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855297U - 一种碳减排处理废水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碳减排处理废水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5855297U
CN215855297U CN202122469107.9U CN202122469107U CN215855297U CN 215855297 U CN215855297 U CN 215855297U CN 202122469107 U CN202122469107 U CN 202122469107U CN 215855297 U CN215855297 U CN 21585529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ank
recovery
revival
absorption
liqui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2469107.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占军
刘婷
石建坡
王立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ijiazhuang Green Clean Energy Saving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ijiazhuang Green Clean Energy Saving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ijiazhuang Green Clean Energy Saving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ijiazhuang Green Clean Energy Saving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2469107.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585529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585529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585529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20/00Technologies relating to chemical industry
    • Y02P20/151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e.g. CO2

Landscapes

  • Treating Waste Gas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污水处理技术领域,提出了一种碳减排处理废水系统,包括处理罐,废水罐和清除氯离子介导罐连接在处理罐进口上,复活罐和回收水罐连接在处理罐出口上,复活罐与回收水罐、二氧化碳回收罐和复活液罐连通。通过上述技术方案,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水处理同时无法有效减少碳排放问题。

Description

一种碳减排处理废水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污水处理技术领域,具体的,涉及一种碳减排处理废水系统。
背景技术
含氯工业废水主要来源于印染、冶金、石油、制盐和化工等行业。氯离子具有毒性、腐蚀性,会对人体健康、植物生长、工业设备及建筑钢筋造成危害,含氯工业废水必须经处理达标才能排放。传统的工业废水除氯方法,包括化学沉淀法、膜分离法、电化学法、离子交换法、传统絮凝沉淀法等,但由于易产生二次环境污染,能耗大,处理效果不好等无法满足行业要求。
而目前碳中和作为一种新型环保形式,碳中和能够推动绿色的生活、生产,实现全社会绿色发展,各个企业都着力于如何实现碳中和,减少碳排放。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碳减排处理废水系统,解决了相关技术中的废水处理同时无法有效减少碳排放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碳减排处理废水系统,包括
处理罐,废水罐和清除氯离子介导罐连接在所述处理罐进口上,复活罐和回收水罐连接在所述处理罐出口上,所述复活罐与所述回收水罐、二氧化碳回收罐和复活液罐连通。
作为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二氧化碳回收罐包括
吸收罐,具有进气口和出气口,废气从所述进气口进入吸收罐,所述吸收罐用于盛放乙醇胺,经过吸收的废气从所述出气口排出,
收集罐,通过管路与所述吸收罐连通,所述收集罐还与所述复活罐连通,用于向所述复活罐中通二氧化碳。
作为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吸收罐还包括
驱动件,位于所述吸收罐底部,
搅拌装置,设置在所述驱动件驱动端,位于所述吸收罐内,用于搅拌乙醇胺液体。
作为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搅拌装置包括
转轴,设置在所述驱动件驱动端,所述转轴具有内腔,通过管路与所述进气口连接,
叶片,设置在所述转轴上,所述驱动件通过转轴带动所述叶片转动,搅拌乙醇胺液体,所述叶片具有出气孔,废气通过所述转轴和所述出气孔进入乙醇胺液体。
作为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吸收罐分为上下两层,上下两层分别盛有乙醇胺液体,所述搅拌装置具有两个,分别设置在上下两层所述吸收罐上,通过所述转轴连接,下层所述吸收罐顶部通过管道与上层所述转轴连接。
作为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收集罐分为上下两层,与所述吸收罐上下两层分别连通。
作为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吸收罐底部具有排液口,所述收集罐与所述排液口连接,所述二氧化碳回收罐还包括
回收口,具有两个,分别位于上下两层所述收集罐顶部,
加热装置,设置在所述收集罐内壁上,用于加热乙醇胺液体。
作为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二氧化碳回收罐还包括
回收管,连接在所述回收口上,所述收集罐通过所述收集罐连接在所述复活罐上。
