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010844U - 火盖和具有该火盖的燃烧器 - Google Patents

火盖和具有该火盖的燃烧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010844U
CN216010844U CN202122048356.0U CN202122048356U CN216010844U CN 216010844 U CN216010844 U CN 216010844U CN 202122048356 U CN202122048356 U CN 202122048356U CN 216010844 U CN216010844 U CN 21601084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ire
holes
side wall
cover
outle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2048356.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孟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Supor Kitchen and Bathroom Electrical Applianc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Supor Kitchen and Bathroom Electrical Applianc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Supor Kitchen and Bathroom Electrical Appliance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Supor Kitchen and Bathroom Electrical Applianc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2048356.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601084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01084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01084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Gas Burn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火盖和具有该火盖的燃烧器。火盖包括顶壁和侧壁,所述侧壁与所述顶壁围合形成有气体通道,所述侧壁上设置有多个连通外部与所述气体通道的出火孔,所述出火孔具有火孔出口,所述侧壁包括内侧壁和外侧壁,所述内侧壁或/和外侧壁上具有凸出在侧壁表面的弓形隆起,所述弓形隆起位于所述出火孔的上方并遮挡住所述火孔出口。本实用新型由于具有凸出在侧壁表面的弓形隆起,且弓形隆起位于出火孔的上方遮挡住火孔出口,一方面,当遇到食物溢出或油水混合物飞溅时,溢流液通过弓形隆起避让了出火孔,自始至终不与出火孔接触,从而避免了出火孔堵塞;另一方面,弓形隆起能有效地增长出火孔的上部深度,从而能有效阻止火焰离焰。

Description

火盖和具有该火盖的燃烧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家用燃气灶具技术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火盖和具有该火盖的燃烧器。
背景技术
在用燃气灶具对食物进行烹饪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遇到食物溢出、油水混合物飞溅等情况,特别是做粥的时候,稍不注意就会溢锅。溢出的食物残渣要么直接堵塞火盖火孔通道,造成点火失败;要么会沿着火盖火孔通道向下流入火盖内部的燃气腔室,造成实物残渣在燃气腔室内堆积,使得燃烧器性能不佳或无法进行打火,影响燃气灶具的使用。
现有的火盖火孔被油渍、食物残渣等堵住时,往往需要人工疏通,更有人使用很长时间不进行疏通导致灶具无法点燃,最后反馈给厂家更换,费时费力。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火盖,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火盖在遇到食物溢出、油水混合物飞溅时火孔易堵塞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火盖,包括顶壁和侧壁,所述侧壁与所述顶壁围合形成有气体通道,所述侧壁上设置有多个连通外部与所述气体通道的出火孔,所述出火孔具有火孔出口,所述侧壁包括内侧壁和外侧壁,所述内侧壁或/和外侧壁上具有凸出在侧壁表面的弓形隆起,所述弓形隆起位于所述出火孔的上方并遮挡住所述火孔出口。
