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982353U - 一种照明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照明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5982353U
CN215982353U CN202122637371.9U CN202122637371U CN215982353U CN 215982353 U CN215982353 U CN 215982353U CN 202122637371 U CN202122637371 U CN 202122637371U CN 215982353 U CN215982353 U CN 21598235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emitting
light
unit
emitting unit
unit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2637371.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胡斌
刘刚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Aitushi Innovation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Aputure Imaging Industr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puture Imaging Industr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Aputure Imaging Industri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2637371.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598235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598235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598235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照明装置,包括底板和多个发光组件,发光组件包括红色发光单元、绿色发光单元、蓝色发光单元、暖白色发光单元及冷白色发光单元;红色发光单元、绿色发光单元和蓝色发光单元分别与暖白色发光单元或冷白色发光单元间隔设置;发光组件以多个不同角度设置在底板上,其中,旋转角度之差为180°的两个发光组件以底板的中心点为对称中心对称排布。本实用新型的发光组件之间以不同的角度设置,可以达到发光组件之间光线色彩互补的效果,防止出现光斑,并且发光组件以中心对称的方式在底板上排布,可以使混光均匀。

Description

一种照明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照明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照明装置。
背景技术
在影视剧、广告、视频创作过程中越来越需要彩光光效,灯光的颜色对情绪的渲染,人物的塑造、商品的展示都起到重要的作用。而现有技术中,照明装置存在彩光效果较少、混光不均匀、容易出现光斑等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为解决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照明装置,可以实现丰富的彩光效果、混光均匀,减少光斑,提升发光效果。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照明装置,包括底板和多个发光组件,发光组件包括红色发光单元、绿色发光单元、蓝色发光单元、暖白色发光单元及冷白色发光单元;红色发光单元、绿色发光单元和蓝色发光单元分别与暖白色发光单元或冷白色发光单元间隔设置;发光组件以多个不同旋转角度设置在底板上,其中,旋转角度之差为180°的两个发光组件以底板的中心点为对称中心对称排布。
可选地,相邻的两个发光组件的旋转角度不同,旋转角度为发光组件的中轴线与水平方向线或垂直方向线的夹角。
可选地,在每个发光组件内,红色发光单元、绿色发光单元和蓝色发光单元分别位于三条不同的直线上,其中两条直线的交点处设置暖白色发光单元或冷白色发光单元。
可选地,发光组件为矩形,红色发光单元、绿色发光单元和蓝色发光单元分别位于发光组件不同的边上,发光组件的中部区域为空白区域。
可选地,底板的形状为类矩形,发光组件在底板上呈多行多列的矩阵式排布,发光组件之间的间隔距离相同,在行方向上,多个发光组件依次以预设的第一旋转角度排布,在列方向上,多个发光组件依次以预设的第二旋转角度排布。
