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096057U - 燃气灶 - Google Patents

燃气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096057U
CN218096057U CN202222316862.8U CN202222316862U CN218096057U CN 218096057 U CN218096057 U CN 218096057U CN 202222316862 U CN202222316862 U CN 202222316862U CN 218096057 U CN218096057 U CN 21809605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as
air
air outlet
fire cover
top wal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2316862.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孙红梅
李国�
刘凯
麦贵杨
吴亭
胡杨
欧伟成
潘叶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Vatti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Vatti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Vatti Co Ltd filed Critical Vatti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2316862.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09605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09605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09605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Gas Burner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燃气灶,包括:炉座;外火盖,连接于炉座;内火盖,连接于炉座,且位于外火盖内侧,内火盖包括进气开口和用于与点火感应针对应的点火出气孔;挡气件,设置于内火盖内侧,以将内火盖的腔体分为第一区和第二区,挡气件用于将通过进气开口流入第二区内的部分燃气和空气的混合气体减速进入第一区以形成平稳的混合气流。本申请实施例中流入第二区内的部分燃气和空气的混合气体流向挡气件,在挡气件的阻挡和反弹作用下,实现降速并形成平稳的混合气流,至少部分混合气流从点火出气孔流出,并被位于内火盖外侧的点火感应针点燃燃烧,形成为稳定状态的内环火焰,进而避免出现离焰或者点火后熄火等不稳定的现象。

Description

燃气灶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燃气灶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燃气灶。
背景技术
现在,家用燃气灶通常是双环火结构,燃气和空气的混合气体分别流出内火盖和外火盖后点燃燃烧,并分别形成内环火焰和外环火焰,通常,点火感应针与内火盖对应设置,以点燃燃气形成内环火焰。
但是,内环火焰容易出现火焰不稳定的情况,内环火焰不稳定会引起燃烧不完全,烟气中一氧化碳含量超标,点火不良和点火后熄火等现象。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针对现有方式的缺点,提供一种燃气灶,用以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内环火焰容易出现火焰不稳定的技术问题。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燃气灶,包括:炉座;外火盖,连接于所述炉座;内火盖,连接于所述炉座,且位于所述外火盖内侧,所述内火盖包括进气开口和用于与点火感应针对应的点火出气孔;挡气件,设置于所述内火盖内侧,以将所述内火盖的腔体分为第一区和第二区,所述挡气件用于将通过所述进气开口流入所述第二区内的部分燃气和空气的混合气体减速进入所述第一区以形成平稳的混合气流。
作为一种可选地实施方式,所述内火盖包括顶壁和沿所述顶壁的外侧周向沿远离顶壁方向延伸的侧壁,所述进气开口开设于所述顶壁的相对侧,所述点火出气孔设置在所述侧壁上;其中,所述挡气件固接于所述顶壁,且所述挡气件与所述进气开口的距离小于等于所述点火出气孔与所述进气开口的距离。
