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970707U - 一种墨盒 - Google Patents

一种墨盒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5970707U
CN215970707U CN202122087390.9U CN202122087390U CN215970707U CN 215970707 U CN215970707 U CN 215970707U CN 202122087390 U CN202122087390 U CN 202122087390U CN 215970707 U CN215970707 U CN 21597070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nk
piece
deformation
blocking
air inle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2087390.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夏敬章
邱涌群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uhai Ninestar Manage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uhai Ninestar Manage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uhai Ninestar Manage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uhai Ninestar Manage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2087390.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597070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597070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597070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一种墨盒,该墨盒包括:盒体,该盒体具有沿第一方向分布的充气腔和储墨腔,该盒体还设置有与储墨腔连通的供墨口和第一进气口;变形件,充气腔位于储墨腔外且二者之间通过变形件隔开;控气组件;其中,向充气腔充气的过程中,控气组件处于关闭状态,变形件能够变形,用于驱动储墨腔内的墨水从供墨口排出;控气组件开启时,能够通过第一进气口连通储墨腔与外界,且变形件能够回复变形。该过程中,由于变形件隔开充气腔与储墨腔,即该变形件覆盖整个储墨腔的边缘,变形件变形时使得储墨腔的变形程度较大,被挤压到墨量检测腔内的墨水较多,无需多次向充气腔充气,能够减少变形件的变形次数,提高其使用寿命。

Description

一种墨盒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打印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墨盒。
背景技术
打印机中的墨盒内有储墨腔,储墨腔内设置有墨袋,其中墨袋与打印机的泵连接,泵向墨袋充气,墨袋膨胀挤压储墨腔中的墨水流入打印机的墨量检测腔内,完成墨量检测。现有的墨袋膨胀空间有限导致可变形程度有限,因此挤压出的墨水量较少,需要多次向墨袋鼓气才可能在多次鼓气后将墨水挤入墨量检测腔内,影响打印机的使用。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墨盒,该墨盒能减少向充气腔内充气的次数,提升打印机墨量检测的效率,且供墨流畅。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墨盒,所述墨盒包括:盒体,所述盒体具有沿第一方向分布的充气腔和储墨腔,所述盒体还设置有与所述储墨腔连通的供墨口和第一进气口;变形件,所述充气腔位于所述储墨腔外且二者之间通过所述变形件隔开;控气组件;其中,向所述充气腔充气的过程中,所述控气组件处于关闭状态,所述变形件能够变形,用于驱动所述储墨腔内的墨水从所述供墨口排出;所述控气组件开启时,能够通过所述第一进气口连通所述储墨腔与外界,且所述变形件能够回复变形。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控气组件包括封堵件和第一弹性件,所述第一弹性件连接于所述封堵件和所述盒体之间;所述变形件能够对所述封堵件施加压力,以使所述封堵件开启所述第一进气口;在所述第一弹性件的回弹力作用下,所述封堵件封堵所述第一进气口。