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840360U - 颈部按摩仪 - Google Patents

颈部按摩仪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5840360U
CN215840360U CN202023205196.8U CN202023205196U CN215840360U CN 215840360 U CN215840360 U CN 215840360U CN 202023205196 U CN202023205196 U CN 202023205196U CN 215840360 U CN215840360 U CN 21584036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andle
connecting section
shell
neck massager
position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3205196.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杰
卿叶林
李恒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KG Health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KG Health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KG Health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SKG Health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3205196.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584036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584036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584036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Percussion Or Vibration Massag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了一种颈部按摩仪,包括中间支架、两个手柄、振动按摩组件以及压盖部。中间支架包括软质内壳和与软质内壳连接的外壳,软质内壳用于在佩戴时朝向人体颈部,外壳用于在佩戴时背离人体颈部,软质内壳的至少一端具有第一连接段。两个手柄分别连接于中间支架的两端。振动按摩组件安装于软质内壳。压盖部安装在手柄与中间支架之间,并且压盖部压紧第一连接段。该颈部按摩仪的振动按摩组件振动时,软质内壳会发生一定程度的变形,而不会将振动力传递至外壳,不会发生整机的振动,有利于提高用户的佩戴体验。此外,通过压盖部固定软质内壳的端部,使得软质内壳不会过度变形而影响连接于软质内壳的振动按摩组件的振动按摩效果。

Description

颈部按摩仪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按摩仪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颈部按摩仪。
背景技术
具有振动按摩功能的颈部按摩仪一般包括佩戴支架以及设于佩戴支架的振动按摩组件。当颈部按摩仪佩戴于人体时,振动按摩组件与人体接触,通过振动按摩组件的振动作用实现对人体的按摩。
振动按摩组件在按摩时,会有频繁的振动,为了支撑振动按摩组件,相关技术中,佩戴支架采用没有弹性的硬质支架,并将振动按摩组件安装在硬质支架上,从而为振动按摩组件提供支撑作用。然而,这种硬质支架不易发生变形,导致安装在佩戴支架上的振动按摩组件难以调整角度以贴合颈部曲线。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了一种颈部按摩仪,振动按摩组件可跟随软质内壳的变形调整角度,使得振动按摩组件能够较好贴合颈部。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了一种颈部按摩仪,包括:
中间支架,所述中间支架包括软质内壳和外壳,所述软质内壳用于在佩戴时朝向人体颈部,所述外壳与所述软质内壳连接,且所述外壳用于在佩戴时背离人体颈部,所述软质内壳的至少一端具有第一连接段;
两个手柄,两个所述手柄分别连接于所述中间支架的两端;
振动按摩组件,所述振动按摩组件安装于所述软质内壳;以及
