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911349U - 一种双重驱动的开关 - Google Patents

一种双重驱动的开关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5911349U
CN215911349U CN202122466613.2U CN202122466613U CN215911349U CN 215911349 U CN215911349 U CN 215911349U CN 202122466613 U CN202122466613 U CN 202122466613U CN 215911349 U CN215911349 U CN 21591134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witch
plate
switch module
swing
block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2466613.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聂顺祥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Junon Songtian Electrical Applianc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Junon Songtian Electrical Applianc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Junon Songtian Electrical Applianc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Junon Songtian Electrical Applianc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2466613.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591134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591134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591134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Tumbler Switch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双重驱动的开关,包括开关模块,开关模块设有动触点跷板及用于驱动动触点跷板的摆动块;还包括与摆动块同轴线摆动的开关板,摆动块形成有分布在摆动块的摆动轴线两侧的翼板,翼板与开关板的背部贴靠连接,摆动块形成有连接孔,开关板的背部形成有驱动拨杆,驱动拨杆与连接孔适配连接。本实用新型的开关对安装环境的适应性好,工作性能稳定,装配简单且方便使用。

Description

一种双重驱动的开关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墙壁开关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双重驱动的开关。
背景技术
目前,家居内都安装有开关,开关用于控制照明灯具或其它电器,开关内设有开关模块及底座,底座用于通过螺钉固定在墙壁上或嵌入于墙壁内的底盒的前侧,开关模块安装在底座上,开关模块设有动触点跷板及摆动块,摆动块在摆动时能够使动触点跷板摆动,于是动触点跷板的两端能够切换接触或离开对应的静触点,静触点通过开关模块的接线装置与电线连接,开关的外部设有开关板,开关板能够摆动,开关板的背部贴靠着摆动块,于是用户通过按拨开关板就能够控制摆动块,从而实现开关操作;但是由于墙壁不平或者底盒变形,导致在锁紧上述的螺钉之后,底座出现较大幅度的变形现象,使摆动块与开关板的相对位置出现误差,结果导致开关板的背部与摆动块接触不良,在按拨开关板的时候,容易导致开关操作失灵,现有技术的开关对安装环境的适应性差,工作性能不稳定,所以现有技术的开关有必要进行改进。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双重驱动的开关,它的对安装环境的适应性好,工作性能稳定。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的。
本实用新型公开的双重驱动的开关,包括开关模块,所述开关模块设有动触点跷板及用于驱动所述动触点跷板的摆动块;其中,还包括与所述摆动块同轴线摆动的开关板,所述摆动块形成有分布在所述摆动块的摆动轴线两侧的翼板,所述翼板与所述开关板的背部贴靠连接,所述摆动块形成有连接孔,所述开关板的背部形成有驱动拨杆,所述驱动拨杆与所述连接孔适配连接。
优选地,所述连接孔内形成有内缩口,所述驱动拨杆的后端部与所述内缩口适配贴靠连接。
优选地,所述驱动拨杆的前端部形成有支撑板,所述支撑板的前端与所述开关板的背面连接,所述支撑板、所述驱动拨杆及所述开关板一体化设置。
优选地,所述开关板的背部形成有凸筋板,所述凸筋板与对应的所述翼板贴靠连接。
优选地,所述开关模块设有开关模块壳及盖座,所述动触点跷板设置在所述开关模块壳与所述盖座围成的腔体内,所述盖座形成有第一铰接孔,所述摆动块形成有第一凸销,所述第一凸销与对应的所述第一铰接孔适配连接,所述盖座形成有用于限制所述摆动块的摆动幅度的挡板部,所述摆动块形成有限位凸台,所述限位凸台与所述翼板对应设置,所述限位凸台能够与对应的所述挡板部接触。
