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048064U - 电加热装置、设备和空调器 - Google Patents

电加热装置、设备和空调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048064U
CN216048064U CN202121833604.6U CN202121833604U CN216048064U CN 216048064 U CN216048064 U CN 216048064U CN 202121833604 U CN202121833604 U CN 202121833604U CN 216048064 U CN216048064 U CN 21604806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lectric heating
conductive electrode
heating device
ceramic ptc
temperatur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1833604.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松
梁卓文
朱华
黄招彬
李超雄
张海强
韩秋菊
周宏明
苑骏
王文江
张汉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Foshan Shunde Midea Electr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Foshan Shunde Midea Electr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Foshan Shunde Midea Electr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1833604.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604806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04806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04806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Resistance Heating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电加热装置、设备和空调器。该电加热装置包括:陶瓷PTC发热组件;至少两个第一导电电极,设置于陶瓷PTC发热组件的第一面;第二导电电极,设置于陶瓷PTC发热组件的第二面;其中,第二面与第一面相对,各第一导电电极之间绝缘设置,基于至少一个第一导电电极和第二导电电极接入供电电源,控制陶瓷PTC发热组件进行电加热。本申请实施例使得电加热装置的功率可以根据第一面上各第一导电电极的上电状态的不同而调整,从而可以实现更精确的温度控制需求,可以有效改善电加热装置的制热效果;此外,该电加热装置可以实现在单个陶瓷PTC发热组件上进行功率调节,利于节省材料及加工成本。

Description

电加热装置、设备和空调器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加热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加热装置、设备和空调器。
背景技术
在温度调节领域,往往需要使用电加热器来调节温度。例如,为了提升空调器的制热能力,可以在空调器的室内机增加电辅热功能,从而可以在室外环境温度较低或者压缩机制热能力较低的情况下,提升空调器的整体制热能力。
相关技术中,电加热器包括金属管状电加热、金属PTC(Positive TemperatureCoefficient,正温度系数)电加热和陶瓷PTC电加热等形式。由于陶瓷PTC具有自限温特性,即便在无风吹的极端情况下,陶瓷PTC电加热表面温度也不会很高(一般低于260℃),相对金属管状电加热和金属PTC电加热无风吹时大于400℃的表面温度,陶瓷PTC电加热要安全很多,得到了广泛应用。
现有的陶瓷PTC电加热装置的功率往往是恒定的,在陶瓷PTC电加热装置打开和关闭的时候对空调器的出风温度影响比较大,用户可以明显感受到出风温度不稳定,忽冷忽热,进而影响用户体验。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加热装置、设备和空调器,旨在有效改善电加热装置的制热效果。
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加热装置,包括:
陶瓷PTC发热组件;
至少两个第一导电电极,设置于所述陶瓷PTC发热组件的第一面;
第二导电电极,设置于所述陶瓷PTC发热组件的第二面;
其中,所述第二面与所述第一面相对,各所述第一导电电极之间绝缘设置,基于至少一个所述第一导电电极和所述第二导电电极接入供电电源,控制所述陶瓷PTC发热组件进行电加热。
在一些实施方案中,设置于所述第一面上的相邻两个所述第一导电电极之间具有绝缘间隙。
在一些实施方案中,所述绝缘间隙处填充绝缘材料。
在一些实施方案中,各所述第一导电电极在所述第二面上的投影均落入所述第二导电电极所在区域。
在一些实施方案中,所述电加热装置还包括:
绝缘件,包裹所述陶瓷PTC发热组件、所述至少两个第一导电电极及所述第二导电电极;
