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920266U - 一种吸附口自动启闭的真空吸盘 - Google Patents

一种吸附口自动启闭的真空吸盘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5920266U
CN215920266U CN202122395609.1U CN202122395609U CN215920266U CN 215920266 U CN215920266 U CN 215920266U CN 202122395609 U CN202122395609 U CN 202122395609U CN 215920266 U CN215920266 U CN 21592026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avity
negative pressure
port
adsorption
ai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2395609.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符文韬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2122395609.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592026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592026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592026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Manipulator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布了一种吸附口自动启闭的真空吸盘,包括:吸板,所述吸板设有吸附通道,所述吸附通道内设有膜片,所述膜片将所述吸附通道分隔为第一腔体、第二腔体,所述膜片开设有将所述第一腔体、第二腔体连通的通气孔;所述吸附通道一端设有与所述第一腔体连通的吸附口、另一端设有与所述第二腔体连通的抽真空口;所述通气孔与所述抽真空口错位设置;所述抽真空口接通负压:当所述吸附口未有工件覆盖时,所述膜片在所述第一腔体内气压大于所述第二腔体内气压的状态下发生使所述通气孔贴附所述吸附通道内壁和/或所述膜片封堵所述抽真空口的形变;本真空吸盘旨在提高吸盘吸附口自动启闭的灵敏度,避免负压损失,工作稳定性能高。

Description

一种吸附口自动启闭的真空吸盘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真空吸附装置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吸附口自动启闭的真空吸盘。
背景技术
需要说明的是,本部分所记载的内容并不代表都是现有技术。
为了解决无磁性的金属和非金属材料加工快速固定的问题,现在市场上具有两种类型的真空实用吸盘,一种在吸盘工作面垂直分散钻一至四个气孔,这些气孔在吸盘内部连通形成一个气压通道接口,在吸盘工作面开有许多互相垂直交叉的密封槽,用以安装密封胶条,外接真空源,依靠真空源抽成负压,对工件生成吸附力,这种吸盘为密封条负压吸盘;另一种为多负压孔吸盘,吸盘上有一两百个负压小阀门,所有小阀门在吸盘内部连通在一起组成一个负压接口,外接真空源,工作时依靠外接真空源通过小阀门对工件产生吸附力,工件没有覆盖到的地方,小阀门自动关闭密封。
密封条负压吸盘不能吸附带通孔的工件,也不能吸附工件加工通孔,一旦工件穿孔就会漏气,使吸盘失效。多负压孔吸盘虽然也能吸附多孔和加工穿孔工件,但是当穿孔较小漏气慢,则对应的吸附孔就会难以关闭,如果在同一工件加工时发生多处穿孔漏慢气,总漏气量就会变大,造成工件吸附不稳。另外这种多孔式负压吸盘由于每个阀门的间隙非常小,很容易造成阀门堵塞使之失效,性能不稳定;以及这种多负压孔吸盘要使成百上千个气孔同时关闭,瞬间就必须提供强大的负压气流进入吸盘,这样就要求外接负压管以及负压开关内径足够大,或者增加负压接管和负压开关的数量来增大负压流量,使用操作不便,所以这种吸盘的制作面积就受到了很多的限制。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主要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了一种吸附口自动启闭的真空吸盘,旨在提高吸盘吸附口自动启闭的灵敏度,避免负压损失,工作稳定性能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吸附口自动启闭的真空吸盘,包括:吸板,所述吸板设有吸附通道,所述吸附通道内设有膜片,所述膜片将所述吸附通道分隔为第一腔体、第二腔体,所述膜片开设有将所述第一腔体、第二腔体连通的通气孔;所述吸附通道一端设有与所述第一腔体连通的吸附口、另一端设有与所述第二腔体连通的抽真空口;所述通气孔与所述抽真空口错位设置;所述抽真空口接通负压:
当所述吸附口未有工件覆盖时,所述膜片在所述第一腔体内气压大于所述第二腔体内气压的状态下发生使所述通气孔贴附所述吸附通道内壁和/或所述膜片封堵所述抽真空口的形变;
当所述吸附口具有工件覆盖时,所述第一腔体、第二腔体气压大致均衡,所述膜片大致不产生形变,所述吸附口、第一腔体、通气孔、第二腔体、抽真空口保持连通;
当所述吸附口具有部分工件覆盖时,所述膜片在所述第一腔体气压略大于所述第二腔体气压的状态下发生使所述通气孔趋向贴附所述吸附通道内壁和/或所述膜片趋向封堵所述抽真空口的形变。
进一步地,包括压装件,所述压装件用于压装固定所述膜片;所述吸附通道内邻近所述吸附口设有过滤网。
进一步地,所述压装件为通孔螺塞安装于所述抽真空口,所述膜片的通气孔位置与所述通孔螺塞的通孔位置错位设置,且所述通孔螺塞的通孔内设有弹簧,所述弹簧用于所述通孔螺塞的通孔未接通负压时,支撑所述膜片防止堵塞所述通孔螺塞的通孔。
进一步地,包括壳体、所述吸板与所述壳体围合而成的负压室,所述抽真空口与所述负压室连通。
进一步地,所述负压室包括:
隔板,所述隔板设于所述负压室内将所述负压室分隔为第一负压室、第二负压室;
