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930632U - 换热器和净水机 - Google Patents

换热器和净水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5930632U
CN215930632U CN202121775624.2U CN202121775624U CN215930632U CN 215930632 U CN215930632 U CN 215930632U CN 202121775624 U CN202121775624 U CN 202121775624U CN 215930632 U CN215930632 U CN 21593063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exchange
channel
heat exchanger
exchange tube
mediu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1775624.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关鸿伟
周曌
陈志敏
俞海江
张量
董小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Original Assignee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filed Critical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Priority to CN202121775624.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593063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593063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593063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Heat-Exchange Devices With Radiators And Conduit Assembli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换热器和净水机,包括壳体组件和换热管,所述壳体组件中设有容置通道,所述换热管设置在所述容置通道内,所述换热管与所述容置通道之间具有换热间隙,所述壳体组件设有均与所述换热管连通的第一介质入口和第一介质出口,所述壳体组件设有均与所述换热间隙连通的第二介质入口和第二介质出口;所述换热管的外径为4mm~10mm,所述容置通道的宽度为10mm~17mm。使得所述换热管中靠近所述换热管管壁的介质以及位于中心轴附近的介质均能够与所述换热间隙中的介质进行热交换,最终使得所述换热管所输出的介质的换热均匀性更佳。

Description

换热器和净水机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换热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换热器和净水机。
背景技术
换热器中相互套设的内管与外管之间为间隔设置,内管中用于流通一种介质,内管与外管之间的间隙用于流通另一种介质,两种介质之间通过热传导的方式进行热交换。热交换的过程中两种介质之间的距离直接影响了换热所能够达到的温度。内管中越靠近管壁的介质与内管外的介质之间的间距越小,从而换热越快,温度变化越明显;而靠近内管中心轴的介质与内管外的介质之间的间距较小,则换热较慢。最终在实际使用过程中,换热器所输出的介质存在换热不均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针对换热器中换热不均问题,提出了一种换热器和净水机,以提高换热的均匀性。
一种换热器,包括壳体组件和换热管,所述壳体组件中设有容置通道,所述换热管设置在所述容置通道内,所述换热管与所述容置通道之间具有换热间隙,所述壳体组件设有均与所述换热管连通的第一介质入口和第一介质出口,所述壳体组件设有均与所述换热间隙连通的第二介质入口和第二介质出口;
所述换热管的外径为4mm~10mm,所述容置通道的宽度为10mm~20mm。
上述方案提供了一种换热器,在所述壳体组件中具有换热通道,换热管布置在所述容置通道之间,所述换热管中用于流通一种介质,所述换热管与所述容置通道的侧壁之间的换热间隙用于流通另一种介质,两种介质之间进行换热。进一步地,通过将所述换热管的外径设置为4mm~10mm,将所述容置通道的宽度设置为10mm~17mm,从而使得所述换热管中靠近所述换热管管壁的介质以及位于中心轴附近的介质均能够与所述换热间隙中的介质进行热交换,最终使得所述换热管所输出的介质的换热均匀性更佳。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换热管的壁厚为0.2mm~0.5mm;
和/或,所述换热管为不锈钢管材;
