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719143U - 一种炭罐及车辆 - Google Patents

一种炭罐及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5719143U
CN215719143U CN202121525316.4U CN202121525316U CN215719143U CN 215719143 U CN215719143 U CN 215719143U CN 202121525316 U CN202121525316 U CN 202121525316U CN 215719143 U CN215719143 U CN 21571914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avity
carbon
carbon rod
carbon canister
ro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1525316.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文彬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Geely Holding Group Co Ltd
Zhejiang Liankong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Geely Holding Group Co Ltd
Geely Automobile Research Institute Ningbo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Geely Holding Group Co Ltd, Geely Automobile Research Institute Ningbo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Geely Holding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1525316.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571914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571914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571914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oling, Air Intake And Gas Exhaust, And Fuel Tank Arrangements In Propulsion Uni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炭罐及车辆,涉及车辆技术领域。本实用新型的炭罐可以包括壳体,壳体利用隔板间隔成并排设置的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并且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在隔板的底部位置处进行流通,第一腔体用于容纳碳粉,第二腔体用于容纳碳棒。本实用新型的炭罐在壳体内部设计第二腔体来容纳碳棒,通过不同配置选装碳棒,在不调整已开模具情况下,可快速达到排放标准。由于该结构提前预留了碳棒的容纳空间,不需要在没有放置碳棒的炭罐中当根据需要增加碳棒性需要重现开发炭罐结构,从而缩短零部件开发周期,降低成本,更有利于架构平台化实施。

