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765425U - 风道结构、送风系统及空调器 - Google Patents

风道结构、送风系统及空调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5765425U
CN215765425U CN202121642460.6U CN202121642460U CN215765425U CN 215765425 U CN215765425 U CN 215765425U CN 202121642460 U CN202121642460 U CN 202121642460U CN 215765425 U CN215765425 U CN 21576542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flow equalizing
air duct
section
flow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1642460.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加春
于宗伟
左小明
叶润泽
张冠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Original Assignee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filed Critical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Priority to CN202121642460.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576542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576542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576542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Duct Arrangemen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风道结构、送风系统及空调器,涉及空调技术领域,解决了换热器迎风面风速大,风速不均,导致换热器与气流换热效率低的的技术问题。该风道结构包括位于送风装置和换热器之间的风道,风道内设置有均流装置,均流装置上存在有大小相同和/或不同的均流孔,均流装置为非平面结构,且均流装置的壁面能引导流向其的部分气流发生发射并与均流装置进风侧的部分气流碰撞,且碰撞后的气流能由均流孔流出。本实用新型均流装置为非平面结构,其壁面能够引导流向其的气流部分发生反射,反射气流与进风侧的部分气流碰撞融合,使气流降速、增大静压;均流装置上大小相同和/或不同的均流孔能够在气流流过后均匀风速,从而提高换热效率。

Description

风道结构、送风系统及空调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风道结构、送风系统及空调器。
背景技术
现有空调送风系统包括离心风机、风道和换热器,由离心风机流出的风经风道吹向换热器并与换热器进行热交换,之后被输送至外界环境中提供压力、风量及温度符合要求的送风气流。
本申请人发现现有技术至少存在以下技术问题:
1、现有空调器送风系统中,如飞机内空调器送风系统,换热器迎风面风速较大,气流容易带走换热器表面的冷凝水,导致送风带水;且气流通过换热器的时间短,换热不充分,导致换热效率低。现有技术中为了减少风速,不得不加大风道流程,造成机组外形尺寸大、质量重。
2、现有空调器送风系统中,如飞机内空调器送风系统,换热器迎风面的风速分布不均,由于离心风机的离心力作用,通常会导致换热器迎风面的中上部风速大,下部风速小,风速过大导致换热不充分,风速过小导致换热能力发挥不出来。综合而言,风速不均导致换热量减少,换热效率降低。现有技术中为了均匀风速,同样采取加大风道流程的方式,造成机组外形尺寸大、质量重。
3、离心风机与风道硬连接,气流经过风道内时,噪音较大,隔振降噪效果差,影响机组的使用寿命。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风道结构、送风系统及空调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换热器迎风面风速大,风速不均,导致换热器与气流换热效率低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诸多技术方案中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能产生的诸多技术效果详见下文阐述。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以下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风道结构,包括位于送风装置和换热器之间的风道,所述风道内设置有均流装置,其中:
所述均流装置上存在有大小相同和/或不同的均流孔,所述均流装置为非平面结构,且所述均流装置的壁面能引导流向其的部分气流发生发射并与所述均流装置进风侧的部分气流碰撞,且碰撞后的气流能由所述均流孔流出。
优选的,所述均流装置为罩体结构,且所述罩体结构的凹侧朝向所述风道的进风侧布置。
优选的,所述均流装置为罩体结构,所述罩体结构包括中面和侧面,其中:
所述均流孔设置于所述中面和/或所述侧面上,所述中面垂直于送风方向布置,所有侧面均连接于所述中面的边侧,且所有所述侧面朝向所述风道的进风侧方向弯折并与所述风道的侧壁连接。
