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738481U - 炊具及厨房设备 - Google Patents

炊具及厨房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5738481U
CN215738481U CN202121723128.2U CN202121723128U CN215738481U CN 215738481 U CN215738481 U CN 215738481U CN 202121723128 U CN202121723128 U CN 202121723128U CN 215738481 U CN215738481 U CN 21573848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ing layer
cooker
heat
layer
heat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1723128.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永武
杨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zhi Technology Beij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zhi Technology Beij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zhi Technology Beij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zhi Technology Beij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1723128.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573848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573848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573848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ok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出一种炊具及厨房设备。该炊具包括受热体、加热层、接收装置和第一绝缘层。加热层包括电热转换材料,所述电热转换材料覆盖在受热体表面,以形成加热层;加热层用于接收电流后产生热量;接收装置与加热层连接,接收装置用于接收能量波并转化为电流,接收装置也用于将电流输入至加热层;第一绝缘层覆盖在加热层上。本实用新型的炊具利用接收装置将接收的能量波转换为电流,然后在将电流输入加热层,在利用加热层加热受热体,炊具使用电进行加热烹饪,不仅健康、安全,而且节能环保,同时在使用炊具的时候不会出现明火,从而不会存在火灾隐患。

Description

炊具及厨房设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厨房用具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炊具和厨房设备。
背景技术
在日常生活中,炒菜炊具是烹饪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在使用炒菜炊具的过程中通过外部设备对炒菜炊具进行加热,从而提高炒菜炊具的温度,由于燃气的普遍性,多数炒菜炊具是使用燃气灶进行加热。但是,在使用燃气加热的过程中会因为操作失误等问题,出现火灾风险,而且由于燃气灶的提供的火焰无法覆盖整个炒菜炊具的表面进行加热,会产生加热不均匀的现象,加热不均匀就会产生大量的油烟。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炊具及厨房设备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出现的一个或者多个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炊具利用接收装置将接收的能量波转换为电流,然后在将电流输入加热层,从而利用加热层加热受热体,这样,在使用炊具的时候不会出现明火,从而不会存在火灾隐患。
第一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炊具,包括:
受热体;
加热层,所述加热层包括电热转换材料,所述电热转换材料均匀覆盖在所述受热体表面,以形成加热层;所述加热层用于接收电流后产生热量;
接收装置,所述接收装置与所述加热层连接,所述接收装置用于接收能量波并转化为电流,所述接收装置也用于将电流输入至所述加热层;
第一绝缘层,所述第一绝缘层覆盖在所述加热层上。
在一种较佳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电热转换材料通过真空镀膜方式覆盖在所述受热体表面以形成加热层,且所述加热层的厚度小于30um。
在一种较佳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电热转换材料包括镍铬合金、石墨、石墨烯、碳化硅、ZnOxS(1-x)、InOxS(1-x)、SnxIn(1-x)O、ZnxMg(1-x)O和ZnxAl(1-x)O中的一种或多种。
在一种较佳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加热层完全覆盖在所述受热体的上表面或者下表面。
在一种较佳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受热体包括金属材料;所述炊具还包括第二绝缘层,所述第二绝缘层设置在所述加热层与所述受热体之间。
在一种较佳的实施方式中,炊具还包括:
保温层,所述保温层包裹整个所述受热体的外侧,所述保温层用于阻止所述加热层的热量向所述受热体外侧传导。
在一种较佳的实施方式中,所述保温层与所述受热体之间存在间隙;所述接收装置包括接收线圈,所述接收线圈嵌设在所述保温层,且所述接收线圈两端在所述保温层内延伸至与所述加热层连接。
