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675474U - 空调器 - Google Patents

空调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5675474U
CN215675474U CN202121713920.XU CN202121713920U CN215675474U CN 215675474 U CN215675474 U CN 215675474U CN 202121713920 U CN202121713920 U CN 202121713920U CN 215675474 U CN215675474 U CN 21567547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air outlet
light
outlet
cavit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1713920.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彭代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dea Group Co Ltd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idea Group Co Ltd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dea Group Co Ltd,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Midea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1713920.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5675474U/zh
Priority to EP21951526.9A priority patent/EP4361508A1/en
Priority to PCT/CN2021/117998 priority patent/WO2023004951A1/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567547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567547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ir Filters, Heat-Exchange Apparatuses, And Housings Of Air-Conditioning Uni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空调器,包括:机壳和空气处理装置。机壳内设有出风空腔,出风空腔的侧壁上形成有第一出风口,空气处理装置设于机壳内,空气处理装置具有空气进口和第一空气出口,由空气进口进入的空气经第一空气出口流入出风空腔,并通过第一出风口吹出,第一空气出口的外周侧设有发光部件,发光部件适于朝向出风空腔出光。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通过设置的空气处理装置,可以对室内空气质量进行改善,并且通过在第一空气出口的外周侧设置发光部件,可以方便用户更为直观地看到第一空气出口的位置,并且可以方便用户更为直观地获得空气处理装置的状态,提升空调器使用的便利性,满足用户的更高需求。

Description

空调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气处理设备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空调器。
背景技术
随着消费升级和对高品质生活质量的追求,相关技术中的空气处理设备,难以满足用户的更高需求。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空调器,可以方便用户更为直观地看到第一空气出口的位置,并且可以方便用户更为直观地获得空气处理装置的状态,提升空调器使用的便利性,满足用户的更高需求。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包括:机壳,所述机壳内设有出风空腔,所述出风空腔的侧壁上形成有第一出风口;空气处理装置,所述空气处理装置设于所述机壳内,所述空气处理装置具有空气进口和第一空气出口,由所述空气进口进入的空气经所述第一空气出口流入所述出风空腔,并通过所述第一出风口吹出,所述第一空气出口的外周侧设有发光部件,所述发光部件适于朝向所述出风空腔出光。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通过设置的空气处理装置,可以对室内空气质量进行改善,并且通过在第一空气出口的外周侧设置发光部件,在空气处理装置工作时,通过发光部件朝向出风空腔出光,可以方便用户更为直观地看到第一空气出口的位置,并且可以方便用户更为直观地获得空气处理装置的状态,提升空调器使用的便利性,满足用户的更高需求。