其中,各所述第一导电电极及所述第二导电电极均分别设置引出至所述绝缘件外部的供电端子。
在一些实施方案中,所述电加热装置还包括:
散热件,连接所述绝缘件,用于增大散热作用面积。
在一些实施方案中,所述电加热装置还包括:
保护壳体,设置于所述绝缘件与所述散热件之间,用于保护所述绝缘件并将所述绝缘件传递的热量传导至所述散热件。
第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加热设备,包括第一方面所述的电加热装置,所述电加热设备还包括:
温度传感器,用于检测环境温度;
控制器,连接所述温度传感器,用于基于所述环境温度生成控制指令;
动作开关,连接所述控制器,用于基于所述控制指令控制所述电加热装置中各所述第一导电电极与供电电源之间的导通状态。
在一些实施方案中,所述电加热设备还包括:
风机,与所述电加热装置相对设置。
第三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空调器,包括本申请实施例所述的电加热装置。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在陶瓷PTC发热组件的第一面设置至少两个第一导电电极,在陶瓷PTC发热组件上与该第一面相对的第二面设置第二导电电极,各第一导电电极之间绝缘设置,基于至少一个第一导电电极和第二导电电极接入供电电源,控制陶瓷PTC发热组件进行电加热。使得电加热装置的功率可以根据第一面上各第一导电电极的上电状态的不同而调整,从而可以实现更精确的温度控制需求,可以有效改善电加热装置的制热效果;此外,该电加热装置可以实现在单个陶瓷PTC发热组件上进行功率调节,利于节省材料及加工成本。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电加热装置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电加热装置的剖面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电加热装置的爆炸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中导电电极和陶瓷PTC发热组件的相对位置的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导电电极之间的绝缘间隙的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电加热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一应用示例中电加热设备的电路结构示意图;
图8为一应用示例中风机与电加热装置的相对位置的示意图;
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空调器的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10为本申请一应用示例中空调器的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11为本申请实施例空调器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0、电加热装置;101、陶瓷PTC发热组件;
102、第一导电电极;103、第二导电电极;
L、绝缘间隙;104、绝缘件;105、保护壳体;106、散热件;
201、温度传感器;202、控制器;
203、动作开关;204、显示单元;205、电源单元;
206、风机;201A、回风温度检测探头;201B、出风温度检测探头;
1100、空调器;1101、处理器;1102、存储器;
1103、用户接口;1104、总线系统。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申请再作进一步详细的描述。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申请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申请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申请。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所涉及的术语“第一、第二”等仅仅是区别类似的对象,不代表针对对象的特定排序,可以理解地,“第一、第二”等在允许的情况下可以互换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以使这里描述的本申请实施例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以外的顺序实施。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加热装置100,如图1至图4所示,该电加热装置100包括:陶瓷PTC发热组件101、至少两个第一导电电极102和第二导电电极103;至少两个第一导电电极102设置于陶瓷PTC发热组件101的第一面;第二导电电极103设置于陶瓷PTC发热组件101的第二面;其中,第二面与第一面相对,各第一导电电极102之间绝缘设置,基于至少一个第一导电电极102和第二导电电极103接入供电电源,控制陶瓷PTC发热组件101进行电加热。
