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863580U - 支锅架及燃气灶 - Google Patents

支锅架及燃气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5863580U
CN215863580U CN202120812757.6U CN202120812757U CN215863580U CN 215863580 U CN215863580 U CN 215863580U CN 202120812757 U CN202120812757 U CN 202120812757U CN 215863580 U CN215863580 U CN 21586358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ot
placing position
supporting
connecting part
connecting por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0812757.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桐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Qingdao Haier Intelligent Cooking Appliances Co Ltd
Haier Smart Hom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Qingdao Haier Intelligent Cooking Appliances Co Ltd
Haier Smart Hom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Qingdao Haier Intelligent Cooking Appliances Co Ltd, Haier Smart Home Co Ltd filed Critical Qingdao Haier Intelligent Cooking Applianc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0812757.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586358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586358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586358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ok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厨房用具领域,具体提供一种支锅架及燃气灶。本实用新型旨在解决目前的燃气灶支架因变形而导致的滑锅、坐锅不稳等问题。为此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支锅架包括连接部以及与连接部连接的支撑部,支撑部沿其高度方向的两端分别形成有用于支撑锅具底部的第一置锅位和第二置锅位,第一置锅位与第二置锅位相对于基准面对称设置于连接部的两侧。本实用新型通过将第一置锅位和第二置锅位相对于基准面对称设置在连接部的两侧,从而在第一置锅位或者第二置锅位磨损、变形后,将支锅架翻转即可继续使用,无需重新配置支锅架,提升了用户的使用体验。

Description

支锅架及燃气灶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厨房用具领域,具体提供一种支锅架及燃气灶。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燃气灶的使用也越来越频繁。而燃气灶支架是燃气灶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是将其架设在燃气灶上,起到支撑炊具的作用。不过,在使用时间长了之后,燃气灶支架通常会因为老化或者磨损造成外观变形,进而导致滑锅、坐锅不稳等问题。
相应地,本领域需要一种新的技术方案来解决上述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燃气灶支架因变形而导致的滑锅、坐锅不稳等问题,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支锅架,所述支锅架包括连接部以及与所述连接部连接的支撑部,所述支撑部沿其高度方向的两端分别形成有用于支撑锅具底部的第一置锅位和第二置锅位,所述第一置锅位与所述第二置锅位相对于基准面对称设置于所述连接部的两侧。
在上述支锅架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置锅位与所述第二置锅位彼此对称形成于所述连接部的两侧。
在上述支锅架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支撑部包括多个支撑片,每个所述支撑片包括竖向部分以及分别位于所述竖向部分两端的第一横向部分和第二横向部分,所述竖向部分与所述连接部相接,所述第一置锅位由多个所述第一横向部分围设而成,所述第二置锅位由多个所述第二横向部分围设而成。
在上述支锅架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横向部分和所述第二横向部分远离所述连接部的端面的至少一部分为水平面。
在上述支锅架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横向部分靠近所述连接部中心的端部形成有第一倾斜面,多个所述第一倾斜面围设形成所述第一置锅位;并且/或者所述第二横向部分靠近所述连接部中心的端部形成有第二倾斜面,多个所述第二倾斜面围设形成所述第二置锅位。