上述火盖,由于内侧壁或/和外侧壁上具有凸出在侧壁表面的弓形隆起,且弓形隆起位于出火孔的上方遮挡住火孔出口,一方面,当遇到食物溢出或油水混合物飞溅时,溢流液通过弓形隆起避让了出火孔,自始至终不与出火孔接触,从而避免了出火孔堵塞;另一方面,弓形隆起能有效地增长出火孔的上部深度,从而能有效阻止火焰离焰。
示例性地,所述弓形隆起包括半径为r的圆弧段,所述出火孔的半径为r′,r>r′,且所述弓形隆起的圆弧中心相对所述出火孔的中心同心度偏差在正负2mm以内。如此,弓形隆起形成类似人眉骨的结构,能进一步避免出火孔堵塞。
示例性地,所述火孔包括设置在所述外侧壁上的多个第一出火孔以及设置在所述内侧壁上的多个第二出火孔,所述弓形隆起位于所述第二出火孔的上方。如此,形成内、外双环火孔,当外层的出火孔堵住,内层的出火孔还可以燃烧。
示例性地,所述第二出火孔呈上、下两圈分布形成上圈第二出火孔和下圈第二出火孔,所述上圈第二出火孔具有上圈出火中心,所述下圈第二出火孔具有下圈出火中心,所述上圈出火中心与所述下圈出火中心之间在高度方向上具有距离f,f为4mm~8mm。f例如为4mm,6mm,8mm等等,如此,能有效的传递火焰,使其瞬间点燃。
示例性地,在圆周方向上,相邻的所述上圈出火中心与所述下圈出火中心之间具有距离e,e为4mm~8mm。e例如为4mm,5mm,7mm,8mm等等,如此,能进一步有效的传递火焰,使其瞬间点燃,距离e结合距离f的,更能保证火焰有效传递,瞬间点燃。
示例性地,多个所述第一出火孔与多个所述第二出火孔分别一一对应,且所述第一出火孔的中心线与所述第二出火孔的中心线之间具有夹角α,α为70°~100°。如此,由于外侧壁上的第一出火孔与内侧壁上的第二出火孔之间一一对应,且形成70°~100°的夹角,能均匀有效的分配混合气到第一出火孔及第二出火孔,又使其互不干涉影响;而且,有效降低了混合气在气体通道里的流速,防止因混合气流速大于混合气燃烧速度而离焰,进而混合气能够充分燃烧。
示例性地,所述第一出火孔的中心线与平行于所述顶壁的平面之间具有夹角β,β为20°~45°,β例如为20°、30°、45°等等,如此,能确保第一出火孔的用于提供火焰的燃气速率。
示例性地,所述第二出火孔的中心线与平行于所述顶壁的平面之间具有夹角γ,γ为45°~80°。γ例如为45°、60°、80°等等,如此,能确保第二出火孔的用于提供火焰的燃气速率,再有,基于夹角α、夹角β和夹角γ三个参数的结合设计,更能避免第一出火孔的混合气与第二出火孔的混合气之间产生干涉影响,保证混合气能够充分燃烧。
示例性地,所述外侧壁外周设有环状件,所述环状件与所述外侧壁之间形成有出火通道,所述出火通道通过所述第一出火孔与所述气体通道相通,且所述环状件具有顶端,所述顶端具有波峰和波谷以形成波浪形。如此,一方面,燃气燃烧产生的热能从出火通道向上加热锅,避免了热能逃逸到周围环境;另一方面,波谷处能保证二次空气有效进入出火通道;从而能进一步提升燃烧效率,且火盖结构简单,制作成本低。
示例性地,所述波峰与所述第一出火孔相对,且所述波峰高于所述第一出火孔、低于所述顶壁设置。如此,环状件能对从第一出火孔流出的混合气起到很好地阻挡作用,进一步降低混合气的流速,达到聚能效果;且能避免影响二次空气进入出火通道。
示例性地,所述波谷低于所述第一出火孔设置。如此,能使二次空气有效进入出火通道,帮助混合气充分燃烧。
示例性地,所述波峰与所述波谷之间具有距离d,d为4mm~7mm。d例如为4mm,5mm,6mm,7mm等等,如此,既能对从第一出火孔流出的混合气起到很好地阻挡作用,又能使二次空气有效进入出火通道。
示例性地,所述环状件具有底端面,所述底端面与所述波峰之间的距离形成所述环状件的高度H,H为10mm~15mm。H例如为10mm,12mm,15mm等等,如此,既能对从第一出火孔流出的混合气起到很好地阻挡作用,又能使二次空气有效进入出火通道,且高度H结合距离d的设计,能使冲出第一出火孔的混合气受到环状件的阻挡,降低混合气流速,又不妨碍二次空气的有效进入,助混合气充分燃烧。
示例性地,所述环状件具有内侧面,所述第一出火孔具有出火中心,所述内侧面与所述出火中心之间具有距离D,D为13mm~18mm。D例如为13mm,15mm,18mm等等,如此,能使燃烧效率保持在60%以上,且距离D结合距离d的设计,能使冲出第一出火孔的混合气受到环状件的阻挡,降低混合气流速,又不妨碍二次空气的有效进入,助混合气充分燃烧。
示例性地,所述波峰与所述出火中心之间具有距离h,h为3mm~7mm。h例如为3mm,4mm,5mm,6mm,7mm等等,如此,环状件能对从第一出火孔流出的混合气起到很好地阻挡作用,降低混合气的流速,达到聚能效果。
示例性地,所述波峰与所述波谷之间具有半径为R的弧形段,R为4mm~8mm。R例如为4mm,5mm,6mm,7mm,8mm等等,如此,方便加工成型,且能保证进入出火通道内的二次空气量,再有,距离d、高度H、距离D、距离h以及半径R这几个参数的配合,能进一步降低混合气流速,避免对二次空气的有效进入产生影响,更有助于混合气充分燃烧。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方面,还提供一种燃烧器,包括有如上所述的任一种火盖。由于上述的火盖具有上述的有益效果,包括有上述火盖的燃烧器也必然具有上述的有益效果。