第一管路、第二管路、第三管路、手滑阀,所述第一管路、第二管路均设于所述壳体外壁;所述第一管路一端与所述第二负压室连通,另一端通过所述手滑阀与所述第二管路连通;所述第三管路一端穿设所述隔板与所述第一负压室连通,另一端与所述第二管路连通;所述手滑阀用于控制所述第一管路、第二管路、第三管路将所述第一负压室、第二负压室连通或控制所述第二管路、第三管路将所述第一负压室与外界连通;
负压接入开关,所述负压接入开关与所述第二负压室连接,所述负压接入开关用于控制外接真空源与所述第二负压室的通断;
负压表,所述负压表用于计量所述负压室内的负压。
进一步地,所述负压室包括:
隔板,所述隔板设于所述负压室内将所述负压室分隔为第一负压室、第二负压室;所述第一负压室内设有栅格,所述栅格将所述第一负压室分隔为至少两个独立气室,所述抽真空口与所述独立气室连通;
通气控制组件,所述通气控制组件与所述独立气室对应设置,所述通气控制组件包括第一管路、第二管路、第三管路、手滑阀,所述第一管路、第二管路均设于所述壳体外壁;所述第一管路一端与所述第二负压室连通,另一端通过所述手滑阀与所述第二管路连通;所述第三管路一端穿设所述隔板与所述独立气室连通,另一端与所述第二管路连通;所述手滑阀用于控制所述第一管路、第二管路、第三管路将所述独立气室、第二负压室连通或控制所述第二管路、第三管路将所述独立气室与外界连通;
负压接入开关,所述负压接入开关与所述第二负压室连接,所述负压接入开关用于控制外接真空源与所述第二负压室的通断;
负压表,所述负压表用于计量所述负压室内的负压。
进一步地,所述吸板包括用于安装密封条和/或防滑垫的安装槽,所述安装槽将两相邻所述吸附通道分隔;包括增厚板,所述增厚板覆盖所述吸板外侧,所述增厚板设有与所述吸附口对应的避位孔;所述增厚板设有用于安装密封条和/或防滑垫的安装槽,所述安装槽将两相邻所述避位孔分隔。
一种吸附口自动启闭的真空吸盘,包括吸板,所述吸板设有吸附通道,所述吸附通道内设有弹性涨缩件,所述弹性涨缩件将所述吸附通道分隔为第一腔体、第二腔体,所述弹性涨缩件开设有将所述第一腔体、第二腔体连通的通气孔;所述吸附通道一端设有与所述第一腔体连通的吸附口、另一端设有与所述第二腔体连通的抽真空口;所述抽真空口接通负压:
当所述吸附口未有工件覆盖时,所述弹性涨缩件在所述第一腔体内气压大于所述第二腔体内气压的状态下发生使所述通气孔贴附所述吸附通道内壁和/或所述弹性涨缩件封堵所述抽真空口的形变
当所述吸附口具有工件覆盖时,所述第一腔体、第二腔体气压大致均衡,所述弹性涨缩件大致不产生形变,所述吸附口、第一腔体、通气孔、第二腔体、抽真空口保持连通;
当所述吸附口具有部分工件覆盖时,所述弹性涨缩件在所述第一腔体气压略大于所述第二腔体气压的状态下发生使所述通气孔趋向贴附所述吸附通道内壁和/或所述弹性涨缩件趋向封堵所述抽真空口的形变。
进一步地,所述弹性涨缩件为气囊,所述吸附通道内设有用于压装固定所述气囊的通孔螺塞;所述通孔螺塞将所述气囊的进气口与所述吸附口连接;所述通孔螺塞设有向所述抽真空口方向延伸的延长段,所述延长段外形与所述气囊大致拟形,且所述延长段与所述气囊之间具有第一分隔间隙,所述抽真空口朝出口方向为口径逐渐缩小的缩口结构。
一种吸附口自动启闭的真空吸盘,包括吸板,所述吸板设有吸附通道,所述吸附通道内设有气囊,所述气囊将所述吸附通道分隔为第一腔体、第二腔体,所述气囊开设有将所述第一腔体、第二腔体连通的通气孔;所述第二腔体内设有用于支撑所述气囊的支撑件,所述支撑件设有与所述第二腔体连通的导气孔;所述支撑件外形与所述气囊内腔大致拟形,且所述支撑件与所述气囊之间具有第二分隔间隙,所述支撑件的导气孔位置与所述气囊的通气孔位置错位设置;所述吸附通道一端设有与所述第一腔体连通的吸附口、另一端设有与所述第二腔体连通的抽真空口;所述抽真空口接通负压:
当所述吸附口未有工件覆盖时,所述气囊在所述第一腔体内气压大于所述第二腔体内气压的状态下发生使所述通气孔闭合和/或封堵所述导气孔的形变
当所述吸附口具有工件覆盖时,所述第一腔体、第二腔体气压大致均衡,所述气囊大致不产生形变,所述吸附口、第一腔体、通气孔、第二腔体、导气孔、抽真空口保持连通;
当所述吸附口具有部分工件覆盖时,所述气囊在所述第一腔体气压略大于所述第二腔体气压的状态下发生使所述通气孔趋向闭合和/或所述气囊趋向封堵所述导气孔的形变。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吸附口自动启闭的真空吸盘,采用弹性涨缩件形变式启闭开关,使通过吸附通道的气量大小自动控制,特别是用本真空吸盘吸夹工件,加工工件通孔时,没有工件覆盖吸附通道的吸附口关闭非常及时,灵敏度极高,避免了负压泄露损失,影响其它吸附口正常工作,稳定性高,节能环保。同时,由于每个吸附通道内的弹性涨缩件形变式启闭开关非常灵敏,要瞬间关闭成百上千个吸附通道的吸附口无需大功率真空源提供强劲的负压气流,所以这种真空吸盘的尺寸面积可以做得更大,也能够牢固吸夹更大的工件。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一种吸附口自动启闭的真空吸盘的吸附通道内结构剖视图。
图2为本申请一种吸附口自动启闭的真空吸盘的吸附口未吸附工件时吸附通道内结构剖视图。
图3为本申请一种吸附口自动启闭的真空吸盘的吸附通道内结构剖视图。
图4为本申请一种吸附口自动启闭的真空吸盘的吸附口未吸附工件时吸附通道内结构剖视图。
图5为本申请一种吸附口自动启闭的真空吸盘的吸附通道内结构剖视图。
图6为本申请一种吸附口自动启闭的真空吸盘的吸附口未吸附工件时吸附通道内结构剖视图。
图7为本申请一种吸附口自动启闭的真空吸盘的吸附通内道常态下结构剖视图。
图8为本申请一种吸附口自动启闭的真空吸盘的吸附通内道常态下结构剖视图。
图9为本申请一种吸附口自动启闭的真空吸盘的吸附通道内结构剖视图。
图10为本申请一种吸附口自动启闭的真空吸盘的吸附口未吸附工件时吸附通道内结构剖视图。
图11为本申请一种吸附口自动启闭的真空吸盘的吸附通道内结构剖视图。
图12为本申请一种吸附口自动启闭的真空吸盘的剖视图。
图13为本申请一种吸附口自动启闭的真空吸盘的结构爆炸图。
图14为本申请一种吸附口自动启闭的真空吸盘的结构剖视图。
图15为本申请一种吸附口自动启闭的真空吸盘的结构剖视图。
图16为本申请一种吸附口自动启闭的真空吸盘的结构剖视图。
图17为本申请一种吸附口自动启闭的真空吸盘的结构爆炸图。
图18为图17的A处放大图。
