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117291U - 自动分析装置 - Google Patents

自动分析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117291U
CN216117291U CN202121894922.3U CN202121894922U CN216117291U CN 216117291 U CN216117291 U CN 216117291U CN 202121894922 U CN202121894922 U CN 202121894922U CN 216117291 U CN216117291 U CN 21611729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aste liquid
port
tank
liquid tank
was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1894922.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赵世亮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anon Medical System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Canon Medical Systems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anon Medical Systems Corp filed Critical Canon Medical Systems Corp
Priority to CN202121894922.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611729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11729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11729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utomatic Analysis And Handling Materials Therefor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自动分析装置。实施方式的自动分析装置包括:废液箱,收集反应部以及清洗部的废液,所述废液箱上具有第一废液口以及第二废液口,其中,从所述第一废液口流入的液体的浓度低于从所述第二废液口流入的液体的浓度,当从所述第一废液口流入的液体流入到所述废液箱时对所述废液箱的底部进行冲洗并稀释所述废液箱中的从所述第二废液口流入的液体。通过本实用新型,可以减少废液箱底部沉积物的残留,防止废液箱发生堵塞。

Description

自动分析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自动分析装置。
背景技术
自动分析装置是以生物化学检查项目、免疫检查项目等为对象,光学地对从被检体取样的样品与分析各检查项目的试剂的混合液进行测量并生成分析数据的装置。自动分析装置通过试剂库存放检测用的试剂,通过样品台存放检测用的标准样品或被检样品,通过反应部对混合了试剂与标准样品的混合液或混合了试剂与被检样品的混合液进行测定。反应后的废液被废液箱收集,并通过废液箱的排液口排放到自动分析装置外。
然而,由于废液有粘性并且废液箱底部基本为平面,因此随着长时间的使用,废液箱底部会出现污浊物凝结,进而影响废液从废液箱中排出。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防止废液箱发生堵塞的自动分析装置。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自动分析装置包括:废液箱,收集反应部以及清洗部的废液,所述废液箱上具有第一废液口以及第二废液口,其中,从所述第一废液口流入的液体的浓度低于从所述第二废液口流入的液体的浓度,当从所述第一废液口流入的液体流入到所述废液箱时对所述废液箱的底部进行冲洗并稀释所述废液箱中的从所述第二废液口流入的液体。
通过本实用新型,可以减少废液箱底部沉积物的残留,防止废液箱发生堵塞。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自动分析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表示现有技术中的自动分析装置的废液箱的剖视示意图;
图3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自动分析装置的废液箱的剖视示意图;
图4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自动分析装置中的反应部、清洗部与废液箱之间的连接关系示意图;
图5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自动分析装置的废液箱的剖视示意图;
图6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自动分析装置中的反应部、清洗部与废液箱之间的连接关系示意图;
图7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的自动分析装置的废液箱的剖视示意图;
