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895845U - 一种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5895845U
CN215895845U CN202121566363.3U CN202121566363U CN215895845U CN 215895845 U CN215895845 U CN 215895845U CN 202121566363 U CN202121566363 U CN 202121566363U CN 215895845 U CN215895845 U CN 21589584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oard
display device
interface terminal
plug connector
pl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1566363.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孙吉星
石海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Beijing BOE Display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Beijing BOE Display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Beijing BOE Display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1566363.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589584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589584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589584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Abstract

本公开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该显示装置包括:显示屏,包括显示驱动板,显示驱动板上连接有第一插接头;背板,包括底板及板;前框,至少包括位于侧板的外侧的外框部分,外框部分与侧板之间形成容置间隙,第一插接头伸至容置间隙内;背包,包括后壳及板卡,板卡上设有第二插接头;底板在靠近第一插接头的位置上开设至少一个第一开孔,在靠近第二插接头的位置开设至少一个第二开孔,底板在面向光学膜材的一侧面上固定有软排线,软排线的第一端从第一开孔穿出,并与第一插接头插接,软排线的第二端从第二开孔穿出,并与第二插接头插接。本公开提供的显示装置,实现软排线内置,提升产品外观,有利于整机拼装,且可节省成本。

Description

一种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相关技术中,显示产品的拼装整机使用集成电源板、系统板等整机板卡的独立或非独立系统,所有板卡安装在一个金属或非金属盒(小后壳)中,由于外观凸、大小合适方便拿取,因此称为背包系统,简称背包。
拼装显示整机的形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在模组背板单独罩设的一大后壳,在大后壳上再安装小后壳;另一种是,模组的背板喷漆,在背板上安装小后壳。
在相关技术中,显示产品的整机拼装方案中,拼装显示整机的形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在模组背板整个罩设一大后壳,在大后壳上再安装小后壳,板卡等设置在小后壳上,即背包系统;另一种是,模组的背板喷漆,在背板上安装小后壳。若采用大后壳与小后壳配合的设计方案,成本高;若采用背包后直接安装独立小后壳的技术方案,TCON板等板卡需要与显示驱动板通过软排线连接,软排线通常只能外露或者在背板外通过胶带遮蔽,导致外观效果低廉,或者,是将小后壳上设计遮蔽软排线的结构,这样又导致小后壳成本高,且外观效果差。
实用新型内容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能够实现软排线内置,提升产品外观美观度,有利于整机拼装,且可节省制作大后壳的成本。
本公开实施例所提供的技术方案如下: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包括:
显示屏,包括相背的显示侧和非显示侧,所述显示屏包括显示驱动板,所述显示驱动板上连接有第一插接头;
光学膜材,设置于所述非显示侧的一侧;
背板,包括位于所述光学膜材的远离所述显示屏的一侧的底板、及位于所述显示屏外周侧的侧板;