图中所示的附图标记:1、吸板;110、安装槽;120、增厚板;121、避位孔;2、吸附通道;210、第一腔体;220、第二腔体;230、吸附口;240、抽真空口;3、弹性涨缩件;310、通气孔;320、气囊;330、膜片;4、压装件;410、通孔螺塞;411、延长段;412、弹簧;420、第一分隔间隙;5、过滤网;6、壳体;610、负压室;611、第一负压室;612、第二负压室;620、负压表;640、负压接入开关;650、负压泄压阀;660、通气控制组件;661、第一管路;662、第二管路;663、第三管路;670、手滑阀;680、栅格;690、独立气室;7、隔板;8、阀门;810、挡片阀芯;820、操作杆;9、支撑件;910、导气孔;920、第二分隔间隙。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进行详细说明,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当组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组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组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组件。当一个组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组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组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组件。当一个组件被认为是“设置于”另一个组件,它可以是直接设置在另一个组件上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组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发明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发明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发明。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请参照图1-图4、图12、图15,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吸附口自动启闭的真空吸盘,包括:吸板1,吸板1设有吸附通道2,吸附通道2内设有膜片330,膜片330将吸附通道2分隔为第一腔体210、第二腔体220,膜片330开设有将第一腔体210、第二腔体220连通的通气孔310;吸附通道2一端设有与第一腔体210连通的吸附口230、另一端设有与第二腔体220连通的抽真空口240;通气孔310与抽真空口240错位设置;抽真空口240接通负压:
当吸附口230未有工件覆盖时,膜片330在第一腔体210内气压大于第二腔体220内气压的状态下发生使通气孔310贴附吸附通道2内壁和/或膜片330封堵抽真空口240的形变;
当吸附口230具有工件覆盖时,第一腔体210、第二腔体220气压大致均衡,膜片330大致不产生形变,吸附口230、第一腔体210、通气孔310、第二腔体220、抽真空口240保持连通;
当吸附口230具有部分工件覆盖时,膜片330在第一腔体210气压略大于第二腔体220气压的状态下发生使通气孔310趋向贴附吸附通道2内壁和/或膜片330趋向封堵抽真空口240的形变。
实施例一:
请参照图2,形状不规则的工件或者正在被加工的工件,工件未覆盖吸附口230或者随着工件被加工,原本覆盖吸附口230的部位被钻头钻通穿孔、切削掉等情况,使吸附口230没有工件轮廓覆盖密封时,膜片330在第一腔体210内气压大于第二腔体220内气压的状态下发生使通气孔310贴附吸附通道2内壁和/或膜片330封堵抽真空口240的形变;具体地,膜片330具有受到外力发生弹性及柔性的伸涨、撤销外力复原形变的特性,当吸附口230没有工件覆盖密封,强大气流进入第一腔体210,由于通气孔310较小,气流无法经由通气孔310快速进入第二腔体220来消除压强的不平衡,于是膜片330通过瞬间的变形伸涨,紧贴吸附通道2的内壁以及抽真空口240,第二腔体220空间体积被极限压缩,通气孔310因为膜片330的涨伸紧贴吸附通道2的内壁被封闭、抽真空口240也因为膜片330贴紧发生闭合,第一腔体210不再连通第二腔体220,负压无法泄露,保证具有工件轮廓覆盖密封的其它吸附口230仍然能够对工件产生吸附,节约负压能源,节能环保。当卸去抽真空口240所接通的负压,第一腔体210内气压与于第二腔体220内气压恢复平衡,不再有强大气流迫使膜片330发生形变,膜片330恢复原状。由此,本真空吸盘的吸附口230,无需额外操作,能够产生高灵敏度的自动启闭的效果。
请参照图1,对抽真空口240接通负压,当吸附口230具有工件覆盖密封时,外界空气不能进入吸附通道2内,吸附通道2内原有的少量空气由膜片330的通气孔310为第一腔体210、第二腔体220提供连通状态下从抽真空口240排出,如此第一腔体210内气压与第二腔体220内气压大致无差别,膜片330不会发生形变,通气孔310保持开放状态;在吸附通道2外侧的工件气压大于整个吸附通道2内气压,因此工件能够被吸板1上的多个吸附通道2牢牢吸住。
请参照图15,形状不规则的异形工件,其部分覆盖吸附通道2的吸附口230,外界空气会由异形工件与吸附口230间的间隙缓慢经由吸附口230、第一腔体210、通气孔310、第二腔体220漏入抽真空口240接通的负压,及时将空气从吸附通道2内的第一腔体210、第二腔体220中排出;由于通气孔310较小,以及膜片330受到气流流动的带动下微变形,具有贴靠吸附通道2内壁,减缓负压损失的效果,使通过吸附通道2的气量大小自动控制,所以具有工件轮廓覆盖密封的其它吸附口230仍然能够对工件产生牢牢吸附效果。
请参照图1-图4,包括压装件4,压装件4用于压装固定膜片330;吸附通道2内邻近吸附口230设有过滤网5。
过滤网5在不影响吸附通道2通气的作用下,防止杂物吸入吸附通道2内造成污染。膜片330固定在吸附通道2内的形式具有多种,可以通过胶接,压装件4以套环的形式以过盈配合压装固定弹性涨缩件3,或者通过具有通孔的螺塞与吸附通道2内壁旋拧压装固定膜片330。由于膜片330固定在吸附通道2内的方式不是本真空吸盘的创新重点,这里不一一展开叙述。
实施例二:
请参照图3和图4,压装件4选用具有通孔的螺塞固定膜片330,膜片330的通气孔310位置与通孔螺塞410的通孔位置错位设置,通孔螺塞410安装于抽真空口240,通孔螺塞410的通孔起到原先抽真空口240接通负压的作用。当通孔螺塞410的通孔接通负压,吸附口230未有工件覆盖时,吸板1外侧的大气流由吸附口230进入第一腔体210,冲击膜片330,气压使膜片330形变紧贴通孔螺塞410堵塞通孔,第二腔体220空间体积被极限压缩,膜片330上的通气孔310也因膜片330抵接贴紧到通孔螺塞410的端面随之闭合,进而使吸附通道2关闭。