Description

一种炭罐及车辆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炭罐结构及车辆。
背景技术
燃料系统是内燃机以及部分混合动力汽车主要的动力供给系统,由于汽油、甲醇等燃料具有易挥发的特性,车辆存储的燃油,在静止停放、行驶或加注燃油过程中会挥发出大量的燃料蒸汽。炭罐总成作为燃油蒸发控制系统(EVAP)中的重要部件,主要功能是吸附和贮存燃油蒸汽,避免燃油蒸汽(HC)逸入大气污染环境。
然后随着国家第六阶段轻型汽车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的法规实施,HC排放限值加严,混合动力电动汽车IV型蒸发污染物排放试验、VII型加油污染物排放试验通过性面临挑战。为保证混合动力电动汽车可顺利通过法规,针对炭罐总成设计状态,相对纯汽油车辆增加蜂窝炭(honeycomb),吸附从炭罐通气口溢出的HC,降低排放到大气中的HC含量,提升车型排放法规通过率。按照常规做法,炭罐需开发二款壳体,满足不同车型方案及排放法规达标。
传统的炭罐结构中,在针对不同动力的车辆若需要增加honeycomb附加装置时,炭罐壳体需重新开发,导致车型成本升高,同时不利于架构平台化实施。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的一个目的是要提供一种炭罐,解决现有技术中的炭罐无法根据不同车型增加蜂窝炭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的另一个目的是解决现有技术中开发新的炭罐结构的开发周期长,成本高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方面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包含有该炭罐的车辆。
特别地,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炭罐,包括壳体,
所述壳体利用隔板间隔成并排设置的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并且所述第一腔体和所述第二腔体在所述隔板的底部位置处进行流通,所述第一腔体用于容纳碳粉,所述第二腔体用于容纳碳棒。
可选地,所述第二腔体的底部位置设置有第一端盖,所述第一端盖与所述壳体之间可拆卸连接以与所述壳体和所述隔板形成所述第二腔体。
可选地,所述第二腔体的顶端设置有一出气管,进入到所述第二腔体的气体由所述出气管与大气连通。
可选地,还包括碳棒,所述碳棒可拆卸的设置在所述第二腔体处,并在所述碳棒设置在所述第二腔体处时利用固定海绵或橡胶支撑环进行支撑固定。
可选地,所述第一腔体处还竖直设置有挡板,所述挡板将所述第一腔体间隔成并排设置的左腔体和右腔体,所述右腔体位于所述左腔体与所述第二腔体之间,所述左腔体与所述右腔体在所述隔板的底部处连通。
可选地,所述第一腔体的底部处由上至下还依次设置有第一过滤板、第二端盖和设置在所述第一过滤板和所述第二端盖之间的弹簧。
可选地,所述第一端盖和所述第二端盖一体成型。
可选地,所述第一腔体的顶部位置还设置有第二过滤板。
可选地,所述壳体的顶部在位于所述左腔体位置处还设置有吸附管和脱附管。
特别地,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车辆,包括上面所述的炭罐。
本实用新型的炭罐在壳体内部设计第二腔体来容纳碳棒,通过不同配置选装碳棒,在不调整已开模具情况下,可快速达到排放标准。由于该结构提前预留了碳棒的容纳空间,不需要在没有放置碳棒的炭罐中当根据需要增加碳棒时需要重现开发炭罐结构,从而缩短零部件开发周期,降低成本,更有利于架构平台化实施。
根据下文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的详细描述,本领域技术人员将会更加明了本实用新型的上述以及其他目的、优点和特征。
附图说明
后文将参照附图以示例性而非限制性的方式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标示了相同或类似的部件或部分。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理解,这些附图未必是按比例绘制的。附图中: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炭罐的示意性结构图。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炭罐中加入碳棒的示意性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炭罐100的示意性剖视图。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炭罐100,该炭罐100可以包括壳体30,该壳体30利用隔板40间隔成并排设置的第一腔体10和第二腔体20,并且第一腔体10和第二腔体20在隔板40的底部位置处进行流通,第一腔体10用于容纳碳粉,第二腔体20用于容纳碳棒70。
本实施例的炭罐100在壳体30内部设计第二腔体20来容纳碳棒70,通过不同配置选装碳棒70,在不调整已开模具情况下,可快速达到排放标准。由于该结构提前预留了碳棒70的容纳空间,不需要在没有放置碳棒70的炭罐100中当根据需要增加碳棒70时需要重现开发炭罐100结构,从而缩短零部件开发周期,降低成本,更有利于架构平台化实施。
作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具体的实施例,本实施例的第二腔体20的底部位置设置有第一端盖21,第一端盖21与壳体30之间可拆卸连接以与壳体30和隔板40形成第二腔体20。该端盖的设计可以使得该炭罐100的第二腔体20在不需要放置碳棒70时封堵第二腔体20,而在需要放置碳棒70时可以打开第一端盖21,将碳棒70放置于第二腔体20后再盖上第一端盖21。如此设计可以方便本炭罐100选择性的放置或者不放置碳棒70,适用于不同的车辆或不同的法规要求。
作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具体的实施例,第二腔体20的顶端设置有一出气管22,进入到第二腔体20的气体由出气管22与大气连通。第二腔体20主要是用于在第一腔体10中的碳粉吸附饱和后溢出的蒸气会进入第二腔体20处然后再从出气管22通向大气。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炭罐100中加入碳棒70的示意性剖视图。作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具体的实施例,本实施例的炭罐100还可以包括碳棒70,碳棒70可拆卸的设置在第二腔体20处,并在碳棒70设置在第二腔体20处时利用固定海绵23或橡胶支撑环24进行支撑固定。
具体地,一般情况下,若车辆排量大或者法规要求高,此时可以在第二腔体20处设置碳棒70,而碳棒70一般情况要比第二腔体20的尺寸略小,为避免碳棒70振动碰撞等情况,在设置碳棒70时可以利用固定海绵23或橡胶支撑环24进行支撑固定。
具体地,本实施例中,第二腔体20分为两个部分,可以设置两根大小不一的碳棒70。两个碳棒70上下设置,在连接处可以采用橡胶支撑环24进行固定,然后过盈压装在第二腔体20处。且下面的碳棒70处还可以利用固定海绵23进行固定。此时固定海绵23或橡胶支撑环24不仅有支撑的作用,还有密封的作用,放置气体从碳棒70和壳体30之间的间隙流过。
作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具体的实施例,第一腔体10处还竖直设置有挡板50,挡板50将第一腔体10间隔成并排设置的左腔体11和右腔体12,右腔体12位于左腔体11与第二腔体20之间,左腔体11与右腔体12在隔板40的底部处连通。第一腔体10的底部处由上至下还依次设置有第一过滤板13、第二端盖14和设置在第一过滤板13和第二端盖14之间的弹簧15。第一端盖21和第二端盖14一体成型,若第一端盖21和第二端盖14一体成型,则在该炭罐100成型时就已经将碳棒70植入第二腔体20内。当将碳棒70植入第二腔体20内后就可以将第一端盖21和第二端盖14与壳体30进行紧固。
第一腔体10的顶部位置还设置有第二过滤板60。壳体30的顶部在位于左腔体11位置处还设置有吸附管16和脱附管17。
本实施例的第一过滤板13和第二过滤板60是用来压住设置在第一腔体10内的碳粉。吸附管16和脱附管17则用来进气和出气。吸附饱和后的未被吸附的燃油蒸汽(HC)进入碳棒70罩上部区域,通过空气壳溢出。
作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具体的实施例,本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车辆,该车辆可以包括上面的炭罐100。
至此,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认识到,虽然本文已详尽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多个示例性实施例,但是,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仍可根据本实用新型公开的内容直接确定或推导出符合本实用新型原理的许多其他变型或修改。因此,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应被理解和认定为覆盖了所有这些其他变型或修改。