图8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的自动分析装置中的反应部、清洗部与废液箱之间的连接关系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图1至图8,对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自动分析装置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在各图中,对同一结构标注相同符号。
为了便于说明,在图中示出了坐标轴。X轴方向是自动分析装置的宽度方向(以下有时也称为横向方向),+X方向是从左向右的方向。Y轴方向是自动分析装置的高度方向(以下有时也称为纵向方向),+Y方向是从下向上的方向。Z轴方向是自动分析装置的进深方向,+Z方向是从前向后的方向。另外,X、Y、Z轴相互正交。此外,在各图中,为了便于说明,将结构适当地放大、缩小或省略地表示。另外,为了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中的自动分析装置,省略了与本实用新型没有直接关系的部件。
(第一实施方式)
图1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自动分析装置10的结构示意图。
下面,通过图1对本实用新型的自动分析装置10的结构进行说明。
自动分析装置10是以生物化学检查项目、免疫检查项目等为对象,光学地对从被检体取样的样品与分析各检查项目的试剂的混合液进行测量并生成分析数据的装置。
自动分析装置10具有样品台1、样品分注臂2、样品分注探针21、反应部3、试剂分注臂4、试剂分注探针41、搅拌器5、测定部6、试剂库7、清洗部8以及废液箱9。
样品台1内设置有环状的转动轨道,转动轨道上放置有收纳着标准样品或被检样品的样品容器。样品容器沿样品台1的环状的转动轨道等间隔地配置。样品台1以可旋转移动地方式保持环状的转动轨道。
反应部3内设置有环状的转动轨道,转动轨道上放置有收纳着样品与试剂的混合液的反应容器。反应容器沿反应部3的环状的转动轨道等间隔地配置。反应部3以可旋转移动地方式保持环状的转动轨道。
试剂库7内设置有环状的转动轨道,转动轨道上放置有收纳着试剂的试剂容器。试剂容器沿试剂库7的环状的转动轨道等间隔地配置。试剂库7对试剂容器进行保冷。试剂库7以可旋转移动地方式保持环状的转动轨道。
样品分注臂2绕自身的与Y轴平行的轴线以在反应部3与样品台1之间转动自如的方式设置。样品分注臂2的一端具有样品分注探针21。样品分注探针21伴随着样品分注臂2的转动而转动。样品分注探针21的转动路径分别与样品台1的样品容器的转动轨道、反应部3内的反应容器的转动轨道交叉,样品分注探针21的转动路径与样品台1内的样品容器的转动轨道、反应部3内的反应容器的转动轨道的交叉点成为样品吸引位置、样品排出位置。
样品分注臂2还可沿纵向方向(Y轴方向)升降,以使样品分注探针21在样品吸引位置和样品排出位置之间沿纵向方向(Y轴方向)移动。样品分注探针21抽吸位于样品吸引位置的样品容器内的标准样品,并向反应部3中的位于样品排出位置的反应容器进行分注。另外,样品分注探针21抽吸位于样品吸引位置的样品容器内的被检样品,并向反应部3中的停止在样品排出位置的反应容器进行分注。
试剂分注臂4绕自身的与Y轴平行的轴线以在反应部3与试剂库7之间转动自如的方式设置。试剂分注臂4的一端具有试剂分注探针41。试剂分注探针41伴随着试剂分注臂4的转动而转动。试剂分注探针41的转动路径分别与试剂库7内的试剂容器的转动轨道、反应部3内的反应容器的转动轨道交叉,试剂分注探针41的转动路径与试剂库7内的试剂容器的转动轨道、反应部3内的反应容器的转动轨道的交叉点成为试剂吸引位置、试剂排出位置。
试剂分注臂4还可沿纵向方向(Y轴方向)升降,以使试剂分注探针41在试剂吸引位置和试剂排出位置之间沿纵向方向(Y轴方向)移动。试剂分注探针41抽吸位于试剂吸引位置的试剂容器内的试剂并向反应部3中的停止在试剂排出位置的反应容器进行分注。
搅拌器5在由样品分注探针21排出标准样品或被检样品、试剂分注探针41排出试剂后,搅拌反应部3中的停止在搅拌位置的反应容器内的标准样品与试剂的混合液或被检样品与试剂的混合液。
测定部6对反应部3中的反应容器内的发生反应后的混合液进行光学测定。由于反应部3中的反应需要保持在恒温的情况下进行,因此在反应部3中还设置有含有恒温水的恒温水槽,含有恒温水的恒温水槽使反应部3中的反应过程始终处于恒温状态。
测定部6对反应部3中的各个反应容器内的混合液照射光,测定部6检测透过反应部3中的反应容器内的混合液的光,并基于得到的检测信号生成例如以吸光度、吸光度的变化量表示的标准数据、被检数据。
清洗部8清洗由测定部6完成了测定的反应部3中的停止在清洗位置的反应容器。清洗部8具备清洗喷嘴、清洗单元以及干燥喷嘴。清洗部8通过清洗喷嘴抽吸反应部3中的反应容器内的作为废液的混合液。清洗部8利用清洗单元向抽吸过废液的反应容器排出清洗液以对反应容器进行清洗。清洗部8通过干燥喷嘴向清洗过的反应容器供给干燥空气,由此使反应容器干燥。
废液箱9收集自动分析装置1在工作过程中产生的废液,例如反应部3的恒温水槽中被替换掉的恒温水、被清洗部8清洗后的反应容器中的废液。废液箱9将收集的废液排出到废液箱9的外部。为了避免大流量的废液同时流入到废液箱9时,大量废液无法及时从废液箱9中排出的情况,废液箱9的内部具有一定的容纳废液的空间。
下面,通过图2对现有技术中涉及的自动分析装置的废液箱9a的结构进行说明。
图2是表示现有技术中的自动分析装置的废液箱9a的剖视示意图。在图2中为了清楚的示出各部件之间的关系,省略了剖面线。
如图2所示,在现有技术中,废液箱9a为中空的矩形体,废液箱9a的顶部(+Y方向的表面)形成有第一废液口91a以及第二废液口92a。废液箱9a的底部(-Y方向的表面)形成有排液口94a。废液箱9a的顶部和底部平行于水平面(XZ平面)。第一废液口91a以及第二废液口92a用于使自动分析装置1中的例如反应部3、清洗部8产生的废液流入到废液箱9a中,第一废液口91a使浓度较低的第一废液910a(例如反应部3的恒温水槽中的恒温水)流入到废液箱9a中,第二废液口92a使浓度较高的第二废液920a(例如清洗部8对反应容器进行清洗后的废液)流入到废液箱9a中。排液口94a用于将废液箱9a中的废液排放到废液箱9a的外部。
