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027121U - 一种高线冷却控制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高线冷却控制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027121U
CN216027121U CN202121797607.9U CN202121797607U CN216027121U CN 216027121 U CN216027121 U CN 216027121U CN 202121797607 U CN202121797607 U CN 202121797607U CN 216027121 U CN216027121 U CN 21602712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ater tank
water
control system
welded
cooling contro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1797607.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勇
林耀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bei Jinshenglan Metallurgical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bei Jinshenglan Metallurgic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bei Jinshenglan Metallurgical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bei Jinshenglan Metallurgic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1797607.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602712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02712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02712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高线冷却控制系统,包括底板、顶板、第一水槽和第二水槽,所述底板上表面四角处分别焊接有第一支柱,四个所述第一支柱的顶端分别与顶板下表面四角处焊接,所述顶板上表面呈矩形阵列焊接有四个第二支柱,四个所述第二支柱的顶端分别与第一水槽下表面的四角处焊接,所述第一水槽上表面的前后两端分别焊接有输水通道,两个所述输水通道的顶端分别与第二水槽下表面的前后两端焊接,所述第一水槽上表面的中间和第二水槽下表面的中间分别嵌入安装有铜板,所述底板上表面一侧固定有水箱,所述水箱上表面一侧固定有两个框架,两个所述框架上分别固定有散热片。本实用新型具有控制轧件进预精轧工序温度的优点。