在上述支锅架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连接部为环状,所述竖向部分设置于所述连接部的径向外侧。
在上述支锅架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倾斜面与所述连接部之间的距离沿所述连接部的径向由外向内逐渐减小;并且/或者所述第二倾斜面与所述连接部之间的距离沿所述连接部的径向由外向内逐渐减小。
在上述支锅架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横向部分为由所述竖向部分的第一端向所述连接部的径向内侧延伸;并且/或者所述第二横向部分为由所述竖向部分的第二端向所述连接部的径向内侧延伸。
在上述支锅架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竖向部分相对于所述连接部对称设置。
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中,支锅架包括连接部以及与连接部连接的支撑部,该支撑部沿其高度方向的两端分别形成有用于支撑锅具底部的第一置锅位和第二置锅位,该第一置锅位和第二置锅位相对于基准面对称设置在连接部的两侧,这样,在第一置锅位或者第二置锅位磨损、变形后,将支锅架翻转,第二置锅位或者第一置锅位还是完好无损的状态,完全不会影响使用,无需重新配置支锅架,提升了用户的使用体验。另一方面,安装同时不需要考虑支锅架的正反,直接放在燃气灶上就可以使用。
在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技术方案中,第一置锅位与第二置锅位彼此对称形成于连接部的两侧,这样不管是使用第一置锅位还是第二置锅位,放置在支锅架上的锅具的底部与燃气灶的炉头之间的距离都是相同的,而锅具的底部与炉头之间的距离会影响到燃气灶的热效率。通过将第一置锅位与第二置锅位对称设置在连接部的两侧,这样在烹饪时,不管是使用第一置锅位还是第二置锅位,所能获得的热效率也就是相同的,这样即便改变了用于支撑锅具底部的置锅位,所能够达到的热效率也不会变,用户的使用体验会更好。
进一步地,支撑部包括多个支撑片,每个支撑片包括竖向部分以及分别位于竖向部分两端的第一横向部分和第二横向部分,竖向部分与连接部相接,从而也就实现了多个支撑片与连接部的相接。第一置锅位由多个第一横向部分围设而成,第二置锅位由多个第二横向部分围设而成,这样也就将第一置锅位和第二置锅位分别对称设置在了竖向部分的两端,从而在需要调换置锅位时,通过翻转支锅架即可实现。
进一步地,第一横向部分和第二横向部分远离连接部的端面的至少一部分为水平面,这样不管第一置锅位还是第二置锅位位于下方,都能够稳定地将支锅架放置在燃气灶上,从而也就能够更加稳定地支撑锅具。
进一步地,第一横向部分靠近连接部中心的端部形成有第一倾斜面,多个第一倾斜面围设形成第一置锅位,第二横向部分靠近连接部中心的端部形成有第二倾斜面,多个第二倾斜面围设形成第二置锅位。由于常用的锅具的底部通常具有一定的弧度,从而由多个第一倾斜面围设形成的第一置锅位与由多个第二倾斜面围设形成的第二置锅位能够更加稳定地支撑锅具。
进一步地,连接部为环状,竖向部分设置在连接部的径向外侧,从而支锅架的外形也大致为环形,这与惯常使用的燃气灶的外形大致相同,这样的支锅架能够更好地与燃气灶相适配,普适性较好。
进一步地,第一倾斜面与连接部之间的距离沿连接部的径向由外向内逐渐减小,第二倾斜面与连接部之间的距离沿连接部的径向由外向内逐渐减小,这样形成的第一置锅位和第二置锅位也就大致为锥顶向下的圆锥空间,这样的置锅位能够更好地与常用的锅具的底部的外形相适配,从而也就能够更加稳定地支撑锅具。
进一步地,第一横向部分为由竖向部分的第一端向连接部的径向内侧延伸,第二横向部分为由竖向部分的第二端向连接部的径向内侧延伸,这样设置的支锅架的外形尺寸与连接部的径向尺寸相同,相对于其他设置方式而言,支锅架的外形尺寸较小,且能够与连接部相适配的任意燃气灶相适配,普适性较好。
进一步地,竖向部分相对于连接部对称设置,也就是说,连接部位于竖向部分沿其长度方向的中部,这样也就使得位于竖向部分的两端的第一横向部分和第二横向部分相对于连接部彼此对称,从而也就将第一置锅位和第二置锅位对称设置在了竖向部分的两端。
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燃气灶,所述燃气灶设置有至少一个前述任一项方案中所述的支锅架。
需要说明的是,该燃气灶具有前述的支锅架的所有技术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附图说明
下面参照附图来描述本实用新型的支锅架。附图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的支锅架的结构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的支锅架的侧视图。
附图标记列表:
1、连接部;2、支撑片;21、竖向部分;22、第一横向部分;23、第二横向部分;100、第一置锅位;200、第二置锅位。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来描述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的是,这些实施方式仅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原理,并非旨在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术语“中间”、“上”、“下”、“左”、“右”、“内”、“外”等指示的方向或位置关系的术语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向或位置关系,这仅仅是为了便于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述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第四”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由于燃气灶支架在使用时间长了之后,通常会因为老化或者磨损造成外观变形,进而导致滑锅、坐锅不稳等问题。为此,本实用新型的支锅架上形成有彼此对称的第一置锅位和第二置锅位,这样在第一置锅位或者第二置锅位磨损、变形后,更换至第二置锅位或者第一置锅位就能够继续使用,无需重新配置支锅架,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