作为一种可选地实施方式,所述挡气件包括挡气主板、第一挡气侧板和第二挡气侧板;其中,所述第一挡气侧板和所述第二挡气侧板分别成角度固接于所述挡气主板相对两侧,以使得部分流向所述挡气主板的燃气和空气的混合气体沿着所述第一挡气侧板和所述第二挡气侧板流向所述点火出气孔。
作为一种可选地实施方式,所述顶壁的外周还设置有边缘凸起;其中,所述边缘凸起与所述顶壁围设形成用于收集溢出被加热灶具的液体的集液凹部,所述侧壁位于所述边缘凸起的内侧且与所述边缘凸起具有间隙,所述边缘凸起具有导流部,用于引导所述集液凹部内的液体流出并沿所述边缘凸起流下。
作为一种可选地实施方式,所述侧壁开设有沿周向分布的第一出气孔,所述侧壁上还设置有开口向外的第一出气缝;其中,所述第一出气缝连通于所述第一出气孔,所述第一出气孔朝向所述侧壁,从所述第一出气孔流出的燃气和空气的混合气体流向所述侧壁以改变流动方向从所述第一出气缝流出。
作为一种可选地实施方式,所述顶壁中部开设有沿周向分布的第二出气孔,用于对被加热灶具的中部区域加热。
作为一种可选地实施方式,所述内火盖还包括:顶盖,盖设于所述第二出气孔,且与所述顶壁形成第二出气缝;其中,所述第二出气缝连通于所述第二出气孔,所述第二出气孔朝向所述顶盖,从所述点火出气孔流出的燃气和空气的混合气体流向所述顶盖以改变流动方向从所述第二出气缝流出。
作为一种可选地实施方式,所述炉座包括底座和设置于所述底座内侧的分气件,所述底座和分气件之间形成有多个外火进气通道,每个所述外火进气通道的出口处设置有挡气片,每个所述挡气片上开设有限流孔,以降低燃气和空气的混合气体的流速。
作为一种可选地实施方式,所述外火盖上开设有第一连通孔和第二连通孔,所述外火盖上设置有沿所述外火盖内侧向所述外火盖外侧方向延伸的传火缝;其中,所述第一连通孔和所述第二连通孔均连通于所述传火缝和所述外火进气通道,所述第一连通孔和所述第二连通孔成角度设置,以降低燃气流通所述传火缝速度。
作为一种可选地实施方式,所述外火盖开设有沿周向分布的第三出气孔,所述外火盖上还设置有开口向外的第三出气缝;其中,所述第三出气缝连通于所述第三出气孔,所述第三出气孔朝向所述外火盖,从所述第三出气孔流出的燃气和空气的混合气体流向所述外火盖以改变流动方向从所述第三出气缝流出。
本申请提供了燃气灶,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至少带来以下有益效果:
流入第二区内的部分燃气和空气的混合气体流向挡气件,在挡气件的阻挡、反弹和导向的作用下,实现降速并形成平稳的混合气流,至少部分混合气流从点火出气孔流出,并被位于内火盖外侧的点火感应针点燃,形成为稳定状态的内环火焰,避免出现例如燃烧不完全造成的烟气中一氧化碳含量超标,点火不良和点火后熄火等不良现象,提高了加热效率。
内火盖的顶部设置有集液凹部,用于收集溢出被加热灶具的液体,该液体在进入集液凹部后可以沿导流面流出集液凹部,并沿边缘凸起流下,以远离侧壁上的出气结构,避免造成出气结构的堵塞以及火焰的不稳定。
外火进气通道的出口处设置的挡气板和限流孔,可以降低该处燃气与空气混合气体的流动速度,减少外环火主火焰高度不均匀的现象。
第一连通孔和第二连通孔增加了气体到达传火缝的距离,实现了降低燃气经过传火缝的流速,防止传火缝处的火焰离焰,同时解决了现有传火缝直接切穿外火盖导致的外火盖引起的刚性差的问题。
内火盖的顶壁中部与被加热灶具底部的中心区域对应,通过设置在此处的第二出气孔,以形成对被加热灶具的中心区域的加热火焰,提高对被加热灶具底部中心区域加热效率,避免加热温度不均匀,提高加热效果。
应当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细节描述仅是示例性和解释性的,并不能限制本申请。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燃气灶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燃气灶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燃气灶中内火盖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燃气灶中内火盖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燃气灶中炉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燃气灶中炉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燃气灶中底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燃气灶中分气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燃气灶中分气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燃气灶中外火盖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燃气灶中外火盖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燃气灶外火盖的竖直剖面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及对应说明:
1:炉座;11:底座;111:燃气进气口;112:第一空气进气口;113:容置腔;12:分气件;121:内火进气通道;122:第二空气进气口;13:外火进气通道;131:第一外火进气凹壁;132:第二外火进气凹壁;14:挡气片;15:限流孔;16:环状流通通道;
2:外火盖;21:第一连通孔;22:第二连通孔;23:传火缝;24:第三出气孔;25:第三出气缝;26:外火盖的腔体;27:第五出气孔;28:导向面;
3:内火盖;31:进气开口;32:点火出气孔;33:内火盖的腔体;331:第一区;332:第二区;34:顶壁;341:第二出气孔;35;侧壁;351:第一出气孔;352:第一出气缝;36:顶盖;37:第二出气缝;38:凸台;39:第四出气孔;
4:挡气件;41:挡气主板;42:第一挡气侧板;43:第二挡气侧板;
5:点火感应针;
6:边缘凸起;
7:集液凹部;
8:导流部;
9:防水凸起。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申请,本申请的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部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部件。此外,如果已知技术的详细描述对于示出的本申请的特征是不必要的,则将其省略。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申请,而不能解释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本技术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除非另外定义,这里使用的所有术语(包括技术术语和科学术语),具有与本申请所属领域中的普通技术人员的一般理解相同的意义。还应该理解的是,诸如通用字典中定义的那些术语,应该被理解为具有与现有技术的上下文中的意义一致的意义,并且除非像这里一样被特定定义,否则不会用理想化或过于正式的含义来解释。
本技术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除非特意声明,这里使用的单数形式“一”、“一个”和“该”也可包括复数形式。应该进一步理解的是,本申请的说明书中使用的措辞“包括”是指存在所述特征、元件和/或组件,但是并不排除存在或添加一个或多个其他特征、元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应该理解,当我们称元件被“连接”到另一元件时,它可以直接连接接到其他元件,或者也可以存在中间元件。下面以具体地实施例对本申请的技术方案以及本申请的技术方案如何解决上述技术问题进行详细说明。
如图1-4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燃气灶,主要包括炉座1、外火盖2、内火盖3和挡气件4。外火盖2连接于炉座1;内火盖3连接于炉座1,且位于外火盖2内侧,内火盖3包括进气开口31和用于与点火感应针5对应的点火出气孔32;挡气件4设置于内火盖3内侧,以将内火盖的腔体33分为第一区331和第二区332,挡气件4用于将通过进气开口31流入第二区332内的部分燃气和空气的混合气体减速进入第一区331以形成平稳的混合气流。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例中,炉座1用于支撑被加热灶具,内火盖3和外火盖2上均开设有出气结构,用于流通至内火盖3和外火盖2的气体流出,并形成待点燃的气流。内火盖3和外火盖2均固定在炉座1的顶部,用于与被加热灶具底部的加热区域对应,被加热灶具底部的加热区域通常为灶具的底壁。
内火盖3设置在炉座1的中部,以在炉座1中部形成内环火焰,实现对被加热灶具底部的中心区域加热;外火盖2主体为圆环状结构,外火盖2环绕内火盖3、且与内火盖3间隔设置,以在远离炉座1中部的区域形成外环火焰,实现对被加热灶具底部的边缘区域加热。其中,在燃气灶使用状态下,外火盖2的轴向沿竖直方向设置,为了方便介绍,本申请所有实施例中燃气灶的各部零部件的位置和朝向,皆以与外火盖2的轴向为沿竖直方向时相对应的状态介绍。
内火盖3的盖壁围设形成内火盖的腔体33。挡气件4固定在内火盖的腔体33内,将内火盖的腔体33分割为连通的第一区331和第二区332;其中,第一区331靠近点火出气孔32,第二区332远离点火出气孔32;挡气件4靠近点火出气孔32设置,第二区332占用的空间大于第一区331占用的空间。
