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841217U - 可穿戴按摩设备 - Google Patents

可穿戴按摩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5841217U
CN215841217U CN202120666645.4U CN202120666645U CN215841217U CN 215841217 U CN215841217 U CN 215841217U CN 202120666645 U CN202120666645 U CN 202120666645U CN 215841217 U CN215841217 U CN 21584121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lexible
massage
circuit structure
wearable
flexible carri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0666645.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杰
黄志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KG Health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KG Health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KG Health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SKG Health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0666645.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584121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584121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584121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Percussion Or Vibration Massag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可穿戴按摩设备,包括:柔性佩戴主体;柔性载体,所述柔性载体的一面设有按摩组件,所述柔性载体的另一面设有与所述按摩组件电连接以供电的电路结构;所述柔性载体固定于所述柔性佩戴主体上,且所述电路结构位于所述柔性载体和所述柔性佩戴主体之间。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可穿戴按摩设备,通过柔性载体和柔性佩戴主体对电路结构进行遮盖、隐藏,不仅保证了可穿戴按摩设备外形的美观度,而且电路结构不易露出,可减少电路结构被磨损、拉断的几率,从而能延长电路结构的使用寿命。另外,可以提高柔性佩戴主体的结构稳固性,提高加工便利性。电路结构没有过多硬质外壳的保护,有利于减小可穿戴按摩设备的厚度。

Description

可穿戴按摩设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按摩仪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可穿戴按摩设备。
背景技术
相关技术中,护腰仪设备通常采用一体式结构,即按摩件和电路板均固定在硬质壳体上,以保护内部电路。但这类按摩设备结构厚重,很难贴肤按摩,会造成佩戴不适。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可穿戴按摩设备,以方便贴肤按摩,而且有利于解决其厚重问题,方便佩戴。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可穿戴按摩设备,包括:柔性佩戴主体,用于穿戴于人体,所述柔性佩戴主体为片状;柔性载体,所述柔性佩戴主体为片状,所述柔性载体的一面设有按摩组件,所述柔性载体的另一面设有与所述按摩组件电连接以供电的电路结构;所述柔性载体固定于所述柔性佩戴主体上,且所述电路结构位于所述柔性载体和所述柔性佩戴主体之间。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可穿戴按摩设备,将电路结构设置在柔性载体和柔性佩戴主体之间,可以通过柔性载体和柔性佩戴主体对电路结构进行遮盖、隐藏,不仅保证了可穿戴按摩设备外形的美观度,而且电路结构不易露出,可减少电路结构被磨损、拉断的几率,从而能延长电路结构的使用寿命。由于电路结构设置在柔性载体和柔性佩戴主体之间,柔性载体、柔性佩戴主体可以保证电路结构与人体之间有足够间隔,避免电路结构露出导致人体被扎、甚至触电的可能。由于电路结构设置在柔性载体和柔性佩戴主体之间,柔性佩戴主体上无需设置电路结构安装孔,柔性佩戴主体的结构可以少孔甚至无孔,可以提高柔性佩戴主体的结构稳固性。这样柔性佩戴主体在穿戴被撑开时,柔性佩戴主体上从孔处撕裂的几率大大降低。由于电路结构无需安装在佩戴主体内,而是设置在柔性载体的背面,在柔性载体上加工电路结构时阻碍少,制作非常方便。而且电路结构没有过多硬质外壳的保护,有利于减小可穿戴按摩设备的厚度,使可穿戴按摩设备穿戴时更加轻薄。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柔性佩戴主体包括可拉伸区和不可拉伸区,所述柔性载体至少部分设置于所述不可拉伸区,所述柔性载体上的至少部分所述按摩组件和至少部分所述电路结构对应所述不可拉伸区设置。
具体地,至少一半的所述按摩组件对应所述不可拉伸区设置。
进一步地,所述柔性佩戴主体包括两个可拉伸区和一个不可拉伸区,所述两个可拉伸区分别位于所述不可拉伸区在延伸方向的相对两侧。
更进一步地,所述柔性载体包括主体部和位于所述主体部两侧的侧翼部,所述主体部固定连接于所述不可拉伸区,两个所述侧翼部分别固定连接于所述两个可拉伸区,所述柔性载体上的至少部分所述按摩组件和至少部分的所述电路结构位于所述主体部。
可选地,所述侧翼部在所述延伸方向上具有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第一端和第二端分别固定在所述可拉伸区,所述侧翼部在所述第一端和第二端之间至少有部分与所述可拉伸区分离设置,所述侧翼部从所述第一端到第二端的面料长度大于所述可拉伸区从所述第一端到第二端的面料长度。
可选地,所述侧翼部为可弹性变形的侧翼部。
有利地,所述电路结构包括电路板和柔性导电件,所述电路板通过所述柔性导电件连接所述按摩组件,所述电路板对应所述不可拉伸区设置。
可选地,所述电路板为柔性电路板。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电路结构包括与所述按摩组件相连的柔性导电件,所述柔性导电件为柔性导电件。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柔性导电件包括多根导电织线,所述多根导电织线通过编织、刺绣或者缝接的方式固定在所述柔性载体上。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柔性导电件包括导电编织带和柔性基膜,所述导电编织带热压在所述柔性基膜上,所述柔性基膜与所述柔性载体粘接固定。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柔性导电件为扁平线体,所述柔性导电件的厚度尺寸小于所述柔性导电件的宽度尺寸,所述柔性导电件的厚度方向与所述柔性载体的厚度方向相一致。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按摩组件包括按摩部和基座,所述基座位于所述柔性载体朝向所述电路结构的一侧,所述按摩部位于所述柔性载体背向所述电路结构的一侧,所述按摩部和基座相互连接固定以夹紧所述柔性载体,所述按摩部具有电连接部,所述电连接部与所述柔性导电件电连接。
具体地,所述柔性导电件固定于所述柔性载体朝向所述基座的一侧,所述按摩部和基座夹紧所述柔性导电件,所述基座包括导电体,所述导电体与所述柔性导电件接触电连接,所述电连接部穿过所述柔性载体与所述基座的所述导电体电连接。
可选地,所述电连接部具有插接端,所述插接端插接于所述导电体,所述插接端与所述导电体固定并且电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电路结构通过粘接、螺接、铆接、焊接、缝接的至少一种固定在所述柔性载体上。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电路结构包括电路板和柔性导电件,所述电路板通过所述柔性导电件连接所述按摩组件,所述电路结构包括电路板和柔性导电件,所述电路板通过所述柔性导电件连接所述按摩组件。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电路板与所述柔性导电件的连接处通过铆钉固定,且所述铆钉连接所述柔性载体。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柔性导电件与所述电路板之间通过所述铆钉实现电导通。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电路板为柔性电路板。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电路板与多个所述柔性导电件相连,多个所述柔性导电件在与所述电路板的接电位置间隔开设置,在所述柔性导电件的宽度方向上相邻的两所述柔性导电件之间间隔开设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柔性载体为具有至少两层的层叠结构。
具体地,所述柔性载体的层叠结构包括至少两个层片,相邻两个层片之间的部分区域固定连接,且相邻两个层片之间的部分区域仅接触不固定。