Description

一种高线冷却控制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高速线材轧制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高线冷却控制系统。
背景技术
钢铁材料在我国工业化发展过程中有着重要的应用,其中线材作为重要的钢铁材料应用的也十分广泛。线材是钢铁通过轧制来生产出来的,其质量和性能等和其生产设备以及工艺等有着较大的关联,包括控制轧制以及控制冷却的工艺。在生产设备以及工艺不同的情况下,所生产出的高速线材的性能也有较大的差别。由于在轻重工业中都有比较重要的应用,因此保证高速线材的生产质量,使产品具有优异的性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高速线材轧制生产的过程中经过开轧、中轧、预精轧、精轧和吐丝,高速线材在轧制过程中要控制温度,现有的中轧和预精轧工序之间没有设置降温装置,经过中轧的钢铁材料直接进入预精轧,钢铁材料温度并没有有效地降低,影响轧制的质量。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高线冷却控制系统,具备中轧工序与预精轧工序之间增加预穿水装置,将进预精轧工序的轧件温度控制在900-950℃,控制轧件进预精轧工序温度的优点,解决了中轧和预精轧工序之间没有设置降温装置,经过中轧的钢铁材料直接进入预精轧,钢铁材料温度并没有有效地降低,影响轧制的质量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高线冷却控制系统,包括底板、出液通道、顶板、第一水槽和第二水槽,所述底板上表面四角处分别焊接有第一支柱,四个所述第一支柱的顶端分别与顶板下表面四角处焊接,所述顶板上表面呈矩形阵列焊接有四个第二支柱,四个所述第二支柱的顶端分别与第一水槽下表面的四角处焊接,所述第一水槽上表面的前后两端分别焊接有输水通道,两个所述输水通道的顶端分别与第二水槽下表面的前后两端焊接,所述第一水槽上表面的中间和第二水槽下表面的中间分别嵌入安装有铜板,所述底板上表面一侧固定有水箱,底板上表面另一侧固定有水泵,所述水箱上表面一侧固定有两个框架,两个所述框架上分别固定有散热片。
优选的,所述第一水槽上表面的前后两端分别开设有第一连通口,输水通道内部通过第一连通口与第一水槽内部连通。
优选的,所述第二水槽下表面的前后两端分别开设有第二连通口,输水通道内部通过第二连通口与第二水槽内部连通。
优选的,两个所述铜板相背离一侧分别伸进第一水槽和第二水槽内。
优选的,所述水箱一侧上方插接有旋塞,旋塞将水箱一侧上方开设的注液口封闭。
优选的,所述水箱通过连接管道与水泵的进口连接,水泵的出口通过进液管道与第一水槽内部连通,水箱通过出液通道与第二水槽内部连通。
优选的,两个所述框架上的散热片位于出液通道的两侧。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第一水槽、输水通道和第二水槽,达到了将进预精轧工序的轧件温度控制在900-950℃,控制轧件进精轧工序温度的效果。本实用新型设置有第一水槽、输水通道和第二水槽,第一水槽、输水通道和第二水槽组成冷却通道,第一水槽、输水通道和第二水槽位于中轧机和预精轧机之间,从中轧机出来的轧件通过第一水槽、输水通道和第二水槽进入到预精轧机中。水泵启动,水箱内的冷却水通过连接管道从进液管道进入道第一水槽中,在水泵的作用下,冷却水充满第一水槽、输水通道和第二水槽,轧件从第一水槽、输水通道和第二水槽组成的冷却通道中通过时,轧件的热量通过铜板与冷却水进行热交换,从而对轧件降温,使轧件温度控制在900-950℃。热交换后的冷却水通过出液通道回到水箱中,冷却水经散热片散热后,降温后的冷却水输送到水箱中再次使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左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水槽、输水通道和第二水槽左侧剖视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散热片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中:1、底板;2、进液管道;3、水泵;4、连接管道;5、水箱;6、第一支柱;7、旋塞;8、框架;9、出液通道;10、顶板;11、第二支柱;12、第一水槽;13、输水通道;14、第二水槽;15、铜板;16、散热片。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内”、“外”“前端”、“后端”、“两端”、“一端”、“另一端”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设置有”、“连接”等,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实施例1
请参阅图1至图4,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实施例:一种高线冷却控制系统,包括底板1、出液通道9、顶板10、第一水槽12和第二水槽14,底板1上表面四角处分别焊接有第一支柱6,四个第一支柱6的顶端分别与顶板10下表面四角处焊接。顶板10上表面呈矩形阵列焊接有四个第二支柱11,四个第二支柱11的顶端分别与第一水槽12下表面的四角处焊接,第一水槽12上表面的前后两端分别焊接有输水通道13,第一水槽12上表面的前后两端分别开设有第一连通口,输水通道13内部通过第一连通口与第一水槽12内部连通;两个输水通道13的顶端分别与第二水槽14下表面的前后两端焊接,第二水槽14下表面的前后两端分别开设有第二连通口,输水通道13内部通过第二连通口与第二水槽14内部连通。第一水槽12、输水通道13和第二水槽14组成冷却通道,第一水槽12、输水通道13和第二水槽14位于中轧机和预精轧机之间,从中轧机出来的轧件通过第一水槽12、输水通道13和第二水槽14进入到预精轧机中。第一水槽12上表面的中间和第二水槽14下表面的中间分别嵌入安装有铜板15,两个铜板15相背离一侧分别伸进第一水槽12和第二水槽14内。
底板1上表面一侧固定有水箱5,水箱5一侧上方插接有旋塞7,旋塞7将水箱5一侧上方开设的注液口封闭,水箱5内注入有冷却水。底板1上表面另一侧固定有水泵3,正如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熟知的,水泵3的提供司空见惯,其属于常规手段或者公知常识,在此就不再赘述,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其需要或者便利进行任意的选配。水箱5通过连接管道4与水泵3的进口连接,水泵3的出口通过进液管道2与第一水槽12内部连通,水箱5通过出液通道9与第二水槽14内部连通。水泵3启动,水箱5内的冷却水通过连接管道4从进液管道2进入道第一水槽12中,在水泵3的作用下,冷却水充满第一水槽12、输水通道13和第二水槽14,轧件从第一水槽12、输水通道13和第二水槽14组成的冷却通道中通过时,轧件的热量通过铜板15与冷却水进行热交换,从而对轧件降温,使轧件温度控制在900-950℃。
实施例2
请参阅图1、图2和图4,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实施例:一种高线冷却控制系统,底板1上表面一侧固定有水箱5,底板1上表面另一侧固定有水泵3,水箱5通过连接管道4与水泵3的进口连接,水泵3的出口通过进液管道2与第一水槽12内部连通,水箱5通过出液通道9与第二水槽14内部连通。
水箱5上表面一侧固定有两个框架8,两个框架8上分别固定有散热片16,两个框架8上的散热片16位于出液通道9的两侧。热交换后的冷却水通过出液通道9回到水箱5中,冷却水经散热片16散热后,降温后的冷却水输送到水箱5中再次使用。
工作原理:从中轧机出来的轧件通过第一水槽12、输水通道13和第二水槽14进入到预精轧机中,水泵3启动,水箱5内的冷却水通过连接管道4从进液管道2进入道第一水槽12中,在水泵3的作用下,冷却水充满第一水槽12、输水通道13和第二水槽14,轧件从第一水槽12、输水通道13和第二水槽14组成的冷却通道中通过时,轧件的热量通过铜板15与冷却水进行热交换,从而对轧件降温。热交换后的冷却水通过出液通道9回到水箱5中,冷却水经散热片16散热后,降温后的冷却水输送到水箱5中再次使用。
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实用新型。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实用新型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