通过本申请提供的实施例,流入第二区332内的部分燃气和空气的混合气体流向挡气件4,在挡气件4的阻挡、反弹和导向的作用下,实现降速并形成平稳的混合气流,至少部分混合气流从点火出气孔32流出,并被位于内火盖3外侧的点火感应针5点燃,形成为稳定状态的内环火焰,避免出现例如燃烧不完全造成的烟气中一氧化碳含量超标,点火不良和点火后熄火等不良现象,提高了加热效率。
如图1-4所示,作为一种可选地实施方式,内火盖3包括顶壁34和沿顶壁34的外侧周向沿远离顶壁34方向延伸的侧壁35,进气开口31开设于顶壁34的相对侧,点火出气孔32设置在侧壁35上;其中,挡气件4固接于顶壁34,且挡气件4与进气开口31的距离小于等于点火出气孔32与进气开口31的距离。
基于前述实施例,提供一些可能的实施例,顶壁34为圆板状结构,顶壁34和沿顶壁34的外侧周向沿远离顶壁34方向延伸的侧壁35,形成圆柱状结构。顶壁34在内火盖3装配在炉座1上时位于内火盖3远离炉座1的一侧。在一种可能的混合气体流通路线中,燃气和空气的混合气体从进气开口31流入内火盖3后流向顶壁34,并在顶壁34的阻挡作用下流动方向改变,部分混合气体流向挡气件4,以实现降速。其中,挡气件4可以固定在顶壁34上,并向进气开口31方向(即远离顶壁34的方向)延伸,使得挡气件4靠近进口的一端与进气开口31的距离小于等于点火出气孔32与进气开口31的距离,以增加挡气件4的阻挡面积,避免出现混合气体越过挡气件4,从第二区332流入第一区331后直接从点火出气孔32流出内火盖3,即避免混合气体没有进行降速直接流出内火盖3。
基于前述实施例,提供一些可能的实施例,内火盖3和炉座1可以通过凹凸结构的配合实现可拆卸连接;例如,炉座1上设置有用于与内火盖3连接的环状结构的凹部,内火盖3具有进气开口31的端部可以插入环状结构的凹部中,以实现内火盖3和炉座1的可拆卸连接;在另一个举例中,内火盖3具有进气开口31的端部设置有环状结构的凹部,内火盖3的环状结构的凹部沿朝向顶壁34的方向凹陷形成,炉座1上设置有为环状结构的凸起,该环状结构的凸起插入内火盖3的环状结构的凹部中,以实现内火盖3和炉座1的可拆卸连接。
如图4所示,作为一种可选地实施方式,挡气件4包括挡气主板41、第一挡气侧板42和第二挡气侧板43;其中,第一挡气侧板42和第二挡气侧板43分别成角度固接于挡气主板41相对两侧,以使得部分流向挡气主板41的燃气和空气的混合气体沿着第一挡气侧板42和第二挡气侧板43流向点火出气孔32。
基于前述实施例,提供一些可能的实施例,顶壁34的内壁面为平面,挡气主板41、第一挡气侧板42和第二挡气侧板43均垂直于顶壁34。第一挡气侧板42和第二挡气侧板43分别成角度固接于挡气主板41相对两侧,以形成“C”状结构,且“C”状结构的开口朝向点火出气孔32。其中,挡气主板41的板面朝向点火出气孔32,第一挡气侧板42和第二挡气侧板43分别与侧壁35间隔设置,该间隔用于混合气体流动,降速后的混合气体可以沿第一挡气侧板42或者第二挡气侧板43的板面,从挡气主板41相背于点火出气孔32一侧流向挡气主板41相对于点火出气孔32的一侧,以形成稳定的混合气流。
作为一种可选地实施方式,挡气件4固接于顶壁34和侧壁35,挡气件4上开设有限流通孔,流入第二区332内的部分燃气和空气的混合气体通过限流通孔流入第一区331;其中,挡气件4与进气开口31的距离小于等于点火出气孔32与进气开口31的距离。
基于前述实施例,提供一些可能的实施例,挡气件4为挡气板,顶壁34的内壁面为平面,挡气板垂直于顶壁34,挡气板的板面朝向点火进气孔,挡气板的两端分别沿相对远离的方向延伸至侧壁35,沿挡气板的厚度方向开设限流通孔,流入第二区332内的部分燃气和空气的混合气体通过限流通孔流入第一区331,混合气体通过限流通孔的限流作用实现降速。其中,挡气板靠近进口的一端与进气开口31的距离小于等于点火出气孔32与进气开口31的距离,以增加挡气板的阻挡面积,避免出现混合气体越过挡气件4,从第二区332流入第一区331后直接从点火出气孔32流出内火盖3,即避免混合气体没有进行降速直接流出内火盖3。
作为一种可选地实施方式,挡气件4固接于侧壁35,挡气件4与顶壁34形成限流缝,流入第二区332内的部分燃气和空气的混合气体通过限流缝流入第一区331;其中,挡气件4与进气开口31的距离小于等于点火出气孔32与进气开口31的距离。
基于前述实施例,提供一些可能的实施例,挡气件4为挡气板,顶壁34的内壁面为平面,挡气板垂直于顶壁34,挡气板的两端分别向远离的方向延伸至侧壁35,挡气板与顶壁34间隔设置,以在挡气板与顶壁34之间形成限流缝,通过限流缝的限流作用实现对从第二区332流入第一区331的混合气体降速。其中,挡气板靠近进口的一端与进气开口31的距离小于等于点火出气孔32与进气开口31的距离,以增加挡气板的阻挡面积,避免出现混合气体越过挡气件4,从第二区332流入第一区331后直接从点火出气孔32流出内火盖3,即避免混合气体没有进行降速直接流出内火盖3。
如图1和3所示,作为一种可选地实施方式,顶壁34的外周还设置有边缘凸起6;其中,边缘凸起6与顶壁34围设形成用于收集溢出被加热灶具的液体的集液凹部7,侧壁35位于边缘凸起6的内侧且与边缘凸起6具有间隙,边缘凸起6具有导流部8,用于引导集液凹部7内的液体流出并沿边缘凸起6流下。
