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909742U - 换热片、板式换热器及换热系统 - Google Patents

换热片、板式换热器及换热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5909742U
CN215909742U CN202121203703.6U CN202121203703U CN215909742U CN 215909742 U CN215909742 U CN 215909742U CN 202121203703 U CN202121203703 U CN 202121203703U CN 215909742 U CN215909742 U CN 21590974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ub
straight line
segment
line segment
heat exchang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1203703.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何林
罗建飞
李华松
赵树男
李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Original Assignee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filed Critical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Priority to CN202121203703.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590974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590974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590974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Heat-Exchange Devices With Radiators And Conduit Assembli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换热片、板式换热器及换热系统。其中,换热片包括:主换热区域,主换热区域具有间隔设置的多个凸部和多个凹部,各个凸部凸出于凹部设置;换热片的凸部具有用于与位于该换热片一侧的换热片的凹部连接的第一连接面,换热片的凹部具有用于与位于该换热片另一侧的换热片的凸部连接的第二连接面;其中,第一连接面为由多个第一直线段和多个第一弧线段围绕形成的平面,相邻的两个第一直线段之间通过第一弧线段连接;和/或,第二连接面为由多个第二直线段和多个第二弧线段围绕形成的平面,相邻的两个第二直线段之间通过第二弧线段连接。本实用新型解决了现有技术中板式换热器内的流通阻力较大、换热能力较差的问题。

Description

换热片、板式换热器及换热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板式换热器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换热片、板式换热器及换热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能源短缺越来越制约着人类生活和工业发展,在大力开发新能源的同时,加大节能减排的力度也是应对能源危机的重要举措。具体地,板式换热器作为一种高效、紧凑式的新型换热设备,是换热器中的佼佼者。板式换热器具有传热效率高、体积小、重量轻、污垢系数低、拆卸方便、板片品种多、使用范围广等优点。通常地,板式换热器由一组长方形的薄金属传热板片组成,换热器的各板面之间形成许多小流通断面,通过板片进行热量交换。
然而,现有技术中的板式换热器的流通阻力较大而换热能力较差,从而导致板式换热器的换热效率较低。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换热片、板式换热器及换热系统,以解决现有技术中板式换热器内的流通阻力较大、换热能力较差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换热片,包括:主换热区域,主换热区域具有间隔设置的多个凸部和多个凹部,各个凸部凸出于凹部设置;换热片的凸部具有用于与位于该换热片一侧的换热片的凹部连接的第一连接面,换热片的凹部具有用于与位于该换热片另一侧的换热片的凸部连接的第二连接面;其中,第一连接面为由多个第一直线段和多个第一弧线段围绕形成的平面,相邻的两个第一直线段之间通过第一弧线段连接;和/或,第二连接面为由多个第二直线段和多个第二弧线段围绕形成的平面,相邻的两个第二直线段之间通过第二弧线段连接。
进一步地,相邻的两个第一弧线段之间通过至少一个第一直线段连接;和/或,相邻的两个第二弧线段之间通过至少一个第二直线段连接。
进一步地,各第一弧线段所对应的圆角为90°;和/或,各第二弧线段所对应的圆角为90°。
进一步地,各第一直线段的长度d1与各第一弧线段的半径R1之间满足:d1≥2R1;和/或,各第二直线段的长度d2与各第二弧线段的半径R2之间满足:d2≥2R2
