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697690U - 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697690U
CN216697690U CN202220223043.6U CN202220223043U CN216697690U CN 216697690 U CN216697690 U CN 216697690U CN 202220223043 U CN202220223043 U CN 202220223043U CN 216697690 U CN216697690 U CN 21669769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ain body
bracket
display main
display
mount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0223043.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鲁刚
王新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isense Visual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isense Visu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isense Visual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Hisense Visu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0223043.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669769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69769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69769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显示装置,该显示装置包括:显示主体、后支架和前支架。前支架支撑于显示主体的底部,且前支架的前端连接于显示主体底部的第一位置,其后端凸伸出显示主体的背侧面,以阻止显示主体向后倾倒。前支架支撑于显示主体的底部,前支架的后端连接于显示主体底部的第二位置,前支架的前端凸伸出显示主体的前侧面,以阻止显示主体前倾。前支架设有两个,并设于后支架的左右两侧,且两第二位置间隔地设于第一位置的左右两侧,以更稳定地支撑显示主体,进一步阻止显示主体向前倾倒。通过后支架配合前支架共同支撑显示主体,不仅能阻止显示主体向前倾倒也能阻止其向后倾倒,使显示装置能够更稳定地被支撑在摆放位置上。

Description

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家用电器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越来越多的显示装置开始在人们的生活中普及,显示装置不仅被广泛应用于家庭中,还遍布于企事业单位和医院等公共场所。显示装置用于信息传播和影像放映,其在充分丰富人们业余生活的同时,还可带给人们各种知识。
近年来,采用等离子、液晶平板的显示装置正逐步取代传统的显像管显示装置,因此目前的显示装置虽然尺寸越来越大,但是厚度却越来越薄。显示装置一般采用底座作为支撑,以将显示装置摆放在不同的环境。但由于显示装置的厚度较薄,现有的底座往往无法稳定地支撑显示装置。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显示装置,以优化相关显示装置的结构,使显示装置摆放时更加稳定。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显示装置,该显示装置包括:显示主体;后支架,支撑于所述显示主体的底部,所述后支架的前端连接于所述显示主体底部的第一位置,所述后支架的后端凸伸出所述显示主体的背侧面,以阻止所述显示主体后倾;前支架,支撑于所述显示主体的底部,所述前支架的后端连接于所述显示主体底部的第二位置,所述前支架的前端凸伸出所述显示主体的前侧面,以阻止所述显示主体前倾;所述前支架设有两个,并设于所述后支架的左右两侧,且两所述第二位置间隔地设于所述第一位置的左右两侧。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所述前支架的后端位于所述显示主体的背侧面的前侧。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所述前支架的后端与所述显示主体的背侧面之间具有间隔。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所述前支架包括相互连接的横向臂和纵向臂;所述横向臂沿横向延伸,并可拆卸地支撑在所述显示主体的底部;且所述横向臂的后端位于所述显示主体的背侧面的前侧;所述纵向臂由所述横向臂向前侧延伸,并凸伸出所述显示主体的前侧面。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所述前支架的底面与所述显示主体的背侧面相互垂直。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所述后支架与所述显示主体可拆卸地连接。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所述显示主体包括本体、后壳和安装架;所述后壳盖合于所述本体的背侧;所述安装架固设于所述本体的背侧的底部,并位于所述后壳的前侧;所述安装架设有多个,并呈间隔布置;两所述前支架分别支撑于一所述安装架的底部,所述前支架的后端位于所述后壳的背侧面的前侧,所述前支架的前端凸伸出所述本体的前侧面;所述后支架可拆卸地支撑于另一所述安装架的底部。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所述后支架的前端位于所述本体的前侧面的后侧。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所述后支架的前端与所述本体的前侧面之间具有间隔。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所述显示主体还包括下前壳;所述下前壳盖合于所述本体的前侧面的下端;所述后支架的前端位于所述下前壳的前侧面的后侧。