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盒体还包括位于所述储墨腔外侧的控气腔,所述控气腔与所述储墨腔连通;所述封堵件具有驱动端和封堵端,所述驱动端伸入所述储墨腔内,所述封堵端位于所述控气腔。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第一进气口设置于所述控气腔的侧壁,所述第一弹性件与所述封堵端和所述盒体连接,且所述驱动端位于所述封堵端的侧部,所述变形件对所述驱动端施压的过程中,能够驱动所述封堵端倾斜,以开启所述第一进气口。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驱动端与所述封堵端沿第一方向分布,所述储墨腔与所述控气腔通过所述第一进气口连通,且所述驱动端经所述第一进气口伸入所述储墨腔内;所述变形件对所述驱动端施压的过程中,能够驱动所述封堵端沿远离所述第一进气口的方向运动,以开启所述第一进气口。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第一弹性件位于所述储墨腔内,并连接于所述驱动端和所述盒体;所述第一弹性件为弹簧。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第一弹性件位于所述储墨腔内,并连接于所述驱动端和所述盒体;所述第一弹性件为硅胶,所述第一弹性件设置有通气孔。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第一弹性件位于所述控气腔内,并连接于所述封堵端和所述盒体。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控气组件包括弹性材质的封堵件,所述封堵件包括封堵端和限位端,所述封堵端能够封堵所述第一进气口;所述封堵件沿第一方向运动的过程中,所述限位端用于与所述盒体配合,以限制所述封堵件脱离所述盒体。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储墨腔与所述封堵端之间通过隔离件隔开,所述隔离件用于阻止墨水通过。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控气组件还包括第一密封件,所述第一密封件位于所述封堵件与所述盒体之间。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储墨腔内还设置有第二弹性件,所述第二弹性件与所述变形件和所述盒体连接;所述变形件的变形驱动所述储墨腔的体积随墨水的消耗减小。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变形件连接有支撑板,所述第二弹性件通过所述支撑板与所述变形件连接。
将墨盒安装于打印机后,打印机开始打印前会进行墨量检测,以确保有充足的墨水进行打印。墨量检测过程中,控气组件处于关闭状态,储墨腔与外界不连通,呈密闭状态。墨盒的充气口与充气腔和打印机的泵相连,泵通过充气口向充气腔充气,充气腔膨胀,即变形件向储墨腔膨胀,挤压储墨腔中的墨水从供墨口流入打印头的墨量检测腔内,墨量检测腔检测到墨水后,打印机控制泵停止向充气腔充气,打印机可以开始打印。该过程中,由于变形件隔开充气腔与储墨腔,即该变形件覆盖整个储墨腔的边缘,变形件变形时使得储墨腔的变形程度较大,被挤压到墨量检测腔内的墨水较多,无需多次向充气腔充气,从而能够为打印头提供足够的墨水,且能够减少变形件的变形次数,提高其使用寿命。
打印开始后,控气组件处于关闭状态,储墨腔与外界无气体流通。随打印进行,打印头不断抽吸墨水,储墨腔内墨水被消耗,储墨腔内形成负压状态,变形件在负压作用下向储墨腔内部膨胀,储墨腔的容积减小,墨水相对于储墨腔空间占比大,便于打印头抽吸墨水,使墨盒供墨稳定流畅。当储墨腔内墨水消耗较多,变形件变形较大时,控气组件被触发打开,外界气体通过控气组件进入储墨腔内,变形件回复变形,控气组件关闭。上述过程重复进行至储墨腔内墨水被消耗尽。因此,本实施例中的控气组件能够在变形件变形较大时被触发打开,使外界气体进入储墨腔内平衡负压,此时变形件回复,从而限制变形件的最大变形量,降低变形件损坏的可能性。
应当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细节描述仅是示例性的,并不能限制本申请。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所提供墨盒在第一种具体实施例中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爆炸图;
图3为图2中A部分的局部放大图;
图4为图1的剖视图,其中控气组件为关闭状态;
图5为图4中B部分的局部放大图;
图6为图1的剖视图,其中控气组件为开启状态;
图7为图6中C部分的局部放大图,其中箭头方向为气体流动方向;
图8为本申请所提供墨盒在第二种具体实施例中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图8的爆炸图;
图10为图8的剖视图,其中控气组件为关闭状态;
图11为图10中D部分的局部放大图;
图12为图8的剖视图,其中控气组件为开启状态;