膜片330材料可以选用为金属弹片或橡胶、硅胶等。
请参照图12、图15,压装件4为通孔螺塞410安装于抽真空口240,膜片330的通气孔310位置与通孔螺塞410的通孔位置错位设置,且通孔螺塞410的通孔内设有弹簧412,弹簧412用于通孔螺塞410的通孔未接通负压时,支撑膜片330防止堵塞通孔螺塞410的通孔。
实施例三:
通孔螺塞410安装于抽真空口240,通孔螺塞410的通孔起到原先抽真空口240接通负压的作用,同样吸附口230未有工件覆盖时,通孔螺塞410的通孔接通负压,吸板1外侧的大气流由吸附口230进入第一腔体210,冲击膜片330,膜片330上的通气孔310无法通过大量气体,气压使膜片330自动形变紧贴通孔螺塞410,通孔螺塞410通孔内伸出的弹簧412被膜片330压入通孔螺塞410通孔内,膜片330封闭通孔螺塞410的通孔,第二腔体220空间体积被极限压缩,通孔螺塞410的通孔与膜片330的通气孔310位置错位设置,膜片330上的通气孔310也抵接通孔螺塞410的端面随之闭合,进而吸附通道2不再有气流流通,负压就无法泄漏,节约负压能源,节能环保。
当通孔螺塞410的通孔未接通负压时,通孔螺塞410的通孔内的弹簧412支撑膜片330,防止膜片330堵塞通孔螺塞410的通孔,保持通孔螺塞410的通孔为开放状态,当吸附口230具有工件覆盖需要接入负压吸附时,保证正常工作。而且通孔螺塞410方便与吸板1相拆卸,若发现膜片330损坏,需要更换时,便于取出维护。
请参照图12-图17,包括壳体6、吸板1与壳体6围合而成的负压室610,抽真空口240与负压室610连通。
负压室610为多个抽真空口240提供负压,无需每个抽真空口240均各自接入真空源管道,造成管路杂多现象。
实施例四:
请参照图12-图14,负压室610包括:
隔板7,隔板7设于负压室610内将负压室610分隔为第一负压室611、第二负压室612;
第一管路661、第二管路662、第三管路663、手滑阀670,第一管路661、第二管路662均设于壳体6外壁,第一管路661一端与第二负压室662连通,另一端通过手滑阀670与第二管路662连通;第三管路663一端穿设隔板7与第一负压室611连通,另一端与第二管路662连通;手滑阀670用于控制第一管路661、第二管路662、第三管路663将第一负压室611、第二负压室612连通或控制第二管路662、第三管路663将第一负压室611与外界连通;
负压接入开关640,负压接入开关640与第二负压室612连接,负压接入开关640用于控制外接真空源与第二负压室612的通断;
负压表620,负压表620用于计量负压室610内的负压。
使用吸板1吸附工件时,调整手滑阀670,控制第一管路661、第二管路662、第三管路663将第一负压室611、第二负压室612连通,通过负压接入开关640控制外接真空源与第二负压室612的通断,打开负压接入开关640后将负压室610内的空气抽出,改变第一负压室611与第二负压室612内的气体体积从而改变第一负压室611与第二负压室612内部与外界的大气压的压强差,在与第一负压室611、第二负压室612连通的吸附通道2的吸附口230形成负压压强差从而吸附工件,使吸板1牢牢吸住工件。负压表620用于指示负压室610内的气压参数,方便辅助调控真空源,进行安全生产。
当需要吸板1解除对工件的吸附时,调整手滑阀670,控制第二管路662、第三管路663将第一负压室611与外界连通,利用手滑阀670的工作原理,同时阻断第一负压室611与第二负压室612的连通,由于第一负压室611与吸附通道2的抽真空口240连通,吸附通道2不再获取来自第二负压室612的真空源设备的负压,从而使吸附通道2的吸附口230对工件失去真空吸力,被吸附工件脱离吸板1吸夹。第一负压室611内残存部分负压,因为通过手滑阀670将第一负压室611与外界连通,第一负压室611则与外界大气连通,恢复大气压平衡,从而使吸附通道2的吸附口230对工件失去吸力,被吸附工件脱离吸板1吸夹,能够更快速地卸载工件。
由于与真空源设备通过负压接入开关640与第二负压室612连通,产生负压未被关停,此时将调整手滑阀670,控制第一管路661、第二管路662、第三管路663将第一负压室611、第二负压室612连通,第一负压室611与第二负压室612再次连通,吸附通道2的吸附口230可以迅速获得负压吸力,再次吸夹工件,这种设计极大地提高了真空负压吸盘设备对换工件时,快速吸夹的效率,无需反复启闭真空源,提高使用体验。利用手滑阀670的工作原理,同时阻断第一负压室611通过手滑阀670与外界连通。
实施例五:
请参照图15,负压室610包括:
隔板7,隔板7设于负压室610内将负压室610分隔为第一负压室611、第二负压室612;第一负压室611内设有栅格680,栅格680将第一负压室611分隔为至少两个独立气室690,抽真空口240与独立气室690连通;
通气控制组件660,通气控制组件660与独立气室690对应设置,通气控制组件660包括第一管路661、第二管路662、第三管路663、手滑阀670,第一管路661、第二管路662均设于壳体6外壁,第一管路661一端与第二负压室612连通,另一端通过手滑阀670与第二管路662连通;第三管路663一端穿设隔板7与独立气室690连通,另一端与第二管路662连通;手滑阀670用于控制第一管路661、第二管路662、第三管路663将独立气室690、第二负压室612连通或控制第二管路662、第三管路663将独立气室690与外界连通;
负压接入开关640,负压接入开关640与第二负压室612连接,负压接入开关640用于控制外接真空源与第二负压室612的通断;
负压表620,负压表620用于计量负压室610内的负压。
通过栅格680将第一负压室611分隔为至少两个独立气室690,或者栅格680将第一负压室611分隔为多个独立气室690,每个独立气室690互不相通,每个独立气室690均与吸板1上相应区域的吸附通道2的抽真空口240连通;每个独立气室690均包含一个通气控制组件660,每个通气控制组件660控制相应的独立气室690单独与第二负压室612连通或将独立气室690与外界连通。具体地:调整手滑阀670,控制第一管路661、第二管路662、第三管路663将独立气室690、第二负压室612连通,通过负压接入开关640控制外接真空源与第二负压室612的通断,打开负压接入开关640后将负压室610内的空气抽出,改变独立气室690、第二负压室612内的气体体积从而改变独立气室690与第二负压室612内部与外界的大气压的压强差,在与独立气室690、第二负压室612连通的吸附通道2的吸附口230形成负压压强差从而吸附工件,使独立气室690对应区域的吸板1牢牢吸住工件。