由于废液箱9a的底部为平行于水平面(XZ平面)的平面,当废液箱9a中的废液的浓度高、粘性大时,废液不容易从排液口94a迅速的排出,随着长时间的使用,废液箱9a的底部容易出现废液中的沉积物残留的情况。当沉积物不断聚积到一定程度后凝结在废液箱9a的排液口94a附近,导致排液口94a被堵住。若废液箱9a中的废液无法顺利排出,将导致自动分析装置停止工作。
下面,通过图3、图4对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自动分析装置1中的避免废液中的沉积物残留的废液箱9的结构进行说明。
图3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自动分析装置1的废液箱9的剖视示意图。
图4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自动分析装置1中的反应部3、清洗部8与废液箱9之间的连接关系示意图。
在图3、图4中为了清楚的示出各部件之间的关系,省略了剖面线。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3所示,废液箱9由顶壁901、底壁902以及侧壁903构成的中空的箱体。
顶壁901与水平面(XZ平面)平行,顶壁901为废液箱9的位于纵向方向(Y轴方向)的上方(+Y方向)的壁。
底壁902为倾斜的斜面,底壁902为废液箱9的位于纵向方向(Y轴方向)的下方(-Y方向)的壁。例如,底壁902以越朝右侧(+X方向)越朝下(-Y方向)倾斜的方式形成。底壁902的-X方向上的端部与顶壁901的-X方向上的端部连续。
由于底壁902是倾斜的斜面,因此在纵向方向(Y轴方向)上,底壁902的+X方向上的端部与顶壁901的+X方向上的端部之间间隔一定距离。
侧壁903为连续顶壁901的+X方向上的端部与底壁902的+X方向上的端部的壁,侧壁903与YZ平面平行。另外,虽然在图3中未示出,但废液箱9的进深方向上(Z轴方向)的两端分别具有与XY平面平行的侧壁,两个侧壁封闭废液箱9的进深方向(Z轴方向)上的两端。
由此,通过顶壁901、底壁902、侧壁903以及两个与XY平面平行的侧壁,废液箱9形成为封闭的中空的箱体。
废液箱9的顶壁901上形成有多个废液口,例如:多个废液口包括第一废液口91、第二废液口92。第一废液口91用于使第一废液910流入到废液箱9中,第二废液口92用于使第二废液920流入到废液箱9中。从第一废液口91流入的液体滴落到底壁902的位置D1上,从第二废液口92流入的液体滴落到底壁902的位置D2上。从第一废液口91流入的液体滴落到底壁902的位置D1在纵向方向(Y轴方向)上高于从第二废液口92流入的液体滴落到底壁902的位置D2。
废液箱9的底壁902上形成有排液口94,排液口94用于使废液箱9中收集的废液排放到废液箱9的外部。排液口94设置在底壁902的最低点。在本实施方式中,该最低点为底壁902的位于+X方向上的端部。
如图4所示,反应部3与废液箱9之间通过管路L1连接,具体地,管路L1的一端与反应部3中排放废液的排液口31连接,管路L1的另一端与废液箱9的第一废液口91连接。
清洗部8与废液箱9之间通过管路L2连接,具体地,管路L2的一端与清洗部8中排放废液的排液口81连接,管路L2的另一端与废液箱9的第二废液口92连接。
反应部3中的废液经过排液口31、管路L1以及第一废液口91被排放到废液箱9中。清洗部8中的废液经过排液口81、管路L2以及第二废液口92被排放到废液箱9中。由此通过废液箱9对反应部3以及清洗部8中的废液进行收集。
反应部3排放的废液例如为恒温水槽中的被替换掉的恒温水,清洗部8排放的废液例如为清洗测定后的容器所产生的废液,在本实施方式中,从第一废液口91流入的液体的浓度低于从第二废液口92流入的液体的浓度。
如图3所示,由于废液箱9的底壁902为越朝横向方向上的右侧(+X方向)越向下(-Y方向)倾斜的斜面,因此,当反应部3中的废液、清洗部8中的废液通过废液口流入到废液箱9并接触底壁902后,在重力的作用下,沿着在底壁902的内侧面形成的倾斜的流路S朝右侧(+X方向)流动到排液口94。也就是说,流路S引导进入到废液箱9中的废液流动到排液口94。
当沿着流路S流动的废液浓度较高、粘性较大时,有可能会有一部分废液残留在底壁902上,残留的废液中的沉积物聚积在废液箱9的底壁902后,会堵塞废液箱9的排液口94。
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了避免上述情况,如图3所示,将使较低浓度废液流入的第一废液口91设置在靠近废液箱9的横向方向上的左侧(-X方向上的一侧)的位置,将使相对于从第一废液口91流入的废液的浓度更高的废液流入的第二废液口92设置在靠近废液箱9的横向方向上的右侧(+X方向上的一侧)的位置。由于底壁902越朝横向方向上的右侧(+X方向上的一侧)越向下(-Y方向)倾斜,因此,在纵向方向(Y轴方向)上,第一废液口91相对于第二废液口92更接近底壁902。也就是说,在横向方向(X轴方向)上,第一废液口91相对于第二废液口92位于远离排液口94的位置,即第一废液口91相对于第二废液口92更靠近流路S的上游侧。
从第一废液口91流入的液体(例如第一废液910)流入到废液箱9后,滴落到底壁902的位置D1上,并沿着流路S流动到排液口94处,通过排液口94被排出到废液箱9的外侧。从第二废液口92流入的液体(例如第二废液920)流入到废液箱9后,滴落到底壁902的位置D2上,并沿流路S流动到排液口94处,通过排液口94被排出到废液箱9的外侧。
在纵向方向(Y轴方向)上,第一废液910滴落到底壁902的位置D1高于第二废液920滴落到底壁902的位置D2。也就是说,在流路S的路径上,第二废液920从第二废液口92滴落到底壁902的位置D2位于第一废液910从第一废液口91滴落到底壁902的位置D1的下游侧。因此,第一废液910沿底壁902流动到排液口94的距离比第二废液920沿底壁902流动到排液口94的距离长,并且第一废液910沿底壁902流动的路径完全覆盖第二废液920沿底壁902流动的路径。