图13为图12中E部分的局部放大图,其中箭头方向为气体流动方向;
图14本申请所提供墨盒在第三种具体实施例中的剖视图,其中控气组件为关闭状态;
图15为图14中F部分的局部放大图;
图16为本申请所提供墨盒在第三种具体实施例中的剖视图,其中控气组件为开启状态;
图17为图16中G部分的局部放大图,其中箭头方向为气体流动方向;
图18为本申请所提供墨盒在第四种具体实施例中的爆炸图;
图19为图18的剖视图,其中控气组件为关闭状态;
图20为图19中H部分的局部放大图;
图21为图18的剖视图,其中控气组件为开启状态;
图22为图21中I部分的局部放大图,其中箭头方向为气体流动方向;
图23为本申请所提供墨盒在第五种具体实施例中的结构示意图;
图24为图23的爆炸图;
图25为图23的剖视图,其中控气组件为关闭状态;
图26为图25中J部分的局部放大图;
图27为图23的剖视图,其中控气组件为开启状态;
图28为图27中K部分的局部放大图,其中箭头方向为气体流动方向;
图29为图23的爆炸图,包括盒体、封堵件和隔离件;
图30为图29中L部分的局部放大图。
附图标记:
1-盒体;
11-充气腔;
12-储墨腔;
121-第二弹性件;
122-支撑板;
13-控气腔;
14-供墨口;
15-充气口;
16-第一进气口;
17-进气通道;
18-第二进气口;
2-变形件;
3-第一弹性件;
31-通气孔;
4-封堵件;
41-封堵端;
42-驱动端;
43-限位端;
44-安装口;
5-第一密封件;
6-隔离件;
7-第二密封件。
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申请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申请的原理。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好的理解本申请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进行详细描述。
应当明确,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使用的术语是仅仅出于描述特定实施例的目的,而非旨在限制本申请。在本申请实施例和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使用的单数形式的“一种”、“所述”和“该”也旨在包括多数形式,除非上下文清楚地表示其他含义。
应当理解,本文中使用的术语“和/或”仅仅是一种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这三种情况。另外,本文中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
需要注意的是,本申请实施例所描述的“上”、“下”、“左”、“右”等方位词是以附图所示的角度来进行描述的,不应理解为对本申请实施例的限定。此外,在上下文中,还需要理解的是,当提到一个元件连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下”时,其不仅能够直接连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下”,也可以通过中间元件间接连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下”。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墨盒,用于为打印机提供墨水。如图1~7所示,该墨盒包括:盒体1,该盒体1具有沿第一方向X分布的充气腔11和储墨腔12,盒体1还设置有与储墨腔12连通的供墨口14和第一进气口16;变形件2,充气腔11位于储墨腔12外且二者之间通过变形件2隔开;控气组件。其中,向充气腔11充气的过程中,控气组件处于关闭状态,变形件2能够变形,用于驱动储墨腔12内的墨水从供墨口14排出;控气组件开启时,能够通过第一进气口16连通储墨腔12与外界,且变形件2回复变形。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4所示,将墨盒安装于打印机后,打印机开始打印前会进行墨量检测,以确保有充足的墨水进行打印。墨量检测过程中,控气组件处于关闭状态,储墨腔12与外界不连通,呈密闭状态,如图4和图5所示。墨盒的充气口15与充气腔11和打印机的泵相连,泵通过充气口15向充气腔11充气,充气腔11膨胀,即变形件2向储墨腔12膨胀,挤压储墨腔12中的墨水从供墨口14流入打印头的墨量检测腔内,墨量检测腔检测到墨水后,打印机控制泵停止向充气腔11充气,打印机可以开始打印。该过程中,由于变形件2隔开充气腔11与储墨腔12,即该变形件2覆盖整个储墨腔12的边缘,变形件2变形时使得储墨腔12的变形程度较大,被挤压到墨量检测腔内的墨水较多,无需多次向充气腔11充气,从而能够为打印头提供足够的墨水,且能够减少变形件2的变形次数,提高其使用寿命。