由上述技术方案可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至少具有如下优点和积极效果: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显示装置,利用后支架的前端连接于显示主体底部的第一位置,且后支架的后端凸伸出显示主体的背侧面,进而后支架能够稳定地支撑于显示主体的底部,并阻止显示主体向后倾倒。利用前支架的后端连接于显示主体底部的第二位置,且前支架的前端凸伸出显示主体的前侧面,进而前支架能够稳定地支撑于显示主体的底部,并阻止显示主体向前倾倒。利用前支架设有两个,并设于后支架的左右两侧,且对应两前支架的两第二位置间隔地设于第一位置的左右两侧,从而设置两前支架更稳定地支撑显示主体,进一步阻止显示主体向前倾倒而损坏显示主体。通过后支架配合两个前支架共同支撑显示主体,不仅能够阻止显示主体向前倾倒也能阻止显示主体向后倾倒,使显示装置能够更稳定地被支撑在摆放位置上。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1去掉背壳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1在另一角度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1在又一角度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3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7是图6中A区域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8是图6中前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图4去掉后支架的侧视图。
图10是图6中B区域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11是图6中后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12是图4去掉前支架的侧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如下:1、显示主体;11、本体;12、下前壳;13、后壳;14、安装架;141、第一安装架;1411、第一安装槽;1412、第一限位槽;142、第二安装架;1421、第二安装槽;1422、第二限位槽;2、底座组件;21、前支架;211、第一安装部;212、第一凸起部;213、第一前支架;2131、第一横向臂;2132、第一纵向臂;214、第二前支架;2141、第二横向臂;2142、第二纵向臂;22、后支架;221、第二安装部;222、第二凸起部;223、防滑垫。
具体实施方式
体现本实用新型特征与优点的典型实施方式将在以下的说明中详细叙述。应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能够在不同的实施方式上具有各种的变化,其皆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范围,且其中的说明及图示在本质上是当作说明之用,而非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所述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越来越多的显示装置开始在人们的生活中普及,显示装置不仅被广泛应用于家庭中,还遍布于企事业单位和医院等公共场所。显示装置用于信息传播和影像放映,其在充分丰富人们业余生活的同时,还可带给人们各种知识。
近年来,采用等离子、液晶平板的显示装置正逐步取代传统的显像管显示装置,因此目前的显示装置虽然尺寸越来越大,但是厚度却越来越薄。显示装置一般采用底座作为支撑,以将显示装置摆放在不同的环境。但由于显示装置的厚度较薄,现有的底座往往无法稳定地支撑显示主体。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请参阅图1,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包括显示主体1和底座组件2。
显示主体1作为独立的显示源,用于显示图像信息。该显示装置可以不限于电视机、电脑显示器、数码相框等电子产品。
图2是图1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请参阅图2,并结合图1,显示主体1主要包括本体11、下前壳12、后壳13和安装架14。
本体11位于显示主体1的前侧,本体11的前侧面为显示面,显示面能够显示图像信息。
在一些实施例中,本体11包括显示面板、背板、扩散板、光学膜片等。
显示面板位于本体11的前侧,显示面板的前侧面为显示面,用于显示图像。
背板间隔地设于显示面板的背侧。背板用于为显示面板、扩散板、光学膜片等其他部件提供安装空间,并进行结构支撑。