和/或,所述换热管为波纹管,所述换热管的外径为所述波纹管的最大外径。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容置通道的横截面包括半圆形面和矩形面,所述矩形面的长边与所述半圆形面的直径边重合连接,且所述矩形面的长边和所述半圆形面的直径边两者长度一致,所述半圆形面的直径长度为10mm~20mm,所述矩形的短边与所述半圆形面的半径之和为10mm~20mm。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壳体组件为板状结构,所述壳体组件上面积之和最大的两个表面均为主表面,所述壳体组件的两个主表面之间的间距为11mm~15mm。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容置通道长度为900mm~1000mm。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壳体组件包括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所述第一壳体的第一表面设有容置槽,所述第二壳体设置在所述第一壳体的第一表面且将所述容置槽的开口封闭形成所述容置通道。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容置通道为沿折线路径布置的通道,且所述容置通道的弯折处为圆弧过渡。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容置通道具有多个所述弯折处,且沿所述容置通道的流通方向上相邻所述弯折处之间的通道为直通道,直通道的长度为95mm~105mm。
一种净水机,包括上述的换热器。
上述方案提供了一种净水机,通过采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所述的换热器,从而有效提升所述净水机输出水的换热均匀性,提升用户体验。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控制器、第一原水进水管、加热件和出水嘴,所述第一原水进水管与所述换热器的第二介质入口连通,所述第一原水进水管上设有第一水泵,所述换热器的第一介质入口设有第一通道,所述加热件设置在所述第一通道上,所述第一通道上还设有第二水泵,所述换热器的第一介质出口与所述出水嘴连通,所述控制器与所述第一水泵和所述第二水泵电性连接。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施例所述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换热器的剖视图;
图3为图2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4为图1所示换热器在另一方向上的剖视图;
图5图4中B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6为本实施例所述第一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波纹管安装在所述第一壳体中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施例所述净水机的系统图;
图9和图10为本实施例所述净水机在不同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图9所示净水机中换热器与各个管道连接后的剖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换热器;11、壳体组件;111、第一壳体;1111、容置槽;112、第二壳体;113、容置通道;1131、直通道;1132、弯通道;1133、凸起;12、换热管;13、密封圈;14、第一接头;15、第二接头;16、密封条;161、外围密封条;162、分割密封条;20、净水机;21、第二原水进水管;211、过滤组件;22、第一原水进水管;221、第一水泵;222、多通电磁阀;23、第一管路;231、加热件;232、第二水泵;24、出水嘴;25、净水箱;26、原水箱;27、外壳;28、原水回水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实用新型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如图1至图5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换热器10,包括壳体组件11和换热管12。所述壳体组件11中设有容置通道113,所述换热管12设置在所述容置通道113内,所述换热管12与所述容置通道113之间具有换热间隙。所述壳体组件11设有均与所述换热管12连通的第一介质入口和第一介质出口,所述壳体组件11设有均与所述换热间隙连通的第二介质入口和第二介质出口。一种介质从所述第一介质入口进入所述换热管12中,另一种介质从所述第二介质入口进入所述换热间隙中,两种介质在所述换热器10中进行换热后各自从对应出口流出。在换热的过程中,所述换热管12中靠近所述换热管12管壁的介质优先与所述换热间隙中的介质进行热交换。
为避免所述换热管12中位于中心部分的介质无法得到有效换热,而导致所述换热管12中各部分介质换热差异性较大的情况发生,将所述换热管12的外径为4mm~10mm,所述容置通道113的宽度为10mm~20mm。