基于前述实施例,提供一些可能的实施例,顶壁34为圆板状结构,侧壁35为圆环壁结构。边缘凸起6为圆环状结构,并沿顶壁34的边缘的设置。边缘凸起6在顶壁34远离侧壁35的一侧,沿远离侧壁35方向凸出于顶壁34,顶壁34低于边缘凸起6,以形成集液凹部7;导流部8为顶壁34成角度连接的导流面,集液凹部7内的液体沿导流面流出集液凹部7,并沿边缘凸起6流下。边缘凸起6在顶壁34靠近侧壁35的一侧,沿靠近侧壁35方向凸出于顶壁34。在横向方向的截面上,顶壁34覆盖侧壁35,在侧壁35和边缘凸起6之间形成间隙,这样可以避免液体沿边缘凸起6和侧壁35流向侧壁35上的出气结构并造成堵塞。
基于前述实施例,提供一些可能的实施例,内火盖3还包括防水凸起9,该防水凸起9固接于顶壁34,且沿远离顶壁34的方向延伸至顶壁34外侧,用于遮挡位于内火盖3外侧的点火感应针5,避免滴落的液体流入点火感应针5造成堵塞。
如图3所示,作为一种可选地实施方式,侧壁35开设有沿周向分布的第一出气孔351,侧壁35上还设置有开口向外的第一出气缝352;其中,第一出气缝352连通于第一出气孔351,第一出气孔351朝向侧壁35,从第一出气孔351流出的燃气和空气的混合气体流向侧壁35以改变流动方向从第一出气缝352流出。
基于前述实施例,提供一些可能的实施例,侧壁35沿周向凹陷形成环状的侧壁35凹部,该侧壁35凹部的开口向外,且开口的宽度较小,以形成缝隙结构的第一出气缝352;沿周向分布的第一出气孔351与内火盖的腔体33连通,第一出气孔351的出气端位于第一出气缝352内,并朝向侧壁35设置,第一出气孔351流出的混合气体在侧壁35的阻挡作用下改变流动方向,并降低流速,形成稳定的混合气流,稳定的混合气流从第一出气缝352流出被点燃燃烧,形成稳定的火焰。
发明人发现,现有燃气灶通常设置外环火焰和内环火焰,但是,由于内环火焰负荷较小,导致用户烹饪时被加热灶具的中心区域温度低,外侧区域温度高,即燃气灶的中心缺少加热火焰,造成加热温度不均匀,为了解决此问题,下面介绍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解决上述问题的方案。
如图3所示,作为一种可选地实施方式,顶壁34中部开设有沿周向分布的第二出气孔341,用于对被加热灶具的中部区域加热。
基于前述实施例,提供一些可能的实施例,第二出气孔341与内火盖的腔体33连通,第二出气孔341的出气端沿周向分布,用于形成环状火焰。第二出气孔341可以为圆形孔,且轴向竖直设置。顶壁34中部与被加热灶具底部的中心区域对应,通过第二出气孔341流出的混合气体形成的环状火焰对应被加热灶具的中心区域,以提高对被加热灶具底部中心区域加热效率。
如图3所示,作为一种可选地实施方式,内火盖3还包括顶盖36,该顶盖36盖设于第二出气孔341,且与顶壁34形成第二出气缝37;其中,第二出气缝37连通于第二出气孔341,第二出气孔341朝向顶盖36,从点火出气孔32流出的燃气和空气的混合气体流向顶盖36以改变流动方向从第二出气缝37流出。
基于前述实施例,提供一些可能的实施例,内火盖3还包括用于支撑顶盖36的支撑部(未标示),支撑部沿远离侧壁35的方向凸出于顶壁34,且设置在顶壁34的中部,第二出气孔341环绕支撑部设置,顶盖36固接于支撑部远离顶壁34的一端;可选地,支撑部为圆柱状结构,顶盖36为圆形板状结构,顶盖36远离支撑部的一面为中部高于边缘的曲面,液体沿曲面流向前述集液凹部7中,以避免液体流入第二出气孔341中造成出气孔堵塞,使形成的火焰不稳定。
基于前述实施例,提供另一个可能的实施例,内火盖3还包括凸台38,该凸台38凸出于顶壁34远离侧壁35的一侧,第二出气孔341的出气端位于凸台38远离顶壁34的一侧,以使得第二出气孔341的出气端远离集液凹部7,避免液体流入第二出气孔341中造成出气孔堵塞,使的燃烧的火焰不稳定。
如图2、5-9所示,作为一种可选地实施方式,炉座1包括底座11和设置于底座11内侧的分气件12,底座11和分气件12之间形成有多个外火进气通道13,每个外火进气通道13的出口处设置有挡气片14,每个挡气片14上开设有限流孔15,以降低燃气和空气的混合气体的流速。
基于前述实施例,提供一些可能的实施例,底座11为圆形的碗状结构,底座11的底部中心位置开设有燃气进气口111;环绕燃气进气口111,底座11的底部开设有多个第一空气进气口112;底座11的壳壁围成形成容置腔113,在容置腔113内,相邻两个第一空气进气口112之间凹陷形成第一外火进气凹壁131,该第一外火进气凹壁131的一端与燃气进气口111连通。
可选地,第一空气进气口112在竖直方向上的截面可以为扇形;在底座11远离分气件12的方向上,第一空气进气口112在竖直方向上的截面积越来越大,即第一空气进气口112的进气侧开口最大,第一空气进气口112的出气侧开口最小,第一空气进气口112的进气侧至出气侧开口沿气体流动方向越来越小。
分气件12为圆板状结构,分气件12中部设置有内火进气通道121,环绕内火进气通道121,分气件12上设置有第二空气进气口122,该第二空气进气口122用于与第一空气进气口112对应使得部分从第一空气进气口112的进气侧流入的气体从第二空气进气口122的出气侧流出。相邻两个第二空气进气口122之间凹陷形成凹部结构的第二外火进气凹壁132。
