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161981U - 一种胶芯组件及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胶芯组件及连接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161981U
CN216161981U CN202121716114.8U CN202121716114U CN216161981U CN 216161981 U CN216161981 U CN 216161981U CN 202121716114 U CN202121716114 U CN 202121716114U CN 216161981 U CN216161981 U CN 21616198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nsulator
buckling
buckling structure
hole
groov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1716114.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丁高松
刘剑
王玉明
王玉龙
周晓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ngbo Degson Electrical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Ningbo Degson Electrica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ngbo Degson Electrical Co ltd filed Critical Ningbo Degson Electrical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1716114.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616198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16198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16198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able Accessori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胶芯组件,包括第一绝缘体、以及第二绝缘体;第一绝缘体包括设置有第一扣合结构的安装配合部,第二绝缘体包括第二扣合结构、以及弹性结构;第一绝缘体设置有可靠近远离第一扣合结构的支撑结构且支撑结构设置在第二扣合结构脱离方向上;支撑结构常态下靠近第一扣合结构设置且其在第一扣合结构对应位置处与第一扣合结构之间的距离小于第二扣合结构完全脱离第一结构所需距离。本实用新型的胶芯组件,其采用分体式设置,使得后续产品的组装、使用更加方便,同时避免了资源的浪费;且其设置有支撑结构保证分体式的胶芯组件连接的可靠性;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连接器。

Description

一种胶芯组件及连接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连接器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胶芯组件及连接器。
背景技术
连接器主要是用来提供给不同电源线的电性连接,其中连接器包括一绝缘座体及插接在绝缘座体内部的数个导电端子,电源线则包括数个芯线,每一芯线是分别对应于每一导电端子做连接。
现行的电源线和连接器的组合方式大致有以下几种形式,其中一种是将芯线与导电端子做焊接结合后,再将各导电端子逐一分别对应于绝缘座体的各端子容槽做插接。另一种是将导电端子对应于绝缘座体的各端子容槽做插接后,再将各芯线对应于各导电端子做结合。