优选的,所述均流装置上,对应风速大位置处的所述均流孔的孔径小于对应风速小位置处的所述均流孔的孔径;
和/或,所述均流装置上,对应风速大位置处的孔隙率小于对应风速小位置处的孔隙率。
优选的,所述均流孔为翻边孔,所述翻边孔具有圆弧段和直线段,其中:
所述圆弧段与所述均流装置的壁面连接并朝向出风侧弯曲,所述直线段连接于所述圆弧段的出风端并沿送风方向延伸。
优选的,所述均流装置上还设置有平衡孔,所述平衡孔位于所述均流孔之间的位置,且同一壁面上所述平衡孔的孔径小于所述均流孔的孔径以使气流通过所述平衡孔后发生节流。
优选的,所述风道包括扩张风道,且所述扩张风道沿送风方向逐渐扩张。
优选的,所述扩张风道包括第一渐扩段和第二渐扩段,其中:
所述均流装置位于所述第二渐扩段内,所述第一渐扩段和所述第二渐扩段均位沿送风方向逐渐扩张,所述第二渐扩段连接于所述第一渐扩段的出风端,且所述第二渐扩段的壁面朝向所述扩张风道的外周弯曲。
优选的,所述扩张风道的径向截面与所述送风装置出风口的径向截面形状相匹配,所述第一渐扩段和/或所述第二渐扩段由四个侧壁围成,其中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以及相对设置的第三侧壁和第四侧壁,所述第一侧壁和所述第二侧壁之间的距离沿送风方向逐渐增大,所述第三侧壁和所述第四侧壁之间的距离沿送风方向逐渐增大或不变。
优选的,所述第一渐扩段上的四个所述侧壁均与对应连接的所述送风装置出风口的侧壁共面。
优选的,所述均流装置为罩体结构,所述罩体结构包括中面和侧面,所述均流孔设置于所述中面和/或所述侧面上,所述中面垂直于送风方向布置,所有侧面均连接于所述中面的外周,且均朝向所述风道的进风侧方向弯折;
所述侧面包括相连接的第一反射面、第二反射面、第三反射面和第四反射面,该四个反射面分别与所述风道的四个侧壁一一对应连接,其中:
所述第一反射面和所述第二反射面相对设置并分别位于所述第一侧壁和所述第二侧壁的出风侧,且所述第一反射面和所述第二反射面呈镜像对称;所述第三反射面和所述第四反射面相对设置并分别位于所述第三侧壁和所述第四侧壁的出风侧,且所述第三反射面和所述第四反射面呈镜像对称。
优选的,所述第三侧壁和所述第四侧壁之间的距离沿送风方向不变,所述第三侧壁位于所述第四侧壁的上方;
所述均流孔在所述第一反射面、所述第二反射面、所述第三反射面、所述第四反射面和所述中面上的孔径分别为D1、D2、D3、D4、D5,其中,D1=D2>D3>D4>D5;
和/或,所述均流孔在所述第一反射面、所述第二反射面、所述第三反射面、所述第四反射面和所述中面上的孔隙率分别为n1、n2、n3、n4,其中,n1=n2>n3>n4。
优选的,所述第一反射面、所述第二反射面以及所述第三反射面上的孔隙率均≥55%,所述第四反射面上的孔隙率≥60%,所述中面上的孔隙率≥50%。
优选的,所述中面和所述侧面上均设置有平衡孔,同一壁面上所述平衡孔的孔径小于所述均流孔的孔径以使气流通过所述平衡孔后发生节流;位于所述侧面上的所述平衡孔的孔径为d1,位于中面上的所述平衡孔的孔径为d2,其中,d1≥d2。
优选的,所述风道还包括有平行段,所述平行段连接于所述扩张风道的出风端,且所述平行段的轴线沿送风方向设置。
优选的,所述风道包括相连接的柔性段和刚性段,所述刚性段由刚性件围设而成,所述柔性段包括用于削减振动的柔性软管,所述柔性软管的径向截面沿送风方向不变或逐渐增大。
优选的,所述柔性软管由内至外包括有相连接的内保温层、骨架层和外保温层,所述内保温层和所述外保温层均为柔性结构层,且由保温材料制成,所述骨架层用以为所述柔性软管提供支撑力。
优选的,所述柔性段还包括有连接件,所述连接件包括框体连接部和裙边,其中:
所述框体连接部用于将所述柔性软管与所述刚性段和/或所述送风装置的出风口连接;
所述裙边连接于所述框体连接部的内侧,所述裙边和所述柔性软管两者中,其中之一上设置有凸台,其中另一上设置有镶嵌孔,所述凸台能插入至所述镶嵌孔内以使所述裙边与所述柔性软管固定连接。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送风系统,包括蒸发器、送风装置和上述风道结构,所述风道位于所述蒸发器和所述送风装置之间并将两者连接。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空调器,包括上述送风系统。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有益效果:在风道内设置均流装置,均流装置为非平面结构,因此均流装置的壁面能够引导流向其的气流部分发生反射,反射气流与均流装置进风侧的部分气流碰撞融合,能够降低气流的流动速度,从而增大静压,衰减气流噪声,降低换热器迎风面的风速,从而提高气流与换热器的换热效率,避免送风带水的问题;气流碰撞融合后也能够起到均匀风速的作用,且均流装置上大小相同和/或不同的均流孔能够在气流流过后起到均匀风速的作用。上述送风系统及空调器由于具有上述风道结构,故同样能够提高静压、均匀风速,提高换热器的换热效率。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送风系统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送风系统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3是部分第一渐扩段、第二渐扩段与均流罩的配合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风道结构的内部气流流向示意图;
图5是图4中A-A处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6是均流装置的正视图;