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空气处理装置包括空气处理单元和出风箱体,所述出风箱体内限定出与所述空气处理单元的内腔连通的出风腔,所述出风箱体上形成有与所述出风腔连通的所述第一空气出口以及用于容纳所述发光部件的容纳腔,所述容纳腔的朝向所述出风空腔的一侧形成有透光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可选实施例,所述空调器包括:导风机构,所述导风机构沿所述第一空气出口的轴向可移动地设于所述机壳内,以打开和关闭所述第一空气出口,所述透光部在参考面的投影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所述导风机构在所述参考面的投影内,所述参考面垂直于所述第一空气出口的轴向。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可选实施例中,所述透光部在所述参考面的投影位于所述导风机构在所述参考面的投影内,在所述导风机构关闭所述第一空气出口时,所述导风机构与所述出风箱体之间限定出通光通道,所述通光通道的径向内端与所述透光部相对,所述通光通道的径向外端形成为出光口。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可选实施例,所述容纳腔、所述发光部件以及所述透光部均沿所述第一空气出口的周向延伸,所述透光部的径向宽度小于所述发光部件的径向宽度。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可选实施例,所述透光部呈环形且构成所述第一空气出口的周沿。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可选实施例,所述出风箱体包括箱体主体、出风件和固定支架,所述箱体主体的顶部形成有安装口,所述出风件设于所述安装口,所述出风件上形成有所述第一空气出口,所述固定支架设于所述出风件且位于所述第一空气出口的外周侧,所述固定支架与所述箱体主体相连,所述固定支架与所述出风件之间共同限定出所述容纳腔。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可选实施例中,所述出风件上形成有位于所述第一空气出口的外周侧的容纳槽,所述发光部件设于所述容纳槽内,所述容纳槽的朝向所述出风空腔的一侧敞开以形成敞开口,所述固定支架在所述第一空气出口的径向方向上遮盖所述敞开口的一部分,所述容纳槽的内壁与所述固定支架之间限定出所述容纳腔,所述敞开口未被遮盖的部分构成所述透光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可选实施例,所述发光部件的远离所述透光部的一侧形成有第一卡扣,所述容纳腔的壁上形成有与所述第一卡扣配合的第一卡孔。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可选实施例中,所述发光部件的远离所述透光部的一侧形成有定位凸起,所述容纳腔的壁上形成有与所述定位凸起配合的定位孔。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可选实施例,所述出风箱体的周向侧壁上形成有至少一个第二空气出口,所述机壳上形成有与所述第二空气出口相对且连通的第二出风口。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发光部件包括:灯座,所述灯座上形成有安装凹槽;发光件,所述发光件设于所述安装凹槽内;灯盖,所述灯盖盖设在所述灯座的敞开端,所述灯盖的至少一部分容纳在所述安装凹槽内。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可选实施例,所述灯盖与所述灯座之间通过密封胶密封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可选实施例,所述安装凹槽的内周壁上形成有第一限位面,所述灯盖抵接在所述第一限位面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可选实施例中,所述灯盖的邻近所述发光件的一侧形成有压紧凸起,所述压紧凸起抵接在所述发光件上。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可选实施例,所述发光部件还包括:导光罩,所述导光罩与所述灯座相连且罩设在所述灯盖上,所述导光罩和所述灯座中的一个上设有第二卡扣且另一个上设有与所述第二卡扣配合的第二卡孔。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可选实施例中,所述灯座和所述导光罩均呈环形,所述灯座的内周壁以及外周壁上均形成有第二卡扣,所述导光罩的内周壁以及外周壁上均形成有所述第二卡孔。
进一步地,所述灯座的内周壁上形成有第二限位面,所述灯座的外周壁上形成有第三限位面,所述导光罩的内周壁抵接在所述第二限位面上,所述导光罩的外周壁抵接在所述第三限位面上。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的主视图,其中导风机构打开第一空气出口;
图2是图1中的空调室内机的立体图,其中导风机构打开第一空气出口;
图3是图1中的空调室内机的另一角度的立体图,其中导风机构打开第一空气出口;
图4是图1中的空调室内机的爆炸图;
图5是图4中A处的放大图;
图6是图4中的空气处理装置的部分结构立体图,其中导风机构打开第一空气出口;