前框,所述前框至少包括位于所述侧板的外侧的外框部分,所述外框部分与所述侧板之间形成容置间隙,所述第一插接头伸至所述容置间隙内;
背包,所述背包包括设置于所述背板上的后壳、及容置于所述后壳内的板卡,所述板卡上设有第二插接头;
其中,所述底板在靠近所述第一插接头的位置上开设至少一个第一开孔,在靠近所述第二插接头的位置开设至少一个第二开孔,所述底板在面向所述光学膜材的一侧面上固定有软排线,所述软排线的第一端从所述第一开孔穿出,并与所述第一插接头插接,所述软排线的第二端从所述第二开孔穿出,并与所述第二插接头插接。
示例性的,所述显示装置还包括:覆盖胶带,所述覆盖胶带连接在所述底板与所述外框部分之间,并覆盖住所述第二开孔及从所述第二开孔穿出的所述软排线。
示例性的,所述软排线包括靠近所述第一端的第一引线段、靠近所述第二端的第二引线段、以及位于所述第一引线段和所述第二引线段之间的中间引线段,其中所述中间引线段平整固定在所述底板上,所述第一引线段和所述第二引线端均具有多余长度。
示例性的,所述第二引线段中多余长度的引线收集于所述后壳内部;
所述显示装置还包括中框,所述中框围绕所述显示屏四周侧设置,并位于所述显示屏与所述底板之间;所述中框包括:位于所述侧板与所述前框之间的第一支撑框体部分、及位于所述侧板内侧的第二支撑框体部分,所述第一支撑框体部分与所述第二支撑框体部分在靠近所述显示屏的一端连接,在靠近所述底板的一侧分开而形成容置空间,所述第一引线段中多余长度的引线收集于所述容置空间内。
示例性的,所述第二支撑框体部分相对所述第一支撑框体部分倾斜预定角度,以在靠近所述底板的一侧分开而形成所述容置空间。
示例性的,所述预定角度的取值范围为45°~85°。
示例性的,所述光学膜材包括多层膜材,且所述软排线固定在所述光学膜材最靠近所述底板的一侧的一层膜材与所述底板的内侧面之间。
示例性的,所述板卡包括时序控制逻辑板、直流分流和分区控制板、电源板集成在一个板卡上的三合一板卡。
示例性的,所述第二插接头为所述时序控制逻辑板的插接头。
示例性的,所述后壳的内部固定有板卡支撑板,所述板卡还包括系统板,所述三合一板卡与所述系统板均固定在所述板卡支撑板上;
所述系统板上设有第一V-By-One接口端子、第一背光控制信号接口端子、第一系统板供电接口端子和第一交流电源线接口端子中的至少一个;
所述三合一板卡上设有第二V-By-One接口端子、第二背光控制信号接口端子、第二系统板供电接口端子和第二交流电源线接口端子中的至少一个;
所述第一V-By-One接口端子与所述第二V-By-One接口端子之间连接V-By-One线;所述第一背光控制信号接口端子与所述第二背光控制信号接口端子之间连接背光控制信号线;所述第一系统板供电接口端子与第二系统板供电接口端子之间连接系统供电线;所述第一交流电源线接口端子与所述第二交流电源线接口端子之间连接交流电源线。
示例性的,所述板卡包括依次排列的多个插接头;
所述后壳上在对应所述插接头的一侧边设有开放式开槽,所述开放式开槽在所述多个插接头的排列方向上的长度大于所述多个插接头的排列长度。
示例性的,所述显示屏包括使用状态下的顶部和底部;
所述底板的背离所述光学膜材的一侧具有间隔设置的两条条形凸包,所述条形凸包的延伸方向为从所述显示屏的顶部向底部延伸,每个所述条形凸包上设有轨道,所述后壳包括与所述条形凸包的延伸方向一致的相对两侧,所述相对两侧分别以可移动方式设置于两个所述轨道上。
示例性的,所述后壳的所述相对两侧分布设有边沿,所述边沿与所述轨道之间通过可拆卸的紧固件进行连接。
示例性的,两个所述条形凸包分别位于所述板卡的相对两侧,且所述板卡支撑板的相对两侧分别通过所述紧固件固定在所述后壳上。
示例性的,所述条形凸包一体成型于所述背板上,所述轨道包括设置于所述条形凸包上的条形开槽。
示例性的,所述条形凸包的面向所述光学膜材的一侧设置有防尘胶条,所述防尘胶条沿所述轨道设置。
本公开实施例所带来的有益效果如下:
本公开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装置,通过将显示屏的显示驱动板的第一插接头设置于前框与背板之间的容置间隙,在背板的底板上靠近第一插接头的位置开设第一开孔,在后壳内板卡的位置开设第二开孔,将用于连接板卡与显示驱动板的软排线可内置于背板内,软排线的两端分别从第一开孔和第二开孔伸出,而与板卡上的第二插接头和显示驱动板上的第一插接头连接,这样,实现了连接后壳内板卡与显示驱动板的软排线内置的目的,相较于相关技术中软排线外置的方式来说,拼装整机外观整洁,具有很高的产品辨识度,提升产品层次;同时,在拼装整机时,由于在背板上预埋了软排线,背板、前框等组件与显示屏组装好之后,再将后壳固定在背板上,通过软排线的两端分别与第一插接头和第二插接头插接即可,相较于相关技术,插接软排线方便,不会由于反复拼装而导致拼缝调节困难的问题,减小了拼装作业的难度。
附图说明