当需要独立气室690对应区域的吸板1解除对工件的吸附时,调整手滑阀670,控制第二管路662、第三管路663将独立气室690与外界连通,利用手滑阀670的工作原理,同时阻断独立气室690与第二负压室612的连通,由于独立气室690与吸附通道2的抽真空口240连通,吸附通道2不再获取来自第二负压室612的真空源设备的负压,从而使吸附通道2的吸附口230对工件失去真空吸力,独立气室690内残存部分负压,因为通过手滑阀670将独立气室690与外界连通,独立气室690则与外界大气连通,恢复大气压平衡,从而使吸附通道2的吸附口230对工件失去吸力,被吸附工件脱离吸板1吸夹,能够更快速地卸载工件。
这种方式在加工小工件时就只需控制工件轮廓相应区域的独立气室690与通气控制组件660,使独立气室690接通第二负压室612的负压工作,其它区域独立气室690不与第二负压室612连通,从而节约了负压能源。如果同时加工多个小工件,需要吸板1的吸附通道2吸附口230吸附每个小工件,可单独使用对应区域的独立气室690接通第二负压室612,那么加工完该小工件后也可以,提前将加工好的小工件单独卸下,而不影响其它区域工件吸附,从而使本吸盘吸夹取放被加工工件具有优秀的灵活性。
实施例六:
实施例六请参照图16、图17,实施例六与实施例四、实施例五的不同之处在于:负压室610包括:隔板7、负压接入开关640、负压泄压阀650、负压表620;隔板7设于负压室610内将负压室610分隔为第一负压室611、第二负压室612,隔板7设有将第一负压室611、第二负压室612连通的阀门8;阀门8包括挡片阀芯810、操作杆820;操作杆820与挡片阀芯810连接伸出壳体6外壁,操控阀门8启闭;负压接入开关640与第二负压室612连接,负压接入开关640用于控制外接真空源与第二负压室612的通断;负压泄压阀650与第一负压室611连通;负压表620用于计量负压室610内的负压。
使用吸板1吸附工件时,控制隔板7上的阀门8开关打开,将第一负压室611、第二负压室612连通,通过负压接入开关640控制外接真空源与第二负压室612的通断,打开负压接入开关640后将负压室610内的空气抽出,改变第一负压室611与第二负压室612内的气体体积从而改变第一负压室611与第二负压室612内部与外界的大气压的压强差,在与第一负压室611与第二负压室612连通的吸附通道2的吸附口230形成负压压强差从而吸附工件,使吸板1牢牢吸住工件。负压表620用于指示负压室610内的气压参数,方便辅助调控接入的真空源气压,进行安全生产。
当需要吸板1解除对工件的吸附时,控制阀门8开关关闭,阻断第一负压室611与第二负压室612的连通,由于第一负压室611与吸附通道2的抽真空口240连通,吸附通道2不再获取具有负压接入开关640,来自第二负压室612的真空源设备的负压,从而使吸附通道2的吸附口230对工件失去真空吸力,被吸附工件脱离吸板1吸夹。进一步的,此时第一负压室611内残存部分负压,打开负压泄压阀650,第一负压室611则与外界大气连通,恢复大气压平衡,从而使吸附通道2的吸附口230对工件失去吸力,被吸附工件脱离吸板1吸夹,能够更快速地卸载工件。
由于与真空源设备通过负压接入开关640与第二负压室612连通,产生负压未被关停,此时将负压泄压阀650关闭、控制阀门8开关打开,第一负压室611与第二负压室612再次连通,吸附通道2的吸附口230可以迅速获得负压吸力,再次吸夹工件,这种设计极大地提高了真空负压吸盘设备对换工件时,快速吸夹的效率,无需反复启闭真空源,提高使用体验。
优选的,隔板7上阀门8数量根据吸板1的规格大小可定制设置一个或多个,当吸板1的尺寸越大,阀门8对应数量设计越多,与吸附通道2的抽真空口240位置相照应设置。
挡片阀芯810通过用户手动转动操作杆820,使阀门8启闭,使第一负压室611与第二负压室612连通或封闭。
请参照图12、图15、图17和图18,吸板1包括用于安装密封条和/或防滑垫的安装槽110,安装槽110将两相邻吸附通道2分隔;包括增厚板120,增厚板120覆盖吸板1外侧,增厚板120设有与吸附口230对应的避位孔121;增厚板120设有用于安装密封条和/或防滑垫的安装槽110,安装槽110将两相邻避位孔121分隔。
在吸板1设置安装槽110,可安装密封胶条和/或防滑垫,这样就可以使吸板1吸附不太平整的工件时增大摩擦力,使工件吸附更加牢固。同时也可在吸板1上加装增厚板120,这样在加工被吸附的工件时,就能有效的保护吸板1的工作表面,避免加工到工件底部或加工通孔工件时,对吸板1的工作表面的损害。增厚板120也设有安装槽110,可安装密封胶条和/或防滑垫。从而避免加工时被吸板1吸附的工件移位造成工件和刀具报废,使加工更加稳定。
实施例七:
请参照图8、图16,一种吸附口自动启闭的真空吸盘,包括吸板1,吸板1设有吸附通道2,吸附通道2内设有弹性涨缩件3,弹性涨缩件3将吸附通道2分隔为第一腔体210、第二腔体220,弹性涨缩件3开设有将第一腔体210、第二腔体220连通的通气孔310;吸附通道2一端设有与第一腔体210连通的吸附口230、另一端设有与第二腔体220连通的抽真空口240;抽真空口240接通负压:当吸附口230未有工件覆盖时,弹性涨缩件3在第一腔体210内气压大于第二腔体220内气压的状态下发生使通气孔310贴附吸附通道2内壁和/或弹性涨缩件3封堵抽真空口240的形变;
当吸附口230具有工件覆盖时,第一腔体210、第二腔体220气压大致均衡,弹性涨缩件3大致不产生形变,吸附口230、第一腔体210、通气孔310、第二腔体220、抽真空口240保持连通;
当吸附口230具有部分工件覆盖时,弹性涨缩件3在第一腔体210气压略大于第二腔体220气压的状态下发生使通气孔310趋向贴附吸附通道2内壁和/或弹性涨缩件3趋向封堵抽真空口240的形变。
对抽真空口240接通负压,当吸附口230具有工件覆盖密封时,外界空气不能进入吸附通道2内,吸附通道2内原有的少量空气由弹性涨缩件3的通气孔310为第一腔体210、第二腔体220提供连通状态下从抽真空口240排出,如此第一腔体210内气压与第二腔体220内气压大致无差别,弹性涨缩件3不会发生形变,通气孔310保持开放状态;在吸附通道2外侧的工件气压大于整个吸附通道2内气压,因此工件能够被吸板1上的多个吸附通道2牢牢吸住。
形状不规则的异形工件,其部分覆盖吸附通道2的吸附口230,外界空气会由异形工件与吸附口230间的间隙缓慢经由吸附口230、第一腔体210、通气孔310、第二腔体220漏入抽真空口240接通的负压,及时将空气从吸附通道2内的第一腔体210、第二腔体220中排出;由于通气孔310较小,以及弹性涨缩件3受到气流流动的带动下微变形,具有贴靠吸附通道2内壁,减缓负压损失的效果,使通过吸附通道2的气量大小自动控制,所以具有工件轮廓覆盖密封的其它吸附口230仍然能够对工件产生牢牢吸附效果。
