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077729U - 涡轮盖、动力电机、动力装置及飞行器 - Google Patents

涡轮盖、动力电机、动力装置及飞行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077729U
CN216077729U CN202122344930.7U CN202122344930U CN216077729U CN 216077729 U CN216077729 U CN 216077729U CN 202122344930 U CN202122344930 U CN 202122344930U CN 216077729 U CN216077729 U CN 21607772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ver
air outlet
turbine
cover body
blad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2344930.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梅启新
钟少武
刘红武
于江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zhou Xaircraft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zhou Xaircraft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zhou Xaircraft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zhou Xaircraft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2344930.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607772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07772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07772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nnection Of Motors, Electrical Generators, Mechanical Devices, And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涡轮盖、动力电机、动力装置及飞行器,涉及电机散热技术领域。该涡轮盖包括盖体以及离心涡轮扇叶,盖体的周缘形成有侧向出风口;离心涡轮扇叶设置于盖体的一侧,离心涡轮扇叶沿盖体的径向设置,离心涡轮扇叶的一端延伸至侧向出风口;其中,离心涡轮扇叶的至少一侧表面形成迎风面;迎风面的至少部分表面相对于盖体的轴向倾斜设置。离心涡轮扇叶可以在盖体旋转的情况下,使位于盖体靠近离心涡轮扇叶的一侧区域内的流体在迎风面的作用下离心朝向侧向出风口流动;由于该迎风面的至少部分表面相对于盖体的轴向是倾斜设置的,这样该流体在侧向出风口处实现倾斜出风,大大提高了出风量,进而提高散热效率。

Description

涡轮盖、动力电机、动力装置及飞行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机散热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涡轮盖、动力电机、动力装置及飞行器。
背景技术
动力电机是飞行器飞行的动力来源,其性能好坏往往影响着飞行器飞行的稳定性。
现有技术中,动力电机存在散热困难的技术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涡轮盖、动力电机、动力装置及飞行器,其能够提高散热效率。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可以这样实现: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涡轮盖,其包括:
盖体,所述盖体的周缘形成有侧向出风口;以及
离心涡轮扇叶,所述离心涡轮扇叶设置于所述盖体的一侧,所述离心涡轮扇叶沿所述盖体的径向设置,所述离心涡轮扇叶的一端延伸至所述侧向出风口;
其中,所述离心涡轮扇叶的至少一侧表面形成迎风面;所述迎风面的至少部分表面相对于所述盖体的轴向倾斜设置。
可选地,所述离心涡轮扇叶包括第一扇叶以及第二扇叶,所述第一扇叶和所述第二扇叶沿所述盖体的中心到周缘的方向依次连接,所述第二扇叶远离所述第一扇叶的一端延伸至所述侧向出风口;其中,所述第一扇叶的一侧表面为第一迎风面,所述第二扇叶的一侧表面为第二迎风面,所述第一迎风面与所述第二迎风面共同形成所述迎风面,所述第一迎风面的迎风深度大于所述第二迎风面的迎风深度;且所述第二迎风面的至少部分表面相对于所述盖体的轴向倾斜设置。
可选地,所述第一扇叶和所述第二扇叶的一端均与所述盖体连接,所述第一扇叶和所述第二扇叶的另一端均沿所述盖体的轴向延伸,且所述第一扇叶的延伸距离大于所述第二扇叶的延伸距离。
可选地,所述第一扇叶远离所述盖体的一侧端面为第一端平面,所述第二扇叶远离所述盖体的一侧端面为第二端平面;其中,所述第一端平面与所述第二端平面均沿所述盖体的径向设置,且所述第一端平面与所述第二端平面由所述第一扇叶的邻侧面分隔,所述邻侧面沿所述盖体的轴向设置。
可选地,所述盖体靠近所述离心涡轮扇叶的一侧中心位置凸设有安装部,所述安装部用于与转轴连接;所述离心涡轮扇叶的径向内端与所述安装部间隔设置,所述离心涡轮扇叶的径向外端延伸至所述侧向出风口。