图1表示相关技术中拼接显示整机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2表示相关技术中拼接显示整机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3表示相关技术中拼接显示整机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4表示本公开实施例中显示装置的外侧面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5表示本公开实施例中显示装置中背板的内侧面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6表示本公开实施例中显示装置的三合一板卡的结构示意图;
图7表示本公开实施例中显示装置的背包适配一种系统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8表示本公开实施例中显示装置的背包适配另一种系统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9表示本公开实施例中显示装置后壳的仰视图;
图10表示本公开实施例中提供的显示装置的横断面结构示意图;
图11表示本公开实施例中条形凸包上轨道与后壳的装配断面结构示意图;
图12表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中背包中置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13表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中背包上置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14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中背包下置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公开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公开实施例的附图,对本公开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公开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所描述的本公开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无需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公开保护的范围。
除非另外定义,本公开使用的技术术语或者科学术语应当为本公开所属领域内具有一般技能的人士所理解的通常意义。本公开中使用的“第一”、“第二”以及类似的词语并不表示任何顺序、数量或者重要性,而只是用来区分不同的组成部分。同样,“一个”、“一”或者“该”等类似词语也不表示数量限制,而是表示存在至少一个。“包括”或者“包含”等类似的词语意指出现该词前面的元件或者物件涵盖出现在该词后面列举的元件或者物件及其等同,而不排除其他元件或者物件。“连接”或者“相连”等类似的词语并非限定于物理的或者机械的连接,而是可以包括电性的连接,不管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上”、“下”、“左”、“右”等仅用于表示相对位置关系,当被描述对象的绝对位置改变后,则该相对位置关系也可能相应地改变。
在对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进行详细说明之前,有必要对于相关技术进行以下说明:
在相关技术中,显示产品的整机拼装方案中,拼装显示整机的形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在模组背板整个罩设一大后壳,在大后壳上再安装小后壳,板卡等设置在小后壳上,即背包系统;另一种是,模组的背板喷漆,在背板上安装小后壳。若采用大后壳与小后壳配合的设计方案,成本高;若采用背包后直接安装独立小后壳的技术方案,TCON板等板卡需要与显示驱动板通过软排线连接,软排线通常只能外露或者在背板外通过胶带遮蔽,导致外观效果低廉,或者,是将小后壳上设计遮蔽软排线的结构,这样又导致小后壳成本高,且外观效果差。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公开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其提供了一种拼装整机方案,能够将软排线内置,一方面提升产品外观效果,另一方面降低拼装作业的难度。
图10所示为本公开一些实施例中提供的显示装置的断面结构示意图。
如图10所示,本公开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装置包括:显示屏100、前框200、光学膜材300、背板400及背包等。
其中,所述显示屏100包括相背的显示侧和非显示侧,所述显示屏100包括显示驱动板,所述显示驱动板上连接有第一插接头110。
所述光学膜材300设置于所述显示屏100的非显示侧一侧。
