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982053U - 一种光源模组及照明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光源模组及照明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5982053U
CN215982053U CN202122639738.0U CN202122639738U CN215982053U CN 215982053 U CN215982053 U CN 215982053U CN 202122639738 U CN202122639738 U CN 202122639738U CN 215982053 U CN215982053 U CN 21598205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emitting
light
emitting diode
color temperature
source modu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2639738.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刚
谢奕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Aitushi Innovation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Aputure Imaging Industr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puture Imaging Industr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Aputure Imaging Industri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2639738.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598205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598205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598205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Non-Portable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reof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光源模组及照明装置,光源模组包括基板以及发光单元,发光单元内设置有多种不同颜色的发光二极管,并且该发光二极管在发光单元内按本实用新型中提供的排布结构进行布置。在本实用新型中,发光单元内的不同颜色发光二极管按照不同的排布形式进行排布,可根据所选用场景的需求,而对不同的发光单元进行调控,进而达到理想的照明以及显示效果,从而有效的提高了照明装置的照明效果。

Description

一种光源模组及照明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照明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光源模组以及照明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照明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提高,发光二极管(light emitting diode,LED)也被广泛应用于各种显示领域以及照明等领域之中。
发光二极管具有体积小、发光热量低、节能以及其在各种不同的复杂环境工况下仍能正常工作等众多优点,而被人们广泛的应用于各种照明领域。如影视照明、舞台灯以及商业照明领域中。随着人们对各种灯光效果的追求,使用者希望能满足并达到最佳的照明及显示效果。但是,现有的照明灯具,如摄影或者舞台灯具,在对场景进行照明时,所发射的灯光的色调比较单一并且往往无法准确的调整,同时由其光源所投射出来的光线对应的光斑颜色不均匀、以及对应的光谱的连续性不够等问题,进而造成灯具所照明的场景的显示及照明效果降低,影响使用者的视觉效果。
综上所述,现有照明场景中通常使用的照明灯具在对应用场景进行照明时,其灯具所产生的光线比较单一,无法进行调控,同时,由灯具所发射的光线对应的光斑颜色不均匀,以及光线对应的光谱连续性不够等问题,进而导致照明效果较差,降低视觉效果。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光源模组以及照明装置,以改善现有的照明灯具在对场景进行照明时,光源所产生的光线比较单一,无法准确调控,照明效果较差等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法如下: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光源模组,包括:
基板;以及,
发光单元,所述发光单元设置在所述基板上,所述发光单元内包括多种不同颜色的发光二极管;