可选地,所述涡轮盖还包括环形的出风沿,所述出风沿与所述盖体同轴设置,所述出风沿与所述盖体连接,且,所述出风沿位于所述盖体靠近所述离心涡轮扇叶的一侧;其中,所述出风沿与所述盖体的周缘之间限定所述侧向出风口。
可选地,沿所述盖体的轴向,所述出风沿的内缘与所述盖体的周缘间隔设置;沿所述盖体的径向,所述出风沿的内缘位于所述盖体的周缘的外侧;所述出风沿的内缘与所述盖体的周缘之间限定出所述侧向出风口。
可选地,所述离心涡轮扇叶靠近所述侧向出风口的一端与所述出风沿连接。
可选地,所述离心涡轮扇叶靠近所述侧向出风口的一端端面为坡面;其中,所述坡面沿所述盖体的周缘到所述出风沿的外缘的方向延伸。
可选地,所述盖体靠近所述离心涡轮扇叶的一侧中心位置凸设有连接部,所述连接部与所述出风沿连接。
可选地,所述涡轮盖还包括固定环以及多个安装条;所述固定环与所述出风沿同轴设置,且连接于所述出风沿远离所述盖体的一侧,所述多个安装条绕所述固定环的周向连接于所述固定环,所述多个安装条用于插接固定至转子内。
可选地,所述离心涡轮扇叶为弧形板,所述迎风面为弧面。
可选地,所述离心涡轮扇叶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离心涡轮扇叶绕所述盖体的轴向分布。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动力电机,其包括转子、定子以及上述的涡轮盖;其中,所述转子可转动地连接于所述定子,所述涡轮盖连接于所述转子且随所述转子的旋转而旋转。
可选地,所述定子和/或所述转子形成有至少两个气体流道,每个所述气体流道均与所述涡轮盖的侧向出风口连通。
可选地,所述定子包括端盖、中心部以及安装环,所述中心部与所述安装环均设置于所述端盖的一侧,所述安装环环绕所述中心部设置,所述安装环与所述中心部之间限定出的腔道为定子腔道;所述端盖贯穿设置有第一透气孔;所述转子套装所述安装环,且与所述安装环转动配合;其中,所述第一透气孔以及所述定子腔道依次连通形成的气体流道为第一气体流道。
可选地,所述安装环的内壁朝向所述中心部凸设有散热鳍片,所述散热鳍片对应于所述第一透气孔。
可选地,所述定子还包括线圈组件以及环状底壳,所述环状底壳环绕所述端盖的外周设置,且所述环状底壳的内缘与所述端盖的外缘连接,所述线圈组件套装在所述安装环外;所述转子包括转子壳以及磁钢部,所述转子壳套装在所述磁钢部外,所述磁钢部套装在所述线圈组件外;所述线圈组件与所述转子壳之间限定出的腔道为线圈腔道;所述环状底壳贯穿设置有第二透气孔;其中,所述第二透气孔以及所述线圈腔道依次连通形成的气体流道为第二气体流道。
可选地,所述磁钢部包括多个间隔分布的子磁钢部,相邻的两个所述子磁钢部之间限定出安装槽,所述安装槽用于与涡轮盖插接固定。
可选地,所述动力电机还包括转轴组件,所述转轴组件包括转轴以及轴承;所述转轴的一端与所述涡轮盖的盖体固定;所述轴承的内圈套装固定至所述转轴,所述轴承的外圈固定安装至所述中心部内。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动力装置,其包括螺旋桨以及上述的动力电机;其中,所述动力电机用于为所述螺旋桨提供动力。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飞行器,其包括上述的动力装置。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涡轮盖、动力电机、动力装置及飞行器的有益效果包括,例如:
该涡轮盖包括盖体以及离心涡轮扇叶,盖体的周缘形成有侧向出风口;离心涡轮扇叶设置于盖体的一侧,离心涡轮扇叶沿盖体的径向设置,离心涡轮扇叶的一端延伸至侧向出风口;其中,离心涡轮扇叶的至少一侧表面形成迎风面;迎风面的至少部分表面相对于盖体的轴向倾斜设置。离心涡轮扇叶可以在盖体旋转的情况下,使位于盖体靠近离心涡轮扇叶的一侧区域内的流体在迎风面的作用下离心朝向侧向出风口流动;由于该迎风面的至少部分表面相对于盖体的轴向是倾斜设置的,这样该流体在侧向出风口处实现倾斜出风,即,其出风方向与盖体的轴向和径向均呈锐角分布。这样,该涡轮盖在旋转的过程中,可以倾斜对外出风,更利于空气流动,并且,通过离心涡轮扇叶的方式,大大提高了出风量,进而提高散热效率。
该动力电机包括该涡轮盖,其具有该涡轮盖的全部功能。
该动力装置包括该动力电机,其具有该动力电机的全部功能。
该飞行器包括该动力装置,其具有该动力装置的全部功能。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相关的附图。
图1为本实施例提供的飞行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施例提供动力电机第一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施例提供动力电机第二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施例提供动力电机第三视角下的爆炸示意图;
图5为本实施例提供动力电机第四视角下的剖视示意图;
图6为本实施例提供动力电机第五视角下的剖视示意图;
图7为本实施例提供动力电机第六视角下的爆炸示意图;
图8为本实施例提供涡轮盖第一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实施例提供涡轮盖第二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实施例提供涡轮盖第三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实施例提供离心涡轮扇叶的结构示意图。