可选地,红色发光单元、绿色发光单元和蓝色发光单元的数量均相同,暖白色发光单元和冷白色发光单元的数量相同,暖白色发光单元的数量大于红色发光单元的数量,其中,暖白色发光单元:冷白色发光单元:红色发光单元:绿色发光单元:蓝色发光单元的比值为2:2:1:1:1。
可选地,还包括多个聚光单元,聚光单元的入光面朝向发光组件,聚光单元至少包括以下之一:全反射透镜、反光杯、平凸透镜以及菲涅尔透镜。
可选地,还包括灯罩,灯罩设置在聚光单元的出光面处,灯罩至少包括以下之一:用于柔化光斑的柔光罩、用于改变光斑形状的变光罩及用于提升中心照度的增光罩。
可选地,底板上形成有聚光单元安装区,发光组件位于聚光单元安装区内,聚光单元的入光面设置在聚光单元安装区上。
可选地,还包括聚光单元支架,聚光单元支架的一端设置在底板上,聚光单元支架的另一端与聚光单元相连接。
底板上形成有聚光单元支架安装区,聚光单元支架的一端设置在聚光单元支架安装区上,聚光单元支架安装区位于相邻的两个聚光单元安装区之间。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包括:红色发光单元、绿色发光单元和蓝色发光单元分别与暖白色发光单元或冷白色发光单元间隔设置,可以达到单个发光单元内部混光形成指定颜色的灯光,发光组件之间以不同的旋转角度设置,可以达到发光组件之间光线色彩互补的效果,防止出现光斑。并且旋转角度之差为180°的两个发光组件以底板的中心点为对称中心对称排布,可以使混光更均匀。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照明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发光组件的结构示意图一;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发光组件的旋转角度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发光组件的一种布设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发光组件的结构示意图二;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发光组件的结构示意图三;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发光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四;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发光组件的结构示意图五;
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发光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六;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照明装置的结构爆炸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全反射透镜的俯视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全反射透镜的截面图;
图1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反光杯的俯视图;
图1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反光杯的截面图;
图1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平凸透镜的俯视图;
图1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平凸透镜的截面图;
图1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菲涅尔透镜的俯视图;
图1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菲涅尔透镜的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所述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或可以相互通讯;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下文的公开提供了许多不同的实施方式或例子用来实现本申请的不同结构。为了简化本申请的公开,下文中对特定例子的部件和设置进行描述。当然,它们仅仅为示例,并且目的不在于限制本申请。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照明装置,如图1和2所示,包括底板1和多个发光组件2,发光组件2包括红色发光单元21、绿色发光单元22、蓝色发光单元23、暖白色发光单元24及冷白色发光单元25;红色发光单元21、绿色发光单元22和蓝色发光单元23分别与暖白色发光单元24或冷白色发光单元25间隔设置;发光组件2以多个不同旋转角度设置在底板1上,其中,旋转角度之差为180°的两个发光组件2以底板1的中心点为对称中心对称排布。