可选地,相邻两个层片的边缘均固定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柔性载体的层叠结构包括至少两个层片,所述电路结构固定连接在邻近的所述层片上,远离所述电路结构的所述层片用于遮盖所述电路结构。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柔性载体的面积小于所述柔性佩戴主体的面积。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柔性载体的下部的宽度尺寸大于所述柔性载体的上部的宽度尺寸。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电路结构包括柔性导电件,所述电路结构具有用于保护所述柔性导电件的绝缘保护部。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绝缘保护部为设置在所述柔性导电件的邻近所述柔性佩戴主体一侧的绝缘片。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绝缘片上设有对应所述按摩组件设置的按摩避让孔。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绝缘片位于所述柔性导电件的宽度方向上两侧固定在所述柔性载体上。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按摩组件包括多个按摩件,至少部分所述按摩件的按摩面为球面所述按摩面为球面。
在一些实施例中,还包括:控制盒,所述控制盒设在所述柔性佩戴主体上,所述控制盒与所述电路结构电连接。
具体地,所述柔性佩戴主体包括可拉伸区和不可拉伸区,所述控制盒设置在所述不可拉伸区。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控制盒位于所述柔性佩戴主体的远离所述柔性载体的一侧。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控制盒可拆卸地连接在所述柔性佩戴主体上。
具体地,所述柔性佩戴主体包括:柔性面板和安装座,所述安装座固定在所述柔性面板上,所述控制盒设置在所述安装座上。
可选地,所述安装座的中间部分为硬质区,所述安装座的边缘部分为柔性区,所述安装座通过所述柔性区缝接在所述柔性面板上。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安装座的远离所述柔性载体的一侧设有滑槽,所述控制盒具有滑动配合在所述滑槽内的滑块。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电路结构具有第一连接端,所述柔性佩戴主体上设有第二连接端,所述控制盒上设有第三连接端,所述第三连接端通过所述第二连接端与所述第一连接端接合。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柔性佩戴主体包括:柔性面板和支撑所述柔性面板的支撑骨架。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柔性面板为多片,相邻两片之间通过所述支撑骨架连接,所述柔性佩戴主体的边缘通过所述支撑骨架支撑。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按摩组件包括电按摩组件、激光按摩组件、震动按摩组件和发热按摩组件中的至少一种。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柔性载体上设有用于检测人体参数的检测件。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可穿戴按摩设备的正面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可穿戴按摩设备的分解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功能主体的正面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功能主体的背面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功能主体的分解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中功能主体的分解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中功能主体的背面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中功能主体的分解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柔性佩戴主体的背面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柔性佩戴主体在正视方向的立体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柔性佩戴主体与控制盒的一分解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柔性佩戴主体的正面图;
图13为图12的A-A方向剖视图;
图14为图13中圈示I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1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柔性佩戴主体的分解图;
图16是一个实施例的电按摩件的示意图;
图17是图16所示电按摩件与相应柔性导电件分解图;
图18是图16所示实施例的电按摩件安装于柔性载体上的局部放大图;
图19是图16所示实施例的基座的剖视图;
图20是图16所示实施例的按摩部在装配前后变化示意图;
图21是另一个实施例的电按摩件的示意图;
图22是图21所示实施例的电按摩件的基座和按摩部的螺纹配合连接示意图;
图23是图21所示实施例的电按摩件的基座和按摩部的铆接配合连接示意图;
图24是一个实施例的激光按摩件示意图;
图25是图24所示实施例的激光按摩件的剖视图。
附图标记:
可穿戴按摩设备1000、
功能主体1、
柔性载体10、主体部10A、侧翼部10B、侧翼部的第一端10B-1、侧翼部的第二端10b-2、铆钉102、基片铆接孔103、
第一层片11、第二层片12、车缝线123、第三层片13、
按摩组件20、电按摩件21、激光按摩件22、
按摩部201、电连接部2011、插接端20111、接触部2012、基座202、导电体2021、容纳槽20211、
电路结构30、
电路板31、柔性导电件32、
第一连接端41、绝缘片60、按摩避让孔61、绝缘铆接孔62、
检测件71、安装垫72、
柔性佩戴主体8、不可拉伸区8A、可拉伸区8B、
柔性面板81、支撑骨架82、
第二连接端83、安装座831、硬质区8311、柔性区8312、连接孔832、滑槽833、定位柱834、
控制盒9、第三连接端91、滑块92、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下文的公开提供了许多不同的实施例或例子用来实现本实用新型的不同结构。为了简化本实用新型的公开,下文中对特定例子的部件和设置进行描述。当然,它们仅仅为示例,并且目的不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此外,本实用新型可以在不同例子中重复参考数字和/或字母。这种重复是为了简化和清楚的目的,其本身不指示所讨论各种实施例和/或设置之间的关系。此外,本实用新型提供了的各种特定的工艺和材料的例子,但是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意识到其他工艺的可应用于性和/或其他材料的使用。
下面参考附图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可穿戴按摩设备1000。
如图1和图2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可穿戴按摩设备1000,包括:柔性佩戴主体8和柔性载体10。如图3-图5所示,柔性载体10的一面设有按摩组件20,柔性载体 10的另一面设有与按摩组件20电连接以供电的电路结构30。柔性载体10固定于柔性佩戴主体8上,且电路结构30位于柔性载体10和柔性佩戴主体8之间。
这里,柔性佩戴主体8用于人体穿戴,例如柔性佩戴主体8可穿戴在人体的腰部或者腹部,甚至可以穿戴在人体颈部、背部、腿部等,这里不作限定。在可穿戴按摩设备1000穿戴时,按摩组件20用于对人体进行按摩。柔性载体10是按摩组件20、电路结构30等部件安装的载体,本文中将柔性载体10及安装在柔性载体10上的部件统称为功能主体1。有的方案在生产时,可以将功能主体1和柔性佩戴主体8分别组装完成后,再将功能主体1安装至柔性佩戴主体8上。也有的方案中可能在将柔性载体10与柔性佩戴主体8装配后,再在柔性载体10上安装其他部件,这里不作限定。
以可穿戴按摩设备1000在穿戴时相对人体位置作为参考,柔性载体10连接在柔性佩戴主体8的邻近人体的一侧,柔性佩戴主体8位于柔性载体10的邻近人体的一侧。为方便后续说明,本文为可穿戴按摩设备1000上各部件引入了近肤侧和远肤侧,以可穿戴按摩设备 1000在穿戴时相对人体位置作为参考,近肤侧指的是该部件邻近人体皮肤的一侧,远肤侧指的是该部件远离人体皮肤的一侧。下文在提及近肤侧和远肤侧时含义均类此,后续将不再赘述说明。可穿戴按摩设备1000在使用时,按摩组件20位于柔性载体10的近肤侧,电路结构30位于柔性载体10的远肤侧。按摩组件20可以直接贴在人体皮肤上,按摩组件20也可以隔着衣料与皮肤相邻。另外,分体式按摩仪1000上功能主体1的近肤侧所在面为功能主体1的正面,功能主体1的远肤侧所在面为功能主体1的背面;穿戴主体8的远肤侧所在面为穿戴主体8的正面,穿戴主体8的近肤侧所在面为穿戴主体8的背面。
在本申请中,柔性佩戴主体8和柔性载体1均为柔性件,在穿戴时可根据不同人的体型特点而变化,可穿戴按摩设备1000能自动变化成与按摩位置相适配的形状,不仅保证穿戴的舒适性,也保证按摩组件20能贴近皮肤,或者按摩组件20达到与人体皮肤间隔适当的距离,从而提高按摩效果,增加可穿戴按摩设备1000的实用性。
按摩组件20与电路结构30相连,功能主体1通过电路结构30向按摩组件20供电,以控制按摩组件20的按摩时间等。有的方案中,功能主体1还能通过电路结构30控制按摩组件20的按摩形式和/或按摩强度。其中按摩组件20的电源可以设置在柔性载体10上,也可以设置在柔性佩戴主体8上,还可以不设置电源而设置插头,插头通过与外部插座相接取电。有的方案中,可穿戴按摩设备1000还包括其他分体部件,按摩组件20的电源可以设置在其他分体部分上;甚至有的方案中,电源件(如电池盒)可以设置成独立的分体部分,在需要按摩时将电源件的接头连接电路结构30,以向按摩组件20供电。当功能主体1需要控制器进行数据处理和存储时,控制器可以设置在功能主体1上,也可以设置在柔性佩戴主体8或者其他分体部件上。