然而,前述各种组合方式,由于绝缘座体为一体式设计,使得各导电端子与绝缘座体的组装变得相当的繁琐、耗时与不便,且在组装后的稳定性也不尽理想,完全不符合经济效益。连接器在日益微型化的设计下,各端子容槽的间隔将大幅度地被缩短,如此更增加其与各导电端子的组装困难度。再者,此等连接器的各部件大都仅能一次性使用,因而造成有限资源的浪费。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胶芯组件,其采用分体式设置,使得后续产品的组装、使用更加方便,同时避免了资源的浪费;且其设置有支撑结构保证分体式的胶芯组件连接的可靠性;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连接器。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一种胶芯组件,包括第一绝缘体、以及与所述第一绝缘体相匹配对接的第二绝缘体;
所述第一绝缘体包括设置有第一扣合结构的安装配合部,所述第二绝缘体包括与所述第一扣合结构相匹配扣合的第二扣合结构、以及作用于所述第二扣合结构使其向扣合方向运动的弹性结构;所述第一绝缘体设置有可靠近远离所述第一扣合结构的支撑结构且所述支撑结构设置在所述第二扣合结构脱离方向上;所述支撑结构常态下靠近所述第一扣合结构设置且其在所述第一扣合结构对应位置处与所述第一扣合结构之间的距离小于所述第二扣合结构完全脱离所述第一扣合结构所需距离;
所述第一绝缘体与所述第二绝缘体对接的状态下,所述第一扣合结构与所述第二扣合结构扣合。
扣合方向可理解为:在所述第一扣合结构未与第二扣合结构扣合的且所述第二扣合结构运动至所述第一扣合结构侧面的情况下,所述第二扣合结构向靠近所述第一扣合结构方向运动实现扣合的方向为扣合方向;
脱离方向可理解为:在所述第一扣合结构与第二扣合结构扣合的的情况下,所述第二扣合结构向远离所述第一扣合结构方向运动实现脱离的方向为脱离方向;
所述支撑结构常态下可理解为:所述第一绝缘体未与所述第二绝缘体对接的状态下,所述支撑结构所处的状态,或者说无外力作用于支撑结构时所述支撑结构所处的状态。
使用时,当用户对接所述第一绝缘体和第二绝缘体时,将所述第二绝缘体沿着安装方向移动,所述安装配合部先作用于所述第二扣合结构使得第二扣合结构带动所述弹性结构发生形变以使所述第二扣合结构向脱离方向运动,且当所述第二扣合结构移动至与所述支撑结构接触时,就会作用于所述支撑结构使得支撑结构向远离所述第一扣合结构侧运动,当所述第二扣合机构移动至所述第一扣合结构处时,所述安装配合部对于所述第二扣合结构的作用力消失,所述第二扣合结构在所述弹性结构的作用下向扣合方向运动且与所述第一扣合结构扣合,实现所述第一绝缘体与所述第二绝缘体的对接。
当用户需要将所述第一绝缘体和第二绝缘体分离时,只需要操作所述第二扣合部使得其克服所述弹性结构向脱离方向运动,由于所述支撑结构常态下在所述第一扣合结构对应位置处与所述第一扣合结构之间的距离小于所述第二扣合结构完全脱离所述第一结构所需距离,故当所述第二扣合结构未完全脱离所述第一扣合结构时就会与所述支撑结构接触,所述第二扣合结构若继续向脱离方向运动的状态下,所述第二扣合结构需作用于所述支撑结构使得所述支撑结构向远离所述第一扣合结构侧运动来增加所述所述支撑结构在所述第一扣合结构对应位置处与所述第一扣合结构之间的距离以满足所述第二扣合结构完全脱离所述第一结构所需距离;当所述第二扣合结构与所述第一扣合结构完全脱离时即可分离所述第一绝缘体和第二绝缘体。
采用上述结构,所述支撑结构的设置,增加了所述第二扣合结构与所述第一扣合结构完全脱离所需要的力度,保证所述第一绝缘体与所述第二绝缘体对接状态下,所述第二扣合结构与所述第一扣合结构不易意外脱离,更好的满足产品性能。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扣合结构设置有多个,所述第二扣合结构、支撑结构的数量与所述第一扣合结构相匹配。
采用上述结构,能够使得所述第一绝缘体与所述第二绝缘体更加不易意外分离,满足更好的满足产品性能。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扣合结构为卡槽;对应的,所述第二扣合结构为与该卡槽相匹配的卡扣;
所述支撑结构常态下在所述卡槽对应位置处与所述卡槽之间的距离小于所述卡扣的最大宽度。
采用上述结构,所述卡扣与所述卡槽的配合实现扣合使得两者的扣合更加牢靠。
由于所述支撑结构常态下在所述卡槽对应位置处与所述卡槽之间的距离小于所述卡扣的最大宽度,故所述卡扣脱离所述卡槽的过程中,所述卡扣还未完全脱离所述卡槽就会与所述支撑结构接触。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绝缘体凹陷形成与所述第二绝缘体相匹配以用于安装所述第二绝缘体的安装凹槽,所述安装凹槽的侧壁形成为所述安装配合部。
采用上述结构,当所述第一绝缘体与所述第二绝缘体对接的状态下,所述第二绝缘体位于所述第一绝缘体的安装凹槽内。
进一步地,所述支撑结构一端固定于所述第一绝缘体上、另一端为自由端以实现所述支撑结构靠近远离所述第一扣合结构。
采用上述结构,使得所述支撑结构具有一定的弹性以实现靠近远离所述第一扣合结构;当所述第二卡合结构作用于所述支撑结构时,所述支撑结构就会发生形变以远离所述第一扣合结构;当所述第二扣合结构不作用于所述支撑结构时,形变的所述支撑结构依靠自身的弹性恢复原状即靠近所述第一扣合结构。