光源板贴设于背板的前侧,且光源板间隔地设于显示面板的背侧。光源板作为背光源,用于发出光线并射向显示面板,进而实现显示面板的图像显示功能。
扩散板平行地设于显示面板的背侧,并位于显示面板与背板之间。扩散板具有光扩散特性,其可采用具有光扩散材料制成。扩散板用于将光源板所发出的光线进行扩散,以照射到显示面板上的光线更加均匀。因此扩散板配合光源板,可以为显示面板提供均匀的面光源。
光学膜片设于扩散板的出光面,即光学膜片贴设在扩散板的前侧面。光学膜片用于对扩散板的出光面所发出光线的光形做进一步处理,以达到均匀化面光源的目的。光学膜片通常包含扩散片、增光膜、棱镜片等多层光学膜片,多层光学膜片可层叠在一起。
下前壳12盖合于本体11的前侧的底部,以遮挡安装于本体11前侧的线路和电子元件等,使显示主体1的前侧面更美观。
需要说明的是,在一些实施例中,本体11的前侧也可以不设置下前壳12。
后壳13盖合于本体11的背面,以对本体11的背面进行保护,并作为显示装置的背部外观面。并且,本体11与后壳13之间围合形成有安装腔。安装腔内可设置电路板、驱动板及其他电子元件,进而为显示面板的影像显示提供电性信号或控制信号。
需要说明的是,后壳13可以全部盖合或部分盖合本体11的背面,进而使后壳13可以作为显示装置背部的外观面或者背部的部分外观面。
图3是图1去掉背壳后的结构示意图。
请参阅图2和图3,安装架14固设于本体11的背侧的底部,安装架14用于安装底座组件2,使底座组件2更牢固地连接在显示主体1上。
在一些实施例中,安装架14可拆卸地连接于本体11的背侧面的底部。
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安装架14也可以与本体11一体成型。
安装架14位于后壳13的前侧,即安装架14设于本体11和后壳13之间的安装腔内。
在一些实施例中,安装架14也可以可拆卸地连接于后壳13的前侧面的底部,也还可以与后壳13一体成型。
安装架14设有多个,并沿本体11的背侧的底部边沿呈间隔布置,以便于形成不同的位置来安装底座组件2的不同部件。
在一些实施例中,多个安装架14中的部分安装架14为第一安装架141,第一安装架141形成安装底座组件2的第二位置。其余的安装架14为第二安装架142,第二安装架142形成安装底座组件2的第一位置。第一安装架141和第二安装架142用于安装底座组件2的不同部件。
请参阅图1,底座组件2设于安装架14的下方,并支撑于安装架14的底部。通过底座组件2的支撑能够将显示主体1稳定地摆放在不同的位置。
图4是图1在另一角度下的结构示意图。
请参阅图4,底座组件2包括前支架21和后支架22,前支架21和后支架22配合能够使显示器更稳定地站立在摆放位置上。
请参阅图3和图4,前支架21设于第一安装架141的下方,前支架21的后端连接于第一安装架141底部,即前支架21的后端连接于第二位置。前支架21的前端部凸伸出下前壳12的前侧面,从而使前支架21稳定地支撑于第一安装架141的底部,并能够阻止显示主体1向前倾倒,避免损坏显示主体1。
可以理解是的,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在显示主体1不包括下前壳12时,则前支架21的前端部凸伸出本体11的前侧面。
在一些实施例中,前支架21可拆卸地连接于第一安装架141的底部。可以理解的是,前支架21也可以与第一安装架141一体成型。
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也可以不需要设有第一安装架141,前支架21安装在本体11或后壳13上。
请参阅图4,在一些实施例中,前支架21设有两个,并呈左右间隔的设置,即两前支架21分别安装在两个间隔设置的第一安装架141的底部,使两前支架21处于两个间隔设置的第二位置上。从而能够更稳定地支撑显示主体1,进一步防止显示主体1向前倾倒。
图5是图1在又一角度下的结构示意图。
请参阅图5,在一些实施例中,两个前支架21分别为第一前支架213和第二前支架214。第一前支架213支撑于一远离显示主体1底部中心的一侧设置的第一安装架141的底部,即第一前支架213设于远离显示主体1底部中心的一侧。第二前支架214支撑于另一远离显示主体1底部中心的另一侧设置的第一安装架141的底部,即第二前支架214设于远离显示主体1底部中心的另一侧,使第一前支架213和第二前支架214形成更稳定的支撑结构。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前支架213和第二前支架214分别设置在显示主体1底部的两端,以更稳定地支撑显示主体1。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前支架213包括第一横向臂2131和第一纵向臂2132。第一横向臂2131设于一第一安装架141的底部,并设于远离显示主体1底部中心的一侧。第一横向臂2131的后端位于后壳13的背侧面的前侧,即第一横向臂2131的后端部不凸出后壳13的背侧面。通过设置第一横向臂2131,增大第一前支架213与第一安装架141的连接面积,使第一前支架213与第一安装架141的连接更牢固。
第一纵向臂2132由第一横向臂2131的远离显示主体1底部中心的一端向前延伸。第一纵向臂2132的前端部凸伸出下前壳12的前侧面,第一纵向臂2132用于阻止显示主体1向前倾倒。第一纵向臂2132的后端部位于后壳13的背侧面的前侧,即第一纵向臂2132的后端部不凸出后壳13的背侧面。
同理,第二前支架214包括第二横向臂2141和第二纵向臂2142。第一横向臂2131设于另一第一安装架141的底部,并设于远离显示主体1底部中心的另一侧。第二横向臂2141的后端位于后壳13的背侧面的前侧,即第二横向臂2141的后端部不凸出后壳13的背侧面。通过设置第二横向臂2141,增大第二前支架214与第一安装架141的连接面积,使第二前支架214与第一安装架141的连接更牢固。