本申请的方案中,将电路结构30设置在柔性载体10和柔性佩戴主体8之间,可以通过柔性载体10和柔性佩戴主体8对电路结构30进行遮盖、隐藏,不仅保证了可穿戴按摩设备1000外形的美观度,而且电路结构30不易露出,可减少电路结构30被磨损、拉断的几率,从而能延长电路结构30的使用寿命。
由于电路结构30设置在柔性载体10和柔性佩戴主体8之间,柔性载体10、柔性佩戴主体8可以保证电路结构30与人体之间有足够间隔,避免电路结构30露出导致人体被扎、甚至触电的可能。
由于电路结构30设置在柔性载体10和柔性佩戴主体8之间,柔性佩戴主体8上无需设置电路结构安装孔,柔性佩戴主体8的结构可以少孔甚至无孔,可以提高柔性佩戴主体8的结构稳固性。这样柔性佩戴主体8在穿戴被撑开时,柔性佩戴主体8上从孔处撕裂的几率大大降低。
由于电路结构30无需安装在佩戴主体内,而是设置在柔性载体10的背面,在柔性载体 10上加工电路结构30时阻碍少,制作非常方便。而且电路结构30没有过多硬质外壳的保护,有利于减小可穿戴按摩设备1000的厚度,使可穿戴按摩设备1000穿戴时更加轻薄。
具体地,柔性载体10为片状,柔性佩戴主体8为片状,二者叠置后可穿戴按摩设备1000 整体也为片状,可穿戴按摩设备1000整体较薄。这样穿戴上可穿戴按摩设备1000后,对使用者的动作影响较小,而且使用者在戴上柔性佩戴主体8后再外套衣物,保证按摩时可保暖。
片状的柔性载体10可以是单层结构也可以是复合层结构,片状的柔性佩戴主体8可以是单层结构也可以是复合层结构,这里不作具体限制。
在一些实施例中,柔性载体10的面积小于柔性佩戴主体8的面积,可以使佩戴时柔性佩戴主体8覆盖整个柔性载体10,这样柔性载体10可以整体都得到柔性佩戴主体8的支撑保护。而且柔性佩戴主体8在穿戴时,会将柔性载体10压紧在近肤侧,有利于柔性载体10 整体与人体皮肤有良好接触。
在一些实施例中,柔性载体10的下部的宽度尺寸大于柔性载体10的上部的宽度尺寸,这样设置可以让柔性载体10的形状与按摩组件20的分布需要相适配,将上部按摩组件20 设置得较少,下部按摩组件20设置得较多。
当柔性载体10的下部较宽,上部较窄时,柔性佩戴主体8上部的内侧没有柔性载体10 的区域较薄,容易透气。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柔性佩戴主体8包括不可拉伸区8A和可拉伸区8B,柔性载体10至少部分设置于不可拉伸区8A,柔性载体10上的至少部分按摩组件20和至少部分电路结构30对应不可拉伸区8A设置。
在柔性佩戴主体8上设置可拉伸区8B,可拉伸区8B可以伸缩变形,这样在穿戴时利用其伸缩性能可以更好适应不同的人体体型,当被拉拽时利用伸缩性能可以提高缓冲保护作用,柔性佩戴主体8被撕裂的几率大大降低。
在柔性佩戴主体8上设置不可拉伸区8A,不可拉伸区8A的伸缩能力低,这样不可拉伸区8A在被拉拽时不可拉伸区8A可以承担主要拉力,减少不可拉伸区8A上的部件承受的拉力。因此,将柔性载体10上的至少部分按摩组件20和至少部分电路结构30对应不可拉伸区8A设置,当柔性佩戴主体8被拉拽时,不可拉伸区8A上的按摩组件20、电路结构30 被损坏的几率可以大大降低。
在一些实施例中,至少一半的按摩组件20对应不可拉伸区8A设置,其余的按摩组件 20对应可拉伸区8B设置,这样不可拉伸区8A可以保护至少一半的按摩组件20免于承受外部过大拉力。当可拉伸区8B上也设置按摩组件20时,可以扩大按摩组件20的按摩范围。
可选地,至少2/3的按摩组件20对应不可拉伸区8A设置,这样不可拉伸区8A可以保护至少2/3的按摩组件20免于承受外部过大拉力,提高对按摩组件20的保护力度。
也有的实施例中,全部按摩组件20对应不可拉伸区8A设置,不可拉伸区8A可以保护全部按摩组件20免于承受外部过大拉力。
在一些具体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柔性佩戴主体8包括两个可拉伸区8B和一个不可拉伸区8A,两个可拉伸区8B分别位于不可拉伸区8A在延伸方向的相对两侧。这里不可拉伸区8A的延伸方向与人体腰围方向一致,在图1中不可拉伸区8A的延伸方向与宽度方向一致。由于可穿戴按摩设备1000使用时,柔性佩戴主体8两侧被拉拽几率较大,中间被拉拽几率相对较小,因此两个可拉伸区8B和一个不可拉伸区8A如此布局可以较大程度起到抗拉保护作用。
本申请方案中,柔性佩戴主体8佩戴方式结构有多种实施方式。例如柔性佩戴主体8在延伸方向两端分别设有卡扣件以相互卡扣连接,或者柔性佩戴主体8在延伸方向两端分别设有系绳或者魔术贴。有的方案中,柔性佩戴主体8为筒形,穿戴时需要套穿。可选地,当柔性佩戴主体8为筒形时,柔性佩戴主体8的其中一筒段为不可拉伸区8A,其余筒段为可拉伸区8B。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柔性载体10包括:主体部10A和侧翼部10B,侧翼部10B为两个且位于主体部10A的两侧。主体部10A固定连接于不可拉伸区8A,两个侧翼部 10B分别固定连接于两个可拉伸区8B,柔性载体10上的至少部分按摩组件20和至少部分的电路结构30位于主体部10A。将柔性载体10分区设置,有助于在加工时准确定位至少部分按摩组件20和至少部分的电路结构30。其中,两个侧翼部10B分别固定连接于两个可拉伸区8B,这样可拉伸区8B在被拉伸变形时,贴肤的一侧有柔性载体10的侧翼部10B缓冲,从而可以提高佩戴舒适性。
主体部10A不可拉伸,至少部分按摩组件20和电路结构30对应主体部10A设置。这样在使用时当柔性载体10受拉,主体部10A不易被拉长,可保护主体部10A上的按摩组件20、电路结构30不易拉断。
可选地,侧翼部10B为可弹性变形的侧翼部。即侧翼部10B可以伸缩变形,对功能主体1整体提高了缓冲保护作用。
具体地,部分按摩组件20对应主体部10A设置,部分按摩组件20对应侧翼部10B,柔性载体10的主体部10A也具有了按摩功能,从而可以扩大按摩作用范围。
具体地,主体部10A为两个且分别位于侧翼部10B的相对两侧。由于按摩设备使用时,柔性载体10两侧相对中间被拉拽几率大,主体部10A和侧翼部10B如此布局可以较大程度起到抗拉保护作用。
在一些具体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侧翼部10B在延伸方向上具有第一端10B-1和第二端10B-2,第一端10B-1和第二端10B-2分别固定在可拉伸区8B。这样当可拉伸区8B在延伸方向上被拉长时,侧翼部10B通过两端与可拉伸区8B固定,侧翼部10B限制了可拉伸区 8B的可拉长度,而且在可拉伸区8B被拉长时,侧翼部10B可以承受一部分拉力,避免可拉伸区8B被撕裂。
具体地,侧翼部10B在第一端10B-1和第二端10B-2之间至少有部分与可拉伸区8B分离设置,侧翼部10B从第一端10B-1到第二端10B-2的面料长度大于可拉伸区8B从第一端10B-1到第二端10B-2的面料长度。这里提到的面料长度,指的是面料在不受拉时的自然伸展长度。如此设置,可减少侧翼部10B对可拉伸区8B的拉伸限制,有利于可拉伸区8B充分发挥拉伸保护作用。
可选地,侧翼部10B与可拉伸区8B的固定位置,沿宽度方向间隔开设置,这样二者之间的固定位置对可拉伸区8B的拉伸约束较小。当可拉伸区8B收缩时,侧翼部10B面料比可拉伸区8B面料长的部分形成褶皱。
进一步可选地,柔性载体10与柔性佩戴主体8的固定,可以采用缝接、粘接中的至少一种,例如可以通过车缝将柔性载体10缝到柔性佩戴主体8上。
具体地,如图4和图5所示,电路结构30包括电路板31,电路板31对应不可拉伸区8A设置,如电路板31直接设置在主体部10A上。由于电路板31是电路结构30的控制核心,因此将电路板31设置于此,可保证电路板31上受力小,从而避免电路结构30的控制核心在抗拉时被拉坏。
可选地,电路板32为柔性电路板(或简称FPC,全称:Flexible Printed Circuit),这样电路板31材质软且可以随柔性载体10变形,有利于电路板31处的柔性载体10也能很好地贴近皮肤。
进一步地,如图4和图5所示,电路结构30包括电路板31和柔性导电件32,电路板31通过柔性导电件32连接按摩组件20。电路板对应不可拉伸区8A设置,会有一部分柔性导电件32对应不可拉伸区8A设置。这样不可拉伸区8A可以保护电路板31和部分柔性导电件32。当按摩组件20有一部分对应可拉伸区8B设置时,部分柔性导电件32位于可拉伸区8B。柔性导电件32的柔性在被拉伸时可以避免被轻易拉断。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和图2所示,功能主体1上设有第一连接端41,柔性佩戴主体8上设有第二连接端83,第一连接端41、第二连接端83相配合连接。这样功能主体1与柔性佩戴主体8可通过第一连接端41、第二连接端83的配合进行连接。
可选地,第一连接端41可为一个或者多个,第二连接端83也可以设置成一个或者多个。
在一些具体实施例中,可穿戴按摩设备1000用于按摩腰部。需要说明的是,对于腰部这里应做广义理解,不仅包括人体后腰,也包括人体腹部。可穿戴按摩设备1000具有高度方向和宽度方向,高度方向与人体身高方向一致,宽度方向与人体腰围方向一致,可穿戴按摩设备1000的高度方向与图1中上下方向一致,按摩装置100的宽度方向与图1中左右方向一致。
具体地,该可穿戴按摩设备1000中,功能主体1上设有一个第一连接端41,第一连接端41邻近功能主体1的上端设置,柔性佩戴主体8上设有一个第二连接端83,第二连接端83邻近柔性佩戴主体8的上端设置。这样当穿戴时,功能主体1与柔性佩戴主体8的连接位置,可以避免功能主体1相对柔性佩戴主体8下滑,这样柔性佩戴主体8将功能主体1保持在近肤状态。
这里,第一连接端41可以直接设置在柔性载体10上,第一连接端41也可以通过设在电路结构30或者按摩组件20上,以实现间接设在柔性载体10上。
有的方案中,第一连接端41和第二连接端83可以仅为用于固定相互位置的配合关系,例如第一连接端41和第二连接端83之间为磁吸配合、插接配合、卡扣配合、魔术贴配合等方式中至少一种。
有的方案中,第一连接端41和第二连接端83在配合时,不仅可以固定相互位置,还能实现电导通。当第一连接端41和第二连接端83在配合时可以电导通,第一连接端41与电路结构30相连,功能主体1通过第一连接端41供电,和/或功能主体1通过第一连接端41 输送数据信号。此时第一连接端41和第二连接端83的设置,实现多重功能,提高了集成度。
在一些具体实施例中,柔性佩戴主体8与功能主体1之间仅第一连接端41、第二连接端83的位置相对固定。这样当柔性佩戴主体8与功能主体1之间结合时,二者只有在第一连接端41、第二连接端83的配合处位置相对固定,而其他区域的位置均不固定,这样减少了柔性佩戴主体8对功能主体1的约束。
在一些实施例中,电路结构30需要相对柔性载体10位置较固定,这里按摩组件20在柔性载体10上位置通常是固定的,电路结构30位置较固定后,可以避免电路结构30脱离按摩组件20。而且,电路结构30相对柔性载体10位置较固定,可以避免电路结构30缠结等,另外还能保持柔性载体10对电路结构30的保护作用。
