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980176U - 一种可双向拆卸调整的引射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可双向拆卸调整的引射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5980176U
CN215980176U CN202121541082.2U CN202121541082U CN215980176U CN 215980176 U CN215980176 U CN 215980176U CN 202121541082 U CN202121541082 U CN 202121541082U CN 215980176 U CN215980176 U CN 21598017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njection
cylinder
negative pressure
air inlet
inlet pip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1541082.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付先惠
姚麟昱
曾兴平
刘通
王全
王孝刚
陈新
江恒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ina Petroleum and Chemical Corp
Sinopec Southwest Oil and Gas Co
Original Assignee
China Petroleum and Chemical Corp
Sinopec Southwest Oil and Gas Co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ina Petroleum and Chemical Corp, Sinopec Southwest Oil and Gas Co filed Critical China Petroleum and Chemical Corp
Priority to CN202121541082.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598017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598017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598017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Jet Pumps And Other Pump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可双向拆卸调整的引射装置,包括引射筒体,所述引射筒体的端部设置有连接高压气源的引射进气管,侧面设置有连接低压气源的被引射进气管;连接所述引射筒体的负压筒体,所述负压筒体产生负压;以及连接在所述负压筒体的后端的混合出气管;其中,从所述引射进气管进入的高压气体在所述负压筒体内产生负压,对被引射进气管连接的低压气源产生抽吸作用,高压气体和低压气体混合后通过所述混合出气管射出。本实用新型各个部件之间以可拆卸的方式相连,根据不同的参数选择不同类型的部件,以适应多变的工况。

Description

一种可双向拆卸调整的引射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可双向拆卸调整的引射装置,属于引射装置领域。
背景技术
井间干扰是存在于所有地层能量不一致的合输天然气井中,特别在气井生产中后期,地层能量衰减、井间干扰尤为明显,是油气田生产中必然面临的技术性难题。
引射器是利用高压流体来引射低压流体的装置,可解决高低压气井间井间干扰,但引射工艺对压差、压比、量比、及工况稳定性要求高,参数变化5%左右效果就变差、甚至失效。因此,需要一种可调节的引射装置,以解决气井参数实时变化需求。
在现有技术中,可调节的引射装置用于现场时存在两个问题:第一、对工况稳定性要求高,一般针对固定压比、量比,流体参数变化则需要重新设计,周期长、适应性差,无法满足气井参数变化的天然气高低压井间持续引射需求;第二、引射管为整体结构,若引射管整体替换工作量大,无法根据工况分别调节喷嘴和扩散管,无法适应的多变工况。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所存在的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可双向拆卸调整的引射装置,各个部件之间以可拆卸的方式相连,根据不同的参数选择不同类型的部件,以适应多变的工况。
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可双向拆卸调整的引射装置,包括:
引射筒体,所述引射筒体的端部设置有连接高压气源的引射进气管,侧面设置有连接低压气源的被引射进气管;
连接所述引射筒体的负压筒体,所述负压筒体产生负压;以及
连接在所述负压筒体的后端的混合出气管;
其中,从所述引射进气管进入的高压气体在所述负压筒体内产生负压,对被引射进气管连接的低压气源产生抽吸作用,高压气体和低压气体混合后通过所述混合出气管射出。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引射筒体与引射进气管和被引射进气管之间以可拆卸的方式相连;引射筒体与负压筒体之间、负压筒体与混合出气管之间也通过可拆卸的方式相连。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引射筒体的内部设置有锥形的喷嘴,所述喷嘴对准所述负压筒体。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负压筒体包括连接在所述引射筒体的后端的混合管,以及设置在所述混合管后端的扩散管。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混合管与所述引射筒体之间通过螺栓相连,并且所述混合管和所述引射筒体之间还通过密封圈密封相连。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喷嘴与所述引射筒体之间通过螺纹相连,所述引射进气管与所述引射筒体之间通过第一法兰相连,所述被引射进气管与所述引射筒体之间通过第二法兰相连。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引射筒体内与所述混合管相连的一端设置有卡槽。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负压筒体的后端连接直管段,所述混合出气管通过第三法兰连接在所述直管段的端部。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直管段上设置有压力表。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扩散管的扩散角度在6-27°之间。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
