位于死点位置示意图;
附图2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操作系统从备用侧电源合闸接通状态向双分位置转换旋转杠杆过了死点位置示意图一;
附图2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操作系统从备用侧电源合闸接通状态向双分位置转换旋转杠杆过了死点位置示意图二;
附图2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拨动杠杆回位示意图;
附图25a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操作系统处于双分位置限位板位置示意图;
附图25b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操作系统处于双分位置示意图;
附图2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操作系统处于常用侧电源合闸示意图;
附图2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操作系统利用解锁电磁铁使常用侧电源合闸示意图;
附图2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操作系统利用解锁杠杆使常用侧电源合闸示意图;
附图29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操作系统处于常用侧电源合闸示意图;
附图30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操作系统处于备用侧电源合闸、常用侧电源分闸时的指示件状态示意图;
附图3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操作系统处于双分位置状态时的指示件状态示意图;
附图3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操作系统处于常用侧电源合闸、备用侧电源分闸时的指示件状态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内”、“外”、“前”、“后”、“左”、“右”、“常用侧”、“备用侧”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下面通过具体的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实施例
如附图1和2所示,一种开关装置的操作系统,它包括支架1,所述支架1一侧为常用侧,另一侧为备用侧,如附图8所示的滑板2设置在所述支架1内常用侧和备用侧之间能够来回滑动,所述滑板2常用侧和备用侧利用相应的翻转拉杆机构A,A’联动相应的电磁铁B,B’,输出系统3一端可转动的安装在所述支架1上,另一端位于支架1外侧,所述支架1上装有拨动杠杆4,所述拨动杠杆4可转动的安装在所述支架1上,如附图9所示,所述拨动杠杆4上设有滑板联动部401,所述拨动杠杆4利用所述滑板联动部401能够驱动所述滑板2上的受动轴2b使滑板2在所述支架1上常用侧和备用侧之间来回滑动。所述拨动杠杆4上设有输出系统过孔402用以让所述输出系统3穿过。所述支架1内常用侧和备用侧还设置有相应的旋转杠杆C,C’及对应的主弹簧D,D’,所述输出系统3和所述支架1内常用侧和备用侧相应的旋转杠杆C,C’及对应的主弹簧D,D’相联动,所述输出系统3在所述支架1内常用侧和备用侧相应的电磁铁B,B’或拨动杠杆4,翻转拉杆机构A,A’,旋转杠杆C,C’及对应的主弹簧D,D’共同作用下能够来回旋转从而实现常用侧电源和备用侧电源之间相应的合分闸操作及双分闸位置的操作,所述支架1上还装有双分位置锁定解锁机构F,所述输出系统3在常用侧和备用侧的合闸位置时能够在常用侧和备用侧相对应的旋转杠杆C,C’,主弹簧D,D’及翻转拉杆机构A,A’共同作用下自锁。所述输出系统3位于双分位置时能够被所述双分位置锁定解锁机构F锁定或解锁。
