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867281U - 摄像镜头的调心结构 - Google Patents
摄像镜头的调心结构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5867281U CN215867281U CN202121079369.8U CN202121079369U CN215867281U CN 215867281 U CN215867281 U CN 215867281U CN 202121079369 U CN202121079369 U CN 202121079369U CN 215867281 U CN215867281 U CN 215867281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lens
- protrusion
- peripheral surface
- projection
- optical axis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Lens Barrels (AREA)
- Mounting And Adjusting Of Optical Elemen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低背且实现高性能的摄像镜头的调心结构。在从物体侧依次配置前组(110)和后组(120)的摄像镜头(1)中,前组的位于像侧的透镜(10)具有第一平面部(12a),第一平面部具有第一突起部(12b),后组的位于物体侧的透镜(20),在物体侧的面具有第二平面部(21a),第二平面部具有第二突起部(21b),第一突起部(12b)和第二突起部(21b)分别形成在以光轴(X)为中心的圆周上,第一突起部(12b)的内周面(12c)的直径比第二突起部(21b)的外周面(21c)的直径大,在第一突起部(12b)与第二平面部(21a)或第二突起部(21b)与第一平面部(12a)抵接的状态下进行粘接固定。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构成摄像镜头的摄像镜头的调心结构。
背景技术
近年来,开始在各种产品中搭载相机功能。对于通过相机得到的图像开始追求高清画质,且随着产品的小型化、薄型化,摄像镜头也开始需要应对小型化、薄型化。
对于固体摄像元件,为了应对高清画质,而促进像素间距缩小。另一方面,对于摄像镜头,为了应对高清画质,存在增加构成片数的倾向。但是,因为构件的精度、组合误差等影响,构成片数越多,高精度地对准光轴越困难。为了得到满足低背化的要求且充分发挥固体摄像元件的性能的摄像镜头,需要更精度地对准光轴。
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能够易于调整光轴且也能够实现薄型化的透镜单元。
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以下的透镜单元:第一透镜的凸缘部与设置在框主体上的突出部的前表面齐平,通过在这些表面的至少一面上贴附薄的遮光膜,实现透镜单元的薄型化,为了在光轴方向上定位第二透镜,在设置于框主体的前端的突出部上形成框开口,利用通过该框开口固定的空间使第一透镜在与光轴垂直的方向上移动,以此调整光轴。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国际公开第2013/047198号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对于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透镜单元,难以使具有光阑功能的遮光膜的开口部的中心与光轴一致。另外,存在以下问题:因为是在第一透镜与第二透镜之间存在遮光膜并经由遮光膜来调整双方的光轴的结构,所以遮光膜的厚度和两面的平坦度等精度的分布不均使透镜单元的分辨率性能劣化等。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问题而做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高精度的摄像镜头的调心结构。
用于解决问题的手段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的摄像镜头的调心结构从物体侧依次配置第一镜筒、具有在第一镜筒内收纳的至少1片透镜的前组、第二镜筒以及具有在第二镜筒内收纳的至少2片透镜的后组,前组的位于最靠近像侧的透镜,在像侧的面具有第一光学有效部和相对于光轴垂直的第一平面部,第一平面部位于第一光学有效部的周围,第一平面部具有在与光轴平行的方向突出的第一突起部,后组的位于最靠近物体侧的透镜,在物体侧的面具有第二光学有效部和相对于光轴垂直的第二平面部,第二平面部位于第二光学有效部的周围,第二平面部具有在与光轴平行的方向上突出的第二突起部,第一突起部和第二突起部分别形成在以光轴为中心的圆周上,第一突起部的内周面的直径比第二突起部的外周面的直径大或者第一突起部的外周面的直径比第二突起部的内周面的直径小,在第一突起部与第二平面部抵接或者第二突起部与第一平面部抵接的状态下,进行粘接固定。
