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929779U - 一种导风组件及室内机 - Google Patents

一种导风组件及室内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5929779U
CN215929779U CN202121701384.1U CN202121701384U CN215929779U CN 215929779 U CN215929779 U CN 215929779U CN 202121701384 U CN202121701384 U CN 202121701384U CN 215929779 U CN215929779 U CN 21592977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air guide
mounting plate
guide assembly
plan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1701384.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俊锋
宁强延
骆海
曹姚松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CL Air Conditioner Zhongsha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TCL Air Conditioner Zhongsha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CL Air Conditioner Zhongshan Co Ltd filed Critical TCL Air Conditioner Zhongshan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1701384.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592977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592977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592977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ir-Flow Control Member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导风组件及室内机,包括导风片,多个导风片间隔贯穿设置在安装板上,且任意两个导风片所在平面之间互相平行,导风片所在平面与安装板所在平面的交线的两个端点所连成的直线为交界线,交界线与安装板的转动轴线之间的夹角为A,其中A满足:0°<A<90°。仅需要旋转安装板即可以对出风口吹出的气流沿不同的方向引导流出至室内。相较于传统摆风结构需要另设驱动机构驱动连杆动作,进而连杆带动导风片摆动方向,实现对引导气流沿不同方向吹出。本申请的导风组件的结构更加简单,可以降低制造成本,并且仅需取消驱动安装板转动的驱动机构与安装板的连接即可拆卸导风组件,用户使用更加便利。

Description

一种导风组件及室内机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空调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导风组件及室内机。
背景技术
空调的出风口处通常设有导风装置和百叶摆风结构,通过驱动导风装置和百叶摆风结构转动,百叶摆风结构通过连杆带动叶片进行左右摆动达到左右摆风,进而可以将出风口的气流引导至不同方向,满足用户不同的出风需求。
但现有技术中,连杆与每个叶片相配合,每个叶片与连杆都需要装配到位,才能达到左右摆风的效果,叶片摆动会受到连杆的长度、叶片安装板的长度以及连杆与叶片安装板的装配状态等的影响;其结构复杂,用户安装拆卸步骤繁琐,清洗不方便以及单个叶片容易丢失。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提供一种导风组件及室内机,以解决现有技术中摆风结构复杂,制造成本较高的技术问题。
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导风组件,包括:
导风片,多个所述导风片间隔贯穿设置在安装板上,且任意两个所述导风片所在平面之间互相平行,所述导风片所在平面与所述安装板所在平面的交线的两个端点所连成的直线为交界线,所述交界线与所述安装板的转动轴线之间的夹角为A,其中A满足:0°<A<90°。
在本申请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任意两个相邻所述导风片在所述出风口所在平面正投影的轮廓线至少部分重叠。
在本申请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导风片所在平面与所述安装板所在平面之间的夹角为B,其中B满足:60°≤B≤90°。
在本申请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导风片上设有缓风部,所述缓风部包括通孔、凸起或凹槽中的至少一种。
在本申请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导风片在所述安装板所在平面正投影的形状为直线型。
在本申请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导风片的形状为腰圆形。
在本申请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导风组件为一体成型。