所述支架1的常用侧和备用侧装有相应的指示机构E,E’,所述相应的旋转杠杆C,C’与相应的指示机构E,E’联动能够指示常用侧电源和备用侧电源相对应的合分闸状况。
下面更进一步详细的阐述本实施例中各部分的具体结构,如附图1,3a,3b和4所示,所述支架1包括一对侧板101,101’,所述一对侧板101,101’利用若干支架连接轴1a连接固定在一起。所述支架1上设置有安装通孔102用于安装输出系统3,所述支架1上位于所述安装通孔102两侧的常用侧和备用侧设置有相应的弧形长槽孔103,103’,所述支架1内侧面上位于所述安装通孔102与所述相应的弧形长槽孔103,103’之间位置设置有相应的安装轴104,104’,所述支架1前表面上位于所述通孔下方设置有弧形水平槽孔109,腰形竖槽孔110位于所述弧形水平槽孔109下方贯穿所述支架1,所述支架1内的前侧面上位于所述腰形竖槽孔110下方设置有指示件复位弹簧安装轴105,所述支架1的前后两表面上位于所述相应的弧形长槽孔103,103’下方位置设置有相应的电磁铁安装部106,106’,所述支架1的前表面上位于所述安装通孔102下方相应位置设有拨动杠杆安装轴107。所述支架的前表面上的底部的常用侧和备用侧设置有相应的拨动杠杆复位弹簧安装轴108,108’,所述相应的拨动杠杆复位弹簧安装轴108,108’之间的支架上设有解锁电磁铁安装部111。
如附图1和9所示,所述拨动杠杆4上常用侧和备用侧设有相应的解锁杠杆触动部403,403’,所述拨动杠杆利4用相应的解锁杠杆触动部403,403’与所述双分位置锁定解锁机构F联动,所述拨动杠杆4上常用侧和备用侧连接有相应的拨动杠杆复位弹簧4a,4a’,所述拨动杠杆4在所述常用侧和备用侧之间转动过程中,所述拨动杠杆复位弹簧4a,4a’能够为其提供复位力,所述相应的拨动杠杆复位弹簧4a,4a’一端装在所述拨动杠杆4上相应的拨动杠杆复位弹簧挂装部404,404’上,另一端装在所述支架1上相应的拨动杠杆复位弹簧安装轴108,108’上。所述拨动杠杆1上设有解锁限位轴过孔405用以让解锁限位轴F502穿过,所述拨动杠杆1利用其上的拨动杠杆安装孔406可转动的安装在拨动杠杆安装轴107上。
如附图1,2和5所示,所述常用侧和备用侧相应的翻转拉杆机构A,A’包括相应的翻转杠杆A1,A1’,所述相应的翻转杠杆A1,A1’利用安装孔一A1a,A1a’可转动的安装在相应的安装轴104,104’上,所述相应的翻转杠杆A1,A1’利用相应的滑板轴A2,A2’与滑板2的相应侧的枢转连接,所述相应的滑板轴A2,A2’穿过相应的翻转杠杆A1,A1’上的滑板连接孔A1b,A1b’和如附图8所示滑板2上相应侧的翻转杠杆连接孔2a,2a’。所述相应的翻转杠杆A1,A1’上设置有相应的翻转限位联动轴A101,A101’,如附图10所示的相应的翻转限位联动轴A101,A101’两端穿过所述翻转杠杆A1,A1’上的翻转限位联动轴安装孔A1c,A1c’位于所述相应的弧形长槽孔103,103’内,所述相应的翻转杠杆A1,A1’上还设置有拉杆连动部A102,A102’,本实施例中,如附图5所示,所述拉杆连动部A102,A102’为圆柱凸起,如附图1,2和14所示,常用侧和备用侧相应的拉杆A3,A3’上设有与相应的翻转杠杆A1,A1’上的拉杆联动部A102,A102’相对应的拉杆连动孔A301,A301’,相应的拉杆A3,A3’利用拉杆连动孔A301,A301’与相应的翻转杠杆A1,A1’上的拉杆联动部A102,A102’联动安装,所述相应的拉杆A3,A3’上还设置有电磁铁联动部A302,A302’,所述电磁铁联动部A302,A302’为联动孔,所述相应的拉杆A3,A3’利用电磁铁联动部A302,A302’与相应的电磁铁B,B’的铁芯B01,B01’相联动。