上述摄像镜头的调心结构,通过在前组形成的第一突起部与在后组形成的第二突起部松动嵌合,形成为能够使各光轴以一定程度重合的结构。另外,通过突起部与相配合的透镜的平面部抵接,变为决定光轴方向的位置并高精度地维持规定的透镜间隔的状态。即,若将前组载置到后组上,则产生一定程度的分辨率,因此能够在监测分辨率的MTF检测仪等产生初始峰值。此后,在突起部间的间隙内以峰值变为最大的方式进行调整,由此能够进行精密的调心。
此外,调心所使用的分辨率的评估仪、检测仪或调心夹具等,根据摄像镜头的形状和性能等规格适当选择、制作即可。
另外,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的摄像镜头的调心结构,在前组中收纳的透镜由2片构成,前组的位于像侧的透镜,在物体侧的面具有第三光学有效部和相对于光轴垂直的第三平面部,第三平面部位于第三光学有效部的周围,第三平面部具有在与光轴平行的方向上突出的第三突起部,前组的位于物体侧的透镜,在像侧的面具有第四光学有效部和相对于光轴垂直的第四平面部,第四平面部位于第四光学有效部的周围,第四平面部具有在与光轴平行的方向上突出的第四突起部,第三突起部和第四突起部分别形成在以光轴为中心的圆周上,第三突起部的外周面的直径比第四突起部的内周面的直径小或者第三突起部的内周面的直径比第四突起部的外周面的直径大,在第三突起部与第四平面部抵接或者第四突起部与第三平面部抵接的状态下,进行粘接固定。
上述摄像镜头的调心结构是前组由2片透镜构成的结构。例如,可以赋予前组中的位于物体侧(光线入射侧)的透镜正的光焦度,赋予位于像侧的透镜负的光焦度。即,通过位于物体侧的正的透镜实现摄像镜头的薄型化,位于像侧的负的透镜校正由该正的透镜产生的色相差。若对透镜赋予强的光焦度,则误差灵敏度上升,因此,透镜间的微小的光轴偏移便产生性能劣化。在这种情况下,通过上述摄像镜头的调心结构,能够抑制性能劣化。此外,在前组中收纳的2片透镜并不受正、负限定,能够根据摄像镜头的规格、性能适当选择。本摄像镜头的调心结构能够适用于,例如,通过正的光焦度的第一透镜和正的光焦度的第二透镜的组合来实现薄型化的情况,以及负的光焦度的第一透镜和正的光焦度的第二透镜的组合,和负的光焦度的第一透镜和负的光焦度的第二透镜的组合等各个种类的摄像镜头。
另外,为了解决上述问题,优选本发明的摄像镜头的调心结构,在将第一突起部的内周面的直径与第二突起部的外周面的直径的差或者第一突起部的外周面的直径与第二突起部的内周面的直径的差设为D1时,满足以下的条件式(1):
(1)5μm<D1<50μm。
条件式(1)适当地规定了第一突起部的内周面的直径与第二突起部的外周面的直径的差或者第一突起部的外周面的直径与第二突起部的内周面的直径的差。通过满足条件式(1)的范围,在将前组载置在后组上时,能够使分辨率的初始峰值出现。
另外,为了解决上述问题,优选本发明的摄像镜头的调心结构,在将第三突起部的内周面的直径与第四突起部的外周面的直径的差或者第三突起部的外周面的直径与第四突起部的内周面的直径的差设为D2时,满足以下的条件式(2)。
(2)5μm<D2<50μm
条件式(2)适当地规定了第三突起部的内周面的直径与第四突起部的外周面的直径的差或者第三突起部的外周面的直径与第四突起部的内周面的直径的差。
通过满足条件式(2)的范围,在将构成前组的2片透镜重合时,作为前组,能够使分辨率的初始峰值出现。
另外,为了解决上述问题,优选本发明的摄像镜头的调心结构的第一突起部的内周面与第二突起部的外周面分别由倾斜面形成,或者第一突起部的外周面与第二突起部的内周面分别由倾斜面形成。
通过第一突起部的内周面与第二突起部的外周面分别由倾斜面形成或者第一突起部的外周面与第二突起部的内周面分别由倾斜面形成,形成为在将前组载置到后组上时的引导部,因此能够防止组装时的错误。
另外,为了解决上述问题,优选本发明的摄像镜头的调心结构的第三突起部的内周面和第四突起部外周面分别由倾斜面形成,或者第三突起部的外周面和第四突起部的内周面分别由倾斜面形成。
通过第三突起部的内周面和第四突起部的外周面分别由倾斜面形成或者第三突起部的外周面和第四突起部的内周面分别由倾斜面形成,在使各透镜重合时,倾斜面形成为引导部,因此能够防止组装时的错误。
另外,为了解决上述问题,优选在本发明的摄像镜头的调心结构中,构成后组的多个透镜,在相邻的透镜的相向的面,分别具有光学有效部和相对于光轴垂直的平面部,平面部位于光学有效部的周围,平面部具有在与光轴平行的方向上突出的突起部,突起部分别形成在以光轴为中心的圆周上且相邻的透镜的突起部彼此嵌合。
通过使在后组中收纳的多个透镜通过突起部嵌合,能够易于对准光轴。
另外,为了解决上述问题,优选在本发明的摄像镜头的调心结构中,对于构成后组的多个透镜,任意一个突起部抵接在相邻的透镜相向的面中的平面部。