以下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特征。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下列附图在此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用于理解本实用新型。附图中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及其描述,用来解释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附图中,
图1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火盖的立体图;
图2为图1中示出的火盖的主视图;
图3为图1中示出的火盖的俯视图;
图4为图3中的A-A剖视图;
图5为图4中的I部放大图。
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
100、火盖;110、气体通道;102、顶壁;104、内侧壁;1041、第一内壁段;1042、第二内壁段;106、外侧壁;1061、第一外壁段;1062、第二外壁段;120、第一出火孔;1211、出火中心;120'、第二出火孔;1210'、上圈第二出火孔;1220'、下圈第二出火孔;130、环状件;1301、内侧面;131、顶端;1311、波峰;1312、波谷;132、底端面;140、出火通道;150、弓形隆起。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文的描述中,提供了大量的细节以便能够彻底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然而,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了解,如下描述仅示例性地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本实用新型可以无需一个或多个这样的细节而得以实施。此外,为了避免与本实用新型发生混淆,对于本领域公知的一些技术特征未进行详细描述。
针对现有技术中需要高成本提升燃烧效率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火盖,尤其是大火盖。如果需要,小火盖也可以采用这种结构。为了整体地理解本实用新型,首先对采用该火盖的燃烧器进行描述。
对于家用燃气灶,其燃烧器通常具有大火盖和小火盖,以至少形成两环火焰,进而在用户使用时提供多种火焰模式。相应地,燃烧器进一步包括大火分火器和小火分火器、以及大火文丘里和小火文丘里。小火分火器设置在大火分火器的中心处。大火盖和小火盖分别盖在大火分火器和小火分火器上,大火盖位于小火盖的外周。大火文丘里和小火文丘里分别连接至大火分火器和小火分火器。大火分火器与大火盖和大火文丘里形成大火混气室。小火分火器与小火盖和小火文丘里形成小火混气室。
下文将结合图1至图5对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火盖进行描述。
如图1和图4所示,火盖100内具有气体通道110,该气体通道110作为混气室的一部分。具体地,在图示实施例中,火盖100包括顶壁102、内侧壁104和外侧壁106(内侧壁104和外侧壁106合称侧壁),结合参阅图5,内侧壁104包括有第一内壁段1041和第二内壁段1042,第一内壁段1041从顶壁102的内周缘向下且向内延伸,第二内壁段1042从第一内壁段1041的远离顶壁102的一端竖直向下延伸,外侧壁106包括有第一外壁段1061和第二外壁段1062,第一外壁段1061从顶壁102的外周缘向下且向外延伸,第二外壁段1062从第一外壁段1061的远离顶壁102的一端竖直向下延伸,如此,可以以简单的结构形成气体通道110,且气体通道110的上部截面呈梯形。
火盖100上设置有将气体通道110与外部连通的第一出火孔120和第二出火孔120'。具体地,在图示实施例中,沿着火盖100的周向方向设置有一圈第一出火孔120,第一出火孔120设置在火盖100的外侧壁106(确切地说,是设置在第一外壁段1061)上并且贯穿外侧壁106,第一出火孔120的入口设置在外侧壁106的内表面上,第一出火孔120的出口设置在外侧壁106的外表面上;沿着火盖100的周向方向设置有多个第二出火孔120',第二出火孔120'设置在火盖100的内侧壁104(确切地说,是设置在第一内壁段1041)并且贯穿内侧壁104,第二出火孔120'的入口设置在内侧壁104的内表面上,第二出火孔120'的出口设置在内侧壁104的外表面上。如此,形成内、外双环火孔,当外层的出火孔(即第一出火孔120)堵住,内层的出火孔(第二出火孔120')还可以燃烧。多个第二出火孔120'呈上、下两圈分布形成上圈第二出火孔1210'和下圈第二出火孔1220',在未示出的实施例中,多个第二出火孔120'也可以是呈一圈布置。需要说明的是,这里所涉及的“内表面”和“外表面”是相对于火盖100盖在分火器上而言的,火盖100盖在分火器上之后,暴露的表面为外表面,相对地,未暴露的表面为内表面。内侧壁104上具有凸出在侧壁表面的多个弓形隆起150,多个弓形隆起150与多个第二出火孔120'分别一一对应,具体来说,每个第二出火孔120'的上方对应有一个弓形隆起150,弓形隆起150能够遮挡住对应在它下方的第二出火孔120'。
