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854535U - 双支撑曳引机及电梯 - Google Patents

双支撑曳引机及电梯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5854535U
CN215854535U CN202121887393.4U CN202121887393U CN215854535U CN 215854535 U CN215854535 U CN 215854535U CN 202121887393 U CN202121887393 U CN 202121887393U CN 215854535 U CN215854535 U CN 21585453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upport
double
bearing
traction machine
shaft ho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1887393.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建宏
吴红兵
谢喜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itachi Elevator Motor Guangzhou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itachi Elevator Motor Guangzhou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itachi Elevator Motor Guangzhou Co Ltd filed Critical Hitachi Elevator Motor Guangzhou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1887393.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585453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585453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585453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age And Drive Apparatuses For Elevato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双支撑曳引机及电梯,所述双支撑曳引机包括:动力部分;支架,所述支架与所述动力部分间隔相对设置;主轴,所述主轴转动装设于所述动力部分与所述支架之间;曳引轮,所述曳引轮套接于所述主轴上,所述动力部分用于驱使所述曳引轮转动,所述曳引轮靠近所述支架的一端设有盘车齿轮;支撑件,所述支撑件装设于所述支架上,所述支撑件上设有第一轴孔,所述第一轴孔用于供盘车装置的手轮穿入,以使所述手轮与所述盘车齿轮啮合。因此,当电梯发生故障时,维护人员只需将盘车装置的手轮穿入第一轴孔内,并将手轮啮合在盘车齿轮上,旋转手轮即可实现盘车齿轮手动转动。如此,本双支撑曳引机利用支撑件上的第一轴孔,使得盘车装置的装卸和使用更加便利,从而有利于提高电梯的维护效率。

Description

双支撑曳引机及电梯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曳引机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双支撑曳引机及电梯。
背景技术
现阶段电梯行业大部分都采用永磁同步无齿轮曳引机,其结构通常为轴伸出机壳外成悬臂状,曳引轮直接安装在悬臂轴上。由于电梯重量是直接施加在曳引轮上的,悬臂结构的轴受到很大弯曲力矩,导致轴易弯曲变形,整机易振动,轴承寿命短。而为了提高承载能力,通常的做法是将轴设计得很粗,轴承设计得很大,这势必会增加曳引机的重量和成本。另外,在手动盘车过程中,因受限于传统曳引机的结构设计,导致盘车装置的装卸和使用十分不便,从而影响电梯的维护效率。
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双支撑曳引机及电梯,具有结构简单、主轴受力变形量小、转动稳定特点;同时也方便盘车装置的装卸和使用,提高电梯的维护效率。
一种双支撑曳引机,所述双支撑曳引机包括:动力部分;支架,所述支架与所述动力部分间隔相对设置;主轴,所述主轴转动装设于所述动力部分与所述支架之间;曳引轮,所述曳引轮套接于所述主轴上,所述动力部分用于驱使所述曳引轮转动,所述曳引轮靠近所述支架的一端设有盘车齿轮;支撑件,所述支撑件装设于所述支架上,所述支撑件上设有第一轴孔,所述第一轴孔用于供盘车装置的手轮穿入,以使所述手轮与所述盘车齿轮啮合。