通过使任意一个突起部抵接在相邻的透镜相向的面中的平面部,决定规定的透镜间隔。
另外,为了解决上述问题,优选在本发明的摄像镜头的调心结构中,后组中的至少1片透镜的外周面与第二镜筒的内周面嵌合。
通过使后组中的至少1片透镜的外周面与第二镜筒的内周面的嵌合,能够使后组与第二镜筒的光轴重合。
另外,优选在上述摄像镜头的调心结构中,在将突起部的倾斜面与光轴形成的角度设为α时,满足以下的条件式(3)。
(3)10°<α<30°
条件式(3)是在载置各透镜时难以产生错位的范围。
此外,关于条件式(3),以下的条件式(3a)是更优选的范围。
(3a)10°<α<20°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一种高精度的摄像镜头的调心结构。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摄像镜头的调心结构。
图2是图1所示的摄像镜头的分解图。
图3是示出图1所示的摄像镜头的前组与后组的结构的图。
图4是示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摄像镜头的调心结构。
图5是示出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摄像镜头的调心结构。
图6是图5所示的摄像镜头的分解图。
图7是示出图5所示的摄像镜头的前组与后组的结构的图。
图8是用于说明本发明中的突起部的倾斜面与光轴形成的角度α的图。
附图标记说明
1、2、3:摄像镜头
10:第一透镜
20:第二透镜
30:第三透镜
40:第四透镜
50:第五透镜
60:第六透镜
110、111:前组
120、121:后组
101:第一镜筒
201、202:第二镜筒
300:粘接剂
500:遮光板
12:第一光学有效部
21:第二光学有效部
31:第三光学有效部
12a:第四平面部
21a:第三平面部
12b:第四突起部
21b:第三突起部
22a:第一平面部
31a:第二平面部
22b:第一突起部
31b:第二突起部
X:光轴
L1:第一透镜
L2:第二透镜
L3:第三透镜
L4:第四透镜
L5:第五透镜
L6:第六透镜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此外,这里所说的光轴X是摄像镜头的中心轴,为了进行说明,以单点划线示出,并不具有物理实体。另外,这里所说的光轴一致的状态是指满足光学要求性能的程度,即其误差在允许范围内的状态。
另外,为了便于说明,对于与通过特定的项目说明的结构具有相同的功能的结构,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省略其说明。
(第一实施方式)
参照图1至图3,说明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图1示出具有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摄像镜头1的调心结构的剖视图,示出前组使用1片透镜,后组使用5片透镜,整体由6片透镜构成的摄像镜头的前组与后组的透镜的调心结构。
如图1所示,构成摄像镜头1的透镜从物体侧(附图上方)向像侧(附图下方)依次包括:前组110,由第一镜筒101和收纳在第一镜筒101内的第一透镜10构成;以及后组120,由第二镜筒201和收纳在第二镜筒201内的第二透镜20、第三透镜30、第四透镜40、第五透镜50以及第六透镜60构成。
另外,在后组120中,在第二透镜20与第三透镜30之间,在第三透镜30与第四透镜40之间,在第四透镜40与第五透镜50之间,在第五透镜50与第六透镜60之间,分别配置有遮光板500。遮光板500用于遮住在摄像镜头1的内部产生的不需要的光,是具有开口部的圆环状的平板的构件,该开口部的直径与在各透镜的光学有效部穿过的最大的有效光线的直径大致相同。此外,遮光板500由具有遮光性能的材料制成。
接着,以下使用图2和图3,说明前组110和后组120的结构。
第一镜筒101形成为具有物体侧开口部101a和像侧开口部101b的圆筒状。在物体侧开口部101a的周围,在物体侧形成有与光轴X垂直的面101c,在其像侧形成有与光轴X垂直的承受面101d。另外,形成有从承受面101d朝向像侧突出的倾斜面101e。此外,物体侧开口部101a构成为摄像镜头的孔径光阑。
在第一透镜10的物体侧的光学有效部11的周围,形成有平面部11a和比平面部11a更向物体侧突出的平面部11b,各个平面通过朝向物体侧扩大的倾斜面11c连接。
若将第一透镜10插入第一镜筒101,则第一镜筒101的承受面101d与第一透镜10的平面部11b抵接,第一镜筒101的倾斜面101e与第一透镜10的倾斜面11c抵接。通过第一透镜10的平面部11b与第一镜筒101的承受面101d抵接,决定双方的光轴X方向的位置。通过第一透镜10的倾斜面11c与第一镜筒101的倾斜面1e抵接,使双方的光轴一致。此后,通过粘接剂300将第一透镜10的外周部13与第一镜筒101的内周部101f固定。此外,可以将粘接剂300预先涂布在第一镜筒101的内周101f。另外,固定方法不限于粘接,也可以使用熔接等。