在本申请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安装板设有多个开孔;
所述安装板的开孔率为C,其中C满足:50%≤C≤70%;
所述开孔为圆形,所述开孔的直径为D,其中D满足:1mm≤D≤3mm。
在本申请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安装板沿所述转动轴线方向间隔均分设置为第一部、第二部以及第三部,所述第二部设于所述第一部和所述第三部的中间,所述第一部的开孔率为E1,所述第二部的开孔率为E2,所述第三部的开孔率为E3,其中E2满足:E2≤E1,E2≤E3。
另一方面,本申请还提供一种室内机,包括壳体和出风口,以及如前文所述的导风组件;
所述壳体上设有所述出风口,所述安装板沿所述转动轴线枢转设置在所述出风口处,所述导风组件用以调节所述出风口吹出气流的方向。
本申请提供的一种导风组件及室内机,导风片贯穿设置在安装板上,且导风片与安装板之间倾斜设置,安装板在绕转动轴线转动过程中,倾斜设置的导风片可以将出风口吹出的气流导向不同的方向。如此,仅需要旋转安装板即可以对出风口吹出的气流沿不同的方向引导流出至室内。相较于传统摆风机构需要另设驱动机构驱动连杆动作,进而连杆带动导风片摆动方向,实现对引导气流沿不同方向吹出。本申请的导风组件的结构更加简单,可以降低制造成本,并且仅需取消驱动安装板转动的驱动机构与安装板的连接即可拆卸导风组件,用户使用更加便利。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通过对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详细描述,将使本申请的技术方案及其它有益效果显而易见。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导风组件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导风组件的第一面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导风组件的另一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导风组件的第二面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导风组件的正视图;
图6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室内机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如下:
导风组件10、安装板11、转动轴线111、左定位轴112、右定位轴113、开孔114、导风片12、出风口20、室内机30、壳体31、第一方向F1。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所述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或可以相互通讯;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下文的公开提供了许多不同的实施方式或例子用来实现本申请的不同结构。为了简化本申请的公开,下文中对特定例子的部件和设置进行描述。当然,它们仅仅为示例,并且目的不在于限制本申请。此外,本申请可以在不同例子中重复参考数字和/或参考字母,这种重复是为了简化和清楚的目的,其本身不指示所讨论各种实施方式和/或设置之间的关系。此外,本申请提供了的各种特定的工艺和材料的例子,但是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意识到其他工艺的应用和/或其他材料的使用。
请参考图1和图6,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导风组件10,包括:导风片12,多个导风片12间隔贯穿设置在安装板11上,且任意两个导风片12所在平面之间互相平行,导风片12所在平面与安装板11所在平面的交线的两个端点所连成的直线为交界线,交界线与安装板的转动轴线111之间的夹角为A,其中A满足:0°<A<90°。
需要说明的是,空调是一种对建筑或构筑物内环境空气的温度、湿度、流速等参数进行调节和控制的设备。但空调产生的冷空气或热空气长时间吹向用户易引发疾病,如“空调病”等。故空调普遍在其室内机30的出风口20处设置导风组件10,以此来引导冷空气或热空气朝不同的方向吹出,避免长时间对用户吹风,并使得空气流动,快速改变建筑或构筑物内的温度。
具体的,安装板11的左右两侧分别设有左定位轴112和右定位轴113。其中,左定位轴112和右定位轴113均为圆柱形,左定位轴112底面的圆心与右定位轴113的圆心所连成的直线为转动轴线111;左定位轴112在右定位轴113底面所在平面的正投影与右定位轴113的底面同心,即安装板11可绕转动轴线111转动。
进一步地,左定位轴112的直径小于右定位轴113的直径,右定位轴113的远离左定位轴112的一端内部中空,用于安装驱动机构以驱动安装板11绕转动轴线111转动。
导风片12贯穿设置在安装板11上,即安装板11的两个侧面均设有部分导风片12。导风片12所在平面与安装板11所在平面的交线的两个端点所连成的直线为交界线,交界线与转动轴线111之间设有夹角。即在安装板11所在平面的竖直投影上,导风片12在安装板11上倾斜设置,出风口20吹出的气流风向与转动轴线111垂直。当导风片12与安装板11倾斜布置时,出风口20吹出的气流会被导风片12的侧面所阻挡,进而导风片12引导气流改变方向斜向吹出。