图标:1000-飞行器;1001-动力装置;100-动力电机;10-涡轮盖;101-定子腔道;102-线圈腔道;11-盖体;111-进风区域;112-侧向出风口;113-安装部;114-安装孔;115-嵌设槽;116-连接部;117-装配孔;12-离心涡轮扇叶;120-迎风面;121-第一扇叶;1211-第一迎风面;1212-第一端平面;1213-邻侧面;1214-第一顶端面;1215-背侧面;122-第二扇叶;1221-第二迎风面;1222-第二端平面;1223-坡面;1224-连接面;1225-第二顶端面;13-出风沿;14-固定环;15-安装条;20-转子;21-转子壳;22-磁钢部;221-子磁钢部;30-定子;31-端盖;311-第一透气孔;32-中心部;321-旋转孔;33-安装环;34-线圈组件;35-环状底壳;351-第二透气孔;36-散热鳍片;37-散热筋;40-转轴组件;41-转轴;42-轴承;43-轴套;501-第一气体流道;502-第二气体流道;1002-机身;1003-机臂;1004-螺旋桨。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
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实用新型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若出现术语“上”、“下”、“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实用新型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若出现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结合。
动力电机是飞行器飞行的动力来源,其性能好坏往往影响着飞行器飞行的稳定性。一般地,动力电机的功率密度非常高,因此往往其发热量大,并且现有技术中,传统的动力电机散热困难,如果动力电机温升过高,会影响飞行器的正常工作,更有严重的,可能因动力电机烧毁而摔机。
为解决动力电机散热问题,通常在电机机座上设计出多种利于散热的结构,但仅通过增大外表面积来达到散热的目的,效果有限。也有在转子上增加轴流风扇叶片,通过风对流进行辅助散热,但是轴流风扇叶片体积大,风量小,散热效果比较差。还有采用液体散热,这需要有一套复杂的循环水系统,显然无法满足飞行器的轻量化要求,同时整体散热效果也达不到预期。
综上,现有技术中,动力电机存在散热困难的技术问题。
请参考图1-图11,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涡轮盖10、动力电机100、动力装置1001及飞行器1000,其可以有效改善上述提到的技术问题。本实施例中,构思在传统电机的转子20上安装涡轮盖10,从而形成改进型电机(可以理解为本实施例的动力电机100),通过涡轮盖10随转子20的转动而转动,从而实现涡轮抽吸散热,由于相同体积下涡轮风扇(离心风扇)比轴流风扇的风量更大,所以涡轮散热方式会更有效,整体上可以有效提高散热效率。同时,其整体制造成本低,维护成本低,运行可靠,并且还能满足轻量化要求,因此更适于安装在飞行器1000上,结合上述,搭载有该动力电机100的飞行器1000,可以实现稳定飞行。
在对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说明之前,首先对本实施例中涉及的应用场景进行介绍和说明。
请参考图1,该飞行器1000适于农业领域,一般搭载有农业上所需的各种执行装置,例如喷洒组件、播种组件等,可实现喷洒灌溉、播种等。当然了,其也可以用于森林火灾中灭火液的喷洒、种子播种、航拍摄影、电力巡检、环境监测、森林防火和灾情巡查等其它领域。或者,搭载游戏设备等进行互动。本实施例中,飞行器1000为不可载人的无人机,其可以按照预设的路径、飞行速度、姿态等自动运行,或,操作人员手动控制。其它实施例中,当设计满足要求时,也可以搭载驾驶人员,因此,相关操作可以由驾驶人员在驾驶室中手动操作。
请参考图1,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飞行器1000包括机身1002、机臂1003以及动力装置1001。机臂1003的数量为四个,均匀分布在机身1002的四周,机臂1003的一端与机身1002连接,机臂1003的另一端与动力装置1001连接。该动力装置1001包括动力电机100和螺旋桨1004,动力电机100安装至机臂1003上,动力电机100连接螺旋桨1004,动力电机100用于为螺旋桨1004提供动力,从而实现飞行器1000的飞行。
图1中的飞行器1000示出了四个机臂1003,对应地,示出了四个动力装置1001,即,四个动力电机100以及四个螺旋桨1004。具体实施时,对机臂1003和动力装置1001的数量不限定,只要能够实现飞行器1000的正常飞行作业即可。换言之,本实施例中的飞行器1000为四旋翼无人机,其它实施例中,该飞行器1000也可以是二旋翼无人机、六旋翼无人机、八旋翼无人机等。当然了,该飞行器1000的四个动力装置1001均采用了本实施例提供的动力电机100,其它实施例中,也可以部分采用动力电机100,部分采用传统电机。同时,也可以不设置机臂1003,而将动力装置1001直接安装至机身1002上。
以下将对本实施例提供的动力电机100进行详细描述。
请参考图2-图5,图2和图3示出了动力电机100的装配图,图4和图5为动力电机100的爆炸图。具体地,该动力电机100包括涡轮盖10、转子20、定子30以及转轴组件40。其中,转子20可转动地连接于定子30,涡轮盖10连接于转子20且随转子20的旋转而旋转。具体地,涡轮盖10与转子20相对固定,并且通过转轴组件40与定子30实现转动连接。
结合图2和图3,本实施例提供的动力电机100为外转子电机,即,该转子20包覆定子30,当然了,其它实施例中,该涡轮盖10也适用于内转子电机。安装时,可以先将转子20安装至定子30上,再将涡轮盖10安装至转子20上,最后通过转轴组件40实现整体的装配。