第二镜筒201形成为具有物体侧开口部201a和像侧开口部201b的圆筒状。在物体侧开口部201a的周围,在物体侧形成有与光轴X垂直的面201c,在其像侧形成有与光轴X垂直的承受面201d。另外,圆筒状的内周部的形状根据被收纳的各透镜的外周的直径而具有2e、2f、2g、2h的阶梯差。
第二透镜20至第六透镜60在物体侧以及像侧的面分别具有光学有效部和相对于光轴X垂直的平面部。相对于光轴X垂直的平面部位于光学有效部的周围。在透镜相向的透镜面上形成有从相对于光轴垂直的平面部突出的圆环状的突起部。圆环状的突起部分别形成在以光轴为中心的圆周上,相向的突起部彼此嵌合。另外,上述圆环状的突起部的任意一个与相向的透镜的相对于光轴X垂直的平面部抵接。
在第二透镜20的物体侧形成的平面部21a与在第二镜筒201的内侧形成的与光轴X垂直的承受面201d抵接。在第二透镜20的像侧形成的突起部22b的外周部22c与在第三透镜30的物体侧形成的突起部31b的内周部31c嵌合,第三透镜30的突起部31b的前端与第二透镜20的像侧的平面部22a抵接。由此,两透镜的光轴X一致且决定了透镜间隔。遮光板500被配置在第三透镜30的物体侧的突起部31b的内周部31c的内侧。另外,遮光板500被配置于在第二透镜20的像侧的突起部22b与第三透镜30之间形成的适当的缝隙内。
在第三透镜30的像侧形成的突起部32b的外周部32c与在第四透镜40的物体侧形成的突起部41b的内周部41c嵌合。突起部41b的前端部与第三透镜30的像侧的平面部32a抵接。由此,两透镜的光轴X一致且决定了透镜间隔。遮光板500被配置在第四透镜40的物体侧的突起部41b的内周部41c的内侧。另外,遮光板500被配置于在第三透镜30的像侧的突起部32b与第四透镜40之间形成的适当的缝隙内。
在第四透镜40的像侧形成的突起部42b的外周部42c与在第五透镜50的物体侧形成的突起部51b的内周部51c嵌合。突起部51b的前端部与第四透镜40的像侧的平面部42a抵接。由此,两透镜的光轴X一致且决定了透镜间隔。遮光板500被配置在第五透镜50的物体侧的突起部51b的内周部51c的内侧。另外,遮光板500被配置于在第四透镜40的像侧的突起部42b与第五透镜50之间形成的适当的缝隙内。
在第五透镜50的像侧形成的突起部52b的外周部52c与在第六透镜60的物体侧形成的突起部61b的内周部61c嵌合。突起部61b的前端部与第五透镜50的像侧的平面部52a抵接。由此,两透镜的光轴X一致且决定了透镜间隔。遮光板500被配置在第六透镜60的物体侧的突起部61b的内周部61c的内侧。另外,遮光板500被配置于在第五透镜50的像侧的突起部52b与第六透镜60之间形成的适当的缝隙内。
第二透镜20至第五透镜50分别处在与第二镜筒201松动嵌合的状态。另一方面,第六透镜60的外周部63与第二镜筒201的内周部201h嵌合。因此,形成为第六透镜60与第二镜筒201的光轴X一致的状态。通过使第六透镜60与第二镜筒201的光轴X一致,形成为第二透镜20、第三透镜30、第四透镜40、第五透镜50的各光轴X也与第二镜筒201的光轴X一致的状态。
此外,在第二镜筒201的内周部嵌合的透镜不限于第六透镜60。在后组120中收纳的透镜中的1片透镜与第二镜筒201的内周部嵌合即可。
在将第六透镜60嵌合在第二镜筒201中之后,在第六透镜60的像侧的平面部62a涂布粘接剂300并固定。此外,固定方法不限于粘接,也可以使用熔接等。
将以上述方式完成的后组载置到定位夹具(未图示)上。在定位夹具上直接连结有例如MFT检测仪等光学评估仪(未图示),在载置于定位夹具上的状态下,能够确认摄像镜头的分辨率性能的输出值。这些装置能够通过与工件配合地改良为适当的形态来得到。后组和评估仪的平面位置的调整例如使用X-Y平台等。
将后组120载置到定位夹具上,对后组进行平面调整并固定在从评估仪输出的峰值变为最大的位置。
此后,将前组110载置到后组120上。前组110中收纳的第一透镜10,在其像侧的面具有第一光学有效部12和相对于光轴X垂直的第一平面部12a。第一平面部12a位于第一光学有效部12的周围。第一平面部12a具有在与光轴X平行的方向上突出的第一突起部12b。
另一方面,后组120的位于最靠近物体侧的透镜即第二透镜20,在其物体侧的面具有第二光学有效部21和相对于光轴X垂直的第二平面部21a。第二平面部21a位于第二光学有效部21的周围。第二平面部21a具有在与光轴X平行的方向上突出的第二突起部21b。
在此,第一突起部12b和第二突起部21b圆环状地分别形成在以光轴X为中心的圆周上。第一突起部12b的内周面12c被设定为比第二突起部21b的外周面21c大。因此,若将前组110载置到后组120上,则第一突起部12b和第二突起部21b形成为松动嵌合的状态。其直径的差形成为图1所示的进行调心时的适当的间隙D1。另外,因为第一突起部12b和第二突起部21b的上升面形成为倾斜面,所以在载置时形成为引导部,防止载置时的错位。而且,因为形成为第一突起部12b的前端部与第二平面部21a抵接的状态,所以形成为正确地维持前组110与后组120的透镜间隔的状态。
