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080341U - 加热膜组及装置 - Google Patents

加热膜组及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080341U
CN216080341U CN202122037940.6U CN202122037940U CN216080341U CN 216080341 U CN216080341 U CN 216080341U CN 202122037940 U CN202122037940 U CN 202122037940U CN 216080341 U CN216080341 U CN 21608034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ing
housing
heating film
flow channel
shel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2037940.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左祥贵
南春来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Midea Consumer Electric Manufactu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Midea Consumer Electric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Midea Consumer Electric Manufactu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Midea Consumer Electric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2037940.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608034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08034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08034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Instantaneous Water Boilers, Portable Hot-Water Supply Apparatuses, And Control Of Portable Hot-Water Supply Apparatus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加热膜组及装置。加热膜组包括壳体,壳体的内部形成有流道,壳体上分别形成有与流道的两端连通的流体进口和流体出口;加热膜贴附于流道。该加热膜组通过在壳体内设置流道并在流道的两端分别设置流体进口和流体出口,能够将流体通入流道中;通过流道上贴附加热膜,避免了使用发热管对流体加热的方式,能够通过加热膜实现对流道中的流体的快速加热,进而实现高功率、高效率的加热,避免了使用发热管导致的发热管与流道磕碰。而且,加热膜还具有强耐腐蚀性,易清洗等优点。

Description

加热膜组及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加热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加热膜组及装置。
背景技术
在相关技术中,即热式的加热装置多为即热式的管道加热器。这种类型的管道加热器,其结构一般包括导水管和发热管,发热管由导水管的一端插入,并沿着导水管的方向延伸至靠近导水管另一端的位置。当发热管工作时,即可对流经导水管的管腔的水进行加热。
为防止漏水等现象的发生,发热管插入导水管的一端通常会设置固定结构和密封结构,但是发热管的另一端在管腔内多为悬空的状态。这种类型的管道加热器,至少存在以下不足之处:
1、由于发热管的另一端为悬空的状态,故此,发热管的另一端容易碰到导水管的内壁,造成导水管的管壁过热,这就容易导致感温保护件的误报警,影响用户的正常使用;
2、发热管的另一端与导水管的管壁发生碰撞,容易损坏发热管,造成发热管的变形,甚至有可能造成发热管的防漏电涂层被划花导致漏电。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相关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加热膜组,能够实现对流体的快速加热,同时还能够防止感温保护件的误报警。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加热装置。
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实施例提供一种加热膜组,包括:
壳体,所述壳体的内部形成有流道,所述壳体上分别形成有与所述流道的两端连通的流体进口和流体出口;
加热膜,贴附于所述流道。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实施例的加热膜组,通过在壳体内设置流道并在流道的两端分别设置流体进口和流体出口,能够将流体通入流道中;通过流道上贴附加热膜,避免了使用发热管对流体加热的方式,能够通过加热膜实现对流道中的流体的快速加热,进而实现高功率、高效率的加热,避免了使用发热管导致的发热管与流道磕碰。而且,加热膜还具有强耐腐蚀性,易清洗等优点。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壳体包括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
所述第一壳体上设置有多个朝向所述第二壳体凹陷的凹槽,多个所述凹槽的槽底与所述第二壳体贴合,相邻两个所述凹槽的槽侧壁与所述第二壳体之间形成所述流道。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壳体与所述第二壳体可拆卸地连接;或者