这里,陶瓷PTC发热组件101由于其电阻在常温下较小,但会随着加电后自热升温使阻值进入跃变区,即超过一定的温度(居里温度)时,陶瓷PTC发热组件101的电阻值随着温度的升高呈阶跃性的增高,温度越高,电阻值越大,从而具有自限温特性,可以视为恒温发热体,其电加热最高表面温度恒定。该陶瓷PTC发热组件101可以由多块陶瓷PTC片烧结而成,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做具体限定。
可以理解的是,本申请实施例通过在陶瓷PTC发热组件101的第一面设置至少两个第一导电电极102,使得电加热装置100的功率可以根据第一面上各第一导电电极102的上电状态的不同而调整,从而可以实现更精确的温度控制需求,可以有效改善电加热装置100的制热效果;此外,该电加热装置100可以实现在单个陶瓷PTC发热组件101上进行功率调节,利于节省材料及加工成本。
需要说明的是,相关技术中,陶瓷PTC发热组件101的第一面和第二面上各设置一导电电极,使得该陶瓷PTC发热组件101的加热功率恒定,若需要进行加热功率调节,往往需要设置多组陶瓷PTC发热组件101,基于对各组陶瓷PTC发热组件101通电状态的控制,实现对加热装置的加热功率的调整。
由于陶瓷PTC发热组件101的数量增加,在走线、生产、制造、装配等过程中都增加了成本;另外部分安规认证还要求每组单独供电的陶瓷PTC发热组件101的电加热都要有独立的硬件限温器,进一步增加了硬件成本。本申请实施例,通过在陶瓷PTC发热组件101的第一面设置至少两个第一导电电极102的方式,由于热源相对集中,只用使用一组硬件限温器即可,可以节省材料成本和装配成本。此外,通过在第一面设置至少两个第一导电电极102的方式,可以在较小的工艺改动下,达到了加热功率调节的目的,大大简化了生产工艺,同时也扩大了加热装置的应用范围。
示例性地,如图5所示,设置于第一面上的相邻两个第一导电电极102之间具有绝缘间隙L。该绝缘间隙L可以大于2.5mm(毫米),例如,可以为3mm。示例性地,绝缘间隙L处可以填充绝缘材料,例如,填充绝缘硅胶,利于保证各第一导电电极102之间的绝缘性能。
示例性地,各第一导电电极102与陶瓷PTC发热组件101的第一面低电阻紧密连接,可以良好导电;第二导电电极103与陶瓷PTC发热组件101的第二面低电阻紧密连接,可以良好导电。可以理解的是,各第一导电电极102可以连接供电电源的一极(例如,正极),第二导电电极103可以连接供电电源的另一极(例如,负极),由于第一导电电极102、第二导电电极103均电连接陶瓷PTC发热组件101,从而可以在陶瓷PTC发热组件101的第一面与第二面之间形成供电电压,实现电加热。
示例性地,第一导电电极102和第二导电电极103可以经热压或者其他工艺手段与陶瓷PTC发热组件101的表面紧密连接在一起,从而降低接触电阻,有效保证导电作用。第一导电电极102和第二导电电极103可以采用具有良好导电功能的金属制成,比如铜。
示例性地,如图4所示,各第一导电电极102在第二面上的投影均落入第二导电电极103所在区域。可以理解的是,通过调整各第一导电电极102的导电状态,可以实现对陶瓷PTC发热组件101的第一面与第二面之间形成供电电压的区域的控制,进而实现对陶瓷PTC发热组件101的加热功率的调节。
示例性地,电加热装置100还可以包括:绝缘件104,包裹陶瓷PTC发热组件101、至少两个第一导电电极102及第二导电电极103;其中,各第一导电电极102及第二导电电极103均分别设置引出至绝缘件104外部的供电端子。
如图3所示,绝缘件104可以为方形的绝缘套管,包裹在陶瓷PTC发热组件101、第一导电电极102及第二导电电极103的外面,起到绝缘保护作用,此外,该绝缘件104还起到热传导的作用。
示例性地,该电加热装置100还可以包括:散热件106,连接绝缘件104,用于增大散热作用面积。
该散热件106可以增大电加热装置100的散热面积,例如,可以为薄铝片与铝框连接而成的散热翅片。
示例性地,该电加热装置100还包括:保护壳体105,设置于绝缘件104与散热件106之间,用于保护绝缘件104并将绝缘件104传递的热量传导至散热件106。
在一应用示例中,陶瓷PTC发热组件101与第一导电电极102、第二导电电极103紧密牢固连接之后,在外面套上耐高温的绝缘件104,起到绝缘保护作用,例如,该绝缘件104可以采用聚酰亚胺胶带。可以把各导电电极与陶瓷PTC发热组件101以及包好绝缘件104的组件称为PTC发热芯体。各第一导电电极102、第二导电电极103分别引出连接供电电源的供电端子。在PTC发热芯体的外表面套上一保护壳体105,该保护壳体105可以为截面是长方形的铝管,除了两端开口处,其他地方均密封,然后放入整形设备挤压,让保护壳体105与PTC发热芯体紧密接触,减少热阻,利于热量散发。
示例性地,为了增强热传导性能,保护壳体105与散热件106之间采用导热硅胶粘接。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电加热设备,如图6所示,该电加热设备包括前述的电加热装置100,该电加热设备还包括:温度传感器201、控制器202及动作开关203。温度传感器201用于检测环境温度;控制器202连接温度传感器201,用于基于环境温度生成控制指令;动作开关203连接控制器202,用于基于控制指令控制电加热装置100中各第一导电电极102与供电电源之间的导通状态。
可以理解的是,控制器202接收温度传感器201检测的环境温度,基于该环境温度生成控制指令,动作开关203基于控制指令控制各第一导电电极102的通电状态,从而控制电加热装置100的加热功率。
示例性地,动作开关203可以为与各第一导电电极102的供电线路对应的继电器。如图8所示,控制器202的输出端口连接继电器K1的线圈、继电器K2的线圈,两个第一导电电极102所在支路分别设置继电器K1的触点、继电器K2的触点,如此,控制器202可以基于生成的控制指令,使得继电器K1导通、继电器K2导通或者继电器K1导通及继电器K2导通,从而调节电加热装置100的加热功率。