另外,因为前组110和后组120的光轴X分别位于间隙D1的区域内,所以形成为光轴X以一定程度重合的状态,在评估仪出现初始峰值。此后,将前组水平移动,调整至峰值变为最大的位置。在这样调心后,使粘接剂300从前组110与后组120之间的间隙400流入,将第一平面部和第二平面部固定,完成摄像镜头1。
(第二实施方式)
参照图4,说明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图4示出具有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摄像镜头2的调心结构的剖视图。与第一实施方式相比,第二实施方式仅在前组和后组的各自的突起部松动嵌合的结构方面不同,所以仅说明其宗旨,共通的部分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且省略其说明。
如图4所示,前组110中收纳的第一透镜10,在其像侧的面具有第一光学有效部12和相对于光轴X垂直的第一平面部12a。第一平面部12a位于第一光学有效部12的周围。第一平面部12a具有在与光轴X平行的方向上突出的第一突起部12b。
另一方面,后组120的位于最靠近物体侧的透镜即第二透镜20,在其物体侧的面具有第二光学有效部21和相对于光轴X垂直的第二平面部21a。第二平面部21a位于第二光学有效部21的周围。第二平面部21a具有在与光轴X平行的方向上突出的第二突起部21b。
在此,第一突起部12b和第二突起部21b圆环状地分别形成在以光轴X为中心的圆周上。第一突起部12b的外周面12c被设定为比第二突起部21b的内周面21c小。因此,若将前组110载置到后组120上,则第一突起部12b和第二突起部21b形成为松动嵌合的状态。其直径的差形成为图4所示的进行调心时的适当的间隙D1。另外,因为第一突起部12b和第二突起部21b的上升面形成为倾斜面,所以在载置时形成为引导部,防止载置时的错位。而且,因为形成为第一突起部12b的前端部与第二平面部21a抵接的状态,所以形成为正确地维持前组110与后组120的透镜间隔的状态。
因为前组110和后组120的光轴X分别位于间隙D1的区域内,所以形成为光轴X以一定程度重合的状态,在评估仪出现初始峰值。此后,将前组水平移动,调整至峰值变为最大的位置。在这样调心后,使粘接剂300从前组110与后组210的间隙400流入,将第一透镜10和第二透镜20固定,完成摄像镜头2。
(第三实施方式)
参照图5至图7,说明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图5示出具有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摄像镜头3的调心结构的剖视图。与第一实施方式相比,第三实施方式在以下方面不同:在前组中收纳的透镜为2片,在后组中收纳的透镜为4片;对前组的2片透镜进行调心;通过前组的位于像侧的第二透镜和后组的位于物体侧的第三透镜来进行前组和后组的调心。仅说明该宗旨,共通的部分标注有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附图标记且省略其说明。
如图5所示,构成摄像镜头3的透镜从物体侧(附图上方)向像侧(附图下方)依次包括:前组111,由第一镜筒101与收纳在第一镜筒101内的第一透镜10、第二透镜20构成;以及后组121,由第二镜筒202与收纳在第二镜筒202内的第三透镜30、第四透镜40、第五透镜50以及第六透镜60构成。
另外,在后组121中,在第三透镜30与第四透镜40之间,在第四透镜40与第五透镜50,在第五透镜50与第六透镜60之间,分别配置有遮光板500。遮光板500的功能、形状、材质与在第一实施方式中说明的遮光板相同。
前组111的第一镜筒101与第一透镜10的位置关系等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
在第三实施方式中,形成为对前组111内的第一透镜10与第二透镜20进行调心的结构。
将第二透镜20载置到定位夹具(未图示)上。在定位夹具上直接连结有例如MFT检测仪等光学评估仪(未图示),在载置于定位夹具上的状态下,能够确认摄像镜头的分辨率性能的输出值。这些装置能够通过与工件相配合地改良为适当的形态来得到。第二透镜20和评估仪的平面位置的调整例如使用X-Y平台等。
将第二透镜20载置到定位夹具上,对第二透镜20进行平面调整并固定在从评估仪输出的峰值变为最大的位置。
此后,将处在被收纳在第一镜筒101内的状态的第一透镜10载置到第二透镜20上。此时,第二透镜20在物体侧的面具有第三光学有效部21和相对于光轴X垂直的第三平面部21a。第三平面部21a位于第三光学有效部21的周围。第三平面部21a具有在与光轴X平行的方向上突出的第三突起部21b。