采用上述结构,红色发光单元21、绿色发光单元22和蓝色发光单元23分别与暖白色发光单元24或冷白色发光单元25间隔设置,可以达到单个发光单元内部混光形成指定颜色的灯光,发光组件2之间以不同的旋转角度设置,可以达到发光组件2之间光线色彩互补的效果,防止出现光斑,并且中心对称的排布方式,可以使发光单元2混光均匀。
一种实施例中,红色发光单元21可以为红光LED(发光二极管),绿色发光单元22可以为绿光LED,蓝色发光单元23可以为蓝光LED,暖白色发光单元24可以为暖白光LED,冷白色发光单元25可以为冷白光LED。底板1可以为铜材质的PCB板(印制电路板),PCB板的厚度为0.5-2mm。这样的厚度可以有效的控制底板1的重量。
一种实施例中,暖白色发光单元24的RA(显色指数)和TLCI(影视照明一致性指数)>95,例如可以为97、98或100;DUV(色温差值)为-0.003~0.002,例如可以为-0.003、0.001或0.002;CCT(相关色温)为2000~3500K,例如可以为2000K、3000K或3500K。
冷白色发光单元25的RA和TLCI>95,例如可以为98、100或105;DUV为-0.003~0.002,例如可以为-0.003、-0.001、或0.002;CCT为5700~10000K,例如可以为5700K、8000K、或10000K。
红色发光单元21的红光波长为610~630纳米,本实施例可以选为620纳米;绿色发光单元22的绿光波长为515~535纳米,本实施例可以选为525纳米;蓝色发光单元23的蓝光波长为450~470纳米,本实施例可以选为460纳米。
通过上述参数的调制,使本实施例可以组合发出不同颜色的光源,提升色域,丰富颜色种类。
一种实施例中,相邻的两个发光组件2的旋转角度不同,如图3所示,旋转角度为发光组件2的中轴线与水平方向线或垂直方向线的夹角,即发光组件2沿逆时针方向或顺时针方向转动的角度。
这样可以使相邻发光组件2的光色形成互补,避免出现光斑。例如,当两个相邻发光组件2都以45°角设置时,两者产生的光效相同,那么会形成某一颜色较强的光线,导致彩光不均匀,出现光斑。
一种实施例中,底板1的形状为类矩形,其中类矩形包括顶角为直角的矩形,及顶角为圆角的类似于矩形的形状,发光组件2在底板1上呈多行多列的矩阵式排布,且发光组件2之间的间隔距离相同。在行方向上,多个所述发光组件2依次以预设的第一旋转角度排布,第一旋转角度可以是10°-60°,例如可以是10°、15°、22.5°、30°、45°或者60°等等,可以理解,在行方向上,例如从左到右,以第一个发光组件2为参考,第二个发光组件2的旋转角度为22.5°(相对第一个发光组件2来说),第三个发光组件2的旋转角度为45°,也即相邻两个发光组件2的旋转角度为第一旋转角度,第四、第五个等发光组件的旋转以此类推。在列方向上,多个发光组件2依次以预设的第二旋转角度排布,第二旋转角度可以10°-60°,例如可以是10°、15°、22.5°、30°、45°或者60°等等,可以理解,在列方向上,例如从上到下,以第一个发光组件2为参考,第二个发光组件2的旋转角度为22.5°(相对第一个发光组件2来说),第三个发光组件2的旋转角度为45°,也即相邻两个发光组件2的旋转角度为第一旋转角度,第四、第五个等发光组件的旋转以此类推。可选地,上述的第一旋转角度和第二旋转角度可以同时相同,当然也可以不同,例如其中一个比另外一个角度更大或者更小等。通过上述在行列方向上的角度旋转可以使整个照明装置混光更加均匀。
一种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3所示,发光组件2可以呈四行四列的排布。旋转角度中,发光组件2逆时针旋转的角度为正角度,顺时针旋转的角度为负角度。
下面以旋转角度为发光组件2的中轴线与垂直方向线的夹角为例进行说明。各发光组件2的排布方式可以如下:
第一行第一列的发光组件2与第四行第四列的发光组件2成中心对称,两者的旋转角度分别为45°和-135°。
第一行第二列的发光组件2与第四行第三列的发光组件2成中心对称,两者的旋转角度分别为67.5°和-112.5°。
第一行第三列的发光组件2与第四行第二列的发光组件2成中心对称,两者的旋转角度分别为112.5°和-67.5°。
第一行第四列的发光组件2与第四行第二列的发光组件2成中心对称,两者的旋转角度为135°和-45°。
第二行第四列的发光组件2与第三行第一列的发光组件2成中心对称,两者的旋转角度分别为157.5°和-22.5°。
第三行第四列的发光组件2与第二行第一列的发光组件2成中心对称,两者的旋转角度分别为202.5°和-22.5°。
第三行第三列的发光组件2与第二行第二列的发光组件2成中心对称,两者的旋转角度分别为270°和90°。
第三行第二列的发光组件2与第二行第三列的发光组件2成中心对称,两者的旋转角度分别为0°和180°。
上述的排布方式可以使相邻的发光组件2的布设角度都不一样,并且两两中心对称,形成良好的混光效果。