压盖部,所述压盖部安装在所述手柄与所述中间支架之间,并且所述压盖部压紧所述第一连接段。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所述压盖部为压板,所述压板压紧于所述第一连接段的用于朝向人体颈部的一侧。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所述压盖部为套环,所述套环至少部分套设于所述第一连接段的外周。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所述压盖部的朝向所述中间支架的一端抵接或固定于所述中间支架的端部;和/或,所述压盖部的朝向所述手柄的一端抵接或固定于所述手柄的端部。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接段具有自所述压盖部的朝向所述手柄的一端露出的部分,露出于所述压盖部的所述第一连接段用于与所述手柄连接。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露出于所述压盖部的所述第一连接段伸入至所述手柄内部与所述手柄连接。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露出于所述压盖部的所述第一连接段设有第一固定部,所述手柄设有第二固定部,所述第一固定部与所述第二固定部连接以实现所述第一连接段与所述手柄固定。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露出于所述压盖部的所述第一连接段设有第一定位部,所述手柄对应于所述第一定位部设有第二定位部;
所述第一定位部和所述第二定位部二者之一为定位柱,所述第一定位部和所述第二定位部二者中的另一个为定位孔,所述定位柱与所述定位孔配合连接。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所述外壳的至少一端具有第二连接段,所述第二连接段用于实现所述外壳与所述手柄的连接。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连接段至少部分贴设于所述第一连接段,所述压盖部为套环时,所述压盖部套设于所述第一连接段和所述第二连接段的外周。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连接段设有导向斜面,所述导向斜面用于为所述压盖部套设于所述第二连接段提供导向。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连接段的宽度自所述外壳朝向所述手柄的方向逐渐减小。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连接段与所述外壳之间形成台阶面,所述压盖部朝向所述外壳的端面抵接于所述台阶面,所述压盖部朝向所述手柄的端面抵接于所述手柄的朝向所述压盖部的端面,以使所述压盖夹设于所述外壳与所述手柄之间。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连接段具有中空部,所述中空部连通于所述中间支架的内部和所述手柄的内部,所述中空部用于供所述中间支架的内部的接电线穿过,以实现所述接电线伸入所述手柄的内部。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连接段设有第一限位部,所述手柄设有第二限位部,所述第一限位部和所述第二限位部配合连接以限制所述手柄与所述第二连接段的连接位置;
所述第一限位部和所述第二限位部二者之一为限位筋,所述第一限位部和所述第二限位部二者另一为限位槽。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所述手柄包括手柄内壳和与所述手柄内壳连接的手柄外壳,所述外壳的至少一端具有第二连接段,所述手柄内壳与所述中间支架的所述软质内壳均朝向人体颈部,所述第一连接段部分伸入所述手柄内部与所述手柄内壳连接,所述第二连接段部分伸入所述手柄内部与所述手柄内壳连接。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所述手柄内壳有定位柱,所述第一连接段和所述第二连接段均设有定位孔;所述第一连接段的所述定位孔和所述第二连接段的所述定位孔均套设于所述定位柱,以将所述第一连接段和所述第二连接段固定于所述手柄内壳。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所述手柄外壳靠近所述第二连接段的一端设有第一卡接部,所述第二连接段伸入所述手柄内部的部分具有第二卡接部,所述第二卡接部与所述第一卡接部卡接;
所述第一卡接部和所述第二卡接部二者之一为卡舌,所述第一卡接部和所述第二卡接部二者另一为卡凸,所述卡凸嵌入于所述卡舌以使所述第二连接段连接于所述手柄外壳。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所述压盖部的外表面与所述外壳的外表面形成平滑过渡;和/或,所述压盖部的外表面与所述手柄的外表面形成平滑过渡。
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颈部按摩仪,其采用软质内壳,振动按摩组件安装于软质内壳,因此,振动按摩组件可随着柔质内壳的变形调整角度,从而更好地贴合颈部曲线。而且,由于压盖部压紧于软质内壳的第一连接段,即,压盖部将软质内壳的端部进一步固定,又能够增强软质内壳对振动按摩组件的承载力,以保证该颈部按摩仪的振动按摩组件振动时,软质内壳与外壳连接稳定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施例提供的颈部按摩仪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施例提供的颈部按摩仪的一种结构分解示意图;