第二纵向臂2142由第二横向臂2141的远离显示主体1底部中心的一端向前延伸。第二纵向臂2142的前端部凸伸出下前壳12的前侧面,第二纵向臂2142用于阻止显示主体1向前倾倒。第二纵向臂2142的后端部位于后壳13的背侧面的前侧,即第二纵向臂2142的后端部不凸出后壳13的背侧面。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纵向臂2132和第二纵向臂2142可以垂直于本体11的前侧面,也可以与本体11的前侧面呈夹角设置,例如第一纵向臂2132和第二纵向臂2142呈外八字型结构,或呈内八字型结构。
图6是图3的分解结构示意图。图7是图6中A区域的放大结构示意图。图8是图6中前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请参阅图6至图8,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横向臂2131和第二横向臂2141的顶部均凸设有第一安装部211。第一安装架141的底部凹设有第一安装槽1411,第一安装部211卡接固定在第一安装槽1411内,以利用卡接结构实现第一前支架213和第二前支架214的快速安装与拆卸。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安装部211设于第一横向臂2131顶面的远离第一纵向臂2132的端部。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安装部211可以凸设于第一横向臂2131顶面的任意位置,如第一安装部211也可以设于第一横向臂2131顶面的靠近第一纵向臂2132的端部,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安装部211还可以凸设于第一纵向臂2132的后端。
第一安装部211凸设于第二横向臂2141顶面的远离第二纵向臂2142的端部。同样的,第一安装部211也可以凸设于第二横向臂2141顶面的任意位置,如第一安装部211也可以设于第二横向臂2141顶面的靠近第二纵向臂2142的端部,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安装部211还可以凸设于第二纵向臂2142的后端。
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也可以是第一横向臂2131和第二横向臂2141的顶部均凹设有第一安装槽1411,第一安装架141的底部凸设有第一安装部211。
请参阅图7和图8,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安装部211的顶部还设有第一凸起部212,第一安装槽1411内还凹设有第一限位槽1412。在第一安装部211卡接固定在第一安装槽1411内时,第一凸起部212伸入第一限位槽1412,使前支架21与第一安装架141的连接更牢固。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前支架213和第一安装架141的底部还设有相适配的螺纹孔,以通过螺栓将第一前支架213锁紧在第一安装架141上,更加牢固地进行连接。第二前支架214和第一安装架141的底部也可以设有相适配的螺纹孔。
请参阅图3和图6,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安装架141的数量多于前支架21的数量,从而前支架21可以根据需要选择性地安装在不同位置的第一安装架141的底部。
图9是图4去掉后支架22的侧视图。
请参阅图9,在一些实施例中,前支架21的后端位于后壳13的背侧面的前侧,使得显示装置背面的外观更加美观,并降低了前支架21与显示主体1两部分的整体厚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前支架21间隔地设于后壳13的背侧面的前面,即前支架21的后端与后壳13的背侧面之间具有间隔,使前支架21的后端进一步隐蔽在显示主体1的底部,进一步地优化了显示装置背面的外观。
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前支架21的后端与后壳13的背侧面平齐。
请参阅图3至图5,后支架22设于第二安装架142的下方,后支架22的前端连接于第二安装架142的底部,即后支架22的前端连接于第一位置。后支架22设于第一前支架213和第二前支架214之间,即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间隔地设置,且第一位置位于两第二位置之间。后支架22的后端凸伸出后壳13的背侧面,从而后支架22能够稳定地支撑于第二安装架142的底部,以阻止显示主体1向后倾倒。通过后支架22、第一前支架213和第二前支架214的配合共同支撑显示主体1,即能够阻止显示主体1向前倾倒也能够阻止显示主体1向后倾倒,使显示主体1更稳定地被支撑在摆放位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后支架22可拆卸地连接于第二安装架142的底部。可以理解的是,后支架22也可以与第二安装架142一体成型。
请参阅图9,在一些实施例中,前支架21的底面与后壳13的背侧面相互垂直,当用户需要将显示装置靠墙摆放时,可以将后支架22拆卸下,进而后支架22不会阻挡后壳13的背侧面贴靠在墙面上,使显示主体1与墙面间不留有间隙,达到零贴墙的效果,降低了显示装置所占用的摆放空间,并能够利用墙面阻止显示装置向后倾倒。再利用前支架21的底面与后壳13的背侧面相互垂直,进而当后壳13的背侧面贴靠在墙面上时,前支架21也能够平整地支撑在摆放位置上,以阻止显示装置向前倾倒。
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也可以不需要设有第二安装架142,后支架22安装在本体11或后壳13上。
请参阅图3,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安装架142固设于本体11背侧上的底部中心,即后支架22安装在显示主体1的底部中心。