如图4所示,当废液从反应部3中流出,并沿管路L1流动到废液箱9的第一废液口91时,由于反应部3与废液箱9之间具有高度差H,因此,流动到第一废液口91的液体通过重力势能被加压。由于从第一废液口91流入的液体的浓度、粘性相对较低,因此当从第一废液口91流入的液体流入到废液箱9时,从第一废液口91流入的液体会以较快的速度沿着倾斜的流路S流动,在快速流动时,相当于对废液箱9的底部进行冲洗。同时,由于从第一废液口91流入的液体沿底壁902流动的路径完全覆盖从第二废液口92流入的液体沿底壁902流动的路径,因此从第一废液口91流入的液体还可以对废液箱9中的浓度较高的从第二废液口92流入的液体进行稀释,使从第二废液口92流入的液体不会残留在废液箱9的底壁902上。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自动分析装置,通过使用浓度较低的废液对废液箱的底部进行冲洗并且稀释废液箱中的浓度较高的废液,可以避免废液残留在废液箱中,防止废液中的沉积物堵塞废液箱,减少自动分析装置的故障。
另外,为了进一步防止废液箱9中出现废液残留的情况,在本实施方式中,优选地,将倾斜的流路S设置为最速降线。当倾斜的流路S为最速降线时,从第一废液口91流入的液体在沿流路S流动时,能够更快的达到最大速度,由此能够加强对废液箱9的底部进行冲刷的能力,进一步防止废液箱9的底部出现废液残留。
另外,由于自动分析装置1在开机和关机时,会对反应部3中的废液进行更换,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了实现废液的再利用,如图4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自动分析装置1中还设置有控制部T,例如将电磁阀作为控制部T。控制部T设置在连接反应部3的排液口31以及废液箱9的第一废液口91的向第一废液口91引导液体流出的管路L1中。控制部T在自动分析装置1开机和/或关机时,使管路L1中的液体直接排入废液箱9。
另外,如图3所示,在废液箱9的顶壁901上还可以设置检测部96,检测部96检测废液箱9的排液口94是否堵塞。检测部96例如可以为与自动分析装置1中的控制部电连接的浮子开关。当废液箱9的排液口94堵塞时,废液箱9中的废液的水位会升高,当水位升高到浮子开关的位置时,浮子开关输出到自动分析装置1的控制部的信号发生改变,通过信号的变化,实现对废液箱9是否堵塞的检测。检测部96例如还可以为与自动分析装置1中的控制部电连接的流速传感器。当废液箱9的排液口94堵塞时,废液箱9中的废液的水位会升高,当水位升高到流速传感器的位置时,流速传感器检测到周围有液体流动并向自动分析装置1的控制部发出信号,通过流速传感器传输的信号,实现对废液箱9是否堵塞的检测。
另外,如图4所示,为了使从第一废液口91流入的液体达到更好的清洗效果,在自动分析装置1中还设置有加压机构P,加压机构P设置在向第一废液口91引导液体流出的管路L1中,加压机构P对排放到管路L1中的废液进行加压,当废液的压力变大时,能够增强对废液箱9的冲洗效果,进一步避免废液残留在废液箱9中,防止废液中的沉积物堵塞废液箱9。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3所示,还可以在废液箱9的顶壁901上设置用于流入其他废液的流入口,例如使清洗部8排出的酸碱洗净后的第三废液930流入的第三废液口93。此时,如图4所示,自动分析装置1还具有连接清洗部8的排液口82与废液箱9的第三废液口93的管路L3。
在本实施方式中,从第一废液口91流入的液体例如可以是现有技术中用于清洗反应容器、探针以及搅拌器的专用的清洗水,也可以是被替换掉的恒温水。还可以是清洗部8排出的水清洗后的废液及干燥吸出的废液。
从第二废液口92流入的液体例如可以是恒温水,也可以是清洗部8排出的酸碱洗净后的废液。
从第三废液口93流入的液体例如为清洗部8排出的酸碱洗净后的废液。
虽然上述示例了从各个废液口流入的液体的种类,但本实施方式并不对此进行限定。如图3、图4所示,只要使从第一废液口91流入的液体的浓度、从第二废液口92流入的液体的浓度、从第三废液口93流入的液体的浓度依次由低到高进行排列即可,具体废液种类的任何一种组合都可以。
(第二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图5和图6对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自动分析装置1中的避免废液中的沉积物残留的废液箱9的结构进行说明。
图5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自动分析装置1的废液箱9的剖视示意图。
图6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自动分析装置1中的反应部3、清洗部8与废液箱9之间的连接关系示意图。
在图5、图6中为了清楚的示出各部件之间的关系,省略了剖面线。
在本实施方式中,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部分不再赘述,仅针对不同的地方进行说明。
如图5所示,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在本实施方式中,废液箱9为由顶壁904以及底壁905构成的多分歧接头。
顶壁904为拱形的壁,顶壁904为废液箱9的位于纵向方向(Y轴方向)的上方(+Y方向)的壁。拱形的顶壁904构成为越从顶壁904的边缘朝向顶壁904的中心越在纵向方向上朝上方(+Y方向)突出。也就是说,顶壁904的中央高于顶壁904的边缘。
底壁905为倾斜的斜面,底壁905为废液箱9的位于纵向方向(Y轴方向)的下方(-Y方向)的壁。例如,底壁905构成为越从底壁905的边缘朝向底壁905的中心越在纵向方向上朝下方(-Y方向)倾斜。也就是说,底壁905的中央低于底壁905的边缘。底壁905为凹形的壁。