Claims (7)

1.一种高线冷却控制系统,包括底板(1)、出液通道(9)、顶板(10)、第一水槽(12)和第二水槽(14),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1)上表面四角处分别焊接有第一支柱(6),四个所述第一支柱(6)的顶端分别与顶板(10)下表面四角处焊接,所述顶板(10)上表面呈矩形阵列焊接有四个第二支柱(11),四个所述第二支柱(11)的顶端分别与第一水槽(12)下表面的四角处焊接,所述第一水槽(12)上表面的前后两端分别焊接有输水通道(13),两个所述输水通道(13)的顶端分别与第二水槽(14)下表面的前后两端焊接,所述第一水槽(12)上表面的中间和第二水槽(14)下表面的中间分别嵌入安装有铜板(15),所述底板(1)上表面一侧固定有水箱(5),底板(1)上表面另一侧固定有水泵(3),所述水箱(5)上表面一侧固定有两个框架(8),两个所述框架(8)上分别固定有散热片(16)。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线冷却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水槽(12)上表面的前后两端分别开设有第一连通口,输水通道(13)内部通过第一连通口与第一水槽(12)内部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线冷却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水槽(14)下表面的前后两端分别开设有第二连通口,输水通道(13)内部通过第二连通口与第二水槽(14)内部连通。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线冷却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铜板(15)相背离一侧分别伸进第一水槽(12)和第二水槽(14)内。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线冷却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水箱(5)一侧上方插接有旋塞(7),旋塞(7)将水箱(5)一侧上方开设的注液口封闭。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线冷却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水箱(5)通过连接管道(4)与水泵(3)的进口连接,水泵(3)的出口通过进液管道(2)与第一水槽(12)内部连通,水箱(5)通过出液通道(9)与第二水槽(14)内部连通。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线冷却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框架(8)上的散热片(16)位于出液通道(9)的两侧。
CN202121797607.9U 2021-08-03 2021-08-03 一种高线冷却控制系统 Active CN21602712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797607.9U CN216027121U (zh) 2021-08-03 2021-08-03 一种高线冷却控制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797607.9U CN216027121U (zh) 2021-08-03 2021-08-03 一种高线冷却控制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027121U true CN216027121U (zh) 2022-03-15

Family

ID=8061889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1797607.9U Active CN216027121U (zh) 2021-08-03 2021-08-03 一种高线冷却控制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602712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673686B (zh) 壳管储水多管加热联箱热流体换热器及其制作工艺
CN106654450A (zh) 一种动力电池液冷成组箱
CN203704730U (zh) 壳管储水多管加热联箱热流体换热器
CN205028982U (zh) 一种电池包液冷装置、电池包组件及电动车辆
CN216027121U (zh) 一种高线冷却控制系统
CN212566908U (zh) 一种便于烧结炉冷却用的节水装置
CN103296329A (zh) 一种电源冷却装置
CN111333306B (zh) 一种一窑多线玻璃液分流熔窑
CN103954152A (zh) 一种圆管形联箱壳管储水内多管加热交换器及其制作工艺
CN208759757U (zh) 热压机及自然纤维成型设备
CN208748224U (zh) 新型化成槽冷热循环装置
CN106064460A (zh) 一种快速冷却式海洋养殖网箱踏板主体真空冷却定型模具
CN208368575U (zh) 一种带降温装置的电池模组
CN214361558U (zh) 一种喷淋式水箱
CN106182694A (zh) 可调节的胶条冷却设备
CN206410372U (zh) 二氧化碳气冷器
CN219163520U (zh) 液冷板及电池包
CN217881692U (zh) 一种新型双层电池模组
CN219879146U (zh) 一种萃取混合换热装置
CN206663746U (zh) 一种定型模具以及pvc板生产系统
CN213120207U (zh) 一种多板程板壳式换热器
CN219240025U (zh) 一种染色恒温装置及染色系统
CN215882530U (zh) 一种pvc型材冷却装置
CN217155116U (zh) 一种新型流体换热池结构
CN103983130A (zh) 联箱壳管储水内多管加热交换器及其制作工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