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后支架22也可以安装在偏离显示主体1的底部中心的位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后支架22也可以设置多个,以更稳定地支撑显示主体1,以更好地阻止显示主体1向后倾倒。
图10是图6中B区域的放大结构示意图。图11是图6中后支架22的结构示意图。
请参阅图10和图11,在一些实施例中,后支架22的前端的顶部凸设有第二安装部221,第二安装架142的底部凹设有第二安装槽1421,第二安装部221卡接固定在第二安装槽1421内,以利用卡接结构实现后支架22的快速安装与拆卸。
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也可以是后支架22的前端的顶部凹设有第二安装槽1421,第二安装架142的底部凸设有第二安装部221。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安装部221的顶部还设有第二凸起部222,第二安装槽1421内还凹设有第二限位槽1422。在第二安装部221卡接固定在第二安装槽1421内时,第二凸起部222伸入第二限位槽1422,使后支架22与第二安装架142的连接更牢固。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凸起部222和第二安装槽1421的横截面呈T字型,使第二凸起部222和第二安装槽1421的卡接结构更稳定,防止后支架22相对第二安装架142发生松动。
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凸起部222和第二安装槽1421可以为相适配的任意形状,在此不作限制。
在一些实施例中,后支架22的前端和第二安装架142的底部还设有相适配的螺纹孔,以通过螺栓将后支架22锁紧在第二安装架142上,更加牢固地进行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安装架142的数量也可以多于后支架22的数量,从而后支架22可以根据需要选择性地安装在不同位置的第二安装架142的底部。
图12是图4去掉前支架的侧视图。
请参阅图12,在一些实施例中,后支架22的前端位于下前壳12的前侧面的后侧,使得显示装置正面的外观更加美观,并降低了后支架22与显示主体1两部分的整体厚度。
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也可以不需要设有下前壳12,后支架22的前端位于本体11的前侧面的后侧,使显示装置正面的外观更加美观。
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后支架22的前端与下前壳12的前侧面平齐。
请参阅图5在一些实施例中,后支架22的底面贴设有防滑垫223,以增大后支架22与摆放平面间的摩擦力,防止显示装置发生移动。
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前支架213的底面和第二前支架214的底面也可以贴设有防滑垫223。
基于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至少具有如下优点和积极效果。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显示装置,利用后支架22的前端连接于显示主体1底部的第一位置,且后支架22的后端凸伸出显示主体1的背侧面,进而后支架22能够稳定地支撑于显示主体1的底部,并阻止显示主体1向后倾倒。利用前支架21的后端连接于显示主体1底部的第二位置,且前支架21的前端凸伸出显示主体1的前侧面,进而前支架21能够稳定地支撑于显示主体1的底部,并阻止显示主体1向前倾倒。利用前支架21设有两个,并设于后支架22的左右两侧,且对应两前支架21的两第二位置间隔地设于第一位置的左右两侧,从而设置两前支架21更稳定地支撑显示主体1,进一步阻止显示主体1向前倾倒而损坏显示主体1。通过后支架22配合两个前支架21共同支撑显示主体1,不仅能够阻止显示主体1向前倾倒也能阻止显示主体1向后倾倒,使显示装置能够更稳定地被支撑在摆放位置上。
虽然已参照几个典型实施方式描述了本实用新型,但应当理解,所用的术语是说明和示例性、而非限制性的术语。由于本实用新型能够以多种形式具体实施而不脱离实用新型的精神或实质,所以应当理解,上述实施方式不限于任何前述的细节,而应在随附权利要求所限定的精神和范围内广泛地解释,因此落入权利要求或其等效范围内的全部变化和改型都应为随附权利要求所涵盖。

Claims (10)

1.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显示主体;
后支架,支撑于所述显示主体的底部,所述后支架的前端连接于所述显示主体底部的第一位置,所述后支架的后端凸伸出所述显示主体的背侧面,以阻止所述显示主体后倾;
前支架,支撑于所述显示主体的底部,所述前支架的后端连接于所述显示主体底部的第二位置,所述前支架的前端凸伸出所述显示主体的前侧面,以阻止所述显示主体前倾;所述前支架设有两个,并设于所述后支架的左右两侧,且两所述第二位置间隔地设于所述第一位置的左右两侧。
2.如权利要求1所述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前支架的后端位于所述显示主体的背侧面的前侧。
3.如权利要求2所述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前支架的后端与所述显示主体的背侧面之间具有间隔。
4.如权利要求2所述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前支架包括相互连接的横向臂和纵向臂;
所述横向臂沿横向延伸,并可拆卸地支撑在所述显示主体的底部;且所述横向臂的后端位于所述显示主体的背侧面的前侧;