一种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发光组件2可以呈六行六列的方式排布,具体的排布方式如下:
第一行第一列的发光组件2与第六行第六列的发光组件2成中心对称,两者的旋转角度分别为0°和180°。
第一行第二列的发光组件2与第六行第五列的发光组件2成中心对称,两者的旋转角度分别为-30°和150°。
第一行第三列的发光组件2与第六行第四列的发光组件2成中心对称,两者的旋转角度分别为75°和255°。
第一行第四列的发光组件2与第六行第三列的发光组件2成中心对称,两者的旋转角度分别为60°和-120°。
第一行第五列的发光组件2与第六行第二列的发光组件2成中心对称,两者的旋转角度分别为15°和-165°。
第一行第六列的发光组件2与第六行第一列的发光组件2成中心对称,两者的旋转角度分别为90°和-90°。
第二行第一列的发光组件2与第五行第六列的发光组件2成中心对称,两者的旋转角度分别为-15°和-165°。
第二行第二列的发光组件2与第五行第五列的发光组件2成中心对称,两者的旋转角度分别为45°和-135°。
第二行第三列的发光组件2与第五行第四列的发光组件2成中心对称,两者的旋转角度分别为67.5°和-112.5°。
第二行第四列的发光组件2与第五行第三列的发光组件2成中心对称,两者的旋转角度分别为112.5°和-67.5°。
第二行第五列的发光组件2与第五行第二列的发光组件2成中心对称,两者的旋转角度分别为135°和-45°。
第二行第六列的发光组件2与第五行第一列的发光组件2成中心对称,两者的旋转角度分别为-30°和150°。
第三行第一列的发光组件2与第四行第六列的发光组件2成中心对称,两者的旋转角度分别为-60°和120°。
第三行第二列的发光组件2与第四行第五列的发光组件2成中心对称,两者的旋转角度分别为22.5°和202.5°。
第三行第三列的发光组件2与第四行第四列的发光组件2成中心对称,两者的旋转角度分别为90°和270°。
第三行第四列的发光组件2与第四行第三列的发光组件2成中心对称,两者的旋转角度分别为180°和0°。
第三行第五列的发光组件2与第四行第二列的发光组件2成中心对称,两者的旋转角度分别为157.5°和-22.5°。
第三行第六列的发光组件2与第四行第一列的发光组件2成中心对称,两者的旋转角度分别为-150°和30°。
本实施例的发光组件还可以呈八行八列或其他的阵列形式进行排列,在此不作穷举。
本实施例的照明装置可以具有小型化,模组化的特点,根据场景的照明需求,将多个照明装置进行任意拼接。例如,将上述四行四列布局的照明装置通过四个拼接,可以形成八行八列的发光组件2布局,可以提照度更大的混光光源。
一种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在每个发光组件2内,红色发光单元21、绿色发光单元22和蓝色发光单元23分别位于三条不同的直线上,其中两条直线的交点处设置暖白色发光单元24或冷白色发光单元25。如图2所示,红色发光单元21处于水平方向线上,绿色发光单元22和蓝色发光单元23分别位于两条平行的垂直方向线上。红色发光单元21所在直线与蓝色发光单元23所在直线的交点处设置暖白色发光单元24,红色发光单元21所在直线与绿色发光单元22所在直线的交点处设置冷白色发光单元25。
一种实施例中,发光组件2可以包括一个红色发光单元21、一个绿色发光单元22、一个蓝色发光单元23、两个暖白色发光单元24和两个冷白色发光单元25。在下文的图例中,R代表红色发光单元21、G代表绿色发光单元22、B代表蓝色发光单元23、WW代表暖白色发光单元24、CW代表冷白色发光单元25。
如图2所示,红色发光单元21位于发光组件2的上方,绿色发光单元22和蓝色发光单元23位于红色发光单元21的下方两侧,三者组成类似“品”字型,一个冷白色发光单元25和一个暖白色发光单元24分别位于红色发光单元21的两侧,一个暖白色发光单元24和一个冷白色发光单元25位于蓝色发光单元23和绿色发光单元22的下方。
一种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绿色发光单元22位于发光组件2的上方,红色发光单元21和蓝色发光单元23位于绿色发光单元22的下方两侧,三者组成类似“品”字型,一个冷白色发光单元25和一个暖白色发光单元24分别位于绿色发光单元22的两侧,一个暖白色发光单元24和一个冷白色发光单元25位于蓝色发光单元23和红色发光单元21的下方。
一种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蓝色发光单元23位于发光组件2的上方,绿色发光单元22和红色发光单元21位于蓝色发光单元23的下方两侧,三者组成类似“品”字型,一个冷白色发光单元25和一个暖白色发光单元24分别位于蓝色发光单元23的两侧,一个暖白色发光单元24和一个冷白色发光单元25位于红色发光单元21和绿色发光单元22的下方。
上述的布局方式可以使发光组件2内部的混光效果更好,光线色彩更均匀。