所述背板400包括位于所述光学膜材300的远离所述显示屏100的一侧的底板410、及位于所述显示屏100外周侧的侧板420,如图所示,所述前框200至少包括位于所述侧板420的外侧的外框部分210,所述外框部分210与所述侧板420之间形成容置间隙,所述第一插接头110伸至所述容置间隙内。
所述背包包括设置于所述背板400上的后壳510、及容置与所述后壳510内的板卡520,所述板卡520上设有第二插接头530。
所述底板410在靠近所述第一插接头110的位置上开设至少一个第一开孔411,在靠近所述第二插接头530的位置开设至少一个第二开孔412,所述底板410在面向所述光学膜材300的一侧面上固定有软排线600,所述软排线600的第一端从所述第一开孔411穿出,并与所述第一插接头110插接,所述软排线600的第二端从所述第二开孔412穿出,并与所述第二插接头530插接。
上述方案中,通过将显示驱动板的第一插接头110设置于前框200与背板400之间的容置间隙,在背板400的底板410预留开孔,即靠近第一插接头110的位置开设第一开孔411,在靠近后壳510内板卡520的位置开设第二开孔412,将用于连接板卡520与显示驱动板的软排线600可内置于背板400内,软排线600的两端分别从第一开孔411和第二开孔412伸出,而与板卡520上的第二插接头530和显示驱动板上的第一插接头110连接,这样,实现了连接后壳510内板卡520与显示驱动板的软排线600内置的目的,相较于相关技术中软排线600外置的方式来说,拼装整机外观整洁,具有很高的产品辨识度,提升产品层次;同时,在拼装整机时,由于在背板400上预埋了软排线600,背板400、前框200等组件与显示屏100组装好之后,再将后壳510固定在背板400上,通过软排线600的两端分别与第一插接头110和第二插接头530插接即可,相较于相关技术,插接软排线600方便,不会由于反复拼装而导致拼缝调节困难的问题,减小了拼装作业的难度。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打破了传统拼装整机中TCON板软排线600在背板400外部走线的设计方案,背板400的背部平整,具有较好的外观效果和设计辨识度;并且,软排线600内置的走线方案一方面节省了外部走线时的线材防护、遮蔽难点,另一方面也减小了小后壳510的尺寸,进一步降低了产品成本。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由于软排线600内置,软排线600可以在背光模组的组装阶段预组装,因此无需在走线位置制作背包条形凸包。此外,组装时也可以采取后组装的方式,即在显示模组组装完成,组装显示屏100之后,再进行软排线600插线,完成插线后将软排线600从第一开孔411和第二开孔412中沿着背板400预留的结构穿出,但是,这样需要在背板400上制作软排线600走线的条形凸包结构,虽然能够实现内置式走线,但外观效果较差不具备隐蔽性和独特的外观标识。
需要说明的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中,所述后壳510即为小后壳510,也就是,所述背板400外不需要单独罩设大后壳510,直接在背板400外安装小后壳510,小后壳510内可设置集成电源板、系统板等整机板卡520。
本公开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装置中,所述软排线600可以是TCON板的FFC线(软排线600),也可以不限于TCON板的FFC线,可以是后壳510内的板卡520上需要与显示驱动板进行连接的任何软排线600。
还需要说明的是,上述方案中,所述第一插接头110和所述第二插接头530的具体结构形式不限。
在本公开一些示例性的实施例中,如图10所示,所述显示装置还包括:覆盖胶带700,所述覆盖胶带700连接在所述底板410与所述外框部分210之间,并覆盖住所述第二开孔412及从所述第二开孔412穿出的所述软排线600。
上述方案中,由于所述软排线600内置预埋于背板400内侧,从所述第一开孔411内伸出的软排线600会有一小段暴露于所述背板400外,因此采用覆盖胶带700仅需要覆盖住从前框200到第二开孔412之间的一小段软排线600即可,相较于相关技术中软排线600外置的方式,不会对产品外观产生影响。
此外,在一些示例性的实施例中,如图所示,所述软排线600包括靠近所述第一端的第一引线段610、靠近所述第二端的第二引线段620、以及位于所述第一引线段610和所述第二引线段620之间的中间引线段630,其中所述中间引线段630平整固定在所述底板410上,所述第一引线段610和所述第二引线端均具有多余长度。
在上述方案中,在背光模组组装阶段,所述软排线600可以预埋在背板400上,至少一段可固定在背板400上,为了方便插接线,在所述软排线600的两端分别连接第一插接头110和第二插接头530的部分可以预留多余长度。