图7是图6中A-A处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8是图7中Ⅰ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9是图7中Ⅱ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10是图6中B-B处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11是图10中Ⅲ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12是风道上柔性段的结构示意图;
图13是柔性段的正视图;
图14是图13中A-A处的剖面示意图;
图15是图13中B-B处的剖面示意图;
图16是连接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00、离心风机;200、换热器;201、三级蒸发器;202、四级蒸发器;1、扩张风道;11、第一渐扩段;111、柔性段;1110、柔性软管;1111、外保温层;1112、尼龙帘布层;1113、钢丝绳;1114、内保温层;1115、凸台;1116、圆弧过渡部;112、刚性段;12、第二渐扩段;101、第一侧壁;102、第二侧壁;103、第三侧壁;104、第四侧壁;2、平行段;3、均流装置;301、第一反射面;302、第二反射面;303、第三反射面;304、第四反射面;305、中面;31、均流孔;3101、第一均流孔;3102、第二均流孔;311、圆弧段;312、直线段;32、平衡孔;4、出口风道;5、出风口组件;6、密封垫;7、连接件;71、裙边;710、镶嵌孔;720、固定孔;72、框体连接部;711、倾斜固定面;712、垂直固定面。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得到的所有其它实施方式,都属于本实用新型所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长度”、“宽度”、“高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侧”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设备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提高静压、均匀风速,进而提高换热效率的风道结构、送风系统及空调器。
下面结合图1-图16对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进行更为详细的阐述。
实施例一
如图1-图1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风道结构,包括位于送风装置和换热器200之间的风道(参见图1和图2所示),风道内设置有均流装置3,其中:均流装置3上存在有大小相同和/或不同的均流孔31,均流孔31的作用是均匀风速,均流装置3为非平面结构,且均流装置3的壁面能引导流向其的部分气流发生发射并与均流装置3进风侧的部分气流碰撞,且碰撞后的气流能由均流孔31流出。
其中,均流装置3进风侧指的是均流装置朝向送风装置的一侧。
本实施例中的风道结构,在风道内设置均流装置3,均流装置3为非平面结构,如曲线形结构或弯折状结构,均流装置3的壁面能够引导流向其的气流部分发生反射,反射气流与均流装置3进风侧的部分气流碰撞融合,能够降低气流的流动速度,从而增大静压,衰减气流噪声,降低换热器200迎风面的风速,进而提高换热效率,避免送风带水的问题;气流碰撞融合后也能够起到均匀风速的作用。
且均流装置3上均流孔31的作用是均匀风速,如在风速相等的位置处可设置大小相等的均流孔31,均流孔31供大部分气流通过,且气流通过时克服阻力,能够将动压转化为静压,提高静压;在风速不等的位置处可设置大小不同的均流孔31,从而起到均流的效果。
作为可选地实施方式,参见图3-图6所示,本实施例的均流装置3为罩体结构,且罩体结构的凹侧朝向风道的进风侧布置。当罩体的凹侧朝向风道的进风侧时,流向均流装置3的气流更容易在发生反射后碰撞融合,从而降低风速、提高静压,气流融合易于均匀风速。
作为可选地实施方式,参见图3-图6所示,本实施例的均流装置3为罩体结构,罩体结构包括中面305和侧面,其中:均流孔31设置于中面305和/或侧面上,中面305垂直于送风方向布置,所有侧面均连接于中面305的边侧,且所有侧面朝向风道的进风侧方向弯折并与风道的侧壁连接。上述所有侧面均设置在中面305的边侧,当气流流向均流装置3的侧面时,气流反生反射,且侧面能够起到导流的作用,通过引导气流流动,使得气流在与侧面碰撞时发生反射,且使得反射后的气流更易碰撞融合;侧面与中面305的相对布置位置,便于将气流引导至中面305的进风侧位置,便于气流融合。
作为可选地实施方式,均流装置3上,对应风速大位置处的均流孔31的孔径小于对应风速小位置处的均流孔31的孔径;和/或,均流装置3上,对应风速大位置处的孔隙率小于对应风速小位置处的孔隙率。孔隙率是指块状或板状材料中孔隙体积与材料在自然状态下总体积的百分比。上述“风速小”、“风速大”指的是相对而言,原则上,风速大的位置相较于风速小的位置,风速大的位置均流孔31孔径更小,孔隙率更大,目的是增大气流流动阻力,进而使得风速较大程度下降,便于均匀风速。
本实施例中可从均流孔31的孔径大小及均流装置3壁面上的孔隙率两个方面来均匀风速。
作为可选地实施方式,参见图6-图8所示,上述均流孔31为翻边孔,翻边孔具有圆弧段311和直线段312,其中:圆弧段311与均流装置3的壁面连接并朝向出风侧弯曲,直线段312连接于圆弧段311的出风端并沿送风方向延伸。