图3是本实施例提供的颈部按摩仪的另一种结构分解示意图;
图4是本实施例提供的第一连接段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施例提供的手柄的结构分解示意图;
图6是本实施例提供的第二连接段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施例提供的中间支架与手柄连接处的剖视图。
图标:100、颈部按摩仪;10、中间支架;11、软质内壳;111、第一连接段;112、露出段;1121、第一固定部;1122、第一定位部;12、外壳;121、第二连接段;1211、导向斜面;1212、第二卡接部;1213、第二定位孔;1214、第一限位部;1215、中空部;1a、台阶面;20、手柄;21、手柄内壳;211、第二固定部;212、第二定位部;213、第二限位部;22、手柄外壳;221、第一卡接部;2211、第一折弯板;2212、第二折弯板;30、振动按摩组件;40、压盖部。
具体实施方式
在本实用新型中,术语“安装”、“设置”、“设有”、“连接”、“相连”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可拆卸连接,或整体式构造;可以是机械连接,或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或者是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又或者是两个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之间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主要是用于区分不同的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具体的种类和构造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并非用于表明或暗示所指示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的相对重要性和数量。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为两个或两个以上。
下面将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说明。
请一并参阅图1至图3,其中,图1是本实施例提供的颈部按摩仪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实施例提供的颈部按摩仪的一种分解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实施例提供的颈部按摩仪的另一种分解结构示意图。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了一种颈部按摩仪100,包括中间支架10、两个手柄20、振动按摩组件30以及压盖部40。中间支架10包括软质内壳11和外壳12,软质内壳11用于在佩戴时朝向人体颈部,外壳12与软质内壳11连接,且外壳12用于在佩戴时背离人体颈部,软质内壳11的至少一端具有第一连接段111。两个手柄20分别连接于中间支架10的两端。振动按摩组件30安装于软质内壳11。压盖部40安装在手柄20与中间支架10之间,并且压盖部40压紧第一连接段111。
可以理解的是,压盖部40压紧第一连接段111包括,第一连接段111被夹持于外壳12的一部分与压盖部40之间,或者,第一连接段111被夹持于手柄20的一部分与压盖部40之间。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颈部按摩仪100,将振动按摩组件30安装于软质内壳11上,由于软质内壳11具有变形能力,因此,振动按摩组件30可随着软质内壳11的变形调整角度,从而更好地贴合颈部曲线。
然而,将振动按摩组件安装至软质内壳上,振动按摩组件振动时,会带动软质内壳会产生较大的形变,这种较大的形变不仅会使得软质内壳与外壳的连接发生松动,同时与会使得连接于软质内壳的振动按摩组件的随着软质内壳的形变而发生偏移,使得振动按摩组件的摆幅不稳定,影响按摩效果的情况。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颈部按摩仪100,利用软质内壳11的第一连接段111被压盖部40夹紧,从而使得软质内壳11的第一连接段111被进一步固定,也就是说,软质内壳11的端部被进一步固定,那么,当振动按摩组件30在振动时,能够增强软质内壳11对振动按摩组件30的承载力,有利于提高软质内壳11与外壳12的连接稳定性,同时也可将振动按摩组件30设置在软质内壳11上,有利于维持振动按摩组件30的振动按摩效果,从而提高用户体验。
可以理解的是,为了增强压盖部40对第一连接段111的固定作用,压盖部40的硬度可以大于或略大于第一连接段111的硬度,从而避免压盖部40产生形变而导致其对第一连接段111的压紧作用减小。比如,当第一连接段111为软质壳体时,压盖部40可以采用硬质塑料。