具体地,电路结构30的至少部分位置处,通过铆接或者螺接固定在柔性载体10上。铆接的连接方式连接可靠性较高。而且相对螺接而言,功能主体1在铆接处的厚度不会过大,铆接结构不易松脱。
当然本申请方案中,电路结构30在柔性载体10上的固定方式不限于此。有的方案中,电路结构30可以直接粘接、焊接固定在柔性载体10上,也可以通过缝线绑定在柔性载体10上。有的方案中,电路结构30可以通过镀制、涂制的方式与柔性载体10形成一体。也有的方案里,可以将电路结构30的至少部分嵌至柔性载体10的内部,使电路结构30卡在柔性载体10上。
还有的方案里,电路结构30可以间接固定在柔性载体10上。例如,功能主体1包括设在电路结构30的远离柔性载体10的一侧的保护片(如后文的绝缘片60),此时可以将电路结构30固定在保护片上,然后将保护片与柔性载体10相连。当设有保护片时,保护片与柔性载体10之间通过粘接、缝接、铆接相连。
可选地,当保护片与柔性载体10之间粘接时,至少部分粘胶可以沿电路结构30的边缘设置,这样粘胶对电路结构30实行边封,从而较大程度限制电路结构30相对柔性载体10 的位置。可选地,当保护片与柔性载体10之间缝接时,缝线可以沿电路结构30的边缘设置,这样也能对电路结构30实行边封,较大程度限制电路结构30相对柔性载体10的位置。
在限制了电路结构30相对柔性载体10的位置后,虽然电路结构30可随柔性载体10的变形而变形,但是不易在内部被缠结。在使用时柔性载体10容易被人观察到,用户在使用时当发现柔性载体10团缩,很容易将柔性载体10展开再重新贴近皮肤,电路结构30随之展开。由此,可避免电路结构30堆叠、短路等,也避免功能主体1因电路结构30缠结导致鼓包。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和图5所示,电路结构30包括电路板31和柔性导电件32,按摩组件通过柔性导电件32连接电路板31。采用这样的电路结构30,电路板31可以作为电源的集中分配件,例如当按摩组件20包括多个按摩件时,多个按摩件的运行可以由电路板31统筹管理。电路板31可以产生、传输各种数据信号,使功能主体1具有更丰富的使用方式。
电路板31和柔性导电件32的设置,便于按摩组件20设置形式的多样化。例如,当按摩组件20包括多个按摩件,电路板31利用柔性导电件32将所有按摩件连接,实现集中供电和统一控制,节省了结构成本,降低了布局难度。又例如电路板31在接收到不同档位信号时,可以给按摩组件20供应不同大小的电压,使按摩组件20的按摩强度变化。
在一些具体实施例中,电路结构30通过粘接、螺接、铆接、焊接、缝接的至少一种固定在柔性载体10上。具体而言,电路结构30可通过一种固定方式固定在柔性载体10上,电路结构30也可以采用至少两种固定方式的组合方式固定在柔性载体10上。
其中,电路结构30可以采用胶水等直接粘连在柔性载体10上;电路结构30可以采用螺钉等螺纹连接方式固定在柔性载体10上;电路结构30可以采用铆钉102铆接固定在柔性载体10上;电路结构30可以通过缝线缝在柔性载体10上等。当然,根据电路结构30的不同,不同实施例中可以选择不同的连接方式,也可以选择其他方式,例如将电路结构30卡接在柔性载体10上。电路结构30相对柔性载体10的相对固定,避免按摩设备受力时电路结构30被甩出。
具体地,电路结构30中至少电路板31固定连接在柔性载体10上,电路板31是电路结构30的控制中枢,电路板31的固定有利于保持电路结构30工作稳定性。而且可以利用电路板31的固定、按摩组件20的固定,实现柔性导电件32的相对固定。
可选地,电路板31可通过铆接、缝接、粘接、卡接等方式中至少一种固定在柔性载体 10上。可选地,柔性导电件32在至少一处,通过铆接、缝接、粘接、卡接等方式中至少一种固定在柔性载体10上。
具体地,如图5和图6所示,电路板31与柔性导电件32的连接处通过铆钉102固定,即电路板31与柔性导电件32之间通过铆钉102铆接,可以使二者之间连接牢固可靠,不易松脱,而且二者连接处不会导致电路结构30过厚。
进一步地,电路板31与柔性导电件32连接处的铆钉102,还连接柔性载体10。也就是说,此处的铆钉102实现了电路板31、柔性导电件32和柔性载体10的三体连接,连接处电路板31、柔性导电件32和柔性载体10位置相对固定。铆钉102连接的方式,不仅连接可靠,而且可以将电路板31、柔性导电件32和柔性载体10一次性连接,无需两两连接操作,减少了装配时间。
具体地,如图5所示,柔性载体10上设有基片铆接孔103,铆钉102穿过电路结构30后穿设在该基片铆接孔103。
更具体地,柔性导电件32与电路板31之间通过铆钉102实现电导通,即电路板31上设有用于向柔性导电件32供电的走线或者接线端子等,此时柔性导电件32与电路板31上的走线或者接线端子可以接触。这样铆钉102不仅有固定作用,还有导电作用,铆钉102一件双用,结构集成度提高,可以节省柔性导电件32与电路板31连接的加工成本。此处采用的铆钉102为导电体,其他方案中铆钉102可以是导电体也可以是非导电体。
有的方案里,柔性导电件32与铆钉102的连接处不能电导通,或者电路板31与铆钉102不能电导通,此时需要在其他位置,将柔性导电件32与电路板31上的走线或者接线端子进行连接。
具体地,电路板31为柔性电路板(或简称FPC,全称:Flexible Printed Circuit),这样电路板31材质软且可以随柔性载体10变形,有利于电路板31处的柔性载体10也能很好地贴近皮肤。
可选地,电路板31为长条形,即电路板31相对较窄,容易变形。
在一些具体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长条形的电路板31沿高度方向设置,这样功能主体1在电路板31处能略微撑起柔性载体10,使柔性载体10不易在高度方向上缩团。
具体地,电路板31设置在功能主体1的宽度方向上中间位置,这样在拉拽功能主体1 时,不易直接拽到电路板31上,提高对电路板31的保护效果。
具体地,按摩组件20包括多个按摩件,柔性导电件32为多根。本文中多个指的是不少于两个,多个按摩件的设置,有利于扩大功能主体1的按摩区域。有的方案里,多个按摩件可以设计出不同的按摩模式。例如在图3的实施例中,按摩组件20包括电按摩件21和激光按摩件22,两种按摩件的按摩原理不同,因为可以切换不同按摩方式。还有的方案里,功能主体1工作时分为普通档和加强档,在加强档时按摩件的运行数量多于在普通档时按摩件的运行数量。还能在不同按摩模式中,让不同区域的按摩组件20工作,使功能主体1的按摩区域可以变化。
更具体地,电路板31上具有正极线与负极线,单个按摩组件20仅连接一条极性的总线。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电路板31为长条形,多条柔性导电件32与电路板31相连。其中多条柔性导电件32与电路板31的连接点沿电路板31的长度方向间隔开设置,这样可以互不干涉,也能减少短路的可能。
进一步地,如图3所示,多个按摩件在柔性载体10上均间隔开设置,即所有按摩件彼此分隔开,可以避免按摩件过挤影响柔性载体10的贴肤变形,也能避免按摩件过挤导致相互干涉。大部分方案里,单个按摩件的按摩区域大于该按摩件在人体皮肤上的投影面积,按摩件间隔开设置可以减少不同按摩区域的重叠,这样可以扩大功能主体1的按摩区域,有利于整体按摩的均匀性。
更进一步地,在柔性导电件32的宽度方向上相邻的两柔性导电件32之间间隔开设置,柔性导电件32的宽度方向指的是与柔性导电件32的长度方向、厚度方向分别垂直的方向,而柔性导电件32的厚度方向与功能主体1从正面到背面的方向相同。这样可以避免不同柔性导电件32之间短路或者串接等。另外,可以避免柔性导电件32堆叠,防止出现柔性导电件32堆叠甚至缠结,保证功能主体1不会出现局部厚度大、硬度高的现象,保障功能主体 1的厚度均匀性以及佩戴柔韧性。
还有的方案中,相邻柔性导电件32的端部也间隔开设置,如柔性导电件32在电路板 31上的端部,如柔性导电件32在电路板31外的端部,这样有利于避免柔性导电件32端部堆叠。有的方案中,柔性导电件32的端部间隔开,还能保证连接在柔性导电件32端部上的电子元器件与柔性导电件32串联。
在一些实施例中,电路结构30包括与按摩组件20相连的柔性导电件32,电路结构30 可以设置电路板31也可不设。应当理解,柔性导电件32具有一定的柔性,可以适应弯曲和折弯,不会由于弯曲和折弯而产生断裂,仍可以保持较好的导电性能。
在一些具体实施方式中,柔性导电件32包括多根导电织线,多根导电织线通过编织、刺绣或者缝接的方式固定在柔性载体10上。导电织线具有较好的柔性形变能力,按摩设备穿戴于人体时,柔性载体10随人体动作发生弯曲时,柔性导电件32可以适应弯曲和折弯,由此可以提升电连接稳定性,防止柔性导电件32断裂。进一步地,柔性载体10为布料,这样,柔性导电件32和柔性载体10成为一体,连接稳定性较强,而且由于导电织线柔性与布料均为织物,柔性和整体性较好,确保电连接稳定性的同时,提升佩戴舒适感。当然,柔性载体10也可以是其他可以供导电织线编织、刺绣或者缝接的材料。
当柔性导电件32包括多根导电织线时,柔性导电件32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式形成:第一种:纤维基体浸泡于导电金属液体内形成导电的纤维基体,再将导电的纤维基体制作成导电织线,导电金属液可以为银浆等液体;第二种:将纺丝液和导电金属液体混合成原料,然后利用该混合的原料加工成导电织线;第三种:导电织线外周涂覆导电金属层形成;第四种:将制作好的织线浸泡于导电金属液体内形成导电织线,导电金属液可以为银浆等液体。
在另一些实施方式中,柔性导电件32包括导电编织带和柔性基膜,导电编织带热压在柔性基膜上。柔性载体10可以是具有柔性的基材,比如,可以是TPU(Thermoplasticpolyurethanes,热塑性聚氨酯弹性体橡胶)制成,或者柔性载体10还可以是布料。该柔性导电件32可以粘接固定在柔性载体10上,具体地柔性基膜可以与布料或者TPU粘接固定。采用粘接方式,不需要用编织、刺绣或者缝接的方式固定,工艺简单,加工较为方便。
导电编织带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式形成:
第一种:纤维基体浸泡于导电金属液体内形成导电的纤维基体,再将导电的纤维基体制作成导电编织带;第二种:将制作好的编织带浸泡于导电金属液体内形成导电编织带。
可选地,柔性导电件32具有一定弹性,这样柔性导电件32可在柔性载体10受拉变形时,仍能保证与按摩组件20良好的接触性能。而且当柔性导电件32具有弹性时,柔性导电件32被拉长后具有自动复回的能力,这样一旦柔性导电件32上外力消失柔性导电件32自动复原,使柔性导电件32再次抵抗被拉风险。
进一步地,柔性导电件32为扁平线体,柔性导电件32的厚度尺寸小于柔性导电件32 的宽度尺寸,柔性导电件32的厚度方向与柔性载体10的厚度方向相一致。利用扁平状的柔性导电件32,可减小功能主体1整体的厚度,有利于可穿戴按摩设备1000保持轻薄。而且扁平的柔性导电件32在受力后不易被搓动,从而柔性导电件32不易从柔性载体10上脱离。