另一方面,在第一透镜10的像侧的面具有第四光学有效部12和相对于光轴X垂直的第四平面部12a。第四平面部12a位于第四光学有效部12的周围。第四平面部12a具有在与光轴X平行的方向上突出的第四突起部12b。
其中,第三突起部21b和第四突起部12b圆环状地分别形成在以光轴X为中心的圆周上。第三突起部21b的外周面21c被设定为比第四突起部12b的内周面12c小。因此,若将第一透镜10载置到第二透镜20上,则第三突起部21b和第四突起部12b形成为松动嵌合的状态。其直径的差形成为图5所示的进行调心时的适当的间隙D2。另外,因为第三突起部21b和第四突起部12b的上升面形成为倾斜面,所以在载置时形成为引导部,防止载置时的错位。而且,因为形成为第四突起部12b的前端部与第三平面部21a抵接的状态,所以形成为正确地维持第一透镜10与第二透镜20的透镜间隔的状态。
因为第一透镜10和第二透镜20的光轴X分别位于间隙D2的区域内,所以形成为光轴X以一定程度重合的状态,在评估仪出现初始峰值。此后,将第一透镜10水平移动,调整至峰值变为最大的位置。在这样调心后,使粘接剂300流入透镜的外周侧,将第一透镜10和第二透镜20固定,完成前组111。
第三实施方式的后组121是使第一实施方式的后组从5片变为4片的结构,因此各透镜的光轴的对准、光轴方向的高度(透镜间隔)的设定、与镜筒202的光轴的对准、镜筒202与透镜的固定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
将后组121载置到定位夹具上,对后组进行平面调整并固定在从评估仪输出的峰值变为最大的位置。
此后,将前组111载置到后组121上。此时,前组111的位于最靠近像侧的透镜即第二透镜20,在其像侧的面具有第一光学有效部22和相对于光轴X垂直的第一平面部22a。第一平面部22a位于第一光学有效部22的周围。第一平面部22a具有在与光轴X平行的方向上突出的第一突起部22b。
另一方面,后组121的位于最靠近物体侧的透镜即第三透镜30,在其物体侧的面具有第二光学有效部31和相对于光轴X垂直的第二平面部31a。第二平面部31a位于第二光学有效部21的周围。第二平面部31a具有在与光轴X平行的方向上突出的第二突起部31b。
其中,第一突起部22b和第二突起部31b圆环状地分别形成在以光轴X为中心的圆周上。第一突起部22b的外周面22c被设定为比第二突起部31b的内周面31c小。因此,若将前组111载置到后组121上,则第一突起部22b和第二突起部31b形成为松动嵌合的状态。其直径的差形成为图5所示的进行调心时的适当的间隙D1。另外,因为第一突起部22b和第二突起部31b的上升面形成为倾斜面,所以在载置时形成为引导部,防止载置时的错位。而且,因为形成为第二突起部31b的前端部与第一平面部22a抵接的状态,所以形成为正确地维持前组111与后组121的透镜间隔的状态。
因为前组111和后组121的光轴X分别位于间隙D1的区域内,所以形成为光轴以一定程度重合的状态,在评估仪出现初始峰值。此后,将前组111水平移动,调整至峰值变为最大的位置。在这样调心后,使粘接剂300从前组111与后组121的间隙400流入,将前组111和后组121固定,完成摄像镜头3。
此外,上述第三实施方式说明了对前组111的第一透镜10和第二透镜20预先进行调心后的组装件的例子,但本发明并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在将第二透镜20载置到后组121上并调心后进行粘接固定,此后,在载置第一透镜10并调心后进行粘接固定。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将第一突起部与第二突起部的间隙(调心范围)设为D1时,满足以下的条件式(1)。
(1)5μm<D1<50μm
通过满足条件式(1),变得易于出现前组与后组的调心前的初始分辨率峰值。
另外,在上述第三实施方式中,在将第三突起部与第四突起部的间隙(调心范围)设为D2时,满足以下的条件式(2)。
(2)5μm<D2<50μm
通过满足条件式(2),变得易于出现由2片透镜构成的前组的调心前的初始分辨率峰值。
另外,在第一突起部与第二突起部相向的面上形成有倾斜面,该倾斜面与光轴形成的角度α满足以下的条件式(3)。
(3)10°<α<30°
通过满足条件式(3),在调心时,在使透镜组在水平方向上移动时,能够防止因为冲到上面而导致组装时的错误。
(补充事项)
本发明并不受上述各实施方式限定,在权利要求所示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各种变更。例如,可以适当地选定各透镜的形状和透镜的片数这种基本的结构。
Claims (9)
1.一种摄像镜头的调心结构,从物体侧依次配置第一镜筒、具有在所述第一镜筒内收纳的至少1片透镜的前组,第二镜筒以及具有在所述第二镜筒内收纳的至少2片透镜的后组,其特征在于,