上述的双支撑曳引机,将主轴转动装设在支架与动力部分之间,使得曳引轮在转动时,主轴同时受两侧的支架和动力部分支持,保证主轴的两侧受力平衡,有效减少主轴上的弯曲力矩,减少主轴受力变形量小,从而保证双支撑曳引机运行稳定。由于盘车齿轮前端设有支撑件,且支撑件上设有第一轴孔,因此,当电梯发生故障时,维护人员只需将盘车装置的手轮穿入第一轴孔内,并将手轮啮合在盘车齿轮上,旋转手轮即可实现盘车齿轮手动转动。如此,本双支撑曳引机利用支撑件上的第一轴孔,使得盘车装置的装卸和使用更加便利,从而有利于提高电梯的维护效率。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双支撑曳引机还包括第一轴承,所述第一轴承嵌入所述第一轴孔,所述第一轴承用于供所述手轮穿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支撑件包括第一支撑杆、第二支撑杆及复合轴部,所述第一支撑杆与所述第二支撑杆间隔装设于所述支架上,所述复合轴部装设于所述第一支撑杆和所述第二支撑杆上,所述第一轴孔设置于所述复合轴部上。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盘车齿轮位于所述支架与所述曳引轮之间,并可拆卸连接于所述曳引轮上。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双支撑曳引机还包括制动轮,所述制动轮套接于所述主轴上,并与所述动力部分驱动配合,所述曳引轮套接于所述制动轮上。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动力部分包括机座、定子部及转子部,所述机座与所述支架间隔相对设置,所述主轴转动装设于所述机座与所述支架之间,所述定子部套接于所述机座上,所述转子部套设于所述定子部外,并与所述制动轮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双支撑曳引机还包括第二轴承与第三轴承,所述机座与所述支架上分别对应设有第二轴孔与第三轴孔,所述第二轴承与所述第三轴承分别对应嵌入所述第二轴孔与所述第三轴孔中,所述主轴装设于所述第二轴承与所述第三轴承上。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双支撑曳引机还包括第一盖体与第二盖体,所述第一盖体与所述第二盖体均套设于所述主轴上,并分别盖设于所述第二轴承的相对两侧。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双支撑曳引机还包括第三盖体与第四盖体,所述第三盖体与所述第四盖体均套设于所述主轴上,并分别盖设于所述第三轴承的相对两侧。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双支撑曳引机还包括至少一个制动器,所述制动器装设于所述动力部分上,并用于对所述制动轮进行制动。
一种电梯,所述电梯包括以上任意一项所述的双支撑曳引机。
上述的电梯,采用以上的双支撑曳引机,将主轴转动装设在支架与动力部分之间,使得曳引轮在转动时,主轴同时受两侧的支架和动力部分支持,保证主轴的两侧受力平衡,有效减少主轴上的弯曲力矩,减少主轴受力变形量小,从而保证双支撑曳引机运行稳定。由于盘车齿轮前端设有支撑件,且支撑件上设有第一轴孔,因此,当电梯发生故障时,维护人员只需将盘车装置的手轮穿入第一轴孔内,并将手轮啮合在盘车齿轮上,旋转手轮即可实现盘车齿轮手动转动。如此,本双支撑曳引机利用支撑件上的第一轴孔,使得盘车装置的装卸和使用更加便利,从而有利于提高电梯的维护效率。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的双支撑曳引机结构示意图;
图2为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的双支撑曳引机结构剖视图。
100、双支撑曳引机;110、动力部分;111、机座;1111、第二轴孔;112、定子部;113、转子部;120、曳引轮;121、盘车齿轮;130、主轴;140、支架;141、支撑件;1411、第一轴孔;1412、第一轴承;1413、复合轴部;1414、第一支撑杆;1415、第二支撑杆;142、第三轴孔;150、第二轴承;151、第一盖体;152、第二盖体;160、第三轴承;161、第三盖体;162、第四盖体;170、制动轮;171、制动器;180、底座;200、盘车装置;210、手轮。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实用新型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考图1,一种双支撑曳引机100,双支撑曳引机100包括:动力部分110、支架140、主轴130、曳引轮120及支撑件141。支架140与动力部分110间隔相对设置。主轴130转动装设于动力部分110与支架140之间。曳引轮120套接于主轴130上,动力部分110用于驱使曳引轮120转动。曳引轮120靠近支架140的一端设有盘车齿轮121。支撑件141装设于支架140上,支撑件141上设有第一轴孔1411。第一轴孔1411用于供盘车装置200的手轮210穿入,以使手轮210与盘车齿轮121啮合。