可以理解的是,该第一连接段111可形成为该软质内壳11的一部分,即,第一连接段111可自软质内壳11的端部伸出。当然,第一连接段111也可为额外在软质内壳11的端部上设置的部分。
进一步地,软质内壳11的两端均设有第一连接段111,两个第一连接段111均被压盖部40压紧。采用该种方式,由于软质内壳11的两端均被压盖部40固定,从而进一步提高软质内壳11与外壳12的连接稳定性,并且有利于增强软质内壳11对振动按摩组件30的支撑作用,以确保振动按摩组件30的振动按摩效果。
一些实施例中,压盖部40可以形成为手柄20的一部分,即,压盖部40与手柄20一体成型。换言之,软质内壳11可以伸入于手柄20的内部并与手柄20连接。采用该种方式,无需额外设计压盖部40,无需进行压盖部40的组装,有利于简化装配过程。
另一些实施例中,压盖部40为单独的部件。采用该种方式,有益于增强压盖部40对第一连接段111的压紧固定作用。
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压盖部40为压板,压板压紧于第一连接段111的用于朝向人体颈部的一侧。可以理解的是,压板可以为一字型结构的压板或者匚字形结构的压板,压板可以采用螺钉固定,以压紧第一连接段111。采用压板式的压盖部40,其结构简单。
另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压盖部40为套环,套环至少部分可以套设于第一连接段111的外周。采用套环式的压盖部40,无需采用额外的固定部件,固定方式简单且牢靠。可以理解的是,当压盖部40为套环时,压盖部40套设于第一连接段111和第二连接段121的外周。
本实施例以压盖部40为套环为例进行说明。
一些实施例中,外壳12的至少一端均具有第二连接段121,第二连接段121可以用于使压盖部40将第一连接段111固定于第二连接段121上。可以理解的是,第二连接段121可以为外壳12的一部分,即,第二连接段121与外壳12一体成型。
具体地,第二连接段121至少部分贴设于第一连接段111。由于外壳12为弹性外壳,其具有一定的支撑作用,那么,将第二连接段121贴设于第一连接段111上,能够对第一连接段111起到较好的固定作用。压盖部40可以套设于第一连接段111和第二连接段121的外周,从而将第一连接段111压紧于第二连接段121。
一些实施例中,为了便于压盖部40套设于第二连接段121上,第二连接段121设有导向斜面1211(如图6所示),导向斜面1211用于为压盖部40套设于第二连接段121提供导向,从而便于装配。具体地,该导向斜面1211可设置在第二连接段121的朝向手柄20的一端的端部,从而便于该压盖部40自该第二连接段121的端部处套设在第二连接段121上。当然,导向斜面1211可自第二连接段121的朝向手柄20一端的端部延伸至第二连接段121的靠近外壳12的端部,从而进一步便于压盖部40的套设。
一些实施例中,第二连接段121的宽度自外壳12朝向手柄20的方向逐渐减小,比如,第二连接段121远离手柄20的一端的宽度为L1,第二连接段121朝向手柄20的一端的宽度为L2,则,L1大于L2。当装配压盖部40时,将压盖部40自第二连接段121朝向手柄20的一端套设于第二连接段121上,因此,第二连接段121的朝向手柄20的一端的宽度较小,有利于将压盖部40装配于第二连接段121上。其中,该压盖部40的宽度方向与手柄20的宽度方向或中间支架10的宽度方向同向。
一些实施例中,压盖部40的外表面与外壳12的外表面形成平滑过渡;和/或,压盖部40的外表面与手柄20的外表面形成平滑过渡。换言之,压盖部40的外表面与外壳12的外表面形成平滑过渡,或者,压盖部40的外表面与手柄20的外表面形成平滑过渡,或者,压盖部40的外表面既与手柄20的外表面形成平滑过渡,也与外壳12的外表面形成平滑过渡。采用该种方式,压盖部40与中间支架10以及压盖部40与手柄20在外观上具有一致性,有利于提高颈部按摩仪1的外观装饰效果,此外,还能够避免棱角处划伤人体皮肤的情况。
一些实施例中,压盖部40的朝向中间支架10的一端抵接或固定于中间支架10的端部;和/或,压盖部40的朝向手柄20的一端抵接或固定于手柄20的端部。换言之,压盖部40的朝向中间支架10的一端抵接或固定于中间支架10的端部,或者,压盖部40的朝向手柄20的一端抵接或固定于手柄20的端部,或者,压盖部40的两端分别抵接于中间支架10的端部和手柄20的端部。采用该种方式,可以避免压盖部40和中间支架10之间有缝隙,或者,避免压盖部40和手柄20之间有缝隙,从而能够避免灰尘进入缝隙中。
具体地,由前述可知,外壳12具有第二连接段121,压盖部40套设于第一连接段111和第二连接段121的外周,则第一连接段111可以与软质内壳11之间形成台阶面1a,压盖部40朝向软质内壳11的一端抵接于台阶面1a,压盖部40朝向手柄20的端面抵接于手柄20的朝向压盖部40的端面。和/或,第二连接段121与外壳12之间形成台阶面1a,压盖部40朝向外壳12的端面抵接于台阶面1a,压盖部40朝向手柄20的端面抵接于手柄20的朝向压盖部40的端面,以使压盖夹设于外壳12与手柄20之间。