本实施例中,动力电机100为圆柱结构,涡轮盖10为圆盘结构,转子20为圆环结构,定子30为圆柱结构,转轴组件40为圆柱结构。为了便于描述,图中箭头A表征这些结构的轴向,箭头B表征这些结构的径向,箭头C表征这些结构的周向。
结合图4和图5中,为了便于描述,定义该涡轮盖10靠近转子20的一侧区域为进风区域111。转子20在相对于定子30旋转的过程中,涡轮盖10随转子20的旋转而旋转,涡轮盖10可以对转子20和定子30内部的空气进行抽吸,使得其内部的空气快速流动,从涡轮盖10排出,并且,由于该涡轮盖10的特殊结构(下详述),可以实现出风方向与涡轮盖10的轴向和径向均呈锐角分布。图中,箭头F表征侧向出风方向。
本实施例中,定子30和/或转子20形成有至少两个气体流道,每个气体流道均与涡轮盖10的侧向出风口112(下详述)连通。具体地,结合图6中,至少两个气体流道包括第一气体流道501(虚线所示)以及第二气体流道502(虚线所示),外界空气通过定子30的底部进入其内部,经由第一气体流道501和第二气体流道502后,通过涡轮盖10排出,图6中的箭头表征为空气的流动方向。
请参考图6和图7,并结合图4和图5,以下将对第一气体流道501和第二气体流道502的形成做详细说明。
本实施例中,定子30包括端盖31、中心部32、安装环33、线圈组件34以及环状底壳35,中心部32与安装环33均设置于端盖31的一侧,安装环33环绕中心部32设置,安装环33与中心部32之间限定出的腔道为定子腔道101,端盖31贯穿设置有第一透气孔311。环状底壳35环绕端盖31的外周设置,且环状底壳35的内缘与端盖31的外缘连接,线圈组件34套装在安装环33外,环状底壳35贯穿设置有第二透气孔351。
转子20套装安装环33,且与安装环33转动配合。具体地,转子20包括转子壳21以及磁钢部22,转子壳21套装在磁钢部22外,磁钢部22套装在线圈组件34外;线圈组件34与转子壳21之间限定出的腔道为线圈腔道102。
结合图6,第一透气孔311以及定子腔道101依次连通形成的气体流道为第一气体流道501。第二透气孔351以及线圈腔道102依次连通形成的气体流道为第二气体流道502。
换言之,第一透气孔311、定子腔道101、进风区域111以及侧向出风口112依次连通,第二透气孔351、线圈腔道102、进风区域111以及侧向出风口112依次连通。可以理解地,动力电机100工作时,转子20相对于定子30旋转,产热较多的位置一般在线圈组件34和磁钢部22附近。
通过设计第一气体流道501,外界空气可通过第一透气孔311后进入定子腔道101内,对安装环33进行直接散热,由于线圈组件34套装在安装环33外,因此,可以实现对线圈组件34的间接散热。最后,在涡轮盖10的旋转作用下,实现侧向出风。同理,通过设计第二气体流道502,外界空气可通过第二透气孔351后进入线圈腔道102,直接对磁钢部22和线圈组件34进行散热,最后在涡轮盖10的旋转作用下,实现侧向出风。
需要说明的是,以上仅是对第一气体流道501和第二气体流道502进行说明,其它实施例中,当定子30和转子20具有更多腔道时,动力电机100可以具有更多的气体流道。
结合图4和图7,为了提高散热效果,本实施例中,定子30还包括散热筋37,散热筋37的一端与中心部32连接,散热筋37的另一端与安装环33连接。通过在定子腔道101内设置散热筋37,可以通过提高接触面积,从而提高散热效果。同时,散热筋37还起到一定的结构加强作用,例如,当安装环33、散热筋37以及中心部32能实现定子30整体的结构稳定性时,也可以不设置端盖31。
本实施例中,散热筋37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散热筋37沿中心部32的周向间隔分布,且任意相邻的两个散热筋37之间均分布有第一透气孔311。具体地,多个散热筋37沿中心部32的周向均匀间隔分布。更具体地,该散热筋37的数量为六个,六个散热筋37也将定子腔道101分隔成相对独立的六个子腔道。为了提高散热效果,每个子腔道中均分布有第一透气孔311。
为了进一步提高散热效果,本实施例中,安装环33的内壁朝向中心部32凸设有散热鳍片36,散热鳍片36对应于第一透气孔311。通过设置散热鳍片36,可以使得从第一透气孔311流入的空气可以充分接触散热鳍片36,由于散热鳍片36连接在安装环33上,从而可以对安装环33进行散热。本实施例中,散热鳍片36未直接与中心部32连接,当然了,其它实施例中,不排除散热鳍片36与中心部32连接。
通过这样的设计,保持整体紧凑性的情况下,由于设置有多个散热鳍片36,通过增加接触面积的方式可以实现良好的散热效果。
同时,环状底壳35沿其周向分布有多个第二透气孔351,整体来看,该环状底壳35采用镂空设计,这样散热效果更佳。
结合图4和图5,本实施例中,磁钢部22包括多个间隔分布的子磁钢部221,相邻的两个子磁钢部221之间限定出安装槽,安装槽用于与涡轮盖10插接固定(下详述)。一般地,多个子磁钢部221均固定在转子壳21上,并且绕转子壳21的周向均匀间隔分布,相邻的两个子磁钢部221之间限定出的安装槽可以方便与涡轮盖10配合,涡轮盖10通过插接的方式可以与转子20实现相对固定。
结合图4-图7,为了便于转子20、定子30以及涡轮盖10的安装,本实施例中,转轴组件40包括转轴41以及轴承42;转轴41的一端与涡轮盖10的盖体11固定;轴承42的内圈套装固定至转轴41,轴承42的外圈固定安装至中心部32内。
具体地,轴承42的数量为两个,且间隔套装在转轴41上。同时,中心部32具有旋转孔321,旋转孔321内设置有相应的安装工位以便安装对应的两个轴承42。通过这种设计,可以降低磨损,转子20和涡轮盖10相对于定子30的旋转更加稳定。
结合图4,本实施例中,该转轴组件40还包括轴套43,轴套43安装至转轴41的一端。具体地,涡轮盖10贯穿设置有安装孔114,同时,还设置有环绕安装孔114的嵌设槽115。