所述第一壳体与所述第二壳体一体成型。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加热膜通过焊接过渡件焊接于所述第二壳体。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沿所述第一壳体的边缘,在所述第一壳体上形成有第一搭接边,沿所述第二壳体的边缘,在所述第二壳体上形成有第二搭接边,所述第一搭接边与所述第二搭接边搭接适配并固定,以使所述第二壳体安装于所述第一壳体。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搭接边与所述第二搭接边之间设置有密封件。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还包括外壳,所述外壳内形成有容纳槽,所述第一壳体安装于所述外壳的开口处,所述第二壳体置于所述容纳槽。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加热膜设置有通电接口,所述通电接口连接有连接端子,所述外壳上设置有避让所述连接端子的避让孔。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外壳上开设有安装孔,所述安装孔中安装有感温保护件,且所述感温保护件的感温端延伸至靠近所述加热膜。
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加热装置,包括控制件以及上述的加热膜组,所述控制件与所述加热膜电连接。
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实施例提供的加热装置,通过设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实施例中的加热膜组,能够实现对流道中的流体的快速加热,提高了对流体的加热效率,同时还能够避免感温保护件的误报警。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上述一个或多个技术方案,至少具有如下技术效果之一: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实施例的加热膜组,通过在壳体内设置流道并在流道的两端分别设置流体进口和流体出口,能够将流体通入流道中;通过流道上贴附加热膜,避免了使用发热管对流体加热的方式,能够通过加热膜实现对流道中的流体的快速加热,进而实现高功率、高效率的加热,避免了使用发热管导致的发热管与流道磕碰。而且,加热膜还具有强耐腐蚀性,易清洗等优点。
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实施例提供的加热装置,通过设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实施例中的加热膜组,能够实现对流道中的流体的快速加热,提高了对流体的加热效率,同时还能够避免感温保护件的误报警。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相关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相关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加热膜组的示意性主视图;
图2是图1中A-A方向的示意性剖视图;
图3是图1中B-B方向的示意性剖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加热膜组的示意性侧视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加热膜组的示意性后视图;
图6是图5中C-C方向的示意性剖视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加热膜组的示意性立体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安装的示意性主视图;
图9是图8中D-D方向的示意性剖视图;
图10是图8中E-E方向的示意性剖视图;
图11是图10中F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1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安装的示意性侧视图;
图1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安装的示意性后视图;
图14是图13中G-G方向的示意性剖视图;
图1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安装的示意性立体图;
图1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外壳的示意性立体图。
附图标记:
100、第一壳体;102、第二壳体;104、流道;105、焊接过渡件;106、加热膜;108、感温保护件;110、凹槽;112、流体进口;114、流体出口;116、第一搭接边;118、第二搭接边;120、外壳;122、连接端子;124、避让孔;126、安装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但不能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如图1至图16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加热膜组,主要包括壳体以及加热膜106;其中,在壳体的内部形成有流道104,在壳体上与流道104的两端对应的位置分别形成有与流道连通的流体进口和流体出口;加热膜106贴附于流道104。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壳体包括第一壳体100和第二壳体102,第一壳体100和第二壳体102可以一体成型,或者,第一壳体100和第二壳体102可以设置成可拆卸地连接形式。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第一壳体100和第二壳体102可以使用铝、铝合金等材料制成,通过铝、铝合金等材料制成的第一壳体100和第二壳体102具有质量轻、结构强度高等优点。由此,流道104形成在由第一壳体100和第二壳体102构成的壳体中。在流道104的外侧贴附有用于对流道104中的流体进行加热的加热膜106。这样一来,由于第一壳体100和第二壳体102由金属材料制成,因而,在流道104中通入流体后,经过加热膜106的加热,能够通过第一壳体100、第二壳体102更加快速地实现导热,进而能够实现对流道104中流体的加热。例如,流道104中的流体为水,进而能够实现对水的快速加热,或者还可以实现对水的汽化,高温的蒸汽可以实现对食材的快速加热。
