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102099U - 一种轨道车辆及车厢、车厢顶部通风结构与车厢风道结构 - Google Patents

一种轨道车辆及车厢、车厢顶部通风结构与车厢风道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102099U
CN216102099U CN202121666856.4U CN202121666856U CN216102099U CN 216102099 U CN216102099 U CN 216102099U CN 202121666856 U CN202121666856 U CN 202121666856U CN 216102099 U CN216102099 U CN 21610209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carriage
cavity
air duct
retur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1666856.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银平
范明星
唐朝辉
王会娟
张洪
刘玉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Rail Transit Technology And Equipment Group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Rail Transit Technology And Equipment Group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Rail Transit Technology And Equipment Group Co ltd filed Critical Beijing Rail Transit Technology And Equipment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1666856.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610209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10209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10209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ir-Conditioning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轨道车辆及车厢、车厢顶部通风结构与车厢风道结构,该车厢风道结构包括风道壁、车厢内装顶板及第一隔板,风道壁与车厢内装顶板围成风道腔体,第一隔板在风道腔体内沿风道腔体的宽度方向设置且第一隔板将风道腔体分隔成进风腔及回风腔,风道壁设置有与进风腔连通的送风进风口及与回风腔连通的回风出风口,车厢内装顶板设置有与进风腔连通的送风出风口及与回风腔连通的回风进风口;上述车厢风道结构相对于独立的风道结构,重量更轻,有利于整车轻量化设计,能够获得更大的风道截面积,降低风道内气流的流动速度,降低噪声,并可在车厢长度方向上划分温度区域,乘客可在车厢内选择合适的位置,而不需要提前选择车厢,更加便利。

Description

一种轨道车辆及车厢、车厢顶部通风结构与车厢风道结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轨道交通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轨道车辆及车厢、车厢顶部通风结构与车厢风道结构。
背景技术
在现有的地铁等轨道车辆中,一个或多个送风风道独立地安装于内装顶板与车顶之间的空间内,送风风道由金属板材拼接围成,通过螺栓固定安装在车体上。为了能够安装送风风道,内装顶板与车顶之间要有足够的空间,这样会增加车辆的高度,或者占用车厢内的空间,再或者相对减少送风风道的横截面积,但这样就会影响送风风量,而且在车顶上设置独立的送风风道也会增加车辆的总重量,并且由于乘客体感差异性较大,每到夏天,运营方都会收到车厢太冷或太热的意见反馈,为此目前的解决方案是提供强冷以及弱冷两种车厢,但这需要乘客上车前先根据自身情况确定进入何种车厢,不是很便利,且容易造成有些车厢拥挤,有些车厢空间浪费。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第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厢风道结构,以充分利用车顶与内装顶板之间的空间,以获得更大的风道截面积,并实现车厢内的温度分区,满足乘客个体差异性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第二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基于上述车厢风道结构的车厢顶部通风结构、车厢以及轨道车辆。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车厢风道结构,包括风道壁、车厢内装顶板以及第一隔板,所述风道壁与所述车厢内装顶板围成风道腔体,所述第一隔板在所述风道腔体内沿所述风道腔体的宽度方向设置且所述第一隔板将所述风道腔体分隔成进风腔以及回风腔,所述风道壁设置有与所述进风腔连通的送风进风口以及与所述回风腔连通的回风出风口,所述车厢内装顶板设置有与所述进风腔连通的送风出风口以及与所述回风腔连通的回风进风口。
优选地,所述第二隔板沿所述进风腔的长度方向设置于所述进风腔内且所述第二隔板将所述进风腔分隔为动压腔以及静压腔,所述第二隔板设置有多个通风孔,所述动压腔与所述静压腔通过各所述通风孔连通,所述送风进风口与所述动压腔连通,所述送风出风口与所述静压腔连通。