所述前组的位于最靠近像侧的透镜,在像侧的面具有第一光学有效部和相对于光轴垂直的第一平面部,所述第一平面部位于所述第一光学有效部的周围,所述第一平面部具有在与光轴平行的方向突出的第一突起部,
所述后组的位于最靠近物体侧的透镜,在物体侧的面具有第二光学有效部和相对于光轴垂直的第二平面部,所述第二平面部位于所述第二光学有效部的周围,所述第二平面部具有在与光轴平行的方向上突出的第二突起部,
所述第一突起部和所述第二突起部分别形成在以光轴为中心的圆周上,
所述第一突起部的内周面的直径比所述第二突起部的外周面的直径大或者所述第一突起部的外周面的直径比所述第二突起部的内周面的直径小,
在所述第一突起部与所述第二平面部抵接或者所述第二突起部与所述第一平面部抵接的状态下,进行粘接固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像镜头的调心结构,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前组中收纳的透镜由2片构成,
所述前组的位于像侧的透镜,在物体侧的面具有第三光学有效部和相对于光轴垂直的第三平面部,所述第三平面部位于所述第三光学有效部的周围,所述第三平面部具有在与光轴平行的方向上突出的第三突起部,
所述前组的位于物体侧的透镜,在像侧的面具有第四光学有效部和相对于光轴垂直的第四平面部,所述第四平面部位于所述第四光学有效部的周围,所述第四平面部具有在与光轴平行的方向上突出的第四突起部,
所述第三突起部和所述第四突起部分别形成在以光轴为中心的圆周上,
所述第三突起部的外周面的直径比所述第四突起部的内周面的直径小或者所述第三突起部的内周面的直径比所述第四突起部的外周面的直径大,
在所述第三突起部与所述第四平面部抵接或者所述第四突起部与所述第三平面部抵接的状态下,进行粘接固定。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像镜头的调心结构,其特征在于,在将所述第一突起部的内周面的直径与所述第二突起部的外周面的直径的差或者所述第一突起部的外周面的直径与所述第二突起部的内周面的直径的差设为D1时,满足以下的条件式(1):
(1)5μm<D1<50μm。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摄像镜头的调心结构,其特征在于,在将所述第三突起部的外周面的直径与所述第四突起部的内周面的直径的差或者所述第三突起部的内周面的直径与所述第四突起部的外周面的直径的差设为D2时,满足以下的条件式(2):
(2)5μm<D2<50μm。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像镜头的调心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突起部的内周面和所述第二突起部的外周面分别由倾斜面形成,或者所述第一突起部的外周面和所述第二突起部内周面分别由倾斜面形成。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摄像镜头的调心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突起部的内周面和所述第四突起部的外周面分别由倾斜面形成,或者所述第三突起部的外周面和所述第四突起部的内周面分别由倾斜面形成。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摄像镜头的调心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后组,在相邻的透镜的相向的面分别具有光学有效部和相对于光轴垂直的平面部,所述平面部位于所述光学有效部的周围,所述平面部具有在与光轴平行的方向上突出的突起部,
所述突起部分别形成在以光轴为中心的圆周上且所述突起部嵌合。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摄像镜头的调心结构,其特征在于,任意一个所述突起部抵接在相邻的所述透镜相向的面上的所述平面部。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像镜头的调心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后组中的至少1片透镜的外周面与所述第二镜筒的内周面嵌合。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20-087141 | 2020-05-19 | ||
JP2020087141A JP7481899B2 (ja) | 2020-05-19 | 2020-05-19 | レンズの調心構造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5867281U true CN215867281U (zh) | 2022-02-18 |
Family