在一种较佳的实施方式中,炊具还包括把手,所述把手与所述受热体连接,所述把手包括:
外壳;
电阻块,所述电阻块固定设置在所述外壳内,所述电阻块与所述加热层连接;以及
滑块,所述滑块设置在外壳上,所述滑块一端与所述外壳滑动连接,所述滑块另一端与所述电阻块接触,且所述滑块另一端的滑动轨迹均位于所述电阻块上;所述滑块与所述加热层电连接。
第二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厨房设备,包括操作台和上述任一实施方式所述的炊具,所述操作台包括能量转换器,所述能量转换器与所述接收装置通信连接,所述能量转换器用于将电流转化为能量波,所述能量转换器用于将能量波传输给所述接收装置。
在一种较佳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操作台包括多个所述能量转换器,且多个所述能量转换器按照转换电流的大小依次排列设置。
上述技术方案中的一个技术方案具有如下优点或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中的炊具利用接收装置将接收的能量波转换为电流,然后在将电流输入加热层,从而利用加热层加热受热体,这样,在使用炊具的时候不会出现明火,从而不会存在火灾隐患,而且加热层可以覆盖在整个受热体的表面,加热过程中可以均匀加热整个受热体,这样不仅减少了油烟,而且会让食物更美味。
上述技术方案中的另一个技术方案具有如下优点或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的厨房设备利用能量转换器将电源转换为电磁波传送给炊具内的接收装置,接收装置在将电磁波转换为电流提供给加热层,从而利用加热层对受热体加热,进而实现厨房设备的无明火化,提高厨房设备使用安全。
上述概述仅仅是为了说明书的目的,并不意图以任何方式进行限制。除上述描述的示意性的方面、实施方式和特征之外,通过参考附图和以下的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方面、实施方式和特征将会是容易明白的。
附图说明
在附图中,除非另外规定,否则贯穿多个附图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或相似的部件或元素。这些附图不一定是按照比例绘制的。应该理解,这些附图仅描绘了根据本实用新型公开的一些实施方式,而不应将其视为是对本实用新型范围的限制。
图1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炊具的整体结构第一种剖面图。
图2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炊具的整体结构第二种剖面图。
图3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炊具的整体结构第三种剖面图。
图4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炊具的整体结构第四种剖面图。
图5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炊具的整体结构第五种剖面图。
图6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操作台的俯视图。
附图标记:
110、受热体; 120、加热层; 130、接收装置;
131、接收线圈; 140、第一绝缘层; 150、第二绝缘层;
160、保温层; 170、外壳; 171、电阻块;
172、滑块; 200、操作台; 210、能量转换器。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文中,仅简单地描述了某些示例性实施例。正如本领域技术人员可认识到的那样,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可通过各种不同方式修改所描述的实施例。因此,附图和描述被认为本质上是示例性的而非限制性的。
图1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炊具的整体结构剖视图。
参见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炊具,该炊具包括受热体110、加热层120、接收装置130和第一绝缘层140。
加热层120包括电热转换材料,电热转换材料均匀覆盖在受热体110表面,以形成加热层120;加热层120用于接收电流后产生热量。电热转化材料是利用真空镀膜溅射在受热体110的表面形成加热层120,在通入电流后,加热层120迅速升温,从而对受热体110进行加热,而且加热层120可以覆盖在整个受热体110的表面,加热过程中可以均匀加热整个受热体110,这样不仅减少了油烟,而且会让食物更美味。
接收装置130与加热层120连接,接收装置130用于接收电磁波并转化为电流,接收装置也用于将电流输入至加热层120。采用接收装置130可以利用无线电传输,接收电磁波并转化为电流,从而实现的无明火化。
第一绝缘层140覆盖在加热层120上。这样,利用第一绝缘层140将加热层120覆盖,加热层120在通电使用后不会产生漏电。在具体实施例中,将第一绝缘层140和加热层120做成一体结构也应当认为涵盖在本实施例的保护范围之内。
本实施例中的炊具利用接收装置130将接收的能量波转换为电流,然后在将电流输入加热层120,从而利用加热层120加热受热体110,这样,在使用炊具的时候不会出现明火,从而不会存在火灾隐患。
在一种具体实施例中,加热层120的厚度小于30um。当加热层120的厚度小于30um时,加热层120不属于电阻加热的范围,因而可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与电阻丝加热是属于两个完全不同的技术方案,本实施例采用真空镀膜可将加热层120的厚度达到纳米级的厚度,极大程度上减少了炊具的整体厚度,进一步提高加热的效率和转化率。
进一步地,加热层120采用包含金属氧化物半导体材料,当加热层的厚度为20nm时,加热层的功率能达到400W以上;当加热层厚度为80nm时,加热层的功率可以达到1600W以上,而当加热层厚度为100nm时,加热层的功率能达到2000W以上,以此类推,在加热层120厚度小于30um时可以使用多种功率的加热层120进行加热,进而可以使本实施例中的炊具具备多种功率选择。