作为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回收管缠绕在所述收集罐和所述吸收罐连接的管路上。
作为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两个所述回收管连通,所述二氧化碳回收罐还包括
过滤装置,连接在所述回收管上,
干燥装置,连接在所述过滤装置上,所述复活罐与所述干燥装置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及有益效果为:
含氯工业废水会对人体健康、植物生长、工业设备及建筑钢筋造成危害,含氯工业废水必须经处理达标才能排放。传统的工业废水除氯方法,包括化学沉淀法、膜分离法、电化学法、离子交换法、传统絮凝沉淀法等,对环境二次污染大,在废水处理同时不能有效减少碳排放。
本实用新型中的解决思路是清除氯离子介导罐和废水罐连接处理罐上,往处理罐中添加废水和清除氯离子介导,清除氯离子介导将废水中的氯离子吸收,经过沉淀,废水进入回收水罐,含氯离子添加剂液体进入复活罐,复活液罐和二氧化碳罐与复活罐连通,往复活罐中通入复活液和二氧化碳,分离氯离子和清除氯离子介导,回收水罐中经过沉淀,部分含有清除氯离子介导的液体进入复活罐;在处理废水的同时减少了二氧化碳排放。
具体的是废水罐和清除氯离子介导罐与处理罐连通,废水在处理罐中经过清除氯离子介导吸收氯离子之后,含有清除氯离子介导的液体进入复活罐,废水进入回收水罐,经过沉淀的废水,部分含有清除氯离子介导的液体进入复活罐内,回收水罐和二氧化碳罐与复活罐连通,往复活罐内通复活液和二氧化碳,在处理废水的同时,有效减少了碳排放。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二氧化碳回收罐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叶片结构示意图;
图中:1、处理罐,2、废水罐,3、清除氯离子介导罐,4、复活罐,5、回收水罐,6、复活液罐,7、二氧化碳回收罐,8、吸收罐,9、收集罐,10、驱动件,11、搅拌装置,12、转轴,13、叶片,14、排液口,15、回收口,16、加热装置,17、回收管,18、过滤装置,19、干燥装置,20、出气孔,21、进气口,22、出气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涉及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如图1~图3所示,本实施例提出了
一种碳减排处理废水系统,包括
处理罐1,废水罐2和清除氯离子介导罐3连接在处理罐1进口上,复活罐4和回收水罐5连接在处理罐1出口上,复活罐4和回收水罐5、二氧化碳回收罐7和复活液罐6连通。
含氯工业废水会对人体健康、植物生长、工业设备及建筑钢筋造成危害,含氯工业废水必须经处理达标才能排放。传统的工业废水除氯方法,包括化学沉淀法、膜分离法、电化学法、离子交换法、传统絮凝沉淀法等,对环境二次污染大,在废水处理同时不能有效减少碳排放。
本实施例中的解决思路是清除氯离子介导罐和废水罐连接处理罐上,往处理罐中添加废水和清除氯离子介导,清除氯离子介导将废水中的氯离子吸收,经过沉淀,废水进入回收水罐,含氯离子添加剂液体进入复活罐,复活液罐和二氧化碳回收罐与复活罐连通,往复活罐中通入复活液和二氧化碳,分离氯离子和清除氯离子介导,回收水罐中经过沉淀,部分含有清除氯离子介导的液体进入复活罐;在处理废水的同时减少了二氧化碳排放。
具体的是废水罐2和清除氯离子介导罐3与处理罐连通,废水在处理罐1中经过清除氯离子介导吸收氯离子之后,含有清除氯离子介导的液体进入复活罐4,废水进入回收水罐5,经过沉淀的废水,部分含有清除氯离子介导的液体进入复活罐4内,回收水罐5和二氧化碳回收罐7与复活罐4连通,往复活罐4内通复活液和二氧化碳,对清除氯离子介导进行复活;在处理废水的同时,有效减少了碳排放。
进一步,二氧化碳回收罐7包括
吸收罐8,具有进气口21和出气口22,废气从进气口21进入吸收罐8,吸收罐8用于盛放乙醇胺,经过吸收的废气从出气口22排出,
收集罐9,通过管路与吸收罐8连通,收集罐9还与复活罐4连通,用于向复活罐4中通二氧化碳。
本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二氧化碳回收罐7结构方式,具体的是二氧化碳回收罐7包括吸收罐8和收集罐9,吸收罐8具有进气口21和出气口22,废气从进气口21进入吸收罐8,吸收罐8中盛放乙醇胺,废气通过乙醇胺吸收之后从出气口22排出,收集罐9通过管路与吸收罐8连通,吸收二氧化碳的乙醇胺从管路中进入收集罐9,在收集罐9中将二氧化碳释放出来,释放出的二氧化碳进入复活罐4中,完成对二氧化碳的回收利用。
进一步,吸收罐8还包括
驱动件10,位于吸收罐8底部,
搅拌装置11,设置在驱动件10驱动端,位于吸收罐8内,用于搅拌乙醇胺液体。
本实施例中,为了提高吸收罐8内的乙醇胺对二氧化碳的吸收,在吸收罐8内通入废气时,搅拌乙醇胺,具体的是驱动件10,设置在吸收罐8底部,搅拌装置11设置在吸收罐内,连接在驱动件10驱动端,通过驱动件10带动搅拌装置11对乙醇胺进行搅拌。
进一步,搅拌装置11包括
转轴12,设置在驱动件10驱动端,转轴12具有内腔,通过管路与进气口21连接,
叶片13,设置在转轴12上,驱动件10通过转轴12带动叶片13转动,搅拌乙醇胺液体,叶片13具有出气孔20,废气通过转轴12和出气孔20进入乙醇胺液体。
本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搅拌装置11结构方式,具体的是搅拌装置11包括转轴12和叶片13,转轴12设置在驱动件10驱动端,叶片13设置在转轴12上,转轴12具有内腔,内腔通过管路与进气口21连接,叶片13上具有出气孔20,废气从进气口21进入内腔,从出气孔20直接排入乙醇胺内,在搅拌乙醇胺同时,废气进入乙醇胺,增加了乙醇胺对废气中的二氧化碳吸收;管路具有回形腔,转轴12内腔通过开口与回型腔连通,转轴12转动时废气可以通过回型腔进入转轴12内腔。
进一步,吸收罐8分为上下两层,上下两层分别盛有乙醇胺液体,搅拌装置11具有两个,分别设置在上下两层吸收罐8上,通过转轴12连接,下层吸收罐8顶部通过管道与上层转轴12连接。
本实施例中,为了进一步将废气中的二氧化碳吸收干净,吸收罐8分为上下两层,分别盛放有乙醇胺液体,搅拌装置11具有两个,分别设置在上下两层吸收罐8内,通过转轴12连接,驱动件10通过转轴12驱动叶片13搅拌乙醇胺液体,下层吸收罐8通过管道与上层转轴12内腔连通,废气通过下层乙醇胺吸收二氧化碳之后,通过管道进气上层转轴12内腔,然后排入上层乙醇胺液体内,进一步吸收二氧化碳,经过上层乙醇胺吸收的废气,从上层吸收罐8的出气口22排出。
进一步,收集罐9分为上下两层,与吸收罐8上下两层分别连通。
本实施例中,收集罐9分为上下两层,分别与吸收罐8上下两层对应连通,可以分别收集二氧化碳,防止下层的乙醇胺释放出的二氧化碳被上层的乙醇胺液体再次吸收。
进一步,吸收罐8底部具有排液口14,收集罐9与排液口14连接,二氧化碳回收罐7还包括
回收口15,具有两个,分别位于上下两层收集罐9顶部,
