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807398U - 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5807398U
CN215807398U CN202122181781.7U CN202122181781U CN215807398U CN 215807398 U CN215807398 U CN 215807398U CN 202122181781 U CN202122181781 U CN 202122181781U CN 215807398 U CN215807398 U CN 21580739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isplay screen
connecting arm
middle frame
display device
pane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2181781.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牛健地
董学会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isense Visual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isense Visu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isense Visual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Hisense Visu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2181781.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580739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580739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580739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显示装置,该显示装置包括显示屏、后壳、转接支架及底座,后壳设于显示屏背侧;转接支架设于显示屏与后壳之间;转接支架的前端分别与显示屏的顶部边沿及底侧边沿相连,转接支架的背面贴设固定在后壳上;底座与转接支架的底部固定相连。本实用新型利用转接支架设于显示屏与后壳之间,通过转接支架的前端与显示屏的顶部边沿及底侧边沿相连,并通过转接支架的背面与后壳贴合固定,进而使转接支架能够稳定地支撑显示屏和后壳;同时利用转接支架的底部与底座相连,进而在底座支撑在台面上时,能够通过转接支架对显示屏和后壳进行稳定的支撑,进而有效地保证显示装置整体结构的稳定性。

Description

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显示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经济的发展,在城市中显示装置在监管机构、金融机构、商业机构、赛事转播等重要场所的需求不断增加,为满足不同消费群体的需求,开发一款高性价比的显示装置显得尤为重要。
在相关技术中,传统显示器的底座转接支架,结构、功能相对单一,仅起到转接支撑底座的作用,无法有效地支撑显示屏幕和后壳组件,进而无法有效地保证整机的稳定性。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显示装置,以优化相关技术显示装置的转接支架的结构,以提高显示装置结构的稳定性。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显示装置,该显示装置包括:显示屏;后壳,设于所述显示屏的背侧;转接支架,设于所述显示屏与所述后壳之间;所述转接支架的前端分别与所述显示屏的顶部边沿及底侧边沿相连,所述转接支架的背面贴设固定在所述后壳上;及底座,设于所述显示屏的下方,并与所述转接支架的底部固定相连。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转接支架包括一体连接的支撑杆、上连接臂和下连接臂;所述支撑杆沿竖向延伸,所述后壳贴设固定在所述支撑杆的背面;所述上连接臂沿前后方向延伸,所述上连接臂的后端与所述支撑杆的顶端相连,所述上连接臂的前端与所述显示屏的顶部边沿相连;所述下连接臂沿前后方向延伸,所述下连接臂的后端与所述支撑杆的底端相连,所述下连接臂的前端与所述显示屏的底部边沿相连;所述底座与所述下连接臂固定相连。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上连接臂的后端形成有向下弯折延伸的第一固定臂;所述第一固定臂与所述支撑杆的顶端相连;所述下连接臂的后端形成有向上弯折延伸的第二固定臂;所述第二固定臂与所述支撑杆的底端相连。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显示装置还包括中框;所述中框设于所述显示屏的周侧边沿,所述显示屏设于所述中框的前侧面;所述中框包括设于所述显示屏顶侧边沿的天侧中框、设于所述显示屏底侧边沿的地侧中框、设于所述显示屏左侧边沿的左侧中框及设于所述显示屏右侧边沿的右侧中框;所述上连接臂的前端与所述天侧中框相连,所述下连接臂的前端与所述地侧中框相连。