进一步地,多个第一直线段包括第一子直线段、第二子直线段、第三子直线段及第四子直线段,第一子直线段与第三子直线段相互平行设置且与第二子直线段之间呈第一预设夹角设置,第二子直线段与第四子直线段相互平行设置;和/或,多个第二直线段包括第五子直线段、第六子直线段、第七子直线段及第八子直线段,第五子直线段与第七子直线段相互平行设置且与第六子直线段之间呈第二预设夹角设置,第六子直线段与第八子直线段相互平行设置。
进一步地,多个第一弧线段包括第一子弧线段、第二子弧线段、第三子弧线段及第四子弧线段,第一子直线段通过第一子弧线段与第二子直线段连接,第二子直线段通过第二子弧线段与第三子直线段连接,第三子直线段通过第三子弧线段与第四子直线段连接,第四子直线段通过第四子弧线段与第一子直线段连接;和/或,多个第二弧线段包括第五子弧线段、第六子弧线段、第七子弧线段及第八子弧线段,第五子直线段通过第五子弧线段与第六子直线段连接,第六子直线段通过第六子弧线段与第七子直线段连接,第七子直线段通过第七子弧线段与第八子直线段连接,第八子直线段通过第八子弧线段与第五子直线段连接。
进一步地,沿换热片内流体的流动方向,换热片上部分相邻的第一连接面和第二连接面之间具有第一预设高度差S1,部分相邻的第一连接面和第二连接面之间具有第二预设高度差S2,第一预设高度差S1小于第二预设高度差S2
进一步地,形成第一预设高度差S1的相邻的第一连接面和第二连接面之间形成第一组连接面,形成第二预设高度差S2的相邻的第一连接面和第二连接面之间形成第二组连接面,沿换热片内流体的流动方向,每相邻的两个第二组连接面之间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一组连接面。
进一步地,沿预设方向L,预设方向L垂直于各换热片内流体的流动方向,换热片上每相邻的第一连接面和第二连接面之间具有第三预设高度差S3
进一步地,第二预设高度差S2等于第三预设高度差S3;或者,第一预设高度差S1等于第三预设高度差S3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板式换热器,包括沿板式换热器的厚度方向间隔设置的多个换热片;其中,换热片为上述的换热片。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换热系统,包括上述的板式换热器。
应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换热片上凸部的第一连接面与另一个换热片的第二连接面连接,换热片上凹部的第二连接面与另一个换热片的第一连接面连接,以实现该换热片与位于其两侧的两个换热片的连接。其中,第一连接面为由多个第一直线段和多个第一弧线段围绕形成的平面,相邻的两个第一直线段之间通过第一弧线段连接;和/或,第二连接面为由多个第二直线段和多个第二弧线段围绕形成的平面,相邻的两个第二直线段之间通过第二弧线段连接。这样,由于强化换热的关键点在于边界层的分离,而降低流通阻力的关键点在于减少流体湍流,而第一连接面和/或第二连接面内的上述设置不仅加强了边界层的分离,且减少了流体湍流,进而使得换热片的流通阻力和换热能力均得到改善,解决了现有技术中板式换热器内的流通阻力较大、换热能力较差的问题,降低了板式换热器运行过程中内部的流通阻力,提升了换热能力。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换热片的实施例的两个换热片装配后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了图1中的换热片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示出了图2中的换热片的俯视图;
图4示出了图3中的换热片的A处放大示意图;
图5示出了图3中的换热片的B处放大示意图;
图6示出了图2中的换热片的俯视图;
图7示出了图6的换热片的C-C向剖视图;
图8示出了图6的换热片的D-D向剖视图;
图9示出了图6的换热片的E-E向剖视图;以及
图10示出了图6的换热片的F-F向剖视图。
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
10、换热片;11、主换热区域;12、凸部;121、第一连接面;13、凹部;131、第二连接面;20、第一直线段;21、第一子直线段;22、第二子直线段;23、第三子直线段;24、第四子直线段;30、第一弧线段;31、第一子弧线段;32、第二子弧线段;33、第三子弧线段;34、第四子弧线段;40、第二直线段;41、第五子直线段;42、第六子直线段;43、第七子直线段;44、第八子直线段;50、第二弧线段;51、第五子弧线段;52、第六子弧线段;53、第七子弧线段;54、第八子弧线段;60、换热流道。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需要指出的是,除非另有指明,本申请使用的所有技术和科学术语具有与本申请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相同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使用的方位词如“上、下”通常是针对附图所示的方向而言的,或者是针对竖直、垂直或重力方向上而言的;同样地,为便于理解和描述,“左、右”通常是针对附图所示的左、右;“内、外”是指相对于各部件本身的轮廓的内、外,但上述方位词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板式换热器内的流通阻力较大、换热能力较差的问题,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换热片、板式换热器及换热系统。