本实用新型所述一种可双向拆卸调整的引射装置,各个部件之间以可拆卸的方式相连,根据不同的参数选择不同类型的部件,以适应多变的工况。
附图说明
下面将结合附图来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详细地描述,在图中:
图1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含硫气田污水自动除硫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相同的部件使用相同的附图标记。附图并未按照实际的比例绘制。
在附图中各附图标记的含义如下:1、引射筒体,2、负压筒体,3、混合出气管,11、引射进气管,12、被引射进气管,13、喷嘴,14、螺纹,15、卡槽, 21、混合管,22、扩散管,23、螺栓,24、密封圈,31、直管段,32、压力表。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示例性实施例进行进一步详细的说明。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所有实施例的穷举。并且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互相结合。
图1示意性地显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一种可双向拆卸调整的引射装置,包括引射筒体1,引射筒体1为筒状的结构,其端部设置有引射进气管11,侧面设置有被引射进气管12。引射进气管11连接高压气源,高压气体通过引射进气管11进入引射筒体1;被引射进气管12连接低压气源,低压气体通过被引射进气管12进入引射筒体1。引射筒体1的一端连接负压筒体2,负压筒体2设置在与引射进气管11相对的一端。气体进入到负压筒体2内产生负压,对被引射进气管12产生抽吸作用。所述负压筒体2的后端连接有混合出气管3。
其中,从所述引射进气管11进入的高压气体在所述负压筒体2内产生负压,对被引射进气管12连接的低压气源产生抽吸作用,高压气体和低压气体混合后通过所述混合出气管3射出。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引射筒体1与引射进气管11和被引射进气管12之间以可拆卸的方式相连;引射筒体1与负压筒体2之间、负压筒体2与混合出气管 3之间也通过可拆卸的方式相连。
在本实施例中,各个部件之间以可拆卸的方式相连,根据不同的参数选择不同类型的部件,以适应多变的工况。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引射筒体1的内部设置有喷嘴13,喷嘴13为锥形的结构,其较粗的一端连接在引射筒体1靠近引射进气管11的一侧,另一端对准所述负压筒体2。高压气源通过喷嘴13产生5-35m/s高速流体,通过负压筒体2 产生负压对被引射进气内的低压气源产生抽吸作用,从而降低低压气源压力、充分释放地层能量。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负压筒体2包括连接在所述引射筒体1的后端的混合管21,以及设置在所述混合管21后端的扩散管22。混合管21和扩散管22是一体化的结构,混合管21的中部设置有混合孔,混合孔可以是直孔,也可以是具有一定弯曲度或螺旋状的孔,以提高混合效果。扩散管22的内部设置有锥形的孔,连接混合孔的一端的内径较小,远离混合孔的一端的内径较大。优选地,所述扩散管22的扩散角度在6-27°之间
在根据本实施例所述的可双向拆卸调整的引射装置中,负压筒体2分成两段,混合管21能够混合高压气体和低压气体,扩散管22的结构能够产生负压,对被引射进气内的低压气源产生抽吸作用。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混合管21与所述引射筒体1之间插接相连,并通过螺栓23固定。在混合管21和引射筒体1之间还设置有一个或多个密封圈24,能够密封混合管21和引射筒体1之间的缝隙,避免高压气体和低压气体从缝隙中流出。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喷嘴13与所述引射筒体1之间通过螺纹14相连,所述引射进气管11与所述引射筒体1之间通过第一法兰相连,所述被引射进气管 12与所述引射筒体1之间通过第二法兰相连。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引射筒体1内与所述混合管21相连的一端设置有卡槽15。卡槽15能够为引射筒体1和混合管21相连时提供限位的作用,在安装时通过卡槽15可以确定混合管21在引射筒体1内是否安装到位。同时,卡槽15 也可以设置成环形的结构,其与喷嘴13配合为气体进入混合管21起到导向的作用。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负压筒体2的后端连接直管段31,直管段31为管状的结构,其外径与扩散管22的外径相匹配,内径与扩散段的较粗的一端的内径相匹配。所述混合出气管3通过第三法兰连接在所述直管段的端部。
在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直管段31上设置有压力表32,能够监测直管段31内的压力,保证安全。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引射筒体1的侧面设置有喇叭形的连接口,用于连接被引射进气管12。喇叭形的连接口有利于气体进入。连接扣与引射筒体1相连的位置设置有加强圈,以提高强度。
在使用时,站场同时存在高低压气井时,可将高压气源接入引射进气管11,低压气源接入被引射进气管12,高压气源通过喷嘴13产生5-35m/s高速流体,通过混合管21至扩散管22时产生负压对被引射进气管12内的低压气源产生抽吸作用,从而降低低压气源压力、充分释放地层能量。特别针对多变工况时,可根据压比、量比变化选择系列化喷嘴13、混合管21、扩散管22进行实时更换、双向调节,满足多变工况引射需求,拓宽了引射应用范围。
尽管已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但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一旦得知了基本创造性概念,则可对这些实施例作出另外的变更和修改。因此,所附权利要求意欲解释为包括优选实施例以及落入本实用新型范围的所有变更和/或修改,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作出的变更和/或修改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可双向拆卸调整的引射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引射筒体(1),所述引射筒体(1)的端部设置有连接高压气源的引射进气管(11),侧面设置有连接低压气源的被引射进气管(12);