如附图1,2和6所示,所述支架1内常用侧和备用侧相应的旋转杠杆C,C’利用旋转杠杆安装孔Ca,Ca’可转动的安装在相应的安装轴104,104’上,所述相应的旋转杠杆C,C’利用相应的旋转联动轴C1,C1’与所述输出系统3联动,所述旋转联动轴C1,C1’的两端穿出所述旋转杠杆C,C’的旋转联动轴安装孔C1a,C1a’,所述相应的旋转杠杆C,C’上还设置有指示件联动部C2,C2’用于联动相应的指示机构E,E’。所述支架1内常用侧和备用侧相应的主弹簧D,D’一端装在相应的翻转限位联动轴A101,A101’上,另一端装在相应的旋转联动轴C1,C1’上。
如附图1和2所示,所述输出系统3包括安装轴套301,所述安装轴套301装在所述安装通孔102内能够转动,输出轴302装在所述安装轴套301内,所述安装轴套301在所述安装通孔102内转动过程中能够带动所述输出轴302转动,如附图7所示,所述安装轴套301上位于常用侧和备用侧设置有相应的联动悬臂301a,301a’,所述相应的联动悬臂301a,301a’上设置有联动槽孔301a01,301a01’,所述联动槽孔301a01,301a01’内设置有联动限位部301a0101,301a0101’,如附图1和2所示,相应的旋转联动轴C1,C1’位于相应的联动槽孔301a01,301a01’内使所述支架1内常用侧和备用侧相应的旋转杠杆C,C’转动过程中联动所述安装轴套301进而联动所述输出轴302,所述安装轴套301的外圆轴面上设置双分位联动部301b,所述双分位联动部301b穿过弧形水平槽孔109与所述双分位置锁定解锁机构F联动。
如附图1所示,所述双分位置锁定解锁机构F包括限位板F1,所述限位板F1利用其上的限位板安装孔F1a套装在安装轴套301上,所述安装轴套301上的双分位联动部301b穿过弧形水平槽孔109与所述限位板F1上的腰形限位孔F101联动,如附图15所示的限位板F1上还设有解锁限位轴联动部F102,所述解锁限位轴联动部F102为限位板F1上解锁限位轴让位孔F1b中的凸起。如附图12a和12b所示的常用侧和备用侧相应的解锁杠杆F2,F2’一端设有解锁腰形长孔一F201,F201’,所述解锁腰形长孔一F201,F201’挂装在相应的翻转限位联动轴A101,A101’穿出相应的弧形长槽孔103,103’的一端侧上,所述相应的解锁杠杆F2,F2’另一端设有解锁腰形长孔二F202,F202’,如附图11所示的解锁电磁铁F5的铁芯F501上装有解锁限位轴F502,所述解锁限位轴F502穿过所述夹板1上的腰形竖槽孔110与所述限位板F上的解锁轴限位联动部F102联动,所述相应的解锁杠杆F2,F2’另一端利用解锁腰形长孔二F202,F202’挂装在所述解锁限位轴F502上,所述相应的解锁杠杆F2,F2’连接相应的解锁杠杆复位弹簧F3,F3’能够为相应的述解锁杠杆F2,F2’向操作系统的中心位置方向复位提供复位力,所述相应的解锁杠杆F2,F2’设置有解锁杠杆受动部F203,F203’,所述解锁杠杆受动部F203,F203’与拨动杠杆4上相应的解锁杠杆触动部403,403’联动。所述相应的解锁杠杆复位弹簧F3,F3’一端装在所述相应的解锁杠杆F2,F2’上的解锁杠杆复位弹簧安装轴F204,F204’上,另一端装在解锁杠杆复位弹簧安装环F4上,所述解锁杠杆复位弹簧安装环F4套装在所述安装轴套301上位于所述支架1外。
如附图1所示,所述支架1内常用侧和备用侧相应的指示机构E,E’包括指示件E1,E1’,所述指示件E1,E1’利用指示件安装孔E1a,E1a’可转动的安装在相应的安装轴104,104’上,如附图13a和13b所示,所述指示件E1,E1’上设有指示触动部E101,E101’和指示联动部E102,E102’,本实施例中,所述指示触动部E101,E101’为所述指示件E1,E1’上的折弯。所述指示触动部E101,E101’与旋转杠杆C,C’上设置的指示件联动部C2,C2’对应联动,相应的指示机构E,E’的指示联动部E102,E102’与相应的翻转限位联动轴A101,A101’联动,所述指示件E1,E1’上还设有复位弹簧连接部E103,E103’,所述支架1内常用侧和备用侧相应的指示件复位弹簧E2,E2’一端连接在相应的复位弹簧连接部E103,E103’上,另一端连接在相应的指示件复位弹簧安装轴105上,所述指示件E1,E1’上设有合分闸指示区域E104,E104’用于对指示件E1,E1’转动过程中的合分闸情况进行指示。