由此可知,不论是在第一连接段111与软质内壳11之间形成台阶面1a,还是在第二连接段121与外壳12之间形成台阶面1a,亦或者是,第一连接段111与软质内壳11、以及第二连接段121与外壳12之间都形成有台阶面1a,只要该压盖部40的一端端面能够抵接于该台阶面1a,该压盖部40的另一端端面能够抵接于手柄20的朝向压盖部40的端面,都可以使得压盖部40夹设在手柄20以及软质内壳11亦或者是外壳12之间,从而压盖部40和软质内壳11以及压盖部40和手柄20之间均不会产生缝隙,进而可以有效避免缝隙夹持头发或者人体皮肤,也能够避免灰尘进入缝隙而导致不易清洁的情况。
一些实施例中,中间支架10的两端连接于手柄20的方式包括:中间支架10连接于手柄20,和/或,中间支架10连接于压盖部40,压盖部40连接于手柄20。换言之,中间支架10连接于手柄20,或者,中间支架10连接于压盖部40,压盖部40连接于手柄20,或者,中间支架10既连接于压盖部40又连接于手柄20。
可以理解的是,中间支架10连接于手柄20的具体连接方式包括:中间支架10的外壳12连接于手柄20,或,中间支架10的软质内壳11连接于手柄20,或者,中间支架10的外壳12和软质内壳11均连接于手柄20。中间支架10连接于压盖部40的具体连接方式包括:中间支架10的外壳12连接于压盖部40,或,中间支架10的软质内壳11连接于压盖部40,或者,中间支架10的外壳12和软质内壳11均连接于压盖部40。
本实施例以中间支架10的外壳12和软质内壳11均连接于手柄20和压盖部40为例进行说明,该种方式能够使得中间支架10与手柄20的连接更加稳定。
可以理解的是,手柄20可以包括手柄内壳21和与手柄内壳21连接的手柄外壳22,手柄内壳21与中间支架10的软质内壳11均朝向人体颈部,软质内壳11与手柄内壳21连接。由于手柄20包括手柄内壳21和手柄外壳22,因此,可以先组装手柄20内部的部件,最后将手柄外壳22连接于手柄内壳21,使得组件更加便捷,便于在手柄20内部组装其他部件,如,电池、电路板等。
以下对第一连接段111、第二连接段121既连接于压盖部40又连接于手柄内壳21和/或手柄外壳22进行详细说明。
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连接段111具有自压盖部40的朝向手柄20的一端露出的部分,露出于压盖部40的第一连接段111称为露出段112(如图2),露出段112用于与手柄内壳21连接。由于露出段112与手柄内壳21连接,因此,能够对第一连接段111的端部进一步固定。
可选地,露出段112伸入至手柄20内部与手柄内壳21连接,采用该种方式,露出段112与手柄内壳21之间具有更大的连接面积,从而能够增强第一连接段111与手柄内壳21连接的稳定性。其他实施方式中,露出段112也可以连接于手柄20的朝向中间支架10的端部,换言之,露出段112的端部可以连接于手柄20的朝向中间支架10的端部。
如图4和图5所示,其中,图4是本实施例提供的第一连接段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实施例提供的手柄的结构分解示意图。
具体地,露出段112设有第一固定部1121,手柄内壳21设有第二固定部211,第一固定部1121与第二固定部211连接以实现第一连接段111与手柄内壳21固定,从而将软质内壳11的端部进行固定,以限制软质内壳11的形变的自由度。
可选地,第一固定部1121和第二固定部211二者之一为凹槽,第一固定部1121和第二固定部211二者另一为凸起。示例性地,第一固定部1121为凹槽,凹槽可以为条形凹槽,条形凹槽设于第一连接段111的朝向手柄内壳21的端部位置,且条形凹槽沿第一连接段111的朝向手柄内壳21的边缘的长度方向设置。第二固定部211为凸起,凸起设于手柄内壳21的朝向中间支架10的端部,且凸起为自手柄内壳21的朝向中间支架10的边缘向手柄外壳22的方向延伸形成的凸起,凸起为条形凸起,以与条形凹槽相匹配,使得第一固定部1121和第二固定部211具有较大的连接面积,当掰动手柄20使手柄20变形时,凸起的侧壁抵接于凹槽的侧壁,从而避免第一连接段111拉脱于手柄20。
一些实施例中,露出段112设有第一定位部1122,手柄内壳21对应于第一定位部1122设有第二定位部212。第一定位部1122和第二定位部212二者之一为定位柱,第一定位部1122和第二定位部212二者另一为定位孔,定位柱穿设于定位孔中以与定位孔配合连接,进一步提高第一连接段111与手柄内壳21的连接稳定性,避免第一连接段111被拉脱。示例性地,第一定位部1122为第一定位孔,第二定位部212为定位柱。
可选地,软质内壳11可以为硅胶内壳,第一连接段111也可以采用硅胶材质,这样,第一连接段111可以与软质内壳11一体成型,无需将第一连接段111组装至软质内壳11,有利于简化第一连接段111的组装工序。
可以理解的是,由于内壳为软质内壳11,为了增加中间支架10的支撑力,中间支架10的外壳12可以选择为硬质外壳或者弹性外壳,示例性地,外壳12可以为弹性外壳,从而使得该颈部按摩仪100的中间支架10可变形,以适应不同用户的不同颈部尺寸的需求。
结合图5至图7所示,第二连接段121还可以用于实现外壳12与手柄20的连接,通过第二连接段121与手柄20连接,有利于增加连接面积,增强连接强度。
进一步地,外壳12的两端均具有第二连接段121,两个第二连接段121分别与两个手柄20连接,从而便于外壳12与手柄20的组装。
可选地,第二连接段121部分伸入手柄20内部与手柄外壳22连接,由于第二连接段121伸入于手柄20内部与手柄20连接,有利于增大第二连接段121与手柄20的连接面积,从而能够增强第二连接段121与手柄20的连接强度。