安装时,先将磁钢部22固定至转子壳21上组装成转子20,然后将线圈组件34套装在安装环33外,最后将转子20套装在线圈组件34外,实现转子20和定子30的安装,此时,通过中心部32的两端将两个轴承42安装至中心部32内,然后将涡轮盖10插接固定在转子20上,实现整体的预固定。随后将转轴41的一端穿过安装孔114、中心部32后与轴套43连接。转轴组件40安装到位后,该转轴41的顶端嵌设在嵌设槽115中,并抵靠在涡轮盖10上。
可选地,转轴41的一端设置有螺纹孔,轴套43上设置有通孔,通过螺栓可以将两者装配,从而将轴套43固定至转轴41的一端。可选地,涡轮盖10还设置有环绕嵌设槽115的多个装配孔117,通过螺栓与其配合可以将螺旋桨1004装配至涡轮盖10上。
为了将动力电机100安装至机臂1003上,本实施例中,端盖31上设置有安装柱,安装柱位于定子腔道101内,安装柱用于与机臂1003固定。具体地,该安装部上开设有通孔,一般地,其通过与螺栓配合,可以将定子30整体固定至机臂1003上。当然了,其它实施例中,不排除端盖31、中心部32、安装环33等结构上设置通孔与螺栓配合,实现安装至机臂1003上。
请参考图8-图10,图8以及图9均示出了涡轮盖10的具体结构,图10的涡轮盖10省略了盖体11(下详述)。以下将对本实施例提供的涡轮盖10进行详细说明,对于涡轮盖10的适用,本实施例中,该涡轮盖10适于外转子电机,当然了,具体实施时,对其应用场景不做限定,例如,还可以安装至内转子电机、汽油机、柴油机等。
该涡轮盖10包括盖体11以及离心涡轮扇叶12,盖体11的周缘形成有侧向出风口112;离心涡轮扇叶12设置于盖体11的一侧,离心涡轮扇叶12沿盖体11的径向设置,离心涡轮扇叶12的一端延伸至侧向出风口112;其中,离心涡轮扇叶12的至少一侧表面形成迎风面120;迎风面120的至少部分表面相对于盖体11的轴向倾斜设置。
离心涡轮扇叶12可以在盖体11旋转的情况下,使位于盖体11靠近离心涡轮扇叶12的一侧区域内的流体在迎风面120的作用下离心朝向侧向出风口112流动;由于该迎风面120的至少部分表面相对于盖体11的轴向是倾斜设置的,这样该流体在侧向出风口112处实现倾斜出风,即,其出风方向与盖体11的轴向和径向均呈锐角分布,即,出风方向F与轴向A呈锐角分布,出风方向F与径向B呈锐角分布。特别地,结合图6,可以看出,该出风方向为倾斜向上的方向。这样,该涡轮盖10在旋转的过程中,可以倾斜对外出风,更利于空气流动,并且,通过离心涡轮扇叶12的方式,大大提高了出风量,进而提高散热效率。
一般地,安装时,盖体11靠近离心涡轮扇叶12的一侧朝向转子20,即,盖体11一侧的进风区域111位于转子20和定子30内。这样,在涡轮盖10随转子20旋转的过程中,离心涡轮扇叶12可以对定子30、转子20内的空气进行抽吸,使其从侧向出风口112排出。
具体地,上述提及的安装孔114、嵌设槽115、装配孔117等均开设于盖体11上,该盖体11呈圆盘结构,安装孔114、嵌设槽115、装配孔117等均位于该盖体11的中心位置。一般地,离心涡轮扇叶12的数量为多个,多个离心涡轮扇叶12绕盖体11的轴向分布。同理,对应的侧向出风口112也为多个,一般地,每个侧向出风口112对应在相邻的两个离心涡轮扇叶12之间。
结合图8和图9,本实施例中,盖体11靠近离心涡轮扇叶12的一侧中心位置凸设有安装部113,安装部113用于与转轴41连接;离心涡轮扇叶12的径向内端与安装部113间隔设置,离心涡轮扇叶12的径向外端延伸至侧向出风口112。
可以理解地,上述的安装孔114设置在安装部113上,通过安装部113靠近离心涡轮扇叶12的一侧朝向定子30方向凸设,可以使得安装部113背向离心涡轮扇叶12的一侧可以朝向定子30方向凹设,这样,凹设的部分形成该嵌设槽115,便于转轴41的安装,并且,使得整体的结构更加紧凑。该离心涡轮扇叶12的径向内端与安装部113间隔开,可以使得定子30内的空气可以通过该间隔的区域被离心涡轮扇叶12抽吸,散热更好,当然了,其它实施例中,不排除该离心涡轮扇叶12的径向内端与安装部113连接。
结合图8-图10,为了使涡轮盖10的结构更加稳定,本实施例中,涡轮盖10还包括环形的出风沿13,出风沿13与盖体11同轴设置,出风沿13与盖体11连接,且,出风沿13位于盖体11靠近离心涡轮扇叶12的一侧;其中,出风沿13与盖体11的周缘之间限定侧向出风口112。
可以理解地,在涡轮盖10的周缘位置,盖体11、出风沿13以及相邻的两个离心涡轮扇叶12之间共同限定出该侧向出风口112。
本实施例中,盖体11与离心涡轮扇叶12一体成型,这样,整体结构稳定,一般地,盖体11、离心涡轮扇叶12、出风沿13等均可以一体成型,即,该涡轮盖10为一体成型件。
本实施例中,沿盖体11的轴向,出风沿13的内缘与盖体11的周缘间隔设置;沿盖体11的径向,出风沿13的内缘位于盖体11的周缘的外侧;出风沿13的内缘与盖体11的周缘之间限定出侧向出风口112。
换言之,该出风沿13的内径比盖体11的外径大,更便于实现侧向出风。并且,由于出风方向为倾斜向上,可以避免出风沿13对其进行干扰,出风更顺利。
本实施例中,盖体11靠近离心涡轮扇叶12的一侧中心位置凸设有连接部116,连接部116与出风沿13连接。通过凸设的连接部116,可以方便实现出风沿13的位置固定,同时,本实施例中,离心涡轮扇叶12靠近侧向出风口112的一端与出风沿13连接,这样,盖体11和出风沿13的连接更加稳定。
本实施例中,涡轮盖10还包括固定环14以及多个安装条15;固定环14与出风沿13同轴设置,且连接于出风沿13远离盖体11的一侧,多个安装条15绕固定环14的周向连接于固定环14,多个安装条15用于插接固定至转子20内。
具体地,结合图4和图5,该安装条15插接在相邻的两个子磁钢部221之间,这样方便安装和拆卸,利于后期维护。当然了,其它实施例中,涡轮盖10也可以通过螺栓、螺钉等紧固件固定至转子20上。