在一些实施例中,电路结构30包括柔性导电件32,电路结构30具有用于保护柔性导电件32的绝缘保护部。这样一方面减少柔性导电件32的磨损,另一方面减少从柔性导电件 32上的漏电,降低能耗。
可选地,绝缘保护部为外套在柔性导电件32上的绝缘套,从而达到对柔性导电件32的全面保护。
如图6和图8所示,绝缘保护部包括:绝缘片60,绝缘片60设置在电路结构30的邻近柔性佩戴主体8的一侧。这样绝缘片60止挡在电路结构30和柔性佩戴主体8之间,减少电路结构30在柔性佩戴主体8上的磨损。尤其柔性佩戴主体8在穿戴过程中容易被拉扯,绝缘片60的止挡作用使柔性佩戴主体8的受力不易直接作用到电路结构30,形成保护作用。而且此处绝缘片60有助于防止电路结构30的柔性导电件32相互接触,减少柔性导电件间磨损的几率。
具体地,绝缘层60与柔性载体10相连,电路结构30被约束在绝缘片60和柔性载体10间。
更具体地,电路结构30包括柔性导电件32,柔性导电件32位于绝缘片60和柔性载体 10之间。位于柔性导电件32的两侧(为上方提及的柔性导电件32的宽度方向上两侧),绝缘片60固定连接在柔性载体10上。柔性导电件32两侧,绝缘片60均与柔性载体10缝制固定,使柔性导电件32两侧都被压住。
进一步地,如图6所示,绝缘片60上设有对应按摩件设置的按摩避让孔61,这样功能主体1可避免在按摩组件20处过厚,而且按摩避让孔61也能起到对按摩件的限位作用。
可选地,如图5所示,当电路结构30通过铆钉102进行固定时,绝缘片60上可以设置绝缘铆接孔62,铆钉102配合在此处,使绝缘片60与电路结构30相固定。甚至绝缘片60 可以通过该铆钉102与柔性载体10铆接,或者绝缘片60通过该铆钉102与电路板31、柔性载体10铆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和图4所示,功能主体1还包括设在柔性载体10上的检测件71,可以用于检测人体参数,如体温、汗液量等。有的方案里,检测件71用于检测体脂率。检测件71与电路结构30相连,电路结构30向检测件71供电,检测件71通过电路结构30 输出检测值。使用者通过检测值可以了解身体状况,调整按摩模式。
具体地,在图2中功能主体1上检测件71为多个,如图5所示,检测件71通过柔性导电件32与电路板31相连,或者与电路板31直接相连。
可选地,功能主体1还包括安装垫72,安装垫72固定在电路板31上,至少一个检测件71安装在安装垫72上。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柔性载体10可以是单层结构,柔性载体10也可以是具有至少两层的层叠结构。当柔性载体10为多层时,不同层材料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这里均不作限制。
在一些实施例中,柔性载体10的层叠结构包括至少两个层片,相邻两个层片之间的部分区域固定连接,且相邻两个层片之间的部分区域仅接触不固定。相邻两个层片之间的部分区域固定连接,有利于将所有层片保持成一个整体,当穿戴时柔性载体10容易保持展开并贴肤的状态。将相邻两个层片之间的部分区域设置成仅接触不固定,这样有利于提高柔性载体10的透气性,提供穿戴舒适性。
具体地,相邻两个层片的边缘均固定连接,这样避免单个层片容易卷边的情况,更加有利于让柔性载体10保持一个整体。
进一步地,柔性载体10的层叠结构包括至少两个层片,电路结构30固定连接在邻近的层片上,远离电路结构30的层片用于遮盖电路结构30。可以理解的是,电路结构30需要直接固定或者间接固定在柔性载体10上,固定处难免会有痕迹。因此将柔性载体10设置成具有至少两层,内层可以用于固定电路结构30,外层可以起到遮盖作用,而且有的材料容易透光,采用多层使外部不易看到电路结构,以提高整体美观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柔性载体10包括橡胶层、定型纱层和遮盖层中的至少一个层片。也就是说,柔性载体10可以包括其中的一个层片,可以包括其中的两个层片,还可以三者层片都包括。
当柔性载体10包括橡胶层时,橡胶层具有较高的柔韧性,不仅使柔性载体10容易根据人体按摩位置变化而改变形状,而且不易缩成一团,橡胶层的设置有助于柔性载体10在没有外力作用时自动展开。另外橡胶层的设置,可以加强对电路结构30的绝缘保护作用。
可选地,橡胶层为热塑性聚氨酯弹性体橡胶层。其中,热塑性聚氨酯弹性体橡胶(简称 tpu,全称Thermoplastic polyurethanes,它硬度范围宽(60HA-85HD),具有耐磨、耐油、透明弹性好等特点,以此作为橡胶层,可增强柔性载体10的使用性能。
当柔性载体10包括定型纱层时,定型纱层的轻薄透气柔韧的特点,可以充当柔性载体 10的载体。
当柔性载体10包括遮盖层时,遮盖层可以设置在柔性载体10的近肤侧,形成柔性载体 10的正面,这样柔性载体10通过遮盖层接触皮肤时,遮盖层可以选择细腻触感的材质以提高舒适性。遮盖层也可以是装饰层,可以设置装饰画或者装饰纹理等。
在本申请的方案中,柔性载体10有多种层叠设置方式,电路结构30也有多种结构形式,在加工条件满足的前提下,柔性载体10的多种层叠设置方式,与电路结构30的多种结构形式可以进行任意组合,而且得到更多功能主体1的结构方案。下文的实施例1-实施例4例举了其中四种形式。
实施例1
在图4-图5所示的实施例1中,柔性载体10包括第一层片11、第二层片12和第三层片13,第一层片11、第三层片13分别设置在第二层片12的相对两侧,第三层片13位于柔性载体10的亲肤侧。这样第一层片11、第二层片12和第三层片13叠置,整体柔韧性都非常强,第一层片11、第二层片12和第三层片13分别为弹性层,第二层片12为定型纱层,第三层片13为遮盖层,柔性载体10兼顾了上述三者的优点。
电路结构30设在第一层片11的远离第二层片12的一侧,电路结构30通过铆钉102与第一层片11固定,实施例1中电路结构30还可以通过铆钉102与第一层片11、第二层片 12进行固定连接。这样铆钉102的连接方式,使电路结构30能够牢固设置在柔性载体10 上。
电路结构30在用铆钉102连接第一层片11和第二层片12时,不仅将电路结构30连接至柔性载体10上,同时还能将第一层片11和第二层片12固定为一体,减少了连接步骤。而且铆钉102同时穿过第一层片11和第二层片12,减少因第一层片11较薄而铆钉102易脱的可能。
电路结构30包括电路板31和柔性导电件32,电路板31为长条形的FPC板。电路板31上引出多根柔性导电件32,以连接多个按摩件和检测件71。电路板31和柔性导电件32 的连接处配合上述铆钉102。
实施例2
在图6-图7所示的实施例2中,柔性载体10包括第二层片12和第三层片13,第二层片12为定型纱层,第三层片13为遮盖层,省掉了第一层片11。第三层片13位于柔性载体 10的亲肤侧。
电路结构30设在第二层片12的远离第三层片13的一侧,电路结构30通过铆钉102与第二层片12固定。电路结构30包括电路板31和柔性导电件32,电路板31为长条形的FPC板。电路板31上引出多根柔性导电件32,以连接多个按摩件和检测件71。电路板31和柔性导电件32的连接处配合上述铆钉102。另外功能主体1还包括绝缘片60,绝缘片60与第二层片12之间夹有电路结构30,铆钉102同样穿设绝缘片60。
实施例3
在图8所示的实施例4中,柔性载体10包括第三层片13,即柔性载体10为单层结构。当柔性载体10为单层结构时,可以为定型纱层,也可以为其他面料层。
电路结构30设在第三层片13的远肤侧,电路结构30通过铆钉102与第三层片13固定。电路结构30包括电路板31和柔性导电件32,电路板31为长条形的FPC板。电路板31上引出多根柔性导电件32,以连接多个按摩件和检测件71。电路板31和柔性导电件32的连接处配合上述铆钉102。另外功能主体1还包括绝缘片60,绝缘片60与第三层片13之间夹有电路结构30,铆钉102同样穿设绝缘片60。
可选地,如图6所示,柔性载体10包括第二层片12,第二层片12的一部分拉伸性较弱,使柔性载体10这一部分形成不可拉伸的主体部10A。第二层片12的一部分拉伸性较强,使柔性载体10这一部分形成可拉伸的侧翼部10B。
可选地,如图6和图7所示,主体部10A、侧翼部10B在第二层片12上形成通过车缝线123相连的接缝,以提高连接可靠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可穿戴按摩设备100还包括控制盒9,控制盒9对应不可拉伸区122 设置。控制盒9作为整个可穿戴按摩设备100的控制核心,因此将控制盒9设置于不可拉伸区122,可保证控制盒9上受力小,保证工作状态稳定,从而避免设备的控制核心在抗拉时被拉坏。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9-图11所示,可穿戴按摩设备1000还包括:控制盒9,控制盒9设在柔性佩戴主体8上,控制盒9与电路结构30电连接,这样控制盒9可以控制按摩功能。
具体地,控制盒9位于柔性佩戴主体8的远离柔性载体10的一侧,这样在穿戴时可避免控制盒9硌伤用户。将控制盒9设于柔性佩戴主体8的远肤侧,其对穿戴影响小,而且方便在穿戴时对控制盒9进行操作。
具体地,如图13所示,控制盒9上设有第三连接端91,第三连接端91对应第二连接端83设置,第一连接端41通过第二连接端83与第三连接端91配合。如图13和图14所示,第一连接端41连接功能主体81上的电路板31,控制盒9可以对功能主体81的运行进行控制。
如图11、图15所示,柔性佩戴主体8包括:柔性面板81和安装座831,安装座831固定在柔性面板81上,控制盒9设置在安装座831上。柔性面板81主要用于穿戴,需要有一定柔性及透气性,安装座831用于安装控制盒9,需要具有一定刚度和硬度,因此柔性佩戴主体8设置成包括柔性面板81和安装座831,便于兼顾穿戴和安装功能。
具体地,如图15所示,安装座831的中间部分为硬质区8311,安装座831的边缘部分为柔性区8312,安装座831通过柔性区8312缝接在柔性面板81上。硬质区8311在于提供对控制盒9的支撑,而柔性区8312在于可以将硬质区8311与柔性面板81相接,柔性区8312 与柔性面板81均为柔性,连接固定更加容易。
进一步地,硬质区8311和柔性区8312均为塑料件,由于二者属性相近,连接时可靠性更高。例如二者之间可以采用粘接固定。有的方案里,可以将硬质区8311和柔性区8312设置成一体件,例如将不同属性的材料置于同一模具中浇筑时,可以将部分材料形成硬质区8311,部分材料形成柔性区8312。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连接端83形成在安装座831,第二连接端83包括形成在安装座831上的连接孔832,如图13所示,第三连接端91通过连接孔832与第一连接端41接触电导通。第二连接端83的设置,能够对第一连接端41和第三连接端91进行保护。