其中,所述发光单元包括第一子发光单元和设置在所述第一子发光单元两侧的第二子发光单元,且所述第一子发光单元两侧的所述第二子发光单元内的同一颜色的发光二极管相对所述发光单元呈对称设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所述第二子发光单元包括第一色温发光二极管和第二色温发光二极管,所述第一色温发光二极管相对所述发光单元中心对称设置,所述第二色温发光二极管相对所述发光单元中心对称设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所述第一子发光单元包括红色发光二极管、蓝色发光二极管以及绿色发光二极管,所述红色发光二极管、蓝色发光二极管以及绿色发光二极管在所述第一子发光单元内行列排布,且在所述发光单元内,所述红色发光二极管、所述第一色温发光二极管、所述第二色温发光二极管的数量相同,所述蓝色发光二极管和所述绿色发光二极管的数量相同,所述红色发光二极管的数量大于所述蓝色发光二极管的数量。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所述发光单元内所述红色发光二极管:所述第一色温发光二极管:所述第二色温发光二极管:所述蓝色发光二极管:所述绿色发光二极管的数值比为2:2:2:1:1,所述第一色温发光二极管、所述第二色温发光二极管以及所述红色发光二极管设置在同一行,所述第一色温发光二极管、所述第二色温发光二极管、所述蓝色发光二极管和所述绿色发光二极管设置在同一行。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所述发光单元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发光单元以行列式阵列间隔设置,任意相邻两所述发光单元中的所述第一色温发光二极管、所述第二色温发光二极管、所述红色发光二极管、所述蓝色发光二极管以及所述绿色发光二极管排布都相同。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所述发光单元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发光单元以行列式阵列间隔设置,相邻两列的所述发光单元中,所述红色发光二极管设置在所述第一子发光单元的对应的不同行中;
或同一列所述发光单元中,所述蓝色发光二极管和所述绿色发光二极管设置在同一行中,并与相邻列内的所述蓝色发光二极管和所述绿色发光二极管设置在对应的不同行中。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所述第一色温发光二极管的色温值为2000K~3500K,所述第一色温发光二极管的色偏差值为0.002~0.003,所述第一色温发光二极管的显示指数值大于95;所述第二色温发光二极管的色温值为5700K~10000K,所述所述第二色温发光二极管的色偏差值为0.002~0.003,且所述第二色温发光二极管的显示指数值大于95。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所述发光单元包括多个,多个所述发光单元以行列式阵列均匀间隔排布,以在所述基板上形成一圆形或多边形发光区域;
所述发光区域中心区域处的所述发光单元的排布密度与所述发光区域边缘区域处的所述发光单元的排布密度不同。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所述光源模组还包括输入端和输出端,所述输入端和所述输出端设置在所述基板的两侧,并对应的朝向所述光源模组的边缘的非发光区域,且所述发光单元对应的与所述输入端和所述输出端相连接。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二方面,还提供一种照明装置,包括调控装置和灯具,其中,所述灯具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提供的灯具,所述调控装置与所述灯具相连接,所述调控装置用以向所述灯具输入调控指令。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有益效果为: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光源模组以及照明装置,其中,光源模组包括基板以及发光单元,该发光单元内设置有至少两种不同颜色的发光二极管,并且该发光二极管在发光单元内按本实用新型中提供的排布结构进行布置。在本实用新型中,发光单元内的不同颜色发光二极管包括第一白色发光二极管、第二白色发光二极管、蓝色发光二极管、红色发光二极管以及绿色发光二极管,上述各个二极管按照不同的排布结构进行排布,当灯具发光时,可根据所选用场景的需求,而对不同的发光单元内部的发光二极管进行调控,进而达到使用者所需要的照明以及显示效果,从而有效的提高光源模组的照明效果并有效的提高舞台场景效果。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通过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详细描述,将使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它有益效果更显而易见。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光源模组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光源模组对应的引脚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照明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照明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照明装置的连接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照明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