具体的,所述支撑结构设置在所述安装凹槽内,所述支撑结构的一端固定在所述安装凹槽的底面上。
进一步地,所述弹性结构一端固定于所述第二绝缘体上、另一端为自由端,所述第二扣合结构设置在所述弹性结构的自由端上。
采用上述结构,所述弹性结构一端固定于所述第二绝缘体上、另一端为自由端以实现其具有一定的弹性;当力作用于所述第二扣合结构上时,所述第二扣合结构带动所述弹性结构发生形变。当力撤除后,所述弹性结构会向复原侧运动并带动所述第二扣合结构复位。
进一步地,沿着所述第一绝缘体与所述第二绝缘体对接方向上,所述安装配合部设置有引导凸筋结构;对应的,所述第二绝缘体上设置有与所述引导凸筋结构相匹配的引导凹槽结构。
采用上述结构,所述第一绝缘体与所述第二绝缘体对接的过程中,所述引导凹槽结构需要对准所述引导凸筋结构以明确所述第一绝缘体与所述第二绝缘体的组装方位正确;且所述引导凹槽结构与所述引导凸筋结构的配合使得所述第一绝缘体与所述第二绝缘体的对接更加平顺、方便。
进一步地,所述引导凹槽结构包括第一引导凹槽和第二引导凹槽;对应地,所述引导凸筋结构包括第一引导凸筋和第二引导凸筋;所述第二引导凹槽的宽度大于所述第一引导凹槽的宽度,所述第一引导凸筋设置有一个且其宽度与所述第一引导凹槽的宽度相匹配;所述第二引导凸筋间隔设置有两个且两个所述第二引导凸筋相互远离的端面之间的距离与所述第二引导凹槽的宽度相匹配。
采用上述结构,所述第一绝缘体与所述第二绝缘体对接的过程中,所述第一引导凹槽需要对准一个所述第一引导凸筋,所述第二引导凹槽需要对准两个所述第二引导凸筋;由于所述第一引导凹槽与所述第二引导凹槽的宽度不同,故即使所述第一引导凹槽与所述第一引导凹槽对称设置在所述第二绝缘体上,依旧能够快速且准确的确定组装方位。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扣合结构和所述安装配合部至少一个设置有在所述第一绝缘体和第二绝缘体对接过程中引导所述第二扣合结构向脱离方向运动的第一引导斜面。
采用上述结构,所述第一引导斜面的设置,使得所述第一绝缘体和第二绝缘体对接过程中所述第二扣合结构能够更加容易与所述第一扣合结构扣合。
具体的,所述第二扣合结构和所述安装配合部均设置有所述第一引导斜面;所述第一引导斜面可以为平面也可以是弧面。
进一步地,所述支撑结构和所述第二扣合结构至少一个设置有在所述第一绝缘体和第二绝缘体对接过程中引导所述支撑结构向远离所述第一扣合结构方向运动的第二引导斜面。
采用上述结构,所述第二引导斜面的设置,使得所述第一绝缘体和第二绝缘体对接过程中便于增大所述支撑结构在所述第一扣合结构对应位置处与所述第一扣合结构之间的距离,以让所述第二扣合结构能够更加容易与所述第一扣合结构扣合。
具体的,所述支撑结构和所述第二扣合结构均设置有第二引导斜面。
进一步地,所述安装配合部凹陷形成给所述第二扣合结构让位的让位槽;沿着所述第二绝缘体安装至所述第一绝缘体的方向,所述让位槽设置在所述第一扣合结构的前方。
沿着所述第二绝缘体安装至所述第一绝缘体的方向,所述让位槽设置在所述第一扣合结构的前方可以理解为:在所述第二绝缘体安装至所述第一绝缘体的过程中,所述第一绝缘体先接触所述让位槽,后接触所述第一扣合结构。
采用上述结构,在将第二绝缘体安装至第一绝缘体上时,所述第二扣合部会先经过让位槽,由于让位槽凹陷的设置,故此时安装配合部不作用于或略微作用于所述第二扣合部,使得所述弹性结构不发生形变或发生略微形变,减少了在安装过程中所述弹性结构的形变压力,可以有效延长产品的使用寿命。
具体的,所述让位槽靠近所述第一扣合结构的侧壁倾斜形成所述第一引导斜面。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绝缘体具有至少一个第一通孔且所述第一通孔贯穿所述第一绝缘体,所述第二绝缘体具有至少一个第二通孔且所述第二通孔贯穿所述第二绝缘体,所述第一绝缘体与所述第二绝缘体对接的状态下,所述第一通孔与所述第二通孔连通。
所述第一通孔与所述第二通孔所形成的通道用于安装导电端子;具体的,所述第一通孔的数量与所述第二通孔的数量相等。
一种连接器,包括胶芯组件、导电端子、以及壳体,所述胶芯组件采用上述的胶芯组件,所述导电端子安装在所述第一通孔与所述第二通孔内,所述壳体与所述胶芯组件配合连接。
采用上述结构,所述胶芯组件内的第一绝缘体与所述第二绝缘体分体设置,方便了产品组装和使用方便性,规避了现有技术的组装复杂和不稳定性的缺点,减少了生产商的组装难度,同时可以满足使用者灵活使用的特性,并可以进行组装错误的返修,大大的避免了资源的浪费。
进一步地,所述连接器包括密封圈,所述密封圈设置在所述胶芯组件和所述壳体之间。