具体地,手柄外壳22靠近第二连接段121的一端设有第一卡接部221,第二连接段121伸入手柄20内部的部分具有第二卡接部1212,第二卡接部1212与第一卡接部221卡接。第一卡接部221和第二卡接部1212二者之一为卡舌,第一卡接部221和第二卡接部1212二者另一为卡凸,卡凸嵌入于卡舌以使第二连接段121连接于手柄外壳22。示例性地,第一卡接部221为卡舌,第二卡接部1212为卡凸。通过第一卡接部221和第二卡接部1212的卡合连接,从而实现手柄外壳22与第二连接段121的连接。
更具体地,卡舌包括第一折弯板2211和连接于第一折弯板2211的第二折弯板2212,第一折弯板2211的一端连接于手柄外壳22且自手柄外壳22朝向手柄内壳21延伸,第一折弯板2211的另一端连接于第二折弯板2212,第二折弯板2212自第一折弯板2211的端部朝向中间支架10延伸,换言之,第一折弯板2211与第二折弯板2212形成勾状的卡舌,卡凸嵌入于勾状的卡舌中以使第二连接段121连接于手柄外壳22。卡凸为自第二连接段121的连接于外壳12的一端朝向手柄20延伸形成的凸起部。
可选地,第二连接段121还可以部分伸入手柄20内部与手柄内壳21连接。
由前述可知,露出段112设有第一定位部,手柄内壳21对应于第一定位部设有第二定位部212,第一定位部与第二定位部212配合连接,其中,第一定位部为第一定位孔,第二定位部212为定位柱。
为了将第二连接段121与手柄内壳21连接,第二连接段121可以设有第二定位孔1213,第二定位孔1213对应于手柄内壳21的定位柱设置,因此,装配时,可以将第一定位孔和第二定位孔1213套设于手柄内壳21的定位柱上,从而将第一连接段111和第二连接段121同时固定连接于手柄内壳21上。采用该种方式,手柄内壳21仅需设置一个定位部件即可将第一连接段111和第二连接段121均固定连接于手柄内壳21。
一些实施例中,第二连接段121设有第一限位部1214,手柄内壳21设有第二限位部213,第一限位部1214和第二限位部213用于限制手柄20与第二连接段121的连接位置。第一限位部1214和第二限位部213二者之一为限位筋,第一限位部1214和第二限位部213二者另一为限位槽。示例性地,第二限位部213设有限位筋,第一限位部1214设有限位槽,在装配时,将限位筋伸入于限位槽,从而实现第二连接段121与手柄内壳21的预定位的作用,便于后续的装配连接。
一些实施例中,第二连接段121具有中空部1215(如图3),中空部1215连通于中间支架10的内部和手柄20的内部,中空部1215用于供中间支架10的内部的接电线穿过,以实现接电线伸入手柄20的内部,这样,手柄20内部和中间支架10的内部均可以容置电路部件,比如,电池、电路板等,接电线可以自中空部1215穿入至中间支架10的内部,以实现手柄20和中间支架10内部的电路部件的电连接。通过中空部1215的设置,有利于合理利用手柄20以及中间支架10的内部空间。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颈部按摩仪100,其通过压盖部40将软质内壳11的端部压紧,从而限制了软质内壳11的变形的自由度,当振动按摩组件30振动时,软质内壳11的变形程度减小,以保证振动按摩组件30的振动幅度的稳定性。此外,软质内壳11伸入到压盖部40的内部,因此,当用户掰动手柄20使得手柄20和中间支架10扩张时,软质内壳11与手柄20之间不会产生缝隙,从而能够避免缝隙夹持头发或者皮肤,有利于提高用户使用体验。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的颈部按摩仪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的颈部按摩仪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Claims (19)

1.一种颈部按摩仪,其特征在于,包括:
中间支架,所述中间支架包括软质内壳和外壳,所述软质内壳用于在佩戴时朝向人体颈部,所述外壳与所述软质内壳连接,且所述外壳用于在佩戴时背离人体颈部,所述软质内壳的至少一端具有第一连接段;
两个手柄,两个所述手柄分别连接于所述中间支架的两端;
振动按摩组件,所述振动按摩组件安装于所述软质内壳;以及
压盖部,所述压盖部安装在所述手柄与所述中间支架之间,并且所述压盖部压紧所述第一连接段。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颈部按摩仪,其特征在于,所述压盖部为压板,所述压板压紧于所述第一连接段的用于朝向人体颈部的一侧。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颈部按摩仪,其特征在于,所述压盖部为套环,所述套环至少部分套设于所述第一连接段的外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颈部按摩仪,其特征在于,所述压盖部的朝向所述中间支架的一端抵接或固定于所述中间支架的端部;和/或,所述压盖部的朝向所述手柄的一端抵接或固定于所述手柄的端部。