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天侧中框的内侧形成有第一支撑筋,所述上连接臂的前端与所述第一支撑筋相连;所述地侧中框的内侧形成有第二支撑筋,所述下连接臂的前端与所述第二支撑筋相连。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底座的顶面凸设有凸台;所述底座的顶面上于所述凸台的前侧形成有支撑面;所述地侧中框的底面抵靠在所述支撑面上;所述下连接臂的底面与所述凸台的顶面相连。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显示装置还包括把手;所述把手设于所述后壳的背侧,并与所述支撑杆相对;所述把手与所述支撑杆相连,并将所述后壳夹持固定于所述支撑杆与所述把手之间。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后壳包括后面板、由所述后面板的顶侧边沿向前延伸的顶面板、由所述后面板的底侧边沿向前延伸的底面板、由所述后面板的左侧边沿向前延伸的左面板及由所述后面板的右侧边沿向前延伸的右面板;所述后面板贴设于所述支撑杆的背面,所述把手设于所述后面板的背面;所述顶面板设于所述上连接臂的顶面,所述底面板设于所述下连接臂的底面。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显示装置还包括把手;所述把手设于所述后壳的顶侧,并与所述上连接臂相对;所述把手与所述上连接臂相连,并将所述后壳的顶部夹持固定于所述上连接臂与所述把手之间。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转接支架设有两个,并呈左右间隔地布置在所述显示屏的背侧;所述底座设有两个,并一一对应地设于所述转接支架的下方。
由上述技术方案可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至少具有如下优点和积极效果: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显示装置中,利用转接支架设于显示屏与后壳之间,通过转接支架的前端与显示屏的顶部边沿及底侧边沿相连,并通过转接支架的背面与后壳贴合固定,进而使转接支架能够稳定地支撑显示屏和后壳;同时利用转接支架的底部与底座相连,进而在底座支撑在台面上时,能够通过转接支架对显示屏和后壳进行稳定的支撑,进而有效地保证显示装置整体结构的稳定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在另一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中显示屏、中框及转接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3中A区域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3的侧视图。
图6是图3中转接支架与底座的连接示意图。
图7是图6中B区域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8是图6中C区域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9是图3中转接支架与把手的连接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如下:1、显示屏;2、中框;21、天侧中框;22、地侧中框;221、第二支撑筋;23、左侧中框;24、右侧中框;3、后壳;31、后面板;32、顶面板;34、左面板;35、右面板;4、转接支架;41、支撑杆;42、上连接臂;421、第一固定臂;422、第一角部连接件;423、第一连接部;43、下连接臂;431、第二固定臂;432、第二角部连接件;433、第二连接部;5、底座;51、凸台;52、支撑面;6、把手。
具体实施方式
体现本实用新型特征与优点的典型实施方式将在以下的说明中详细叙述。应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能够在不同的实施方式上具有各种的变化,其皆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范围,且其中的说明及图示在本质上是当作说明之用,而非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所述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在相关技术中,传统显示器的底座转接支架,结构、功能相对单一,仅起到转接支撑底座的作用,无法有效地支撑显示屏幕和后壳组件,进而无法有效地保证整机的稳定性。
为便于表述,如无特殊说明,本文对于上、下、左、右、前、后的方位表述均以显示装置使用时的状态为参考。显示装置的屏幕(即显示屏的显示面)为前,相背的方向即为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在另一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图2中显示屏1、中框2及转接支架4的结构示意图。