结合图8-图10,本实施例中,离心涡轮扇叶12为弧形板,迎风面120为弧面。弧形板的设计在盖体11旋转的过程中,可以实现大风量。可以理解为,该弧形板沿盖体11的径向设置,并且,其中部沿盖体11的周向弯曲形成弧面,同时,其相对于盖体11的轴向倾斜,这样,使得在离心涡轮扇叶12的离心作用下,空气从侧向出风口112排出时,沿倾斜向上的方向排出。一般地,当离心涡轮扇叶12为弧形板时,其凹侧表面为迎风面120。当然了,当离心涡轮扇叶12为平板时,其两侧表面均为迎风面120。
请参考图11,本实施例中,离心涡轮扇叶12包括第一扇叶121以及第二扇叶122,第一扇叶121和第二扇叶122沿盖体11的中心到周缘的方向依次连接,第二扇叶122远离第一扇叶121的一端延伸至侧向出风口112;其中,第一扇叶121的一侧表面为第一迎风面1211,第二扇叶122的一侧表面为第二迎风面1221,第一迎风面1211与第二迎风面1221共同形成迎风面120,第一迎风面1211的迎风深度大于第二迎风面1221的迎风深度;且第二迎风面1221的至少部分表面相对于盖体11的轴向倾斜设置。
结合图10,可以看出,由于第一迎风面1211的迎风深度大于第二迎风面1221的迎风深度,相当于每个离心涡轮扇叶12的径向外端存在缺口,所有离心涡轮扇叶12的所有缺口可以限定出内环风道,即,在实现径向出风的同时,其风向是基本确定的。
一般地,第二迎风面1221倾斜设置即可实现空气从侧向出风口112倾斜向上排出,当然了,不排除第一迎风面1211和第二迎风面1221均倾斜设置。
同时,本实施例中,第一迎风面1211和第二迎风面1221均为弧面,当然了,不排除其它实施例中第一迎风面1211和第二迎风面1221中,其中一个为弧面,另一个为平面,当然了,不排除其它实施例中第一迎风面1211和第二迎风面1221均为平面。
请参考图11,并结合图8-图10,本实施例中,第一扇叶121和第二扇叶122的一端均与盖体11连接,第一扇叶121和第二扇叶122的另一端均沿盖体11的轴向延伸,且第一扇叶121的延伸距离大于第二扇叶122的延伸距离。本实施例中,第一扇叶121的第一顶端面1214和第二扇叶122的第二顶端面1225均与盖体11连接。当然了,其它实施例中,不排除第一扇叶121的第一顶端面1214与盖体11连接,而第二扇叶122的第二顶端面1225与盖体11间隔设置。或者,第一扇叶121的第一顶端面1214与盖体11间隔设置,而第二扇叶122的第二顶端面1225与盖体11连接。
同时,本实施例中,第一扇叶121的第一顶端面1214和第二扇叶122的第二顶端面1225共面。
请参考图11,并结合图8-图10,本实施例中,第一扇叶121远离盖体11的一侧端面为第一端平面1212,第二扇叶122远离盖体11的一侧端面为第二端平面1222;其中,第一端平面1212与第二端平面1222均沿盖体11的径向设置,且第一端平面1212与第二端平面1222由第一扇叶121的邻侧面1213分隔,邻侧面1213沿盖体11的轴向设置。
换言之,第一扇叶121和第二扇叶122的连接处呈台阶状,由于定子30内存在定子腔道101(即,一定的空间),通过设计第一迎风面1211的迎风深度大于第二迎风面1221的迎风深度,即,第一扇叶121的整体轮廓大于第二扇叶122的整体轮廓,第一扇叶121可以在整个动力电机100的中间位置进行强力抽吸,散热效果更好。
请参考图11,并结合图8-图10,本实施例中,离心涡轮扇叶12靠近侧向出风口112的一端端面为坡面1223;其中,坡面1223沿盖体11的周缘到出风沿13的外缘的方向延伸。可以理解地,该坡面1223可以理解为第二扇叶122远离第一扇叶121的一端端面,通过设置坡面1223,该离心涡轮扇叶12可以起到较佳的导风作用,使得空气在离心涡轮扇叶12的作用下,在侧向出风口112处实现沿倾斜向上的方向出风。
请参考图11,并结合图8-图10,本实施例中,该第二端平面1222靠近侧向出风口112的部分形成台阶状的连接面1224,上述提及的“离心涡轮扇叶12靠近侧向出风口112的一端与出风沿13连接”具体地为,该连接面1224与出风沿13连接。
请参考图11,并结合图8-图10,本实施例中,该第一扇叶121远离第二扇叶122的一端端面为背侧面1215,上述提及的“离心涡轮扇叶12的径向内端与安装部113间隔设置”具体地为,该背侧面1215与安装部113间隔设置。
根据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动力电机100,动力电机100的工作原理:
动力电机100内部形成有第一气体流道501以及第二气体流道502。可以实现第一透气孔311、定子腔道101、进风区域111以及侧向出风口112依次连通,以及第二透气孔351、线圈腔道102、进风区域111以及侧向出风口112依次连通。
以图6中的相对位置说明。动力电机100工作时,大部分产热的位置为线圈组件34以及磁钢部22附近。并且,该涡轮盖10与转子20随动,在转子20相对于定子30转动的过程中,涡轮盖10也随转子20转动,涡轮盖10旋转时,涡轮盖10的离心涡轮扇叶12起到抽吸作用,将位于动力电机100下方的外界空气进行抽吸后排出,具体地:
位于动力电机100下方的外界空气一部分通过第一透气孔311后进入定子腔道101内,对安装环33以及安装环33内的散热鳍片36进行直接散热,由于线圈组件34套装在安装环33外,因此,可以实现对线圈组件34的间接散热,然后通过进风区域111在离心涡轮扇叶12的作用下,从侧向出风口112排出。
同时,位于动力电机100下方的外界空气另一部分通过第二透气孔351后进入线圈腔道102,直接对磁钢部22和线圈组件34进行散热,然后通过进风区域111在离心涡轮扇叶12的作用下,从侧向出风口112排出。
根据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动力电机100,动力电机100的优点包括:
通过动力电机100内部的多个气体流道,可以保持顺畅的空气流动,在转子20相对于定子30旋转的过程中,涡轮盖10随转子20旋转,由于涡轮盖10的离心涡轮扇叶12是弧形板,可以实现较大风量的散热,并且,由于该离心涡轮扇叶12的迎风面120的至少部分表面相对于盖体11的轴向是倾斜设置的,这样,空气经过动力电机100内实现换热后,可以从侧向出风口112沿倾斜向上排出。