打印开始后,控气组件处于关闭状态,如图4和图5所示,储墨腔12与外界无气体流通。随打印进行,打印头不断抽吸墨水,储墨腔12内墨水被消耗,储墨腔12内形成负压状态,变形件2在负压作用下向储墨腔12内部膨胀,储墨腔12的容积减小,墨水相对于储墨腔12空间占比大,便于打印头抽吸墨水,使墨盒供墨稳定流畅。当储墨腔12内墨水消耗较多,变形件2变形较大时,控气组件被触发打开,如图6和图7所示,外界气体通过控气组件进入储墨腔12内,变形件2回复变形,控气组件关闭。上述过程重复进行至储墨腔12内墨水被消耗尽。因此,本实施例中的控气组件能够在变形件2变形较大时被触发打开,使外界气体进入储墨腔12内平衡负压,此时变形件2回复,从而限制变形件2的最大变形量,降低变形件2损坏的可能性。
同时,充气腔11位于储墨腔12外,能够增大储墨腔12的容积,使储墨腔12容纳更多的墨水,延长墨盒的使用寿命。
具体地,如图4~22所示,控气组件包括封堵件4和第一弹性件3,第一弹性件3连接于封堵件4和盒体1之间;变形件2能够对封堵件4施加压力,以使封堵件4开启第一进气口16;在第一弹性件3的回弹力作用下,封堵件4封堵第一进气口16。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4和图5所示,打印开始后,控气组件呈关闭状态,在第一弹性件3的弹力作用下,封堵件4被压紧于盒体1,封堵第一进气口16,一方面防止储墨腔12内墨水从第一进气口16泄露,另一方面使外界气体无法进入储墨腔12内,维持储墨腔12内负压,在负压状态下变形件2膨胀变形,驱动储墨腔12内的墨水顺利排出。如图6和图7所示,随储墨腔12中墨水消耗,触发控气组件打开,变形件2被压缩,外界气体经第一进气口16进入储墨腔12内,在第一弹性件3的回弹力作用下,封堵件4再次封堵第一进气口16,保证变形件2可在负压状态下继续发生形变,同时在打印头的抽吸作用下驱动储墨腔12内墨水排出。
更具体地,如图4~图7所示,盒体1还包括位于储墨腔12外侧的控气腔13,控气腔13与储墨腔12连通;封堵件4具有驱动端42和封堵端41,驱动端42伸入储墨腔12内,封堵端41位于控气腔13。
本实施例中,如图4和图5所示,在储墨腔12外侧设置控气腔13,同时,封堵件4包括位于储墨腔12内的驱动端42时,使得变形件2能够方便地对位于储墨腔12内的驱动端42施压,且封堵件4包括位于控气腔13内的封堵端41时,能够降低封堵端41所占据的储墨腔12的空间,增大储墨空间,并降低墨水对封堵端41的影响。
工作时,封堵件4的封堵端41位于控气腔13且与第一进气口16接触,在第一弹性件3的弹力作用下封堵件4压紧于控气腔13的侧壁,以封堵第一进气口16,此时控气组件处于关闭状态。驱动端42位于储墨腔12内,使变形件2膨胀变形时可与驱动端42抵接,压迫驱动端42从而驱动封堵端41沿第一方向X移动,封堵端41挤压第一弹性件3的同时开启第一进气口16,外界气体能够通过第一进气口16进入储墨腔12内。如图6和图7所示,此时控气组件处于开启状态。
在一种具体实施例中,如图6和图7所示,第一进气口16设置于控气腔13的侧壁,第一弹性件3与封堵端41和盒体1连接,且驱动端42位于封堵端41的侧部,变形件2对驱动端42施压的过程中,能够驱动封堵端41倾斜,以开启第一进气口16。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6和图7所示,由于封堵端41位于驱动端42的侧部,变形件2与驱动端42抵接后对驱动端42施压,封堵件4会因为一端受压而倾斜,从而使封堵端41一侧远离第一进气口16,使第一进气口16开启。本实施例中,当封堵件4倾斜时开启第一进气口16时,能够减小开启第一进气口16过程中封堵件4的行程,提高开启第一进气口16的灵敏度。
其中,封堵件4可设计为接近台阶的形状,高阶的一端为封堵端41,低阶的一端为驱动端42。且本实施例中的第一进气口16设置于控气腔13的侧壁,且控气腔13与储墨腔12连通,因此,当第一进气口16开启时,能够通过控气腔13和第一进气口16连通外界与储墨腔12。
在另一种具体实施例中,如图9~13所示,驱动端42与封堵端41沿第一方向X分布,储墨腔12与控气腔13之间通过第一进气口16连通,且驱动端42经第一进气口16伸入储墨腔12内,变形件2对驱动端42施压的过程中,能够驱动封堵端41沿远离第一进气口16的方向运动,以开启第一进气口16。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0和图11所示,另外,封堵件4的驱动端42经第一进气口16伸入储墨腔12内,且驱动端42与封堵端41沿第一方向X分布时,如图12和图13所示,变形件2压迫驱动端42向靠近第一进气口16的方向移动时,封堵端41整体沿第一方向X向远离第一进气口16的方向移动,第一进气口16开启得更充分,外界气体进入储墨腔12的效率更高,且使得封堵件4更加容易开启或封堵第一进气口16。
另外,本实施例中,如图10~22所示,第一进气口16连通储墨腔12与控气腔13,当第一进气口16开启时,通过控气腔13和第一进气口16连通储墨腔12和外界。