一中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发光组件2为矩形,红色发光单元21、绿色发光单元22和蓝色发光单元23分别位于发光组件2不同的边上,发光组件2的中部区域为空白区域,可以理解,该空白区域相对相邻两个发光单元之间具有明显的空间,该空白区域还可以有利于发光单元的电路走线。
一种实施例中,发光组件2可以包括两个红色发光单元21、两个绿色发光单元22、两个蓝色发光单元23、四个暖白色发光单元24和四个冷白色发光单元25。
如图7所示,两个红色发光单元21位于发光组件2的上方,两个绿色发光单元22和两个蓝色发光单元23位于两个红色发光单元21的下方两侧,两个冷白色发光单元25和两个暖白色发光单元24分别位于两个红色发光单元21的两侧,两个暖白色发光单元24和两个冷白色发光单元25位于两个蓝色发光单元23和两个绿色发光单元22的下方。
如图8所示,两个蓝色发光单元23位于发光组件2的上方,两个绿色发光单元22和两个红色发光单元21位于两个蓝色发光单元23的下方两侧,两个冷白色发光单元25和两个暖白色发光单元24分别位于两个蓝色发光单元23的两侧,两个暖白色发光单元24和两个冷白色发光单元25位于两个红色发光单元21和两个绿色发光单元22的下方。
如图9所示,两个绿色发光单元22位于发光组件2的上方,两个红色发光单元21和两个蓝色发光单元23位于两个绿色发光单元22的下方两侧,两个冷白色发光单元25和两个暖白色发光单元24分别位于两个绿色发光单元22的两侧,两个暖白色发光单元24和两个冷白色发光单元25位于两个红色发光单元21和两个蓝色发光单元23的下方。
一种实施例中,红色发光单元21、绿色发光单元22和蓝色发光单元23的数量均相同,暖白色发光单元24和冷白色发光单元25的数量相同,暖白色发光单元或冷白色发光单元25的数量大于红色发光单元21、绿色发光单元22或蓝色发光单元23的数量。其中,暖白色发光单元24:冷白色发光单元25:红色发光单元21:绿色发光单元22:蓝色发光单元23的比值为2:2:1:1:1,可以理解,让冷、暖白的数量更多,可以保证更广色域下的更宽、更广的色温范围,减少混光的色偏,从而保证较好混光效果。
根据不同发光功率和发光强度,每个发光组件2还可以包括更多个红色发光单元21、绿色发光单元22、蓝色发光单元23、暖白色发光单元24及冷白色发光单元25,本实施例就不一一列举。
如图1和图10所示,本实施例的照明装置还包括多个聚光单元3,聚光单元3的入光面朝向发光组件2,聚光单元3至少包括以下之一:全反射透镜31、反光杯32、平凸透镜33以及菲涅尔透镜34。
全反射透镜31的俯视图和截面图分别如图11和图12所示,本实施例中,全反射透镜31的入光面包括底部入光面和侧入光面,其出光面包括中部出光面和边缘出光面。全反射透镜31可以使发光组件2发出的光线全部发聚集到一个方向透射出去,提升照明装置的出光效果。
反光杯32的俯视图和截面图分别如图13和图14所示,反光杯32的内壁上设有良好反光效果的反光层,可以将发光组件2的光线全部炒一个方向反射出去。
平凸透镜33的俯视图和截面图分别如图15和图16所示,发光组件2的光线经过平凸透镜33后成为平行光线,超一个方向发射出去。
菲涅尔透镜34的俯视图和截面图分别如图17和图18所示,菲涅尔透镜34又名螺纹透镜,多是由聚烯烃材料注压而成的薄片,也有玻璃制作的,镜片表面一面为光面,另一面刻录了由小到大的同心圆,它的纹理是根据光的干涉及扰射以及相对灵敏度和接收角度要求来设计的。菲涅尔透镜34也可以将发光组件2的光线以同一个方向透射出去。
本实施例中,聚光单元3的数量与发光组件2的总数相同,聚光单元3可以将发光组件散发出来的光线汇聚成平行光,向外照射,提升光照效果。聚光单元3可以采用全反射透镜、反光杯、平凸透镜以及菲涅尔透镜中的一种,也可以将这四种进行混搭使用。
本实施例的照明装置还可以包括灯罩4,灯罩设置在聚光单元3的出光面处,灯罩4至少包括以下之一:用于柔化光斑的柔光罩、用于改变光斑形状的变光罩及用于提升中心照度的增光罩。
一种是实施例中,灯罩4可通过磁吸或者卡扣的方式与底板1进行固定连接,根据不同的使用场景,自由选择柔光罩、变光罩或增光罩。
一种实施例中,底板1上形成有聚光单元安装区11,发光组件2位于聚光单元安装区11内,聚光单元3的入光面设置在聚光单元安装区11上。这样可以使聚光单元3的入光面与发光组件2有一个良好的结合,利于发光组件2的光线从聚光单元3中发射出去。
本实施例的照明装置还可以还包括聚光单元支架5,聚光单元支架5的一端设置在底板1上,聚光单元支架5的另一端与聚光单元3相连接。聚光单元支架5对聚光单元3形成良好的固定作用,可以保证聚光单元3稳定的工作。
一种实施例中,底板1上形成有聚光单元支架安装区12,聚光单元支架5的一端设置在聚光单元支架安装区12上,聚光单元支架安装区12位于相邻的两个聚光单元安装区11之间。这样可以使聚光单元支架5稳固的安装在底板1上,可以保证聚光单元稳定的工作。