本实施例加热层120的厚度在20nm~100nm之间可以满足功率需要,同时按照功率计算公式可知,加热层120厚度增加一倍,电流增大一倍,而功率增大一倍,因此可知,加热层120的厚度在20nm~100nm以及100nm~1000nm均可按照线性关系得出。
进一步地,电热转换材料包括镍铬合金、石墨、石墨烯、碳化硅、ZnOxS(1-x)、InOxS(1-x)、SnxIn(1-x)O、ZnxMg(1-x)O和ZnxAl(1-x)O中的一种或多种,ZnOxS(1-x)、InOxS(1-x)、SnxIn(1-x)O、ZnxMg(1-x)O和ZnxAl(1-x)O通过真空镀膜覆盖在受热体110上,不仅可以提高加热效率和速度,也能有效降低炊具整体的厚度,上述材料均为金属氧化物半导体,采用真空镀膜覆盖在受热体110上时厚度最小可达到20nm,这种厚度完全最大程度减少炊具的整体厚度,提高加热效率。
在一种具体实施例中,参见图2所示,加热层120可以设置在受热体110的上表面,第一绝缘层140覆盖在加热层120上,同时第一绝缘层140还具备耐磨、耐热的性质。
根据图1和图2可知,加热层120设置在受热体110的上表面或者下表面均属于本实施例的保护范围,同时本实用新型后续实施例均按照加热层120覆盖在受热体110的下表面进行说明,但是,加热层120覆盖在受热体110的上表面,以及后续实施例中的技术特征均能与加热层120覆盖在受热体110的下表面的技术特征进行置换,因而,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保护范围包括加热层120覆盖在受热体110上表面以及后续实施例附加的技术特征。
在一种具体实施例中,参见图1和图2所示,加热层120完全覆盖在受热体110的上表面或者下表面,这样,加热层120可以对受热体110进行全面加热,从而保证受热体110整体的加热温度相同,进而使受热体110上的食物均匀受热,减少油烟产生。
进一步地,受热体110包括金属材料,金属材料多指金属单质或者金属合金,也包括具有导电性的金属化合物;参见图3所示,炊具还包括第二绝缘层150,第二绝缘层150设置在加热层120与受热体110之间,加热层120覆盖在第二绝缘层110,也可以将加热层120覆盖在第一绝缘层110上,这样,防止在加热层120通电过程中将电流导向受热体110发生漏电。
在一具体实施例中,参见图4所示,炊具还包括保温层160。
保温层160包裹整个受热体110的外侧,保温层160用于阻止加热层120的热量向受热体110外侧传导。这样,利用保温层160将加热层120包裹住,加热层120在加热的过程中产生的热量仅会向受热体110内侧传导,不仅提高了炊具内的温度,而且将全部热量用于受热体110加热,节约能源。同时与现有的炊具相比,具有保温层160的炊具是单向导热,炊具在使用后放置中不会因为受热体110外侧具有高温而烫伤或者烫损。
在一具体实施例中,参见图4所示,炊具还包括保温层160。保温层160与受热体110之间存在间隙。保温层160包裹整个受热体110的外侧,保温层160的截面为一个矩形,保温层160用于阻止加热层120的热量向受热体110外侧传导。由该实施例可知,保温层160不仅可以与受热体之间压合而成,保温层160也可以在受热体之间存在间隙,在保温层160的任一形状和结构下,保温层160在起到阻止加热层120的热量向受热体110外侧传导的作用,则任一的形状和结构都应在本实施例的保护范围之内。
进一步地,接收装置130包括接收线圈131,接收线圈131嵌设在保温层160内,且接收线圈131两端在保温层160内延伸至与加热层120连接,这样接收线圈131可以包裹在保温层160中制作更简单省力。
在一具体实施例中,参见图5所示,炊具还包括把手,把手与受热体110连接,把手包括外壳170、电阻块171和滑块172。
外壳170是具备高耐温和绝缘等性质的材料制备。
电阻块171固定设置在外壳170内,电阻块171与加热层120连接。这样,电阻块171的电阻与加热层120串联。
滑块172设置在外壳170上,滑块172一端与外壳170滑动连接,滑块172另一端与电阻块171接触,且滑块172另一端的滑动轨迹均位于电阻块171上;滑块172与加热层120电连接,这样,滑块172通过在外壳170上滑动,从而改变电阻块连入加热层120的电阻,从而控制加热层120的电压,进而实现对加热层120功率的精确调控。
第二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厨房设备,该厨房设备包括操作台200和上述实施例中的炊具,参见图6所示,操作台200包括能量转换器210,能量转换器210用于将电流转化为电磁波,能量转换器210与接收装置130通信连接,能量转换器210用于将电磁波传输给接收装置130。
本实用新型的厨房设备利用能量转换器210将电源转换为能量波传送给炊具内的接收装置130,接收装置130在将能量波转换为电流提供给加热层120,从而利用加热层120对受热体110加热,进而实现厨房设备的无明火化,提高厨房设备使用安全。
在一具体实施例中,参见图6所示,操作台200包括多个能量转换器210,且多个能量转换器210按照转换电流的大小依次排列设置,这样在使用炊具的时候可以根据需要的功率,按顺序使用能量转换器210进行加热。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其各种变化或替换,这些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0)

1.一种炊具,其特征在于,包括:
受热体;
加热层,所述加热层包括电热转换材料,所述电热转换材料均匀覆盖在所述受热体表面,以形成加热层;所述加热层用于接收电流后产生热量;
接收装置,所述接收装置与所述加热层连接,所述接收装置用于接收能量波并转化为电流,所述接收装置也用于将电流输入至所述加热层;