如图10所示,所述第二引线段620中多余长度的引线收集于所述后壳510内部;所述显示装置还包括中框800,所述中框800围绕所述显示屏100四周侧设置,并位于所述显示屏100与所述底板410之间;所述中框800包括:位于所述侧板420与所述前框200之间的第一支撑框体部分810、及位于所述侧板420内侧的第二支撑框体部分820,所述第一支撑框体部分810与所述第二支撑框体部分820在靠近所述显示屏100的一端连接,在靠近所述底板410的一侧分开而形成容置空间,所述第一引线段中多余长度的引线收集于所述容置空间内。其中所述第二支撑框体部分820相对所述第一支撑框体部分810倾斜预定角度,以在靠近所述底板410的一侧分开而形成所述容置空间。
采用上述方案,在完成软排线600的插线后,可以将预留的多余长度的线放到预先设计的中框800下的容置空间内,然后通过覆盖胶带700覆盖,而中框800的容置空间可以是由第二支撑框体部分820的倾斜设置来实现。
其中所述第二支撑框体部分820的倾斜角度的取值范围可以为:45°~85°。
具体的,所述第二支撑框体部分820的倾斜角度可以经过特别角度设计的,在为多余长度的软排线600提供空间的同时,需要符合显示产品的四周画质要求。
此外,在一些示例性的实施例中,所述光学膜材300包括多层膜材,且所述软排线600固定在所述光学膜材300最靠近所述底板410的一侧的一层膜材与所述底板410的内侧面之间。例如,所述光学膜材300可以包括反射片、导光板、扩散片等,其中反射片位于最接近所述底部的一侧,所述软排线600可以预埋于所述反射片与所述底板410之间。此外,背光模组中还可以包括灯条700,所述软排线600也可以是预埋于灯条700与底板410之间。
需要说明的是,所述软排线600可以是通过双面胶固定在所述底板410上。
此外,相关技术中的背包都是固定设置在背板400上的,对现有拼接显示整机的不同背包位置、不同背包设计进行分析如下:
图1所示为一种上置式独立小后壳的拼接显示整机,小后壳1、壁挂横梁2以及线材插接位置3关系如图所示,这种上置式小后壳的缺点是,小后壳1的高度一般为30~40mm,而壁挂横梁2的高度仅20mm,因此小后壳1会与横梁2干涉,无法适用于一些具有横梁的壁挂架,具有使用局限性。
图2所示为一种阶梯式独立小后壳的拼接显示整机,小后壳1、壁挂横梁2以及线材插接位置3关系如图所示。其中小后壳1呈高低段差的结构分布,较低的位置高度<20mm,其作用是遮蔽TCON FFC线材,其高度可以避开壁挂横梁2,适用于具有横梁的壁挂架。但是,这种方案中小后壳位置偏低,在线材插接位置的预留间隙比较小,整机安装到挂架上之后,壁挂横梁2会临近线材插接区域,导致插接线不方便,反复的抬起拼接整机会造成拼缝调节困难,加大了拼接作业的难度。
图3所示为一种背板后罩设大后壳1,再配合小后壳2的拼接显示整机,小后壳2、壁挂横梁3、大后壳1以及线材插接位置4关系如图所示。这种方案中大后壳高度<20mm,又能够遮蔽TCON FFC线材,但是这种方案整机成本高,同时小后壳510位置固定,使用具有局限性。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在本公开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所述显示屏100包括使用状态下的顶部和底部;所述底板410的背离所述光学膜材300的一侧具有间隔设置的两条条形凸包440,所述条形凸包440的延伸方向为从所述显示屏100的顶部向底部延伸,每个所述条形凸包440上设有轨道450,所述后壳510包括与所述条形凸包440的延伸方向一致的相对两侧,所述相对两侧分别以可移动方式设置于两个所述轨道450上。
上述方案中,通过设计可移动式的背包结构,解决了多客户的不同安装需求。按照本实施例所实现的移动小背包,能够自由调节背包位置,其适用于多种挂架结构。如图12所示为背包中置时的结构示意图,用于壁挂横梁的挂架系统包括横梁50和挂架51,中置状态的背包能够避开横梁结构。图13所示为背包上置状态,用于竖梁的挂架系统,此时背包不受横梁的限制,因此可以将背包放置在最上方,上置的状态有利于给下方插线预留更多的空间,方便拼接屏组装时不同拼接屏之间的接线。图14所示为背包下置状态的结构示意图,用于拼接屏竖向拼接时使用。
示例性的,所述后壳510的所述相对两侧分布设有边沿,所述边沿与所述轨道450之间通过可拆卸的紧固件进行连接。
采用上述方案,所述后壳510的边沿与所述轨道450之间通过可拆掉的紧固件460连接,通过调节紧固件460的松紧可实现后壳510移动。其中当锁紧所述紧固件460时,可将所述后壳510固定,当松开所述紧固件460时,可实现后壳510移动。
例如,所述紧固件460可以选用双头紧固螺钉,双头紧固螺钉是一种具有锁止功能的螺丝,背包的移动是通过调节双头紧固螺钉实现,从外部松开紧固螺钉后,就能够实现背包在轨道450部分的纵向移动,待位置固定后,再将双头紧固螺钉拧紧,可以实现背包在任意位置的安装停留,实现所有客户壁挂、线材插接安装时的使用需求。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两个所述条形凸包440分别位于所述板卡520的相对两侧,且所述板卡支撑板530的相对两侧分别通过所述紧固件460固定在所述后壳510上。
采用上述方案,所述板卡支撑板530可以也通过所述紧固件460固定在后壳510上,节省物料和组装步骤。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条形凸包440一体成型于所述背板400上,所述轨道450包括设置于所述条形凸包440上的条形开槽。