该侧向出风口112的出风方向可以分解为径向出风和轴向出风,该动力电机100的涡轮盖10由于与螺旋桨1004连接,在动力电机100工作时,螺旋桨1004产生向下的风场,该侧向出风口112能产生倾斜向上的风场,两股风的对冲可以实现较佳的散热效果。
综上,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涡轮盖10、动力电机100、动力装置1001及飞行器1000,该涡轮盖10包括盖体11以及离心涡轮扇叶12,盖体11的周缘形成有侧向出风口112;离心涡轮扇叶12设置于盖体11的一侧,离心涡轮扇叶12沿盖体11的径向设置,离心涡轮扇叶12的一端延伸至侧向出风口112;其中,离心涡轮扇叶12的至少一侧表面形成迎风面120;迎风面120的至少部分表面相对于盖体11的轴向倾斜设置。离心涡轮扇叶12可以在盖体11旋转的情况下,使位于盖体11靠近离心涡轮扇叶12的一侧区域内的流体在迎风面120的作用下离心朝向侧向出风口112流动;由于该迎风面120的至少部分表面相对于盖体11的轴向是倾斜设置的,这样该流体在侧向出风口112处实现倾斜出风,即,其出风方向与盖体11的轴向和径向均呈锐角分布。这样,该涡轮盖10在旋转的过程中,可以倾斜对外出风,更利于空气流动,并且,通过离心涡轮扇叶12的方式,大大提高了出风量,进而提高散热效率。
该动力电机100包括该涡轮盖10,其具有该涡轮盖10的全部功能。
该动力装置1001包括该动力电机100,其具有该动力电机100的全部功能。
该飞行器1000包括该动力装置1001,其具有该动力装置1001的全部功能。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2)

1.一种涡轮盖,其特征在于,包括:
盖体(11),所述盖体(11)的周缘形成有侧向出风口(112);以及
离心涡轮扇叶(12),所述离心涡轮扇叶(12)设置于所述盖体(11)的一侧,所述离心涡轮扇叶(12)沿所述盖体(11)的径向设置,所述离心涡轮扇叶(12)的一端延伸至所述侧向出风口(112);
其中,所述离心涡轮扇叶(12)的至少一侧表面形成迎风面(120);所述迎风面(120)的至少部分表面相对于所述盖体(11)的轴向倾斜设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涡轮盖,其特征在于,所述离心涡轮扇叶(12)包括第一扇叶(121)以及第二扇叶(122),所述第一扇叶(121)和所述第二扇叶(122)沿所述盖体(11)的中心到周缘的方向依次连接,所述第二扇叶(122)远离所述第一扇叶(121)的一端延伸至所述侧向出风口(112);
其中,所述第一扇叶(121)的一侧表面为第一迎风面(1211),所述第二扇叶(122)的一侧表面为第二迎风面(1221),所述第一迎风面(1211)与所述第二迎风面(1221)共同形成所述迎风面(120),所述第一迎风面(1211)的迎风深度大于所述第二迎风面(1221)的迎风深度;且所述第二迎风面(1221)的至少部分表面相对于所述盖体(11)的轴向倾斜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涡轮盖,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扇叶(121)和所述第二扇叶(122)的一端均与所述盖体(11)连接,所述第一扇叶(121)和所述第二扇叶(122)的另一端均沿所述盖体(11)的轴向延伸,且所述第一扇叶(121)的延伸距离大于所述第二扇叶(122)的延伸距离。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涡轮盖,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扇叶(121)远离所述盖体(11)的一侧端面为第一端平面(1212),所述第二扇叶(122)远离所述盖体(11)的一侧端面为第二端平面(1222);
其中,所述第一端平面(1212)与所述第二端平面(1222)均沿所述盖体(11)的径向设置,且所述第一端平面(1212)与所述第二端平面(1222)由所述第一扇叶(121)的邻侧面(1213)分隔,所述邻侧面(1213)沿所述盖体(11)的轴向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涡轮盖,其特征在于,所述盖体(11)靠近所述离心涡轮扇叶(12)的一侧中心位置凸设有安装部(113),所述安装部(113)用于与转轴(41)连接;
所述离心涡轮扇叶(12)的径向内端与所述安装部(113)间隔设置,所述离心涡轮扇叶(12)的径向外端延伸至所述侧向出风口(112)。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涡轮盖,其特征在于,所述涡轮盖(10)还包括环形的出风沿(13),所述出风沿(13)与所述盖体(11)同轴设置,所述出风沿(13)与所述盖体(11)连接,且,所述出风沿(13)位于所述盖体(11)靠近所述离心涡轮扇叶(12)的一侧;
其中,所述出风沿(13)与所述盖体(11)的周缘之间限定所述侧向出风口(112)。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涡轮盖,其特征在于,沿所述盖体(11)的轴向,所述出风沿(13)的内缘与所述盖体(11)的周缘间隔设置;沿所述盖体(11)的径向,所述出风沿(13)的内缘位于所述盖体(11)的周缘的外侧;所述出风沿(13)的内缘与所述盖体(11)的周缘之间限定出所述侧向出风口(112)。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涡轮盖,其特征在于,所述离心涡轮扇叶(12)靠近所述侧向出风口(112)的一端端面为坡面(1223);