具体地,第一连接端41和第三连接端91为一一对应的PIN脚,第二连接端83上的连接孔41对应设置。可选地,第二连接端83与第一连接端41之间还设有定位结构,以提高接装效果。
进一步地,如图9所示,第二连接端83包括形成在安装座831上的定位柱834,以与第一连接端41定位配合。
在一些具体实施例中,如图11所示,控制盒9可拆卸地连接在柔性佩戴主体8上,这样柔性佩戴主体8清洁较为方便,有的甚至可以水洗。
具体地,如图11和图15所示,安装座831的远离功能主体1的一侧设有滑槽833,控制盒9可拆卸地配合在滑槽833上。这样滑动配合,插接非常省力,还能起到导向作用、保护作用。
进一步地,控制盒9上设有滑块92,滑块92配合在滑槽833,从而可以导引控制盒9滑动,且能对控制盒9进行定位。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9和图15所示,柔性佩戴主体8包括:柔性面板81和支撑柔性面板81的支撑骨架82。
柔性佩戴主体8的主体为拉伸弹性强的结构,功能主体1及附着于功能主体1的电路结构30可实现良好的缓冲,从而提高了整体性能,还能使得佩戴舒适。
具体地,柔性面板81为多片,相邻两片之间通过支撑骨架82连接,柔性佩戴主体的边缘通过支撑骨架82支撑。不可变形的支撑骨架82将多段柔性面板拼接,可以实现将布料区分出可拉伸部分以及不可拉伸部分,从而进一步实现对功能主体1上的电路结构30的保护。
可选地,相邻两片柔性面板81之间可以采用车缝等方式固定,使柔性面板81被拉伸过程中将拉力均匀分布,被拉区域得到缓冲。
具体地,柔性面板81为网格布,具有良好的透气性能,可提高穿戴舒适性。
可选地,部分柔性面板81具有弹性,部分柔性面板81不具有弹性。这样柔性佩戴主体 8在不具弹性的柔性面板81处形成不可拉伸区8A,柔性佩戴主体8在仅具有弹性的柔性面板81处形成可拉伸区8B。
有利地,在不可拉伸区8A的支撑骨架82不具弹性,在可拉伸区8B的支撑骨架82具有弹性。有的方案里,柔性佩戴主体8在可拉伸区8B不设支撑骨架82,以减少拉伸阻碍。
在一些实施例中,按摩组件20包括电按摩组件21、激光按摩件22、震动按摩组件和发热按摩组件中的至少一种。
在一些具体实施例中,按摩组件20包括电按摩组件21,电按摩组件21成对设置。同对的两个电按摩组件21分别设有电极片,可以将一个电按摩组件21的电极片作为正极,另一个电按摩组件21的电极片作为负极,从而可以通过调整这两个电按摩组件21的距离,保证正负极之间具有一定距离,从而增大人体连接在正负极之间的电阻,改善电刺激的刺痛感。
在图3和图4所示的实施例中,同对的两个电按摩组件21沿高度方向间隔开设置,多对电按摩组件21沿功能主体1的宽度方向间隔开设置。相邻两对电按摩组件21之间的间隔 L约为5-10mm。这里,两对电按摩组件21之间的间隔L大于等于5mm,目的在于避免距离过近,导致人体表面电流过大而产生刺痛。将两对电按摩组件21之间的间隔L设置成小于等于10mm,是由于通常电刺激失效范围在20mm的一半,因此限制两对电按摩组件21 之间小于等于10mm,可保证两对电按摩组件21之间的皮肤都在电刺激的有效范围内。
当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也可以在同一个电按摩件21上同时设置正负两极电极片,这里不作赘述。
在一些具体实施例中,按摩组件20包括激光按摩件22,激光按摩件22内设有用于射出激光的激光器。激光器射出的激光可穿透皮肤,射入肌肉组织,使皮肤、肌肉发热,能刺激肌肉群,增加肌肉群的收缩能力。在合理控制激光强度时还能利用激光照射在起到消除炎症。
在图3和图4所示的实施例中,同一激光按摩件22上具有正极和负极。
在一些具体实施例中,按摩组件20包括震动按摩组件(图未示出),震动按摩组件内可以设有振动电机,利用振动电机可以使与震动按摩组件接触的皮肤震动,起到震动按摩的效果。
在一些具体实施例中,按摩组件20包括发热按摩组件,例如发热按摩组件内设有发热丝或者热敏电阻元件等,从而可实施热敷按摩。
当然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实施例中,按摩组件20还可以采用其他按摩方式,这里不作限定。
在一些实施例中,按摩组件20包括多个按摩件,至少部分按摩件的按摩面为球面。按摩面采用球面结构,以获得凸起的部分,从而更好与人体贴合。在其他实施例中,按摩面也可以是其他类型的曲面,甚至可以是平面。
在一些实施例中,按摩件与柔性载体10之间设有封胶,这样可实现按摩件与柔性载体 10连接的紧密性,还能避免电流从按摩组件20和柔性载体10之间漏出。另外,封胶还能起到一定密封作用,减少汗液流入电路结构30的情况。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方案中提到柔性载体10的亲肤侧这一面设有按摩组件20,不排除按摩组件20的一部分结构设置于柔性载体10内,也不排除按摩组件20的一部分结构设置于柔性载体10的远肤侧。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6和图17所示,按摩组件20包括按摩部201和基座202,基座202位于柔性载体10朝向电路结构30的一侧,按摩部201位于柔性载体10背向电路结构30的一侧,如图18所示,按摩部201和基座202相互连接固定以夹紧柔性载体10。这样设置,使按摩组件20与柔性载体10之间可以牢固连接,避免按摩组件20相对柔性载体 10松动,从而避免按摩组件20从柔性载体10上脱落。
具体地,柔性载体10上设有基片孔(图未示出),按摩部201和基座202通过基片孔相连,按摩部201和基座202在基片孔外夹紧。由于柔性载体10在基片孔的边缘处被按摩部201和基座202夹紧,当柔性载体10受拉时,基片孔处承受的集中应力可减小,避免柔性载体10在基片孔处被撕裂。
可选地,基片孔可在柔性载体10加工时预先设计,基片孔也可以在装配按摩组件20时直接生成。例如当按摩部201设有穿刺部,按摩件201通过穿刺部穿过柔性载体10以连接基座202,基片孔在穿刺过程中形成。
具体地,如图17和图18所示,按摩部201具有电连接部2011,电连接部2011与柔性导电件32电连接。电连接部2011可将电流从柔性导电件32引向按摩部201,实现按摩部 201的通电按摩。将电连接部2011设置在按摩部201上,可保证按摩部201的通电可靠性,此时用电连接部2011连接电路结构30,电连接部2011的位置可以根据电路结构30位置灵活变化。
进一步地,如图18所示,柔性导电件32固定于柔性载体10朝向基座202的一侧,按摩部201和基座202夹紧柔性导电件32。基座202包括导电体2021,导电体2021与柔性导电件32接触电连接,电连接部2011穿过柔性载体10与基座202的导电体2021电连接。也就是说,基座202上的导电体2021也可以导电,按摩部201上的电连接部2011也可以导电,导电体2021与电连接部2011相连后,无论哪一个与柔性导电件32接触,都能保证按摩部 201通电。因此如此设置,可以提高按摩部201接电的可靠性,按摩部201断电几率低。
可选地,如图18-图20所示,电连接部2011具有插接端20111,插接端20111插接于导电体2021,插接端20111与导电体2021固定并且电连接。插接连接方式,相较于其他连接方式,接触面积大,通电性强,因此可靠性较高。
在本申请的方案中,电连接部2011与导电体2021之间的插接形式有多种,例如插接端 20111形成在按摩部201的边缘处,导电体2021的边缘形成有容纳槽20211,从而插接端 20111插入容纳槽2011后,电连接部2011与导电体2021在环绕该按摩件一周都能形成连接。又如图21所示,插接端20111形成在按摩部201的中间,插接端20111可以插接连接在导电体2021的中间位置。
在一些具体实施例中,如图18-图20所示,基座202上可以设置有容纳空间20211,按摩部201上的电连接部2011构成穿刺部。如图20所示,穿刺部穿过柔性载体10后弯折,如图18所示,弯折的穿刺部形成为插接端20111,并收容在容纳空间20211内。将穿刺部安装于容纳空间20211内,可以使电连接部2011和基座202安装在一起,从而实现基座202 和按摩部201的安装。并且,通过穿刺部弯折安装于容纳空间20211内,能够使电连接部 2011和基座202安装结构简单,便于生产和制造。
为了使得穿刺部能够容易穿过柔性载体10甚至柔性导电件32,需要将穿刺部构造为尖锐形状,而若穿刺部穿过柔性载体10甚至柔性导电件32后裸露出来,容易划伤用户,因此在基座202上设置容纳穿刺部的容纳空间20211,可以有效地将穿刺部隐藏起来,提升用户的使用安全性。
具体地,如图17所示,基座202可以构造为环形,且基座202的外周沿向内弯折以限定出容纳空间20211。
如图18所示,基座202与按摩部201配合以使按摩部201和基座202压紧在柔性载体10上,其中,穿刺部穿过柔性载体10后,在柔性载体10上形成的穿孔较小,对柔性载体 10的强度影响较小,通过按摩部201和基座202压紧在柔性载体10,能够避免在水洗的过程中柔性载体10发生拉扯。
这里,按摩部201具有用于与皮肤接触的接触部2012,接触部2012与电连接部2011可以是一体件,也可以是相连的两零件。
在另一些具体实施例中,如图22所示,电连接部2011的另一端与导电体2021螺纹配合连接,这样设置能够将电连接部2011和基座202可靠地安装在一起,可以使按摩部201和基座202压紧柔性载体10和柔性导电件32。螺纹连接还可以实现可拆卸连接,方便更换、维护。
具体地,如图22所示,电连接部2011和导电体2021中的一个上设置有螺纹孔,电连接部2011和导电体2021中的另一个上设置有与螺纹孔配合的螺柱。具体地,在该实施例中,按摩部201可以设置为半球壳结构,导电体2021上可以设置有螺柱,电连接部2011端部设置有螺纹孔,二者连接将按摩部201与基座202固定,并将柔性导电件32固定在按摩部201 与基座202之间,实现电连接。
还有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3所示,电连接部2011和导电体2021铆接固定,如电连接部2011设置有铆接孔,导电体2021设置有铆钉,铆钉设置在铆接孔内,使按摩部201和基座202压紧柔性载体10和柔性导电件32,并且,铆接固定方式简单,装配效率高。
具体地,图16-图23所示实施例中的按摩件,可以为电按摩件,其接触部2012相当于电极片,结构简单,容易加工。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4-图25所示,激光按摩件22可以包括:按摩部201、基座202和电连接结构2011。按摩部201内可以设置有电子元器件,基座202与按摩部201分别设置在柔性载体10彼此正对的两侧。柔性载体10的面层夹设在基座202与按摩部201之间,电连接结构2011分别与电子元器件和柔性导电件32相连。其中,电子元器件与按摩部201 密封连接,电子元器件可以被密封在按摩部201内,通过柔性导电件32向电子元器件输送电能,能够使电子元器件正常工作,可以保证电子元器件的工作性能,从而可以保证腰部按摩仪100的工作可靠性。