在未示出的实施例中,每个第一出火孔120的上方也可以对应有一个弓形隆起150。
在未示出的实施例中,每个第一出火孔120的上方对应有一个弓形隆起150,每个第二出火孔120'的上方不设置弓形隆起150。
概括来说,侧壁上设置有多个连通外部与气体通道110的出火孔(即第一出火孔120和第二出火孔120'),出火孔具有火孔出口,内侧壁104或/和外侧壁106上具有凸出在侧壁表面的弓形隆起150,弓形隆起150位于出火孔的上方并遮挡住火孔出口。如此,基于凸出在侧壁表面的弓形隆起,且弓形隆起位于出火孔的上方遮挡住火孔出口,一方面,当遇到食物溢出或油水混合物飞溅时,溢流液通过弓形隆起避让了出火孔,自始至终不与出火孔接触,从而避免了出火孔堵塞;另一方面,弓形隆起能有效地增长出火孔的上部深度,从而能有效阻止火焰离焰。
如图4所示,弓形隆起150包括半径为r的圆弧段,出火孔的半径为r′,r>r′,且弓形隆起150的圆弧中心相对出火孔的中心同心度偏差在正负2mm以内。如此,弓形隆起150形成类似人眉骨的结构,能进一步避免出火孔堵塞。
进一步地,在第二出火孔120'呈上、下两圈分布形成上圈第二出火孔1210'和下圈第二出火孔1220'情况下,上圈第二出火孔1210'具有上圈出火中心,下圈第二出火孔1220'具有下圈出火中心,上圈出火中心与下圈出火中心之间在高度方向上具有距离f为6mm,在未示出的实施例中f也可以为4mm,8mm等等,也就是说,f为4mm~8mm皆可以,如此,能有效的传递火焰,使其瞬间点燃。
更进一步地,在圆周方向上,相邻的上圈出火中心与下圈出火中心之间具有距离e,e为5mm。在未示出的实施例中,e也可以为4mm,7mm,8mm等等,也就是说,e为4mm~8mm皆可以,如此,能进一步有效的传递火焰,使其瞬间点燃,且距离e结合距离f的,更能保证火焰有效传递,瞬间点燃。
多个第一出火孔120与多个第二出火孔120'分别一一对应,且第一出火孔120的中心线与第二出火孔120'的中心线之间具有夹角α,α为90°,在未示出的一个实施例中,α为70°,在未示出的另一个实施例中,α为100°,也就是说,α为70°~100°之间皆可行。第一出火孔120的中心线与平行于顶壁102的平面(由于顶壁102在火盖100盖设在分火器上时实际水平,所以平行于顶壁102的平面也称水平面)之间具有夹角β,β为30°,在未示出的一个实施例中,β为45°,在未示出的另一个实施例中,β为20°,也就是说,β为20°~45°之间皆可行,这样的角度能确保第一出火孔120的用于提供火焰的燃气速率。第二出火孔120'的中心线与水平面之间具有夹角γ,γ为60°,在未示出的一个实施例中,γ为45°,在未示出的另一个实施例中,γ为80°,也就是说,γ为45°~80°之间皆可行,这样的角度能确保第二出火孔120'的用于提供火焰的燃气速率。
上述火盖,由于外侧壁106上的第一出火孔120与内侧壁104上的第二出火孔120'之间一一对应,且形成70°~100°的夹角,能均匀有效的分配混合气到第一出火孔120及第二出火孔120',又使其互不干涉影响;而且,有效降低了混合气在气体通道110里的流速,防止因混合气流速大于混合气燃烧速度而离焰,进而混合气能够充分燃烧。再有,基于夹角α、夹角β和夹角γ三个参数的结合设计,更能避免第一出火孔的混合气与第二出火孔的混合气之间产生干涉影响,保证混合气能够充分燃烧。
在未示出的实施例中,沿着火盖100的周向方向也可以设置上、下两圈第一出火孔,即,上圈第一出火孔和下圈第一出火孔,上圈第一出火孔作为主火孔,提供用于加热的主火焰;下圈第一出火孔作为稳焰孔,用于为每个上圈第一出火孔产生的主火焰提供稳焰火焰。同样地,沿着火盖100的周向方向也可以设置上、下两圈第二出火孔,即,上圈第二出火孔和下圈第二出火孔,上圈第二出火孔作为主火孔,提供用于加热的主火焰;下圈第二出火孔作为稳焰孔,用于为每个上圈第二出火孔产生的主火焰提供稳焰火焰。
为了提升燃烧效率,外侧壁106外周设有环状件130,环状件130与外侧壁106之间形成有出火通道140,出火通道140通过第一出火孔120与气体通道110相通,如图2所示,环状件130具有顶端131,顶端131具有波峰1311和波谷1312以形成波浪形。由于在外侧壁106外周设置波浪形环状件130,波浪形环状件130与外侧壁106之间形成有通过第一出火孔120与气体通道110相通的出火通道140,一方面,燃气燃烧产生的热能从出火通道140向上加热锅,避免了热能逃逸到周围环境;另一方面,波谷1312处能保证二次空气有效进入出火通道140;从而能提升燃烧效率,且火盖100结构简单,制作成本低。
上述实施例中,火盖100为一体式火盖100,环状件130从外侧壁106的中部向外延伸一段后再向上延伸,波峰1311与第一出火孔120相对且高于第一出火孔120设置,应当能理解地,此处的高于第一出火孔120实际是指高于第一出火孔120的上沿。如此,环状件130能对从第一出火孔120流出的混合气起到很好地阻挡作用,进一步降低混合气的流速,达到聚能效果。在未示出的实施例中,环状件130也可以采用焊接方式设置在外侧壁106外周。