请参阅图1至图3,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主要包括显示屏1、中框2、后壳3、转接支架4、底座5及把手6。
显示屏1位于显示装置的前侧,显示屏1的前侧面为显示面,用于显示图像。该显示装置可以不限于广告屏、数码相框、电视机、电脑显示器等电子产品。
请参阅图2和图3,中框2为框体结构,并设于显示屏1的边沿处。显示屏1设于中框2的前侧面,中框2位于显示屏1边沿的外侧,中框2可用于保护显示屏1的边沿,并作为显示装置周侧的外观面。
中框2可作为固定连接件,可用于连接固定显示屏1、后壳3、及底座5 等结构。
中框2包括位于显示屏1的顶侧边沿的天侧中框21、位于显示屏1底侧边沿的地侧中框22、位于显示屏1的左侧边沿的左侧中框23及位于显示屏1 的右侧边沿的右侧中框24。天侧中框21用于固定和保护显示屏1的顶侧边沿,地侧中框22用于固定和保护显示屏1的底侧边沿,左侧中框23用于固定和保护显示屏1的左侧边沿,右侧中框24用于固定和保护显示屏1的右侧边沿。
在一些实施例中,天侧中框21、地侧中框22、左侧中框23及右侧中框 24可拆卸地拼接为四边框结构,或采用一体弯折成型为四边框结构。
请参阅图2,后壳3设于显示屏1的背侧。后壳3与中框2及显示屏1 之间围成有收容腔(图中未标示),该收容腔可用于安装转接支架4、电路板(图中未示出)、驱动板(图中未示出)及其他部件。其中,电路板、驱动板等电子器件可与显示屏1电性信号连接,以用于为显示屏1的影像显示提供电气信号或控制信号。
在一些实施例中,后壳3包括后面板31、由后面板31的顶侧边沿向前延伸的顶面板32、由后面板31的底侧边沿向前延伸的底面板(图中未标示)、由后面板31的左侧边沿向前延伸的左面板34及由后面板31的右侧边沿向前延伸的右面板35。
后面板31、顶面板32、底面板、左面板34及右面板35围合形成前侧开口的壳体结构。后面板31作为显示装置背侧的外观面。顶面板32、底面板、左面板34及右面板35与中框2配合作为显示装置周侧的外观面。
具体地,顶面板32的前端边沿与天侧中框21的后端边沿相拼接,底面板的前端边沿与地侧中框22的后端边沿相拼接,左面板34的前端边沿与左侧中框23的后端边沿相拼接,右面板35的前端边沿与右侧中框24的后端边沿相拼接,进而对显示装置的周侧进行封闭,并在显示屏1与后壳3之间形成收容腔。
图4是图3中A区域的放大结构示意图。图5是图3的侧视图。
请参阅图2至图5,转接支架4设于收容腔内,转接支架4设于显示屏1 的背侧,并位于显示屏1与后壳3之间。
转接支架4顶部的前端与天侧中框21相连,转接支架4底部的前端与地侧中框22相连,进而使转接支架4能够与中框2固定连接,并通过中框2 与显示屏1的顶部边沿及底侧边沿连接固定,进而使转接支架4能够稳定地支撑和固定显示屏1。
转接支架4的背面用于与后壳3的后面板31贴合固定,进而使转接支架 4能够与后壳3连接固定,有效地支撑和固定后壳3。
需要说明的是,转接支架4能够支撑和固定显示屏1及后壳3,故本实施例的显示装置可以没有金属背板,且无需考虑显示装置的重量是否集中在显示屏1处或后壳3处。
图6是图3中转接支架4与底座5的连接示意图。图7是图6中B区域的放大结构示意图。图8是图6中C区域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请参阅图3至图8,在一些实施例中,转接支架4包括一体连接的支撑杆41、上连接臂42和下连接臂43。
其中,支撑杆41沿竖向延伸。支撑杆41的背面与后壳3的后面板31 贴合固定。
上连接臂42沿前后方向延伸,且上连接臂42的后端与支撑杆41的顶端相连。上连接臂42的顶面与顶面板32贴合固定。上连接臂42的前端与天侧中框21固定相连,进而使上连接臂42的前端能够与显示屏1的顶部边沿连接固定。
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连接臂42的后端形成有向下弯折延伸的第一固定臂 421,上连接臂42与第一固定臂421呈垂直布置。第一固定臂421与支撑杆 41的顶端固定相连,进而使上连接臂42与支撑杆41相对垂直固定。
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连接臂42与第一固定臂421的连接处设有第一角部连接件422。第一角部连接件422呈三角状结构,第一角部连接件422的顶部与上连接臂42相连,第一角部连接件422的背部与第一固定臂421相连,进而使上连接臂42与第一固定臂421呈垂直固定为一体。
下连接臂43沿前后方向延伸,且下连接臂43的后端与支撑杆41的底端相连。下连接臂43的底面与底面板贴合固定。下连接臂43的前端与地侧中框22固定相连,进而使下连接臂43的前端能够与显示屏1的底部边沿连接固定。
支撑杆41、上连接臂42和下连接臂43呈几字型结构,不同于传统支架的单一形貌,满足了显示装置的固定需求,同时丰富了转接支架4的结构和形态,可有效地提升产品的竞争力。
在一些实施例中,下连接臂43的后端形成有向上弯折延伸的第二固定臂 431,下连接臂43与第二固定臂431呈垂直布置。第二固定臂431与支撑杆 41的底端固定相连,进而使下连接臂43与支撑杆41相对垂直固定。
在一些实施例中,下连接臂43与第二固定臂431的连接处设有第二角部连接件432。第二角部连接件432呈三角状结构,第二角部连接件432的底部与下连接臂43相连,第二角部连接件432的背部与第二固定臂431相连,进而使下连接臂43与第二固定臂431呈垂直固定为一体。
仍请参阅图3至图8,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连接臂42的前端设有向上弯折延伸的第一连接部423。下连接臂43的前端设有向下弯折延伸的第二连接部433。第一连接部423与天侧中框21的内壁相连。第二连接部433与地侧中框22的内壁相连。