如图1至图10所示,换热片包括主换热区域11。主换热区域11具有间隔设置的多个凸部12和多个凹部13,各个凸部12凸出于凹部13设置.换热片10的凸部12具有用于与位于该换热片10一侧的换热片10的凹部13连接的第一连接面121,换热片10的凹部13具有用于与位于该换热片10另一侧的换热片10的凸部12连接的第二连接面131。其中,第一连接面121为由多个第一直线段20和多个第一弧线段30围绕形成的平面,相邻的两个第一直线段20之间通过第一弧线段30连接;和/或,第二连接面131为由多个第二直线段40和多个第二弧线段50围绕形成的平面,相邻的两个第二直线段40之间通过第二弧线段50连接。
应用本实施的技术方案,换热片10上凸部12的第一连接面121与另一个换热片10的第二连接面131连接,换热片10上凹部13的第二连接面131与另一个换热片10的第一连接面121连接,以实现该换热片10与位于其两侧的两个换热片10的连接。其中,第一连接面121为由多个第一直线段20和多个第一弧线段30围绕形成的平面,相邻的两个第一直线段20之间通过第一弧线段30连接;和/或,第二连接面131为由多个第二直线段40和多个第二弧线段50围绕形成的平面,相邻的两个第二直线段40之间通过第二弧线段50连接。这样,由于强化换热的关键点在于边界层的分离,而降低流通阻力的关键点在于减少流体湍流,而第一连接面和/或第二连接面内的上述设置不仅加强了边界层的分离,且减少了流体湍流,进而使得换热片的流通阻力和换热能力均得到改善,解决了现有技术中板式换热器内的流通阻力较大、换热能力较差的问题,降低了板式换热器运行过程中内部的流通阻力,提升了换热能力。
可选地,相邻的两个第一弧线段30之间通过至少一个第一直线段20连接。这样,上述设置使得两个第一弧线段30之间的第一直线段20的设置个数更加灵活,以满足不同的使用需求和工况。同时,上述设置降低了第一连接面121的加工成本和难度。
在本实施例中,相邻的两个第一弧线段30之间通过一个第一直线段20连接。这样,上述设置使得第一弧线段30和第一直线段20间隔设置,进而使得第一连接面121的结构更加简单,容易加工、实现。
可选地,相邻的两个第二弧线段50之间通过至少一个第二直线段40连接。这样,上述设置使得两个第二弧线段50之间的第二直线段40的设置个数更加灵活,以满足不同的使用需求和工况。同时,上述设置降低了第二连接面131的加工成本和难度。
在本实施例中,相邻的两个第二弧线段50之间通过一个第二直线段40连接。这样,上述设置使得第二弧线段50和第二直线段40间隔设置,进而使得第二连接面131的结构更加简单,容易加工、实现。
在本实施例中,各第一弧线段30所对应的圆角为90°,且各第二弧线段50所对应的圆角为90°。这样,上述设置使得第一弧线段30和第二弧线段50形成倒圆角结构,进一步避免流体在第一弧线段30和第二弧线段50处发生湍流而增大流体的流通阻力。同时,上述设置使得第一弧线段30和第二弧线段50的结构更加简单,容易加工、实现。
需要说明的是,各第一弧线段30所对应的圆角不限于此,可根据工况和使用需求进行调整。可选地,第一弧线段30所对应的圆角为60°、或75°、或120°、或135°。
需要说明的是,各第二弧线段50所对应的圆角不限于此,可根据工况和使用需求进行调整。可选地,第二弧线段50所对应的圆角为60°、或75°、或120°、或135°。
可选地,各第一直线段20的长度d1与各第一弧线段30的半径R1之间满足:d1≥2R1。这样,第一弧线段30的半径R1的取值不仅影响板式换热器的换热性能,且若半径R1过大会导致第一直线段20和第一弧线段30的连接处过渡不光滑,不仅增加了加工难度,且存在连接处产生裂缝的风险。
可选地,各第二直线段40的长度d2与各第二弧线段50的半径R2之间满足:d2≥2R2。这样,第二弧线段50的半径R2的取值不仅影响板式换热器的换热性能,且若半径R2过大会导致第二直线段40和第二弧线段50的连接处过渡不光滑,不仅增加了加工难度,且存在连接处产生裂缝的风险。
如图4所示,多个第一直线段20包括第一子直线段21、第二子直线段22、第三子直线段23及第四子直线段24,第一子直线段21与第三子直线段23相互平行设置且与第二子直线段22之间呈第一预设夹角设置,第二子直线段22与第四子直线段24相互平行设置。这样,第一连接面121为四边形,由于流体在第一连接面121和第二连接面131的连接处的四周进行流动,以使流体在该连接处的流动状态得以改变,以减小层流底层的厚度,使得边界层得到充分地分离,进而提升了板式换热器的换热能力。
具体地,流体在换热片10的表面存在层流边界层、过渡区与湍流边界层。层流边界层流体内部依靠导热进行热量传递,换热强度低。湍流边界层内部又可分为层流底层与外部湍流区,层流底层以导热为主,湍流区流体微团混合运动为主,导热为辅,主要热阻在层流底层。因此,层流阶段的换热强化原则应以改变流动状态为主,湍流阶段的换热强化原则应是减薄层流底层的厚度,使边界层分离。其中,边界层分离的产生与换热片10和流动速度相关。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子直线段21、第二子直线段22、第三子直线段23及第四子直线段24的长度一致,且第一预设夹角为90°,以使第一连接面121为正方形。
如图5所示,多个第二直线段40包括第五子直线段41、第六子直线段42、第七子直线段43及第八子直线段44,第五子直线段41与第七子直线段43相互平行设置且与第六子直线段42之间呈第二预设夹角设置,第六子直线段42与第八子直线段44相互平行设置。这样,第二连接面131为四边形,由于流体在第一连接面121和第二连接面131的连接处的四周进行流动,以使流体在该连接处的流动状态得以改变,以减小层流底层的厚度,使得边界层得到充分地分离,进而提升了板式换热器的换热能力。