优选地,所述送风出风口设置有多个且各所述送风出风口沿所述进风腔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
优选地,所述送风出风口设置有能够启闭所述送风出风口并调节所述送风出风口出风方向及风量大小的送风格栅。
优选地,所述第一隔板在所述风道腔体内靠近所述风道腔体端部的位置设置。
优选地,所述风道腔体内在靠近所述风道腔体两端的位置分别设置有所述第一隔板以在所述风道腔体的两端分别形成所述回风腔。
优选地,所述风道壁与所述车厢内装顶板之间设置有支撑结构,所述支撑结构具有用于通风的镂空孔。
优选地,所述风道壁包括顶板、侧板以及端板,两个所述侧板分别连接于所述顶板的两侧,两个所述端板分别连接于所述顶板的两端,两个所述侧板以及两个所述端板分别与所述车厢内装顶板连接。
一种车厢顶部通风结构,包括多个如上任意一项所述的车厢风道结构,各所述车厢风道结构并排设置,相邻两个所述车厢风道结构之间形成有回风风道,所述回风风道用于将相邻两个所述车厢风道结构的回风出风口与温控设备的回风口连通。
一种车厢,包括如上所述的车厢顶部通风结构。
一种轨道车辆,包括车厢以及设置于车厢的温控设备,所述车厢为如上所述的车厢,所述温控设备的出风口与所述车厢的车厢顶部通风结构的各送风进风口连通,所述温控设备的回风口通过回风风道与所述车厢的车厢顶部通风结构的各回风出风口连通。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车厢风道结构,该车厢风道结构包括风道壁、车厢内装顶板以及第一隔板,其中,风道壁与车厢内装顶板围成风道腔体,第一隔板在风道腔体内沿风道腔体的宽度方向设置且第一隔板将风道腔体分隔成进风腔以及回风腔,风道壁设置有与进风腔连通的送风进风口以及与回风腔连通的回风出风口,车厢内装顶板设置有与进风腔连通的送风出风口以及与回风腔连通的回风进风口;上述车厢风道结构将车厢内装顶板作为车厢风道结构的一部分,相对于独立的风道结构,重量更轻,有利于整车轻量化设计,同时能够更充分地利用车厢内装顶板与车顶之间的空间,获得更大的风道截面积,从而降低风道内气流的流动速度,降低噪声,并且可以理解的是,进风腔用于向车厢内送风,回风腔用于将车厢内的空气送回温控设备,所以相对于回风腔对应的车厢区域,进风腔对应的车厢区域的温度会更冷或更暖,从而在车厢长度方向上进行温度区域划分,乘客可根据自身需求在车厢内移动至合适的位置,而不需要提前选择车厢,更加便利,也避免了某些车厢过于拥挤,某些车厢空间浪费的问题。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车厢风道结构的截面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车厢顶部通风结构的俯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车厢的侧视图。
图中:
1为风道壁;2为车厢内装顶板;3为第二隔板;4为动压腔;5为静压腔;6为送风出风口;7为送风格栅;8为车顶;9为第一隔板;10为进风腔;11为回风腔;12为送风进风口;13为回风风道;14为车厢;15为温控设备。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的核心之一在于提供一种车厢风道结构,该车厢风道结构的结构设计使其可以充分利用车顶与内装顶板之间的空间,以获得更大的风道截面积,并实现车厢内的温度分区,满足乘客个体差异性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核心在于提供一种基于上述车厢风道结构的车厢顶部通风结构、车厢以及轨道车辆。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和图2,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车厢风道结构的截面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车厢顶部通风结构的俯视图。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车厢风道结构,该车厢风道结构包括风道壁1、车厢内装顶板2以及第一隔板9。
其中,风道壁1与车厢内装顶板2围成风道腔体,第一隔板9在风道腔体内沿风道腔体的宽度方向设置且第一隔板9将风道腔体分隔成进风腔10以及回风腔11,风道壁1设置有与进风腔10连通的送风进风口12以及与回风腔11连通的回风出风口,车厢内装顶板2设置有与进风腔10连通的送风出风口6以及与回风腔11连通的回风进风口。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车厢风道结构将车厢内装顶板2作为车厢风道结构的一部分,相对于独立的风道结构,重量更轻,有利于整车轻量化设计,同时能够更充分地利用车厢内装顶板2与车顶8之间的空间,获得更大的风道截面积,从而降低风道内气流的流动速度,降低噪声,并且可以理解的是,进风腔10用于向车厢14内送风,回风腔11用于将车厢14内的空气送回温控设备15,所以相对于回风腔11对应的车厢区域,进风腔10对应的车厢区域的温度会更冷或更暖,从而在车厢长度方向上进行温度区域划分,如图3所示,乘客可根据自身需求在车厢14内移动至合适的位置,而不需要提前选择车厢14,更加便利,也避免了某些车厢14过于拥挤,某些车厢14空间浪费的问题。
由于温控设备15一般布置于车厢14的中部,因此,因此靠近车厢14中部的送风出风口6送出的风往往更凉、更暖,且风量也更大,为避免这一问题,使车厢各位置处的送风出风口6送出的风的冷量以及强度趋于一致,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第二隔板3沿进风腔10的长度方向设置于进风腔10内且第二隔板3将进风腔10分隔为动压腔4以及静压腔5,第二隔板3设置有多个通风孔,动压腔4与静压腔5通过各通风孔连通,送风进风口12与动压腔4连通,送风出风口6与静压腔5连通,这样在使用过程中,温控设备输出的风首先进入动压腔4中,然后沿着动压腔4长度方向进行扩散,在此过程中,通过第二隔板3上的通风孔进入静压腔5中,在静压腔5中扩散的同时从送风出风口6送至车厢,可见通过上述动压腔4以及第二隔板3的作用,可以在温控设备输出的风进入车厢前促使其进行扩散以及均流,从而使进风腔10在长度方向上的各处输出的风的强度以及冷量趋于一致。