优选地,本实用新型的开关还包括底座,所述底座形成有卡槽及定位柱,所述开关模块壳形成有凸片,所述盖座形成有安装孔,所述盖座与所述开关模块壳扣接,所述凸片与对应的所述卡槽连接,所述定位柱穿过所述开关模块壳设置;还包括定位螺钉,所述定位螺钉穿过所述安装孔设置,所述定位螺钉与所述定位柱螺接,所述盖座通过所述定位螺钉与所述底座固定连接。
优选地,所述开关板的正面设有荧光条。
优选地,所述开关板形成有插孔,所述荧光条适配插装在所述插孔内,所述荧光条形成有后台阶,所述插孔内形成有内台阶,所述后台阶与对应的所述内台阶贴靠连接。
优选地,所述插孔的内壁形成有凸齿部,所述凸齿部与所述荧光条贴靠连接。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较,其有益效果是:通过设置与摆动块同轴线摆动的开关板,摆动块形成有分布在摆动块的摆动轴线两侧的翼板,翼板与开关板的背部贴靠连接,摆动块形成有连接孔,开关板的背部形成有驱动拨杆,驱动拨杆与连接孔适配连接,使得本实用新型的开关对安装环境的适应性好,工作性能稳定。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开关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开关的正面分解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开关的背面分解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开关的正视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的A-A向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4的B-B向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开关模块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的开关模块的分解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的摆动块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0为依据图9的正视结构示意图。
图11为图10的C-C向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12为依据图9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13为图12的D-D向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14为本实用新型的摆动块与驱动拨杆组合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15为本实用新型的开关板的背面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6为本实用新型的荧光条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7为本实用新型的开关板的正面局部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8为本实用新型的底座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标号说明:1-底座;11-卡槽;12-定位柱;2-开关模块;21-动触点跷板;22-拨舌;23-静触点;24-公共触点;25-接线装置;26-弹簧;27-摆动块;271-翼板;272-第一凸销;273-套盖腔;274-连接孔;2741-内缩口;2742-上喇叭口部;2743-下喇叭口部;275-限位凸台;28-盖座;281-第一铰接孔;282-挡板部;283-安装孔;284-扣耳片;29-开关模块壳;291-凸片;3-中盒;31-第二凸销;4-开关板;401-插孔;4011-内台阶;4012-凸齿部;41-驱动拨杆;411-支撑板;42-凸筋板;43-第二铰接孔;5-荧光条;51-后台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描述。
本实用新型的双重驱动的开关,如图1至图3所示,包括开关模块2,如图6至图8所示,开关模块2设有动触点跷板21及用于驱动上述的动触点跷板21的摆动块27,具体地说,开关模块2还包括接线装置25,接线装置25与对应的静触点23或公共触点24接通连接,举例地,图8所示的开关模块2设有三个接线装置25,如图6所示,其中两个接线装置25分别与对应的静触点23接通连接,另外一个接线装置25与公共触点24接通连接,公共触点24作为动触点跷板21的摆动支点,更具体地说,如图9所示,摆动块27形成有套盖腔273,套盖腔273单端封闭,如图6所示,套盖腔273内滑动连接有拨舌22,拨舌22与套盖腔273的底部之间设有弹簧26;如图6所示,于是当摆动块27摆动时,拨舌22跟随摆动块27摆动,拨舌22的尖端通过弹簧26的弹性力保持压在动触点跷板21上,在图6的视觉方向下,在拨舌22的尖端从公共触点24的上侧摆动至公共触点24的下侧的过程中,拨舌22先是回缩,同时弹簧26进一步被弹性压缩变形,当拨舌22的尖端滑过正对公共触点24位置之后,弹簧26的弹性力将拨舌22推出,使得拨舌22能够推动上述的动触点跷板21顺时针摆动而切换至与位于靠下位置的静触点23接触,动触点跷板21通过弹簧26的弹性力保持压在对应的静触点23上,从而保证动触点跷板21与对应的静触点23良好接触;以上描述为现有技术,亦非本实用新型的重点,故不再作详述。