在本实施例中,第五子直线段41、第六子直线段42、第七子直线段43及第八子直线段44,且第二预设夹角为90°,以使第二连接面131为正方形。
如图4所示,多个第一弧线段30包括第一子弧线段31、第二子弧线段32、第三子弧线段33及第四子弧线段34,第一子直线段21通过第一子弧线段31与第二子直线段22连接,第二子直线段22通过第二子弧线段32与第三子直线段23连接,第三子直线段23通过第三子弧线段33与第四子直线段24连接,第四子直线段24通过第四子弧线段34与第一子直线段21连接。这样,由于第一连接面121为正方形,将正方形的四个角设置为倒圆角,能够避免该处发生湍流而增加流体的流通阻力,进一步提升了板式换热器的换热效率。
如图5所示,多个第二弧线段50包括第五子弧线段51、第六子弧线段52、第七子弧线段53及第八子弧线段54,第五子直线段41通过第五子弧线段51与第六子直线段42连接,第六子直线段42通过第六子弧线段52与第七子直线段43连接,第七子直线段43通过第七子弧线段53与第八子直线段44连接,第八子直线段44通过第八子弧线段54与第五子直线段41连接。这样,由于第二连接面131为正方形,将正方形的四个角设置为倒圆角,能够避免该处发生湍流而增加流体的流通阻力,进一步提升了板式换热器的换热效率。
具体地,第一连接面121和第二连接面131均为正方形倒圆角,且第一连接面121和第二连接面131均为焊点(相邻的两个换热片10之间焊接),不同焊点形式的换热性能如表1所示:
表1不同焊点形式下的换热性能
Figure BDA0003093152190000061
经上述对比可知,正方形倒圆角焊点的压降参数低于正方形与鱼骨形焊点,略高于圆形焊点,换热能力提升6.9%,综合换热系数达到各焊点结构最高值。因此,正方形倒圆角焊点形式为可取方案。
如图8所示,沿换热片10内流体的流动方向,换热片10上部分相邻的第一连接面121和第二连接面131之间具有第一预设高度差S1,部分相邻的第一连接面121和第二连接面131之间具有第二预设高度差S2,第一预设高度差S1小于第二预设高度差S2。这样,沿换热片10内流体的流动方向,上述设置能够增强流体扰动,从而达到强化换热效果的目的。
具体地,在焊点结构确定的前提下,通过调整焊点结构,以使焊点结构在流体流动方向的高度呈现高度交替变化,以使流体在该结构下的流线形式更为曲折,对壁面温度边界层的破坏层度更高,更利于换热的充分进行。
可选地,形成第一预设高度差S1的相邻的第一连接面121和第二连接面131之间形成第一组连接面,形成第二预设高度差S2的相邻的第一连接面121和第二连接面131之间形成第二组连接面,沿换热片10内流体的流动方向,每相邻的两个第二组连接面之间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一组连接面。这样,上述设置进一步确保焊点结构在换热片10内流体的流动方向上呈高低交替变化,进而使得第一组连接面和第二组连接面的设置更加灵活,以满足不同的使用需求和工况。
在本实施例中,沿换热片10内流体的流动方向,每相邻的两个第二组连接面之间设置有一个第一组连接面,以使第一组连接面和第二组连接面间隔设置,进而降低了换热片10的加工难度。
如图6、图9及图10所示,沿预设方向L,预设方向L垂直于各换热片10内流体的流动方向,换热片10上每相邻的第一连接面121和第二连接面131之间具有第三预设高度差S3。这样,沿预设方向L,相邻的第一连接面121和第二连接面131之间的第三预设高度差S3一致,进而使得换热片10的结构更加简单,容易加工、实现,降低了换热片10的加工成本。
可选地,第二预设高度差S2等于第三预设高度差S3;或者,第一预设高度差S1等于第三预设高度差S3。这样,由于沿沿换热片10内流体的流动方向,焊点结构呈高低交替变化,则沿预设方向L,部分第三预设高度差S3与第二预设高度差S2一致,部分第三预设高度差S3与第一预设高度差S1一致。
具体地,第一预设高度差S1、第二预设高度差S2及第三预设高度差S3的取值越小,板内流体沿流动方向所产生的压降越大,则换热能力提升,但该值不能太小,应以系统所要求的最高压降为界限调整该值的大小。
具体地,沿板式换热器的厚度方向,相邻的两个换热片10之间焊接,以形成换热流道60,且换热流道60的截面积越小,则压降越大。
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板式换热器(未示出),包括沿板式换热器的厚度方向间隔设置的多个换热片10。其中,换热片10为上述的换热片。
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换热系统(未示出),包括上述的板式换热器。
从以上的描述中,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上述的实施例实现了如下技术效果:
换热片上凸部的第一连接面与另一个换热片的第二连接面连接,换热片上凹部的第二连接面与另一个换热片的第一连接面连接,以实现该换热片与位于其两侧的两个换热片的连接。其中,第一连接面为由多个第一直线段和多个第一弧线段围绕形成的平面,相邻的两个第一直线段之间通过第一弧线段连接;和/或,第二连接面为由多个第二直线段和多个第二弧线段围绕形成的平面,相邻的两个第二直线段之间通过第二弧线段连接。这样,由于强化换热的关键点在于边界层的分离,而降低流通阻力的关键点在于减少流体湍流,而第一连接面和/或第二连接面内的上述设置不仅加强了边界层的分离,且减少了流体湍流,进而使得换热片的流通阻力和换热能力均得到改善,解决了现有技术中板式换热器内的流通阻力较大、换热能力较差的问题,降低了板式换热器运行过程中内部的流通阻力,提升了换热能力。