分气件12装配在底座11的容置腔113内时,第一外火进气凹壁131和第二外火进气凹壁132的开口相对且贴合,以在第一外火进气凹壁131和第二外火进气凹壁132之间形成燃气流通的空间,形成前述外火进气通道13。内火进气通道121一端延伸至燃气进气口111,且与形成燃气进气口111的环壁间隔设置,以在内火进气通道121和形成燃气进气口111的环壁之间形成与外火进气通道13连通的结构,使得从燃气进气口111进入的燃气,一部分流入内火进气通道121,另一部分流入外火进气通道13;其中,内火进气通道121连通于内火盖的腔体33。
分气件12边缘和底座11边缘间隔设置,形成环状流通通道16,每个外火进气通道13的出口处设置有挡气片14,该挡气片14位于环状流通通道16内,且向底座11的方向延伸;每个挡气片14上开设有两个限流孔15,可以降低该处燃气与空气混合气体的流动速度,减少外环火焰的主火焰高度不均匀的现象。可选的,挡气片14水平设置,限流孔15轴向竖直设置。
如图10-12所示,作为一种可选地实施方式,外火盖2上开设有第一连通孔21和第二连通孔22,外火盖2上设置有沿外火盖2内侧向外火盖2外侧方向延伸的传火缝23;其中,第一连通孔21和第二连通孔22均连通于传火缝23和燃气进气通道,第一连通孔21和第二连通孔22成角度设置,以降低燃气流通传火缝23速度。
基于前述实施例,提供一些可能的实施例,外火盖2的盖壁围设形成外火盖的腔体26,外火盖2具有开口,该开口为外火盖2的进气口,外火盖2具有进气口的端部插入前述分气件12边缘和底座11边缘之间的环状流通通道16,以实现外火盖2与炉座1的可拆卸连接。混合气体从外火进气通道13流出,部分混合气体通过环状流通通道16流入外火盖的腔体26,另一部分混合气体通过第一连通孔21和第二连通孔22流通至传火缝23点燃燃烧,并从传火缝23的两侧和顶部流出。其中,混合气体是从传火缝23内侧端点焰,然后经过传火缝23到达传火缝23外侧端,再将火传到外火盖2的出气结构处。第一连通孔21和第二连通孔22增加了气体到达传火缝23的距离,实现了降低燃气经过传火缝23的流速,防止传火缝23处的火焰离焰,同时解决了现有传火缝23直接切穿外火盖2导致的外火盖2引起的刚性差的问题。
如图10-12所示,作为一种可选地实施方式,外火盖2开设有沿周向分布的第三出气孔24,外火盖2上还设置有开口向外的第三出气缝25;其中,第三出气缝25连通于第三出气孔24,第三出气孔24朝向外火盖2,从第三出气孔24流出的燃气和空气的混合气体流向外火盖2以改变流动方向从第三出气缝25流出。
基于前述实施例,提供一些可能的实施例,外火盖2的盖壁沿周向凹陷形成环状的外火盖凹部,该外火盖凹部的开口向外(远离内火盖3的一侧),且开口的宽度较小,以形成缝隙结构的第三出气缝25;沿周向分布的第三出气孔24与腔体连通,且出气端位于第三出气缝25内,并朝向外火盖2的盖壁设置,第三出气孔24流出的混合气体在外火盖2的盖壁的阻挡作用下改变流动方向,并降低流速,以形成稳定的混合气流,稳定的混合气流从第三出气缝25流出被点燃,形成稳定的火焰。
如图10-12所示,基于前述实施例,提供一些可能的实施例,内火盖3的侧壁35上还开设有沿周向分布的第四出气孔39,外火盖2上开设有沿周向分布的第五出气孔27,该第五出气孔27的出气端朝向外侧,即远离内火盖3的方向;混合气体分别通过第一出气孔351、第二出气孔341、第三出气孔24、第四出气孔39和第五出气孔27流出并被点燃形成环状的加热火焰,形成多层次的加热火焰,以实现对被加热灶具底的中部区域、远离中部区域和边缘区域加热,以对被加热灶具均匀加热,使食材受热均匀,提高加热效果。
作为一种可选地实施方式,外火盖2的内侧面(朝向内火盖3的一面)为导向面28,该导向面28向内侧倾斜,第三出气孔24和第五出气孔27的出气端位于在外火盖2的外侧面,流下的液体沿导向面28滑动至外火盖2的内侧,以远离外火盖2的外侧面的第三出气孔24和第五出气孔27的出气端,避免第三出气孔24和第五出气孔27堵塞。
应用本申请实施例,至少能够实现如下有益效果:
流入第二区332内的部分燃气和空气的混合气体流向挡气件4,在挡气件4的阻挡、反弹和导向的作用下,实现降速并形成平稳的混合气流,至少部分混合气流从点火出气孔32流出,并被位于内火盖3外侧的点火感应针5点燃,形成为稳定状态的内环火焰,避免出现例如燃烧不完全造成的烟气中一氧化碳含量超标,点火不良和点火后熄火等不良现象,提高了加热效率。
内火盖3的顶部设置有集液凹部7,用于收集溢出被加热灶具的液体,该液体在进入集液凹部7后可以沿导流面流出集液凹部7,并沿边缘凸起6流下,以远离侧壁35上的出气结构,避免造成出气结构的堵塞以及火焰的不稳定。
外火进气通道13的出口处设置的挡气板和限流孔15,可以降低该处燃气与空气混合气体的流动速度,减少外环火主火焰高度不均匀的现象。
第一连通孔21和第二连通孔22增加了气体到达传火缝23的距离,实现了降低燃气经过传火缝23的流速,防止传火缝23处的火焰离焰,同时解决了现有传火缝23直接切穿外火盖2导致的外火盖2引起的刚性差的问题。