本实施例中,当备用侧电源处于合闸接通状态时,各零部件的位置状态如下:如附图16所示,备用侧的翻转限位联动轴A101’位于弧形长槽孔103’的下底端位置,同时翻转杠杆A1’位于其顺时针旋转的最大角度位置,备用侧的电磁铁B’的铁芯B01’处于缩回状态;由于翻转杠杆A1,A1’同时与滑板2连动,此时翻转限位联动轴A101位于弧形长槽孔103的上部位置,常用侧的翻转杠杆A1位于其顺时针旋转的最大角度位置,常用侧的电磁铁B的铁芯B01处于伸出状态。
如附图16所示,备用侧的旋转杠杆C’在主弹簧D’的作用下位于其逆时针旋转的最大位置,并且其指示件联动部C2’与指示件E1’的指示触动部E101’接触并且克服指示件复位弹簧E2’的弹簧力,使指示件E1’显示合闸状态;常用侧的旋转杠杆C在主弹簧D的作用下位于其逆时针旋转的最大位置,其指示件联动部C2与指示件E1的指示触动部E101不接触,在指示件复位弹簧E2的弹簧力作用下,其指示联动部E102被翻转限位联动轴A101限位,使指示件E1显示分闸状态如附图17所示。
如附图17所示,常用侧的翻转限位联动轴A101与常用侧的旋转联动轴C1的转动中心的连线位于常用侧的旋转杠杆C的旋转中心O的上方,备用侧的翻转限位联动轴A101’与备用侧的旋转联动轴C1’的转动中心的连线位于备用侧的旋转杠杆C’的旋转中心O’的下方,此时旋转杠杆C受到主弹簧D的弹簧力,受到逆时针的转矩,旋转杠杆C’受到主弹簧D’的弹簧力,受到逆时针的转矩;安装轴套301上常用侧的联动槽孔301a01内的联动限位部301a0101与常用侧的旋转联动轴C1的接触面的法向线a指向常用侧的旋转杠杆C的旋转中心O,本实施例中,常用侧的电磁铁B和备用侧的电磁铁B’的行程较长,此时,常用侧的翻转限位联动轴A101位于常用侧的弧形长槽孔103的上顶端,备用侧的翻转限位联动轴A101’位于备用侧的弧形长槽孔103’的下顶端实现限位,同时,此处也可以直接利用常用侧的电磁铁B和备用侧的电磁铁B’的行程实现常用侧的翻转限位联动轴A101和备用侧的翻转限位联动轴A101’位置的限制,具体过程就是常用侧的电磁铁B和备用侧的电磁铁B’的行程设计相对较短,其上相应的铁芯B01’和铁芯B01运动到底之后就不能动了,从而达到对相应的常用侧的翻转限位联动轴A101和备用侧的翻转限位联动轴A101’位置进行限位的目的。在旋转杠杆C和旋转杠杆C’共同作用下,如附图18所示,安装轴套301位于其顺时针旋转地最大位置(即备用侧电源合闸位置)。安装轴套301的双分位联动部301b位于限位板F1上的腰形限位孔F101内部,且限位板F1上的解锁限位轴联动部F102位于解锁限位轴F502的左侧;解锁电磁铁F5的铁芯F501处于伸出状态,所述双分位联动部301b为所述安装轴套301外圆周上的柱状凸起,所述解锁限位轴联动部F102为所述限位板F1上孔中的凸台。拨动杠杆4由于受拨动杠杆复位弹簧4a,4a’弹簧力的作用,其滑板联动部401右侧与所述滑板2上的受动轴2b相接触如附图19所示,本实施例中,所述滑板联动部401为水平孔。
如附图19所示,解锁杠杆F2由于受解锁杠杆复位弹簧F3的复位作用,翻转限位联动轴A101位于解锁腰形长孔一F201最左侧位置,解锁限位轴F502位于解锁腰形长孔二F202最右侧位置;解锁杠杆F2’由于受解锁杠杆复位弹簧F3’的复位作用,翻转限位联动轴A101’位于解锁腰形长孔一F201’最右侧位置,解锁限位轴F502位于其解锁腰形长孔二F202’最右侧位置。
当备用侧电源从合闸接通状态向双分位置转换:逆时针旋转拨动杠杆4,拨动杠杆4连动滑板2并且使滑板2从右向左运动,滑板2连动翻转杠杆A1,A1’同时进行逆时针旋转;或者对常用侧的电磁铁B通电,使铁芯B01回缩,带动拉杆A3并连动翻转杠杆A1进行逆时针旋转,翻转杠杆A1在旋转过程中通过滑板2连动翻转杠杆A1’同样进行逆时针旋转如附图20所示。
