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851468U - 一种suv车身下车体结构 - Google Patents

一种suv车身下车体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5851468U
CN215851468U CN202121452347.1U CN202121452347U CN215851468U CN 215851468 U CN215851468 U CN 215851468U CN 202121452347 U CN202121452347 U CN 202121452347U CN 215851468 U CN215851468 U CN 21585146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loor
girder
suv
front girder
fram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1452347.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覃鹏飞
全文军
黎海
林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AIC GM Wuling Automobil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AIC GM Wuling Automobil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AIC GM Wuling Automobile Co Ltd filed Critical SAIC GM Wuling Automobil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1452347.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585146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585146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585146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SUV车身下车体结构,包括顺次相连接的第一前大梁、第二前大梁和第三前大梁,所述第一前大梁、所述第二前大梁和所述第三前大梁组成前大梁;所述第二前大梁为三分叉状,所述第二前大梁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前大梁相连接,所述第二前大梁(另一端的一分支端与所述第三前大梁相连接,所述第二前大梁另一端的另一分支端与小纵梁相连接;前地板下小纵梁集成式设计,接头与第二前大梁组成整体,减少焊点连接,整体性好,力传递通道好。

Description

一种SUV车身下车体结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SUV车身下车体结构。
背景技术
车身下车体作为汽车重要承载主体,除装载内外饰、底盘等零部件外,还要提供乘员舒适的驾乘空间和安全的保护;因此,车身下车体必须要有足够的强度、刚度来承受底盘载荷冲击,足够顺畅的传递通道传递、分散、吸收碰撞能量,还要有良好的结构避免与其它激励源模态耦合,提升NVH性能。常见的模块化下车体框架由前舱总成、前车架总成、后车架总成、前地板总成、后地板总成和尾端板总成拼接而成,在其设计过程中,由于人机、尺寸、空间、布置等原因,往往存在诸多设计上的不足,如图1所示:
1、前地板下小纵梁接头通过少数焊点与中大梁连接,连接薄弱,力传递通道差;
2、前地板与后地板存在高度差,整个前后地板组成的地板面非平地板,后排乘员(特别是第三排)进出不便利;
3、后大梁直通至尾端板,与尾端板连接,后悬长度变化需更换后大梁,拓展性差;
4、后地板有备胎坑,加大成型难度,增加钣金开裂风险,同时限制第三排空间布置;
5、中央通道后端不平,有台阶,对后排乘员脚部空间不友好;
6、尾端板缺少加强支撑,尾端板连接刚度差造成尾门框菱形模态低;
7、前、后大梁为非贯穿式,车架的力传递性差,整车弯曲刚度差;
8、后轮罩内板与下车体连接没有加强,造成后轮罩内板与下车体连接刚度差,后悬动刚度差。
9、前围板前框架不强,无法抵御、吸收碰撞能量,造成前围板及三踏侵入量大。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了一种SUV车身下车体结构,空间布置友好,整体性好,力传递通道好。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SUV车身下车体结构,包括顺次相连接的第一前大梁、第二前大梁和第三前大梁,所述第一前大梁、所述第二前大梁和所述第三前大梁组成前大梁;
所述第二前大梁为三分叉状,所述第二前大梁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前大梁相连接,所述第二前大梁(另一端的一分支端与所述第三前大梁相连接,所述第二前大梁另一端的另一分支端与小纵梁相连接。
进一步,还包括后地板,所述后地板与前地板相连接处为平面状。
进一步,还包括后大梁,所述后大梁与所述尾端板之间通过连接板相连接。
进一步,所述连接板的长度为390mm~410mm。
进一步,所述后地板为无备胎坑设计。
进一步,还包括中央通道,所述中央通道上设有手刹拉锁,所述手刹拉锁与所述后地板的表面相平齐。
进一步,所述后地板的表面增加两个加强件,两个所述加强件分布在所述后地板的两侧;