上述的双支撑曳引机100,将主轴130转动装设在支架140与动力部分110之间,使得曳引轮120在转动时,主轴130同时受两侧的支架140和动力部分110支持,保证主轴130的两侧受力平衡,有效减少主轴130上的弯曲力矩,减少主轴130受力变形量小,从而保证双支撑曳引机100运行稳定。由于盘车齿轮121前端设有支撑件141,且支撑件141上设有第一轴孔1411,因此,当电梯发生故障时,维护人员只需将盘车装置200的手轮210穿入第一轴孔1411内,并将手轮210啮合在盘车齿轮121上,旋转手轮210即可实现盘车齿轮121手动转动。如此,本双支撑曳引机100利用支撑件141上的第一轴孔1411,使得盘车装置200的装卸和使用更加便利,从而有利于提高电梯的维护效率。
需要说明的是,动力部分110应理解为动力输出部分,即至少包括定子部112和转子部113,利用定子部112与转子部113配合,使得动力部分110向曳引轮120动力输出。同时,动力部分110在驱使曳引轮120转动时,动力部分110可直接驱使主轴130转动,以带动曳引轮120一起转动;或者,动力部分110可直接驱使曳引轮120转动,并带动主轴130一起转动等。
可选地,支撑件141在支架140上的安装方式可为拆卸式连接,也可为非拆卸式连接。其中,拆卸式连接可为但不仅限于螺栓连接、销接、卡接等。非拆卸式连接可为但不仅限于铆接、焊接、一体成型方式等。
进一步地,请参考图1,双支撑曳引机100还包括第一轴承1412。第一轴承1412嵌入第一轴孔1411,第一轴承1412用于供手轮210穿入,如此,通过第一轴承1412,使得手轮210在支撑件141上的转动更加顺畅,以使电梯的维护更加轻松、省力。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考图1,支撑件141包括第一支撑杆1414、第二支撑杆1415及复合轴部1413。第一支撑杆1414与第二支撑杆1415间隔装设于支架140上。复合轴部1413装设于第一支撑杆1414和第二支撑杆1415上。第一轴孔1411设置于复合轴部1413上。本实施例将支撑件141设计为复合轴部1413、第一支撑杆1414和第二支撑杆1415,使得复合轴部1413在第一支撑杆1414和第二支撑杆1415的支撑下更加稳定,保证盘车装置200在支撑件141上的作用更加平稳。
可选地,复合轴部1413在第一支撑杆1414和第二支撑杆1415上的连接方式可为但不仅限于螺栓连接、卡接、铆接、焊接、一体成型方式等。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考图1,盘车齿轮121位于支架140与曳引轮120之间,并可拆卸连接于曳引轮120上,如此,方便盘车齿轮121拆卸维护。
需要说明的是,“可拆卸连接”应理解为:盘车齿轮121与曳引轮120之间的连接结构拆卸后,其连接结构不会被破坏,还可重复使用。其中,可拆卸连接可为但不仅限于螺栓连接、卡接、销接等。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考图2,双支撑曳引机100还包括制动轮170。制动轮170套接于主轴130上,并与动力部分110驱动配合。曳引轮120套接于制动轮170上。由此可知,在驱动曳引轮120转动时,动力部分110先驱使制动轮170进行转动;再由制动轮170带动曳引轮120与主轴130一起转动。另外,曳引轮120与制动轮170结构配合时,采用“套接”方式,这样在维护过程中,便于对曳引轮120与制动轮170之间的拆卸操作,有利于提高设备维护效率。
需要说明的是,动力部分110与制动轮170驱动配合应理解为:动力部分110向外输出的扭矩可直接作用在制动轮170上,以使制动轮170进行转动。
进一步地,请参考图2,动力部分110包括机座111、定子部112及转子部113。机座111与支架140间隔相对设置。主轴130转动装设于机座111与支架140之间。定子部112套接于机座111上。转子部113套设于定子部112外,并与制动轮170连接。由此可知,在曳引过程中,定子部112进行通电,以激励转子部113环绕定子部112进行旋转,从而带动制动轮170进行转动。由于曳引轮120套接在制动轮170上,因此,转动后的制动轮170则进一步带动曳引轮120进行转动。
需要说明的是,定子部112应理解为缠绕有线圈的铁芯;而转子部113则由永磁体与磁钢组合而成。
更进一步地,请参考图2,双支撑曳引机100还包括第二轴承150与第三轴承160。机座111与支架140上分别对应设有第二轴孔1111与第三轴孔142。第二轴承150与第三轴承160分别对应嵌入第二轴孔1111与第三轴孔142中。主轴130装设于第二轴承150与第三轴承160上。如此,保证主轴130的转动更加平顺,从而进一步保证双支撑曳引机100运行稳定。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考图2,双支撑曳引机100还包括第一盖体151与第二盖体152。第一盖体151与第二盖体152均套设于主轴130上,并分别盖设于第二轴承150的相对两侧,以实现对第二轴承150的防护,避免杂质进入第二轴承150中而导致转动失衡。