当翻转杠杆A1旋转到翻转限位联动轴A101与旋转联动轴C1的转动中心的连线通过相应的旋转杠杆C的旋转中心O时,翻转杠杆A1’也旋转到翻转限位联动轴A101’与旋转联动轴C1’的连线通过旋转杠杆C’的旋转中心O’,常用侧的主弹簧D不使相应的旋转杠杆C产生旋转的力矩从而使相应的旋转杠杆C处于死点位置,备用侧相应的主弹簧D’不使相应的旋转杠杆C’产生旋转的力矩从而使相应的旋转杠杆C’处于死点位置如附图21所示。
如附图22所示,翻转杠杆A1与翻转杠杆A1’继续进行逆时针旋转,直至旋转到位,此时翻转限位联动轴A101与旋转联动轴C1的转动中心的连线位于旋转杠杆C的旋转中心O的下方,翻转限位联动轴A101’与旋转联动轴C1’的连线位于旋转杠杆C’的旋转中心O’的上方,旋转杠杆C受到主弹簧D的弹簧力,受到顺时针的转矩,旋转杠杆C’受到主弹簧D’的弹簧力,受到顺时针的转矩;旋转杠杆C进行顺时针转动,带动旋转联动轴C1在联动槽孔301a01内部进行滑移,旋转杠杆C’进行顺时针转动,带动旋转联动轴C’1在联动槽孔301a01’内部进行滑移,旋转联动轴C与旋转联动轴C’在滑移过程中连动安装轴套301进行逆时针转动,安装轴套301的逆时针转动连动输出轴302同样输出逆时针转动,从而使备用侧电源分闸。
如附图23所示,逆时针旋转拨动杠杆4过程中,解锁杠杆触动部403连动解锁杠杆F2的解锁杠杆受动部F203,并且克服解锁杠杆复位弹簧F3的弹簧力,使翻转限位联动轴A101在解锁杠杆F2的解锁腰形长孔一F201内滑动,同时使解锁限位轴F502在解锁杠杆F2的解锁腰形长孔二F202内滑动,结果为解锁杠杆F2向远离操作系统中心的方向滑动;逆时针旋转拨动杠杆4到位后松开拨动杠杆4,其在拨动杠杆复位弹簧4a’的作用下进行顺时针复位操作,其解锁杠杆触动部403与解锁杠杆F2的解锁杠杆受动部F203脱离接触,解锁杠杆F2在解锁杠杆复位弹簧F3的作用下向靠近操作系统中心的方向进行复位,最终解锁杠杆受动部F203位于拨动杠杆4的解锁杠杆触动部403下方如附图24所示。
安装轴套301在逆时针旋转时,其双分位联动部301b连动限位板F1上的腰形限位孔F101并且使限位板F1进行逆时针旋转;限位板F1在进行逆时针旋转过程中,其解锁限位轴联动部F102被解锁限位轴F502进行限位(此时解锁限位轴联动部F102位于解锁限位轴F502的左侧),限位板F1被限位后,腰形限位孔F101也反过来通过双分位联动部301b对安装轴套301的逆时针旋转进行限位;此时时翻转限位联动轴A101与旋转联动轴C1的转动中心的连线仍然位于旋转杠杆C的旋转中心O的下方,翻转限位联动轴A101’与旋转联动轴C1’的连线仍然位于旋转杠杆C’的旋转中心O’的上方,旋转杠杆C受到主弹簧D的弹簧力,受到顺时针的转矩,旋转杠杆C’受到主弹簧D’的弹簧力,受到顺时针的转矩如附图25a和25b所示;
安装轴套301通过限位板F1被解锁限位轴F502限位之后,操作系统处于备用侧电源与常用侧电源都未接通的状态,此状态即为双电源自动转换开关的双分位置状态。
当从双分位置状态向备用侧电源合闸接通转换:在此状态时,给备用侧的电磁铁B’的通电,使其铁芯B01’回缩,或者顺时针旋转拨动杠杆4同时使翻转杠杆A1,A1’顺时针转动;转动到位后使翻转限位联动轴A101与旋转联动轴C1的转动中心的连线位于旋转杠杆C的旋转中心O的上方,翻转限位联动轴A101’与旋转联动轴C1’的连线位于旋转杠杆C’的旋转中心O’的下方,旋转杠杆C,C’因受到逆时针的转矩作用同时进行逆时针旋转,它们通过转联动轴C1,C1’连动安装轴套301进行顺时针转动,从而实现操作系统的备用侧电源合闸如附图19所示。
当本实施例从双分位置状态向常用侧电源合闸接通转换:双分位置状态时,限位板F1被解锁限位轴F502限位,对解锁电磁铁F5的通电,使其铁芯F501缩回,铁芯F501连动解锁限位轴F502并且使解锁限位轴F502在腰形竖槽孔110内向下运动,解锁限位轴F502在运动的过程中,其与限位板F1的解锁限位轴联动部F102脱离接触,解除对限位板F1的锁定,同时限位板F1也解除对安装轴套301的双分位联动部301b的锁定,在主弹簧D,D’的作用下,旋转杠杆C,C’连动安装轴套301进行逆时针旋转,进而带动输出轴302进行逆时针旋转,实现常用侧电源合闸如附图26和27所示。