加热装置16,设置在收集罐9内壁上,用于加热乙醇胺液体。
本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回收乙醇胺液体中二氧化碳的方式,具体的是收集罐9上下两层分别通过管道与吸收罐8上下两层底部的排液口14连通,乙醇胺液体通过排液口14进入收集罐9中,加热装置16设置在收集罐9内壁上,通过对上下两层收集罐9内的乙醇胺加热,将二氧化碳释放出来,释放出来的二氧化碳从回收口15进入复活罐4内。
进一步,二氧化碳回收罐7还包括
回收管17,连接在回收口15上,收集罐9通过收集罐9连接在复活罐4上。
本实施例中,回收口15通过回收管17与复活罐9连通,上下个回收口15连接的回收管17会集为一个管道上,连接在复活罐4上,将所有二氧化碳均通入复活罐4内。
进一步,回收管17缠绕在收集罐9和吸收罐8连接的管路上。
本实施例中,回收管17缠绕在收集罐9和吸收罐8连接在管路上,回收管17中出来的二氧化碳具有温度,可以将管路内的乙醇胺进行预热,减少能量消耗。
进一步,两个回收管17连通,二氧化碳回收罐7还包括
过滤装置18,连接在回收管17上,
干燥装置19,连接在过滤装置18上,复活罐4与干燥装置19连接。
本实施例中,乙醇胺液体在吸收二氧化碳同时也会吸收废气中的硫化氢气体,回收的而二氧化碳气体中含有部分硫化氢气体,经过过滤装置18,将回收的二氧化碳气体中的硫化氢吸收,然后在经过干燥装置19将二氧化碳气体干燥,得到纯净干燥的二氧化碳气体。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碳减排处理废水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处理罐(1),废水罐(2)和清除氯离子介导罐(3)连接在所述处理罐(1)进口上,复活罐(4)和回收水罐(5)连接在所述处理罐(1)出口上,所述复活罐(4)与所述回收水罐(5)、二氧化碳回收罐(7)和复活液罐(6)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碳减排处理废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二氧化碳回收罐(7)包括
吸收罐(8),具有进气口(21)和出气口(22),废气从所述进气口(21)进入吸收罐(8),所述吸收罐(8)用于盛放乙醇胺,经过吸收的废气从所述出气口(22)排出,
收集罐(9),通过管路与所述吸收罐(8)连通,所述收集罐(9)还与所述复活罐(4)连通,用于向所述复活罐(4)中通二氧化碳。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碳减排处理废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吸收罐(8)还包括
驱动件(10),位于所述吸收罐(8)底部,
搅拌装置(11),设置在所述驱动件(10)驱动端,位于所述吸收罐(8)内,用于搅拌乙醇胺液体。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碳减排处理废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搅拌装置(11)包括
转轴(12),设置在所述驱动件(10)驱动端,所述转轴(12)具有内腔,通过管路与所述进气口(21)连接,
叶片(13),设置在所述转轴(12)上,所述驱动件(10)通过转轴(12)带动所述叶片(13)转动,搅拌乙醇胺液体,所述叶片(13)具有出气孔(20),废气通过所述转轴(12)和所述出气孔(20)进入乙醇胺液体。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碳减排处理废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吸收罐(8)分为上下两层,上下两层分别盛有乙醇胺液体,所述搅拌装置(11)具有两个,分别设置在上下两层所述吸收罐(8)上,通过所述转轴(12)连接,下层所述吸收罐(8)顶部通过管道与上层所述转轴(12)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碳减排处理废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收集罐(9)分为上下两层,与所述吸收罐(8)上下两层分别连通。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碳减排处理废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吸收罐(8)底部具有排液口(14),所述收集罐(9)与所述排液口(14)连接,所述二氧化碳回收罐(7)还包括
回收口(15),具有两个,分别位于上下两层所述收集罐(9)顶部,
加热装置(16),设置在所述收集罐(9)内壁上,用于加热乙醇胺液体。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碳减排处理废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二氧化碳回收罐(7)还包括
回收管(17),连接在所述回收口(15)上,所述收集罐(9)通过所述收集罐(9)连接在所述复活罐(4)上。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碳减排处理废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回收管(17)缠绕在所述收集罐(9)和所述吸收罐(8)连接的管路上。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碳减排处理废水系统,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回收管(17)连通,所述二氧化碳回收罐(7)还包括
过滤装置(18),连接在所述回收管(17)上,
干燥装置(19),连接在所述过滤装置(18)上,所述复活罐(4)与所述干燥装置(19)连接。
CN202122469107.9U 2021-10-13 2021-10-13 一种碳减排处理废水系统 Active CN21585529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469107.9U CN215855297U (zh) 2021-10-13 2021-10-13 一种碳减排处理废水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469107.9U CN215855297U (zh) 2021-10-13 2021-10-13 一种碳减排处理废水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5855297U true CN215855297U (zh) 2022-02-18