底壁905的边缘与顶壁904的边缘连续,由此通过顶壁904与底壁905,废液箱9形成为封闭的中空的箱体。
废液箱9的顶壁904上形成有多个废液口,例如:多个废液口包括第一废液口91、第二废液口92。第一废液口91用于使第一废液910流入到废液箱9中,第二废液口92用于使第二废液920流入到废液箱9中。从第一废液口91流入的液体滴落到底壁905的位置D1上,从第二废液口92流入的液体滴落到底壁905的位置D2上。从第一废液口91流入的液体滴落到底壁905的位置D1在纵向方向(Y轴方向)上高于从第二废液口92流入的液体滴落到底壁905的位置D2。
废液箱9的底壁905上形成有排液口94,排液口94用于使废液箱9中收集的废液排放到废液箱9的外部。排液口94设置在底壁905的中央,即底壁905的最低点。
如图6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反应部3与废液箱9之间通过管路L1连接。清洗部8与废液箱9之间通过管路L2连接
反应部3中的废液通过第一废液口91排放到废液箱9中。清洗部8中的废液通过第二废液口92排放到废液箱9中。由此通过废液箱9对反应部3以及清洗部8中的废液进行收集。
反应部3排放的废液例如为恒温水槽中的被替换掉的恒温水,清洗部8排放的废液例如为清洗测定后的容器所产生的废液,在本实施方式中,从第一废液口91流入的液体的浓度低于从第二废液口92流入的液体的浓度。
如图5所示,由于废液箱9的底壁905为越朝底壁905的中心越在纵向方向上朝下方(-Y方向)倾斜的斜面,因此,当反应部3中的废液、清洗部8中的废液通过废液口流入到废液箱9并接触底壁905后,在重力的作用下,沿着在底壁905的内侧面形成的倾斜的流路S1朝底壁905的中央流动到排液口94。也就是说,底壁905引导进入到废液箱9中的废液流动到排液口94。
为了防止高浓度废液在底壁905上残留,导致排液口94堵塞。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5所示,将排放较高浓度废液的第二废液口92相对于排放较低浓度废液的第一废液口91设置在更靠近顶壁904的中央的位置。由于底壁905为越从底壁905的边缘朝向底壁905的中心越在纵向方向上朝下方(-Y方向)倾斜,因此,在纵向方向(Y轴方向)上,第一废液口91相对于第二废液口92更接近底壁905。也就是说,在横向方向(X轴方向)上,第一废液口91相对于第二废液口92设置在远离排液口94的位置,即第一废液口91相对于第二废液口92更靠近流路S1的上游侧。
从第一废液口91流入的液体(例如第一废液910)流入到废液箱9后,滴落到底壁905的位置D1上,从第二废液口92流入的液体(例如第二废液920)到废液箱9后,滴落到底壁905的位置D2上,之后,废液沿着流路S1流动到排液口94处,通过排液口94被排出到废液箱9的外侧。
在纵向方向(Y轴方向)上,第一废液910滴落到底壁905的位置D1高于第二废液920滴落到底壁905的位置D2。也就是说,在流路S1的路径上,第二废液920从第二废液口92滴落到底壁905上的位置D2位于第一废液910从第一废液口91滴落到底壁905上的位置D1的下游侧。因此,第一废液910沿底壁905流动到排液口94的距离比第二废液920沿底壁905流动到排液口94的距离长,并且第一废液910沿底壁905流动的路径完全覆盖第二废液920沿底壁905流动的路径。
如图6所示,当废液从反应部3中流出,并沿管路L1流动到废液箱9的第一废液口91时,由于反应部3与废液箱9之间具有高度差H,因此,流动到第一废液口91的液体通过重力势能被加压。由于从第一废液口91流入的液体的浓度、粘性相对较低,因此当从第一废液口91流入的液体流入到废液箱9时,从第一废液口91流入的液体会以较快的速度沿着倾斜的流路S1流动,在快速流动时,相当于对废液箱9的底部进行冲洗。同时,由于从第一废液口91流入的液体沿底壁905流动的路径完全覆盖从第二废液口92流入的液体沿底壁905流动的路径,因此从第一废液口91流入的液体还可以对废液箱9中的浓度较高的从第二废液口92流入的液体进行稀释,使从第二废液口92流入的液体不会残留在废液箱9的底壁905上。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自动分析装置,通过使用浓度较低的废液对废液箱的底部进行冲洗并且稀释废液箱中的浓度较高的废液,可以避免废液残留在废液箱中,防止废液中的沉积物堵塞废液箱,减少自动分析装置的故障。
另外,由于废液箱9为多分歧接头的结构,因此需要保证废液箱9的底壁905与排液口94之间没有导致废液积存的死角。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5所示,废液箱9的底壁905与排液口94之间的连接处平滑地连续。通过使底壁905与排液口94平滑地连续,废液箱9中不会形成长期积存液体的死角,因此不会由于废液残留而导致堵塞废液箱。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将多分歧接头作为废液箱9,因此需要使多分歧接头的内部具有一定的容纳空间。如图5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废液箱9还具有暂存从第一废液口91以及第二废液口92流入的液体的收集室906,通过收集室906,即使在不同废液同时排出,且排出量较大时,也可以通过收集室906进行缓存,防止废液箱9中的废液溢出。
另外,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地,为了进一步防止废液箱9中出现废液残留的情况,加强对废液箱9的底部进行冲刷的能力,在本实施方式中,可以将倾斜的流路S1设置为最速降线。
另外,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地,为了实现废液的再利用,如图6所示,在自动分析装置1的连接反应部3以及废液箱9的向第一废液口91引导液体流出的的管路L1中设置有控制部T,例如将电磁阀作为控制部T。控制部T在自动分析装置1开机和/或关机时,使管路L1中的液体直接排入废液箱9。