内火盖3的顶壁34中部与被加热灶具底部的中心区域对应,通过设置在此处的第二出气孔341,以形成对被加热灶具的中心区域的加热火焰,提高对被加热灶具底部中心区域加热效率,避免加热温度不均匀,提高加热效果。
本技术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本申请中已经讨论过的各种操作、方法、流程中的步骤、措施、方案可以被交替、更改、组合或删除。进一步地,具有本申请中已经讨论过的各种操作、方法、流程中的其他步骤、措施、方案也可以被交替、更改、重排、分解、组合或删除。进一步地,现有技术中的具有与本申请中公开的各种操作、方法、流程中的步骤、措施、方案也可以被交替、更改、重排、分解、组合或删除。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应该理解的是,虽然附图的流程图中的各个步骤按照箭头的指示依次显示,但是这些步骤并不是必然按照箭头指示的顺序依次执行。除非本文中有明确的说明,这些步骤的执行并没有严格的顺序限制,其可以以其他的顺序执行。而且,附图的流程图中的至少一部分步骤可以包括多个子步骤或者多个阶段,这些子步骤或者阶段并不必然是在同一时刻执行完成,而是可以在不同的时刻执行,其执行顺序也不必然是依次进行,而是可以与其他步骤或者其他步骤的子步骤或者阶段的至少一部分轮流或者交替地执行。
以上所述仅是本申请的部分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申请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燃气灶,其特征在于,包括:
炉座(1);
外火盖(2),连接于所述炉座(1);
内火盖(3),连接于所述炉座(1),且位于所述外火盖(2)内侧,所述内火盖(3)包括进气开口(31)和用于与点火感应针(5)对应的点火出气孔(32);
挡气件(4),设置于所述内火盖(3)内侧,以将所述内火盖的腔体(33)分为第一区(331)和第二区(332),所述挡气件(4)用于将通过所述进气开口(31)流入所述第二区(332)内的部分燃气和空气的混合气体减速进入所述第一区(331)以形成平稳的混合气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燃气灶,其特征在于,
所述内火盖(3)包括顶壁(34)和沿所述顶壁(34)的外侧周向沿远离顶壁(34)方向延伸的侧壁(35),所述进气开口(31)开设于所述顶壁(34)的相对侧,所述点火出气孔(32)设置在所述侧壁(35)上;
其中,所述挡气件(4)固接于所述顶壁(34),且所述挡气件(4)与所述进气开口(31)的距离小于等于所述点火出气孔(32)与所述进气开口(31)的距离。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燃气灶,其特征在于,
所述挡气件(4)包括挡气主板(41)、第一挡气侧板(42)和第二挡气侧板(43);
其中,所述第一挡气侧板(42)和所述第二挡气侧板(43)分别成角度固接于所述挡气主板(41)相对两侧,以使得部分流向所述挡气主板(41)的燃气和空气的混合气体沿着所述第一挡气侧板(42)和所述第二挡气侧板(43)流向所述点火出气孔(32)。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燃气灶,其特征在于,
所述顶壁(34)的外周还设置有边缘凸起(6);
其中,所述边缘凸起(6)与所述顶壁(34)围设形成用于收集溢出被加热灶具的液体的集液凹部(7),所述侧壁(35)位于所述边缘凸起(6)的内侧且与所述边缘凸起(6)具有间隙,所述边缘凸起(6)具有导流部(8),用于引导所述集液凹部(7)内的液体流出并沿所述边缘凸起(6)流下。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燃气灶,其特征在于,
所述侧壁(35)开设有沿周向分布的第一出气孔(351),所述侧壁(35)上还设置有开口向外的第一出气缝(352);
其中,所述第一出气缝(352)连通于所述第一出气孔(351),所述第一出气孔(351)朝向所述侧壁(35),从所述第一出气孔(351)流出的燃气和空气的混合气体流向所述侧壁(35)以改变流动方向从所述第一出气缝(352)流出。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燃气灶,其特征在于,
所述顶壁(34)中部开设有沿周向分布的第二出气孔(341),用于对被加热灶具的中部区域加热。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燃气灶,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火盖(3)还包括:
顶盖(36),盖设于所述第二出气孔(341),且与所述顶壁(34)形成第二出气缝(37);