本实施例的照明装置中,红色发光单元21、绿色发光单元22和蓝色发光单元23分别与暖白色发光单元24或冷白色发光单元25间隔设置,可以达到单个发光单元内部混光形成指定颜色的灯光,发光组件2之间以不同的角度设置,可以达到发光组件2之间光线色彩互补的效果,防止出现光斑,并且发光组件2以中心对称的方式在底板1上排布,可以使混光均匀。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照明装置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申请的技术方案及其核心思想,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的技术方案的范围。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该以权利要求书的记载内容为准。

Claims (10)

1.一种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底板(1)和多个发光组件(2),所述发光组件(2)包括红色发光单元(21)、绿色发光单元(22)、蓝色发光单元(23)、暖白色发光单元(24)及冷白色发光单元(25);所述红色发光单元(21)、所述绿色发光单元(22)和所述蓝色发光单元(23)分别与所述暖白色发光单元(24)或所述冷白色发光单元(25)间隔设置;所述发光组件(2)以多个不同旋转角度设置在所述底板(1)上,其中,旋转角度之差为180°的两个所述发光组件(2)以所述底板(1)的中心点为对称中心对称排布。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相邻的两个所述发光组件(2)的旋转角度不同,所述旋转角度为所述发光组件(2)的中轴线与水平方向线或垂直方向线的夹角。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每个所述发光组件(2)内,所述红色发光单元(21)、所述绿色发光单元(22)和所述蓝色发光单元(23)分别位于三条不同的直线上,其中两条直线的交点处设置所述暖白色发光单元(24)或所述冷白色发光单元(25)。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光组件(2)为矩形,所述红色发光单元(21)、所述绿色发光单元(22)和所述蓝色发光单元(23)分别位于所述发光组件(2)不同的边上,所述发光组件(2)的中部区域为空白区域。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1)的形状为类矩形,所述发光组件(2)在所述底板(1)上呈多行多列的矩阵式排布,所述发光组件(2)之间的间隔距离相同,在行方向上,多个所述发光组件(2)依次以预设的第一旋转角度排布,在列方向上,多个所述发光组件(2)依次以预设的第二旋转角度排布。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红色发光单元(21)、所述绿色发光单元(22)和所述蓝色发光单元(23)的数量均相同,所述暖白色发光单元(24)和所述冷白色发光单元(25)的数量相同,所述暖白色发光单元(24)的数量大于所述红色发光单元(21)的数量,其中,所述暖白色发光单元(24):所述冷白色发光单元(25):所述红色发光单元(21):所述绿色发光单元(22):所述蓝色发光单元(23)的比值为2:2:1:1:1。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任一项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多个聚光单元(3),所述聚光单元(3)的入光面朝向所述发光组件(2),所述聚光单元(3)至少包括以下之一:全反射透镜、反光杯、平凸透镜以及菲涅尔透镜。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灯罩(4),所述灯罩(4)设置在所述聚光单元(3)的出光面处,所述灯罩(4)至少包括以下之一:用于柔化光斑的柔光罩、用于改变光斑形状的变光罩及用于提升中心照度的增光罩。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1)上形成有聚光单元安装区(11),所述发光组件(2)位于所述聚光单元安装区(11)内,所述聚光单元(3)的入光面设置在所述聚光单元安装区(11)上。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照明装置还包括聚光单元支架(5),所述聚光单元支架(5)的一端设置在所述底板(1)上,所述聚光单元支架(5)的另一端与所述聚光单元(3)相连接;所述底板上形成有聚光单元支架安装区(12),所述聚光单元支架(5)的一端设置在所述聚光单元支架安装区(12)上,所述聚光单元支架安装区(12)位于相邻的两个所述聚光单元安装区(11)之间。
CN202122637371.9U 2021-10-29 2021-10-29 一种照明装置 Active CN21598235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637371.9U CN215982353U (zh) 2021-10-29 2021-10-29 一种照明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637371.9U CN215982353U (zh) 2021-10-29 2021-10-29 一种照明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5982353U true CN215982353U (zh) 2022-03-08