上述送风出风口6可以仅设置一个且送风出风口6的长度与想要获得的车厢的强冷区域的长度一致,在送风出风口6的两端或者一端形成回风进风口,回风进风口的长度与想要获得的车厢弱冷区域的长度一致,上述送风出风口6也可以设置有多个且各送风出风口6沿进风腔10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当然若进风腔10的宽度足够宽,在进风腔10的宽度方向上也可以设置多个送风出风口6,相应地,回风进风口也可以设置多个且沿回风腔11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
上述送风出风口6以及回风进风口可以共用一个与车厢基本等长的格栅进行送风以及回风,当然也可以分别设置送风格栅7以及回风格栅,进一步地,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送风出风口6设置有能够启闭送风出风口6并调节送风出风口6出风方向及风量大小的送风格栅7,比如,该送风格栅7可以包括框架以及多个可转动设置于框架的栅板,各个栅板相互联动,框架与送风出风口6的口径尺寸相适配,且框架本身可周向转动地设置于送风出风口6,各个栅板相对于框架转动至第一极限位置时,各栅板相互配合将送风出风口6封闭,各个栅板相对于框架转动至第二极限位置时,各栅板之间形成的通风间隙最大,送风出风口6开启至最大,各栅板与框架之间设置有阻尼装置,因此在转动过程中可以保持在第一极限位置与第二极限位置之间的任意位置,以改变风向以及风量。
作为优选地,上述第一隔板9在风道腔体内靠近风道腔体端部的位置设置。
进一步优化上述技术方案,风道腔体内在靠近风道腔体两端的位置分别设置有第一隔板9以在风道腔体的两端分别形成回风腔11,这样可以将原来的温控设备15下方集中回风的方案改为两端分散式回风,不会将温控设备噪声与回风气动噪声融合在一起传播到车厢内,有利于整车降噪。
作为优选地,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风道壁1与车厢内装顶板2之间设置有支撑结构,支撑结构具有用于通风的镂空孔。
作为优选地,上述风道壁1包括顶板、侧板以及端板,两个侧板分别连接于顶板的两侧,两个端板分别连接于顶板的两端,两个侧板以及两个端板分别与车厢内装顶板2连接,当然顶板、侧板以及端板之间可以相互焊接连接,也可以由一块板材折弯成型。
请参阅图2,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车厢顶部通风结构,该车厢顶部通风结构包括多个如上所述实施例所述的车厢风道结构,各车厢风道结构并排设置,相邻两个车厢风道结构之间形成有回风风道13,即相邻两个车厢风道结构共用该回风风道13,回风风道13用于将相邻两个车厢风道结构的回风出风口与温控设备15的回风口连通。
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车厢,该车厢包括上述车厢顶部通风结构。
基于上述车厢,如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轨道车辆,包括如上所述的车厢14以及设置于车厢14的温控设备15,温控设备15的出风口与车厢14的车厢顶部通风结构的各送风进风口12连通,温控设备15的回风口通过回风风道13与车厢14的车厢顶部通风结构的各回风出风口连通。
本说明书中各个实施例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部分互相参见即可。
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实用新型。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实用新型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Claims (11)

1.一种车厢风道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风道壁、车厢内装顶板以及第一隔板,所述风道壁与所述车厢内装顶板围成风道腔体,所述第一隔板在所述风道腔体内沿所述风道腔体的宽度方向设置且所述第一隔板将所述风道腔体分隔成进风腔以及回风腔,所述风道壁设置有与所述进风腔连通的送风进风口以及与所述回风腔连通的回风出风口,所述车厢内装顶板设置有与所述进风腔连通的送风出风口以及与所述回风腔连通的回风进风口。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厢风道结构,其特征在于,第二隔板沿所述进风腔的长度方向设置于所述进风腔内且所述第二隔板将所述进风腔分隔为动压腔以及静压腔,所述第二隔板设置有多个通风孔,所述动压腔与所述静压腔通过各所述通风孔连通,所述送风进风口与所述动压腔连通,所述送风出风口与所述静压腔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厢风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送风出风口设置有多个且各所述送风出风口沿所述进风腔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厢风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送风出风口设置有能够启闭所述送风出风口并调节所述送风出风口出风方向及风量大小的送风格栅。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厢风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隔板在所述风道腔体内靠近所述风道腔体端部的位置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厢风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风道腔体内在靠近所述风道腔体两端的位置分别设置有所述第一隔板以在所述风道腔体的两端分别形成所述回风腔。