Claims (10)

1.一种炭罐,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
所述壳体利用隔板间隔成并排设置的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并且所述第一腔体和所述第二腔体在所述隔板的底部位置处进行流通,所述第一腔体用于容纳碳粉,所述第二腔体用于容纳碳棒。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炭罐,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腔体的底部位置设置有第一端盖,所述第一端盖与所述壳体之间可拆卸连接以与所述壳体和所述隔板形成所述第二腔体。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炭罐,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腔体的顶端设置有一出气管,进入到所述第二腔体的气体由所述出气管与大气连通。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炭罐,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碳棒,所述碳棒可拆卸的设置在所述第二腔体处,并在所述碳棒设置在所述第二腔体处时利用固定海绵或橡胶支撑环进行支撑固定。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炭罐,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腔体处还竖直设置有挡板,所述挡板将所述第一腔体间隔成并排设置的左腔体和右腔体,所述右腔体位于所述左腔体与所述第二腔体之间,所述左腔体与所述右腔体在所述隔板的底部处连通。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炭罐,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腔体的底部处由上至下还依次设置有第一过滤板、第二端盖和设置在所述第一过滤板和所述第二端盖之间的弹簧。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炭罐,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端盖和所述第二端盖一体成型。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炭罐,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腔体的顶部位置还设置有第二过滤板。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炭罐,其特征在于,
所述壳体的顶部在位于所述左腔体位置处还设置有吸附管和脱附管。
10.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炭罐。
CN202121525316.4U 2021-07-06 2021-07-06 一种炭罐及车辆 Active CN21571914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525316.4U CN215719143U (zh) 2021-07-06 2021-07-06 一种炭罐及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525316.4U CN215719143U (zh) 2021-07-06 2021-07-06 一种炭罐及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5719143U true CN215719143U (zh) 2022-02-01

Family

ID=8004742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1525316.4U Active CN215719143U (zh) 2021-07-06 2021-07-06 一种炭罐及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5719143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320314B2 (en) General-purpose engine fuel tank fuel vapor treatment system
CA2820400C (en)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with improved tank cleaning
US9353710B2 (en) Carbon heating element for evaporative emission canister
CN215672481U (zh) 一种炭罐及车辆
CN215719143U (zh) 一种炭罐及车辆
RU2602948C2 (ru) Бачок для топливных паров (варианты)
US11879417B2 (en) Vapor canister and evaporative emissions control system for a vehicle
CN109139304B (zh) 组合式炭罐
CN211106940U (zh) 一种环保型油箱空气滤清器
US10851746B2 (en) Controller of fuel system for vehicle
CN113027640A (zh) 燃料吸附装置及使用该燃料吸附装置的蒸发燃料处理设备
CN201334969Y (zh) 一种汽车滤油罐
CN209875330U (zh) 通用型碳罐结构
US20150075380A1 (en) Activated-carbon filter with storage volume for a fuel tank
CN213450628U (zh) 炭罐以及具有这样的炭罐的发动机系统和车辆
JPH0842405A (ja) 蒸発燃料処理装置
CN208518772U (zh) 碳罐
US20050229787A1 (en) Evaporative emissions canister partition
CN206439123U (zh) 炭罐
CN210087499U (zh) 一种碳罐及车辆
CN208518774U (zh) 一种具有外挂式泄漏检测泵的碳罐
CN210509430U (zh) 一种碳罐
CN217501827U (zh) 一种具有orvr功能的燃油系统
CN219281846U (zh) 一种适用于长纯电续航phev车型的紧凑型炭罐总成
EP1507081A1 (en) Evaporated fuel processing devic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40516

Address after: 310051 No. 1760, Jiangling Road, Hangzhou, Zhejiang, Binjiang District

Patentee after: ZHEJIANG GEELY HOLDING GROUP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after: China

Patentee after: Zhejiang liankong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310051 No. 1760, Jiangling Road, Hangzhou, Zhejiang, Binjiang District

Patentee before: ZHEJIANG GEELY HOLDING GROUP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before: China

Patentee before: GEELY AUTOMOBILE RESEARCH INSTITUTE (NINGBO) Co.,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