所述纵向臂由所述横向臂向前侧延伸,并凸伸出所述显示主体的前侧面。
5.如权利要求2所述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前支架的底面与所述显示主体的背侧面相互垂直。
6.如权利要求2所述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后支架与所述显示主体可拆卸地连接。
7.如权利要求6所述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主体包括本体、后壳和安装架;
所述后壳盖合于所述本体的背侧;
所述安装架固设于所述本体的背侧的底部,并位于所述后壳的前侧;所述安装架设有多个,并呈间隔布置;
两所述前支架分别支撑于一所述安装架的底部,所述前支架的后端位于所述后壳的背侧面的前侧,所述前支架的前端凸伸出所述本体的前侧面;
所述后支架可拆卸地支撑于另一所述安装架的底部。
8.如权利要求7所述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后支架的前端位于所述本体的前侧面的后侧。
9.如权利要求8所述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后支架的前端与所述本体的前侧面之间具有间隔。
10.如权利要求8所述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主体还包括下前壳;
所述下前壳盖合于所述本体的前侧面的下端;
所述后支架的前端位于所述下前壳的前侧面的后侧。
CN202220223043.6U 2022-01-26 2022-01-26 显示装置 Active CN21669769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223043.6U CN216697690U (zh) 2022-01-26 2022-01-26 显示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223043.6U CN216697690U (zh) 2022-01-26 2022-01-26 显示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697690U true CN216697690U (zh) 2022-06-07

Family

ID=8182265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0223043.6U Active CN216697690U (zh) 2022-01-26 2022-01-26 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669769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259924B (en) Back light assembly, liquid crystal display apparatus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US9001287B2 (en) Display apparatus comprising a front member and a rear member wherein a bent portion of the rear member is received within an accommodating space of the front member
TWI283293B (en) Structure for assembling lamp wires for backlight assembly into liquid crystal display module
US6421231B1 (en) Display unit and portable computer using the same
US9097923B2 (en) Liquid crystal module assembly and display device including the same
JP2008134659A (ja) 液晶表示装置のマウンティングフレームの結合構造
JP3578750B2 (ja) 液晶表示装置
TW200406611A (en) Flat panel display apparatus
TWI342439B (en) Backlight assembly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using the same
JP2009216885A (ja) 画像表示装置
JP2013218117A (ja) 表示装置
KR101570960B1 (ko) 디스플레이장치
CN215416206U (zh) 显示装置
CN216697690U (zh) 显示装置
JP2010276856A (ja) 表示装置
JP2008158307A (ja) 表示装置
CN215499179U (zh) 一种下边框摄像头结构及交互平板
JP2009186831A (ja) 液晶表示装置
US9612387B2 (en) Light source device and display apparatus
JP2014071368A (ja) 表示装置、及び該表示装置を用いたテレビ
CN221101613U (zh) 显示装置
CN215862431U (zh) 显示装置
CN221613484U (zh) 电子显示牌
TWI274939B (en) Display liquid crystal display apparatus
CN219245906U (zh) 一种轻薄型显示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