上述圆弧段311的结构可减小气流阻力,圆弧段311配合直线段312的结构能够引导气流以层流通过。且翻边孔的结构能够增加均流装置3的强度、刚性。气流在通过均流孔31时发生收缩,产生节流作用,因此均流孔31具有节流、分流、均流以及增加均流装置3强度和刚性的作用。
由于气流在通过均流孔31时速度降低,静压升高,因此在均流装置3的背风侧,均流孔31之间的位置相对于均流孔31处,动压大,静压小,导致均流孔31处与均流孔31周围存在压力差。考虑到该问题,作为可选地实施方式,参见图6-图11所示,均流装置3上还设置有平衡孔32,平衡孔32位于均流孔31之间的位置,且同一壁面上平衡孔32的孔径小于均流孔31的孔径以使气流通过平衡孔32后发生节流。节流指的是管道中流动的流体经过通道截面突然缩小的阀门、狭缝及孔口等部分后发生压力(静压)降低的现象。
本实施例中的均流孔31起均流作用,供大部分气流通过;平衡孔32起泄流作用,供极少气流通过;平衡孔32孔径较小,利用小孔径节流作用,平衡孔32能够调节压力,气流流过平衡孔32后静压降低,且平衡孔32位于均流孔31之间,使平衡孔32处的压力与均流孔31处的压力尽可能接近,解决了均流孔31与均流孔31周围存在压差的问题。
且平衡孔32小量的泄流能够阻断大涡流的形成,衰减气流通过均流孔31时因气流粘性力作用在背风侧周围产生的涡流,起到整流作用,避免产生涡流噪声。
实施例二
实施例一中通过在风道内设置上述均流装置3,能够起到均匀风速、降低风速、提高静压的作用,从而提高换热器200的换热效率。为了进一步降低风速,将风速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本实施例中的风道包括扩张风道1,且扩张风道1沿送风方向逐渐扩张;上述风道的垂直于送风方向的截面面积逐渐增大,根据伯努利方程,气流流过时能够使得气流逐渐减速,降低动压,由于流体流动中,静压和动压能够相互转换,因此能够增加静压;同时扩张风道1能够抑制涡流,减小流动阻力。
为了能够在有限空间内降低风速,减小机组外形尺寸,作为可选地实施方式,参见图1、图2、图4和图5所示,本实施例的扩张风道1包括第一渐扩段11和第二渐扩段12,参见图1所示,为了便于说明,设送风方向为y轴正向,垂直向上为x正向,按右手定则确定Z轴正向,在平行xoz平面图示位置作截面A-A、B-B、C-C、D-D、E-E。A-A至C-C间为第一渐扩段11,C-C至D-D间为第二渐扩段12。图4中示出的是图1中平行于xoz平面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其中:均流装置3位于第二渐扩段12内,第一渐扩段11和第二渐扩段12均位沿送风方向逐渐扩张,第二渐扩段12连接于第一渐扩段11的出风端,且第二渐扩段12的壁面朝向扩张风道1的外周弯曲。
上述第二渐扩段12和第一渐扩段11的配合结构,经过离心风机100的作用,第一渐扩段11沿送风方向逐渐扩张,气流在其内部易于进行射流运动,逐渐降低流速、增加静压;气流在流入第二渐扩段12时,在第二渐扩段12的壁面产生局部气流剥离现象,射流边界与内壁间形成涡流,阻碍射流半径的生长,有利于缩短离心风机100进风口中心与换热器200迎风面间的距离L,如图1所示,实现减少机组外形尺寸,相应减轻机组重量目的。
本实施例中的送风装置通常为离心风机100,下面以离心风机100为例进行说明。
作为可选地实施方式,参见图1、图2、图4和图5所示,本实施例中扩张风道1的径向截面与送风装置出风口的径向截面形状相匹配,减少气流由离心风机100出风口进入至扩张风道1的动力损失,便于气流在第一渐扩段11内进行射流运动。参见图1所示,由于现有离心风机100的出风口是径向截面为四边形的喇叭状结构,因此,参见图1、图2、图4和图5所示,第一渐扩段11和/或第二渐扩段12由四个侧壁围成,其中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侧壁101和第二侧壁102,以及相对设置的第三侧壁103和第四侧壁104,第一侧壁101和第二侧壁102之间的距离沿送风方向逐渐增大,第三侧壁103和第四侧壁104之间的距离沿送风方向逐渐增大或不变。
本实施例中参见图1所示,离心风机100出风口的侧壁包括四个,图1中上侧壁和下侧壁之间的距离沿送风方向不变,左侧壁和右侧壁之间的距离沿送风方向逐渐增大,因此,为了减少风道占用空间,且使风道外轮廓与离心风机100出风口的外轮廓相适配,本实施例中,参见图4和图5所示,第一侧壁101和第二侧壁102之间的距离沿送风方向逐渐增大,第三侧壁103和第四侧壁104之间的距离沿送风方向不变。
作为可选地实施方式,参见图2所示,第一渐扩段11上的四个侧壁均与对应连接的送风装置出风口的侧壁共面,当气流由离心风机100出风口流入至第一渐扩段11内时,能够防止气流剥离现象发生,利于气流在第一渐扩段11的有限空间内进行射流运动,实现气流逐渐减速、增加静压。
本实施例中的均流装置3与上述扩张风道1的形状相对应,由于上述风道为扩张风道1,对于上述结构的扩张风道1而言,不同位置处的风速存在差异,为了对扩张风道1内不同位置处的气流进行均流,本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均流装置3的具体实施方式。
参见图3-图11所示,均流装置3为罩体结构,罩体结构包括中面305和侧面,均流孔31设置于中面305和/或侧面上,中面305垂直于送风方向布置,所有侧面均连接于中面305的外周,且均朝向风道的进风侧方向弯折;在上述图1中扩张风道1的结构基础上,参见图6所示,均流装置3的侧面包括相连接的第一反射面301、第二反射面302、第三反射面303和第四反射面304,该四个反射面分别与风道的四个侧壁一一对应连接,其中:第一反射面301和第二反射面302相对设置并分别位于第一侧壁101和第二侧壁102的出风侧,且第一反射面301和第二反射面302呈镜像对称,参见图1和图3所示,第一反射面301和第二反射面302关于xoy平面对称;参见图5,在扩张风道1第一侧壁101的导流作用下,一部分气流经第一反射面301上均流孔31流出,一部分气流与第一反射面301的壁面碰撞发生反射,与射流主体碰撞融合后流出。第二反射面302的作用同理。
