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078105U - 一种双流道液压隔振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双流道液压隔振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078105U
CN216078105U CN202122561206.XU CN202122561206U CN216078105U CN 216078105 U CN216078105 U CN 216078105U CN 202122561206 U CN202122561206 U CN 202122561206U CN 216078105 U CN216078105 U CN 21607810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low channel
flow
cover plate
space
assembl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2561206.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沈霄峰
黄年兵
张裕军
林雨佳
潘兵兵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ianxin Zhaos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Jianxin Zhaos Group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ianxin Zhaos Group Corp filed Critical Jianxin Zhaos Group Corp
Priority to CN202122561206.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607810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07810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07810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mbined Devices Of Dampers And Spring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双流道液压隔振装置,包括阀体,在阀体上设置有内腔和流道,所述内腔设置于阀体内,流道设置于阀体外表面的侧面;所述流道包括流道入口、第一流道出口和第二流道出口,流道入口和第二流道出口设置于流道的两端,第一流道出口设置于流道入口和第二流道出口之间,第一流道出口使流道与内腔相通;流道入口到第一流道出口之间为第一流道,第一流道出口到第二流道出口之间为第二流道;本实用新型拥有两个流道,阻尼液在第一流道流动时行程较短,能够满足传统结构大阻尼;而阻尼液经过第一流道后再进入第二流道时行程较长,能在特定频率下(怠速)产生低动刚度的性能,发动机在怠速时的隔振效果更加突出。

Description

一种双流道液压隔振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减震装置的设计制造领域,更具体的来说,涉及一种双流道液压隔振装置。
背景技术
液压隔振装置,是现有器械设备内常用的隔振装置,相较于其他类型的隔振装置,液压隔振装置的隔振效果更为平缓和稳定;因此其常应用于汽车上,用于带给乘客良好、舒适的乘坐体验;
传统的的液压减振装置只有一个流道,液体在流道内流动将会产生大阻尼,进而使得整个液压隔振装置的动刚度提升,使得车辆在遇到路面起伏较大的路况时拥有较好的减震效果;但是随着动刚度提升车辆在怠速或是在平坦路面缓慢行驶时,车内的乘坐的舒适性较差。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克服了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结构简单、设计合理、减震效果优秀、乘坐舒适的一种双流道液压隔振装置。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双流道液压隔振装置,包括阀体,在阀体上设置有内腔和流道,所述内腔设置于阀体内,流道设置于阀体外表面的侧面;所述流道包括流道入口、第一流道出口和第二流道出口,流道入口和第二流道出口设置于流道的两端,第一流道出口设置于流道入口和第二流道出口之间,第一流道出口使流道与内腔相通;流道入口到第一流道出口之间为第一流道,第一流道出口到第二流道出口之间为第二流道。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流道和第二流道围绕阀体设置,第一流道设置于第二流道上方;在第一流道远离第二流道的一端设置有流道入口,在第二流道远离第一流道的一端设置有第二流道出口。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流道与第二流道均关于水平面平行;流道还包括过度区域,所述过度区域设置于第一流道和第二流道之间,并且第一流道出口设置于过度区域。