第一绝缘层,所述第一绝缘层覆盖在所述加热层上。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炊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电热转换材料通过真空镀膜方式覆盖在所述受热体表面以形成加热层,所述加热层的厚度为小于30um。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炊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电热转换材料包括镍铬合金、石墨、石墨烯、碳化硅、ZnOxS(1-x)、InOxS(1-x)、SnxIn(1-x)O、ZnxMg(1-x)O和ZnxAl(1-x)O中的一种。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炊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层完全覆盖在所述受热体的上表面或下表面。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炊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受热体包括金属材料;所述炊具还包括第二绝缘层,所述第二绝缘层设置在所述加热层与所述受热体之间。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炊具,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保温层,所述保温层包裹整个所述受热体的外侧,所述保温层用于阻止所述加热层的热量向所述受热体外侧传导。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炊具,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温层与所述受热体之间存在间隙;所述接收装置包括接收线圈,所述接收线圈嵌设在所述保温层,且所述接收线圈两端在所述保温层内延伸至与所述加热层连接。
8.如权利要求1-7任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炊具,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把手,所述把手与所述受热体连接,所述把手包括:
外壳;
电阻块,所述电阻块固定设置在所述外壳内,所述电阻块与所述加热层连接;以及
滑块,所述滑块设置在外壳上,所述滑块一端与所述外壳滑动连接,所述滑块另一端与所述电阻块接触,且所述滑块另一端的滑动轨迹均位于所述电阻块上;所述滑块与所述加热层电连接。
9.一种厨房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操作台和权利要求1-8任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炊具,所述操作台包括能量转换器,所述能量转换器与所述接收装置通信连接,所述能量转换器用于将电流转化为能量波,所述能量转换器用于将能量波传输给所述接收装置。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厨房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操作台包括多个所述能量转换器,且多个所述能量转换器按照转换电流的大小依次排列设置。
CN202121723128.2U 2021-07-27 2021-07-27 炊具及厨房设备 Active CN21573848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723128.2U CN215738481U (zh) 2021-07-27 2021-07-27 炊具及厨房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723128.2U CN215738481U (zh) 2021-07-27 2021-07-27 炊具及厨房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5738481U true CN215738481U (zh) 2022-02-08

Family

ID=8010766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1723128.2U Active CN215738481U (zh) 2021-07-27 2021-07-27 炊具及厨房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573848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2012230920A (ja) 調理器具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加熱装置
JP6564047B2 (ja) 電熱膜層の製造方法、電熱膜層、電気加熱プレート及び調理器具
CN101639233B (zh) 一种分子共振炉
CN100479624C (zh) 具有正温度系数效应的屏蔽加温元件
CN215738481U (zh) 炊具及厨房设备
CN215738480U (zh) 厨房设备
KR20160126625A (ko) 전기밥솥
CN205162733U (zh) 一种多功能烹饪装置
CN113397391A (zh) 厨房设备
CN215604922U (zh) 炊具及厨房设备
CN206932430U (zh) 微型电磁线圈盘
CN102813466A (zh) 电磁加热安全节能电热铛
CN208463596U (zh) 一种具有多重导热加热结构的电饭锅
CN210112308U (zh) 一种ih陶瓷胆电热炊具
JPH11204243A (ja) 焼き物調理器
CN2297147Y (zh) 电炒锅
CN110507155A (zh) 一种新型二维面状发热电热锅
CN113073286A (zh) 复合材料、电器和制备复合材料的方法
CN211796036U (zh) 杯体组件和食物处理装置
CN210961447U (zh) 一种新型二维面状发热电热锅
CN202723633U (zh) 电磁加热安全烙饼炉
CN212610901U (zh) 复合涂层、电器
CN220852234U (zh) 加热装置和烹饪器具
CN107581891A (zh) 一种具有多重导热加热结构的电饭锅
CN218572005U (zh) 一种电炖盅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