如图1至图6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开关还包括与摆动块27同轴线摆动的开关板4,如图9和图10所示,摆动块27形成有分布在摆动块27的摆动轴线两侧的翼板271,图10中所示的第一凸销272的轴线为摆动块27的摆动轴线,如图6所示,翼板271与开关板4的背部贴靠连接,如图9、图11及图12所示,摆动块27形成有连接孔274,如图15所示,开关板4的背部形成有驱动拨杆41,如图5及图6所示,驱动拨杆41与连接孔274适配连接。如图6所示,在摆动块27与开关板4的相对安装位置准确的情况下,由于翼板271与开关板4的背部贴靠连接,所以用手指按拨开关板4就能够带动摆动块27摆动,从而实现开关操作,而假设当摆动块27与开关板4的相对安装位置出现较大误差时,使得开关板4离开了翼板271,但是由于驱动拨杆41与连接孔274适配连接,驱动拨杆41和开关板4一起同步摆动,于是驱动拨杆41还是能够拨动摆动块27,从而实现开关操作,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驱动拨杆41和开关板4的能与翼板271接触的部位两种驱动摆动块27的结构,实现了开关的双重驱动,使得本实用新型的开关对安装环境的适应性好,工作性能稳定。
进一步地,如图12和图13所示,连接孔274内形成有内缩口2741,具体地说,在图13的视觉方向下,连接孔274的内壁形成有上喇叭口部2742及下喇叭口部2743,上喇叭口部2742与下喇叭口部2743的连接处形成了内缩口2741,如图14所示,驱动拨杆41的后端部与内缩口2741适配贴靠连接(所说的“后端部”是对于站立在开关正前方的用户而言的),从图14可以看出,通过设置内缩口2741,使得驱动拨杆41与摆动块27的接触面积大幅减小,在驱动拨杆41与摆动块27存在较大的安装位置误差时,也可以通过驱动拨杆41的弹性变形补偿上述的安装位置误差,换句话说,设置上喇叭口部2742及下喇叭口部2743给驱动拨杆41让出了相对移位的空间,因上述的安装位置误差而导致驱动拨杆41与摆动块27在摆动时存在相对移动,但是由于驱动拨杆41与摆动块27的接触面积小,于是驱动拨杆41与摆动块27之间的摩擦力也减小了,从而有利于使开关板4至动触点跷板21的传动机构灵活动作。
进一步地,如图15所示,驱动拨杆41的前端部形成有支撑板411,支撑板411的前端与开关板4的背面连接,支撑板411、驱动拨杆41及开关板4一体化设置,从而有利于加强驱动拨杆41抗弯性能,避免驱动拨杆41容易折断。
进一步地,如图15所示,开关板4的背部形成有凸筋板42,凸筋板42有利于增强开关板4的强度,避免开关板4容易弯曲变形或在使用过程中破裂,如图6和图14所示,凸筋板42与对应的翼板271贴靠连接,由于凸筋板42部位的强度较大,所以在开关长期使用的过程中,即使凸筋板42受到翼板271碰撞的次数很多,也不会导致开关板4破裂损坏。
进一步地,如图7和图8所示,开关模块2设有开关模块壳29及盖座28,动触点跷板21设置在开关模块壳29与盖座28围成的腔体内,更具体地说,静触点23、公共触点24及接线装置25也是设置在开关模块壳29与盖座28围成的腔体内,盖座28形成有第一铰接孔281,摆动块27形成有第一凸销272,第一凸销272与对应的第一铰接孔281适配连接,于是摆动块27能够绕第一铰接孔281的轴线摆动;在图7的视觉方向下,摆动块27的下部穿过盖座28并潜入在开关模块壳29与盖座28围成的腔体内;如图8所示,盖座28形成有用于限制摆动块27的摆动幅度的挡板部282,如图9所示,摆动块27形成有限位凸台275,限位凸台275与翼板271对应设置,如图7所示,限位凸台275能够与对应的挡板部282接触,也就是说,当限位凸台275摆动至与对应的挡板部282接触时,动触点跷板21相应地完成切换开关动作,通过设置挡板部282,在保证开关切换功能的前提下,有利于可以减小摆动块27的摆动幅度设置,从而使本实用新型的开关的开关切换动作轻快。
进一步,如图1至图6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开关还包括底座1,底座1的四角处形成有通孔,采用螺钉穿过上述的通孔,就能够将底座1与墙壁或柜壁固定,如图18所示,底座1形成有卡槽11及定位柱12,如图8所示,开关模块壳29形成有凸片291,盖座28形成有安装孔283;盖座28与开关模块壳29扣接,具体是盖座28的左右两侧形成有扣耳片284,开关模块壳29的左右两侧外壁上形成有凸块,扣耳片284与对应的上述的凸块扣接;如图2所示,凸片291与对应的卡槽11连接,定位柱12穿过开关模块壳29设置;本实用新型的开关还包括定位螺钉210,定位螺钉210穿过安装孔283设置,定位螺钉210与定位柱12螺接,盖座28通过定位螺钉210与底座1固定连接,通过设置卡槽11对凸片291的定位作用,开关模块2可以只通过一个定位螺钉210就能与底座1可靠固定,上述结构设置使得开关模块2安装简便快捷。
进一步地,如图1所示,开关板4的正面设有荧光条5,荧光条5在黑暗环境中发光,方便用户在黑暗环境中容易找到开关板4。
进一步地,如图17所示,开关板4形成有插孔401,如图1所示,荧光条5适配插装在插孔401内,如图16所示,荧光条5形成有后台阶51,如图17所示,插孔401内形成有内台阶4011,后台阶51与对应的内台阶4011贴靠连接,通过设置内台阶4011,使得荧光条5在插装到插孔401内时得到限位,有利于使荧光条5的前端可以与开关板4齐平。
进一步地,如图17所示,插孔401的内壁形成有凸齿部4012,凸齿部4012与荧光条5贴靠连接,于是凸齿部4012与荧光条5的侧面相互挤压,从而增大荧光条5所受到的静摩擦力,避免荧光条5在使用过程中脱出。
如图1至图6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开关还可以包括中盒3,中盒3与底座1通过对应的扣接结构连接,如图2所示,中盒3形成有第二凸销31,如图15所示,开关板4的背部形成有支耳,上述的支耳对应形成有第二铰接孔43,第二凸销31与对应的第二铰接孔43适配连接,第二铰接孔43与第一铰接孔281同轴线设置,于是使得开关板4与摆动块27同轴线摆动,中盒3用于容置开关模块2。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开关对安装环境的适应性好,工作性能稳定,装配简单且方便使用。