或者,双分位置状态时,限位板F1被解锁限位轴F502限位,此时逆时针旋转拨动杠杆4,其解锁杠杆触动部403按压解锁杠杆F2的解锁杠杆受动部F203,在解锁杠杆复位弹簧F3的作用下,解锁杠杆F2绕翻转限位联动轴A101进行顺时针旋转;解锁杠杆F2在顺时针旋转的过程中,其连动解锁限位轴F502向下运动,并且使解锁限位轴F502在腰形竖槽孔110内滑动,解锁限位轴F502向下运动的过程中,其与限位板F1的解锁限位轴联动部F102,解除对限位板F1的锁定如附图28所示,同时限位板F1也解除对安装轴套301的双分位联动部301b的锁定,在主弹簧D,D’的作用下,旋转杠杆C,C’连动安装轴套301进行逆时针旋转,进而带动输出轴302进行逆时针旋转,实现常用侧电源合闸如附图28所示。
常用侧电源完成合闸动作之后,备用侧的翻转限位联动轴A101’与备用侧的旋转联动轴C1’的转动中心的连线位于备用侧的旋转杠杆C’的旋转中心的上方,常用侧的翻转限位联动轴A101与常用侧的旋转联动轴C1的转动中心的连线位于常用侧的旋转杠杆C的旋转中心的下方,安装轴套301上备用侧的联动槽孔301a01’内的联动限位部301a0101’与备用侧的旋转联动轴C1’的接触面的法向线b指向备用侧的旋转杠杆C’的旋转中心,此时,备用侧的翻转限位联动轴A101’位于备用侧的弧形长槽孔103’的上顶端,常用侧的翻转限位联动轴A101位于常用侧的弧形长槽孔103的下顶端实现限位,即安装轴套301被旋转杠杆C’进行位置锁定,不能进行顺指针旋转如附图29所示。
本实施例中指示件的指示状态:当备用侧电源处于合闸状态时:备用侧的旋转杠杆C’在主弹簧D’的作用下位于其逆时针旋转的最大位置,其指示件联动部C2’与指示件E1’的指示触动部E101’接触,并且克服指示件复位弹簧E2’的弹簧力,使指示件E1’处于逆时针旋转的最大位置,使指示件E1’显示合闸状态;与此同时,常用侧的旋转杠杆C在主弹簧D的作用下位于其逆时针旋转的最大位置,其指示件联动部C2与指示件E1的指示触动部E101未接触,在指示件复位弹簧E2的弹簧力作用下,指示件E1处于逆时针旋转的最大位置,其指示联动部E102被翻转限位联动轴A101限位,使指示件E1显示分闸状态如附图30所示。
操作系统处于双分状态时:安装轴套301被限位于双分状态,此时旋转杠杆C’的指示件联动部C2’与指示件联动部C2’与指示件E1’的指示触动部E101’不接触,指示件复位弹簧E2’的弹簧力作用使指示件E1’显示分闸状态;与此同时,旋转杠杆C的指示件联动部C2与指示件E1的指示触动部E101未接触,在指示件复位弹簧E2的弹簧力作用下,使指示件E1显示分闸状态如附图31所示。
常用侧电源处于合闸状态时:常用侧的旋转杠杆C在主弹簧D的作用下位于其顺时针旋转的最大位置,其指示件联动部C2与指示件E1的指示触动部E101接触,并且克服指示件复位弹簧E2的弹簧力,使指示件E1处于顺时针旋转的最大位置,指示件E1显示合闸状态;与此同时,备用侧的旋转杠杆C’在主弹簧D’的作用下位于其顺时针旋转的最大位置,其指示件联动部C2’与指示件E1的指示触动部E101未接触,在指示件复位弹簧E2’的弹簧力作用下,指示件E1’处于顺时针旋转的最大位置,其指示联动部E102’被翻转限位联动轴A101’限位限位,使指示件E1’显示分闸状态,如附图32所示。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2)

1.一种开关装置操作系统的指示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指示机构包括指示件,所述指示件可转动的安装在支架上相应的安装轴上,所述指示件上设有指示触动部和指示联动部,所述指示触动部与旋转杠杆上设置的指示件联动部对应联动,相应的指示机构的指示联动部与相应的翻转限位联动轴联动,所述指示件上还设有复位弹簧连接部,所述支架内常用侧和备用侧相应的指示件复位弹簧一端连接在相应的复位弹簧连接部,另一端连接在相应的指示件复位弹簧安装轴上,所述指示件上设有合分闸指示区域用于对指示件转动过程中的合分闸情况进行指示。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开关装置操作系统的指示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包括一对侧板,所述一对侧板利用若干支架连接轴连接固定在一起。