从而使得所述换热管12中靠近所述换热管12管壁的介质以及位于中心轴附近的介质均能够与所述换热间隙中的介质进行热交换,最终使得所述换热管12所输出的介质的换热均匀性更佳。进一步地,通过匹配所述换热管12的外径和所述容置通道113的宽度,使得经过所述容置通道113的所有介质提供的总冷量/热量能够满足换热管12中介质换热需求,同时也使得在所述容置通道113的长度方向上,各个部分的介质均能够得到有效换热。
所述换热管12的壁厚越小,则换热损失越小,换热效率越高。例如,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换热管12的壁厚为0.2mm~0.5mm。具体地,所述换热管12的壁厚为0.5mm。
进一步具体地,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换热管12的外径为8.5mm。
具体地,所述容置通道113可以为横截面为圆面的圆柱形通道,此时所述容置通道113的宽度即为所述容置通道113的内径。
或者,如图2和图3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容置通道113的横截面包括半圆形面和矩形面,所述矩形面的长边与所述半圆形面的直径边重合连接,且所述矩形面的长边和所述半圆形面的直径边两者长度一致,所述半圆形面的直径长度为10mm~20mm,所述矩形的短边与所述半圆形面的半径之和为10mm~20mm。
进一步地,所述半圆形面的直径长度为10mm~15.13mm,所述矩形的短边与所述半圆形面的半径之和为10mm~16mm。
具体地,所述半圆形面的直径长度为10mm,所述矩形的短边与所述半圆形面的直径之和为15mm。
进一步具体地,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换热管12为不锈钢管材,其换热效率更高,且能够耐受100℃高温。
进一步地,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壳体组件11为为PP板材,能够承受不高于100℃的工况。
进一步地,如图5和图6所示,所述换热管12为波纹管。所述换热管12的外径为所述波纹管的最大外径。所述波纹管能够使得所述换热间隙中介质流通时出现紊流,进一步提高换热效果。
在流通总量一定的情况下,所述容置通道113与所述换热管12之间的换热间隙设置的越小,则所述换热间隙中介质流通速度越快,换热效果越佳。而在所述壳体组件11有限的空间中,为了布置足够长度的所述容置通道113,可以将所述容置通道113设置为沿折线路径布置的通道,且所述容置通道113的弯折处为圆弧过渡,减少介质在弯折处流通的阻力。
进一步地,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容置通道113具有多个所述弯折处,且沿所述容置通道113的流通方向上相邻所述弯折处之间的通道为直通道1131,直通道1131的长度为95mm~105mm。优选为100mm。
具体地,如图6和图7所示,所述容置通道113包括多个直通道1131和多个弯通道1132。所述直通道1131的长度方向为第一方向,多个所述直通道1131在第二方向上依次间隔布置,所述第二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相交。在所述第二方向上位于最外侧的两个所述直通道1131均为外侧通道,其他所述直通道1131为内侧通道,所述内侧通道的两端各自与一个所述弯通道1132连通,此两个弯通道1132分别同与此内侧通道相邻的两个直通道1131连通。从而形成如图6和图7所示迂回的所述容置通道113。弯折处即为设置所述弯通道1132的位置。
进一步具体地,如图6和图7所示,所述弯通道1132的弯曲路径为半圆弧线。相邻的两个所述直通道1131的端部平齐,平齐的两端部分别与所述弯通道1132的两端连通。
进一步地,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每一所述外侧通道均只有一端与同其相邻的所述内侧通道之间连通有所述连接通道1132。所述直通道的个数为n个,所述连接通道个数为n-1个。
具体地,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介质入口位于一所述外侧通道上没有与所述连接通道1132连通的一端,所述第二介质入口位于另一所述外侧通道上没有与所述连接通道1132连通的一端。
具体地,如图6和图7所示,所述直通道1131为7个,所述弯通道1132为6个。
具体地,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6和图7所示,所述第二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垂直,多个所述直通道1131彼此平行。
进一步地,如图6和图7所示,相邻所述直通道1131之间的间距为16mm±3mm。
进一步地,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壳体组件11为板状结构,所述壳体组件11上面积之和最大的两个表面均为主表面,所述壳体组件11的两个主表面之间的间距为11mm~15mm。换言之,如图2和图3所示,所述壳体组件11的高度为11mm~15mm。在所述壳体组件11有限的高度内,所述容置通道113宽度和所述换热管12外径的限制,既满足了前述换热均匀性的要求,同时也使得所述壳体组件11的尺寸较小,提高装配的便利性以及安装后的稳定性。