首先,参照图1和图2来阐述本实用新型的支锅架的可能的设置方式。其中,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的支锅架的结构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的支锅架的侧视图。
如图1和图2所示并按照图2所示的方位,支锅架包括连接部1以及与连接部1连接的支撑部,支撑部沿其高度方向的两端分别形成有用于支撑锅具底部的位于上方的第一置锅位100以及位于下方的第二置锅位200,该第一置锅位100和第二置锅位200相对于基准面对称设置在连接部1的两侧,这样,在第一置锅位100或者第二置锅位200磨损、变形后,将支锅架翻转,第二置锅位200或者第一置锅位100还是完好无损的状态,完全不会影响使用,无需重新配置支锅架,提升了用户的使用体验。需要说明的是,基准面是指大致与燃气灶的灶面或者第一置锅位和第二置锅位平行的一个平面。
继续参照图1和图2,第一置锅位100与第二置锅位200彼此对称形成于连接部1的两侧,这样不管是使用第一置锅位100还是第二置锅位200,放置在支锅架上的锅具的底部与燃气灶的炉头之间的距离都是相同的,而锅具的底部与炉头之间的距离会影响到燃气灶的热效率。比如,在锅具的底部与燃气灶的炉头之间的有效距离为30mm时,热效率最高。不过,热效率显然也会受到燃气灶的燃烧效率、锅具的导热效率等因素的影响,在本实施例中,主要考虑锅具的底部与燃气灶的炉头之间的有效距离对热效率的影响。
通过将第一置锅位100与第二置锅位200对称设置在连接部1的两侧,这样在烹饪时,不管是使用第一置锅位100还是第二置锅位200,所能获得的热效率也就是相同的,这样即便改变了用于支撑锅具底部的置锅位,所能够达到的热效率也不会变,用户的使用体验会更好。另一方面,安装同时不需要考虑支锅架的正反,直接放在燃气灶上就可以正常使用。
显然,在确保热效率的前提下,第一置锅位100与第二置锅位200还可以相对于其他基准面对称设置,如,按照图2所示的方位,该基准面可以高于连接部1也可以低于连接部1,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具体的应用场景灵活选择。
如图1和图2所示,支撑部由四个支撑片2构成,这四个支撑片2两两相对设置,每个支撑片2大致为片状结构,其包括竖向部分21、第一横向部分22和第二横向部分23。其中,第一横向部分22和第二横向部分23分别位于竖向部分21的上下两端,竖向部分21与连接部1相接,这样也就实现了多个支撑片2与连接部1的相接,从而得到了较为稳定的支锅架。显然,竖向部分21、第一横向部分22和第二横向部分23也可以设置为圆柱状结构或者是其他可能的形式。
显然,上述支撑片2的数量仅仅只是一种示例性的描述,构成支撑部的支撑片2的数量显然还可以是三个、五个或者是其他可能的数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具体的应用场景灵活选择。
第一置锅位100由多个第一横向部分22围设而成,第二置锅位200由多个第二横向部分23围设而成,这样也就将第一置锅位100和第二置锅位200分别对称设置在了竖向部分21的上下两端,在需要调换置锅位时,只需翻转支锅架即可实现置锅位的调换。
显然,支撑部还可以设置成其他的形式,如,支撑部包括分别设置在竖向部分21的两个环状结构,相应地,连接部1设置为筒状结构,这样,也就分别由这两个环状结构围设形成了第一置锅位100和第二置锅位200。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具体的应用场景灵活选择支撑部的具体设置形式,只要能够获得稳定支撑锅具的支锅架即可。
如图1和图2所示,第一横向部分22和第二横向部分23远离连接部1的端面(即图2中的第一横向部分22的上侧面和第二横向部分23的下侧面)的大约三分之二的部分设置为水平面,这样不管第一置锅位100还是第二置锅位200位于下方,都能够稳定地将支锅架放置在燃气灶上,从而也就能够更加稳定地支撑锅具。显然,上述第一横向部分22和第二横向部分23远离连接部1的端面的三分之二的部分设置为水平面仅仅只是一种示例性的描述,其设置为水平面的部分可以更多,如,第一横向部分22和第二横向部分23远离连接部1的端面的四分之三,当然,也可以更少,如第一横向部分22和第二横向部分23远离连接部1的端面的二分之一,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具体的应用场景灵活选择,只要能够稳定地将支锅架放置在燃气灶上即可。
显然,第一横向部分22和第二部分远离连接部1的端面还可以设置为弧形面、异形面或者是其他可能的形状,只要能够将支锅架稳定地放置在燃气灶上即可。
如图1和图2所示,第一横向部分22靠近连接部1中心的端部形成有第一倾斜面,多个第一倾斜面围设形成第一置锅位100,且该第一倾斜面与连接部1之间的距离沿连接部1的径向由外向内逐渐减小。这样由多个第一倾斜面围设而成的第一置锅位100就大致为锥顶向下的圆锥空间,由于常用的锅具的底部通常具有一定的弧度,这样的第一置锅位100的形状与常用的锅具的底部的外形相适配,从而能够更加稳定地支撑锅具。
类似地,第二横向部分23靠近连接部1中心的端部形成有第二倾斜面,多个第二倾斜面围设形成第二置锅位200,第二倾斜面与连接部1之间的距离沿连接部1的径向由外向内逐渐减小。由多个第二倾斜面围设而成的第二置锅位200大致为锥顶向下的圆锥空间,这样的第二置锅位200的形状与常用的锅具的底部的外形相适配,从而能够更加稳定地支撑锅具。