如图2和图4所示,为了避免影响二次空气进入出火通道140,波峰1311低于顶壁102设置。
进一步地,为了能使二次空气有效进入出火通道140,帮助混合气充分燃烧,波谷1312低于第一出火孔120设置,应当能理解地,此处的低于第一出火孔120实际是指低于第一出火孔120的下沿。
作为一个优选的实施例,波峰1311与波谷1312之间具有距离d,d为4mm~7mm。d例如为4mm,5mm,6mm,7mm等等,如此,既能对从第一出火孔120流出的混合气起到很好地阻挡作用,又能使二次空气有效进入出火通道140。
再一次参阅图2,底端面132与波峰1311之间的距离形成环状件130的高度H,H为10mm~15mm。H例如为10mm,12mm,15mm等等,如此,既能对从第一出火孔120流出的混合气起到很好地阻挡作用,又能使二次空气有效进入出火通道140,且高度H结合距离d的设计,能使冲出第一出火孔的混合气受到环状件的阻挡,降低混合气流速,又不妨碍二次空气的有效进入,助混合气充分燃烧。
如图3所示,第一出火孔120具有出火中心1211,内侧面1301与出火中心1211之间具有距离D,D为13mm~18mm。D例如为13mm,15mm,18mm等等,如此,能使燃烧效率保持在60%以上。应当能理解地,在火盖100的周向方向设置上、下两圈第一出火孔的情况下,距离D实际是指内侧面1301与上圈第一出火孔的出火中心1211之间的距离,且距离D结合距离d的设计,能使冲出第一出火孔的混合气受到环状件的阻挡,降低混合气流速,又不妨碍二次空气的有效进入,助混合气充分燃烧。
再一次参阅图4,波峰1311与出火中心1211之间具有距离h,h为3mm~7mm。h例如为3mm,4mm,5mm,6mm,7mm等等,如此,环状件130能对从第一出火孔120流出的混合气起到很好地阻挡作用,降低混合气的流速,达到聚能效果。应当能理解地,在火盖100的周向方向设置上、下两圈第一出火孔的情况下,距离h实际是指波峰1311与上圈第一出火孔的出火中心1211之间的距离。
再一次参阅图2,波峰1311与波谷1312之间具有半径为R的弧形段,R为4mm~8mm。R例如为4mm,5mm,6mm,7mm,8mm等等,如此,方便加工成型,且能保证进入出火通道140内的二次空气量。再有,距离d、高度H、距离D、距离h以及半径R这几个参数的配合,能进一步降低混合气流速,避免对二次空气的有效进入产生影响,更有助于混合气充分燃烧。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方面,还提供一种燃烧器,其具有如上所述任一种火盖。除此之外,该燃烧器还包括文丘里和分火器等。文丘里和分火器可以具有现有的或未来可能出现的各种结构,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的限制。
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方位词如“顶”、“底”等所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通常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这些方位词并不指示和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或者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方位词“内”、“外”是指相对于各部件本身的轮廓的内外。
为了便于描述,在这里可以使用空间相对术语,如“在……之上”、“在……上方”、“在……上表面”、“上面的”等,用来描述图中所示的一个或多个部件或特征与其他部件或特征的空间位置关系。应当理解的是,空间相对术语不但包含部件在图中所描述的方位,还包括使用或操作中的不同方位。例如,如果附图中的部件被整体倒置,则部件“在其他部件或特征上方”或“在其他部件或特征之上”的将包括部件“在其他部件或构造下方”或“在其他部件或构造之下”的情况。因而,示例性术语“在……上方”可以包括“在……上方”和“在……下方”两种方位。此外,这些部件或特征也可以其他不同角度来定位(例如旋转90度或其他角度),本文意在包含所有这些情况。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使用的术语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方式,而非意图限制根据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如在这里所使用的,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指出,否则单数形式也意图包括复数形式,此外,还应当理解的是,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术语“包含”和/或“包括”时,其指明存在特征、步骤、操作、部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合。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申请的实施方式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