所述加强件为几字型,所述加强件的一端与所述后大梁相焊接,所述加强件的另一端与所述尾端板通过螺栓相连接。
进一步,还包括依次相连接的前车架、前地板下纵梁和后车架组成车架大梁。
进一步,所述后地板的两侧均增加两个连接加强件,所述连接加强件与所述后地板的表面通过焊接与加强后轮罩内板相连接;所述后轮罩内板与所述连接加强件和所述后地板的表面形成U型倒扣状。
进一步,还包括前围板前框架,所述前围板前框架为弧形。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前地板下小纵梁集成式设计,接头与第二前大梁组成整体,减少焊点连接,整体性好,力传递通道好。
前地板、中通道、后地板搭接区域采用平面平缓搭接设计,前地板后端与后地板平面搭接,前地板与后地板没有高度差,整个前后地板组成的平地板面,方便后排乘员特别是第三排乘员进出。
后大梁末端设计有后大梁连接件,连接后大梁末端与尾端板,连接件长度可以在400mm范围内调整,后悬拓展性好。
后地板没有备胎坑,备胎放置在地板面上,后地板成型好,第三排空间好布置。
中央通道后端纯平,没有台阶,对第二排乘员脚部空间友好。
左右大梁对应地板面上各有一加强支撑,尾端板连接刚度好,尾门框菱形模态提升。
采用贯穿式车架设计,力传递性好、弯曲刚度好;
前地板下纵梁与后车架大梁无高度差平顺过渡衔接
设计有左右后轮罩内板与下车体两个连接加强件,提升后轮罩内板与下车体连接刚度,优化后悬动刚度差的问题。
前围板前框架形成拱形形状,优化前围板前框架结构,抵御、吸收碰撞能量,减少前围板及三踏侵入量。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SUV车身下车体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前大梁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中央通道后端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中A-A面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后大梁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后地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前地板和后地板搭接结构示意图;
图9为图8中C-C面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尾端板和加强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车架结构示意图;
图12为后轮罩内板与下车体搭接结构示意图;
图13为图12中D-D面的结构示意图;
图14为前围板前框架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请参阅图2和图3,一种SUV车身下车体结构,包括顺次相连接的第一前大梁101、第二前大梁102和第三前大梁103,所述第一前大梁101、所述第二前大梁102和所述第三前大梁103组成前大梁;
所述第二前大梁102为三分叉状,所述第二前大梁102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前大梁101相连接,所述第二前大梁102另一端的一分支端与所述第三前大梁103相连接,所述第二前大梁102另一端的另一分支端与小纵梁104相连接。
传统车型前大梁由三根前大梁组成主传递通道,前地板小纵梁通过小纵梁连接板与前大梁连通,组成次传递通道,小纵梁连接件与前大梁B侧壁搭接,可焊空间小,仅能焊接≤10个焊点;为了能打焊点,小纵梁连接件需避让出焊接空间,导致次传递路径不够顺畅,甚至会影响主传递通道走向,影响碰撞能量传递。
本实用新型采用集成式设计,由第一前大梁101、第二前大梁102和第三前大梁103组成,等同于传统前大梁与小纵梁连接板合二为一,不仅减少小纵梁连接板这个零件,解决传统车型次传递路径仅有≤10个点焊连接的薄弱连接,还可以消除因打焊点避让空间,导致主、次传递路径不顺畅的问题;而且,第二前大梁102的材质由传统车型的高强钢材料提升为热成型材料,强度得到大幅提升;本专利车型结构整体性、传递性更好、更强。
还包括后地板2,所述后地板2与前地板1相连接处为平面状。
具体的,传统车型前、后地板面存在高度差,地板面不连续,基本只能适用5座车,对于多种座位配置的车型则不适用,纯平地板面则成为最优方案;
请参阅图4和图5,本实用新型通过中央通道后端更改手刹拉锁安装面角度,优化拔模角,做到与前地板后端平齐设计;后地板、后车架中部以前微微倾斜,与前地板后端平面焊接边搭接,后车架做缓,前端延伸与前地板下纵梁连接,达到优化传递路线、地板面平面搭接目的;解决前地板与后地板存在的高度差,使得整个前后地板组成的地板面为平地板面,方便后排乘员,特别是第三排乘员进出。
还包括后大梁3,所述后大梁3与所述尾端板4之间通过连接板301相连接。
所述连接板301的长度为390mm~410mm。
传统车型后大梁直通至尾端板,与尾端板连接,若是后续改款或开发新车型借用,需要缩短后悬长度时,就只能更换后大梁,增加开发成本;
请参阅图6,本实用新型,车型后大梁末端拆分出一连接件,后大梁按厂内规划车型后悬最短设计,通过连接件连接后大梁末端与尾端板,连接板4长度可设计在400mm左右(过长需增加横梁等结构了),那么,整个后车架后悬长度可实现0~400mm范围内通过连接件设计尺寸控制;连接件材质、厚度与后大梁一致,解决传统车型后大梁直通至尾端板4,与尾端板4连接,拓展性差的问题。
请参阅图7,所述后地板2为无备胎坑设计。