另外,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地,如图5所示,在废液箱9中还可以设置检测部96,检测部96检测废液箱9的排液口94是否堵塞。在本实施方式中,可以在废液箱9的顶壁904上设置溢流管97,在溢流管97中安装检测部96。也可以不设置溢流管,而是在任意一个废液口中设置检测部96,此时,只需要使该废液口不再接收废液即可。
检测部96例如可以为与自动分析装置1中的控制部电连接的浮子开关。当废液箱9的排液口94堵塞时,废液箱9中的废液的水位会升高,当水位升高到浮子开关的位置时,浮子开关输出到自动分析装置1的控制部的信号发生改变,通过信号的变化,实现对废液箱9是否堵塞的检测。检测部96例如还可以为与自动分析装置1中的控制部电连接的流速传感器。当废液箱9的排液口94堵塞时,废液箱9中的废液的水位会升高,当水位升高到流速传感器的位置时,流速传感器检测到周围有液体流动并向自动分析装置1的控制部发出信号,通过流速传感器传输的信号,实现对废液箱9是否堵塞的检测。
另外,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地,如图6所示,为了使从第一废液口91流入的液体达到更好的清洗效果,在自动分析装置1中还设置有加压机构P,加压机构P设置在向第一废液口91引导液体流出的管路L1中,加压机构P对排放到管路L1中的废液进行加压,当废液的压力变大时,能够增强对废液箱9的冲洗效果,进一步避免废液残留在废液箱9中,防止废液中的沉积物堵塞废液箱9。
另外,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地,如图5所示,还可以在废液箱9的顶壁904上设置用于流入其他废液的流入口,例如使清洗部8排出的酸碱洗净后的第三废液930流入的第三废液口93。此时,如图6所示,自动分析装置1还具有连接清洗部8与废液箱9的管路L3。
在本实施方式中,从第一废液口91流入的液体例如可以是现有技术中用于清洗反应容器、探针以及搅拌器的专用的清洗水,也可以是被替换掉的恒温水。还可以是清洗部8排出的水清洗后的废液及干燥吸出的废液。
从第二废液口92流入的液体例如可以是恒温水,也可以是清洗部8排出的酸碱洗净后的废液。
从第三废液口93流入的液体例如为清洗部8排出的酸碱洗净后的废液。
虽然上述示例了从各个废液口流入的液体的种类,但本实施方式并不对此进行限定。如图5、图6所示,只要使从第一废液口91流入的液体的浓度、从第二废液口92流入的液体的浓度、从第三废液口93流入的液体的浓度依次由低到高进行排列即可,具体废液种类的任何一种组合都可以。
(第三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图7和图8对本实用新型的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自动分析装置1中的避免废液中的沉积物残留的废液箱9的结构进行说明。
图7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的自动分析装置1的废液箱9的剖视示意图。
图8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的自动分析装置1中的反应部3、清洗部8与废液箱9之间的连接关系示意图。
在图7、图8中为了清楚的示出各部件之间的关系,省略了剖面线。
在本实施方式中,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部分不再赘述,仅针对不同的地方进行说明。
如图7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废液箱9由顶壁907、侧壁908以及底壁909构成的中空的箱体。
顶壁907与水平面(XZ平面)平行,顶壁907为废液箱9的位于纵向方向(Y轴方向)的上方(+Y方向)的壁。
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底壁909可以不是倾斜的斜面,例如,在本实施方式中,底壁909与水平面(XZ平面)平行。
两个侧壁908为连续顶壁907与底壁909的壁,侧壁908与YZ平面平行。另外,虽然在图7中未示出,但废液箱9的进深方向上(Z轴方向)的两端分别具有与XY平面平行的侧壁,两个侧壁封闭废液箱9的进深方向(Z轴方向)上的两端。
由此,通过顶壁907、底壁909、两个侧壁908以及两个与XY平面平行的侧壁,废液箱9形成为封闭的中空的箱体。
废液箱9的顶壁907上形成有多个废液口,例如:多个废液口包括第一废液口91、第二废液口92。第一废液口91用于使第一废液910流入到废液箱9中,第二废液口92用于使第二废液920流入到废液箱9中。
废液箱9的底壁909上形成有排液口94,排液口94用于使废液箱9中收集的废液排放到废液箱9的外部。
如图8所示,反应部3与废液箱9之间通过管路L1连接,具体地,管路L1的一端与反应部3中排放废液的排液口31连接,管路L1的另一端与废液箱9的第一废液口91连接。
清洗部8与废液箱9之间通过管路L2连接,具体地,管路L2的一端与清洗部8中排放废液的排液口81连接,管路L2的另一端与废液箱9的第二废液口92连接。
反应部3中的废液经过排液口31、管路L1以及第一废液口91被排放到废液箱9中。清洗部8中的废液经过排液口81、管路L2以及第二废液口92被排放到废液箱9中。由此通过废液箱9对反应部3以及清洗部8中的废液进行收集。
反应部3排放的废液例如为恒温水槽中的被替换掉的恒温水,清洗部8排放的废液例如为清洗测定后的容器所产生的废液,在本实施方式中,从第一废液口91流入的液体的浓度低于从第二废液口92流入的液体的浓度。