舞台等表演场景在背景灯光的照射下,才能达到最佳的表演效果。因此,背景灯光等照明设备照明效果的好坏对表演的成功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现有的照明设备往往不能满足人们对舞台效果的进一步追求。随着使用者以及观看者要求的不断提高,现有照明设备在进行照明时,光源投射出来的光斑往往颜色比较单一,投射形成的光线的光谱不够连续,不能有效的将舞台等场景的表演效果较好的展示出来,而降低了观赏效果。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新光源模组以及照明装置,该光源模组及照明装置所投射形成的光线颜色丰富、具有较广的色域,同时由该照明装置所形成的光线的单色色纯度较高,照明效果较好。
如图1所示,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光源模组的平面结构示意图。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光源模组包括基板1以及发光单元2。具体的,发光单元2设置在基板1上,在设置各个发光单元2时,该发光单元2对应的设置在光源模组的发光区域4内。并且在该发光区域4内,可设置多个发光单元2。
具体的,多个发光单元2可阵列的设置在基板1上,如沿着基板1的行和列的方向进行阵列设置;或者在发光区域4内任选取一参考点,然后将发光单元2以该参考点为圆心,布置成圆形阵列,即发光单元2在基板1上形成一圆形发光区域。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以两个发光单元2为例进行说明,其他的排布形式以及光源模组的发光原理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相同。
进一步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发光单元2内还包括多个发光二极管3,其中,设置在发光单元2内的多个发光二极管3可为多种不同颜色的发光二极管。为了提高该光源模组的发光效果,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每个发光单元2内设置的发光二极管3至少为两种不同颜色的发光二极管,且该发光二极管3可发射形成不同波长范围的光。
进一步的,在每一个光源模组中,该发光单元2包括第一子发光单元21以及设置在该第一子发光单元21两侧的第二子发光单元22,且第一子发光单元21两侧的第二子发光单元22内的同一颜色的发光二极管3相对所述发光单元2呈对称设置。该对称方式可以是中心对称、轴对称等,例如参考某一中心点的中心对称,或者相对某一条参考轴线的轴对称等。如图1中的排布结构所示,第一子发光单元21和第二子发光单元22内的发光二极管按照行列结构进行排布,并形成一发光区域。
具体的,多个发光二极管3在发光单元2内可按照一定的形状进行排列。优选的,本实用新型中,发光二极管3在发光单元2内排列成上下相邻的两行为例进行说明,还可设置为其他形状及结构,这里不再详细赘述。
同时,在设置各个发光二极管时,在每一个第二子发光单元22内包括第一色温发光二极管311、第二色温发光二极管321。且该第一色温发光二极管311和第二色温发光二极管321相对该发光单元2的几何中心呈中心对称设置,即相对发光单元2呈对角结构设置,如两侧不同第二子发光单元22内的第一色温发光二极管311分别设置在左上角和右下角对应位置处,第二色温发光二极管321分别对应设置在左下角和右上角处,形成一中心对称分布。本申请实施例中该第一色温发光二极管311可为暖白色发光二极管,第二色温发光二极管321可为冷白色发光二极管。从而实现不同波长的白光。
优选的,第一色温发光二极管311的色温值为2000K~3500K,第二色温发光二极管321的色温值为5700K~10000K,即第一色温发光二极管311对应的色温值小于第二色温发光二极管321对应的色温值。同时,第一色温发光二极管311和第二色温发光二极管321的面积可大于第一子发光单元内发光二极管的面积。
同时第一子发光单元21内包括红色发光二极管41、蓝色发光二极管51以及绿色发光二极管61。具体的,上述不同颜色的发光二极管的排列如图1中所示。
为了提高光源模组的发光效果,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第一色温发光二极管311和第二色温发光二极管321设置在发光单元2的两侧,并且第一色温发光二极管311和第二色温发光二极管321可设置在同一列中。同时,在形成的上下两行中,每行中设置四个发光二极管。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发光单元在进行发光时,其调光白色的光谱具有较好的连续性,并且对应的光线的RA值、TLCL值以及CQS等颜色指标具有较高的标准,照明以及显示效果较好。
进一步的,在设置上述各不同颜色的发光二极管时,在发光单元2内,红色发光二极管41、第一色温发光二极管311、第二色温发光二极管321的数量相同,蓝色发光二极管51和绿色发光二极管61的数量相同,红色发光二极管41的数量大于蓝色发光二极管51的数量。
具体的,红色发光二极管41、蓝色发光二极管51以及绿色发光二极管61可设置在第一色温发光二极管311和第二色温发光二极管321之间,并与两侧的发光二极管相对齐。优选的,红色发光二极管41:第一色温发光二极管311:第二色温发光二极管321:蓝色发光二极管51:绿色发光二极管61的数值比为2:2:2:1:1。具体的,红色发光二极管41可设置为两个,蓝色发光二极管51和绿色发光二极管61均设置一个。具体的排布可任意进行组合。如将两个红色发光二极管41设置在第一行中,将蓝色发光二极管51和绿色发光二极管61设置在第二行中。或在该第一子发光单元21中,在第一行和第二行中均设置3个发光二极管,其中,在第一行中,分别依次设置红色发光二极管41、蓝色发光二极管51以及绿色发光二极管61,在第二行中,与第一行中的发光二极管对应的位置上均设置红色发光二极管41,从而实现第一子发光单元的排布。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由于设置有多个不同颜色的发光二极管,对于第一色温发光二极管311和第二色温发光二极管321,当需要对照明装置的照明效果进行调节时,可对应的将第一色温发光二极管311和第二色温发光二极管321进行调节,从而使得照明装置发射出所需要的光线,即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当需要对光源的发光效果进行调控时,可对应的调节每个发光二极管的发光情况,进而有效的对光源的发光效果进行调节,以有效的提供照明装置的照明效果。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上述发光单元2的数量为多个,且多个发光单元2可行列式间隔设置,任意相邻两发光单元2中的第一色温发光二极管311、第二色温发光二极管321、红色发光二极管41、蓝色发光二极管51以及绿色发光二极管61的排布都相同。
