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155116U - 一种新型流体换热池结构 - Google Patents

一种新型流体换热池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155116U
CN217155116U CN202220717600.XU CN202220717600U CN217155116U CN 217155116 U CN217155116 U CN 217155116U CN 202220717600 U CN202220717600 U CN 202220717600U CN 217155116 U CN217155116 U CN 21715511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luid
main part
flow
shunt
pond mai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0717600.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杨子骏
杨春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zhou Kingwell Heat Transfer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zhou Kingwell Heat Transfer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zhou Kingwell Heat Transfer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zhou Kingwell Heat Transfer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0717600.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15511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15511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15511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Heat-Exchange Devices With Radiators And Conduit Assemblies (AREA)

Abstract

一种新型流体换热池结构,包括池主体,所述池主体的对侧分别配置有分流器和汇流器,所述分流器和汇流器的一侧紧贴在所述池主体的内侧面,分别朝向所述池主体中心的一侧均匀布置有孔眼以使所述分流器内的流体通过孔眼流向所述池主体和所述池主体内的流体通过孔眼流入所述汇流器,所述池主体在所述分流器所在的一侧设有流体入口且所述流体入口接入所述分流器,所述池主体在所述汇流器所在的一侧设有流体出口且所述流体出口与所述汇流器连接。本实用新型通过在池主体长边的两侧设置分流器和汇流器,使得流体从池主体的一长边侧流向另一长边侧的对流均匀且缩短流道,减少流体入口和出口之间温差,换热均匀,缩短换热时间和提高换热的效率。