采用上述结构,所述密封圈保证所述壳体与所述胶芯组件之间的密封性;具体的面,所述胶芯组件设置有用于安装所述密封圈的密封圈安装槽,更具体的,所述密封圈安装槽设置在所述第一绝缘体上。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的胶芯组件及连接器,其胶芯结构采用分体式设置,使得后续产品的组装、使用更加方便,同时可以避免了资源的浪费。
(2)本实用新型的胶芯组件及连接器,其设置有支撑结构,增加了第一扣合结构和第二扣合结构完全脱离时所需要的力度,保证分体式的胶芯组件连接的可靠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胶芯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胶芯组件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胶芯组件中第一绝缘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胶芯组件中第二绝缘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胶芯组件中第一绝缘体与第二绝缘体处于预安装位置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5中A处的放大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胶芯组件中第一绝缘体与第二绝缘体处于安装到位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7中B处的放大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的胶芯组件中第二扣合结构扣合方向和脱离方向的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的连接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的连接器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1胶芯组件;101第一绝缘体;1011安装配合部; 1012第一扣合结构;1013支撑结构;1014安装凹槽;1015引导凸筋结构;1015a第一引导凸筋;1015b第二引导凸筋;1016让位槽; 1017第一通孔;102第二绝缘体;1021第二卡扣结构;1022弹性结构;1023引导凹槽结构;1023a第一引导凹槽;1023b第二引导凹槽;1024第二通孔;103第一引导斜面;104第二引导斜面;105 密封圈安装槽;2导电端子;3壳体;4密封圈;5线材。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但不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如图1—9所示,一种胶芯组件,包括第一绝缘体101、以及与所述第一绝缘体101相匹配对接的第二绝缘体102;
所述第一绝缘体101包括设置有第一扣合结构1012的安装配合部1011,所述第二绝缘体102包括与所述第一扣合结构1012相匹配扣合的第二扣合结构1021、以及作用于所述第二扣合结构1021使其向扣合方向运动的弹性结构1022;所述第一绝缘体101设置有可靠近远离所述第一扣合结构1012的支撑结构1013且所述支撑结构1013 设置在所述第二扣合结构1021脱离方向上;所述支撑结构1013常态下靠近所述第一扣合结构1012设置且其在所述第一扣合结构1012对应位置处与所述第一扣合结构1012之间的距离小于所述第二扣合结构1021完全脱离所述第一扣合结构1012所需距离;
所述第一绝缘体101与所述第二绝缘体102对接的状态下,所述第一扣合结构1012与所述第二扣合结构1021扣合。
如图9所示,扣合方向可理解为:在所述第一扣合结构1012未与第二扣合结构1021扣合的且所述第二扣合结构1021运动至所述第一扣合结构1012侧面的情况下,所述第二扣合结构1021向靠近所述第一扣合结构1012方向运动实现扣合的方向为扣合方向即图9中第二扣合结构1021从虚线位置运动至实现位置的方向;
脱离方向可理解为:在所述第一扣合结构1012与第二扣合结构 1021扣合的的情况下,所述第二扣合结构1021向远离所述第一扣合结构1012方向运动实现脱离的方向为脱离方向即图9中第二扣合结构1021从实现位置运动至虚线位置的方向;
所述支撑结构常态下可理解为:所述第一绝缘体101未与所述第二绝缘体102对接的状态下,所述支撑结构1013所处的状态,或者说无外力作用于支撑结构1013时所述支撑结构1013所处的状态。