进一步的,对于相邻的两列发光单元2内对应的第一子发光单元21而言,红色发光二极管41分别设置在第一子发光单元21的不同行中,如在第一列中,第一子发光单元21中的红色发光二极管41设置在第一行中,在第二列中,第一子发光单元21中的红色二极管41设置在第二行中,对应的,同一列发光单元2中,蓝色发光二极管51和绿色发光二极管61设置在同一行中,并与相邻列内的蓝色发光二极管51和绿色发光二极管61设置在对应的不同行中,如第一列中蓝色发光二极管51和绿色发光二极管61设置在第一行内,在与第一列相邻的第二列中,蓝色发光二极管51和绿色发光二极管61设置在第二行内。从而保证对光线的调节效果。或者,将红色发光二极管41均设置在不同列的第一子发光单元21的同行中,具体情况根据产品的结构进行设置。
进一步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第一色温发光二极管311为暖白色发光二极管,其中,该暖白色发光二极管对应的标号为W,其色偏差值(Duv)在:0.002到-0.003,TLCL值和RA值大于95,且色温值在2000K~3500K之间。
第二色温发光二极管321为冷白色发光二极管。其中,该冷白色发光二极管对应的标号为C,其色偏差值(Duv)在:0.002到-0.003,TLCL值或显示指数(RA)值大于95,且色温值在5700K~10000K之间。
红色发光二极管41对应的标号为R,其发出的光线的波长在610nm~630nm之间;蓝色发光二极管51对应的标号为B,其发出的光线的波长在:450nm~470nm之间;绿色发光二极管61对应的标号为G,其发出的光线的波长在:515nm~535nm之间。
如图2所示,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光源模组对应的引脚示意图。当将每个发光单元2设置在基板1上时,还需要对每个发光二极管进行焊接并连通。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每个发光单元2内的发光二极管可串并联设置,并且相邻的两个发光单元2之间也进行串并联设置。并且设置完成后,保证电流从正极流入,负极流出。在基板1的背面,对应分布有多个引脚200,以完成个发光二极管的连接。在向每个发光单元2提供电流时,如从每个发光二极管的引脚200的C+端流入,从C-端流出。进而为每个发光二极管提供驱动电流,并使其正常发光。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发光单元可模块化的设置在基板上,因此,在制备形成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光源模组时,制备工艺更简单,内部的发光二极管的排布更加紧密,并且排布线路简单,更有利于规模化大批量生产。
如图3所示以及图4中结构所示,图3-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照明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当将多个发光单元设置在基板上时,最终形成一圆形或者多边形的发光区域。其中,该发光区域还可为其他形状的发光区域,如矩形等。在图3中,相邻两列发光单元2中,第一子发光单元内的红色发光二极管41设置在同一行中。在图4中,相邻两列发光单元2中,第一子发光单元内的红色发光二极管41设置在不同行之中。具体的排布结构如图中所示。
如图3中的圆形发光区域4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多个发光单元2在发光区域4内阵列设置。其中,在发光区域4的中心区域内,发光单元2的排列密度与发光区域4四周边缘处对应的发光单元2的排列密度可不同。优选的,在发光区域4的中心区域内,相邻的两行或者两列设置的发光单元2之间的距离可相同,或者沿着发光区域4的圆心向四周,相邻的两列发光单元2之间的距离逐渐减小,从而保证中心区域内发光单元2的散热,并保证照明效果。具体的排布密度可根据实际产品的布局进行设定,从而保证该照明装置可实现不同的照明效果。
进一步的,如图5所示,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照明装置的连接示意图。当在基板上设置完成上述发光单元2后,还在基板的两侧对应的设置输入端子5和输出端子6,输入端子5和输出端子6可对应的设置在基板的两侧,并朝向光源模组的边缘对应的非发光区域,从而保证电流可从输入端子5处流入,并从输出端子6处流出。并驱动发光区域内的发光二极管发光。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在设置上述不同的端子以及发光单元2时,其排布结构更简单,并且可根据照明需求对相应的发光单元2进行调控,同时还可根据实际产品的需要进行设置,以保证对照明装置内的发光二极管具有最佳的发光效果。