第三反射面303和第四反射面304相对设置并分别位于第三侧壁103和第四侧壁104的出风侧,且第三反射面303和第四反射面304呈镜像对称,参见图1和图3所示,第三反射面303和第四反射面304关于yoz平面对称。参见图4,在扩张风道1第三侧壁103的导流作用下,一部分气流经第一反射面301上均流孔31流出,一部分气流与第三反射面303的壁面碰撞发生反射,与射流主体碰撞融合后流出。第四反射面304的作用同理。
本实施例中第三反射面303、第四反射面304均与中面305之间呈162°夹角(或其他角度),第一反射面301、第二反射面302均与中面305之间呈149°夹角(或其他角度),中面305与气流方向垂直。该结构有利于有限空间射流作用于均流装置3上述五个面时,部分气流发生反射,与射流主体进行碰撞融合,达到降低速度,衰减气流噪声效果。
其中,应当注意的是,第三侧壁103位于第四侧壁104的上方时,第三反射面303和第四反射面304呈镜像对称,此时是忽略了离心风机100的离心作用,由于离心风机100的离心作用,通常导致风道上部的风速大于风道下部的风速,若将离心风机100的离心作用考虑在内,此时第三反射面303和第四反射面304上的均流孔31孔径及孔隙率不同,具体参见下述。
作为可选地实施方式,参见图1所示,如上所示,为了与离心风机100的出风口形状适配,第三侧壁103和第四侧壁104之间的距离沿送风方向不变,第三侧壁103位于第四侧壁104的上方;均流孔31在第一反射面301、第二反射面302、第三反射面303、第四反射面304和中面305上的孔径分别为D1、D2、D3、D4、D5,其中,D1=D2>D3>D4>D5;
和/或,均流孔31在第一反射面301、第二反射面302、第三反射面303、第四反射面304和中面305上的孔隙率分别为n1、n2、n3、n4,其中,n1=n2>n3>n4。
上述结构将离心风机100的离心力考虑在内,由于第三反射面303位于第四反射面304上方,因此第三反射面303上均流孔31的孔径大于第四反射面304上均流孔31的孔径。由于扩张风道1中第一侧壁101与第二侧壁102之间的距离沿送风方向逐渐增大,如图3中所示,而第一反射面301和第二反射面302分别位于第一侧壁101和第二侧壁102的出风侧,流向第一反射面301、第二反射面302的气流流速大于流向第三反射面303、第四反射面304的气流流速,因此,可通过使第一反射面301、第二反射面302上均流孔31孔径大于第三反射面303、第四反射面304上均流孔31孔径的方式,以及使第一反射面301、第二反射面302上孔隙率大于第三反射面303和第四反射面304上孔隙率的方式,实现均流的目的。
参见图6所示,理想状态下应当尽可能提高均流装置3四个反射面上的孔隙率,第一反射面301、第二反射面302、第三反射面303以及第四反射面304上尽可能设置呈矩阵式排列的均流孔31,便于提高孔隙率,优选的,本实施例中第一反射面301、第二反射面302以及第三反射面303上的孔隙率均≥55%,第四反射面304上的孔隙率≥60%,中面305上的孔隙率≥50%。
受扩张风道1形状限制,为了满足上述孔隙率,参见图6所示,同一均流装置3的壁面上还设置有大小不等的均流孔31,其中包括呈矩阵式排列第一均流孔3101,和设置于第一均流孔3101之间的第二均流孔3102,第二均流孔3102的孔径小于第一均流孔3101的孔径,第二均流孔的作用是为了满足均流装置相应壁面上的孔隙率。
作为可选地实施方式,参见图6所示,中面305和侧面上均设置有平衡孔32,同一壁面上平衡孔32的孔径小于均流孔31的孔径以使气流通过平衡孔32后发生节流;由于流向中面305的气流遇到的阻力最小,流速最大,中面305上的均流孔31孔径最小,为了满足上述条件,因此位于侧面上的平衡孔32的孔径为d1,位于中面305上的平衡孔32的孔径为d2,其中,d1≥d2。
作为可选地实施方式,参见图1、图2、图4和图5所示,风道还包括有平行段2,平行段2为图中D-D至E-E间的部分,平行段2连接于扩张风道1的出风端,且平行段2的轴线沿送风方向设置。气流离开第一渐扩段11和第二渐扩段12,由于截面积逐渐增大,速度进一步降低,静压进一步增加,在第二渐扩段12与平行段2的连接位置处(图中的D-D截面处)气流接近准层流状态。气流进入平行段2,由于气流粘性力作用,气流进一步融合、整流,最终以准均布状态流入换热器200迎风面,实现均流送风。
本实施例中的风道结构,利用扩张风道1减速、增压、节流、均流,可以在较短的距离L(如图1)内将来自一级蒸发器、二级蒸发器换热后的气流以2m2/s左右均布速度送入三级蒸发器201迎风面,从而充分发挥蒸发器换热效率,实现节能。
实施例三
本实施例是在上述实施例基础上进行的改进,现有技术中风道结构均由刚性件围成,隔振降噪效果差,针对该问题,参见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例中的风道包括相连接的柔性段111和刚性段112,刚性段112由刚性件围设而成,柔性段111包括用于削减振动的柔性软管1110,柔性软管1110的径向截面沿送风方向不变或逐渐增大。优选的,柔性软管1110径向截面沿送风方向逐渐增大,能够缓慢降低气流的轴向流速、降低动压,增加气流静压,且避免压力突变产生噪声。
如图1中所示,B-B至C-C间为刚性段112,A-A至B-B间为柔性段111,或者两者对调。其中刚性段112可由钣金件通过数控冲切、折弯或模具加工成形,具有很好的强度、刚性、充分满足高压送风需要。
一方面,柔性软管1110的弹性有效降低气流脉动幅度,衰减变频高压离心风机100机械振动传播振幅,达到隔振降噪效果;另一方面,利用柔性软管1110的弹性可以补偿变频高压离心风机100出风口与扩张风道1间的轴向、垂直向、角向安装制造误差。