本实用新型已经通过上述实施例进行了说明,但应当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只是用于举例和说明的目的,而非意在将本实用新型限制于所描述的实施例范围内。此外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例,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教导还可以做出更多种的变型和修改,这些变型和修改均落在本实用新型所要求保护的范围以内。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由附属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范围所界定。

Claims (17)

1.一种火盖(100),所述火盖(100)包括顶壁(102)和侧壁,所述侧壁与所述顶壁(102)围合形成有气体通道(110),所述侧壁上设置有多个连通外部与所述气体通道(110)的出火孔,所述出火孔具有火孔出口,其特征在于,所述侧壁包括内侧壁(104)和外侧壁(106),所述内侧壁(104)或/和外侧壁(106)上具有凸出在侧壁表面的弓形隆起(150),所述弓形隆起(150)位于所述出火孔的上方并遮挡住所述火孔出口。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火盖(100),其特征在于,所述弓形隆起(150)包括半径为r的圆弧段,所述出火孔的半径为r′,r>r′,且所述弓形隆起(150)的圆弧中心相对所述出火孔的中心同心度偏差在正负2mm以内。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火盖(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火孔包括设置在所述外侧壁(106)上的多个第一出火孔(120)以及设置在所述内侧壁(104)上的多个第二出火孔(120'),所述弓形隆起(150)位于所述第二出火孔(120')的上方。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火盖(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出火孔(120')呈上、下两圈分布形成上圈第二出火孔(1210')和下圈第二出火孔(1220'),所述上圈第二出火孔(1210')具有上圈出火中心,所述下圈第二出火孔(1220')具有下圈出火中心,所述上圈出火中心与所述下圈出火中心之间在高度方向上具有距离f,f为4mm~8mm。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火盖(100),其特征在于,在圆周方向上,相邻的所述上圈出火中心与所述下圈出火中心之间具有距离e,e为4mm~8mm。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火盖,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第一出火孔(120)与多个所述第二出火孔(120')分别一一对应,且所述第一出火孔(120)的中心线与所述第二出火孔(120')的中心线之间具有夹角α,α为70°~100°。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火盖(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出火孔(120)的中心线与平行于所述顶壁(102)的平面之间具有夹角β,β为20°~45°。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火盖(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出火孔(120')的中心线与平行于所述顶壁(102)的平面之间具有夹角γ,γ为45°~80°。
9.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火盖(100),其特征在于,所述外侧壁(106)外周设有环状件(130),所述环状件(130)与所述外侧壁(106)之间形成有出火通道(140),所述出火通道(140)通过所述第一出火孔(120)与所述气体通道(110)相通,且所述环状件(130)具有顶端(131),所述顶端(131)具有波峰(1311)和波谷(1312)以形成波浪形。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火盖(100),其特征在于,所述波峰(1311)与所述第一出火孔(120)相对,且所述波峰(1311)高于所述第一出火孔(120)、低于所述顶壁(102)设置。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火盖(100),其特征在于,所述波谷(1312)低于所述第一出火孔(120)设置。