在一种具体实施例中,如图14~17所示,第一弹性件3位于储墨腔12内,并连接于驱动端42和盒体1,第一弹性件3为弹簧。在控气组件开启时,第一进气口16开启,外界气体能够通过第一进气口16经弹簧间隙进入储墨腔12内,无需在第一弹性件3上另外开口,能够保持第一弹性件3的完整性,且该第一弹性件3具有结构简单,成本较低的优点。
在另一种具体实施例中,如图10~13所示,第一弹性件3位于储墨腔12内,并连接于驱动端42和盒体1;第一弹性件3为硅胶,第一弹性件3设置有通气孔31。硅胶具有化学性质稳定、使用寿命长的优点。使用第一弹性件3作为硅胶,可延长墨盒的使用寿命。同时,由于气体不能直接通过硅胶进入储墨腔12内,需在硅胶上设置通气孔31使外界气体能够通过第一进气口16经通气孔31进入储墨腔12内。
在另一种具体实施例中,如图18~22所示,第一弹性件3位于控气腔13内,并连接于封堵端41和盒体1。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弹性件3位于封堵件4的封堵端41远离驱动端42的一侧。如图21和图22所示,控气组件开启过程中,封堵件4的驱动端42在变形件2的驱动下沿第一方向X远离变形件2运动,使得封堵端41远离第一进气口16,使第一进气口16开启,且封堵件4运动的过程中,能够通过盒体1与封堵端41压缩位于控气腔13内的第一弹性件3;如图19和图20所示,控气组件关闭的过程中,变形件2回复变形从而解除对驱动端42的压力,在第一弹性件3的回弹力作用下,封堵端41朝向第一进气口16的方向运动,并封堵第一进气口16。因此,本实施例中,第一弹性件3与封堵端41连接时,能够直接驱动封堵端41朝向封堵第一进气口16的方向,从而提高了控气组件封堵第一进气口16的灵敏度和可靠性,且第一弹性件3位于控气腔13内时,能够降低对墨水的影响。
其中,该实施例中,储墨腔12与控气腔13之间通过第一进气口16连通,当第一进气口16开启时,通过控气腔13和第一进气口16连通储墨腔12与外界,且封堵件4的驱动端42经第一进气口16伸入储墨腔12内,第一弹性件3位于封堵端41的远离驱动端42的一侧。
在另一种具体实施例中,如图24~28所示,控气组件包括弹性材质的封堵件4,封堵件4包括封堵端41和限位端43,封堵端41能够封堵第一进气口16;封堵件4沿第一方向X运动的过程中,限位端43用于与盒体1配合,以限制封堵件4脱离盒体1。
在本实施例中,封堵件4为弹性材质时,封堵件4依靠自身弹力即可封堵第一进气口16,无需另外设置弹性件,使墨盒的内部结构更简洁,且封堵件4的用于封堵第一进气口16的封堵端41为弹性材质时,还能够通过封堵端41的弹性变形提高对第一进气口16的封堵可靠性。
如图25和图26所示,打印机开始工作,控气组件处于关闭状态,封堵件4的限位端43与盒体1配合,同时由封堵端41封堵第一进气口16,外界气体不会进入储墨腔12内。如图27和图28所示,在打印过程中,储墨腔12内墨水被消耗,形成负压状态,封堵件4在气压作用下受到沿第一方向X反方向的作用力。墨水消耗越多,封堵件4受到的作用力越大。当储墨腔12内墨水消耗过多时,封堵件4与盒体1间形成间隙,外界气体通过第一进气口16经该间隙进入储墨腔12内,控气组件开启。
其中,封堵件4呈伞状,且封堵端41的截面积大于限位端43的截面积,从而使得封堵端41能够完全封堵上述第一进气口16,限位端43位于安装口44内,以限制封堵件4沿第一方向X运动的过程中脱离盒体1。
具体地,如图24~28所示,储墨腔12与封堵端41之间通过隔离件6隔开,隔离件6用于阻止墨水通过。隔离件6使储墨腔12内的墨水不会进入控气腔13,降低墨盒在补充气体的过程中漏墨的风险。同时,打印机工作的全过程,控气组件与变形件2不直接接触,而是通过隔离件6接触,增加了变形件2的使用寿命。
进一步地,如图5和图20所示,控气组件还包括第一密封件5,第一密封件5位于封堵件4与盒体1之间。在控气组件关闭时,第一密封件5进一步密封了第一进气口16,使密封结构更加可靠。
更进一步地,如图4和图6所示,储墨腔12内还设置有第二弹性件121,第二弹性件121与变形件2和盒体1连接;变形件2的变形驱动储墨腔12的体积随墨水的消耗减小。打印机工作,储墨腔12内墨水被消耗,形成负压状态,变形件2向储墨腔12内部膨胀,储墨腔12的体积减小。当变形件2变形程度较大时,变形件2挤压第二弹性件121,触发控气组件后,外界气体进入储墨腔12内,调整储墨腔12内气压,变形件2在第二弹性件121的回复力的作用下更快地回复膨胀前的状态,使供墨过程更加流畅。
同时,如图19~21所示,变形件2连接有支撑板122,第二弹性件121通过支撑板122与变形件2连接。打印机工作,储墨腔12内形成负压,变形件2膨胀变形,推动支撑板122沿第一方向X运动,支撑板122与封堵件4的驱动端42抵接,推动封堵件4沿第一方向X运动。其中,支撑板122包括凸起部分,凸起部分与驱动端42抵接,作用力集中,驱动端42受到的驱动力更大,控气组件更灵敏。同时变形件2与支撑板122的接触面积大,在驱动控气组件开启的过程中,变形件2受到的作用力较小,不易损坏。
此外,如图1、图3、图8和图23所示,墨盒还设置有第二进气口18、进气通道17和第二密封件7,第二密封件7密封第二进气口18或进气通道17,阻挡外界杂质经第二进气口18和换气通道进入控气腔13和储墨腔12内,保证储墨腔12中墨水的质量。当控气组件开启时,外界气体能够经第二进气口18、换气通道、第一进气口16进入储墨腔12内。