具体地,所述壳体组件11的高度为14mm或12.8mm。
进一步地,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所述壳体组件11为长方体结构。所述壳体组件11的长度为所述壳体组件11的长度为130mm~140mm,所述壳体组件11的宽度为110mm~130mm。具体地,所述壳体组件11的长度可以为138mm,所述壳体组件11的宽度可以为120mm。
进一步地,在一个实施例中,在所述壳体组件11有限的空间中,将所述容置通道113长度为900mm~1000mm。
进一步具体地,如图1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壳体组件11包括第一壳体111和第二壳体112,所述第一壳体111的第一表面设有容置槽1111,所述第二壳体112设置在所述第一壳体111的第一表面且将所述容置槽1111的开口封闭形成所述容置通道113。在安装时,先将所述换热管12放置在所述容置槽1111中,然后将所述第二壳体112设置在所述第一壳体111上。安装过程简便,装配效率较高。
具体地,如图1至图5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壳体112为板状结构,所述第二壳体112上与所述第一表面接触的面为第二表面,所述第二表面与所述第一表面贴合,所述容置槽1111的高度即为所述容置通道113的高度H。所述容置槽1111的高度为15mm。
进一步地,为提升所述壳体组件11的散热效率,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壳体111上与所述第一表面相背的一表面为散热面,所述容置通道113的侧壁与所述散热面之间的最小间距L为1.6mm~2mm,所述壳体组件11为PP板材。具体地,所述容置通道113的侧壁与所述散热面之间的最小间距L可以为1.8mm。
进一步地,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2、图3、图6和图7所示,所述容置通道113的侧壁设有凸起1133,所述换热管12与所述凸起1133抵接,所述容置通道113的侧壁上未设置所述凸起1133的位置与所述换热管12之间具有所述换热间隙。在所述凸起1133的抵接作用下,所述换热管12的外壁上至少有部分位置无法与所述容置通道113的侧壁接触,从而确保所述容置通道113的侧壁与所述换热管12之间具有所述换热间隙。
进一步地,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2和图3所示,所述换热管12为波纹管,所述凸起1133与所述波纹管上外径最大处抵接。至少所述容置通道113的侧壁上位于所述凸起1133周围的位置无法与所述波纹管接触,从而确保所述波纹管与所述容置通道113的侧壁之间存在所述换热间隙,使得所述换热间隙中的介质能够沿所述波纹管的轴向流动。
进一步地,如图3所示,所述凸起1133的高度为0.3mm~0.7mm。优选地,所述凸起1133的高度为0.5mm。通过对所述凸起1133高度的合理设置,使得所述凸起1133既能够为所述换热管12起到抵接作用,避免换热管12外壁面与容置通道113之间接触紧密,同时也不会占用所述容置通道113中过多空间。
进一步地,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6和图7所示,所述凸起1133为点状结构,换言之所述凸起1133虽然会与所述换热管12抵接,但是不会环绕所述换热管12一周,进而不会阻断所述换热间隙。
进一步地,如图2和图3所示,所述凸起1133为多个,其中一部分所述凸起1133位于所述容置槽1111的侧壁上,另一部分所述凸起1133位于所述第二壳体112上面向所述容置槽1111的表面,从而使得所述换热管12在不同方位上均可以与所述凸起1133抵接。
具体地,如图2和图3所示,所述容置槽1111的侧壁上的凸起1133与所述第二壳体112上的凸起1133相对布置。
进一步地,在一个实施例中,部分所述凸起1133位于所述第二表面上面向所述容置槽1111的位置。
进一步地,如图6和图7所示,所述凸起1133为多个,多个所述凸起1133沿所述容置通道113的长度方向依次间隔布置,使得所述换热管12在轴向上各个部分均能够与所述容置通道113的侧壁之间具有间隙。
进一步地,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换热管12的外壁面与所述容置通道113的侧壁之间的间距为0.75mm。
进一步地,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壳体111与所述第二壳体112密封连接,从而使得所述换热间隙中的介质只能够从所述第二介质入口和所述第二介质出口进出。
具体地,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壳体111与所述第二壳体112焊接,且焊接路径将所述容置槽1111的开口围在其中。
例如,所述第一壳体111与所述第二壳体112之间热板焊接。在所述第一表面设有焊接筋条,所述焊接筋条沿所述容置槽1111的设置路径布置,且所述容置槽1111开口的两侧均设有所述焊接筋条,所述焊接筋条围成封闭结构,将所述容置槽1111围设在其中。所述第二表面上与所述第一表面上焊接筋条相对的位置也设有焊接筋条。所述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上在所述焊接筋条侧边的位置均设有溢胶槽,所述溢胶槽沿所述焊接筋条的设置路径布置。