传统车型备胎放置在后地板上,后地板设计备胎坑,备胎坑高度随备胎尺寸变化而变化,有备胎坑的后地板需拉延成型,模具成本较高,材料利用率低,材料变薄率较高,易出现开裂现象;因为有备胎坑,若有第三排座椅时,则很难布置座椅安装点。
本实用新型车型后地板无备胎坑设计,备胎放置在地板面上,利用内饰零件固定备胎,在第三排座位安装点处增加一横梁,解决传统车型后地板有备胎坑,加大成型难度,增加钣金开裂风险,限制第三排空间布置的问题。
请参阅图8和图9,还包括中央通道5,所述中央通道5上设有手刹拉锁,所述手刹拉锁与所述后地板2的表面相平齐。
传统车型中央通道贯穿前地板,中央通道后端较高,或仅是后端压低,不能给后排乘员纯平的脚部空间;还有车型通过无中央通道,设计支架安装副仪表板的形式,做到后排乘员纯平的脚部空间,但这是在牺牲车体扭转刚度的前提下实现的。
本实用新型车型调整手刹拉锁安装面角度,优化中央通道5后端拔模角度,实现中央通道5后端与地板面平齐,与后地板2的平面搭接,在不牺牲车体性能前提下,解决传统车型中央通道后端有台阶,对后排乘员脚部空间不友好的问题。
所述后地板2的表面增加两个加强件201,两个所述加强件201分布在所述后地板2的两侧;
所述加强件201为几字型,所述加强件201的一端与所述后大梁3相焊接,所述加强件201的另一端与所述尾端板4通过螺栓202相连接。
请参阅图10,传统车型尾端板与后部下车体通过焊接边连接,没有连接加强件,仅为直边的一条焊接边连接,尾端板X、Z向连接刚度不够强,尾门框下角连接结构薄弱,尾门框菱形模态值较低。
本实用新型车型在后地板面上增加左、右连接加强件201,连接加强件呈“几”字型,连接加强件与地板下的后大梁连接件通过点焊连接,形成倒扣的闭合结构,尾端板与连接加强件通过两颗螺栓连接,加强尾端板与后部下车体的X、Z向连接刚度,优化尾端板缺少加强支撑,尾端板连接刚度差,造成尾门框菱形模态低的问题。
还包括依次相连接的前车架6、前地板下纵梁7和后车架8组成车架大梁。
请参阅图11,传统车型车架由前车架-前地板下纵梁-后地板横梁一-后车架组成,前地板下纵梁与后地板横梁一存在高度差,只能通过连接头连接,此处有折弯现象,后地板横梁一为前后车体受力较大处,焊点应力大,加上前、后车架刚性不连续,后地板横梁一处为薄弱环节,扭转时加剧焊点应力;还有的车型前地板下纵梁渐变消失,依靠门槛和前地板承受前后载荷,碰撞时车身变形相对较大,
本实用新型车型车架由前车架-前地板下纵梁-后车架组成,形成车架大梁前后贯通连接,整个车架架构简洁、连续、顺畅,抗弯曲能力强,前地板下纵梁与后车架大梁无高度差平顺过渡衔接,解决车架力传递性差,整车弯曲刚度差的问题。
所述后地板2的两侧均增加两个连接加强件207,所述连接加强件207与所述后地板2的表面通过焊接与加强后轮罩内板204相连接;所述后轮罩内板204与所述连接加强件207和所述后地板2的表面形成U型倒扣状。
请参阅图12和图13,传统车型后轮罩内板仅与下车体焊接边连接,或者有连接加强件连接,但Y向支撑尺寸较小,地板面上尺寸仅为大梁宽度,后悬置安装点Y向支撑较差,动刚度差。
本实用新型的车型在后地板上左右两侧各增加两个连接加强件,与地板面通过点焊焊接加强后轮罩内板与下车体的连接,与后轮罩内板通过点焊和螺栓连接,其中前部的连接加强板位置与地板下横梁X向位置一致,形成“U”型倒扣结构,并特意做大加强(相比另一个连接加强件)Y向、Z向尺寸连接,优化后轮罩内板与下车体连接弱,造成后轮罩内板与下车体连接刚度差,后悬动刚度差的问题。
还包括前围板前框架9,所述前围板前框架9为弧形。
请参阅图14,传统车型前围板前横梁框架细节有缺陷,结构刚度不优;前侧板为提升材料利用率,采用分件形式,但分件位置却与前围板左、右加强板搭接处重合,从前大梁传递的碰撞能量传递至前侧板分缝处,分缝处容易变形,焊点易受力变形开裂,不能有效支撑前围板的变形,导致前围板侵入量增加。本专利车型优化前围板前横梁框架,使前围板前框架形成更完美的拱形,同时主要结构件材料全部替换成热成型,结构更好地抵御碰撞冲击;优化前侧板分件位置,分缝处往下避开受力区域,错开与前围板侵入变形叠加,减少前围板的侵入变形量,解决前围板前框架不强,无法抵御、吸收碰撞能量,造成前围板及三踏侵入量大的问题。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0)

1.一种SUV车身下车体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顺次相连接的第一前大梁(101)、第二前大梁(102)和第三前大梁(103),所述第一前大梁(101)、所述第二前大梁(102)和所述第三前大梁(103)组成前大梁;
所述第二前大梁(102)为三分叉状,所述第二前大梁(102)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前大梁(101)相连接,所述第二前大梁(102)另一端的一分支端与所述第三前大梁(103)相连接,所述第二前大梁(102)另一端的另一分支端与小纵梁(104)相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SUV车身下车体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后地板(2),所述后地板(2)与前地板(1)相连接处为平面状。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SUV车身下车体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后大梁(3),所述后大梁(3)与所述尾端板(4)之间通过连接板(301)相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SUV车身下车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板(301)的长度为390mm~410mm。