连接所述引射筒体(1)的负压筒体(2),所述负压筒体(2)产生负压;以及
连接在所述负压筒体(2)的后端的混合出气管(3);
其中,从所述引射进气管(11)进入的高压气体在所述负压筒体(2)内产生负压,对被引射进气管(12)连接的低压气源产生抽吸作用,高压气体和低压气体混合后通过所述混合出气管(3)射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双向拆卸调整的引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引射筒体(1)与引射进气管(11)和被引射进气管(12)之间以可拆卸的方式相连;引射筒体(1)与负压筒体(2)之间、负压筒体(2)与混合出气管(3)之间也通过可拆卸的方式相连。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可双向拆卸调整的引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引射筒体(1)的内部设置有锥形的喷嘴(13),所述喷嘴(13)对准所述负压筒体(2)。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可双向拆卸调整的引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负压筒体(2)包括连接在所述引射筒体(1)的后端的混合管(21),以及设置在所述混合管(21)后端的扩散管(22)。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可双向拆卸调整的引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合管(21)与所述引射筒体(1)之间通过螺栓(23)相连,并且所述混合管(21)和所述引射筒体(1)之间还通过密封圈(24)密封相连。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可双向拆卸调整的引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喷嘴(13)与所述引射筒体(1)之间通过螺纹(14)相连,所述引射进气管(11)与所述引射筒体(1)之间通过第一法兰相连,所述被引射进气管(12)与所述引射筒体(1)之间通过第二法兰相连。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可双向拆卸调整的引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引射筒体(1)内与所述混合管(21)相连的一端设置有卡槽(15)。
8.根据权利要求4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可双向拆卸调整的引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负压筒体(2)的后端连接直管段(31),所述混合出气管(3)通过第三法兰连接在所述直管段的端部。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可双向拆卸调整的引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直管段(31)上设置有压力表(32)。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可双向拆卸调整的引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扩散管(22)的扩散角度在6-27°之间。
CN202121541082.2U 2021-07-07 2021-07-07 一种可双向拆卸调整的引射装置 Active CN21598017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541082.2U CN215980176U (zh) 2021-07-07 2021-07-07 一种可双向拆卸调整的引射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541082.2U CN215980176U (zh) 2021-07-07 2021-07-07 一种可双向拆卸调整的引射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5980176U true CN215980176U (zh) 2022-03-08

Family

ID=8057722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1541082.2U Active CN215980176U (zh) 2021-07-07 2021-07-07 一种可双向拆卸调整的引射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5980176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3899476U (zh) 一种压裂液的混配装置
DE102009051473B4 (de) Hydrauliksystem für ein Getriebe mit Pumpeneinlassdiffusor
CN107519777B (zh) 一种并联射流汽化定量添加装置
CN215980176U (zh) 一种可双向拆卸调整的引射装置
CN106593588A (zh) 共轨组件、尿素喷射系统及其应用
CN208918773U (zh) 一种双出轴压缩机推力盘液压安装结构
CN212250633U (zh) 无动力智能射吸装置
US11008989B2 (en) Fuel rail assembly
CN100460733C (zh) 高压自动排气阀
CN113266307A (zh) 压裂液排放控制装置及节流阀
CN219035155U (zh) 一种插入式双管射流泵
CN110685964A (zh) 一种自动均匀补气减蚀的射流泵
CN204829092U (zh) 注膜降阻装置
CN213451939U (zh) 一种新型阀门负压铸锻件
CN212761643U (zh) 一种新型割炬
CN213392256U (zh) 一种用于矿井主排水系统的高压喷射排气结构
CN211287708U (zh) 一种喷浆输料管加压装置
CN102192405A (zh) 高压供液可显示分配器
CN114005556B (zh) 一种适用于cvs的组合式限流文丘里管及其加工方法
CN220047739U (zh) 一种气体混合用装置
CN214371066U (zh) 一种可调式热泵
CN211344348U (zh) 一种应用于真空抽气器上的万向接头
CN219580274U (zh) 混合喷射装置和蒸煮系统
CN208816047U (zh) 一种用于连续油管自循环粒子射流钻井的负压抽吸工具
CN103363280B (zh) 一种可装配式射流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