示例性地,电加热装置100的供电线路上还可以设置硬件限温器,如图8所示,火线L上可以串接第一限温开关S1和第二限温开关S2,其中,第一限温开关S1对应的动作温度小于第二限温开关S2,第一限温开关S1具有自复位功能,第二限温开关S2需要手动复位。可以理解的是,当环境温度大于第一限温开关S1对应的动作温度时,第一限温开关S1断开,并可以在环境温度回落至小于或等于第一限温开关S1对应的动作温度时,第一限温开关S1复位导通,从而有效防止过热。当环境温度大于第二限温开关S2对应的动作温度时,第二限温开关S1断开,此时,需要人工排查故障后,手动复位,从而确保满足加热环境的安全性需求。
示例性地,该电加热设备还可以包括显示单元204,该显示单元204连接控制器202,用于显示电加热设备的工作参数、故障参数等信息,例如,可以显示当前的加热功率、环境温度等工作参数。
示例性地,该电加热设备还可以包括电源单元205,该电源单元205可以给电加热设备的部件供电,例如,给前述的控制器202、温度传感器201、动作开关203、显示单元204等供电。
示例性地,如图9所示,电加热设备还包括:风机206,与电加热装置100相对设置。可以理解的是,该风机206可以利用气流的作用,加速热量的传导,从而对更大的空间进行温度调节。相应地,温度传感器201可以包括:回风温度检测探头201A和/或出风温度检测探头201B。其中,回风温度检测探头201A用于检测该风机206的回风口处的环境温度,出风温度检测探头201B用于检测该风机206的出风口处的环境温度。
可以理解的是,该电加热设备可以为具有温度调节需求的各种电子设备,例如,电烤炉、具有电加热作用的茶几、电烤桌等,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空调器,包括本申请实施例的电加热装置100。可以理解的是,该空调器可以基于电加热装置100的电加热效应实现电辅热,从而可以在室外环境温度较低或者压缩机制热能力较低的情况下,提升空调器的整体制热能力。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空调器的控制方法,该空调器包括本申请实施例的电加热装置100,如图9所示,该控制方法包括:
步骤901,获取空调器在制热模式下的回风温度。
可以理解的是,在制热模式下,空调器可能存在电辅热的需求。可以基于获取的空调器的回风温度与当前设定温度进行比较来判断是否存在电辅热的需求。该回风温度是与空调器的出风温度相对而言,即空调器的回风口处对应的环境温度。
步骤902,基于回风温度与当前设定温度的差值与预先设定的多个阈值进行比较。
这里,空调器可以基于用户的指令确定当前设定温度,空调器可以预先存储多个阈值,各阈值可以将前述的差值划分为多个区间,作为确定电加热装置100的加热功率的依据。
步骤903,基于比较结果控制电加热装置中各第一导电电极与供电电源之间的导通状态。
这里,空调器可以基于回风温度与当前设定温度的差值落入的区间确定电加热装置100的加热功率,并通过控制电加热装置100中各第一导电电极102的供电通电状态,实现加热功率的调节。
示例性地,电加热装置100包括两个第一导电电极102,其中,一个第一导电电极102的面积大于另一个第一导电电极102;基于比较结果控制电加热装置100中各第一导电电极102与供电电源之间的导通状态,包括:
若差值大于第一阈值,则控制两个第一导电电极102均导通供电电源;
若差值小于或等于第一阈值且大于第二阈值,则控制面积较大的第一导电电极102导通供电电源;
若差值小于或等于第二阈值且大于第三阈值,则控制面积较小的第一导电电极102导通供电电源;
若差值小于或等于第三阈值且大于第四阈值,则返回基于回风温度与当前设定温度的差值与预先设定的多个阈值进行比较;
若差值小于或等于第四阈值,则控制两个第一导电电极102均断开供电电源;
其中,第一阈值>第二阈值>第三阈值>第四阈值。
可以理解的是,基于上述控制策略,可以实现空调器的电辅热功能根据环境温度进行智能调节,从而可以实现更精确的温度控制需求,可以有效改善电加热装置100的制热效果,避免制热温度出现较大的波动,利于提升用户体验。
示例性地,控制两个第一导电电极102均断开供电电源之后,方法还包括:
获取空调器的当前工作模式,确定当前工作模式为制热模式时,返回基于回风温度与当前设定温度的差值与预先设定的多个阈值进行比较。
可以理解的是,电加热装置100的两个第一导电电极102均断开供电电源之后,空调器需要基于当前工作模式确定是否需要开启电辅热功能,若是,则返回基于回风温度与当前设定温度的差值与预先设定的多个阈值进行比较,若否,则可以退出电辅热的控制。
下面结合一应用示例对空调器的控制方法进行举例说明。
本应用示例中,空调器的电加热装置100包括两个第一导电电极102,一个第一导电电极102的宽度大于另一导电电极的宽度,相应地,电加热装置100的加热功率具有300W(瓦)、600W和900W三个档位。
如图10所示,本应用示例的空调器的控制方法包括:
步骤1001,空调器启动并获取空调器的运行模式。
这里,空调器可以基于用户的指令启动,并获取空调器的运行模式。这里,空调器的运行模式具有指示是否开启电辅热功能的指示信息,例如,具有用于指示是否开启电辅热功能的标识位。
步骤1002,判断是否需要开启电辅热功能,若是,则执行步骤1003。
可以理解的是,空调器根据标识位确定需要开启电辅热功能,执行步骤1003,以对电辅热功能进行控制,在其他模式下,则无需开启电辅热功能。
步骤1003,获取回风温度T1、出风温度T2及用户设定温度T3。
这里,空调器可以基于温度传感器201获取回风温度T1及出风温度T2,空调器可以基于用户的指令确定用户设定温度T3。