7.根据权利要求1、2及6任意一项所述的车厢风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风道壁与所述车厢内装顶板之间设置有支撑结构,所述支撑结构具有用于通风的镂空孔。
8.根据权利要求1、2及6任意一项所述的车厢风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风道壁包括顶板、侧板以及端板,两个所述侧板分别连接于所述顶板的两侧,两个所述端板分别连接于所述顶板的两端,两个所述侧板以及两个所述端板分别与所述车厢内装顶板连接。
9.一种车厢顶部通风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多个如权利要求1-8任意一项所述的车厢风道结构,各所述车厢风道结构并排设置,相邻两个所述车厢风道结构之间形成有回风风道,所述回风风道用于将相邻两个所述车厢风道结构的回风出风口与温控设备的回风口连通。
10.一种车厢,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车厢顶部通风结构。
11.一种轨道车辆,包括车厢以及设置于车厢的温控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车厢为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车厢,所述温控设备的出风口与所述车厢的车厢顶部通风结构的各送风进风口连通,所述温控设备的回风口通过回风风道与所述车厢的车厢顶部通风结构的各回风出风口连通。
CN202121666856.4U 2021-07-21 2021-07-21 一种轨道车辆及车厢、车厢顶部通风结构与车厢风道结构 Active CN21610209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666856.4U CN216102099U (zh) 2021-07-21 2021-07-21 一种轨道车辆及车厢、车厢顶部通风结构与车厢风道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666856.4U CN216102099U (zh) 2021-07-21 2021-07-21 一种轨道车辆及车厢、车厢顶部通风结构与车厢风道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102099U true CN216102099U (zh) 2022-03-22

Family

ID=8072283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1666856.4U Active CN216102099U (zh) 2021-07-21 2021-07-21 一种轨道车辆及车厢、车厢顶部通风结构与车厢风道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610209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361582B (zh) 一种轨道车辆用低噪音空调风道
US20090275277A1 (en) Alternate directional momentum ventilation nozzle for passenger cabins
US3289564A (en) Air-conditioning devices for automobile vehicles
WO2019144538A1 (zh) 一种双层列车车厢和列车
US20130303069A1 (en) Duct architecture for regulating climate zone in a vehicle
KR101264614B1 (ko) 자동차용 후석 공조시스템
CN216102099U (zh) 一种轨道车辆及车厢、车厢顶部通风结构与车厢风道结构
CN103158732A (zh) 高速动车组空调风道系统
CN113183997B (zh) 一种轨道车辆车顶结构
CN202413811U (zh) 高速动车组空调风道系统
CN109969212B (zh) 轨道列车及其空调风道
HU198874B (en) Roof longitudinal for buses
RU209232U1 (ru) Устройство распределения воздуха в салоне пассажирского вагона
CN216185117U (zh) 一种地铁车辆风道结构
KR20220068552A (ko) 차량용 공조장치
US20230044225A1 (en) Air outlet structure, column, and vehicle
CN217778284U (zh) 双层车辆的空调系统及双层车辆
CN212022251U (zh) 一种客车空调系统
CN115123326A (zh) 一种地铁车辆风道结构
CN215398664U (zh) 一种轨道车辆空调系统和轨道车辆
CN115556784A (zh) 一种送回风系统、车厢及轨道车辆
CN209870015U (zh) 一种带有多层通道的汽车空调导流板结构
HU213283B (en) Top channel arrangement for vehicless with a big space
CN220314652U (zh) 一种车辆风道结构及客车
CN212022642U (zh) 一种空调风分配箱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