形状不规则的工件或者正在被加工的工件,工件未覆盖吸附口230或者随着工件被加工,原本覆盖吸附口230的部位被钻头钻通穿孔、切削掉等情况,使吸附口230没有工件轮廓覆盖密封时,弹性涨缩件3在第一腔体210内气压大于第二腔体220内气压的状态下发生使通气孔310和/或抽真空口240闭合的形变;具体地,弹性涨缩件3具有受到外力发生弹性及柔性的伸缩的特性,当吸附口230没有工件覆盖密封,强大气流进入第一腔体210,由于通气孔310较小,气流无法经由通气孔310快速进入第二腔体220来消除压强的不平衡,于是弹性涨缩件3通过瞬间的变形扩张,紧贴吸附通道2的内壁以及抽真空口240,通气孔310也因为弹性涨缩件3的涨伸紧贴吸附通道2的内壁被同时封闭,第一腔体210不再连通第二腔体220,负压无法泄露,保证具有工件轮廓覆盖密封的其它吸附口230仍然能够对工件产生吸附。当卸去抽真空口240所接通的负压,第一腔体210内气压与于第二腔体220内气压恢复平衡,不再有强大气流迫使弹性涨缩件3发生形变,弹性涨缩件3恢复原状。由此,本真空吸盘的吸附口230,无需额外操作,能够产生高灵敏度的自动启闭的效果。
实施例八:
请参照图5-图8,弹性涨缩件3为气囊320,吸附通道2内设有用于压装固定气囊320的通孔螺塞410;通孔螺塞410将气囊320的进气口与吸附口230连接;通孔螺塞410设有向抽真空口240方向延伸的延长段411,延长段411外形与气囊320大致拟形,且延长段411与气囊320之间具有第一分隔间隙420,抽真空口240朝出口方向为口径逐渐缩小的缩口结构。
当弹性涨缩件3选用气囊320时,将气囊320的进气口设计为与吸附口230连接,抽真空口240接通负压,这样使吸板1外侧的大气流由吸附口230先进入到气囊320内,即第一腔体210内,吸附口230未有工件覆盖时,气囊320瞬间膨胀贴紧到吸附通道2的内壁以及抽真空口240,气囊320上的通气孔310也因为气囊320的涨伸紧贴吸附通道2的内壁被同时封闭。
通孔螺塞410相比普通螺塞具有贯通的通孔,通孔螺塞410的通孔用于将吸附口230与第一腔体210连通;且通过定制通孔螺塞410具有向抽真空口240方向延伸的延长段411,延长段411外形与弹性涨缩件3大致拟形,延长段411为气囊320提供支撑,避免气囊320收缩过度,形成一团,影响第一腔体210与第二腔体220的连通。气囊320在常态下与延长段411之间具有第一分隔间隙420,第一分隔间隙420提供空间余量,防止气囊320严实包裹延长段411,造成气流堵塞。
未有工件覆盖的吸附口230,抽真空口240处的缩口结构使气囊320更方便,快速反应膨胀贴到抽真空口240,对其封堵,避免负压室610负压泄露,影响吸板1吸附工件。
一种吸附口自动启闭的真空吸盘,其特征在于,包括吸板1,吸板1设有吸附通道2,吸附通道2内设有气囊320,气囊320将吸附通道2分隔为第一腔体210、第二腔体220,气囊320开设有将第一腔体210、第二腔体220连通的通气孔310;第二腔体220内设有用于支撑气囊320的支撑件9,支撑件9设有与第二腔体220连通的导气孔910;支撑件9外形与气囊320内腔大致拟形,且支撑件9与气囊320之间具有第二分隔间隙920,支撑件9的导气孔910位置与气囊320的通气孔310位置错位设置;吸附通道2一端设有与第一腔体210连通的吸附口230、另一端设有与第二腔体220连通的抽真空口240;抽真空口240接通负压:
当吸附口230未有工件覆盖时,气囊320在第一腔体210内气压大于第二腔体220内气压的状态下发生使通气孔310闭合和/或封堵导气孔910的形变;
当吸附口230具有工件覆盖时,第一腔体210、第二腔体220气压大致均衡,气囊320大致不产生形变,吸附口230、第一腔体210、通气孔310、第二腔体220、导气孔910、抽真空口240保持连通;
当吸附口230具有部分工件覆盖时,气囊320在第一腔体210气压略大于第二腔体220气压的状态下发生使通气孔310趋向闭合和/或气囊320趋向封堵导气孔910的形变.
实施例九:
请参照图9和图10,支撑件9外形与气囊320内腔大致拟形,支撑件9在常态下支撑气囊320,防止气囊320因重力团缩为一团,使将第一腔体210、第二腔体220连通的通气孔310堵塞,吸附口230无法吸附工件。当支撑件9选用弹性透气材料时,以海绵为例,具有对其施力挤压,卸力后恢复原状的特性,海绵其本身具有诸多透气孔充当导气孔910。
对抽真空口240接通负压,当吸附口230具有工件覆盖密封时,外界空气不能进入吸附通道2内,吸附通道2内原有的少量空气由气囊320的通气孔310为第一腔体210、第二腔体220提供连通状态下从抽真空口240排出,如此第一腔体210内气压与第二腔体220内气压大致无差别,气囊320不会发生形变,通气孔310保持开放状态;在吸附通道2外侧的工件气压大于整个吸附通道2内气压,因此工件能够被吸板1上的多个吸附通道2的吸附口230牢牢吸住。
形状不规则的异形工件,其部分覆盖吸附通道2的吸附口230,外界空气会由异形工件与吸附口230间的间隙缓慢经由吸附口230、第一腔体210、通气孔310、第二腔体220、导气孔910漏入抽真空口240接通的负压,及时将空气从吸附通道2内的第一腔体210、第二腔体220中排出;由于通气孔310较小,以及气囊320受到气流流动的带动下微变形,支撑件9也受到挤压微收缩,气囊320具有收缩通气孔310靠近自身气壁,通气孔310通气通道变窄,产生减缓负压损失的效果,所以具有工件轮廓覆盖密封的其它吸附口230仍然能够对产生牢牢吸附效果。
形状不规则的工件或者一些正在被加工的工件,工件未覆盖吸附口230或者随着工件被加工,原本覆盖吸附口230的部位被钻头钻通穿孔、切削掉等情况,使吸附口230没有工件轮廓覆盖密封时气囊320在第一腔体210内气压大于第二腔体220内气压的状态下发生使通气孔310闭合的形变,具体地,气囊320具有受到外力发生弹性柔性的伸缩的特性,当吸附口230没有工件覆盖密封,强大气流进入第一腔体210,由于通气孔310较小,无法经由通气孔310快速进入第二腔体220来消除压强的不平衡,于是气囊320通过瞬间的变形,第一腔体210空间扩大,第二腔体220空间缩小,气囊320收缩,通气孔310靠近紧贴自身气壁,通气孔310因为气囊320的收缩紧贴自身气壁被封闭,第一腔体210不再连通第二腔体220,不透气的气囊320包裹材料为海绵的支撑件9,收缩支撑件9的透气孔也失去了导通气流的作用;故而负压无法泄露,保证具有工件轮廓覆盖密封的其它吸附口230仍然能够对工件产生吸附。当卸去抽真空口240所接通的负压,第一腔体210内气压与于第二腔体220内气压恢复平衡,不再有强大气流迫使气囊320发生形变,气囊320恢复原状。由此,本真空吸盘的吸附口230,无需额外操作,能够产生自动启闭的效果。