Description

一种新型流体换热池结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制冷领域,特别是一种新型流体换热池结构。
背景技术
换热技术是由于社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需要而发展起来的一门学科,已广泛应用于工业、农业和国防等行业中。在化工制药工艺流程中,反应温度的控制、母液结晶等过程的分解与化合,都需要大量地应用换热技术。目前广泛使用的换热技术是将换热器浸入到一定浓度的流体换热池溶液中,所以流体换热池的性能影响着换热的工作效率。
流体换热池是指利用一定的制冷设备而制取低温流体的设备,流体换热池包括制冷机组、蒸发器、换热池及保温器件。换热池主要用于制冰、冷饮、乳品生产等工业用冷水载体。
换热池中流体是通过池外循环泵的作用进行搅动,而目前现有的换热池由于流体在池中不能得到充分的流动,在局部区域会形成流动死区,使得流体不能在蒸发器内进行热交换,造成蒸发器表面温度低且容易出现局部结冰,因此池内热量散得慢,池内温度难以降低,影响生产的效率。同时,现有的换热池的流道由于过长,造成前后温差明显,浪费能源。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上述一个或多个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流体从池主体的一长边侧流向另一长边侧的对流均匀且缩短流体的流道距离的一种新型流体换热池结构。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选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新型流体换热池结构,包括池主体,所述池主体的对侧分别配置有分流器和汇流器,所述分流器和汇流器的一侧紧贴在所述池主体的内侧面,分别朝向所述池主体中心的一侧均匀布置有孔眼以使所述分流器内的流体通过孔眼流向所述池主体和所述池主体内的流体通过孔眼流入所述汇流器,所述池主体在所述分流器所在的一侧设有流体入口且所述流体入口接入所述分流器,所述池主体在所述汇流器所在的一侧设有流体出口且所述流体出口与所述汇流器连接。
优选地,所述分流器和汇流器配置在所述池主体长边的两对侧。
优选地,所述分流器和汇流器呈C型或U型结构紧贴在所述池主体的内侧面,所述流体入口接入所述分流器的任意一处,所述流体出口与所述汇流器的任意一处连接。
优选地,所述分流器和汇流器对应地呈相同的C型或U型结构,所述流体入口和流体出口分别对应地连接在所述分流器和所述汇流器的端部,所述分流器的第一孔眼与所述汇流器的第二孔眼在水平方向上对齐布置。
优选地,所述流体入口的一端与所述分流器的端部贯通连接,所述流体出口的一端与所述汇流器的端部贯通连接,所述流体入口和流体出口的另一端通过螺纹接口或法兰接口与外部管道连接。
优选地,所述池主体的壁部内外侧面采用可焊接材质构成,所述壁部内设有保温层,所述分流器和汇流器分别通过焊接固定在所述池主体的内侧面。
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通过在池主体长边的两侧设置分流器和汇流器,使得流体从池主体的一长边侧流向另一长边侧的对流均匀且缩短流体的流道距离,减少流体入口和出口之间温差,换热均匀,缩短换热时间和提高换热的效率,同时流体入口与流体出口的一端分别对应地接入分流器和汇流器,另一端通过螺纹接口或法兰接口与外部管道刘连接,使得换热池整体拆装方便。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方式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实施案例的分流器或汇流器的一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3为实施案例的分流器或汇流器的另一截面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清楚、完整地理解技术方案,现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显然,所记载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部分实施例,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如图1所示,一种新型流体换热池结构,包括池主体100,所述池主体100的对侧分别配置有分流器200和汇流器300,所述分流器200和汇流器300的一侧紧贴在所述池主体的内侧面,分别朝向所述池主体100中心的一侧均匀布置有第一孔眼201和第二孔眼301以使所述分流器200内的流体通过第一孔眼201流向所述池主体100和所述池主体100内的流体通过第二孔眼301流入所述汇流器300,所述池主体100在所述分流器200所在的一侧设有流体入口210且所述流体入口210接入所述分流器200,所述池主体100在所述汇流器300所在的一侧设有流体出口310且所述流体出口310与所述汇流器300连接,经过制冷机组做功的流体从所述流体入口210进入所述分流器200,由所述分流器200的第一孔眼201流向所述池主体100内进行热交换,所述池主体100的流体经过热交换后从所述汇流器300的第二孔眼301进入所述汇流器300,由流体出口流出,经蒸发器、制冷机组后再由流体入口进入所述分流器循环流动和换热。
作为本实施案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分流器200和汇流器200配置在所述池主体100长边的两对侧,进一步缩短流体路径使得流道缩短,在缩短的流道上完成流动,使得进入和流出的流体温差小,换热均匀,有效缩短换热时间,提高了换热效率。
所述分流器和汇流器呈C型或U型结构紧贴在所述池主体的内侧面,所述池主体的壁部内外侧面采用可焊接材质构成,所述壁部内设有保温层,所述分流器和汇流器分别通过焊接固定在所述池主体的内侧面。如图2所示的所述分流器或汇流器的C型结构400,所述C型结构的开口端一侧紧贴所述池主体100的内侧面,开口端的两端贴合在所述池主体100的内侧面以使池主体100内侧面与C型结构400形成供流体流动的管体,所述C型结构400的封闭端(即朝向所述池主体中心的一端)设有眼孔一410以使所述分流器或所述汇流器经过眼孔与池主体导通。如图3所示的所述分流器或汇流器的U型结构500,所述U型结构500的开口端一侧紧贴所述池主体100的内侧面,开口端的两端贴合在所述池主体100的内侧面以使池主体内侧面与U型结构500形成供流体流动的管体,所述U型结构500的封闭端(即朝向所述池主体中心的一端)设有眼孔二510以使所述分流器或所述汇流器经过眼孔与池主体导通。
本实施案例的所述分流器200和汇流器300对应地统一采用C型结构或统一采用U型结构,所述分流器的第一孔眼与所述汇流器的第二孔眼在水平方向上对齐布置,所述分流器和汇流器采用相同的结构形式以及孔眼配置成位置对齐,使得流体在所述池主体的长边侧向另一长边侧的对流均匀、流道短,换热均匀,缩短换热时间和提高换热效率。
所述流体入口210接入所述分流器200的任意一处,所述流体出口310与所述汇流器300的任意一处连接。所述流体入口一端与所述分流器连接,作为本实施案例的优选方案,所述流体入口的一端与所述分流器的端部贯通连接,所述流体出口一端与所述汇流器连接,作为本实施案例的优选方案,所述流体出口的一端与所述汇流器的端部贯通连接,所述流体入口和流体出口的另一端通过螺纹接口或法兰接口与外部管道连接,使得换热池具有拆装方便的功能。
本实施案例通过在池主体长边的两侧设置分流器和汇流器,使得流体从池主体的一长边侧流向另一长边侧的对流均匀且缩短流体的流道距离,减少流体入口和出口之间温差,换热均匀,缩短换热时间和提高换热的效率,同时流体入口与流体出口的一端分别对应地接入分流器和汇流器,另一端通过螺纹接口或法兰接口与外部管道刘连接,使得换热池整体拆装方便。
上述披露的仅为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的一种或多种,用于帮助理解技术方案的实用新型构思,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其他形式的限制,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依据本实用新型所限定特征作出其他等同或惯用手段的置换方案,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所涵盖的范围。