同时,也避免第二轴承150中的润滑油沿着主轴130的轴向串流,从而改善双支撑曳引机100的运行环境。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请参考图2,双支撑曳引机100还包括第三盖体161与第四盖体162,第三盖体161与第四盖体162均套设于主轴130上,并分别盖设于第三轴承160的相对两侧。同样,利用第三盖体161和第四盖体162,实现对第三轴承160的防护,避免杂质进入第三轴承160中而导致转动失衡。同时,也避免第二轴承150中的润滑油沿着主轴130的轴向串流,从而改善双支撑曳引机100的运行环境。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考图1,双支撑曳引机100还包括至少一个制动器171。制动器171装设于动力部分110上,并用于对制动轮170进行制动。如此,将制动器171安装在动力部分110上,有利于简化支架140的结构,从而减轻曳引机的整体重量。具体在本实施例中,制动器171装设于机座111上。
需要说明的是,制动器171的数量可为一个,可为两个或者两个以上。当制动器171为两个以上时,两个以上制动器171沿着动力部分110(比如:机座111)的周向间隔设置。本实施例的制动器171采用模块化设计,使得制动器171结构简单,易拆卸,方便维修和更换操作。另外,制动器171的种类有多种,只需满足制动功能即可。比如:制动器171可为碟式制动器171。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考图1,双支撑曳引机100还包括底座180,支架140与动力部分110间隔装设于底座180上。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考图1,一种电梯,电梯包括以上任意一实施例中的双支撑曳引机100。
上述的电梯,采用以上的双支撑曳引机100,将主轴130转动装设在支架140与动力部分110之间,使得曳引轮120在转动时,主轴130同时受两侧的支架140和动力部分110支持,保证主轴130的两侧受力平衡,有效减少主轴130上的弯曲力矩,减少主轴130受力变形量小,从而保证双支撑曳引机100运行稳定。由于盘车齿轮121前端设有支撑件141,且支撑件141上设有第一轴孔1411,因此,当电梯发生故障时,维护人员只需将盘车装置200的手轮210穿入第一轴孔1411内,并将手轮210啮合在盘车齿轮121上,旋转手轮210即可实现盘车齿轮121手动转动。如此,本双支撑曳引机100利用支撑件141上的第一轴孔1411,使得盘车装置200的装卸和使用更加便利,从而有利于提高电梯的维护效率。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上”、“下”、“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Claims (10)

1.一种双支撑曳引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双支撑曳引机包括:
动力部分;
支架,所述支架与所述动力部分间隔相对设置;
主轴,所述主轴转动装设于所述动力部分与所述支架之间;
曳引轮,所述曳引轮套接于所述主轴上,所述动力部分用于驱使所述曳引轮转动,所述曳引轮靠近所述支架的一端设有盘车齿轮;
支撑件,所述支撑件装设于所述支架上,所述支撑件上设有第一轴孔,所述第一轴孔用于供盘车装置的手轮穿入,以使所述手轮与所述盘车齿轮啮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支撑曳引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双支撑曳引机还包括第一轴承,所述第一轴承嵌入所述第一轴孔,所述第一轴承用于供所述手轮穿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支撑曳引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件包括第一支撑杆、第二支撑杆及复合轴部,所述第一支撑杆与所述第二支撑杆间隔装设于所述支架上,所述复合轴部装设于所述第一支撑杆和所述第二支撑杆上,所述第一轴孔设置于所述复合轴部上。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支撑曳引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盘车齿轮位于所述支架与所述曳引轮之间,并可拆卸连接于所述曳引轮上。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支撑曳引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双支撑曳引机还包括制动轮,所述制动轮套接于所述主轴上,并与所述动力部分驱动配合,所述曳引轮套接于所述制动轮上。