ID=7860651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21079369.8U Active CN215867281U (zh) | 2020-05-19 | 2021-05-19 | 摄像镜头的调心结构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JP (1) | JP7481899B2 (zh) |
CN (1) | CN215867281U (zh)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12103529A (ja) | 2010-11-11 | 2012-05-31 | Kantatsu Co Ltd | レンズユニット |
-
2020
- 2020-05-19 JP JP2020087141A patent/JP7481899B2/ja active Active
-
2021
- 2021-05-19 CN CN202121079369.8U patent/CN215867281U/zh active Activ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7481899B2 (ja) | 2024-05-13 |
JP2021182065A (ja) | 2021-11-25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10466452B2 (en) | Projection optical system and projector | |
CN1920657B (zh) | 数字照相系统和中间适配器 | |
JP4098813B2 (ja) | カメラモジュール | |
JP5560316B2 (ja) | 画像読取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
EP1801646A2 (en) | Digital camera system | |
US20070076309A1 (en) | Lens block, lens, holder for holding the lens block, and projector using the lens holder | |
JP2009157279A (ja) | レンズユニット、撮像装置、電子機器、及びレンズユニットの組立方法 | |
US10146109B2 (en) | Projection system and projector | |
JP2012083439A (ja) | 光学装置、撮像装置、及び当該光学装置に備わるレンズ同士の調芯及び固定方法 | |
JP2009048024A (ja) | レンズユニット、撮像モジュール、及び光学機器 | |
CN118604972A (zh) | 光学组件的组装方法、光学组件及相机模块 | |
US20220217254A1 (en) | Camera module array and assembly method therefor | |
CN110837160B (zh) | 光学成像模块 | |
CN215867281U (zh) | 摄像镜头的调心结构 | |
EP1642167B1 (en) | Digital camera system | |
CN113009666B (zh) | 投射光学系统以及投影仪 | |
US20220086316A1 (en) | Optical system, imaging system, and imaging apparatus | |
CN114076999B (zh) | 潜望式摄像模组 | |
US11445095B2 (en) | Image-sensor fixing structure | |
US20220252838A1 (en) | Lens unit, optical system, and electronic apparatus | |
JP2011070016A (ja) | レンズモジュール、撮影装置、レンズモジュールの製造方法 | |
US12007585B2 (en) | Terminal device with camera module having optical lens and method for assembling same | |
JP7207892B2 (ja) | レンズ装置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る撮像装置 | |
CN116209934A (zh) | 潜望式摄像模组 | |
EP3839590A1 (en) | Optical lens, photographing module, and assembly method thereof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