优选的,在柔性软管1110内壁上存在有圆弧过渡部1116,该圆弧过渡部1116位于柔性软管1110的进风端和/或出风端,如图15所示。圆弧过渡部1116能够防止气流通过时形成涡流,从而减小流动阻力。
作为可选地实施方式,参见图12-图15所示,柔性软管1110由内至外包括有相连接的内保温层1114、骨架层和外保温层1111,内保温层1114和外保温层1111均为柔性结构层,且由保温材料制成,骨架层用以为柔性软管1110提供支撑力。
其中,上述内保温层1114和外保温层1111可为低导热系数的氟胶合成橡胶,低导热系数的氟胶合成橡胶具有较好的保温作用。骨架层用以提供支撑力,增强结构强度,参见图14和图15所示,骨架层包括尼龙帘布层1112和多股钢丝绳1113,多股钢丝绳1113穿设于尼龙帘布层1112内。该骨架层结构强度高,能够确保承压和密封性能。
上述内保温层1114、骨架层和外保温层1111,三层之间通过粘合硫化融为一体。上述结构的柔性软管1110具有弹性、隔热性(内保温层1114和外保温层1111提供)、高强度性(骨架层提供),能够起到保温、位移补偿、承压、减震、降噪的作用,由于减震效果好,能够延长机组使用寿命。且软性软管的径向截面面积沿送风方向逐渐增大,能够降低气流流速,增加气流静压。
作为可选地实施方式,参见图12所述柔性段111还包括有连接件7,连接件7包括框体连接部72和裙边71,如图12所示,框体连接部72与裙边71垂直布置,其中:
框体连接部72用于将柔性软管1110与刚性段112和/或送风装置的出风口连接;连接件7为法兰件,由金属或非金属材料制成,作为连接件7的法兰固定于柔性软管1110的进风端和/或出风端,当连接件7固定于柔性软管1110的进风端时,框体连接部72用于将柔性软管1110与刚性段112或所述送风装置的出风口连接,当连接件7固定于柔性软管1110的出风端时,框体连接部72用于将柔性软管1110与刚性段112连接,如图12中,柔性软管1110的进风端和出风端均设置有上述连接件7,该两连接件7结构相同,仅尺寸不同,位于进风端位置处的连接件7尺寸小于位于出风端位置出的连接件7。参见图16所示,框体连接部72上存在有固定孔720,该固定孔720可以为内螺纹孔,螺栓穿过框体连接部72将装配完成的柔性软管1110与刚性段112或离心风机100出风口连接。
参见图12和图16所示,裙边71连接于框体连接部72的内侧,裙边71和柔性软管1110两者中,其中之一上设置有凸台1115,其中另一上设置有镶嵌孔710,凸台1115能插入至镶嵌孔710内以使裙边71与柔性软管1110固定连接。本实施例中,柔性软管1110的外保温层1111上设置有凸台1115,裙边71上设置有镶嵌孔710,镶嵌孔710与凸台1115配合使柔性软管1110的至少部分嵌合于裙边71内,能够增加粘合强度,保证结构的稳定性。
优选的,参见图16所示,裙边71的内侧存在有相对设置的两倾斜固定面711,和相对设置的两垂直固定面712,倾斜固定面711能够增加柔性软管1110与裙边71的连接面积,同时形成楔形状,增加粘结强度。
参见图2所述,风道还包括有出口风道4和出风口组件5,出口风道4与换热器200的出风侧连接,出风口组件5与出口风道4的出风端连接。出口风道4和出风口组件5主要起密封、输送作用。出口风道4由前侧板、上侧板和下侧板焊接而成;出风口组件5由法兰、风管焊接而成,起密封、输送作用,同时是通向飞机客舱的接口。
参见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送风系统,包括蒸发器、送风装置和上述风道结构,风道位于蒸发器和送风装置之间并将两者连接。
上述送风系统具备上述风道结构,故同样能够提高静压、均匀风速,提高换热器200的换热效率。
优选的,风道、换热器200外露面粘附有25mm厚海绵,进行保温处理。参见图2所示,出风口与扩张风道1之间、扩张风道1与三级蒸发器201之间、三级蒸发器201与四级蒸发器202之间、四级蒸发器202与出口风道4之间、出口风道4与出风口组件5之间均存在有密封垫6,以保证密封性能。
本实施例中的送风系统,参见图1和图2所示,图中箭头方向为气流方向,其工作原理是:来自一级蒸发器、二级蒸发器换热后的新风气流经过离心风机100提速,由出风口流入风道,经第一渐扩段11、第二渐扩段12逐渐降速增压,经均流装置3节流、分流、导流、均流、消声,经平行段2整流,经三级蒸发器201、四级蒸发器202进一步降温,通过出口风道4、出风口组件5向飞机客舱提供静压、风量、温度符合要求的送风气流:通常机外静压≥6000Pa,风量≥5500m3/h,出风温度≤2℃。由于这些特殊要求,送风系统必须密封、承压、保温等。该送风系统特征为高正压送风,气流为全新风,气流方向如图1所示。
本实施例中的送风系统,能够将换热器200迎风面风速控制在合理范围(2m2/s左右),避免送风带水;节能5%~10%左右;降低噪声3dB(A);能够将机组外形尺寸长度方向(沿送风方向)减少20%,机组重量相应减少;延长机组使用寿命。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空调器,包括上述送风系统。上述空调器由于具备上述风道结构,故同样能够提高静压、均匀风速,提高换热器200的换热效率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具体特征、结构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20)

1.一种风道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位于送风装置和换热器之间的风道,所述风道内设置有均流装置,其中:
所述均流装置上存在有大小相同和/或不同的均流孔,所述均流装置为非平面结构,且所述均流装置的壁面能引导流向其的部分气流发生发射并与所述均流装置进风侧的部分气流碰撞,且碰撞后的气流能由所述均流孔流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均流装置为罩体结构,且所述罩体结构的凹侧朝向所述风道的进风侧布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均流装置为罩体结构,所述罩体结构包括中面和侧面,其中:
所述均流孔设置于所述中面和/或所述侧面上,所述中面垂直于送风方向布置,所有侧面均连接于所述中面的边侧,且所有所述侧面朝向所述风道的进风侧方向弯折并与所述风道的侧壁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风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均流装置上,对应风速大位置处的所述均流孔的孔径小于对应风速小位置处的所述均流孔的孔径;
和/或,所述均流装置上,对应风速大位置处的孔隙率小于对应风速小位置处的孔隙率。
5.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风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均流孔为翻边孔,所述翻边孔具有圆弧段和直线段,其中:
所述圆弧段与所述均流装置的壁面连接并朝向出风侧弯曲,所述直线段连接于所述圆弧段的出风端并沿送风方向延伸。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均流装置上还设置有平衡孔,所述平衡孔位于所述均流孔之间的位置,且同一壁面上所述平衡孔的孔径小于所述均流孔的孔径以使气流通过所述平衡孔后发生节流。
7.根据权利要求1-3、6任一项所述的风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风道包括扩张风道,且所述扩张风道沿送风方向逐渐扩张。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风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扩张风道包括第一渐扩段和第二渐扩段,其中:
所述均流装置位于所述第二渐扩段内,所述第一渐扩段和所述第二渐扩段均位沿送风方向逐渐扩张,所述第二渐扩段连接于所述第一渐扩段的出风端,且所述第二渐扩段的壁面朝向所述扩张风道的外周弯曲。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风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扩张风道的径向截面与所述送风装置出风口的径向截面形状相匹配,所述第一渐扩段和/或所述第二渐扩段由四个侧壁围成,其中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以及相对设置的第三侧壁和第四侧壁,所述第一侧壁和所述第二侧壁之间的距离沿送风方向逐渐增大,所述第三侧壁和所述第四侧壁之间的距离沿送风方向逐渐增大或不变。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风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渐扩段上的四个所述侧壁均与对应连接的所述送风装置出风口的侧壁共面。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风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均流装置为罩体结构,所述罩体结构包括中面和侧面,所述均流孔设置于所述中面和/或所述侧面上,所述中面垂直于送风方向布置,所有侧面均连接于所述中面的外周,且均朝向所述风道的进风侧方向弯折;
所述侧面包括相连接的第一反射面、第二反射面、第三反射面和第四反射面,该四个反射面分别与所述风道的四个侧壁一一对应连接,其中:
所述第一反射面和所述第二反射面相对设置并分别位于所述第一侧壁和所述第二侧壁的出风侧,且所述第一反射面和所述第二反射面呈镜像对称;所述第三反射面和所述第四反射面相对设置并分别位于所述第三侧壁和所述第四侧壁的出风侧,且所述第三反射面和所述第四反射面呈镜像对称。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风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侧壁和所述第四侧壁之间的距离沿送风方向不变,所述第三侧壁位于所述第四侧壁的上方;
所述均流孔在所述第一反射面、所述第二反射面、所述第三反射面、所述第四反射面和所述中面上的孔径分别为D1、D2、D3、D4、D5,其中,D1=D2>D3>D4>D5;
和/或,所述均流孔在所述第一反射面、所述第二反射面、所述第三反射面、所述第四反射面和所述中面上的孔隙率分别为n1、n2、n3、n4,其中,n1=n2>n3>n4。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风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反射面、所述第二反射面以及所述第三反射面上的孔隙率均≥55%,所述第四反射面上的孔隙率≥60%,所述中面上的孔隙率≥50%。
14.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风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面和所述侧面上均设置有平衡孔,同一壁面上所述平衡孔的孔径小于所述均流孔的孔径以使气流通过所述平衡孔后发生节流;位于所述侧面上的所述平衡孔的孔径为d1,位于中面上的所述平衡孔的孔径为d2,其中,d1≥d2。