Claims (6)

1.一种新型流体换热池结构,包括池主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池主体的对侧分别配置有分流器和汇流器,所述分流器和汇流器的一侧紧贴在所述池主体的内侧面,分别朝向所述池主体中心的一侧均匀布置有孔眼以使所述分流器内的流体通过孔眼流向所述池主体和所述池主体内的流体通过孔眼流入所述汇流器,所述池主体在所述分流器所在的一侧设有流体入口且所述流体入口接入所述分流器,所述池主体在所述汇流器所在的一侧设有流体出口且所述流体出口与所述汇流器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流体换热池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流器和汇流器配置在所述池主体长边的两对侧。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流体换热池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流器和汇流器呈C型或U型结构紧贴在所述池主体的内侧面,所述流体入口接入所述分流器的任意一处,所述流体出口与所述汇流器的任意一处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新型流体换热池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流器和汇流器对应地呈相同的C型或U型结构,所述流体入口和流体出口分别对应地连接在所述分流器和所述汇流器的端部,所述分流器的第一孔眼与所述汇流器的第二孔眼在水平方向上对齐布置。
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一种新型流体换热池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流体入口的一端与所述分流器的端部贯通连接,所述流体出口的一端与所述汇流器的端部贯通连接,所述流体入口和流体出口的另一端通过螺纹接口或法兰接口与外部管道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流体换热池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池主体的壁部内外侧面采用可焊接材质构成,所述壁部内设有保温层,所述分流器和汇流器分别通过焊接固定在所述池主体的内侧面。
CN202220717600.XU 2022-03-30 2022-03-30 一种新型流体换热池结构 Active CN21715511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717600.XU CN217155116U (zh) 2022-03-30 2022-03-30 一种新型流体换热池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717600.XU CN217155116U (zh) 2022-03-30 2022-03-30 一种新型流体换热池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155116U true CN217155116U (zh) 2022-08-09

Family

ID=8269874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0717600.XU Active CN217155116U (zh) 2022-03-30 2022-03-30 一种新型流体换热池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155116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7155116U (zh) 一种新型流体换热池结构
CN210321344U (zh) 化工用换热板
CN201695106U (zh) 双槽多晶硅湿法制绒设备
CN201695088U (zh) 一种槽式多晶硅湿法制绒设备
CN208205871U (zh) 一种高能效套管换热器
CN202074736U (zh) 直插式联集管太阳能中央热水系统
CN203687473U (zh) 一种新型盐水池
CN208748224U (zh) 新型化成槽冷热循环装置
CN102927604B (zh) 联箱冷水管敞口连通吸热换热器及其制作工艺
CN208735969U (zh) 整体翅片圆管冷风机
CN208704213U (zh) 一种新型结构子弹头制冰蒸发器
CN206989526U (zh) 二元冰蓄冰槽
CN2324503Y (zh) 一种内融冰式冰盘管设备
CN216938671U (zh) 一种具有制冷功能的飞剪导槽
CN213652712U (zh) 一种氧化槽与着色电泳槽串联的制冷系统
CN213514602U (zh) 一种新型结晶罐冷却系统
CN101812687B (zh) 一种槽式多晶硅湿法制绒设备
CN108679883A (zh) 整体翅片圆管冷风机
CN213578155U (zh) 一种强制对流太阳能集热系统
CN209685946U (zh) 管式制冷换热装置
CN217989259U (zh) 一种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制备碳酸钠溶液的装置
CN210602421U (zh) 一种发电厂循环冷却水系统
CN221094353U (zh) 一种电镀设备用升降温迅速的毛细管加热器
CN202915442U (zh) 联箱冷水管敞口连通吸热换热器
CN215947417U (zh) 电解法次氯酸钠发生器降温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