请参阅图2和图3,在一些实施例中,天侧中框21的内侧形成有第一支撑筋(图中未示出),第一连接部423可拆卸地固定连接在第一支撑筋上。地侧中框22的内侧形成有第二支撑筋221,第二连接部433可拆卸地固定连接在第二支撑筋221上。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支撑筋可以与天侧中框21的内壁一体成型,也可以可拆卸地连接在天侧中框21的内壁上。第二支撑筋221可以与地侧中框22 的内壁一体成型,也可以可拆卸地连接在地侧中框22的内壁上。
请参阅图1、图2、图6及图8,底座5设于显示屏1的下方,并与转接支架4的底部固定相连,底座5用于通过转接支架4支撑显示屏1及后壳3,显示屏1及后壳3的重量可通过转接支架4传递给底座5,进而支撑整个显示装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底座5的顶面凸设有凸台51。底座5的顶面上于凸台 51的前侧形成有支撑面52。该支撑面52与凸台51呈前后布置,并且支撑面 52与凸台51的顶面形成前低后高的台阶结构。
支撑面52与地侧中框22的底面相抵,即底座5能够支撑中框2。在一些实施例中,可通过螺钉将底座5的支撑面52锁定在地侧中框22上,进而使底座5能够支撑和固定地侧中框22。
凸台51的顶面与下连接臂43的底面相连,即底座5能够支撑并接连转接支架4。在一些实施例中,后壳3的底面板夹持固定在凸台51的顶面与下连接臂43的底面之间,进而使底座5、后壳3及转接支架4能够连接固定位一体。
需要说明的是,在一些实施例中,底座5的顶面也可以不设置凸台51,即凸台51的顶面与支撑面52位于同一水平面。底座5的顶面的前部用于支撑地侧中框22,底座5的顶面的后部用于支撑转接支架4及后壳3。
图9是图3中转接支架4与把手6的连接示意图。
请参阅图2、图3及图9,把手6设于后壳3的背侧,并与转接支架4 相对。把手6与转接支架4相连,并将后壳3夹持固定于转接支架4与把手 6之间。
把手6通过螺钉固定在转接支架4上,可将显示屏1及后壳3的重量通过转接支架4传递给把手6。在提起把手6时,可有效地承载显示屏1及后壳3的重量,满足把手6的承重要求。在一定程度上,可有效地避免后壳3 外凸的弊端,并保证整机的外观良好。
在一些实施例中,把手6设于后面板31的背侧,并与支撑杆41相对。把手6可通过螺钉与支撑杆41固定相连,并将后面板31夹持固定于支撑杆 41与把手6之间,如图2所示状态。
在一些实施例中,把手6设于后面板31的顶侧,并与上连接臂42相对。把手6可通过螺钉与上连接臂42固定相连,并将顶面板32夹持固定于上连接臂42与把手6之间(该实施例图中未示出)。
请参阅图2和图3,在一些实施例中,转接支架4、底座5及把手6均设有两组,转接支架4、底座5及把手6一一对应,并呈左右间隔布置。可以理解的是,转接支架4和底座5可设置多组,并间隔地布置在显示屏1的背侧。
基于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至少具有如下优点和积极效果: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显示装置中,利用转接支架4设于显示屏1与后壳 3之间,通过转接支架4的前端与显示屏1的顶部边沿及底侧边沿相连,并通过转接支架4的背面与后壳3贴合固定,进而使转接支架4能够稳定地支撑显示屏1和后壳3;同时利用转接支架4的底部与底座5相连,进而在底座5支撑在台面上时,能够通过转接支架4对显示屏1和后壳3进行稳定的支撑,进而有效地保证显示装置整体结构的稳定性。
虽然已参照几个典型实施方式描述了本实用新型,但应当理解,所用的术语是说明和示例性、而非限制性的术语。由于本实用新型能够以多种形式具体实施而不脱离实用新型的精神或实质,所以应当理解,上述实施方式不限于任何前述的细节,而应在随附权利要求所限定的精神和范围内广泛地解释,因此落入权利要求或其等效范围内的全部变化和改型都应为随附权利要求所涵盖。

Claims (10)

1.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显示屏;
后壳,设于所述显示屏的背侧;
转接支架,设于所述显示屏与所述后壳之间;所述转接支架的前端分别与所述显示屏的顶部边沿及底侧边沿相连,所述转接支架的背面贴设固定在所述后壳上;及
底座,设于所述显示屏的下方,并与所述转接支架的底部固定相连。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转接支架包括一体连接的支撑杆、上连接臂和下连接臂;
所述支撑杆沿竖向延伸,所述后壳贴设固定在所述支撑杆的背面;
所述上连接臂沿前后方向延伸,所述上连接臂的后端与所述支撑杆的顶端相连,所述上连接臂的前端与所述显示屏的顶部边沿相连;
所述下连接臂沿前后方向延伸,所述下连接臂的后端与所述支撑杆的底端相连,所述下连接臂的前端与所述显示屏的底部边沿相连;
所述底座与所述下连接臂固定相连。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连接臂的后端形成有向下弯折延伸的第一固定臂;所述第一固定臂与所述支撑杆的顶端相连;
所述下连接臂的后端形成有向上弯折延伸的第二固定臂;所述第二固定臂与所述支撑杆的底端相连。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装置还包括中框;所述中框设于所述显示屏的周侧边沿,所述显示屏设于所述中框的前侧面;