如前所述,在第一壳体100和第二壳体102之间形成有流道104,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如图2、图6、图9和图14所示,在第一壳体100上设置有多个朝向第二壳体102凹陷的凹槽110,相邻两个凹槽110之间的间距相等。
每个凹槽110的槽底均与第二壳体102朝向第一壳体100的表面相贴合,需要说明的是,这里所说的贴合是指每个凹槽110的槽底的外壁均与第二壳体102朝向第一壳体100的表面相接触,且二者之间并没有间隙。这样一来,相邻两个凹槽110的槽侧壁的外壁面与第二壳体102朝向第一壳体100的表面之间就形成了上文所述的流道104。同时,为了保证流道104中的流体能够连续流动,第一壳体100上的凹槽110的两个端部并非延伸至第一壳体100的两端,这样一来,凹槽110的两个端部与第二壳体102的边缘之间即可形成间隙,进而使得流体能够在流道104中连续地流动。
此外,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流道104大致呈连续的弯折状形成于第一壳体100和第二壳体102之间。
参见图5和图13,形成在第一壳体100上的凹槽110的端部并未处于同一水平线上。具体地说,如图5和图13所示,在第一壳体100上共形成有3个凹槽110,以凹槽110的顶部端部为例,第一个凹槽110和第三个凹槽110的顶部端部位于同一水平线上,第二个凹槽110的顶部端部相较于第一个凹槽110和第三个凹槽110的顶部端部较低。这样一来,形成于第一壳体100和第二壳体102之间的流道104即可形成连续的弯折状。
当然,在其他的一些实施例中,可以按照上述方式将奇数个凹槽110的顶部端部设置于同一条水平线上,将偶数个凹槽110的顶部端部设置于另一条水平线上,这两条水平线相互平行,由此,就能够在第一壳体100和第二壳体102之间形成呈连续弯折状的流道104。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第一壳体100和第二壳体102之间采用可拆卸地连接方式,这样能够方便用户将第一壳体100和第二壳体102拆开进行清洗。例如,第一壳体100和第二壳体102可以采用卡接、粘接、焊接等方式进行连接。
当第一壳体100和第二壳体102采用卡接的方式连接时,可以在第一壳体100的边缘和第二壳体102的边缘分别设置卡接配合的卡块和卡槽。
当第一壳体100和第二壳体102采用粘接的方式连接时,可以在第一壳体100的边缘和第二壳体102的边缘分别涂覆粘胶以实现二者的粘接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第一壳体100和第二壳体102采用焊接的方式进行连接。为了提升第一壳体100和第二壳体102的焊接稳定性。
参见图10至图12,在第一壳体100上形成有第一搭接边116,其中,第一搭接边116沿着第一壳体100的边缘设置,第一搭接边116与第一壳体100可以采用一体成型的方式形成。在第二壳体102上形成有第二搭接边118,其中,第二搭接边118沿着第二壳体102的边缘设置,第二搭接边118与第二壳体102可以采用一体成型的方式形成。
当第一搭接边116与第二搭接边118贴合后,可以采用环焊的方式连接第一搭接边116和第二搭接边118,由此就能够实现第一壳体100与第二壳体102的安装固定。
为了防止流体从流道104中流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该加热膜组还包括密封件,密封件设置于第一搭接边116与第二搭接边118之间。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密封件可以采用耐高温的材料制成。
为了能够固定密封件,可以在第一搭接边116和第二搭接边118上分别设置用于固定密封件的安装槽。
参见图5、图7、图13和图15,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为了能够实现将流体导入流道104或者将流道104中的流体导出的目的,在第一壳体100上还分别设置有流体进口112和流体出口114。其中,流体进口112用于实现将流体导入流道104的作用,流体出口114用于实现将流道104中的流体导出的目的。由此,流体进口112与流体出口114分别与流道104流体连通。以流体是水为例,当用户需要对水进行加热时,可以通过流体进口112将水导入流道104中,当水流经流道104可以经过加热膜106的加热而吸收热量,被加热完毕的水能够通过流体出口114被导出流道104。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流道104中的流体可通过加热膜106实现加热。这样一来,就避免了相关技术中使用发热管对流体加热的方式,避免了由于使用发热管导致的发热管与流道磕碰问题的发生。加热膜106可采用厚膜丝网印刷工艺,在不锈钢基板上印刷绝缘介质、加热电阻、导体、玻璃保护釉等材料,通过高温烧结而成。由此,通过加热膜106实现对流体进行加热,能够实现高功率、高效率的加热。而且,加热膜106还具有强耐腐蚀性,易清洗等优点。
加热膜106可通过粘接、焊接等方式固定于第二壳体102,其中,加热膜106固定安装于第二壳体102背离第一壳体100的侧面,也即,第二壳体102朝向第一壳体100的侧面与第一壳体100上的凹槽110形成流道104,安装于第二壳体102背离第一壳体100的侧面的加热膜106能够对流道104中的流体进行加热。由此,第二壳体102背离第一壳体100的侧面为平面以方便加热膜106的固定安装。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加热膜106通过焊接过渡件105直接焊接于第二壳体102上背离第一壳体100的侧面。这里提及的焊接过渡件105可以采用铝板制成,这样能够提高传热效率。