使用时,当用户对接所述第一绝缘体101和第二绝缘体102时,将所述第二绝缘体102沿着安装方向移动,所述安装配合部1011先作用于所述第二扣合结构1021使得第二扣合结构1021带动所述弹性结构1022发生形变以使所述第二扣合结构1021向脱离方向运动,且当所述第二扣合结构1021移动至与所述支撑结构1013接触时,就会作用于所述支撑结构1013使得支撑结构1013向远离所述第一扣合结构1012侧运动,当所述第二扣合机构移动至所述第一扣合结构1012 处时,所述安装配合部1011对于所述第二扣合结构1021的作用力消失,所述第二扣合结构1021在所述弹性结构1022的作用下向扣合方向运动且与所述第一扣合结构1012扣合,实现所述第一绝缘体101 与所述第二绝缘体102的对接。
当用户需要将所述第一绝缘体101和第二绝缘体102分离时,只需要操作所述第二扣合部使得其克服所述弹性结构1022向脱离方向运动,由于所述支撑结构1013常态下在所述第一扣合结构1012对应位置处与所述第一扣合结构1012之间的距离小于所述第二扣合结构 1021完全脱离所述第一结构所需距离,故当所述第二扣合结构1021 未完全脱离所述第一扣合结构1012时就会与所述支撑结构1013接触,所述第二扣合结构1021若继续向脱离方向运动的状态下,所述第二扣合结构1021需作用于所述支撑结构1013使得所述支撑结构1013向远离所述第一扣合结构1012侧运动来增加所述所述支撑结构 1013在所述第一扣合结构1012对应位置处与所述第一扣合结构1012 之间的距离以满足所述第二扣合结构1021完全脱离所述第一结构所需距离;当所述第二扣合结构1021与所述第一扣合结构1012完全脱离时即可分离所述第一绝缘体101和第二绝缘体102。
采用上述结构,所述支撑结构1013的设置,增加了所述第二扣合结构1021与所述第一扣合结构1012完全脱离所需要的力度,保证所述第一绝缘体101与所述第二绝缘体102对接状态下,所述第二扣合结构1021与所述第一扣合结构1012不易意外脱离,更好的满足产品性能。
优选的,所述第一扣合结构1012设置有多个,所述第二扣合结构1021、支撑结构1013的数量与所述第一扣合结构1012相匹配。
采用上述结构,能够使得所述第一绝缘体101与所述第二绝缘体 102更加不易意外分离,满足更好的满足产品性能。
优选的,所述第一扣合结构1012为卡槽;对应的,所述第二扣合结构1021为与该卡槽相匹配的卡扣;
所述支撑结构1013常态下在所述卡槽对应位置处与所述卡槽之间的距离A小于所述卡扣的最大宽度B。
采用上述结构,所述卡扣与所述卡槽的配合实现扣合使得两者的扣合更加牢靠。
由于所述支撑结构1013常态下在所述卡槽对应位置处与所述卡槽之间的距离A小于所述卡扣的最大宽度B,故所述卡扣脱离所述卡槽的过程中,所述卡扣还未完全脱离所述卡槽就会与所述支撑结构 1013接触。
优选的,所述第一绝缘体101凹陷形成与所述第二绝缘体102相匹配以用于安装所述第二绝缘体102的安装凹槽1014,所述安装凹槽1014的侧壁形成为所述安装配合部1011。
采用上述结构,当所述第一绝缘体101与所述第二绝缘体102对接的状态下,所述第二绝缘体102位于所述第一绝缘体101的安装凹槽1014内。
优选的,所述支撑结构1013一端固定于所述第一绝缘体101上、另一端为自由端以实现所述支撑结构1013靠近远离所述第一扣合结构1012。
采用上述结构,使得所述支撑结构1013具有一定的弹性以实现靠近远离所述第一扣合结构1012;当所述第二卡合结构作用于所述支撑结构1013时,所述支撑结构1013就会发生形变以远离所述第一扣合结构1012;当所述第二扣合结构1021不作用于所述支撑结构1013时,形变的所述支撑结构1013依靠自身的弹性恢复原状即靠近所述第一扣合结构1012。
具体的,所述支撑结构1013设置在所述安装凹槽1014内,所述支撑结构1013的一端固定在所述安装凹槽1014的底面上。
优选的,所述弹性结构1022一端固定于所述第二绝缘体102上、另一端为自由端,所述第二扣合结构1021设置在所述弹性结构1022 的自由端上。
采用上述结构,所述弹性结构1022一端固定于所述第二绝缘体 102上、另一端为自由端以实现其具有一定的弹性;当力作用于所述第二扣合结构1021上时,所述第二扣合结构1021带动所述弹性结构 1022发生形变。当力撤除后,所述弹性结构1022会向复原侧运动并带动所述第二扣合结构1021复位。
优选的,沿着所述第一绝缘体101与所述第二绝缘体102对接方向上,所述安装配合部1011设置有引导凸筋结构1015;对应的,所述第二绝缘体102上设置有与所述引导凸筋结构1015相匹配的引导凹槽结构1023。
采用上述结构,所述第一绝缘体101与所述第二绝缘体102对接的过程中,所述引导凹槽结构1023需要对准所述引导凸筋结构1015 以明确所述第一绝缘体101与所述第二绝缘体102的组装方位正确;且所述引导凹槽结构1023与所述引导凸筋结构1015的配合使得所述第一绝缘体101与所述第二绝缘体102的对接更加平顺、方便。
