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141908U - 一种承重支架的预压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承重支架的预压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141908U
CN216141908U CN202121879805.XU CN202121879805U CN216141908U CN 216141908 U CN216141908 U CN 216141908U CN 202121879805 U CN202121879805 U CN 202121879805U CN 216141908 U CN216141908 U CN 21614190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earing support
jack
cable
bearing
loa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1879805.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汪永剑
丁仕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No 2 Hydropower Enginee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No 2 Hydropower Enginee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No 2 Hydropower Enginee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No 2 Hydropower Engineer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1879805.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614190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14190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14190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Bridges Or Land Bridg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承重支架的预压装置,包括上拉梁、下拉梁、上拉索、下拉索和施力装置,上拉梁用于抵接在承重支架顶部,下拉梁用于抵接在承重支架底部,施力装置包括上传力结构、下传力结构和千斤顶,上拉索的两端分别连接至上拉梁和下传力结构,下拉索的两端分别连接至下拉梁和上传力结构,千斤顶的两端分别连接至上传力结构和下传力结构,千斤顶的离地高度范围为0.8米到1.5米。本实用新型中下拉索无需使用专用设备锚固在地面,降低施工成本;且千斤顶设置于离地高度0.8米到1.5米处,方便使用者操作,且作业安全。本实用新型涉及桥梁、渡槽施工工程技术领域。