所述中框包括设于所述显示屏顶侧边沿的天侧中框、设于所述显示屏底侧边沿的地侧中框、设于所述显示屏左侧边沿的左侧中框及设于所述显示屏右侧边沿的右侧中框;
所述上连接臂的前端与所述天侧中框相连,所述下连接臂的前端与所述地侧中框相连。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天侧中框的内侧形成有第一支撑筋,所述上连接臂的前端与所述第一支撑筋相连;
所述地侧中框的内侧形成有第二支撑筋,所述下连接臂的前端与所述第二支撑筋相连。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的顶面凸设有凸台;所述底座的顶面上于所述凸台的前侧形成有支撑面;
所述地侧中框的底面抵靠在所述支撑面上;
所述下连接臂的底面与所述凸台的顶面相连。
7.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装置还包括把手;所述把手设于所述后壳的背侧,并与所述支撑杆相对;
所述把手与所述支撑杆相连,并将所述后壳夹持固定于所述支撑杆与所述把手之间。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后壳包括后面板、由所述后面板的顶侧边沿向前延伸的顶面板、由所述后面板的底侧边沿向前延伸的底面板、由所述后面板的左侧边沿向前延伸的左面板及由所述后面板的右侧边沿向前延伸的右面板;
所述后面板贴设于所述支撑杆的背面,所述把手设于所述后面板的背面;
所述顶面板设于所述上连接臂的顶面,所述底面板设于所述下连接臂的底面。
9.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装置还包括把手;所述把手设于所述后壳的顶侧,并与所述上连接臂相对;
所述把手与所述上连接臂相连,并将所述后壳的顶部夹持固定于所述上连接臂与所述把手之间。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转接支架设有两个,并呈左右间隔地布置在所述显示屏的背侧;
所述底座设有两个,并一一对应地设于所述转接支架的下方。
CN202122181781.7U 2021-09-09 2021-09-09 显示装置 Active CN21580739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181781.7U CN215807398U (zh) 2021-09-09 2021-09-09 显示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181781.7U CN215807398U (zh) 2021-09-09 2021-09-09 显示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5807398U true CN215807398U (zh) 2022-02-11

Family

ID=8015908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2181781.7U Active CN215807398U (zh) 2021-09-09 2021-09-09 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5807398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477257B2 (en) Liquid crystal module and display device
US7868951B2 (en) Panel type television and LCD television
US8355245B2 (en) Display device
JP4342599B1 (ja) 表示装置
EP2042914A2 (en) Bezel attachment scheme for a liquid crystal display module
US11540400B2 (en) Display device
CN215807398U (zh) 显示装置
JP5919565B2 (ja) 表示装置
CN213240744U (zh) 一种背光模组以及显示设备
CN210860548U (zh) 加强框组件、显示主体及拼接式智能交互平板
CN210403025U (zh) 一种拼接式led显示屏
JP4305564B2 (ja) 画像表示装置とその支持体構造
CN210298182U (zh) 一种具有柔性线路板的液晶显示模组
CN212776625U (zh) 显示装置的壁挂机构及显示装置
CN211123845U (zh) 一种带显示器的工业平板电脑
CN217639864U (zh) 液晶显示模组
CN220556539U (zh) 显示装置
CN215067639U (zh) 背板、背光模组及液晶显示装置
CN220474268U (zh) 一种显示设备及交互平板
CN214377434U (zh) 一种超薄led显示模组及显示设备
CN210670894U (zh) 一种显示器壳体和显示装置
CN217467585U (zh) 可调式通用机架
CN216697690U (zh) 显示装置
CN219453540U (zh) 一种显示设备的支架和显示设备
CN216412559U (zh) 一种显示屏维护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