参见图1至图4以及图16,该加热膜组还包括外壳120,通过设置外壳120能够实现对第一壳体100、第二壳体102以及加热膜106的保护。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外壳120可以采用耐高温的材料制成以防止外壳120受到高温而发生变形。
参见图16,在外壳120上形成有开口,在外壳120的内部形成有用于容纳第二壳体102以及加热膜106的容纳槽,第一壳体100安装于容纳槽的开口处以封闭容纳槽的开口。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第一壳体100与外壳120可以采用胶粘、卡接或者螺栓固定等方式进行连接。同样,为了防止外壳120中的热量溢出烫伤用户,在第一壳体100与外壳120的连接位置之间还可以设置有密封圈。
参见图8,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在加热膜106上设置有通电接口,在通电接口上安装有连接端子122,连接端子122用于外接电源以实现加热膜106的通电加热。相应的,参见图16,在外壳120上设置有避让孔124,设置于通电接口上的连接端子122穿出避让孔124与外接电源实现连接。
相应的,为了实现对连接端子122的固定,在避让孔124上还可以设置相应的固定结构以实现上述目的。例如,连接端子122可以通过卡接、螺栓连接等方式安装于避让孔124。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感温保护件108可以使用突跳温控器或者过热熔断器等,以实现对加热膜106加热状态的检测,由此即可实现防止干烧的目的。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感温保护件108可以安装在外壳120上。相应的,参见图16,在外壳120上开设有安装孔126,感温保护件108可以通过螺栓、卡接等方式安装于安装孔126中。为了实现感温保护件108对加热膜106的加热状态的检测,感温保护件108的感温端由安装孔126穿入外壳120的容纳槽中并延伸至靠近加热膜106的位置。
下面结合参见图1至图16,对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实施例提供的加热膜组的使用方法进行简单说明:
以流体是水为例,当需要对水进行加热时,可以通过流体进口112将水导入流道104中,当水进入流道104后,用户可以通过对控制件的操作,控制加热膜106对流道104中的水进行加热,由于加热膜106采用厚膜丝网印刷工艺,因而能够实现对流道104中的水的快速加热。当流道104中的水被加热完成后,能够通过流体出口114将加热后的水快速导出。在加热的过程中,还可以通过感温保护件108的检测,能够防止在加热过程中加热膜106的干烧,避免了加热膜106的损坏。
综上所述,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实施例的加热膜组,通过在第一壳体100和第二壳体102之间设置流道104,能够将流体通入流道104中;通过在第二壳体102上设置加热膜106,免了相关技术中使用发热管对流体加热的方式,进而能够通过加热膜106实现对流道104中的流体的快速加热,进而实现高功率、高效率的加热,还避免了由于使用发热管导致的发热管与流道磕碰问题的发生。而且,加热膜104还具有强耐腐蚀性,易清洗等优点。通过设置感温保护件108,能够实现对加热膜104加热状态的检测,由此即可实现防止干烧的目的。此外,通过在第一壳体100和第二壳体102的边缘分别设置能够搭接适配的第一搭接边116和第二搭接边118,并在第一搭接边116和第二搭接边118之间设置密封件,能够提高第一壳体100和第二壳体102之间的密封性能。
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实施例提供一种加热装置,包括控制件以及上述的加热膜组,控制件与加热膜106和/或感温保护件108电连接。
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实施例提供的加热装置,通过设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实施例中的加热膜组,能够实现对流道104中的流体的快速加热,提高了对流体的加热效率,同时还能够避免感温保护件108的误报警。
在该加热装置中,控制件能够与加热膜106电连接,这样一来,用户即可通过对控制件的控制,实现对加热膜106的控制。控制件还可以与感温保护件108电连接,这样一来,当感温保护件108检测到加热膜106的加热状态异常时,能够通过报警等方式告知用户。控制件还可以同时与加热膜106以及感温保护件108电连接,这样一来,当加热膜106的温度过高时,用户可以通过对控制件的控制,及时停止加热膜106的加热,进而提升了该加热装置的使用安全性。
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实施例提供的加热装置,例如可以是微波炉、加热饮水机等。当加热装置是微波炉时,可直接将流道104中的流体加热至蒸汽的状态以对食材进行加热;当加热装置是加热饮水机时,可以实现对流道104中的水的快速加热。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以上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而非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尽管参照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各种组合、修改或者等同替换,都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中。

Claims (10)

1.一种加热膜组,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包括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所述壳体的内部形成有流道,所述壳体上分别形成有与所述流道的两端连通的流体进口和流体出口;