为了防止高浓度废液在底壁909上残留,导致排液口94堵塞,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7所示,在废液箱9上还设置有对废液箱9的内部进行冲洗的清洗喷嘴95,清洗喷嘴95与第一废液口91连接,清洗喷嘴95上具有多个朝向不同方位的细小的孔,从第一废液口91流入的液体通过清洗喷嘴95的孔朝废液箱9的内部的各个位置喷射。
如图8所示,当废液从反应部3中流出,并沿管路L1流动到废液箱9的第一废液口91时,由于反应部3与废液箱9之间具有高度差H,因此,流动到第一废液口91的液体通过重力势能被加压。由于从第一废液口91流入的液体的浓度、粘性相对较低,因此当从第一废液口91流入的液体流入到废液箱9时,通过清洗喷嘴95的孔对废液箱9的内部进行冲洗,并对废液箱9中的浓度较高的从第二废液口92流入的液体进行稀释,使从第二废液口92流入的液体不会残留在废液箱9的底壁909上。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自动分析装置,通过使用浓度较低的废液对废液箱的底部进行冲洗并且稀释废液箱中的浓度较高的废液,可以避免废液残留在废液箱中,防止废液中的沉积物堵塞废液箱,减少自动分析装置的故障。
另外,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地,为了实现废液的再利用,如图8所示,在自动分析装置1的连接反应部3以及废液箱9的向第一废液口91引导液体流出的的管路L1中设置有控制部T,例如将电磁阀作为控制部T。控制部T在自动分析装置1开机和/或关机时,使管路L1中的液体直接排入废液箱9。
另外,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地,如图7所示,在废液箱9中还可以设置检测部96,检测部96检测废液箱9的排液口94是否堵塞。检测部96例如可以为与自动分析装置1中的控制部电连接的浮子开关。当废液箱9的排液口94堵塞时,废液箱9中的废液的水位会升高,当水位升高到浮子开关的位置时,浮子开关输出到自动分析装置1的控制部的信号发生改变,通过信号的变化,实现对废液箱9是否堵塞的检测。检测部96例如还可以为与自动分析装置1中的控制部电连接的流速传感器。当废液箱9的排液口94堵塞时,废液箱9中的废液的水位会升高,当水位升高到流速传感器的位置时,流速传感器检测到周围有液体流动并向自动分析装置1的控制部发出信号,通过流速传感器传输的信号,实现对废液箱9是否堵塞的检测。
另外,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地,如图8所示,为了使从第一废液口91流入的液体达到更好的清洗效果,在自动分析装置1中还设置有加压机构P,加压机构P设置在向第一废液口91引导液体流出的管路L1中,加压机构P对排放到管路L1中的废液进行加压,当废液的压力变大时,能够增强对废液箱9的冲洗效果,进一步避免废液残留在废液箱9中,防止废液中的沉积物堵塞废液箱9。
另外,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地,如图7所示,还可以在废液箱9的顶壁907上设置用于流入其他废液的流入口,例如使清洗部8排出的酸碱洗净后的第三废液930流入的第三废液口93。此时,如图8所示,自动分析装置1还具有连接清洗部8与废液箱9的管路L3。
在本实施方式中,从第一废液口91流入的液体例如可以是现有技术中用于清洗反应容器、探针以及搅拌器的专用的清洗水,也可以是被替换掉的恒温水。还可以是清洗部8排出的水清洗后的废液及干燥吸出的废液。
从第二废液口92流入的液体例如可以是恒温水,也可以是清洗部8排出的酸碱洗净后的废液。
从第三废液口93流入的液体例如为清洗部8排出的酸碱洗净后的废液。
虽然上述示例了从各个废液口流入的液体的种类,但本实施方式并不对此进行限定。如图7、图8所示,只要使从第一废液口91流入的液体的浓度、从第二废液口92流入的液体的浓度、从第三废液口93流入的液体的浓度依次由低到高进行排列即可,具体废液种类的任何一种组合都可以。
根据上述至少一个实施方式说明的自动分析装置,通过低浓度废液对废液箱的底部进行冲洗,并稀释废液箱中的其他高浓度的废液,可以减少废液箱底部沉积物的残留,防止废液箱发生堵塞。
虽然说明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但是这些实施方式只是作为例子而提出的,并非意图限定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这些新的实施方式,能够以其他各种方式进行实施,在不脱离实用新型的要旨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各种省略,置换,组合,及变更。这些实施方式和其变形都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及要旨中,并且包含于权利要求书所记载的本实用新型及其均等范围内。

Claims (12)

1.一种自动分析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废液箱,收集反应部以及清洗部的废液,所述废液箱上具有第一废液口以及第二废液口,
其中,从所述第一废液口流入的液体的浓度低于从所述第二废液口流入的液体的浓度,当从所述第一废液口流入的液体流入到所述废液箱时对所述废液箱的底部进行冲洗并稀释所述废液箱中的从所述第二废液口流入的液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分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废液箱的底壁为斜面,从所述第一废液口流入的液体滴落到所述底壁的位置高于从所述第二废液口流入的液体滴落到所述底壁的位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分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废液箱具有对所述废液箱内部进行冲洗的清洗喷嘴。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分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废液箱具有检测所述废液箱的排液口是否堵塞的检测部。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分析装置,其特征在于,