进一步的,如图6所示,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照明装置的结构示意图。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调控装置9与光源模组10相连接,并且该光源模组10的结构以及设置方式为上述本实施例提供的结构。当需要对照明装置的照明及发光效果进行调控时,可向调控装置9输入调控信号,调控装置9接收该调控信号,并驱动光源模组10,使光源模组10根据用户需求进行改变,以有效的保证照明装置的照明以及发光效果。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光源模组及照明装置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核心思想;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的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光源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
基板(1);以及,
发光单元(2),所述发光单元(2)设置在所述基板(1)上,所述发光单元(2)内包括多种不同颜色的发光二极管(3);
其中,所述发光单元(2)包括第一子发光单元(21)和设置在所述第一子发光单元(21)两侧的第二子发光单元(22),且所述第一子发光单元(21)两侧的所述第二子发光单元(22)内的同一颜色的发光二极管(3)相对所述发光单元(2)呈对称设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源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子发光单元(22)包括第一色温发光二极管(311)和第二色温发光二极管(321),所述第一色温发光二极管(311)相对所述发光单元(2)中心对称设置,所述第二色温发光二极管(321)相对所述发光单元(2)中心对称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源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子发光单元(21)包括红色发光二极管(41)、蓝色发光二极管(51)以及绿色发光二极管(61),所述红色发光二极管(41)、蓝色发光二极管(51)以及绿色发光二极管(61)在所述第一子发光单元(21)内行列排布,且在所述发光单元(2)内,所述红色发光二极管(41)、所述第一色温发光二极管(311)、所述第二色温发光二极管(321)的数量相同,所述蓝色发光二极管(51)和所述绿色发光二极管(61)的数量相同,所述红色发光二极管(41)的数量大于所述蓝色发光二极管(51)的数量。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光源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光单元(2)内所述红色发光二极管(41):所述第一色温发光二极管(311):所述第二色温发光二极管(321):所述蓝色发光二极管(51):所述绿色发光二极管(61)的数值比为2:2:2:1:1,所述第一色温发光二极管(311)、所述第二色温发光二极管(321)以及所述红色发光二极管(41)设置在同一行,所述第一色温发光二极管(311)、所述第二色温发光二极管(321)、所述蓝色发光二极管(51)和所述绿色发光二极管(61)设置在同一行。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光源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光单元(2)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发光单元(2)以行列式阵列间隔设置,任意相邻两所述发光单元(2)中的所述第一色温发光二极管(311)、所述第二色温发光二极管(321)、所述红色发光二极管(41)、所述蓝色发光二极管(51)以及所述绿色发光二极管(61)排布都相同。
6.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光源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光单元(2)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发光单元(2)以行列式阵列间隔设置,相邻两列的所述发光单元(2)中,所述红色发光二极管(41)设置在所述第一子发光单元(21)的对应的不同行中;
或在同一列对应的所述发光单元(2)中,所述蓝色发光二极管(51)和所述绿色发光二极管(61)设置在同一行中,并与相邻列内的所述蓝色发光二极管(51)和所述绿色发光二极管(61)设置在对应的不同行中。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光源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色温发光二极管(311)的色温值为2000K~3500K,所述第一色温发光二极管(311)的色偏差值为0.002~0.003,所述第一色温发光二极管(311)的显示指数值大于95;
所述第二色温发光二极管(321)的色温值为5700K~10000K,所述第二色温发光二极管(321)的色偏差值为0.002~0.003,且所述第二色温发光二极管(321)的显示指数值大于95。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源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光单元(2)包括多个,多个所述发光单元(2)以行列式阵列均匀间隔排布,以在所述基板(1)上形成一圆形或多边形发光区域(4);