显然,上述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的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使用的术语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方式,而非意图限制根据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如在这里所使用的,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指出,否则单数形式也意图包括复数形式,此外,还应当理解的是,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术语“包含”和/或“包括”时,其指明存在特征、步骤、工作、器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合。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申请的实施方式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2)

1.一种换热片,其特征在于,包括:
主换热区域(11),所述主换热区域(11)具有间隔设置的多个凸部(12)和多个凹部(13),各个所述凸部(12)凸出于所述凹部(13)设置;换热片(10)的凸部(12)具有用于与位于该换热片(10)一侧的换热片(10)的凹部(13)连接的第一连接面(121),所述换热片(10)的凹部(13)具有用于与位于该换热片(10)另一侧的换热片(10)的凸部(12)连接的第二连接面(131);
其中,所述第一连接面(121)为由多个第一直线段(20)和多个第一弧线段(30)围绕形成的平面,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一直线段(20)之间通过所述第一弧线段(30)连接;和/或,所述第二连接面(131)为由多个第二直线段(40)和多个第二弧线段(50)围绕形成的平面,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二直线段(40)之间通过所述第二弧线段(50)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片,其特征在于,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一弧线段(30)之间通过至少一个所述第一直线段(20)连接;和/或,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二弧线段(50)之间通过至少一个所述第二直线段(40)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片,其特征在于,各所述第一弧线段(30)所对应的圆角为90°;和/或,各所述第二弧线段(50)所对应的圆角为90°。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片,其特征在于,各所述第一直线段(20)的长度d1与各所述第一弧线段(30)的半径R1之间满足:d1≥2R1;和/或,各所述第二直线段(40)的长度d2与各所述第二弧线段(50)的半径R2之间满足:d2≥2R2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片,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第一直线段(20)包括第一子直线段(21)、第二子直线段(22)、第三子直线段(23)及第四子直线段(24),所述第一子直线段(21)与所述第三子直线段(23)相互平行设置且与所述第二子直线段(22)之间呈第一预设夹角设置,所述第二子直线段(22)与所述第四子直线段(24)相互平行设置;和/或,
所述多个第二直线段(40)包括第五子直线段(41)、第六子直线段(42)、第七子直线段(43)及第八子直线段(44),所述第五子直线段(41)与所述第七子直线段(43)相互平行设置且与所述第六子直线段(42)之间呈第二预设夹角设置,所述第六子直线段(42)与所述第八子直线段(44)相互平行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换热片,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第一弧线段(30)包括第一子弧线段(31)、第二子弧线段(32)、第三子弧线段(33)及第四子弧线段(34),所述第一子直线段(21)通过所述第一子弧线段(31)与所述第二子直线段(22)连接,所述第二子直线段(22)通过所述第二子弧线段(32)与所述第三子直线段(23)连接,所述第三子直线段(23)通过所述第三子弧线段(33)与所述第四子直线段(24)连接,所述第四子直线段(24)通过所述第四子弧线段(34)与所述第一子直线段(21)连接;和/或,