从所述第一废液口流入的液体为清洗水或所述反应部的恒温水槽中的恒温水。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分析装置,其特征在于,
从所述第二废液口流入的液体为所述清洗部的废液。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分析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具有:
控制部,其设置在向所述第一废液口引导液体流出的管路中,
所述控制部在所述自动分析装置开机和/或关机时,使所述管路中的液体直接排入所述废液箱。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自动分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废液箱的顶壁与水平面平行,所述第一废液口以及所述第二废液口设置在所述废液箱的顶壁。
9.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自动分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废液箱的顶壁为拱形,所述第一废液口以及所述第二废液口设置在所述顶壁。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自动分析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具有:
加压机构,其设置在向所述第一废液口引导液体流出的管路中,并对所述管路中的液体加压。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自动分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废液箱的底壁与所述废液箱的排液口的连接处平滑地连续。
12.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自动分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废液箱具有暂存从所述第一废液口以及所述第二废液口流入的液体的收集室。
CN202121894922.3U 2021-08-13 2021-08-13 自动分析装置 Active CN21611729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894922.3U CN216117291U (zh) 2021-08-13 2021-08-13 自动分析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894922.3U CN216117291U (zh) 2021-08-13 2021-08-13 自动分析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117291U true CN216117291U (zh) 2022-03-22

Family

ID=8072585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1894922.3U Active CN216117291U (zh) 2021-08-13 2021-08-13 自动分析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611729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6437432B2 (ja) 自動分析装置
JP5587965B2 (ja) 化学分析装置
CN102313816B (zh) 自动分析装置
JP6068536B2 (ja) 自動分析装置
JP2009042067A (ja) 自動分析装置
WO2013099498A1 (ja) 自動分析装置
JP6742065B2 (ja) 自動分析装置および洗浄方法
CN101952730B (zh) 清洗装置和自动分析装置
US20140186234A1 (en) Automatic analysis apparatus
JPWO2012105398A1 (ja) 自動分析装置
JP7455142B2 (ja) 自動分析装置
CN216117291U (zh) 自动分析装置
CN112689764A (zh) 自动分析装置
JP2005257491A (ja) 自動分析装置
JP2011106828A (ja) 分注装置、自動分析装置及び分注方法
JP6462256B2 (ja) 自動分析装置
CN113711055B (zh) 自动分析装置
JP2013246055A (ja) 自動分析装置
JPH11352131A (ja) 自動分析装置
EP4393609A1 (en) Automated analysis device and feed tank for automated analysis device
JP2006126016A (ja) ノズル洗浄装置、及びそれを備える生化学分析装置
JP6998492B2 (ja) 自動分析装置
JP7433440B2 (ja) 自動分析装置
JP2009139238A (ja) 液体容器および自動分析装置
JP2017096763A (ja) 自動分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