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颈部按摩仪,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段具有自所述压盖部的朝向所述手柄的一端露出的部分,露出于所述压盖部的所述第一连接段用于与所述手柄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颈部按摩仪,其特征在于,露出于所述压盖部的所述第一连接段伸入至所述手柄内部与所述手柄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颈部按摩仪,其特征在于,露出于所述压盖部的所述第一连接段设有第一固定部,所述手柄设有第二固定部,所述第一固定部与所述第二固定部连接以实现所述第一连接段与所述手柄固定。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颈部按摩仪,其特征在于,露出于所述压盖部的所述第一连接段设有第一定位部,所述手柄对应于所述第一定位部设有第二定位部;
所述第一定位部和所述第二定位部二者之一为定位柱,所述第一定位部和所述第二定位部二者中的另一个为定位孔,所述定位柱与所述定位孔配合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颈部按摩仪,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的至少一端具有第二连接段,所述第二连接段用于实现所述外壳与所述手柄的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颈部按摩仪,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连接段至少部分贴设于所述第一连接段,所述压盖部为套环时,所述压盖部套设于所述第一连接段和所述第二连接段的外周。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颈部按摩仪,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连接段设有导向斜面,所述导向斜面用于为所述压盖部套设于所述第二连接段提供导向。
12.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颈部按摩仪,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连接段的宽度自所述外壳朝向所述手柄的方向逐渐减小。
13.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颈部按摩仪,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连接段与所述外壳之间形成台阶面,所述压盖部朝向所述外壳的端面抵接于所述台阶面,所述压盖部朝向所述手柄的端面抵接于所述手柄的朝向所述压盖部的端面,以使所述压盖夹设于所述外壳与所述手柄之间。
14.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颈部按摩仪,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连接段具有中空部,所述中空部连通于所述中间支架的内部和所述手柄的内部,所述中空部用于供所述中间支架的内部的接电线穿过,以实现所述接电线伸入所述手柄的内部。
15.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颈部按摩仪,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连接段设有第一限位部,所述手柄设有第二限位部,所述第一限位部和所述第二限位部配合连接以限制所述手柄与所述第二连接段的连接位置;
所述第一限位部和所述第二限位部二者之一为限位筋,所述第一限位部和所述第二限位部二者另一为限位槽。
1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颈部按摩仪,其特征在于,所述手柄包括手柄内壳和与所述手柄内壳连接的手柄外壳,所述外壳的至少一端具有第二连接段,所述手柄内壳与所述中间支架的所述软质内壳均朝向人体颈部,所述第一连接段部分伸入所述手柄内部与所述手柄内壳连接,所述第二连接段部分伸入所述手柄内部与所述手柄内壳连接。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颈部按摩仪,其特征在于,所述手柄内壳有定位柱,所述第一连接段和所述第二连接段均设有定位孔;所述第一连接段的所述定位孔和所述第二连接段的所述定位孔均套设于所述定位柱,以将所述第一连接段和所述第二连接段固定于所述手柄内壳。
18.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颈部按摩仪,其特征在于,所述手柄外壳靠近所述第二连接段的一端设有第一卡接部,所述第二连接段伸入所述手柄内部的部分具有第二卡接部,所述第二卡接部与所述第一卡接部卡接;
所述第一卡接部和所述第二卡接部二者之一为卡舌,所述第一卡接部和所述第二卡接部二者另一为卡凸,所述卡凸嵌入于所述卡舌以使所述第二连接段连接于所述手柄外壳。
19.根据权利要求1-18任一项所述的颈部按摩仪,其特征在于,所述压盖部的外表面与所述外壳的外表面形成平滑过渡;和/或,所述压盖部的外表面与所述手柄的外表面形成平滑过渡。