采用上述方案,在背板400成型时可以一体成型制作条形凸包440和轨道450结构,无需单独加装新的轨道450,成本较低。当然可以理解的是,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轨道450也可以是单独加装的轨道450。
此外,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1所示,所述条形凸包440的面向所述光学膜材300的一侧设置有防尘胶条800,所述防尘胶条800沿所述轨道450设置,其作用是防尘堵孔。
此外,在本公开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背包内的板卡520可以包括时序控制逻辑板(TCON板)、Convertor(直流分流和分区控制)板、电源板集成在一个板卡上的三合一板卡521。
图6所示是所述三合一板卡521的结构示意图,其中所述三合一板卡521上设有灯线接口5211,TCON FFC接口5212,交流电源线接口523,图中A区域为Convertor功能区,B区域为交直流转换功能区,C区域为TCON功能区。所述三合一板卡521集成了TCON板、Convertor板和交流转直流电源板。
采用三合一板卡521的目的一是通过功能集成的方式降低成本、减小线材的使用量和理线工作,提升组装效率;二是板卡520数量越少、线材数量越少,越便于实现移动背包的功能,能够降低背包在移动过程中被线材卡住的风险。采用三合一板卡521客户仅需更换系统板卡520就能完成组装,提高客户的安装效率和满意度。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插接头530为所述时序控制逻辑板的插接头。
如图5所示,所述后壳510的内部固定有板卡支撑板530,所述板卡520还包括系统板522,所述三合一板卡521与所述系统板522均固定在所述板卡支撑板530上,系统板522也称为Soc板,其包括完整的应用系统和嵌入式软件,含有多个接口(HDMI、USB、VGA、IR等)的输入端子;所述系统板522上设有第一V-By-One接口端子、第一背光控制信号接口端子、第一系统板供电接口端子和第一交流电源线接口端子中的至少一个;所述三合一板卡521上设有第二V-By-One接口端子、第二背光控制信号接口端子、第二系统板供电接口端子和第二交流电源线接口端子中的至少一个;所述第一V-By-One接口端子与所述第二V-By-One接口端子之间连接V-By-One线540;所述第一背光控制信号接口端子与所述第二背光控制信号接口端子之间连接背光控制信号线550;所述第一系统板供电接口端子与第二系统板供电接口端子之间连接系统供电线560;所述第一交流电源线接口端子与所述第二交流电源线接口端子之间连接交流电源线570。
此外,相关技术中系统板522卡520安装的唯一性也是限制一款拼接产品多渠道、多层次售卖的关键原因。一般一台拼接显示整机搭载的系统板522卡520是固定的,由于板卡520尺寸差异很大,无法在一个背包系统下兼容高、低端,多种品牌商的板卡520,更换不同的板卡520,就需要更换不同的背包,系统板522互换性低是目前背包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7至图9所示,所述板卡520包括依次排列的多个插接头;所述后壳510上在对应所述插接头的一侧边设有开放式开槽530,所述开放式开槽530在所述多个插接头的排列方向上的长度大于所述多个插接头的排列长度。
上述方案,是将后壳510上的系统端口进行开放式设计,这里的开放式设计,是一种系统端口空间最大化预留的方案,因其预留空间接近小后壳510的最大宽度,达到了能够兼容所有系统板522端口的程度,能够实现多板卡520的更换,因此成为开放式设计。
图7至图9所示为开放式端口设计的结构示意图,如图7至图9所示,系统板522安装在系统板底座5220上,系统板底座5220安装在板卡支撑板530上,系统卡挡板5221设置于开放式开槽处,通过系统板底座5220的最大化尺寸设计,兼容了目前市面的多种系统板卡安装,图示是两种高、低规格的系统板522都安装在系统板522支架的示意图。在更换系统板522时,只需要将原来的系统板522从开放式开槽抽出,更换上所需的新系统板522,能够完成快速的更换和维修。
由此可见,这种开放式的系统端口设计,实现了多品牌板卡520的适配,客户不再受限于板卡520的安装问题,可在同一台整机上自由打造高、低端的产品。
综合上述,本公开一些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内置TCON FFC走线等软排线600,拼接整机外观整洁,具有很高的产品辨识度,提升产品层次;通过采用独立小后壳510、三合一板卡521的技术方案,相比较传统拼接整机系统,节省了电源板、把手,压缩了整机成本;可移动式的背包结构,解决了多客户的不同安装需求;开放式的系统端口设计,实现了多品牌板卡520的适配,客户不再受限于板卡520的安装问题,可在同一台整机上自由打造高、低端的产品。
有以下几点需要说明:
(1)本公开实施例附图只涉及到与本公开实施例涉及到的结构,其他结构可参考通常设计。
(2)为了清晰起见,在用于描述本公开的实施例的附图中,层或区域的厚度被放大或缩小,即这些附图并非按照实际的比例绘制。可以理解,当诸如层、膜、区域或基板之类的元件被称作位于另一元件“上”或“下”时,该元件可以“直接”位于另一元件“上”或“下”或者可以存在中间元件。
(3)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公开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以得到新的实施例。
以上,仅为本公开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公开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本公开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6)

1.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显示屏,包括相背的显示侧和非显示侧,所述显示屏包括显示驱动板,所述显示驱动板上连接有第一插接头;
光学膜材,设置于所述非显示侧的一侧;
背板,包括位于所述光学膜材的远离所述显示屏的一侧的底板、及位于所述显示屏外周侧的侧板;
前框,所述前框至少包括位于所述侧板的外侧的外框部分,所述外框部分与所述侧板之间形成容置间隙,所述第一插接头伸至所述容置间隙内;
背包,所述背包包括设置于所述背板上的后壳、及容置于所述后壳内的板卡,所述板卡上设有第二插接头;
其中,所述底板在靠近所述第一插接头的位置上开设至少一个第一开孔,在靠近所述第二插接头的位置开设至少一个第二开孔,所述底板在面向所述光学膜材的一侧面上固定有软排线,所述软排线的第一端从所述第一开孔穿出,并与所述第一插接头插接,所述软排线的第二端从所述第二开孔穿出,并与所述第二插接头插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显示装置还包括:覆盖胶带,所述覆盖胶带连接在所述底板与所述外框部分之间,并覆盖住所述第二开孔及从所述第二开孔穿出的所述软排线。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软排线包括靠近所述第一端的第一引线段、靠近所述第二端的第二引线段、以及位于所述第一引线段和所述第二引线段之间的中间引线段,其中所述中间引线段平整固定在所述底板上,所述第一引线段和所述第二引线端均具有多余长度。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引线段中多余长度的引线收集于所述后壳内部;
所述显示装置还包括中框,所述中框围绕所述显示屏四周侧设置,并位于所述显示屏与所述底板之间;所述中框包括:位于所述侧板与所述前框之间的第一支撑框体部分、及位于所述侧板内侧的第二支撑框体部分,所述第一支撑框体部分与所述第二支撑框体部分在靠近所述显示屏的一端连接,在靠近所述底板的一侧分开而形成容置空间,所述第一引线段中多余长度的引线收集于所述容置空间内。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支撑框体部分相对所述第一支撑框体部分倾斜预定角度,以在靠近所述底板的一侧分开而形成所述容置空间。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预定角度的取值范围为45°~85°。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光学膜材包括多层膜材,且所述软排线固定在所述光学膜材最靠近所述底板的一侧的一层膜材与所述底板的内侧面之间。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板卡包括时序控制逻辑板、直流分流和分区控制板、电源板集成在一个板卡上的三合一板卡。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插接头为所述时序控制逻辑板的插接头。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后壳的内部固定有板卡支撑板,所述板卡还包括系统板,所述三合一板卡与所述系统板均固定在所述板卡支撑板上;
所述系统板上设有第一V-By-One接口端子、第一背光控制信号接口端子、第一系统板供电接口端子和第一交流电源线接口端子中的至少一个;
所述三合一板卡上设有第二V-By-One接口端子、第二背光控制信号接口端子、第二系统板供电接口端子和第二交流电源线接口端子中的至少一个;
所述第一V-By-One接口端子与所述第二V-By-One接口端子之间连接V-By-One线;所述第一背光控制信号接口端子与所述第二背光控制信号接口端子之间连接背光控制信号线;所述第一系统板供电接口端子与第二系统板供电接口端子之间连接系统供电线;所述第一交流电源线接口端子与所述第二交流电源线接口端子之间连接交流电源线。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板卡包括依次排列的多个插接头;