进一步的,还包括装配组件,所述装配组件包括橡胶体,在橡胶体内设置有液室;所述液室包括上液腔和下液腔,上液腔和下液腔相通;所述阀体装配在下液腔内,在阀体对应流道入口的一端设置有内腔上开口;内腔通过内腔上开口与上液腔相通,流道通过流道入口与上液腔相通。
进一步的,包括解耦盘和盖板,所述解耦盘设置于内腔里,并处于靠近内腔上开口的一端;盖板设置于内腔上开口,将解耦盘限定在内腔中;所述解耦盘可在内腔中活动。
进一步的,所述内腔包括解耦盘装配空间和盖板装配空间,所述解耦盘装配空间和盖板装配空间均设置于内腔里靠近内腔上开口的一端,且解耦盘装配空间和盖板装配空间相通;解耦盘装配空间设置于第一流道出口和盖板装配空间之间;解耦盘装配空间处的内径<盖板装配空间处的内径,解耦盘在解耦盘装配空间和盖板装配空间之间活动,且解耦盘位于解耦盘装配空间时将腔体封闭。
进一步的,盖板的侧面上设置有盖板装配槽,所述盖板装配槽处的直径与盖板装配空间处的内径对应,并且盖板装配槽与盖板装配空间贴合;在盖板上还设置有盖板开口。
进一步的,所述液室设置于橡胶体的一端,并在橡胶体上设置有对应下液腔的液室开口,所述液室开口被皮碗封闭;所述皮碗内设置有皮碗空间,皮碗空间与上液腔和下液腔相通;流道通过第二流道出口与皮碗空间相通;在液室内还设置有阻尼液,阻尼液在上液腔、流道、内腔和皮碗空间内流动。
进一步的,所述皮碗包括皮碗橡胶和内圈,所述皮碗橡胶将内圈包裹,且内圈的形状与阀体设有第二流道出口的一端对应。
进一步的,所述装配组件包括装配支架,并在橡胶件远离液室的一端设置有支架装配空间,所述装配支架设置于支架装配空间内被橡胶体包裹;所述装配支架设置有支架装配口,并通过支架装配口与对应位置进行装配,在橡胶件上设置有对应支架装配口的橡胶件装配口;
在装配支架的上还设置有支架装配孔,并在橡胶件上设置有对应的橡胶装配孔,所述支架装配孔通过橡胶装配孔与橡胶件装配口以及外部相通;
装配支架上还设置有辅助装配孔,并在橡胶件装配口的内表面设置有对应辅助装配孔的透孔;
在橡胶件对应装配支架区域的外表面还设置有抓握部,所述抓握部上分布设置有抓握槽;
所述装配组件还包括外管,所述外管将橡胶件对应液室的区域包裹。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拥有两个流道,阻尼液在第一流道流动时行程较短,能够满足传统结构大阻尼;而阻尼液经过第一流道后再进入第二流道时行程较长,能在特定频率下(怠速)产生低动刚度的性能,发动机在怠速时的隔振效果更加突出。
所述第一流道和第二流道围绕阀体设置,便于阻尼液在流道内进行流动;当车辆在遇到路面起伏较大的路况时,橡胶体快速的形变和复原,橡胶体形变驱使阻尼液进入第一流道,橡胶体快速复原时阻尼液通过第一流道出口进入内腔,并通过内腔上开口回流到上液腔;当车辆在遇到路面平缓的路况时,橡胶体缓慢形变驱使阻尼液缓缓从第一流道进入第二流道,并由第二流道流入皮碗空间,橡胶体缓慢复原时阻尼液由皮碗空间流出沿第二流道和第一流道回流到上液腔。
第一流道和第二流道均关于水平面平行,使得阻尼液在流动时更为平缓和稳定,使得本实用新的减震更为稳定;所述过度区域的设置使得第一流道内的阻尼液可以更为流畅的流入内腔或者第二流道。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剖面图。
图3为橡胶体和皮碗装配后的剖面图。
图4为装配支架结构图。
图5为阀体、皮碗、解耦盘和盖板装配结构图。
图6为图5的侧面结构图。
图7为盖板结构图。
图8为实施例1中阀体、皮碗、解耦盘和盖板装配剖面图。
图9为实施例1中优选的方式中阀体的剖面图。
图10实施例1中为优选的方式中阀体、皮碗、解耦盘和盖板装配剖面图。
图11为实施例2的限流板结构图。
图12为实施例2的阀体剖面图。
图中标号:
1.阀体;2.橡胶体;3.解耦盘;4.盖板;5.装配支架;6.外管;7.内腔;12.流道;13.第一流道出口;14.第一流道;15.第二流道;16.流道入口;17.第二流道出口;18.过度区域;19.解耦盘装配空间;20.盖板装配空间;21.液室;22.上液腔;23.下液腔;24.内腔上开口;25.内腔下开口;26.液室开口;27.皮碗;28.皮碗橡胶;29.内圈;30.皮碗空间;31.上解耦盘;32.下解耦盘;41.盖板装配槽;42.盖板开口;43.上盖板;44.下盖板;51.支架装配空间;52.支架装配口;53.橡胶件装配口;54.支架装配孔;55.橡胶装配孔;56.辅助装配孔;57.透孔;58.抓握部;59.抓握槽;60.加强块;71.上解耦盘装配空间;72.下解耦盘装配空间;73.上盖板装配空间;74.下盖板装配空间;150.限流板;151.第一通过孔;152.第二通过孔;153.第三通过孔;161.盖板开口;162.盖板装配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应当说明的是,实施例只是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阐述,其目的是为了让本领域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不应视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如出现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实用新型的限制。
实施例1:
如图1-8所示,一种双流道12液压隔振装置,包括阀体1,在阀体1上设置有内腔7和流道12,所述内腔7设置于阀体1内,流道12设置于阀体1外表面的侧面;所述流道12包括流道入口16、第一流道出口13和第二流道出口17,流道入口16和第二流道出口17设置于流道12的两端,第一流道出口13设置于流道入口16和第二流道出口17之间,第一流道出口13使流道12与内腔7相通;流道入口16到第一流道出口13之间为第一流道14,第一流道出口13到第二流道出口17之间为第二流道15;本实用新型拥有两个流道12,阻尼液在第一流道14流动时行程较短,能够满足传统结构大阻尼;而阻尼液经过第一流道14后再进入第二流道15时行程较长,能在特定频率下(怠速)产生低动刚度的性能,发动机在怠速时的隔振效果更加突出。
第一流道14和第二流道15围绕阀体1设置,第一流道14设置于第二流道15上方,便于阻尼液在流道12内进行流动;在第一流道14远离第二流道15的一端设置有流道入口16,在第二流道15远离第一流道14的一端设置有第二流道出口17;当车辆在遇到路面起伏较大的路况时,本实用新型快速的形变和复原,本实用新型形变驱使阻尼液进入第一流道14,本实用新型快速复原时阻尼液通过第一流道出口进入内腔7,并通过内腔上开口24回流到上液腔22;当车辆在遇到路面平缓的路况时,本实用新型缓慢形变驱使阻尼液缓缓从第一流道14进入第二流道15,并由第二流道15流入皮碗空间30,本实用新型缓慢复原时阻尼液由皮碗空间30流出沿第二流道15和第一流道14回流到上液腔22。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流道14与第二流道15均关于水平面平行,使得阻尼液在流动时更为平缓和稳定,使得本实用新的减震更为稳定;流道12还包括过度区域18,所述过度区域18设置于第一流道14和第二流道15之间,并且第一流道出口13设置于过度区域18;所述过度区域18的设置使得第一流道14内的阻尼液可以更为流畅的流入内腔7或者第二流道15;一般情况下,过度区域18呈斜向设置,便于阻尼液由第一流道14流向第二流道15,当然过度区域18也可呈弧状等便于阻尼液流动的样式。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阀体1和内腔7呈圆柱状,并且阀体1的中心点与内腔7的中心点重合;使得阀体1整体的结构更为牢固稳定。
本实用新型还包括装配组件,所述装配组件包括橡胶体2,在橡胶体2内设置有液室21;所述液室21包括上液腔22和下液腔23,上液腔22和下液腔23相通,所述上液腔22和下液腔23的设置便于阀体1的装配,以及阻尼液的流动;所述阀体1装配在下液腔23内,在阀体1对应流道入口16的一端设置有内腔上开口24;内腔7通过内腔上开口24与上液腔22相通,流道12通过流道入口16与上液腔22相通,便于阻尼液穿过阀体1进行流动。
在本实施例中,包括解耦盘3和盖板4,所述解耦盘3设置于内腔7里,并处于靠近内腔上开口24的一端;盖板4设置于内腔上开口24,将解耦盘3限定在内腔7中;所述解耦盘3可在内腔7中活动,便于内腔7里的阻尼液打开解耦盘3进行回流,使得本实用新型能够大阻尼的应对路面较为颠簸的路段;所述内腔7包括解耦盘装配空间19和盖板装配空间20,所述解耦盘装配空间19和盖板装配空间20均设置于内腔7里靠近内腔上开口24的一端,且解耦盘装配空间19和盖板装配空间20相通,便于阻尼液回流;解耦盘装配空间19设置于第一流道出口13和盖板装配空间20之间;解耦盘装配空间19处的内径<盖板装配空间20处的内径,解耦盘3在解耦盘装配空间19和盖板装配空间20之间活动,且解耦盘3位于解耦盘装配空间19时将腔体封闭,当本实用新型应对路面较为颠簸的路段时,阻尼液由第一流道14进入内腔7,并顶开解耦盘3穿过盖板4完成回流,进而使得本实用新型完成大阻尼的减震。