步骤1004,判断是否T3-T1>n1,若是,则执行步骤1005;若否,则执行步骤1006。
这里,空调器基于回风温度T1和用户设定温度T3得到差值T3-T1,比较差值T3-T1与第一阈值n1,若T3-T1>n1,则执行步骤1005,若T3-T1≤n1,则执行步骤1006。
步骤1005,控制两个第一导电电极均导通供电电源,并返回步骤1003。
可以理解的是,空调器的加热装置运行在900W的档位。空调器可以基于加热周期对应的设定时长返回步骤1003,以重新确定加热装置的加热功率的档位。
步骤1006,判断是否n1≥T3-T1>n2,若是,则执行步骤1007;若否,则执行步骤1008。
这里,空调器进一步比较差值T3-T1与第二阈值n2,若n1≥T3-T1>n2,则执行步骤1007,若T3-T1≤n2,则执行步骤1008。
步骤1007,控制面积较大的第一导电电极导通供电电源,并返回步骤1003。
可以理解的是,空调器的加热装置运行在600W的档位。空调器可以基于加热周期对应的设定时长返回步骤1003,以重新确定加热装置的加热功率的档位。
步骤1008,判断是否n2≥T3-T1>n3,若是,则执行步骤1009;若否,则执行步骤1010。
这里,空调器进一步比较差值T3-T1与第二阈值n3,若n2≥T3-T1>n3,则执行步骤1009,若T3-T1≤n3,则执行步骤1010。
步骤1009,控制面积较小的第一导电电极导通供电电源,并返回步骤1003。
可以理解的是,空调器的加热装置运行在300W的档位。空调器可以基于加热周期对应的设定时长返回步骤1003,以重新确定加热装置的加热功率的档位。
步骤1010,判断是否n3≥T3-T1>n4,若是,则返回步骤1003;若否,则执行步骤1011。
这里,空调器进一步比较差值T3-T1与第四阈值n4,若n3≥T3-T1>n4,则空调器的加热装置暂不加热,并可以在等待设定时长后返回步骤1003,以重新确定加热装置的加热功率的档位。
步骤1011,控制两个第一导电电极均断开供电电源,并返回步骤1002。
可以理解的是,当回风温度T1与用户设定温度较为接近时,空调器的加热装置的供电电源可以断开,并返回步骤1002,以判断是否需要开启电辅热功能。
可以理解的是,上述第一阈值n1、第二阈值n2、第三阈值n3及第四阈值n4可以根据试验数据进行合理确定。作为示例性并非限制性地举例说明,第一阈值n1为6.5,第二阈值n2为4.5,第三阈值n3为2.5,第四阈值n4为0.5。
从以上的描述可以得知,本应用示例的控制方法,可以基于环境温度生成控制电加热装置100的各第一导电电极102的供电状态的控制指令,进而切换空调器的加热装置的加热功率的档位,从而可以实现更精确的温度控制需求,可以有效改善电加热装置100的制热效果,避免制热温度出现较大的波动,利于提升用户体验。
示例性地,现有的PTC加热装置的控制是通断控制,在PTC加热装置打开和关闭的时候对空调器的出风温度影响比较大,用户可以明显感受到出风温度不稳定,忽冷忽热,不舒服。比如,针对一台一匹挂机(风量500m3/h,PTC加热装置的加热功率为900W),开启PTC加热装置,出风温度大约上升5℃,关闭PTC加热装置,出风温度下降5℃,很容易感受到。本申请实施例的电加热装置100由于具有300W、600W和900W三个档位,基于上述控制方法,可以实现更精确的温度控制,利于提升用户体验。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功率档位的划分仅为举例说明,并不构成对本申请实施例的限制性说明。
为了实现本申请实施例的方法,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空调器。图11仅仅示出了该空调器的示例性结构而非全部结构,根据需要可以实施图11示出的部分结构或全部结构。
如图11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空调器1100包括:至少一个处理器1101、存储器1102和用户接口1103。空调器1100中的各个组件通过总线系统11011耦合在一起。可以理解,总线系统1104用于实现这些组件之间的连接通信。总线系统1104除包括数据总线之外,还包括电源总线、控制总线和状态信号总线。但是为了清楚说明起见,在图11中将各种总线都标为总线系统11011。
其中,用户接口1103可以包括显示器、键盘、鼠标、轨迹球、点击轮、按键、按钮、触感板或者触摸屏等。
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存储器1102用于存储各种类型的数据以支持空调器的操作。这些数据的示例包括:用于在空调器上操作的任何计算机程序。
本申请实施例揭示的空调器的控制方法可以应用于处理器1101中,或者由处理器1101实现。处理器1101可能是一种集成电路芯片,具有信号的处理能力。在实现过程中,空调器的控制方法的各步骤可以通过处理器1101中的硬件的集成逻辑电路或者软件形式的指令完成。上述的处理器1101可以是通用处理器、数字信号处理器(DSP,Digital SignalProcessor),或者其他可编程逻辑器件、分立门或者晶体管逻辑器件、分立硬件组件等。处理器1101可以实现或者执行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公开的各方法、步骤及逻辑框图。通用处理器可以是微处理器或者任何常规的处理器等。结合本申请实施例所公开的方法的步骤,可以直接体现为硬件译码处理器执行完成,或者用译码处理器中的硬件及软件模块组合执行完成。软件模块可以位于存储介质中,该存储介质位于存储器1102,处理器1101读取存储器1102中的信息,结合其硬件完成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空调器的控制方法的步骤。