显然,上述第一倾斜面和第二倾斜面还可以设置成波纹面、弧面等其他可能的形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具体的应用场景灵活选择,只要能够稳定支撑锅具即可。
继续参照图1和图2,连接部1为环状,竖向部分21设置在连接部1的径向外侧,从而支锅架的外形也大致为环形,这与惯常使用的燃气灶的外形大致相同,这样的支锅架能够更好地与燃气灶相适配,普适性较好。显然,连接部1还可以设置为矩形、椭圆形等其他可能的形状,只要能够与燃气灶相适配即可。
继续参照图1和图2,连接部1的横截面为圆形,这样的连接部1所占用的空间较小,在烹饪时,不会影响到火焰与空气的接触,从而能够更好地确保燃气灶的充分燃烧,避免燃烧过程中产生的一氧化碳的浓度过高,提高燃气的燃烧效率。显然,在不影响燃气的燃烧效率的前提下,连接部1的横截面还可以是椭圆形、三角形等其他可能的结构,显然,连接部1还可以由片状结构围设而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具体的应用场景灵活选择。
如图1和图2所示并按照图2所示的方位,第一横向部分22为由竖向部分21的第一端(即图2中的上端)向连接部1的径向内侧延伸,第二横向部分23为由竖向部分21的第二端(即图2中的下端)向连接部1的径向内侧延伸,这样设置的支锅架的外形尺寸与连接部1的径向尺寸相同,相对于其他设置方式而言,支锅架的外形尺寸较小,且能够与连接部1相适配的任意燃气灶相适配,普适性较好。
显然,第一横向部分22也可以在竖向部分21的第一端向连接部1的径向外侧延伸、第二横向部分23也可以在竖向部分21的第二端向连接部1的径向外侧延伸,也可以是第一横向部分22在竖向部分21的第一端分别向连接部1的径向内侧和外侧延伸、第二横向部分23在竖向部分21的第二端分别向连接部1的径向内侧和外侧延伸,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具体的应用场景灵活选择。
如图1和图2所示并按照图2所示的方位,连接部1位于竖向部分21沿其长度方向的中部,即竖向部分21相对于连接部1对称设置,这样也就使得位于竖向部分21的两端的第一横向部分22和第二横向部分23相对于连接部1彼此对称,从而也就将第一置锅位100和第二置锅位200对称设置在了竖向部分21的两端。
本实用新型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燃气灶,该燃气灶设置有至少一个前述的支锅架。
需要说明的是,该燃气灶具有前述的支锅架的所有技术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综上所述,在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技术方案中,通过将第一置锅位100和第二置锅位200相对于基准面对称设置在连接部1的两侧,从而在第一置锅位100或者第二置锅位200磨损、变形后,将支锅架翻转,第二置锅位200或者第一置锅位100还是完好无损的状态,完全不会影响使用,无需重新配置支锅架,提升了用户的使用体验。通过将第一置锅位100与第二置锅位200彼此对称形成于连接部1的两侧,从而在能够根据需要调换第一置锅位100和第二置锅位200时,不会影响燃气灶所能够达到的热效率。通过将第一横向部分22和第二横向部分23远离连接部1的端面的至少一部分为水平面,从而能够更加稳定地支撑锅具。通过将形成第一置锅位100的第一倾斜面设置成其与连接部1之间的距离沿连接部1的径向由外向内逐渐减小、将形成第二置锅位200的第二倾斜面设置成其与连接部1之间的距离沿连接部1的径向由外向内逐渐减小,从而能够更好地与锅具的底部相适配,更加稳定地支撑锅具。
当然,上述可以替换的实施方式之间、以及可以替换的实施方式和优选的实施方式之间还可以交叉配合使用,从而组合出新的实施方式以适用于更加具体的应用场景。
此外,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理解,尽管在此所述的一些实施例包括其它实施例中所包括的某些特征而不是其它特征,但是不同实施例的特征的组合意味着处于本实用新型的范围之内并且形成不同的实施例。例如,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书中,所要求保护的实施例的任意之一都可以以任意的组合方式来使用。
至此,已经结合附图所示的优选实施方式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容易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显然不局限于这些具体实施方式。在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的前提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相关技术特征作出等同的更改或替换,这些更改或替换之后的技术方案都将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支锅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支锅架包括连接部以及与所述连接部连接的支撑部,
所述支撑部沿其高度方向的两端分别形成有用于支撑锅具底部的第一置锅位和第二置锅位,
所述第一置锅位与所述第二置锅位相对于基准面对称设置于所述连接部的两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支锅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置锅位与所述第二置锅位彼此对称形成于所述连接部的两侧。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支锅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部包括多个支撑片,每个所述支撑片包括竖向部分以及分别位于所述竖向部分两端的第一横向部分和第二横向部分,所述竖向部分与所述连接部相接,