15.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风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风道还包括有平行段,所述平行段连接于所述扩张风道的出风端,且所述平行段的轴线沿送风方向设置。
16.根据权利要求1-3、6任一项所述的风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风道包括相连接的柔性段和刚性段,所述刚性段由刚性件围设而成,所述柔性段包括用于削减振动的柔性软管,所述柔性软管的径向截面沿送风方向不变或逐渐增大。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风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柔性软管由内至外包括有相连接的内保温层、骨架层和外保温层,所述内保温层和所述外保温层均为柔性结构层,且由保温材料制成,所述骨架层用以为所述柔性软管提供支撑力。
18.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风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柔性段还包括有连接件,所述连接件包括框体连接部和裙边,其中:
所述框体连接部用于将所述柔性软管与所述刚性段和/或所述送风装置的出风口连接;
所述裙边连接于所述框体连接部的内侧,所述裙边和所述柔性软管两者中,其中之一上设置有凸台,其中另一上设置有镶嵌孔,所述凸台能插入至所述镶嵌孔内以使所述裙边与所述柔性软管固定连接。
19.一种送风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蒸发器、送风装置和权利要求1-18任一项所述的风道结构,所述风道位于所述蒸发器和所述送风装置之间并将两者连接。
20.一种空调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9所述的送风系统。
CN202121642460.6U 2021-07-19 2021-07-19 风道结构、送风系统及空调器 Active CN21576542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642460.6U CN215765425U (zh) 2021-07-19 2021-07-19 风道结构、送风系统及空调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642460.6U CN215765425U (zh) 2021-07-19 2021-07-19 风道结构、送风系统及空调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5765425U true CN215765425U (zh) 2022-02-08

Family

ID=8010604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1642460.6U Active CN215765425U (zh) 2021-07-19 2021-07-19 风道结构、送风系统及空调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576542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436496B2 (en) Indoor unit for air-conditioning apparatus
EP2719957B1 (en) Air conditioner
CN210832262U (zh) 落地式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CN113606668A (zh) 风道结构、送风系统及空调器
CN108944340A (zh) 汽车空调降噪风道
CN111578310A (zh) 一种用于涡轴发动机的气膜冷却孔结构
CN215765425U (zh) 风道结构、送风系统及空调器
CN211650472U (zh) 导风板组件、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CN105952687A (zh) 风机消声器
IE62847B1 (en) Transition duct for centrifugal fan
CN113815834A (zh) 一种带螺旋叶片的船用空调布风器
CN207225019U (zh) 车载空调及其离心风机安装结构
JP3433085B2 (ja) 空気調和機の室外機
WO2023279817A1 (zh) 风机组件和空调器
CN216101453U (zh) 货车用顶置空调
CN111197818A (zh) 一种空调室外机及中央空调
CN211739300U (zh) 一种阀板安装件及空调器
CN212130847U (zh) 一种轴流风叶、风机组件及其空调器
CN209274300U (zh) 一种汽车空调降噪风道
CN111780240A (zh) 一种导风板及空调器
CN208794694U (zh) 一种核电站用抗震型墙洞安装式换热器
CN208186649U (zh) 导风圈、空调室外机及空调器
CN216845083U (zh) 一种消声静压箱球形喷口装置
CN105546782B (zh) 空气整流装置及空调器
CN219572087U (zh) 一种连接件及厨房空调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