加热膜,贴附于所述流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热膜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壳体上设置有多个朝向所述第二壳体凹陷的凹槽,多个所述凹槽的槽底与所述第二壳体贴合,相邻两个所述凹槽的槽侧壁与所述第二壳体之间形成所述流道。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加热膜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壳体与所述第二壳体可拆卸地连接;或者
所述第一壳体与所述第二壳体一体成型。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加热膜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膜通过焊接过渡件焊接于所述第二壳体。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加热膜组,其特征在于,沿所述第一壳体的边缘,在所述第一壳体上形成有第一搭接边,沿所述第二壳体的边缘,在所述第二壳体上形成有第二搭接边,所述第一搭接边与所述第二搭接边搭接适配并固定,以使所述第二壳体安装于所述第一壳体。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加热膜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搭接边与所述第二搭接边之间设置有密封件。
7.根据权利要求2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加热膜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外壳,所述外壳内形成有容纳槽,所述第一壳体安装于所述外壳的开口处,所述第二壳体置于所述容纳槽。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加热膜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膜设置有通电接口,所述通电接口连接有连接端子,所述外壳上设置有避让所述连接端子的避让孔。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加热膜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上开设有安装孔,所述安装孔中安装有感温保护件,且所述感温保护件的感温端延伸至靠近所述加热膜。
10.一种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控制件以及如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加热膜组,所述控制件与所述加热膜电连接。
CN202122037940.6U 2021-08-26 2021-08-26 加热膜组及装置 Active CN21608034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037940.6U CN216080341U (zh) 2021-08-26 2021-08-26 加热膜组及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037940.6U CN216080341U (zh) 2021-08-26 2021-08-26 加热膜组及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080341U true CN216080341U (zh) 2022-03-18

Family

ID=8067263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2037940.6U Active CN216080341U (zh) 2021-08-26 2021-08-26 加热膜组及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608034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560672B2 (en) Heated pump with boiling protection
CN216080341U (zh) 加热膜组及装置
CN112921596A (zh) 加热泵组件及洗涤装置
CN213878331U (zh) 一种模组排气结构及装置
CN216698511U (zh) 液冷板、电池模组及用电设备
CN213633362U (zh) 一种生物气溶胶检测装置
CN115540346A (zh) 热水供应装置
CN114126105A (zh) 一种加热器散热隔热装置及具有其的电加热器
CN216895056U (zh) 一种加热泵盖以及加热泵
CN108266888B (zh) 一种电加热器
CN112922901A (zh) 加热器的加热装置及集成加热泵
EP4245998A1 (en) Blade-heating heat pump cover and heat pump
CN214174940U (zh) 一种反应釜的温控系统及反应系统
CN213342270U (zh) 一种工业交换机散热柜
CN220818098U (zh) 加热装置及足部按摩设备
CN213207949U (zh) 一种电热炉的温控结构
CN218410281U (zh) 一种即热式陶瓷加热器
CN216080423U (zh) 感温法兰模块及热水器
CN219733734U (zh) 一种结合温控组件的加热泵盖及加热泵
CN219103320U (zh) 一种集成有出水结构的加热模块及电热水器
CN114636142B (zh) 烹饪装置及其蒸汽发生器
CN210569282U (zh) 一种热水器
CN215490569U (zh) 一种使用便捷的互联网维修设备
CN215119112U (zh) 云母板结构与电池包
CN218104907U (zh) 腔体检测结构及气溶胶产生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