优选的,所述引导凹槽结构1023包括第一引导凹槽1023a和第二引导凹槽1023b;对应地,所述引导凸筋结构1015包括第一引导凸筋1015a和第二引导凸筋1015b;所述第二引导凹槽1023b的宽度大于所述第一引导凹槽1023a的宽度,所述第一引导凸筋1015a设置有一个且其宽度与所述第一引导凹槽1023a的宽度相匹配;所述第二引导凸筋1015b间隔设置有两个且两个所述第二引导凸筋1015b相互远离的端面之间的距离与所述第二引导凹槽1023b的宽度相匹配。
采用上述结构,所述第一绝缘体101与所述第二绝缘体102对接的过程中,所述第一引导凹槽1023a需要对准一个所述第一引导凸筋 1015a,所述第二引导凹槽1023b需要对准两个所述第二引导凸筋 1015b;由于所述第一引导凹槽1023a与所述第二引导凹槽1023b的宽度不同,故即使所述第一引导凹槽1023a与所述第一引导凹槽 1023a对称设置在所述第二绝缘体102上,依旧能够快速且准确的确定组装方位。
优选的,所述第二扣合结构1021和所述安装配合部1011至少一个设置有在所述第一绝缘体101和第二绝缘体102对接过程中引导所述第二扣合结构1021向脱离方向运动的第一引导斜面103。
采用上述结构,所述第一引导斜面103的设置,使得所述第一绝缘体101和第二绝缘体102对接过程中所述第二扣合结构1021能够更加容易与所述第一扣合结构1012扣合。
具体的,所述第二扣合结构1021和所述安装配合部1011均设置有所述第一引导斜面103;所述第一引导斜面103可以为平面也可以是弧面。
优选的,所述支撑结构1013和所述第二扣合结构1021至少一个设置有在所述第一绝缘体101和第二绝缘体102对接过程中引导所述支撑结构1013向远离所述第一扣合结构1012方向运动的第二引导斜面104。
采用上述结构,所述第二引导斜面104的设置,使得所述第一绝缘体101和第二绝缘体102对接过程中便于增大所述支撑结构1013 在所述第一扣合结构1012对应位置处与所述第一扣合结构1012之间的距离,以让所述第二扣合结构1021能够更加容易与所述第一扣合结构1012扣合。
具体的,所述支撑结构1013和所述第二扣合结构1021均设置有第二引导斜面104。
优选的,所述安装配合部1011凹陷形成给所述第二扣合结构 1021让位的让位槽1016;沿着所述第二绝缘体102安装至所述第一绝缘体101的方向,所述让位槽1016设置在所述第一扣合结构1012 的前方。
沿着所述第二绝缘体102安装至所述第一绝缘体101的方向,所述让位槽1016设置在所述第一扣合结构1012的前方可以理解为:在所述第二绝缘体102安装至所述第一绝缘体101的过程中,所述第一绝缘体101先接触所述让位槽1016,后接触所述第一扣合结构1012。
采用上述结构,在将第二绝缘体102安装至第一绝缘体101上时,所述第二扣合部会先经过让位槽1016,由于让位槽1016凹陷的设置,故此时安装配合部1011不作用于或略微作用于所述第二扣合部,使得所述弹性结构1022不发生形变或发生略微形变,减少了在安装过程中所述弹性结构1022的形变压力,可以有效延长产品的使用寿命。
具体的,所述让位槽1016靠近所述第一扣合结构1012的侧壁倾斜形成所述第一引导斜面103。
优选的,所述第一绝缘体101具有至少一个第一通孔1017且所述第一通孔1017贯穿所述第一绝缘体101,所述第二绝缘体102具有至少一个第二通孔1024且所述第二通孔1024贯穿所述第二绝缘体 102,所述第一绝缘体101与所述第二绝缘体102对接的状态下,所述第一通孔1017与所述第二通孔1024连通。
所述第一通孔1017与所述第二通孔1024所形成的通道用于安装导电端子2;具体的,所述第一通孔1017的数量与所述第二通孔1024 的数量相等。
如图1—11所示,一种连接器,包括胶芯组件1、导电端子2、以及壳体3,所述胶芯组件1采用上述的胶芯组件,所述导电端子2 安装在所述第一通孔1017与所述第二通孔1024内,所述壳体3与所述胶芯组件1配合连接。
采用上述结构,所述胶芯组件1内的第一绝缘体101与所述第二绝缘体102分体设置,方便了产品组装和使用方便性,规避了现有技术的组装复杂和不稳定性的缺点,减少了生产商的组装难度,同时可以满足使用者灵活使用的特性,并可以进行组装错误的返修,大大的避免了资源的浪费。
优选的,所述连接器包括密封圈4,所述密封圈4设置在所述胶芯组件1和所述壳体3之间。
采用上述结构,所述密封圈4保证所述壳体3与所述胶芯组件1 之间的密封性;具体的面,所述胶芯组件1设置有用于安装所述密封圈4的密封圈安装槽105,更具体的,所述密封圈安装槽105设置在所述第一绝缘体101上。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胶芯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绝缘体(101)、以及与所述第一绝缘体(101)相匹配对接的第二绝缘体(102);