示例性地,请参阅图2和图6,图2为导风组件10的第一面结构示意图。需要说明的是,为便于理解,以下无特殊说明,当安装导风组件10且安装板11的左定位轴112位于右定位轴113的左侧时,均以导风片12斜向左布置的表面为第一面,相应的,导风片12斜向右布置的表面为第二面。当安装板11第一面朝向出风口20所在平面,并且安装板11的第一面所在平面与出风口20所在平面平行时,安装板11沿第一方向F1旋转180度过程中,气流被倾斜安装在安装板11上的导风片12所引导,进而气流斜向左吹出;相应的,请参阅图4和图6,图4为导风组件10的第二面结构示意图,当安装板11第二面朝向出风口20所在平面,并且安装板11的第二面所在平面与出风口20所在平面平行时,安装板11沿第一方向F1旋转180度过程中,气流被倾斜安装在安装板11上的导风片12所引导,进而气流斜向右吹出。
如此,仅设置一个驱动机构带动安装板11转动即可变换导风组件10的导风方向,导风组件10不需要连杆机构即可实现左右摆风,结构简单,可以降低制造成本;且仅需取消驱动机构与右定位轴113的固定连接即可取下导风组件10清洗,用户体验更好。
优选的,A满足:30°≤A≤45°。不仅可有效实现左右摆风,且对风量的损失较小,导风效果更好。
优选的,导风片12的数量为12片,导风片12的高度为50mm,即导风片12位于安装板11两侧表面的高度为25mm,每个导风片12之间的间距为40mm。
可以理解的是,导风组件10在出风口20所在平面正投影中,倾斜布置的导风片12会遮挡住部分出风口20,减少实际的出风面积。例如,当仅设置1个侧面积较大的导风片12来进行摆风作业时,实际的出风面积等于出风口的面积减去一个导风片12遮挡住的出风面积,风量损失较大。当设置较多数量侧面积较小的导风片12时,出风口20实际的出风面积同样等于出风口的面积减去一个导风片12遮挡住的面积,风量损失较小。12片导风片12间隔设置在安装板11上,且任意两个导风片12所在平面之间互相平行。不仅可以实现较好的摆风效果,且风量损失相对较小,用户体验更好。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导风片12的数量可以是10片、或14、或16片等,在此不作过多的限定。
在一些实施例中,任意两个相邻导风片12在出风口20所在平面正投影的轮廓线至少部分重叠。可实现对大部分气流的导向,减少风量损失,导风组件10摆风效果更好。
示例性地,请参阅图4和图6,图4为导风组件10的第二面结构示意图,最左侧的导风片12为第一导风片,其右侧的导风片12为第二导风片,位于第二导风片右侧的导风片12为第三导风片。位于第一导风片下方的一端侧边为P1,位于第二导风片上方的一端侧边为P2,位于第二导风片下方的一端侧边为P3,位于第三导风片上方的一端侧边为P4;在出风口20所在平面正投影中,P1位于P2的右侧,P3位于P4的右侧,以此类推,其他导风片12之间的位置关系如前文所述相似或相同,在此不作过多的阐述。即从出风口20吹出的气流大部分被导风片12所阻挡,大部分的气流均会被引导至不同的气流方向。如此,可实现对大部分气流的导向,减少风量损失,导风组件10摆风效果更好。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导风组件10在出风口20所在平面正投影中,P1与P2可以重合,P3与P4也可以重合,以此类推,其他导风片12之间的位置关系如前文所述相似或相同,在此不作过多的阐述。如此,可最大化利用导风片12的导风面积,减少风量损失,导风效率更高。
在一些实施例中,导风片12所在平面与安装板11所在平面之间的夹角为B,其中B满足:60°≤B≤90°。可以将气流导向更多的方向,导风组件10配置更加灵活。
具体的,请参阅图5和图6,导风片12所在的平面与安装板11所在的平面之间倾斜设置。即在出风口20所在平面正投影中,导风片12与安装板11之间倾斜设置。如此,可以将气流导向更多的方向,导风组件10配置更加灵活。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B还可以满足其他角度范围,例如,45°≤B<60°、或90°<B≤120°、或120°<B≤135°,在此不作过多的限定。
在一些实施例中,导风片12上设有缓风部(图中未视出),缓风部包括通孔、凸起或凹槽中的至少一种。可有效减少导风片12的凝露聚集现象,进而减少室内侧吹水现象,提高用户体验。
需要说明的是,出风口20吹出的冷空气会被导风片12所阻挡并降低其流动速度,部分冷空气会在导风片12上停滞。而冷热空气交汇,空气的实际温度降低到水蒸气的露点温度以下,空气中的水蒸气就会产生结露现象。当空气中的水蒸气长时间低于环境的露点温度,并传递给周围的空气使其也降低到露点温度,则会在低温物体表面产生凝露,凝露停留在导风片12上,当凝露聚集到一定体积时,凝露在气流的作用下被吹至室内侧,容易出现室内侧吹水的现象,对用户的正常使用造成影响。
优选的,请参阅图1和图6,缓风部为通孔,通孔可以有效避免冷空气在导风片12的停留,进而减少导风片12的凝露聚集现象,进而减少室内侧吹水现象,提高用户体验。
进一步地,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缓风部设置在导风片12的中心处,该位置是冷热空气交汇的地方,如此,在尽可能减少对导风效果影响的基础上,可减少导风片12上的凝露现象。
在一些实施例中,导风片12在安装板11所在平面正投影的形状为直线型。
具体的,导风片12为平面片状结构。如此,在满足导风组件10实现的左右摆风功能的基础上,可降低制造成本,有利于大规模推广。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导风片12在安装板11所在平面正投影的形状还可以是S型、或折线型、或L型、或弧形、或半球型等,在此不作过多的限定。
在一些实施例中,导风片12的形状为腰圆形。腰圆形的导风片12在安装板11两侧对称设置,其安全性及适用性更好。
具体的,在安装板11转动的过程中,腰圆形的导风片12相较于矩形的导风片12,其四个直角变为圆角,避免了矩形导风片12对其他部件的剐蹭,提高安全性;且腰圆形的导风片12在出风口20大小不变的情况下,导风片12面积更大,适用性更好。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导风片12的形状还可以圆形、或矩形、或三角形等,只需满足导风片12为对称结构即可。可以理解的是,导风片12为对称结构时,导风片12的中心对称线与交界线重合;即导风片12在安装板11两侧部分相一致,导风组件10的左右摆风效果一致,导风组件10摆风效果更好,用户体验更好,在此不作过多的限定。