可选地,在另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表面与所述第二表面贴合,所述第一表面与所述第二表面之间设有食品级粘连胶。
进一步可选地,在又一实施例中,在所述第一表面与所述第二表面之间设有密封条16,所述密封条16分布在所述容置槽1111开口的四周,将所述容置槽1111围设在其中。所述第一壳体111与所述第二壳体112通过螺钉等连接件连接。
具体地,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6和图7所示,所述容置通道113包括多个直通道1131和多个弯通道1132。所述直通道1131的长度方向为第一方向,多个所述直通道1131在第二方向上依次间隔布置,所述第二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相交。在所述第二方向上位于最外侧的两个所述直通道1131均为外侧通道,其他所述直通道1131为内侧通道,所述内侧通道的两端各自与一个所述弯通道1132连通,此两个弯通道1132分别同与此内侧通道相邻的两个直通道1131连通。换言之,相邻两个直通道1131之间只需在一端通过所述弯通道1132连通,构成U型通道。所述密封条16包括沿所述第一表面或所述第二表面外缘一周的外围密封条161,以及沿所述第一方向伸入两个相邻所述直通道1131之间的分割密封条162。所述分割密封条162一端与所述外围密封条161连接,所述分割密封条162另一端从所述U型通道的开口端伸入此相邻的两个直通道1131之间。
进一步地,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7所示,所述壳体组件11上设有两个第一接头14,其中一个所述第一接头14插入所述第一介质入口中,另一个所述第一接头14插入所述第一介质出口中,且所述第一接头14与所述壳体组件11之间密封连接。所述波纹管的两端分别插在两个所述第一接头14中,且所述波纹管插入所述第一接头14中的管段外套有密封圈13,所述密封圈13抵压在所述波纹管与对应的第一接头14之间。从而所述波纹管中的介质在所述第一接头14与所述波纹管之间可靠流通,而不会混合到所述换热间隙中,同理所述换热间隙中的介质也不会混合到所述波纹管中。
具体地,如图4和图5所示,所述密封圈13设置时可以借助所述波纹管自身形状特点,利用所述波纹管外外径较小部分形成的环形槽对密封圈13进行限位固定。例如,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密封圈13套在所述波纹管上最小外径处。
进一步地,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所述第一接头14上供所述波纹管插入的位置的孔径与所述波纹管的最大外径一致。换言之,假设所述第一接头14中供所述波纹管插入的孔为圆柱孔,此圆柱孔的侧壁与所述波纹管的外壁面抵接,进一步提高对所述密封圈13限位的稳定性,提高密封的可靠性。同时也简化了安装结构,无需另设限位结构来对所述密封圈13进行限位。
进一步地,如图1、图6和图7所示,所述壳体组件11上还设有两个第二接头15,其中一个所述第二接头15插入所述第二介质入口中,另一个所述第二接头15插入所述第二介质出口中,且所述第二接头15与所述壳体组件11之间密封连接。所述第二接头15用于与外接管道连通。
具体地,所述第一介质入口、第一介质出口、第二介质入口和第二介质出口其中任意一者,既能够成型在所述第一壳体111上,也能够成型在所述第二壳体112上。
例如,如图1、图6和图7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介质入口、第一介质出口、第二介质入口和第二介质出口均成型在所述第一壳体111上,所述第一接头14与所述第一壳体111一体成型连接。进一步结合所述密封圈13的设置,使得所述壳体组件11整体的密封效果更佳。而且进一步地,当所述第一接头14为插接式接头时,通过将所述第一接头14与所述第一壳体111采用一体成型的方式连接使得所述第一接头14所能够承受的插接作用力较大,提高安装的可靠性。
进一步地,如图8至图10所示,在另一个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净水机20,包括上述的换热器10。
上述方案提供的一种净水机20,通过采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所述的换热器10,从而有效提升所述净水机20输出水的换热均匀性,提升用户体验。
进一步地,如图8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净水机20还包括控制器、第一原水进水管22、加热件231和出水嘴24,所述第一原水进水管22与所述换热器10的第二介质入口连通,所述第一原水进水管22上设有第一水泵221,所述换热器10的第一介质入口设有第一通道,所述加热件231设置在所述第一通道上,所述第一通道上还设有第二水泵232,所述换热器10的第一介质出口与所述出水嘴24连通,所述控制器与所述第一水泵221和所述第二水泵232电性连接。
所述控制器能够控制所述第一水泵221和所述第二水泵232的运作状态,具体地所述控制器能够控制所述第一水泵221的泵水流速,所述控制器能够控制所述第二水泵232的启停时长。