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双支撑曳引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动力部分包括机座、定子部及转子部,所述机座与所述支架间隔相对设置,所述主轴转动装设于所述机座与所述支架之间,所述定子部套接于所述机座上,所述转子部套设于所述定子部外,并与所述制动轮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双支撑曳引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双支撑曳引机还包括第二轴承与第三轴承,所述机座与所述支架上分别对应设有第二轴孔与第三轴孔,所述第二轴承与所述第三轴承分别对应嵌入所述第二轴孔与所述第三轴孔中,所述主轴装设于所述第二轴承与所述第三轴承上。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双支撑曳引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双支撑曳引机还包括第一盖体与第二盖体,所述第一盖体与所述第二盖体均套设于所述主轴上,并分别盖设于所述第二轴承的相对两侧;和/或,
所述双支撑曳引机还包括第三盖体与第四盖体,所述第三盖体与所述第四盖体均套设于所述主轴上,并分别盖设于所述第三轴承的相对两侧。
9.根据权利要求5-8任意一项所述的双支撑曳引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双支撑曳引机还包括至少一个制动器,所述制动器装设于所述动力部分上,并用于对所述制动轮进行制动。
10.一种电梯,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梯包括权利要求1-9任意一项所述的双支撑曳引机。
CN202121887393.4U 2021-08-12 2021-08-12 双支撑曳引机及电梯 Active CN21585453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887393.4U CN215854535U (zh) 2021-08-12 2021-08-12 双支撑曳引机及电梯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887393.4U CN215854535U (zh) 2021-08-12 2021-08-12 双支撑曳引机及电梯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5854535U true CN215854535U (zh) 2022-02-18

Family

ID=8032826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1887393.4U Active CN215854535U (zh) 2021-08-12 2021-08-12 双支撑曳引机及电梯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585453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5018603A (en) Elevator hoist apparatus
AU2009342698B2 (en) Wind turbine generator and assembling method thereof
CN215854535U (zh) 双支撑曳引机及电梯
JP5255785B2 (ja) エレベータ用巻上機
CN101497414A (zh) 电梯用卷扬机
KR100597523B1 (ko) 엘리베이터용 권상기
CN100503417C (zh) 起重机
JP5048802B2 (ja) エレベータ用薄型巻上機、及びエレベータ装置
CN213141225U (zh) 一种内装式永磁直驱绞车
WO2002048016A1 (fr) Treuil d'ascenseur
CN115417267A (zh) 一种新型高效双支撑结构曳引机
CN113602941A (zh) 曳引机及电梯系统
CN107572436A (zh) 电梯用卷扬机
CN208656607U (zh) 双支撑双定子永磁同步曳引机
JP7261320B2 (ja) 巻上機及びエレベーター
CN216785337U (zh) 轮盘安装机构及具有该机构的尾绳收绳机
CN104704718B (zh) 电梯用曳引机
CN211110557U (zh) 曳引机中转轴与曳引轮的装配结构
CN210704774U (zh) 一种汽车零部件存放架
CN216338203U (zh) 一种整经机用绕线辊
CN215854445U (zh) 一种双头有轴主动放线机
JPS5848478B2 (ja) 天井クレ−ン
CN218150698U (zh) 一种柔性门紧凑型提升装置
CN215666839U (zh) 一种卷筒托架
CN217148408U (zh) 一种安装更为稳固的电动葫芦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