Description

一种承重支架的预压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桥梁、渡槽施工工程技术领域中的一种承重支架的预压装置。
背景技术
在对大型桥梁、渡槽等现浇混凝土梁板结构进行施工前,往往需要先安装承重支架,为消除承重支架的塑性变形以确保结构施工的安全和质量,须对承重支架进行预压。其中,反拉法是目前常用的预压方式之一。反拉法采用绳索反拉的方式,绳索一端锚固在地面,另一端与承重支架连接,通过液压千斤顶对绳索进行张拉,但反拉法需要使用特定的张拉仪器和设备,对操作人员素质要求高且需要进行特种作业培训,且在高空作业,施工危险性较大。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提供一种承重支架的预压装置,成本更低,操作简便,且作业安全。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承重支架的预压装置,包括上拉梁、下拉梁、上拉索、下拉索和施力装置,所述上拉梁用于抵接在承重支架顶部,所述下拉梁用于抵接在所述承重支架底部,所述施力装置包括上传力结构、下传力结构和千斤顶,所述上拉索的两端分别连接至所述上拉梁和所述下传力结构,所述下拉索的两端分别连接至所述下拉梁和所述上传力结构,所述千斤顶的两端分别连接至所述上传力结构和所述下传力结构,所述千斤顶的离地高度范围为0.8米到1.5米。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进一步地,所述上拉索连接于所述上拉梁的中部,所述下拉索连接于所述下拉梁的中部。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进一步地,所述承重支架的预压装置还包括顶部承压物和底部承压物,所述顶部承压物用于贴接在所述承重支架顶部,所述上拉梁与所述顶部承压物连接,所述底部承压物用于贴接在所述承重支架底部,所述下拉梁与所述底部承压物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进一步地,所述上拉索和所述下拉索的数量均为两条以上。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进一步地,所述上传力结构包括上连接板、两个上横梁和上拉板,所述上连接板与所述下拉索连接,所述上连接板的两端分别连接至两个所述上横梁,所述上拉板的两端分别连接至两个所述上横梁,所述上拉板与所述千斤顶的第一端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进一步地,所述下传力结构包括下连接板、两个下横梁和下拉板,所述下连接板与所述上拉索连接,所述下连接板的两端分别连接至两个所述下横梁,所述下拉板的两端分别连接至两个所述下横梁,所述下拉板与所述千斤顶的第二端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进一步地,所述千斤顶为手摇式千斤顶。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进一步地,所述上拉索设有测力仪器。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中下拉索无需使用专用设备锚固在地面,降低施工成本;且千斤顶设置于离地高度0.8米到1.5米处,方便使用者操作,且作业安全。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说明。显然,所描述的附图只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实施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设计方案和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预压装置的正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预压装置的侧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施力装置的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部分将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本实用新型之较佳实施例在附图中示出,附图的作用在于用图形补充说明书文字部分的描述,使人能够直观地、形象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每个技术特征和整体技术方案,但其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涉及到方位描述,例如上、下、前、后、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若干的含义是一个或者多个,多个的含义是两个以上,大于、小于、超过等理解为不包括本数,以上、以下、以内等理解为包括本数。如果有描述到第一、第二只是用于区分技术特征为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先后关系。
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设置、安装、连接等词语应做广义理解,所属技术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结合技术方案的具体内容合理确定上述词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参照图1~图3,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承重支架的预压装置,包括上拉梁1、下拉梁2、上拉索3、下拉索4和施力装置5,上拉梁1抵接在承重支架8的顶部,下拉梁2抵接在承重支架8的底部,具体地,上拉梁1和下拉梁2均为C型钢梁,其开口彼此相对,防止上拉梁1和下拉梁2因拉力过大导致变形。施力装置5包括上传力结构51、下传力结构52和千斤顶53,上拉索3的两端分别连接至上拉梁1和下传力结构52,下拉索4的两端分别连接至下拉梁2和上传力结构51,具体地,上拉索3的两端和下拉索4的两端均设有螺纹结构,连接方式为螺纹连接。千斤顶53的两端分别与上传力结构51、下传力结构52连接,从而当千斤顶53顶升时,上传力结构51和下传力结构52的距离增大,使得上拉梁1和下拉梁2有相互靠近的趋势,进而实现对承重支架8的预压。具体地,千斤顶53的离地高度设置为0.8米到1.5米,从而方便操作人员在地面操作千斤顶53,无需高空作业,降低了施工时的安全风险。容易理解地,施力装置5的数量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增减,通过增加施力装置5的数量可进一步增大预压力。
进一步地,上拉索3连接于上拉梁1的中部,下拉索4连接于下拉梁2的中部,从而使得上拉梁1和下拉梁2受力均匀,防止由于受力不均匀导致的预压偏移等问题。
进一步地,本承重支架的预压装置还包括顶部承压物6和底部承压物7,顶部承压物6贴接在承重支架8顶部,上拉梁1与顶部承压物6连接;底部承压物7贴接在承重支架8底部,下拉梁2与底部承压物7连接。顶部承压物6和底部承压物7可将拉力均匀地传递至承重支架8的顶部和底部,防止由于受力集中导致承重支架8局部变形。具体地,顶部承压物6和底部承压物7可为条状、板状或块状等用于传递受力的形状,本实施例中,顶部承压物6和底部承压物7均为横梁,顶部承压物6与上拉梁1垂直,底部承压物7与下拉梁2垂直。
进一步地,上拉索3和下拉索4的数量均为两条以上,防止受力集中对上拉梁1和下拉梁2造成损坏,而且通过增加上拉索3和下拉索4的数量,分摊了所受的拉力,可延长上拉索3和下拉索4的使用寿命。
进一步地,上拉索3关于施力装置5的轴线作轴对称分布,下拉索4关于施力装置5的轴线作轴对称分布,确保上拉梁1和下拉梁2受力均匀,防止出现预压偏移的情况。
进一步地,上传力结构51包括上连接板511、两个上横梁512和上拉板513,上连接板511与下拉索4连接,具体地,上连接板511的数量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增减,当下拉索4的数量为多个时,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连接板511的数量与下拉索4的数量一致,且上连接板511与下拉索4一一对应连接;在另一些实施例中,一个上连接板511可与两个以上的下拉索4连接,从而上连接板511的数量可与下拉索4的数量不一致。上连接板511的两端分别连接至两个上横梁512,上拉板513的两端分别连接至两个上横梁512。本实施例中,两个上横梁512相互平行,上拉板513设置于两个上横梁512的中部,上连接板511对称分布在上拉板513的两侧,确保上传力结构51受力平衡。
进一步地,下传力结构52包括下连接板521、两个下横梁522和下拉板523,其连接方式与上传力结构51类似,在此不再赘述。
进一步地,千斤顶53为手摇式千斤顶,通过人力对千斤顶53进行加压,无需其他驱动装置,降低施工成本。
进一步地,上拉索3上设有测力仪器,用于显示目前所施加的拉力,确保预压压力满足施工要求。
以上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方式进行了具体说明,但本实用新型创造并不限于所述实施例,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精神的前提下还可作出种种的等同变型或替换,这些等同的变型或替换均包含在本申请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内。

Claims (9)