可选地,按摩部201与基座202卡接配合,优选地,按摩部201设置有卡接凸起,基座202设置有卡接槽,卡接凸起卡接于卡接槽内,这样设置能够将按摩部201与基座202可靠地装配在一起,也可以使电子元器件可靠密封在按摩部201内,进而可以进一步保证电子元器件不会受到液体浸泡影响。但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按摩部201与基座202也可以通过与卡接连接起到相同作用的连接方式安装在一起。
在本申请的方案中,按摩件的安装方式可以根据按摩件的类型适应性调整,以保证连接可靠性。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控制盒9的内部结构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都是已知的,这里不再详细描述。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实施例”、“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44)

1.一种可穿戴按摩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柔性佩戴主体,用于穿戴于人体,所述柔性佩戴主体为片状;
柔性载体,所述柔性佩戴主体为片状,所述柔性载体的一面设有按摩组件,所述柔性载体的另一面设有与所述按摩组件电连接以供电的电路结构;所述柔性载体固定于所述柔性佩戴主体上,且所述电路结构位于所述柔性载体和所述柔性佩戴主体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穿戴按摩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柔性佩戴主体包括可拉伸区和不可拉伸区,所述柔性载体至少部分设置于所述不可拉伸区,所述柔性载体上的至少部分所述按摩组件和至少部分所述电路结构对应所述不可拉伸区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可穿戴按摩设备,其特征在于,至少一半的所述按摩组件对应所述不可拉伸区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穿戴按摩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柔性佩戴主体包括两个可拉伸区和一个不可拉伸区,所述两个可拉伸区分别位于所述不可拉伸区在延伸方向的相对两侧。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可穿戴按摩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柔性载体包括主体部和位于所述主体部两侧的侧翼部,所述主体部固定连接于所述不可拉伸区,两个所述侧翼部分别固定连接于所述两个可拉伸区,所述柔性载体上的至少部分所述按摩组件和至少部分的所述电路结构位于所述主体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可穿戴按摩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侧翼部在所述延伸方向上具有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第一端和第二端分别固定在所述可拉伸区,所述侧翼部在所述第一端和第二端之间至少有部分与所述可拉伸区分离设置,所述侧翼部从所述第一端到第二端的面料长度大于所述可拉伸区从所述第一端到第二端的面料长度。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可穿戴按摩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侧翼部为可弹性变形的侧翼部。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可穿戴按摩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路结构包括电路板和柔性导电件,所述电路板通过所述柔性导电件连接所述按摩组件,所述电路板对应所述不可拉伸区设置。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可穿戴按摩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路板为柔性电路板。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穿戴按摩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路结构包括与所述按摩组件相连的柔性导电件。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可穿戴按摩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柔性导电件包括多根导电织线,所述多根导电织线通过编织、刺绣或者缝接的方式固定在所述柔性载体上。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可穿戴按摩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柔性导电件包括导电编织带和柔性基膜,所述导电编织带热压在所述柔性基膜上,所述柔性基膜与所述柔性载体粘接固定。
13.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可穿戴按摩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柔性导电件为扁平线体,所述柔性导电件的厚度尺寸小于所述柔性导电件的宽度尺寸,所述柔性导电件的厚度方向与所述柔性载体的厚度方向相一致。
14.根据权利要求10-13中任一项所述的可穿戴按摩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按摩组件包括按摩部和基座,所述基座位于所述柔性载体朝向所述电路结构的一侧,所述按摩部位于所述柔性载体背向所述电路结构的一侧,所述按摩部和基座相互连接固定以夹紧所述柔性载体,所述按摩部具有电连接部,所述电连接部与所述柔性导电件电连接。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可穿戴按摩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柔性导电件固定于所述柔性载体朝向所述基座的一侧,所述按摩部和基座夹紧所述柔性导电件,所述基座包括导电体,所述导电体与所述柔性导电件接触电连接,所述电连接部穿过所述柔性载体与所述基座的所述导电体电连接。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可穿戴按摩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连接部具有插接端,所述插接端插接于所述导电体,所述插接端与所述导电体固定并且电连接。
1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穿戴按摩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路结构包括电路板和柔性导电件,所述电路板通过所述柔性导电件连接所述按摩组件,所述电路板与所述柔性导电件的连接处通过铆钉固定,且所述铆钉连接所述柔性载体。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可穿戴按摩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柔性导电件与所述电路板之间通过所述铆钉实现电导通。
19.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可穿戴按摩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路板为柔性电路板。
20.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可穿戴按摩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路板与多个所述柔性导电件相连,多个所述柔性导电件在与所述电路板的接电位置间隔开设置,在所述柔性导电件的宽度方向上相邻的两所述柔性导电件之间间隔开设置。
2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穿戴按摩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柔性载体为具有至少两层的层叠结构。
22.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可穿戴按摩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柔性载体的层叠结构包括至少两个层片,相邻两个层片之间的部分区域固定连接,且相邻两个层片之间的部分区域仅接触不固定。
23.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可穿戴按摩设备,其特征在于,相邻两个层片的边缘均固定连接。
24.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可穿戴按摩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柔性载体的层叠结构包括至少两个层片,所述电路结构固定连接在邻近的所述层片上,远离所述电路结构的所述层片用于遮盖所述电路结构。
2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穿戴按摩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路结构通过粘接、螺接、铆接、焊接、缝接的至少一种固定在所述柔性载体上。