其中,所述坡面(1223)沿所述盖体(11)的周缘到所述出风沿(13)的外缘的方向延伸。
9.根据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涡轮盖,其特征在于,所述离心涡轮扇叶(12)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离心涡轮扇叶(12)绕所述盖体(11)的轴向分布。
10.一种动力电机,其特征在于,包括转子(20)、定子(30)以及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涡轮盖(10);
其中,所述转子(20)可转动地连接于所述定子(30),所述涡轮盖(10)连接于所述转子(20)且随所述转子(20)的旋转而旋转。
11.一种动力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螺旋桨(1004)以及权利要求10所述的动力电机(100);
其中,所述动力电机(100)用于为所述螺旋桨(1004)提供动力。
12.一种飞行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1所述的动力装置(1001)。
CN202122344930.7U 2021-09-26 2021-09-26 涡轮盖、动力电机、动力装置及飞行器 Active CN21607772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344930.7U CN216077729U (zh) 2021-09-26 2021-09-26 涡轮盖、动力电机、动力装置及飞行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344930.7U CN216077729U (zh) 2021-09-26 2021-09-26 涡轮盖、动力电机、动力装置及飞行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077729U true CN216077729U (zh) 2022-03-18

Family

ID=8063598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2344930.7U Active CN216077729U (zh) 2021-09-26 2021-09-26 涡轮盖、动力电机、动力装置及飞行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6077729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4061103A1 (zh) * 2022-09-23 2024-03-28 亿航智能设备(广州)有限公司 一种直流无刷电机
WO2024088305A1 (zh) * 2022-10-25 2024-05-02 苏州宝时得电动工具有限公司 离心风扇、外转子电机及电动工具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4061103A1 (zh) * 2022-09-23 2024-03-28 亿航智能设备(广州)有限公司 一种直流无刷电机
WO2024088305A1 (zh) * 2022-10-25 2024-05-02 苏州宝时得电动工具有限公司 离心风扇、外转子电机及电动工具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6077729U (zh) 涡轮盖、动力电机、动力装置及飞行器
US8152495B2 (en) Peripheral discharge tube axial fan
US8251676B2 (en) Axial-flow fan for a vehicle radiator
CN213402646U (zh) 一种外转子电机系统
CN211908572U (zh) 一种外转子电机
JP2007182880A (ja) 熱放散ファン
CN113027819A (zh) 一种磁悬浮离心鼓风机主动式风冷系统及风冷方法
CN113266600A (zh) 涡轮盖、动力电机、动力装置及飞行器
CN216774407U (zh) 一种带新型散热结构的外转子电机
CN215333606U (zh) 涡轮盖、动力电机、动力装置及飞行器
CN215860991U (zh) 涡轮盖、动力电机、动力装置及飞行器
CN212454609U (zh) 动力舱散热系统和工程设备
CN111053476B (zh) 刀组件和具有其的料理机
CN216134322U (zh) 风冷结构、盘式电机及飞行器
CN219420500U (zh) 一种电机内循环风冷散热的结构
CN210693686U (zh) 一种稀土永磁盘式无铁芯电机散热系统
CN115912750A (zh) 一种防水防尘高效散热永磁电机
CN210693597U (zh) 一种采用外夹层冷却腔散热的稀土永磁盘式电机
CN112600357A (zh) 一种电机及其电机风冷结构
CN217036846U (zh) 内转子电机
CN110649733A (zh) 一种采用外夹层冷却腔散热的稀土永磁盘式电机
CN218207219U (zh) 一种具有自冷功能的鼓风机
CN115866975B (zh) Ct设备离心散热装置及ct扫描设备
CN220817933U (zh) 风扇组件及空调室外机
CN218940842U (zh) 一种取力发电机用风冷散热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