进一步地,所述净水机还包括第二原水进水管21和过滤组件211,所述第二原水进水管21与所述过滤组件211的原水进口连通,所述过滤组件211的净水出口与所述第一通道连通。
部分原水经过所述第二原水进水管21进入所述过滤组件211中进行过滤,得到的净水则从所述过滤组件211的净水出口流向所述加热件231,经过加热件231加热后的净水会经过所述换热器10进行换热,最终经过换热的净水从所述出水嘴24流出,供用户使用。另一部分原水则通过所述第一原水进水管22流向所述换热器10,与所述换热器10中的净水进行换热。
具体地,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净水机20包括第一管路23,所述第一通道即为所述第一管路23所围通道,设置在所述第一介质入口的所述第一接头14插在所述第一管路23中,使得所述第一通道与所述换热管12连通。
进一步具体地,如图11所示,所述第一接头14为锥形接头。所述第一接头14上用于插接到第一管路23上的部分为插接部,在所述第一接头14的轴向上,所述插接部的外周面直径逐渐变化,且在远离所述壳体组件11的方向上插接部外周面的直径逐渐减小。
从而在安装过程中,可以将所述第一接头14的插接部直接插接到所述第一管路23上,且能够保障所述第一接头14与所述第一管路23之间的密封性。所述第一接头14和所述第一管路23均能够耐受高温,从而提升适用性。
具体地,所述插接部外周面的斜度为0.1°~0.4°。例如,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插接部外周面的斜度为0.25°。这里所述的斜度是指所述插接部外周面被轴向截面所截线段与所述插接部的轴线之间的夹角。
同理,在一个实施例中,设置在所述第一介质出口的所述第一接头14的结构与设置在所述第一介质入口的所述第一接头14的结构一致。
进一步地,如图9和图10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净水机20还包括外壳27和原水箱26,所述原水箱26用于存储原水,所述第二原水进水管21和所述第一原水进水管22均与所述原水箱26的出水口连通。所述原水箱26、过滤组件211、加热件231和所述换热器10均布置在所述外壳27中。
具体地,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壳体组件11为板状结构,所述壳体组件11上面积较大的面面向所述外壳27的底壁布置,且所述第一介质入口、第一介质出口、第二介质入口和第二介质出口均位于低于所述原水箱26出水口的位置,从而使得所述原水箱26的水能够从所述原水箱26的出水口通过重力流向所述换热器10。
或者,在另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壳体组件11为板状结构,如图9和图10所示,所述壳体组件11上面积较大的面面向所述外壳27的侧壁布置。
进一步地,如图9和图10所示,所述第二介质入口位于高于所述原水箱26出水口的位置。在所述第一水泵221的作用下,所述原水箱26中的水能够通过所述第一原水进水管22流入所述换热器10的换热间隙中。
进一步地,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8所示,所述净水机20还包括净水箱25,所述净水箱25连通在所述第一通道上,所述净水箱25位于所述第二水泵232的上游。所述过滤组件211过滤形成的净水先存储在所述净水箱25中,然后在用户需要取水时,所述第二水泵232启动,将所述净水箱25中的水泵入所述换热器10的换热管12中,净水在所述换热管12中进行换热后再从所述出水嘴24排出。
进一步地,如图8所示,所述净水机20还包括原水回水管28,所述第一原水进水管22与所述原水箱26的出水口直接连通,所述第一原水进水管22上设有多通电磁阀222,所述第二原水进水管21与所述多通电磁阀222的一水口连通,所述第一水泵221位于所述多通电磁阀222的上游。所述原水回水管28连通在所述原水箱26与所述换热器10的第二介质出口之间。通过切换所述多通电磁阀222中各个水口的开闭状态,从而控制原水进入所述过滤组件211和所述换热器10的时长。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上”、“下”、“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0)

1.一种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组件和换热管,所述壳体组件中设有容置通道,所述换热管设置在所述容置通道内,所述换热管与所述容置通道之间具有换热间隙,所述壳体组件设有均与所述换热管连通的第一介质入口和第一介质出口,所述壳体组件设有均与所述换热间隙连通的第二介质入口和第二介质出口;
所述换热管的外径为4mm~10mm,所述容置通道的宽度为10mm~20mm。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管的壁厚为0.2mm~0.5mm;
和/或,所述换热管为不锈钢管材;