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SUV车身下车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后地板(2)为无备胎坑设计。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SUV车身下车体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中央通道(5),所述中央通道(5)上设有手刹拉锁,所述手刹拉锁与所述后地板(2)的表面相平齐。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SUV车身下车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后地板(2)的表面增加两个加强件(201),两个所述加强件(201)分布在所述后地板(2)的两侧;
所述加强件(201)为几字型,所述加强件(201)的一端与所述后大梁(3)相焊接,所述加强件(201)的另一端与所述尾端板(4)通过螺栓(202)相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SUV车身下车体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依次相连接的前车架(6)、前地板下纵梁(7)和后车架(8)组成车架大梁。
9.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SUV车身下车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后地板(2)的两侧均增加两个连接加强件(207),所述连接加强件(207)与所述后地板(2)的表面通过焊接与加强后轮罩内板(204)相连接;所述后轮罩内板(204)与所述连接加强件(207)和所述后地板(2)的表面形成U型倒扣状。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SUV车身下车体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前围板前框架(9),所述前围板前框架(9)为弧形。
CN202121452347.1U 2021-06-29 2021-06-29 一种suv车身下车体结构 Active CN21585146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452347.1U CN215851468U (zh) 2021-06-29 2021-06-29 一种suv车身下车体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452347.1U CN215851468U (zh) 2021-06-29 2021-06-29 一种suv车身下车体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5851468U true CN215851468U (zh) 2022-02-18

Family

ID=8033535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1452347.1U Active CN215851468U (zh) 2021-06-29 2021-06-29 一种suv车身下车体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5851468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510234B2 (en) Vehicle frame structure
CN204998609U (zh) 汽车后纵梁总成及汽车
EP2562065A1 (en) Integral body of ultra-micro pure electric vehicle at low speed
JP2009006902A (ja) 自動車の車体構造
JP2009006903A (ja) 自動車の車体構造
CN210760994U (zh) 一种轻量化前门环加强结构
CN102229348A (zh) 前纵梁、几何吸能控制结构、汽车以及提供几何吸能控制结构的方法
CN102700625A (zh) 乘用车井字形一体式地板梁
CN215851468U (zh) 一种suv车身下车体结构
CN210653375U (zh) 钢铝混合车身结构及汽车
WO2024016513A1 (zh) 一种后地板总成以及车辆
CN207711853U (zh) 前座椅后横梁减重结构
CN106275109B (zh) 一种备胎坑及加强结构
CN214493116U (zh) 混合动力汽车及其后地板结构
CN201890273U (zh) 一种轿车门槛外板的支撑板
CN108100038A (zh) 电动汽车车身结构
CN210391333U (zh) 前地板焊接总成
JP4728296B2 (ja) 自動車の車体構造
CN207790853U (zh) 电动汽车车身结构
CN209600630U (zh) 一种小型汽车车身框架
CN112373569A (zh) 一种白车身框架
CN206501891U (zh) 一种后车架组件
CN202449071U (zh) 一种前围下骨架加强结构
CN102328691B (zh) 一种车架
CN214565708U (zh) 一种前地板总成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