Family

ID=8051154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2637371.9U Active CN215982353U (zh) 2021-10-29 2021-10-29 一种照明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5982353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447416B2 (en) Light emitting assembly, backlight unit and display having the same
CN101971378A (zh) 发光装置、面发光装置以及显示装置
JP5311589B2 (ja) Ledモジュール、lcdバックライトユニットおよびlcd装置
RU2511720C2 (ru) Осветительное устройство, устройство отображения и телевизионный приемник
US7830356B2 (en) Surface light source using LED and backlight unit having the surface light source
KR100764377B1 (ko) 엣지형 백라이트 유닛
US20110051044A1 (en) Light quantity control member, surface light source unit and display device
RU2502916C2 (ru) Осветительное устройство, устройство отображения и телевизионный приемник
CN101826588A (zh) 发光模块及具有该发光模块的发光单元
CN103703302B (zh) 发光模块
CN105190153B (zh) 导光板、照明装置、显示装置及电视接收装置
CN102072438A (zh) 照明装置以及提供照明装置的显示设备
JP2013114880A (ja) 直下型ledバックライト装置及びそれを用いた液晶表示装置
US20120320309A1 (en) Light emitting module, surface light sourc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and illuminating device
US20130182431A1 (en) Planar LED Lighting Apparatus
CN103927944A (zh) Led显示屏
US8094259B2 (en) Liquid crystal display without color filter
JP2009048791A (ja) バックライト及び表示装置
US20070189009A1 (en) Back light module and light mixing apparatus thereof
CN103930712A (zh) 照明装置、背光源、液晶显示装置以及电视接收装置
CN215982353U (zh) 一种照明装置
CN203744119U (zh) 光学透镜及使用其的背光模组
CN218383600U (zh) Led光源模块和照明装置
CN217387153U (zh) Led光源模组
CN101936476B (zh) 三色混光led点光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518110 floors 2-4, building 21, Longjun Industrial Zone, Jiuwo, Longping community, Dalang street, Longhua District, Shenzhe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Shenzhen Aitushi Innovation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518110 floors 2-4, building 21, Longjun Industrial Zone, Jiuwo, Longping community, Dalang street, Longhua District, Shenzhe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APUTURE IMAGING INDUSTRIES Co.,Ltd.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