实施例十:
请参照图11,当支撑件9选用刚性材料作为支撑,吸附口230未有工件覆盖时,抽真空口240接通负压,第二腔体220与导气孔910所连通,导气孔910与抽真空口240所连通,导气孔910、第二腔体220内的气体被抽真空,吸板1外侧的大气流由吸附口230进入第一腔体210,冲击气囊320,由此,气囊320形变收缩紧紧贴附包裹支撑件9,气囊320上的通气孔310随之闭合,导气孔910同样被气囊320的气壁贴紧封堵,第一腔体210与于第二腔体220不再连通,负压无法泄露,保证具有工件轮廓覆盖密封的其它吸附口230仍然能够对工件产生吸附。当卸去抽真空口240所接通的负压,第一腔体210内气压与第二腔体220内气压恢复平衡,不再有强大气流迫使气囊320发生形变,气囊320恢复原状。由此,本真空吸盘的吸附口230,无需额外操作,能够产生自动启闭的效果。
抽真空口240接通负压,支撑件9的导气孔910位置与气囊320的通气孔310位置错位设置,避免顺接直通,通气孔310设于气囊320侧壁,使负压气流形成曲折流动,且由于吸附口230未有工件覆盖时,第一腔体210内气压高于第二腔体220气压,气流过大,更容易迫使气囊320变形,贴附到支撑件9上堵塞通气孔310。支撑件9外形与气囊320内腔大致拟形,支撑件9为气囊320提供支撑,避免气囊320收缩过度,形成一团,影响第一腔体210与于第二腔体220的连通,在气囊320的常态下,与支撑件9之间具有第二分隔间隙920,第二分隔间隙920提供空间余量,防止气囊320严实包裹支撑件9,造成气流堵塞。
综上,由于本真空吸盘采用的是弹性涨缩件3形变式启闭开关,使通过吸附通道2的气量大小自动控制,特别是用本真空吸盘吸夹工件,加工工件通孔时,没有工件覆盖吸附通道2的吸附口230关闭非常及时,灵敏度极高,避免了负压泄露损失,影响其它吸附口230正常工作,稳定性高。同时,由于每个吸附通道2内的弹性涨缩件3形变式启闭开关非常灵敏,要瞬间关闭成百上千个吸附通道2的吸附口230无需大功率真空源提供强劲的负压气流,所以这种真空吸盘的尺寸面积可以做得更大,也能够牢固吸夹更大的工件。
本技术实用新型不局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只要是说明书中提及的方案均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以上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阐述,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思想,还可以做出若干简单推演、变形或替换。

Claims (10)

1.一种吸附口自动启闭的真空吸盘,其特征在于,包括吸板,所述吸板设有吸附通道,所述吸附通道内设有膜片,所述膜片将所述吸附通道分隔为第一腔体、第二腔体,所述膜片开设有将所述第一腔体、第二腔体连通的通气孔;所述吸附通道一端设有与所述第一腔体连通的吸附口、另一端设有与所述第二腔体连通的抽真空口;所述通气孔与所述抽真空口错位设置;所述抽真空口接通负压:
当所述吸附口未有工件覆盖时,所述膜片在所述第一腔体内气压大于所述第二腔体内气压的状态下发生使所述通气孔贴附所述吸附通道内壁和/或所述膜片封堵所述抽真空口的形变;
当所述吸附口具有工件覆盖时,所述第一腔体、第二腔体气压大致均衡,所述膜片大致不产生形变,所述吸附口、第一腔体、通气孔、第二腔体、抽真空口保持连通;
当所述吸附口具有部分工件覆盖时,所述膜片在所述第一腔体气压略大于所述第二腔体气压的状态下发生使所述通气孔趋向贴附所述吸附通道内壁和/或所述膜片趋向封堵所述抽真空口的形变。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吸附口自动启闭的真空吸盘,其特征在于,包括压装件,所述压装件用于压装固定所述膜片;所述吸附通道内邻近所述吸附口设有过滤网。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吸附口自动启闭的真空吸盘,其特征在于,所述压装件为通孔螺塞安装于所述抽真空口,所述膜片的通气孔位置与所述通孔螺塞的通孔位置错位设置,且所述通孔螺塞的通孔内设有弹簧,所述弹簧用于所述通孔螺塞的通孔未接通负压时,支撑所述膜片防止堵塞所述通孔螺塞的通孔。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吸附口自动启闭的真空吸盘,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所述吸板与所述壳体围合而成的负压室,所述抽真空口与所述负压室连通。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吸附口自动启闭的真空吸盘,其特征在于,所述负压室包括:
隔板,所述隔板设于所述负压室内将所述负压室分隔为第一负压室、第二负压室;
第一管路、第二管路、第三管路、手滑阀,所述第一管路、第二管路均设于所述壳体外壁;所述第一管路一端与所述第二负压室连通,另一端通过所述手滑阀与所述第二管路连通;所述第三管路一端穿设所述隔板与所述第一负压室连通,另一端与所述第二管路连通;所述手滑阀用于控制所述第一管路、第二管路、第三管路将所述第一负压室、第二负压室连通或控制所述第二管路、第三管路将所述第一负压室与外界连通;
负压接入开关,所述负压接入开关与所述第二负压室连接,所述负压接入开关用于控制外接真空源与所述第二负压室的通断;
负压表,所述负压表用于计量所述负压室内的负压。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吸附口自动启闭的真空吸盘,其特征在于,所述负压室包括:
隔板,所述隔板设于所述负压室内将所述负压室分隔为第一负压室、第二负压室;所述第一负压室内设有栅格,所述栅格将所述第一负压室分隔为至少两个独立气室,所述抽真空口与所述独立气室连通;
通气控制组件,所述通气控制组件与所述独立气室对应设置,所述通气控制组件包括第一管路、第二管路、第三管路、手滑阀,所述第一管路、第二管路均设于所述壳体外壁;所述第一管路一端与所述第二负压室连通,另一端通过所述手滑阀与所述第二管路连通;所述第三管路一端穿设所述隔板与所述独立气室连通,另一端与所述第二管路连通;所述手滑阀用于控制所述第一管路、第二管路、第三管路将所述独立气室、第二负压室连通或控制所述第二管路、第三管路将所述独立气室与外界连通;