所述第一置锅位由多个所述第一横向部分围设而成,所述第二置锅位由多个所述第二横向部分围设而成。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支锅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横向部分和所述第二横向部分远离所述连接部的端面的至少一部分为水平面。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支锅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横向部分靠近所述连接部中心的端部形成有第一倾斜面,多个所述第一倾斜面围设形成所述第一置锅位;并且/或者
所述第二横向部分靠近所述连接部中心的端部形成有第二倾斜面,多个所述第二倾斜面围设形成所述第二置锅位。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支锅架,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部为环状,所述竖向部分设置于所述连接部的径向外侧。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支锅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倾斜面与所述连接部之间的距离沿所述连接部的径向由外向内逐渐减小;并且/或者
所述第二倾斜面与所述连接部之间的距离沿所述连接部的径向由外向内逐渐减小。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支锅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横向部分为由所述竖向部分的第一端向所述连接部的径向内侧延伸;并且/或者
所述第二横向部分为由所述竖向部分的第二端向所述连接部的径向内侧延伸。
9.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支锅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竖向部分相对于所述连接部对称设置。
10.一种燃气灶,其特征在于,所述燃气灶配置有上述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支锅架。
CN202120812757.6U 2021-04-20 2021-04-20 支锅架及燃气灶 Active CN21586358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812757.6U CN215863580U (zh) 2021-04-20 2021-04-20 支锅架及燃气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812757.6U CN215863580U (zh) 2021-04-20 2021-04-20 支锅架及燃气灶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5863580U true CN215863580U (zh) 2022-02-18

Family

ID=8031921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0812757.6U Active CN215863580U (zh) 2021-04-20 2021-04-20 支锅架及燃气灶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586358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187416B2 (en) Gas cooktop and grate for the gas cooktop
US6588417B2 (en) Reversible burner grate
CN210153883U (zh) 一种聚能锅架组件及燃气灶
CN215863580U (zh) 支锅架及燃气灶
US20040089288A1 (en) Gas heating applicance
CN209819615U (zh) 一种聚能锅支架及燃气灶
CN210532472U (zh) 一种燃气灶支撑机构
CN217302921U (zh) 一种商用灶具锅架的新型结构
CN215863586U (zh) 锅支架及包含其的灶具
CN108253460B (zh) 一种带高效聚能环的支锅架及集成防干烧功能的燃气灶
CN218410022U (zh) 一种带集水盘的炉架结构
CN101382300A (zh) 燃气灶
CN209763155U (zh) 一种组合支锅架及其使用该支锅架的燃气灶
CN218237554U (zh) 一种集成灶的聚能环盘锅架结构
CN216384293U (zh) 锅架及灶具
CN220506778U (zh) 一种提高热效率的炉膛及燃气灶
CN219414903U (zh) 辅助锅架、锅架组件及燃气灶
JP3155008U (ja) 調理用容器
CN217329908U (zh) 一种锅支架以及燃气灶
CN217235690U (zh) 聚能锅架及包括其的灶具
CN217082651U (zh) 一种适用于燃气灶的聚能隔热炉架
CN216693652U (zh) 一种锅架及燃气灶
CN217274288U (zh) 一种燃气灶灶具
CN221076558U (zh) 聚能盘锅架及燃烧器
CN208764984U (zh) 一种转动锅支架及燃气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