所述第一绝缘体(101)包括设置有第一扣合结构(1012)的安装配合部(1011),所述第二绝缘体(102)包括与所述第一扣合结构(1012)相匹配扣合的第二扣合结构(1021)、以及作用于所述第二扣合结构(1021)使其向扣合方向运动的弹性结构(1022);所述第一绝缘体(101)设置有可靠近远离所述第一扣合结构(1012)的支撑结构(1013)且所述支撑结构(1013)设置在所述第二扣合结构(1021)脱离方向上;所述支撑结构(1013)常态下靠近所述第一扣合结构(1012)设置且其在所述第一扣合结构(1012)对应位置处与所述第一扣合结构(1012)之间的距离小于所述第二扣合结构(1021)完全脱离所述第一扣合结构(1012)所需距离;
所述第一绝缘体(101)与所述第二绝缘体(102)对接的状态下,所述第一扣合结构(1012)与所述第二扣合结构(1021)扣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胶芯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扣合结构(1012)为卡槽;对应的,所述第二扣合结构(1021)为与该卡槽相匹配的卡扣;
所述支撑结构(1013)常态下在所述卡槽对应位置处与所述卡槽之间的距离A小于所述卡扣的最大宽度B。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胶芯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绝缘体(101)凹陷形成与所述第二绝缘体(102)相匹配以用于安装所述第二绝缘体(102)的安装凹槽(1014),所述安装凹槽(1014)的侧壁形成为所述安装配合部(1011)。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胶芯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结构(1013)一端固定于所述第一绝缘体(101)上、另一端为自由端以实现所述支撑结构(1013)靠近远离所述第一扣合结构(1012);
所述弹性结构(1022)一端固定于所述第二绝缘体(102)上、另一端为自由端,所述第二扣合结构(1021)设置在所述弹性结构(1022)的自由端上。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胶芯组件,其特征在于:沿着所述第一绝缘体(101)与所述第二绝缘体(102)对接方向上,所述安装配合部(1011)设置有引导凸筋结构(1015);对应的,所述第二绝缘体(102)上设置有与所述引导凸筋结构(1015)相匹配的引导凹槽结构(1023)。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胶芯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引导凹槽结构(1023)包括第一引导凹槽(1023a)和第二引导凹槽(1023b);对应地,所述引导凸筋结构(1015)包括第一引导凸筋(1015a)和第二引导凸筋(1015b);所述第二引导凹槽(1023b)的宽度大于所述第一引导凹槽(1023a)的宽度,所述第一引导凸筋(1015a)设置有一个且其宽度与所述第一引导凹槽(1023a)的宽度相匹配;所述第二引导凸筋(1015b)间隔设置有两个且两个所述第二引导凸筋(1015b)相互远离的端面之间的距离与所述第二引导凹槽(1023b)的宽度相匹配。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胶芯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扣合结构(1021)和所述安装配合部(1011)至少一个设置有在所述第一绝缘体(101)和第二绝缘体(102)对接过程中引导所述第二扣合结构(1021)向脱离方向运动的第一引导斜面(103);
所述支撑结构(1013)和所述第二扣合结构(1021)至少一个设置有在所述第一绝缘体(101)和第二绝缘体(102)对接过程中引导所述支撑结构(1013)向远离所述第一扣合结构(1012)方向运动的第二引导斜面(104)。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胶芯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配合部(1011)凹陷形成给所述第二扣合结构(1021)让位的让位槽(1016);沿着所述第二绝缘体(102)安装至所述第一绝缘体(101)的方向,所述让位槽(1016)设置在所述第一扣合结构(1012)的前方。