Claims (9)

1.一种双重驱动的开关,包括开关模块(2),所述开关模块(2)设有动触点跷板(21)及用于驱动所述动触点跷板(21)的摆动块(27);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与所述摆动块(27)同轴线摆动的开关板(4),所述摆动块(27)形成有分布在所述摆动块(27)的摆动轴线两侧的翼板(271),所述翼板(271)与所述开关板(4)的背部贴靠连接,所述摆动块(27)形成有连接孔(274),所述开关板(4)的背部形成有驱动拨杆(41),所述驱动拨杆(41)与所述连接孔(274)适配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双重驱动的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孔(274)内形成有内缩口(2741),所述驱动拨杆(41)的后端部与所述内缩口(2741)适配贴靠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双重驱动的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拨杆(41)的前端部形成有支撑板(411),所述支撑板(411)的前端与所述开关板(4)的背面连接,所述支撑板(411)、所述驱动拨杆(41)及所述开关板(4)一体化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双重驱动的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关板(4)的背部形成有凸筋板(42),所述凸筋板(42)与对应的所述翼板(271)贴靠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双重驱动的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关模块(2)设有开关模块壳(29)及盖座(28),所述动触点跷板(21)设置在所述开关模块壳(29)与所述盖座(28)围成的腔体内,所述盖座(28)形成有第一铰接孔(281),所述摆动块(27)形成有第一凸销(272),所述第一凸销(272)与对应的所述第一铰接孔(281)适配连接,所述盖座(28)形成有用于限制所述摆动块(27)的摆动幅度的挡板部(282),所述摆动块(27)形成有限位凸台(275),所述限位凸台(275)与所述翼板(271)对应设置,所述限位凸台(275)能够与对应的所述挡板部(282)接触。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双重驱动的开关,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底座(1),所述底座(1)形成有卡槽(11)及定位柱(12),所述开关模块壳(29)形成有凸片(291),所述盖座(28)形成有安装孔(283),所述盖座(28)与所述开关模块壳(29)扣接,所述凸片(291)与对应的所述卡槽(11)连接,所述定位柱(12)穿过所述开关模块壳(29)设置;还包括定位螺钉(210),所述定位螺钉(210)穿过所述安装孔(283)设置,所述定位螺钉(210)与所述定位柱(12)螺接,所述盖座(28)通过所述定位螺钉(210)与所述底座(1)固定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双重驱动的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关板(4)的正面设有荧光条(5)。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双重驱动的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关板(4)形成有插孔(401),所述荧光条(5)适配插装在所述插孔(401)内,所述荧光条(5)形成有后台阶(51),所述插孔(401)内形成有内台阶(4011),所述后台阶(51)与对应的所述内台阶(4011)贴靠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双重驱动的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插孔(401)的内壁形成有凸齿部(4012),所述凸齿部(4012)与所述荧光条(5)贴靠连接。
CN202122466613.2U 2021-10-13 2021-10-13 一种双重驱动的开关 Active CN21591134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466613.2U CN215911349U (zh) 2021-10-13 2021-10-13 一种双重驱动的开关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466613.2U CN215911349U (zh) 2021-10-13 2021-10-13 一种双重驱动的开关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5911349U true CN215911349U (zh) 2022-02-25

Family

ID=8031217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2466613.2U Active CN215911349U (zh) 2021-10-13 2021-10-13 一种双重驱动的开关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591134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2987493B2 (ja) スイッチの接続構造
JP2001332358A (ja) コネクタ装置
JP2001210176A (ja) プッシュオンスイッチおよびそれを装着した電子機器、ならびにその装着方法
US4431879A (en) Illumination-type pushbutton switch construction
KR101702548B1 (ko) 스위치 장치
CN215911349U (zh) 一种双重驱动的开关
JP3250964B2 (ja) スイッチ
CN113793770A (zh) 一种双重驱动的开关
US20090032381A1 (en) Switch with electrical member supported in elastic folded contact
EP0184186B1 (en) Push-button switch
US6051800A (en) Snap action switch
KR20080050666A (ko) 차량용 아이피 스위치
EP1363301B1 (en) Power-supply switch device with detection switch
US5099095A (en) Lever switch device
CN219832485U (zh) 一种按钮开关
CN219677098U (zh) 墙壁开关
CN212062247U (zh) 按键式开关及门铃开关
CN210156300U (zh) 一种弹片式翘板按键面板
CN209880444U (zh) 按键开关及车载冰箱
JP3020252B2 (ja) ピアノハンドル式スイッチ
CN214043501U (zh) 一种新型多挡位拨动开关
CN214203486U (zh) 一种新型的触片摆动结构
CN218447685U (zh) 一种快速安装键帽的开关
CN211654662U (zh) 一种墙壁开关装置
JPS6322594Y2 (zh)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