负压接入开关,所述负压接入开关与所述第二负压室连接,所述负压接入开关用于控制外接真空源与所述第二负压室的通断;
负压表,所述负压表用于计量所述负压室内的负压。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吸附口自动启闭的真空吸盘,其特征在于,所述吸板包括用于安装密封条和/或防滑垫的安装槽,所述安装槽将两相邻所述吸附通道分隔;包括增厚板,所述增厚板覆盖所述吸板外侧,所述增厚板设有与所述吸附口对应的避位孔;所述增厚板设有用于安装密封条和/或防滑垫的安装槽,所述安装槽将两相邻所述避位孔分隔。
8.一种吸附口自动启闭的真空吸盘,其特征在于,包括吸板,所述吸板设有吸附通道,所述吸附通道内设有弹性涨缩件,所述弹性涨缩件将所述吸附通道分隔为第一腔体、第二腔体,所述弹性涨缩件开设有将所述第一腔体、第二腔体连通的通气孔;所述吸附通道一端设有与所述第一腔体连通的吸附口、另一端设有与所述第二腔体连通的抽真空口;所述抽真空口接通负压:
当所述吸附口未有工件覆盖时,所述弹性涨缩件在所述第一腔体内气压大于所述第二腔体内气压的状态下发生使所述通气孔贴附所述吸附通道内壁和/或所述弹性涨缩件封堵所述抽真空口的形变
当所述吸附口具有工件覆盖时,所述第一腔体、第二腔体气压大致均衡,所述弹性涨缩件大致不产生形变,所述吸附口、第一腔体、通气孔、第二腔体、抽真空口保持连通;
当所述吸附口具有部分工件覆盖时,所述弹性涨缩件在所述第一腔体气压略大于所述第二腔体气压的状态下发生使所述通气孔趋向贴附所述吸附通道内壁和/或所述弹性涨缩件趋向封堵所述抽真空口的形变。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吸附口自动启闭的真空吸盘,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涨缩件为气囊,所述吸附通道内设有用于压装固定所述气囊的通孔螺塞;所述通孔螺塞将所述气囊的进气口与所述吸附口连接;所述通孔螺塞设有向所述抽真空口方向延伸的延长段,所述延长段外形与所述气囊大致拟形,且所述延长段与所述气囊之间具有第一分隔间隙,所述抽真空口朝出口方向为口径逐渐缩小的缩口结构。
10.一种吸附口自动启闭的真空吸盘,其特征在于,包括吸板,所述吸板设有吸附通道,所述吸附通道内设有气囊,所述气囊将所述吸附通道分隔为第一腔体、第二腔体,所述气囊开设有将所述第一腔体、第二腔体连通的通气孔;所述第二腔体内设有用于支撑所述气囊的支撑件,所述支撑件设有与所述第二腔体连通的导气孔;所述支撑件外形与所述气囊内腔大致拟形,且所述支撑件与所述气囊之间具有第二分隔间隙,所述支撑件的导气孔位置与所述气囊的通气孔位置错位设置;所述吸附通道一端设有与所述第一腔体连通的吸附口、另一端设有与所述第二腔体连通的抽真空口;所述抽真空口接通负压:
当所述吸附口未有工件覆盖时,所述气囊在所述第一腔体内气压大于所述第二腔体内气压的状态下发生使所述通气孔闭合和/或封堵所述导气孔的形变
当所述吸附口具有工件覆盖时,所述第一腔体、第二腔体气压大致均衡,所述气囊大致不产生形变,所述吸附口、第一腔体、通气孔、第二腔体、导气孔、抽真空口保持连通;
当所述吸附口具有部分工件覆盖时,所述气囊在所述第一腔体气压略大于所述第二腔体气压的状态下发生使所述通气孔趋向闭合和/或所述气囊趋向封堵所述导气孔的形变。
CN202122395609.1U 2021-09-30 2021-09-30 一种吸附口自动启闭的真空吸盘 Active CN21592026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395609.1U CN215920266U (zh) 2021-09-30 2021-09-30 一种吸附口自动启闭的真空吸盘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395609.1U CN215920266U (zh) 2021-09-30 2021-09-30 一种吸附口自动启闭的真空吸盘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5920266U true CN215920266U (zh) 2022-03-01

Family

ID=8040621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2395609.1U Active CN215920266U (zh) 2021-09-30 2021-09-30 一种吸附口自动启闭的真空吸盘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5920266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3387264A (zh) 一种真空吸附装置
CN111702671A (zh) 一种有阀免堵吸盘
CN215101411U (zh) 一种真空吸盘
CN111716379A (zh) 一种无阀免堵吸盘
CN215920266U (zh) 一种吸附口自动启闭的真空吸盘
CN108177975A (zh) 真空吸附装置
CN108443538A (zh) 真空吸附装置及其吸气控制阀
CN216098583U (zh) 一种新型真空吸盘
CN113814768A (zh) 吸盘装置
CN211693532U (zh) 一种两通阀
CN212763525U (zh) 一种无阀免堵吸盘
CN216104768U (zh) 一种多吸盘的吸盘模组、吸具及机器人
KR102411453B1 (ko) 흡착 유닛, 흡착 유닛 제어방법 및 흡착장치
CN220051887U (zh) 一种多点式真空吸盘
US4532670A (en) Vacuum booster and filter
JP2670856B2 (ja) 圧縮空気乾燥装置
CN208381394U (zh) 真空吸附装置及其吸气控制阀
CN217890286U (zh) 一种用于薄板型材的真空吸附装置
KR101362928B1 (ko) 에어스프링 방진기
CN210081291U (zh) 一种用于提高零件刚性的柔性减振装置
CN207810713U (zh) 真空吸附装置
CN110039467B (zh) 自密封真空吸盘
CN116572277A (zh) 一种多点式真空吸盘
CN218294459U (zh) 一种气控双联流量放大器
CN218754464U (zh) 多点式真空吸盘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