CN202121876816.2U 2021-08-11 2021-08-11 一种开关装置操作系统的指示机构 Active CN21621298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876816.2U CN216212988U (zh) 2021-08-11 2021-08-11 一种开关装置操作系统的指示机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876816.2U CN216212988U (zh) 2021-08-11 2021-08-11 一种开关装置操作系统的指示机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212988U true CN216212988U (zh) 2022-04-05

Family

ID=8091464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1876816.2U Active CN216212988U (zh) 2021-08-11 2021-08-11 一种开关装置操作系统的指示机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6212988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71268C (zh) 带自动抓钩可防止跳开接触臂回弹的断路器
CN105609386B (zh) 控制与保护开关电器
CN216212988U (zh) 一种开关装置操作系统的指示机构
CN216671432U (zh) 一种开关装置操作系统合闸位置锁定结构
CN216671433U (zh) 一种开关装置操作系统双分位置锁定解锁机构
CN216671435U (zh) 一种开关装置的操作系统
CN216671413U (zh) 一种开关装置操作系统的手动操作结构
CN115938828A (zh) 一种开关装置操作系统的手动操作结构
CN216671414U (zh) 一种开关装置的操作机构
CN115705965A (zh) 一种开关装置操作系统双分位置锁定解锁机构
CN115705966A (zh) 一种开关装置的操作系统
CN109686597B (zh) 三工位机构
CN215220627U (zh) 一种开关操作机构的锁定系统
US6819205B2 (en) Current limiting low-voltage power circuit breaker
CN214848439U (zh) 一种开关操作机构的位置锁定装置
CN211628929U (zh) 一种上隔离开关柜的五防机械联锁结构
CN115881452A (zh) 一种开关装置的操作机构
CN218782939U (zh) 一种双分位置锁定解锁机构
CN216671436U (zh) 一种开关装置操作系统的快速分闸装置
CN115148558A (zh) 一种开关的操作机构
CN216671434U (zh) 一种开关装置的操作系统的转换装置
CN115148551A (zh) 一种开关操作机构的位置锁定装置
CN101617381A (zh) 开关装置
CN115881455A (zh) 一种开关装置的操作系统的转换装置
CN218826910U (zh) 一种具有联锁装置的断路器及联锁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