1.一种承重支架的预压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上拉梁(1)、下拉梁(2)、上拉索(3)、下拉索(4)和施力装置(5),所述上拉梁(1)用于抵接在承重支架(8)顶部,所述下拉梁(2)用于抵接在所述承重支架(8)底部,所述施力装置(5)包括上传力结构(51)、下传力结构(52)和千斤顶(53),所述上拉索(3)的两端分别连接至所述上拉梁(1)和所述下传力结构(52),所述下拉索(4)的两端分别连接至所述下拉梁(2)和所述上传力结构(51),所述千斤顶(53)的两端分别连接至所述上传力结构(51)和所述下传力结构(52),所述千斤顶(53)的离地高度范围为0.8米到1.5米。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承重支架的预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拉索(3)连接于所述上拉梁(1)的中部,所述下拉索(4)连接于所述下拉梁(2)的中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承重支架的预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承重支架的预压装置还包括顶部承压物(6)和底部承压物(7),所述顶部承压物(6)用于贴接在所述承重支架(8)顶部,所述上拉梁(1)与所述顶部承压物(6)连接,所述底部承压物(7)用于贴接在所述承重支架(8)底部,所述下拉梁(2)与所述底部承压物(7)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承重支架的预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拉索(3)和所述下拉索(4)的数量均为两条以上。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承重支架的预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拉索(3)关于所述施力装置(5)的轴线作轴对称分布,所述下拉索(4)关于所述施力装置(5)的轴线作轴对称分布。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承重支架的预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传力结构(51)包括上连接板(511)、两个上横梁(512)和上拉板(513),所述上连接板(511)与所述下拉索(4)连接,所述上连接板(511)的两端分别连接至两个所述上横梁(512),所述上拉板(513)的两端分别连接至两个所述上横梁(512),所述上拉板(513)与所述千斤顶(53)的第一端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承重支架的预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下传力结构(52)包括下连接板(521)、两个下横梁(522)和下拉板(523),所述下连接板(521)与所述上拉索(3)连接,所述下连接板(521)的两端分别连接至两个所述下横梁(522),所述下拉板(523)的两端分别连接至两个所述下横梁(522),所述下拉板(523)与所述千斤顶(53)的第二端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承重支架的预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千斤顶(53)为手摇式千斤顶。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承重支架的预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拉索(3)设有测力仪器。
CN202121879805.XU 2021-08-11 2021-08-11 一种承重支架的预压装置 Active CN21614190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879805.XU CN216141908U (zh) 2021-08-11 2021-08-11 一种承重支架的预压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879805.XU CN216141908U (zh) 2021-08-11 2021-08-11 一种承重支架的预压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141908U true CN216141908U (zh) 2022-03-29

Family

ID=8080567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1879805.XU Active CN216141908U (zh) 2021-08-11 2021-08-11 一种承重支架的预压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6141908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505317B (zh) 一种高桩的抗压、抗拔及水平静载试验设备
CN104452595B (zh) 单、双耳套筒单、双向调节斜拉索的张拉装置的施工方法
CN109184172B (zh) 整体钢平台模架竖向结构柱垂直度调控装置及施工方法
DE112011104009T5 (de) Verbindungsvorrichtung für ein Zugkabel eines Grubenaufzugs und Messverfahren dafür
CN103883129B (zh) 一种钢结构屋面梁安装方法
CN103335897A (zh) 一种混凝土徐变试验装置及方法
CN106698148B (zh) 一种提升钢丝绳绳丝张力测定装置
CN105842154A (zh) 一种钢丝绳的摩擦试验装置
CN216141908U (zh) 一种承重支架的预压装置
CN103758161B (zh) 用周边管桩分力测量预应力管桩的试压装置及试压方法
CN209620609U (zh) 一种支架预应力预压装置
CN104712170A (zh) 一种轻便式输电线路杆塔倾斜临时扶正装置
CN114412071B (zh) 一种穿梁式双索结构及张拉方法
CN212561206U (zh) 一种板式橡胶支座快速定位安装装置
CN113737653A (zh) 一种承重支架的预压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CN203079516U (zh) 一种可拆式吊装平衡梁
CN103674390A (zh) 一种绞车刹车力试验装置和方法
CN103185682A (zh) 一种预应力管桩轴向力的加载方法
CN113252375B (zh) 一种高大模板支撑体系的预压监测系统及施工方法
CN204492313U (zh) 一种轻便式输电线路杆塔倾斜临时扶正装置
CN211310477U (zh) 一种曳引轮工作状态模拟实验台
CN106290955B (zh) 测风塔仪器传送装卸装置及使用方法
CN218174499U (zh) 基于固定模块的手动绞盘和剪叉车稳定性试验系统
CN111472280A (zh) 一种拉索桥面张拉装置及其施工方法
CN218994966U (zh) 一种张拉组件强度测试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