所述后壳上在对应所述插接头的一侧边设有开放式开槽,所述开放式开槽在所述多个插接头的排列方向上的长度大于所述多个插接头的排列长度。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显示屏包括使用状态下的顶部和底部;
所述底板的背离所述光学膜材的一侧具有间隔设置的两条条形凸包,所述条形凸包的延伸方向为从所述显示屏的顶部向底部延伸,每个所述条形凸包上设有轨道,所述后壳包括与所述条形凸包的延伸方向一致的相对两侧,所述相对两侧分别以可移动方式设置于两个所述轨道上。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后壳的所述相对两侧分布设有边沿,所述边沿与所述轨道之间通过可拆卸的紧固件进行连接。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两个所述条形凸包分别位于所述板卡的相对两侧,且所述板卡支撑板的相对两侧分别通过所述紧固件固定在所述后壳上。
15.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条形凸包一体成型于所述背板上,所述轨道包括设置于所述条形凸包上的条形开槽。
16.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条形凸包的面向所述光学膜材的一侧设置有防尘胶条,所述防尘胶条沿所述轨道设置。
CN202121566363.3U 2021-07-09 2021-07-09 一种显示装置 Active CN21589584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566363.3U CN215895845U (zh) 2021-07-09 2021-07-09 一种显示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566363.3U CN215895845U (zh) 2021-07-09 2021-07-09 一种显示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5895845U true CN215895845U (zh) 2022-02-22

Family

ID=8034550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1566363.3U Active CN215895845U (zh) 2021-07-09 2021-07-09 一种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589584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1707531B1 (ko) 디스플레이 장치
US10290240B2 (en) Display device
US10012377B2 (en) Display device
US10884276B2 (en) Display device with simplified appearance structure and improved coupling arrangement
KR102655477B1 (ko) 디스플레이 장치
EP3825758B1 (en) Display device
CN102080788A (zh) 背光单元和具有背光单元的显示设备
WO2020262749A1 (ko) 디스플레이 디바이스
CN215895845U (zh) 一种显示装置
EP3267245B1 (en) Display device
EP3690523B1 (en) Display device
CN211180337U (zh) 一种配线单元箱和光纤配线架
US9116277B2 (en) Lighting device, display device, and television receiver
CN110246429A (zh) 一种led显示终端
CN107210593A (zh) 结构体、配线模块以及电子设备
CN111142610A (zh) 终端
WO2021187711A1 (ko) 백 커버 어셈블리 및 이를 구비하는 디스플레이 장치
US10631439B2 (en) Display device
CN212752983U (zh) 机柜及机房
JPH1117367A (ja) パッケージ実装方式
CN215182822U (zh) 一种商用显示器
EP4075188B1 (en) Display device
CN216079679U (zh) 照明灯具
CN214012403U (zh) Led贴膜屏安装结构
CN214201987U (zh) 一种中框、背光源及显示模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