在储墨腔12内墨水残余时,还可通过控制打印机的泵向充气腔11充气,变形件2膨胀变形,将储墨腔12中的墨水挤出,提高墨水的使用率。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申请,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申请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3)

1.一种墨盒,其特征在于,所述墨盒包括:
盒体(1),所述盒体(1)具有沿第一方向(X)分布的充气腔(11)和储墨腔(12),所述盒体(1)还设置有与所述储墨腔(12)连通的供墨口(14)和第一进气口(16);
变形件(2),所述充气腔(11)位于所述储墨腔(12)外,且二者之间通过所述变形件(2)隔开;
控气组件;
其中,向所述充气腔(11)充气的过程中,所述控气组件处于关闭状态,所述变形件(2)能够变形,用于驱动所述储墨腔(12)内的墨水从所述供墨口(14)排出;所述控气组件开启时,能够通过所述第一进气口(16)连通所述储墨腔(12)与外界,且所述变形件(2)能够回复变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墨盒,其特征在于,所述控气组件包括封堵件(4)和第一弹性件(3),所述第一弹性件(3)连接于所述封堵件(4)和所述盒体(1)之间;
所述变形件(2)能够对所述封堵件(4)施加压力,以使所述封堵件(4)开启所述第一进气口(16);
在所述第一弹性件(3)的回弹力作用下,所述封堵件(4)封堵所述第一进气口(16)。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墨盒,其特征在于,所述盒体(1)还包括位于所述储墨腔(12)外侧的控气腔(13),所述控气腔(13)与所述储墨腔(12)连通;
所述封堵件(4)具有驱动端(42)和封堵端(41),所述驱动端(42)伸入所述储墨腔(12)内,所述封堵端(41)位于所述控气腔(13)。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墨盒,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进气口(16)设置于所述控气腔(13)的侧壁,所述第一弹性件(3)与所述封堵端(41)和所述盒体(1)连接,且所述驱动端(42)位于所述封堵端(41)的侧部,所述变形件(2)对所述驱动端(42)施压的过程中,能够驱动所述封堵端(41)倾斜,以开启所述第一进气口(16)。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墨盒,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端(42)与所述封堵端(41)沿第一方向(X)分布,所述储墨腔(12)与所述控气腔(13)通过所述第一进气口(16)连通,且所述驱动端(42)经所述第一进气口(16)伸入所述储墨腔(12)内;
所述变形件(2)对所述驱动端(42)施压的过程中,能够驱动所述封堵端(41)沿远离所述第一进气口(16)的方向运动,以开启所述第一进气口(16)。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墨盒,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弹性件(3)位于所述储墨腔(12)内,并连接于所述驱动端(42)和所述盒体(1);
所述第一弹性件(3)为弹簧。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墨盒,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弹性件(3)位于所述储墨腔(12)内,并连接于所述驱动端(42)和所述盒体(1);
所述第一弹性件(3)为硅胶,所述第一弹性件(3)设置有通气孔(31)。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墨盒,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弹性件(3)位于所述控气腔(13)内,并连接于所述封堵端(41)和所述盒体(1)。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墨盒,其特征在于,所述控气组件包括弹性材质的封堵件(4),所述封堵件(4)包括封堵端(41)和限位端(43),所述封堵端(41)能够封堵所述第一进气口(16);
所述封堵件(4)沿第一方向(X)运动的过程中,所述限位端(43)用于与所述盒体(1)配合,以限制所述封堵件(4)脱离所述盒体(1)。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墨盒,其特征在于,所述储墨腔(12)与所述封堵端(41)之间通过隔离件(6)隔开,所述隔离件(6)用于阻止墨水通过。