9.根据权利要求1-8任意一项所述的胶芯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绝缘体(101)具有至少一个第一通孔(1017)且所述第一通孔(1017)贯穿所述第一绝缘体(101),所述第二绝缘体(102)具有至少一个第二通孔(1024)且所述第二通孔(1024)贯穿所述第二绝缘体(102),所述第一绝缘体(101)与所述第二绝缘体(102)对接的状态下,所述第一通孔(1017)与所述第二通孔(1024)连通。
10.一种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包括胶芯组件(1)、导电端子(2)、以及壳体(3),所述胶芯组件(1)采用权利要求1-8任意一项所述的胶芯组件,且所述第一绝缘体(101)具有至少一个第一通孔(1017)且所述第一通孔(1017)贯穿所述第一绝缘体(101),所述第二绝缘体(102)具有至少一个第二通孔(1024)且所述第二通孔(1024)贯穿所述第二绝缘体(102),所述第一绝缘体(101)与所述第二绝缘体(102)对接的状态下,所述第一通孔(1017)与所述第二通孔(1024)连通;
所述导电端子(2)安装在所述第一通孔(1017)与所述第二通孔(1024)内,所述壳体(3)与所述胶芯组件(1)配合连接。
CN202121716114.8U 2021-07-27 2021-07-27 一种胶芯组件及连接器 Active CN21616198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716114.8U CN216161981U (zh) 2021-07-27 2021-07-27 一种胶芯组件及连接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716114.8U CN216161981U (zh) 2021-07-27 2021-07-27 一种胶芯组件及连接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161981U true CN216161981U (zh) 2022-04-01

Family

ID=8083696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1716114.8U Active CN216161981U (zh) 2021-07-27 2021-07-27 一种胶芯组件及连接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616198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0583056B1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CN113437576B (zh) 第一连接器、第二连接器及电连接器组合
CN111564721B (zh) 电连接器
CN109066158B (zh) 电连接器
CN216161981U (zh) 一种胶芯组件及连接器
CN218997107U (zh) 线端连接器
CN209860289U (zh) 电连接器组合及其电连接器
CN111326878A (zh) 电连接器
JP2001076807A (ja) 防水型電気コネクタ
CN107546552B (zh) 插头连接器及其组合
CN210111176U (zh) 电连接装置
CN113612036A (zh) 一种电连接器及其led灯
CN112350092B (zh) 连接器及端子
CN210224362U (zh) 一种电连接端子及其应用的公母互配电连接器
CN211045918U (zh) 电路通断控制系统和开关
CN215343224U (zh) 快速连接器
CN215732280U (zh) 线缆连接器
CN216648684U (zh) 一种电连接器及其led灯
CN220510354U (zh) 一种线端连接器及连接器总成
CN110661141A (zh) 一种线对板连接器
CN218472338U (zh) 插头连接器和连接器套件
CN220066283U (zh) 光伏连接器及光伏连接器组合
CN219610879U (zh) 一种电气连接器及电子产品
CN217589560U (zh) 电源连接器
CN220492331U (zh) 插头及连接器组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