所述多个第二弧线段(50)包括第五子弧线段(51)、第六子弧线段(52)、第七子弧线段(53)及第八子弧线段(54),所述第五子直线段(41)通过所述第五子弧线段(51)与所述第六子直线段(42)连接,所述第六子直线段(42)通过所述第六子弧线段(52)与所述第七子直线段(43)连接,所述第七子直线段(43)通过所述第七子弧线段(53)与所述第八子直线段(44)连接,所述第八子直线段(44)通过所述第八子弧线段(54)与所述第五子直线段(41)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片,其特征在于,沿所述换热片(10)内流体的流动方向,所述换热片(10)上部分相邻的所述第一连接面(121)和所述第二连接面(131)之间具有第一预设高度差S1,部分相邻的所述第一连接面(121)和所述第二连接面(131)之间具有第二预设高度差S2,所述第一预设高度差S1小于所述第二预设高度差S2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换热片,其特征在于,形成所述第一预设高度差S1的相邻的第一连接面(121)和第二连接面(131)之间形成第一组连接面,形成所述第二预设高度差S2的相邻的第一连接面(121)和第二连接面(131)之间形成第二组连接面,沿所述换热片(10)内流体的流动方向,每相邻的两个第二组连接面之间设置有至少一个所述第一组连接面。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换热片,其特征在于,沿预设方向L,所述预设方向L垂直于各所述换热片(10)内流体的流动方向,所述换热片(10)上每相邻的所述第一连接面(121)和所述第二连接面(131)之间具有第三预设高度差S3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换热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预设高度差S2等于所述第三预设高度差S3;或者,所述第一预设高度差S1等于所述第三预设高度差S3
11.一种板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沿所述板式换热器的厚度方向间隔设置的多个换热片(10);其中,所述换热片(10)为权利要求1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换热片。
12.一种换热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1所述的板式换热器。
CN202121203703.6U 2021-05-31 2021-05-31 换热片、板式换热器及换热系统 Active CN21590974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203703.6U CN215909742U (zh) 2021-05-31 2021-05-31 换热片、板式换热器及换热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203703.6U CN215909742U (zh) 2021-05-31 2021-05-31 换热片、板式换热器及换热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5909742U true CN215909742U (zh) 2022-02-25

Family

ID=8028739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1203703.6U Active CN215909742U (zh) 2021-05-31 2021-05-31 换热片、板式换热器及换热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5909742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473403B2 (en) Heat exchanger
JP5872859B2 (ja) 熱交換器
WO2015113468A1 (zh) 热交换板和具有该热交换板的板式热交换器
CN111707115A (zh) 一种具有组合换热板片的扩散焊紧凑式换热器
CN104501639B (zh) 非中心对称h型翅片管及其翅片管换热管束
CN110657692B (zh) 一种换热器
CN215909742U (zh) 换热片、板式换热器及换热系统
CN212482206U (zh) 一种具有组合换热板片的扩散焊紧凑式换热器
US20110180247A1 (en) Heat exchanger
CN113154915A (zh) 一种不连续s翅型换热板及pche芯体
CN215832535U (zh) 一种混合肋排换热器芯体及换热器
CN215639000U (zh) 一种板式换热器的换热板片及板式换热器
CN204373484U (zh) 非中心对称h型翅片管结构及其翅片管换热管束
CN221036966U (zh) 新型点波板式换热器
CN213497288U (zh) 便于钎焊的冷却器
CN212006856U (zh) 一种板翅式换热器
CN213631708U (zh) 高粘度流体用冷却器
CN218179730U (zh) 微细波纹板式热交换器
CN212512655U (zh) 一种换热器用双向交错翅片
CN218480949U (zh) 换热器芯体及包括其的印刷电路板式换热器
CN217083429U (zh) 应用于板翅式换热器的封条
CN217764586U (zh) 一种具有翼型突胞的波纹板束
CN213956099U (zh) 一种板式换热器加强板
CN220581664U (zh) 一种变速箱油冷器
CN217131957U (zh) 一种换热器芯体与换热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