在本实施例中,盖板4的侧面上设置有盖板装配槽41,所述盖板装配槽41处的直径与盖板装配空间20处的内径对应,并且盖板装配槽41与盖板装配空间20贴合,使得盖板4的装配更为牢固稳定;在盖板4上还设置有盖板开口42,供阻尼液流过。
所述液室21设置于橡胶体2的一端,并在橡胶体2上设置有对应下液腔23的液室开口26,所述液室开口26被皮碗27封闭;所述皮碗27内设置有皮碗空间30,皮碗空间30与上液腔22和下液腔23相通;流道12通过第二流道出口17与皮碗空间30相通;在液室21内还设置有阻尼液,阻尼液在上液腔22、流道12、内腔7和皮碗空间30内流动;一般情况下,阻尼液大多位于上液腔22内,当本实用新型受到作用力后,阻尼液经过流道12流入内腔7或是皮碗空间30;所述液室开口26的设置便于阀体1的装配和拆卸,并且方便添加阻尼液。
所述皮碗27包括皮碗橡胶28和内圈29,所述皮碗橡胶28将内圈29包裹,且内圈29的形状与阀体1设有第二流道出口17的一端对应;使得皮碗橡胶28与阀体1以及橡胶体2的装配更为精密,进而使得皮碗27的密封效果更佳。
所述装配组件包括装配支架5,并在橡胶件远离液室21的一端设置有支架装配空间51,所述装配支架5设置于支架装配空间51内被橡胶体2包裹,使得本实用新型在装配时更为牢固稳定;所述装配支架5设置有支架装配口52,并通过支架装配口52与对应位置进行装配,在橡胶件上设置有对应支架装配口52的橡胶件装配口53,使得本实用新型的装配更为牢固;
在装配支架5的上还设置有支架装配孔54,并在橡胶件上设置有对应的橡胶装配孔55,所述支架装配孔54通过橡胶装配孔55与橡胶件装配口53以及外部相通;在橡胶件装配口53完成装配后,紧固螺丝穿过支架装配孔54和橡胶装配孔55与对应装配位置连接,加强本实用新型的装配稳定性;
装配支架5上还设置有辅助装配孔56,并在橡胶件装配口53的内表面设置有对应辅助装配孔56的透孔57,便于装配支架5的安装更为精密和贴合,透孔57可以防止装配支架5装配时橡胶件内部气体堵塞,导致装配支架5装配不到位;
在装配支架5上设置有加强块60,所述加强块60被橡胶体2包裹,并且加强块60设置于支架装配空间51与液室21之间用于支撑橡胶件,防止其轻易发生形变。
在橡胶件对应装配支架5区域的外表面还设置有抓握部58,所述抓握部58上分布设置有抓握槽59,便于人们在装配和拆卸时的抓握;
所述装配组件还包括外管6,所述外管6将橡胶件对应液室21的区域包裹,进一步的保护阀体1,防止本实用新型在工作过程中橡胶体2受挤压导致阀体1损坏。
如图9-10所示,在一些优选的方式中,所述解耦盘3包括上解耦盘31和下解耦盘32,盖板4包括上盖板43和下盖板44;所述内腔7包括上解耦盘装配空间71、下解耦盘装配空间72、上盖板装配空间73和下盖板装配空间74;所述上解耦盘装配空间71和上盖板装配空间73设置于内腔上开口24一端,上盖板装配空间73设置于上解耦盘装配空间71的上方,上解耦盘31设置于上解耦盘装配空间71,上盖板43设置于上盖板装配空间73;在阀体1远离内腔上开口24的一端设置有内腔下开口25,内腔7通过内腔下开口25与皮碗空间30相通;下解耦盘装配空间72和下盖板装配空间74设置于内腔下开口25一端,下盖板装配空间74设置于下解耦盘装配空间72的下方,下解耦盘32设置于下解耦盘装配空间72,下盖板44设置于盖板装配空间20;使得本实用新型可以反向的装配在车辆上,并且不影响本实用新型的使用,使得本实用新型的适用范围更高。
实施例2:
如图11-12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在内腔里还设置有限流板150,所述限流板150上分布设置有通过孔;解耦盘覆盖在限流板150的上表面,且限流板150所在水平高度高于第一流道出口所在水平高度;本实施例当中,解耦盘通过限流板150使其处于便于打开的位置,进而使得阻尼液向上运动时能够稳定的将解耦盘打开,进而保证本实用新型的减震效果,并且避免了解耦盘堵塞内腔使液室产生负压,从而造成空穴异响,进一步的提升了车辆的乘坐体验;并且分布设置的通过孔,使得阻尼液通过限流板150时更为稳定,进而使得本实用新型的减震效果更为稳定。
所述通过孔包括第一通过孔151、第二通过孔152和第三通过孔153;所述第一通过孔151设置于限流板150中心,第二通过孔152环绕第一通过孔151设置,第三通过孔153环绕第二通过孔152设置;各第二通过孔152之间以及各第三通过孔153之间间距相等;当解耦盘在解耦盘装配空间时,所述第一通过孔151、第二通过孔152和第三通过孔153均被解耦盘遮蔽,而各第二通过孔152之间以及各第三通过孔153之间间距相等,使得阻尼液穿过第一通过孔151、第二通过孔152和第三通过孔153,能够均匀的冲击解耦盘,使解耦盘打开,使得阻尼液的流动更为均匀,进而使得本实用新型的减震效果更为稳定。
本实施例的其他技术方案均与实施例1相同。