在一些实施例中,导风组件10为一体成型。可提高导风组件10的结构稳定性,降低制造成本,易于拆卸且不易丢失零件。
具体的,安装板11和导风片12为一体成型。
在一些实施例中,安装板11设有多个开孔114,安装板11的开孔率为C,其中C满足:50%≤C≤70%。其可有效降低风量以及风速,风更加柔和舒适,用户体验更佳。
需要说明的是,开孔率为开孔的总面积与开孔区即安装板第一面或第二面面的面积的比值。
请参阅图1、图2和图6,优选的,开孔114之间彼此等距间隔布置,且安装板11的开孔率满足50%≤C≤70%。如此,当安装板11所在平面与出风口20所在平面平行时,即安装板11遮挡住出风口20时,出风口20吹出的气流只能沿安装板11的开孔114流出,其可有效降低风量以及风速,风更加柔和舒适,用户体验更佳。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开孔114之间也可以非等距间隔布置,例如,开孔114无序排布等,在此不作过多的限定。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安装板11的开孔率还可以是40%≤C<50%,或70%<C≤80%等,在此不作过多的限定。
在一些实施例中,开孔114为圆形,开孔114的直径为D,其中D满足:1mm≤D≤3mm。可以保证气流通过开孔114的流畅性,还可以提供较好的柔风效果,提高舒适性。
具体的,相较于方形的开孔114,圆形的开孔114可有效避免方形的开孔114四个角引发的气流紊乱,圆形的开孔114的对气流的影响较小,可提高柔风效果。且当D为1mm≤D≤3mm时,不仅可以保证气流通过开孔114的流畅性,还可以提供较好的柔风效果,提高舒适性。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开孔114的形状还可以是方形、或六边形、或五角星形等,在此不作过多的限定。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开孔114的直径D还可以是0.5mm≤C<1mm,或3mm<C≤5mm等,在此不作过多的限定。
在一些实施例中,安装板11沿转动轴线111方向间隔均分设置为第一部、第二部以及第三部,第二部设于第一部和第三部的中间,第一部的开孔率为E1,第二部的开孔率为E2,第三部的开孔率为E3,其中E2满足:E2≤E1,E2≤E3。使得出风口20经安装板11吹出的气流大小与速度相近,用户体验更佳。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出风口20吹出的气流分布不均匀,相较于位于出风口20两侧的气流,通常位于中部的气流更大,速度更快。
具体的,第一部、第二部以及第三部沿转动轴线111方向分别占据安装板11的三分之一面积,位于中部的第二部与出风口20中部相对应,且第二部的开口率小于第一部的开口率或第三部的开口率。相应的,第二部的开孔114没有第一部和第三部的开孔114密集,第二部可更大幅度降低风量以及风速,使得出风口20经安装板11吹出的气流大小与速度相近,用户体验更佳。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部的还可以占据安装板11的中部五分之一面积,第一部和第二部分别占据安装板11的两侧五分之二面积;或第二部占据安装板11的中部五分之三面积,第一部和第二部分别占据安装板11的两侧五分之一面积等,在此不作过多的限定。
本申请还提供一种室内机30,所述室内机30包括壳体31和出风口20,以及如前文所述的导风组件10;壳体31上设有出风口,安装板11沿转动轴线111枢转设置在出风口20处,导风组件10用以调节出风口20吹出气流的方向。由于该室内机30具有上述导风组件10,因此具有全部相同的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在此不再赘述。
在上述实施例中,对各个实施例的描述都各有侧重,某个实施例中没有详述的部分,可以参见其他实施例的相关描述。
以上对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导风组件10及室内机30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申请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申请的技术方案及其核心思想;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申请各实施例的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导风组件,用于调节室内机出风口处的出风方向,其特征在于,包括:
导风片,多个所述导风片间隔贯穿设置在安装板上,且任意两个所述导风片所在平面之间互相平行,所述导风片所在平面与所述安装板所在平面的交线的两个端点所连成的直线为交界线,所述交界线与所述安装板的转动轴线之间的夹角为A,其中A满足:0°<A<90°。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风组件,其特征在于,任意两个相邻所述导风片在所述出风口所在平面正投影的轮廓线至少部分重叠。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风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导风片所在平面与所述安装板所在平面之间的夹角为B,其中B满足:60°≤B≤90°。