2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穿戴按摩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柔性载体的面积小于所述柔性佩戴主体的面积。
2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穿戴按摩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柔性载体的下部的宽度尺寸大于所述柔性载体的上部的宽度尺寸。
2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穿戴按摩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路结构包括柔性导电件,所述电路结构具有用于保护所述柔性导电件的绝缘保护部。
29.根据权利要求28所述的可穿戴按摩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保护部为设置在所述柔性导电件的邻近所述柔性佩戴主体一侧的绝缘片。
30.根据权利要求29所述的可穿戴按摩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片上设有对应所述按摩组件设置的按摩避让孔。
31.根据权利要求29所述的可穿戴按摩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路结构包括柔性导电件,所述绝缘片位于所述柔性导电件的宽度方向上两侧固定连接在所述柔性载体上。
3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穿戴按摩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按摩组件包括多个按摩件,至少部分所述按摩件的按摩面为球面。
3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穿戴按摩设备,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控制盒,所述控制盒设在所述柔性佩戴主体上,所述控制盒与所述电路结构电连接。
34.根据权利要求33所述的可穿戴按摩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柔性佩戴主体包括可拉伸区和不可拉伸区,所述控制盒设置在所述不可拉伸区。
35.根据权利要求33所述的可穿戴按摩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盒位于所述柔性佩戴主体的远离所述柔性载体的一侧。
36.根据权利要求33所述的可穿戴按摩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盒可拆卸地连接在所述柔性佩戴主体上。
37.根据权利要求33所述的可穿戴按摩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柔性佩戴主体包括:柔性面板和安装座,所述安装座固定在所述柔性面板上,所述控制盒设置在所述安装座上。
38.根据权利要求37所述的可穿戴按摩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座的中间部分为硬质区,所述安装座的边缘部分为柔性区,所述安装座通过所述柔性区缝接在所述柔性面板上。
39.根据权利要求37所述的可穿戴按摩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座的远离所述柔性载体的一侧设有滑槽,所述控制盒具有滑动配合在所述滑槽内的滑块。
40.根据权利要求33所述的可穿戴按摩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路结构具有第一连接端,所述柔性佩戴主体上设有第二连接端,所述控制盒上设有第三连接端,所述第三连接端通过所述第二连接端与所述第一连接端接合。
41.根据权利要求33所述的可穿戴按摩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柔性佩戴主体包括:柔性面板和支撑所述柔性面板的支撑骨架。
42.根据权利要求41所述的可穿戴按摩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柔性面板为多片,相邻两片之间通过所述支撑骨架连接,所述柔性佩戴主体的边缘通过所述支撑骨架支撑。
4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穿戴按摩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按摩组件包括电按摩组件、激光按摩组件、震动按摩组件和发热按摩组件中的至少一种。
4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穿戴按摩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柔性载体上设有用于检测人体参数的检测件。
CN202120666645.4U 2021-03-31 2021-03-31 可穿戴按摩设备 Active CN21584121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666645.4U CN215841217U (zh) 2021-03-31 2021-03-31 可穿戴按摩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666645.4U CN215841217U (zh) 2021-03-31 2021-03-31 可穿戴按摩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5841217U true CN215841217U (zh) 2022-02-18

Family

ID=8031858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0666645.4U Active CN215841217U (zh) 2021-03-31 2021-03-31 可穿戴按摩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584121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WO2018198395A1 (ja) 筋肉電気刺激装置
KR20170011923A (ko) 전기자극 전달과 생체신호 감지를 위한 인너 착용구 및 이를 이용한 전기자극 전달과 생체신호 감지를 위한 시스템
CN111683628B (zh) 可拉伸加热贴布
CN215841217U (zh) 可穿戴按摩设备
JP3218940U (ja) 治療及び加熱機能を兼ね備える腹痛緩和用貼付具
CN115137632A (zh) 可穿戴按摩设备
KR200350353Y1 (ko) 마사지용 도전성 장갑 및 이를 구비한 마사지 장치
KR102408464B1 (ko) 스마트 다기능 발열 조끼
CN213554870U (zh) 一种电极组件、颈部按摩仪及可穿戴按摩设备
JPH11309219A (ja) 皮膚接触電極体
JPH09327521A (ja) 電気刺激装置
US9705262B2 (en) Electronic subassembly for apparel
CN216986075U (zh) 腰部按摩设备
CN215841216U (zh) 腰部按摩仪
CN220632532U (zh) 可穿戴按摩装置
JP2020036868A (ja) 電気刺激装置
GB2599351A (en) A toning device
CN111939462A (zh) 电极组件、颈部按摩仪及可穿戴按摩设备
CN220025542U (zh) 按摩仪
CN218830671U (zh) 一种便携式穿戴设备用柔性发热模块
CN216877601U (zh) 一种按摩腰带
CN215653430U (zh) 一种可穿戴按摩设备
CN218165484U (zh) 眼部按摩装置
JP7126644B1 (ja) 電気刺激器具
CN220656207U (zh) 理疗模组和按摩腰带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23af, building 3, zhongkekefa Park, 009 Gaoxin South 1st Road, high tech Zone community, Yuehai street, Nanshan District, Shenzhen, Guangdong 518000

Patentee after: Future wear Health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23af, building 3, zhongkekefa Park, 009 Gaoxin South 1st Road, high tech Zone community, Yuehai street, Nanshan District, Shenzhen, Guangdong 518000

Patentee before: Future wearable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after: 23af, building 3, zhongkekefa Park, 009 Gaoxin South 1st Road, high tech Zone community, Yuehai street, Nanshan District, Shenzhen, Guangdong 518000

Patentee after: Future wearable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23af, building 3, zhongkekefa Park, 009 Gaoxin South 1st Road, high tech Zone community, Yuehai street, Nanshan District, Shenzhen, Guangdong 518000

Patentee before: Future wearable technology Co.,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