值得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的其他技术方案均为现有技术,故不作赘述。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双流道液压隔振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阀体,在阀体上设置有内腔和流道,所述内腔设置于阀体内,流道设置于阀体外表面的侧面;所述流道包括流道入口、第一流道出口和第二流道出口,流道入口和第二流道出口设置于流道的两端,第一流道出口设置于流道入口和第二流道出口之间,第一流道出口使流道与内腔相通;流道入口到第一流道出口之间为第一流道,第一流道出口到第二流道出口之间为第二流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双流道液压隔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流道和第二流道围绕阀体设置,第一流道设置于第二流道上方;在第一流道远离第二流道的一端设置有流道入口,在第二流道远离第一流道的一端设置有第二流道出口。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双流道液压隔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流道与第二流道均关于水平面平行;流道还包括过度区域,所述过度区域设置于第一流道和第二流道之间,并且第一流道出口设置于过度区域。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双流道液压隔振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装配组件,所述装配组件包括橡胶体,在橡胶体内设置有液室;所述液室包括上液腔和下液腔,上液腔和下液腔相通;所述阀体装配在下液腔内,在阀体对应流道入口的一端设置有内腔上开口;内腔通过内腔上开口与上液腔相通,流道通过流道入口与上液腔相通。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双流道液压隔振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解耦盘和盖板,所述解耦盘设置于内腔里,并处于靠近内腔上开口的一端;盖板设置于内腔上开口,将解耦盘限定在内腔中;所述解耦盘可在内腔中活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双流道液压隔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内腔包括解耦盘装配空间和盖板装配空间,所述解耦盘装配空间和盖板装配空间均设置于内腔里靠近内腔上开口的一端,且解耦盘装配空间和盖板装配空间相通;解耦盘装配空间设置于第一流道出口和盖板装配空间之间;解耦盘装配空间处的内径<盖板装配空间处的内径,解耦盘在解耦盘装配空间和盖板装配空间之间活动,且解耦盘位于解耦盘装配空间时将腔体封闭。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双流道液压隔振装置,其特征在于,盖板的侧面上设置有盖板装配槽,所述盖板装配槽处的直径与盖板装配空间处的内径对应,并且盖板装配槽与盖板装配空间贴合;在盖板上还设置有盖板开口。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双流道液压隔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液室设置于橡胶体的一端,并在橡胶体上设置有对应下液腔的液室开口,所述液室开口被皮碗封闭;所述皮碗内设置有皮碗空间,皮碗空间与上液腔和下液腔相通;流道通过第二流道出口与皮碗空间相通;在液室内还设置有阻尼液,阻尼液在上液腔、流道、内腔和皮碗空间内流动。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双流道液压隔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皮碗包括皮碗橡胶和内圈,所述皮碗橡胶将内圈包裹,且内圈的形状与阀体设有第二流道出口的一端对应。
10.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双流道液压隔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配组件包括装配支架,并在橡胶件远离液室的一端设置有支架装配空间,所述装配支架设置于支架装配空间内被橡胶体包裹;所述装配支架设置有支架装配口,并通过支架装配口与对应位置进行装配,在橡胶件上设置有对应支架装配口的橡胶件装配口;
在装配支架的上还设置有支架装配孔,并在橡胶件上设置有对应的橡胶装配孔,所述支架装配孔通过橡胶装配孔与橡胶件装配口以及外部相通;