在示例性实施例中,空调器可以被一个或多个应用专用集成电路(ASIC,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DSP、可编程逻辑器件(PLD,ProgrammableLogic Device)、复杂可编程逻辑器件(CPLD,Complex Programmable Logic Device)、现场可编程逻辑门阵列(FPGA,Field Programmable Gate Array)、通用处理器、控制器、微控制器(MCU,Micro Controller Unit)、微处理器(Microprocessor)、或者其他电子元件实现,用于执行前述方法。
可以理解,存储器1102可以是易失性存储器或非易失性存储器,也可包括易失性和非易失性存储器两者。其中,非易失性存储器可以是只读存储器(ROM,Read OnlyMemory)、可编程只读存储器(PROM,Programmable Read-Only Memory)、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PROM,Erasable Programmable Read-Only Memory)、电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EPROM,Electrically Erasable Programmable Read-Only Memory)、磁性随机存取存储器(FRAM,ferromagnetic random access memory)、快闪存储器(Flash Memory)、磁表面存储器、光盘、或只读光盘(CD-ROM,Compact Disc Read-Only Memory);磁表面存储器可以是磁盘存储器或磁带存储器。易失性存储器可以是随机存取存储器(RAM,Random AccessMemory),其用作外部高速缓存。通过示例性但不是限制性说明,许多形式的RAM可用,例如静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RAM,Static Random Access Memory)、同步静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SRAM,Synchronous Static Random Access Memory)、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DRAM,Dynamic Random Access Memory)、同步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DRAM,SynchronousDynamic Random Access Memory)、双倍数据速率同步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DDRSDRAM,Double Data Rate Synchronous Dynamic Random Access Memory)、增强型同步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ESDRAM,Enhanced Synchronous Dynamic Random Access Memory)、同步连接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LDRAM,SyncLink Dynamic Random Access Memory)、直接内存总线随机存取存储器(DRRAM,Direct Rambus Random Access Memory)。本申请实施例描述的存储器旨在包括但不限于这些和任意其它适合类型的存储器。
在示例性实施例中,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存储介质,即计算机存储介质,具体可以是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例如包括存储计算机程序的存储器1102,上述计算机程序可由空调器的处理器1101执行,以完成本申请实施例方法的步骤。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以是ROM、PROM、EPROM、EEPROM、Flash Memory、磁表面存储器、光盘、或CD-ROM等存储器。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之间,在不冲突的情况下,可以任意组合。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申请披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0)

1.一种电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陶瓷PTC发热组件;
至少两个第一导电电极,设置于所述陶瓷PTC发热组件的第一面;
第二导电电极,设置于所述陶瓷PTC发热组件的第二面;
其中,所述第二面与所述第一面相对,各所述第一导电电极之间绝缘设置,基于至少一个所述第一导电电极和所述第二导电电极接入供电电源,控制所述陶瓷PTC发热组件进行电加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