和/或,所述换热管为波纹管,所述换热管的外径为所述波纹管的最大外径。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容置通道的横截面包括半圆形面和矩形面,所述矩形面的长边与所述半圆形面的直径边重合连接,且所述矩形面的长边和所述半圆形面的直径边两者长度一致,所述半圆形面的直径长度为10mm~20mm,所述矩形的短边与所述半圆形面的半径之和为10mm~20mm。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组件为板状结构,所述壳体组件上面积之和最大的两个表面均为主表面,所述壳体组件的两个主表面之间的间距为11mm~15mm。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容置通道长度为900mm~1000mm。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任一项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组件包括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所述第一壳体的第一表面设有容置槽,所述第二壳体设置在所述第一壳体的第一表面且将所述容置槽的开口封闭形成所述容置通道。
7.根据权利要求1至5任一项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容置通道为沿折线路径布置的通道,且所述容置通道的弯折处为圆弧过渡。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容置通道具有多个所述弯折处,且沿所述容置通道的流通方向上相邻所述弯折处之间的通道为直通道,直通道的长度为95mm~105mm。
9.一种净水机,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至8任一项所述的换热器。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净水机,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控制器、第一原水进水管、加热件和出水嘴,所述第一原水进水管与所述换热器的第二介质入口连通,所述第一原水进水管上设有第一水泵,所述换热器的第一介质入口设有第一通道,所述加热件设置在所述第一通道上,所述第一通道上还设有第二水泵,所述换热器的第一介质出口与所述出水嘴连通,所述控制器与所述第一水泵和所述第二水泵电性连接。
CN202121775624.2U 2021-07-30 2021-07-30 换热器和净水机 Active CN21593063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775624.2U CN215930632U (zh) 2021-07-30 2021-07-30 换热器和净水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775624.2U CN215930632U (zh) 2021-07-30 2021-07-30 换热器和净水机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5930632U true CN215930632U (zh) 2022-03-01

Family

ID=8039917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1775624.2U Active CN215930632U (zh) 2021-07-30 2021-07-30 换热器和净水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5930632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937223A (zh) 冷却剂分配器
CN102483307B (zh) 热交换器
CN107289677B (zh) 换热器及co2冷却系统
CN215930632U (zh) 换热器和净水机
CN116686075B (zh) 一种在线加热器筒体结构
CN113606964A (zh) 换热器和净水机
CN215491209U (zh) 换热器和净水机
CN215491208U (zh) 换热器壳体、换热器和净水机
CN113606965A (zh) 换热器和净水机
CN211552541U (zh) 换热器
CN210800386U (zh) 进出水装置及电器
CN113606963A (zh) 换热器壳体、换热器和净水机
KR101064630B1 (ko) 열교환기
CN215650532U (zh) 饮水机
EP2162695A1 (en) Heat exchanger
CN112880436A (zh) 换热器
CN215930631U (zh) 饮水装置、换热器及其换热壳组件
CN112146475B (zh) 集流管及换热器
CN213984012U (zh) 一种在线加热器
CN212320516U (zh) 进出水接头的连通结构及换热器
CN215676583U (zh) 饮水机、换热器及换热壳组件
CN113413062A (zh) 饮水机
CN216147825U (zh) 净水箱组件和净饮机
CN113503753A (zh) 饮水装置、换热器及其换热壳组件
CN113749512A (zh) 净水箱组件和净饮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