装配支架上还设置有辅助装配孔,并在橡胶件装配口的内表面设置有对应辅助装配孔的透孔;
在橡胶件对应装配支架区域的外表面还设置有抓握部,所述抓握部上分布设置有抓握槽;
所述装配组件还包括外管,所述外管将橡胶件对应液室的区域包裹。
CN202122561206.XU 2021-10-25 2021-10-25 一种双流道液压隔振装置 Active CN21607810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561206.XU CN216078105U (zh) 2021-10-25 2021-10-25 一种双流道液压隔振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561206.XU CN216078105U (zh) 2021-10-25 2021-10-25 一种双流道液压隔振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078105U true CN216078105U (zh) 2022-03-18

Family

ID=8064079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2561206.XU Active CN216078105U (zh) 2021-10-25 2021-10-25 一种双流道液压隔振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607810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565176B (zh) 减震器用活塞阀组件
US5094433A (en) Vibration isolating device
JP2801184B2 (ja) 油圧緩衝部を有する2室型モータ支持装置
CN108474436B (zh) 带有真空阀的液压支承
US20150323035A1 (en) Twin Tube Damper
JP4411659B2 (ja) 流体封入式防振装置
JPS63318339A (ja) 防振装置
JPH0198719A (ja) 流体弾性関節構造
US5558316A (en) Hydro-mount for power plant
EP0133588A2 (en) Vibration isolating device and system
US20030201590A1 (en) High compliance multiple chamber piston for fluid damped elastomer devices
CN216078105U (zh) 一种双流道液压隔振装置
CN216200100U (zh) 一种液压悬置解耦隔振装置
JPS6165934A (ja) 防振装置
CN109990041A (zh) 一种塑料内笼液压衬套
JPH01153834A (ja) 液圧緩衝又は減衰されるエラストマー金属軸受装置
CN212657167U (zh) 一种汽车液压衬套以及汽车前悬架
CN113915286A (zh) 一种双流道液压隔振装置
KR101165210B1 (ko) 가변형 오리피스홀을 구비한 에어 댐핑 마운트
KR20100065871A (ko) 자동차용 유체봉입형 부시 및 이를 이용한 자동차용 스트러트 마운트
CN107654320B (zh) 内腔容积可调的空气滤清器
CN110195762B (zh) 一种阻尼可变的液压衬套式减振装置
JP4986292B2 (ja) 流体封入式防振装置
JP4061493B2 (ja) 流体封入式筒形防振装置
CN210265655U (zh) 一种阻尼可变的液压衬套式减振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Address after: 315600 No. 2299, Xuemian North Road, Taoyuan Street, Ninghai County, Ningbo City, Zhejiang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Jianxin Zhaoshi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315600 No. 281 North Keyuan Road, Taoyuan Street, Ninghai County, Ningbo City, Zhejiang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JX ZHAO'S Group Corp.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