CN202023205196.8U 2020-12-25 2020-12-25 颈部按摩仪 Active CN21584036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3205196.8U CN215840360U (zh) 2020-12-25 2020-12-25 颈部按摩仪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3205196.8U CN215840360U (zh) 2020-12-25 2020-12-25 颈部按摩仪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5840360U true CN215840360U (zh) 2022-02-18

Family

ID=8023726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3205196.8U Active CN215840360U (zh) 2020-12-25 2020-12-25 颈部按摩仪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584036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2002247677A (ja) ヘッドホン装置
CN109907964A (zh) 一种按摩头和颈部按摩器
CN112022668B (zh) 一种颈部按摩仪
CN215840360U (zh) 颈部按摩仪
CN212183711U (zh) 骨传导耳机
KR101807752B1 (ko) 피부 미용기
JP2020522756A (ja) バイオセンサを有する眼鏡
WO2021208895A1 (zh) 电极组件、按摩头及颈部按摩仪
CN212756425U (zh) 按摩头组件和具有其的颈部按摩仪
CN211273160U (zh) 按摩仪
CN211750962U (zh) 振动按摩仪
CN213346731U (zh) 颈部按摩仪
CN215689723U (zh) 颈部按摩仪及其佩戴支架
CN214415427U (zh) 颈部按摩仪
CN215689724U (zh) 按摩仪
CN213589528U (zh) 颈部按摩仪
CN214512277U (zh) 颈部按摩仪
CN215689722U (zh) 按摩仪内壳及振动按摩仪
CN219536271U (zh) 一种装配稳固并提高防水性能的骨传导耳机
CN216754946U (zh) 一种护颈仪
CN217339795U (zh) 一种颈部按摩仪
CN213822436U (zh) 按摩仪
CN212756415U (zh) 按摩头组件和具有其的颈部按摩仪
CN114053578A (zh) 颈部按摩仪
CN213553586U (zh) 颈部按摩仪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23af, building 3, zhongkekefa Park, 009 Gaoxin South 1st Road, high tech Zone community, Yuehai street, Nanshan District, Shenzhen, Guangdong 518000

Patentee after: Future wear Health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23af, building 3, zhongkekefa Park, 009 Gaoxin South 1st Road, high tech Zone community, Yuehai street, Nanshan District, Shenzhen, Guangdong 518000

Patentee before: Future wearable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after: 23af, building 3, zhongkekefa Park, 009 Gaoxin South 1st Road, high tech Zone community, Yuehai street, Nanshan District, Shenzhen, Guangdong 518000

Patentee after: Future wearable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23af, building 3, zhongkekefa Park, 009 Gaoxin South 1st Road, high tech Zone community, Yuehai street, Nanshan District, Shenzhen, Guangdong 518000

Patentee before: Future wearable technology Co.,Ltd.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