所述发光区域(4)中心区域处的所述发光单元(2)的排布密度与所述发光区域(4)边缘区域处的所述发光单元(2)的排布密度不同。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源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光源模组还包括输入端(5)和输出端(6),所述输入端(5)和所述输出端(6)设置在所述基板(1)的两侧,并对应的朝向所述光源模组的边缘非发光区域,且所述发光单元(2)对应的与所述输入端(5)和所述输出端(6)相连接。
10.一种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调控装置(9)和如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光源模组(10);
其中,所述调控装置(9)与所述光源模组(10)相连接,所述调控装置(9)用以向所述光源模组(10)输入调控指令。
CN202122639738.0U 2021-10-29 2021-10-29 一种光源模组及照明装置 Active CN21598205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639738.0U CN215982053U (zh) 2021-10-29 2021-10-29 一种光源模组及照明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639738.0U CN215982053U (zh) 2021-10-29 2021-10-29 一种光源模组及照明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5982053U true CN215982053U (zh) 2022-03-08

Family

ID=8051153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2639738.0U Active CN215982053U (zh) 2021-10-29 2021-10-29 一种光源模组及照明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5982053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539272B2 (en) Multi-colored light sources
JP2006236951A (ja) 面照明装置及びそれを備えた液晶表示装置
JP6260855B2 (ja) 発光モジュール及び照明装置、
US7794098B2 (en) Light-emitting diode light source and backlight module using the same
CN112555703B (zh) 一种灯具
CN214745043U (zh) 一种调光模组及照明装置
CN212390124U (zh) 一种多色温混光均匀led光源及面板灯
CN220491907U (zh) 一种led芯片基台及发光器件
CN215982053U (zh) 一种光源模组及照明装置
CN218383600U (zh) Led光源模块和照明装置
WO2024001015A1 (zh) 一种照明装置
CN217361580U (zh) Led光源模组
TWI345107B (en) Primary color matrix of led
US11266076B2 (en) Lighting device and a method of distributing light radiation sources
US20150267903A1 (en) LIGHTING APPARATUS AND FABRICATING METHOD THEREOF (As Amended)
US10962216B2 (en) LED light source apparatus, lighting device, and lighting control method
CN216521202U (zh) 一种可变显指的舞台灯
CN218385224U (zh) 一种小角度cob光源基板排布结构及cob灯具
CN218153695U (zh) 一种全光谱双色cob光源
CN210771671U (zh) Led阵列、led灯具及摄影灯
CN218069848U (zh) 一种led人因照明器件
US11982432B2 (en) Light emitting module for spotlight and spotlight
CN112289910B (zh) Led无级调色温光源及其制造工艺
CN215982353U (zh) 一种照明装置
CN218783036U (zh) 均匀混光的多色光源模块以及照明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518110 floors 2-4, building 21, Longjun Industrial Zone, Jiuwo, Longping community, Dalang street, Longhua District, Shenzhe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Shenzhen Aitushi Innovation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518110 floors 2-4, building 21, Longjun Industrial Zone, Jiuwo, Longping community, Dalang street, Longhua District, Shenzhe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APUTURE IMAGING INDUSTRIES Co.,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