11.根据权利要求2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墨盒,其特征在于,所述控气组件还包括第一密封件(5),所述第一密封件(5)位于所述封堵件(4)与所述盒体(1)之间。
12.根据权利要求1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墨盒,其特征在于,所述储墨腔(12)内还设置有第二弹性件(121),所述第二弹性件(121)与所述变形件(2)和所述盒体(1)连接;
所述变形件(2)的变形能够驱动所述储墨腔(12)的体积随墨水的消耗减小。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墨盒,其特征在于,所述变形件(2)连接有支撑板(122),所述第二弹性件(121)通过所述支撑板(122)与所述变形件(2)连接。
CN202122087390.9U 2021-08-31 2021-08-31 一种墨盒 Active CN21597070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087390.9U CN215970707U (zh) 2021-08-31 2021-08-31 一种墨盒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087390.9U CN215970707U (zh) 2021-08-31 2021-08-31 一种墨盒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5970707U true CN215970707U (zh) 2022-03-08

Family

ID=8058227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2087390.9U Active CN215970707U (zh) 2021-08-31 2021-08-31 一种墨盒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5970707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3216855A1 (zh) * 2022-05-10 2023-11-16 珠海纳思达企业管理有限公司 一种墨盒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3216855A1 (zh) * 2022-05-10 2023-11-16 珠海纳思达企业管理有限公司 一种墨盒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681760B2 (en) Liquid cartridge
JP3014333B2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プリンタ用のインク供給機構を補充する補充キット及び方法
EP0931661B1 (en) Diaphragm pump having an integral pressure plate
CN215970707U (zh) 一种墨盒
CN101049763B (zh) 将墨盒安装到墨盒保持器上的方法、墨盒和喷墨打印机
US6312116B2 (en) Ink cartridge having an integral pressurization apparatus
TW561111B (en) Ink cartridge
CN101128322A (zh) 墨容器和喷墨记录设备
CN215826239U (zh) 一种打印机的墨盒
WO2009014224A1 (en) Ink container, ink supplying system, and ink jet recording apparatus
JP2003094681A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印刷機
CN216330916U (zh) 自适应压力平衡墨盒
CN2541191Y (zh) 喷墨打印机负压储墨均衡供墨墨盒
WO2021110159A1 (zh) 阀组件以及具有其的墨盒
CN212765312U (zh) 阀组件以及具有该阀组件的墨盒
CN217863361U (zh) 一种墨盒
CN109823052A (zh) 一种单向阀组件以及墨盒
CN112092506B (zh) 墨盒
CN211493310U (zh) 墨盒和喷墨打印机
CN117067778A (zh) 墨盒
CN220163481U (zh) 一种墨盒
CN212332167U (zh) 压力调节单元及具有其的墨盒
CN217917307U (zh) 墨盒
CN201272090Y (zh) 墨盒
CN110789234A (zh) 墨盒和喷墨打印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