Family

ID=8025983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2469107.9U Active CN215855297U (zh) 2021-10-13 2021-10-13 一种碳减排处理废水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585529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139990A (zh) 垃圾渗透液超声波组合废水处理工艺及其处理系统
CN206027730U (zh) 一种活性炭再生系统
CN206188552U (zh) 一种油田污水处理装置
CN207108700U (zh) 一种污水处理装置
CN206089281U (zh) 一种钢铁行业硫酸酸洗废液的处理回收系统
CN215712223U (zh) 一种污水臭氧催化氧化处理装置
CN215855297U (zh) 一种碳减排处理废水系统
CN108751325A (zh) 一种氨氮废水处理系统及氨氮废水处理方法
CN108579346A (zh) 一种废气多级过滤处理装置
CN210934439U (zh) 一种印染污水池恶臭废气处理系统
CN102188959A (zh) 一种吸附污水中氨氮饱和后的沸石的再生方法
CN114804497B (zh) 一种锂电池放电产生的废水废气零排放处理装置及工艺
CN207645962U (zh) 一种高级氧化与活性砂的集成装置
CN101090868A (zh) 磁化光催化集成污水再生利用装置
CN207142972U (zh) 一种用于城市污水的高效处理系统
CN206570053U (zh) 一种可见光催化污水处理设备
CN211546164U (zh) 一种染色废水深度处理回用装置
CN107739077A (zh) 大孔吸附树脂再生废液碱回收工艺装置及方法
CN109354366A (zh) 一种采用催化湿式氧化法的淤泥处理设备
CN209967803U (zh) 一种节能型生活污水处理设备
CN204310923U (zh) 一种污泥处理装置
CN208883633U (zh) 一种工业废水脱色装置
CN208454714U (zh) 一种焦化废水深度处理系统
CN206543523U (zh) 净化系统及液态菌种的扩繁生产系统
CN106565037B (zh) 一种小型污水处理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B03 Change of inventor or designer information

Inventor after: Wang Zhanjun

Inventor after: Liu Ting

Inventor after: Shi Jianpo

Inventor after: Wang Lipeng

Inventor after: Niu Limin

Inventor before: Wang Zhanjun

Inventor before: Liu Ting

Inventor before: Shi Jianpo

Inventor before: Wang Lipeng

CB03 Change of inventor or designer inform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