其中,所述第二出气缝(37)连通于所述第二出气孔(341),所述第二出气孔(341)朝向所述顶盖(36),从所述点火出气孔(32)流出的燃气和空气的混合气体流向所述顶盖(36)以改变流动方向从所述第二出气缝(37)流出。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燃气灶,其特征在于,
所述炉座(1)包括底座(11)和设置于所述底座(11)内侧的分气件(12),所述底座(11)和分气件(12)之间形成有多个外火进气通道(13),每个所述外火进气通道(13)的出口处设置有挡气片(14),每个所述挡气片(14)上开设有限流孔(15),以降低燃气和空气的混合气体的流速。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燃气灶,其特征在于,
所述外火盖(2)上开设有第一连通孔(21)和第二连通孔(22),所述外火盖(2)上设置有沿所述外火盖(2)内侧向所述外火盖(2)外侧方向延伸的传火缝(23);
其中,所述第一连通孔(21)和所述第二连通孔(22)均连通于所述传火缝(23)和所述外火进气通道(13),所述第一连通孔(21)和所述第二连通孔(22)成角度设置,以降低燃气流通所述传火缝(23)速度。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燃气灶,其特征在于,
所述外火盖(2)开设有沿周向分布的第三出气孔(24),所述外火盖(2)上还设置有开口向外的第三出气缝(25);
其中,所述第三出气缝(25)连通于所述第三出气孔(24),所述第三出气孔(24)朝向所述外火盖(2),从所述第三出气孔(24)流出的燃气和空气的混合气体流向所述外火盖(2)以改变流动方向从所述第三出气缝(25)流出。
CN202222316862.8U 2022-08-31 2022-08-31 燃气灶 Active CN21809605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316862.8U CN218096057U (zh) 2022-08-31 2022-08-31 燃气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316862.8U CN218096057U (zh) 2022-08-31 2022-08-31 燃气灶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096057U true CN218096057U (zh) 2022-12-20

Family

ID=8445031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2316862.8U Active CN218096057U (zh) 2022-08-31 2022-08-31 燃气灶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09605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6135764A (en) Ribbon port burner for gas range
CN112664981B (zh) 一种灶用隔热罩以及应用有该灶用隔热罩的燃气灶
CN210861084U (zh) 一种上进风燃烧器
CN218096057U (zh) 燃气灶
CN115264541A (zh) 燃气灶
CN217464428U (zh) 用于燃烧器的火盖、燃烧器及燃气灶
CN112240549A (zh) 一种完全上进风式燃烧器
CN110360565B (zh) 一种分体式火盖及应用有该火盖的燃烧器
CN210107395U (zh) 燃气灶具燃烧器的外环火盖
CN214581069U (zh) 燃烧器及燃气灶
CN217684979U (zh) 燃烧器
CN217685002U (zh) 火盖及燃烧器
CN214745730U (zh) 内环燃烧器及包括其的燃气灶具
CN218295726U (zh) 一种用于燃气灶的燃烧器火盖
CN217685006U (zh) 分气组件、燃烧器及燃气灶
CN220038544U (zh) 一种用于燃气灶的燃烧器
CN215951405U (zh) 燃烧器及燃气灶
CN217464430U (zh) 用于燃烧器的火盖组件及燃气灶
CN219318432U (zh) 外环火盖及具有其的燃烧器
CN219656074U (zh) 燃烧器
CN217464429U (zh) 用于燃烧器的火盖、燃烧器及燃气灶
CN218064877U (zh) 一种燃烧器组件
CN219318434U (zh) 外环火盖及具有其的燃烧器
CN219453941U (zh) 一种具有防异响防回火侧进风结构的燃烧器
CN218914931U (zh) 燃烧器和具有其的燃气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