设置于所述第一面上的相邻两个所述第一导电电极之间具有绝缘间隙。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绝缘间隙处填充绝缘材料。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
各所述第一导电电极在所述第二面上的投影均落入所述第二导电电极所在区域。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加热装置还包括:
绝缘件,包裹所述陶瓷PTC发热组件、所述至少两个第一导电电极及所述第二导电电极;
其中,各所述第一导电电极及所述第二导电电极均分别设置引出至所述绝缘件外部的供电端子。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加热装置还包括:
散热件,连接所述绝缘件,用于增大散热作用面积。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加热装置还包括:
保护壳体,设置于所述绝缘件与所述散热件之间,用于保护所述绝缘件并将所述绝缘件传递的热量传导至所述散热件。
8.一种电加热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7任一项所述的电加热装置,所述电加热设备还包括:
温度传感器,用于检测环境温度;
控制器,连接所述温度传感器,用于基于所述环境温度生成控制指令;
动作开关,连接所述控制器,用于基于所述控制指令控制所述电加热装置中各所述第一导电电极与供电电源之间的导通状态。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加热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加热设备还包括:
风机,与所述电加热装置相对设置。
10.一种空调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7任一项所述的电加热装置。
CN202121833604.6U 2021-08-06 2021-08-06 电加热装置、设备和空调器 Active CN21604806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833604.6U CN216048064U (zh) 2021-08-06 2021-08-06 电加热装置、设备和空调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833604.6U CN216048064U (zh) 2021-08-06 2021-08-06 电加热装置、设备和空调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048064U true CN216048064U (zh) 2022-03-15

Family

ID=8055753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1833604.6U Active CN216048064U (zh) 2021-08-06 2021-08-06 电加热装置、设备和空调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604806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A3151188C (en) Multiple heatsink cooling system for a line voltage thermostat
JP5992260B2 (ja) 温冷美容処理装置
CN113639334A (zh) 电加热装置、设备、空调器及控制方法和存储介质
CN216048064U (zh) 电加热装置、设备和空调器
JPH06162827A (ja) バスバー構造
JPS6041769A (ja) 燃料電池
JP3128996U (ja) 温風暖房機発熱体の電気連結構造体
JP2004274896A (ja) モータ起動装置
CN215892532U (zh) 一种发热装置及取暖器
CN114251735A (zh) 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装置和存储介质
CN217822237U (zh) 一种安全型假负载
KR101760375B1 (ko) 냉각수 가열장치
CN215570779U (zh) 取暖风道结构及其取暖设备
CN117728254B (zh) 一种防止智能排插充电过热的方法及系统
US20090314766A1 (en) Heating Device with Plural Thermistors
CN216557334U (zh) 一种驱动电路及取暖器
CN214746001U (zh) 一种可变功率式电热板
CN220017768U (zh) 一种具有高效散热机构的半导体制冷设备
CN108135107A (zh) 用于驾驶设备的加热系统
JP3187883B2 (ja) 空気調和機
RU2187767C2 (ru) Тепловентилятор
JP6297108B2 (ja) 温冷美容処理装置
JPH05251160A (ja) 正特性サーミスタ発熱体
JP3821928B2 (ja) 空気調和機
KR0133975Y1 (ko) 자동 판매기용 히터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