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风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导风片上设有缓风部,所述缓风部包括通孔、凸起或凹槽中的至少一种。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风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导风片在所述安装板所在平面正投影的形状为直线型。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风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导风片的形状为腰圆形。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风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导风组件为一体成型。
8.如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导风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板设有多个开孔;
所述安装板的开孔率为C,其中C满足:50%≤C≤70%;
所述开孔为圆形,所述开孔的直径为D,其中D满足:1mm≤D≤3mm。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导风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板沿所述转动轴线方向间隔均分设置为第一部、第二部以及第三部,所述第二部设于所述第一部和所述第三部的中间,所述第一部的开孔率为E1,所述第二部的开孔率为E2,所述第三部的开孔率为E3,其中E2满足:E2≤E1,E2≤E3。
10.一种室内机,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和出风口,以及如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导风组件;
所述壳体上设有所述出风口,所述安装板沿所述转动轴线枢转设置在所述出风口处,所述导风组件用以调节所述出风口吹出气流的方向。
CN202121701384.1U 2021-07-23 2021-07-23 一种导风组件及室内机 Active CN21592977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701384.1U CN215929779U (zh) 2021-07-23 2021-07-23 一种导风组件及室内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701384.1U CN215929779U (zh) 2021-07-23 2021-07-23 一种导风组件及室内机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5929779U true CN215929779U (zh) 2022-03-01

Family

ID=8039740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1701384.1U Active CN215929779U (zh) 2021-07-23 2021-07-23 一种导风组件及室内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592977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S2795376T3 (es) Acondicionador de aire
WO2023029649A1 (zh) 壁挂式空调室内机
WO2023029651A1 (zh) 壁挂式空调室内机
CN112066453A (zh) 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JP4666493B2 (ja) 吹出口の風向制御装置及び空気調和機の室内機
CN215929779U (zh) 一种导风组件及室内机
JP2010065876A (ja) 空気調和機
CN108759050A (zh) 百叶机构及具有其的出风装置
WO2011064999A1 (ja) 空気調和装置、化粧パネルおよびケーシング
CN211716830U (zh) 空调器的导风组件
CN210601925U (zh) 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CN212319885U (zh) 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CN212378103U (zh) 一种空调出风结构及空调
JP4391575B1 (ja) 天井埋込型空気調和機
CN210320308U (zh) 空调器
CN210241757U (zh) 空调柜机
JPH11264568A (ja) 空気調和機の室内ユニット
CN209944510U (zh) 空调柜机
CN211716691U (zh) 空调出风结构及具有该空调出风结构的空调
JP2014196882A (ja) 空気調和機
CN112682853A (zh) 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CN111380196A (zh) 一种内导风板以及空调器
CN218915332U (zh) 导风板组件和具有其的空调器
CN216308168U (zh) 一种摆叶结构及空调系统
CN211716690U (zh) 空调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