12.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火盖(100),其特征在于,所述波峰(1311)与所述波谷(1312)之间具有距离d,d为4mm~7mm。
13.根据权利要求9或12所述的火盖(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环状件(130)具有底端面(132),所述底端面(132)与所述波峰(1311)之间的距离形成所述环状件(130)的高度H,H为10mm~15mm。
14.根据权利要求9或12所述的火盖(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环状件(130)具有内侧面(1301),所述第一出火孔(120)具有出火中心(1211),所述内侧面(1301)与所述出火中心(1211)之间具有距离D,D为13mm~18mm。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火盖(100),其特征在于,所述波峰(1311)与所述出火中心(1211)之间具有距离h,h为3mm~7mm。
16.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火盖(100),其特征在于,所述波峰(1311)与所述波谷(1312)之间具有半径为R的弧形段,R为4mm~8mm。
17.一种燃烧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16中任一项所述的火盖(100)。
CN202122048356.0U 2021-08-27 2021-08-27 火盖和具有该火盖的燃烧器 Active CN21601084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048356.0U CN216010844U (zh) 2021-08-27 2021-08-27 火盖和具有该火盖的燃烧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048356.0U CN216010844U (zh) 2021-08-27 2021-08-27 火盖和具有该火盖的燃烧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010844U true CN216010844U (zh) 2022-03-11

Family

ID=8053379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2048356.0U Active CN216010844U (zh) 2021-08-27 2021-08-27 火盖和具有该火盖的燃烧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601084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661954B2 (en) Gas burner
EP2947386A2 (en) Gas burners system for food cooking appliances, and gas burner thereof
EP2773905B1 (en) Gas burner, in particular for a cooking appliance
CN109114556B (zh) 一种燃烧器
CN216010844U (zh) 火盖和具有该火盖的燃烧器
WO2007068659A1 (en) A cooking device
CN215765095U (zh) 火盖和具有该火盖的燃烧器
CN115899689A (zh) 火盖和具有该火盖的燃烧器
CN217464428U (zh) 用于燃烧器的火盖、燃烧器及燃气灶
CN216010845U (zh) 火盖和具有该火盖的燃烧器
TWI797355B (zh) 瓦斯爐用燃燒器以及瓦斯爐
CN213656740U (zh) 一种新型火盖
CN218544417U (zh) 燃气灶
JP7240941B2 (ja) 加熱調理器
CN221444266U (zh) 一种燃烧器
CN218993390U (zh) 火盖及具有其的燃烧器
JP3670117B2 (ja) 内部炎孔式ガスバーナーを使用したレンジ
CN111306541B (zh) 炉具用燃烧器及燃气炉具
CN218993391U (zh) 火盖及具有其的燃烧器
CN215446459U (zh) 小火盖和燃烧器
CN215336308U (zh) 燃气灶
CN220152791U (zh) 中心火盖、燃烧器以及燃烧灶
CN218096057U (zh) 燃气灶
CN217464431U (zh) 用于燃烧器的火盖及燃气灶
CN219656071U (zh) 燃烧器和灶具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