图7是图4中的空气处理装置的部分结构主视图,其中导风机构打开第一空气出口;
图8是图4中的空气处理装置的另一角度的部分结构立体图,其中导风机构关闭第一空气出口;
图9是图4中的空气处理装置的又一角度的部分结构立体图;
图10是图4中的空气处理装置的部分结构剖视图;
图11是图10中B处的放大图;
图12是图4中的空气处理装置的部分结构与导风机构的配合立体图,其中导风机构打开第一空气出口;
图13是图12中的空气处理装置的部分结构与导风机构的配合剖视图,其中导风机构打开第一空气出口;
图14是图12中的空气处理装置的部分结构与导风机构的爆炸图;
图15是图12中的空气处理装置的部分结构与导风机构的另一角度的爆炸图;
图16是图12中的空气处理装置的出风件与驱动部的分解图;
图17是图16中C处的放大图;
图18是图12中的空气处理装置的驱动组件的部分结构分解图;
图19是图12中的空气处理装置的导风机构的爆炸图;
图20是图12中的空气处理装置的导风机构主体的爆炸图;
图21是图1中的空调室内机的发光部件的主视图;
图22是图21中的发光部件的侧视图;
图23是图22中的D处的放大图;
图24是图21中的发光部件的爆炸图;
图25是图21中的发光部件的另一角度的爆炸图。
附图标记:
空调室内机100;
机壳10;前面板11;上面板111;下面板112;出风框部件12;后箱体部件13;顶盖14;底盘15;导风板16;开关门17;换热进风口101;换热出风口102;室内进风口103;出风空腔104;第一出风口105;第二出风口106;
空气处理装置20;
出风箱体2;出风腔201;箱体主体21;第二空气出口211;出风件22;出风部221;第一空气出口2211;容纳槽2212;第一卡孔2213;定位孔2214;出风格栅222;安装部223;容纳空间2231;导向件224;导向腔2241;导向槽2242;固定支架23;容纳腔231;透光部232;出光口233;
发光部件3;灯座31;安装凹槽310;第一限位面311;第二限位面312;第三限位面313;第一卡扣314;定位凸起315;第二卡扣316;出线部317;灯盖32;密封凹槽321;压紧凸起322;发光件33;导光罩34;第二卡孔341;
空气处理单元4;第一风机部件41;空气进口411;加湿部件42;净化部件43;净化件431;
引风罩5;
导风机构60;导风机构主体6a;第一导风件61;第一导风部611;第一气流通道610;限位凸起6111;第二固定孔6112;第三卡孔6113;第一移动部612;第三固定孔6121;第二导风件62;第二导风部621;第二气流通道620;第三卡扣6211;第二移动部622;第四固定孔6221;衬板6b;凸包61b;第一固定孔62b;限位孔63b;装饰盖6c;
驱动组件70;驱动机构71;驱动电机711;齿轮传动机构712;齿轮7121;驱动部72;齿条721;第五固定孔722;导向凸筋723;驱动盒73;第一腔体731;第二腔体732;避让开口733;第一盒体734;第二盒体735;
空气换热装置80;第二风机部件81;换热器部件82。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下面参考附图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
如图1-图8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包括:机壳10和空气处理装置20。
机壳10内可以设有出风空腔104,出风空腔104的侧壁上形成有与外界连通的第一出风口105,例如出风空腔104的前侧壁上形成有第一出风口105,机壳10的一部分构成出风空腔104的侧壁。其中,在空调器放置在室内空间进行工作时,外界是指室内空间。
空气处理装置20可以设于机壳10内,空气处理装置20可以包括空气处理单元4,空气处理装置20可以具有空气进口411以及第一空气出口2211,在空气处理装置20工作时,由空气进口411进入空气处理装置20内的空气可以经空气处理单元4处理,经过空气处理装置20之后经空气处理装置20的第一空气出口2211流入出风空腔104,流入出风空腔104内的气流通过第一出风口105吹出至室内,从而可以改善室内空气质量。
可选地,在空气处理装置20工作时,气流经空气进口411进入空气处理单元4,该气流可以经空气处理单元4进行加湿、净化等。若空气进口411与室内空气连通时,则空气处理单元4对室内空气进行处理后流入室内,改善室内空气质量;若空气进口411与室外空气连通时,则空气处理单元4对引入的室外空气进行处理后流入室内,在引入新风的同时,对新风进行处理,进一步地改善室内空气质量。
可选地,空调器还可以包括用于打开和关闭第一空气出口2211的导风机构60,导风机构60可以沿第一空气出口2211的轴向可移动地设于机壳10内。在导风机构60打开第一空气出口2211时,第一空气出口2211通过出风空腔104与第一出风口105连通;在导风机构60关闭第一空气出口2211时,第一空气出口2211与第一出风口105隔断。通过在机壳10内设置的可移动的导风机构60,通过导风机构60的移动,可以实现空气处理装置20的第一空气出口2211与第一出风口105的连通和隔断,从而可以通过控制导风机构60的移动,实现对第一出风口105的出风控制。
其中,第一空气出口2211的外周侧可以设置有发光部件3,发光部件3可以沿第一空气出口2211的周向延伸,例如发光部件3可以呈弧形或环形。发光部件3可以邻近第一空气出口2211设置。在发光部件3发光时,可以从外部看到第一空气出口2211的边界位置,方便用户更为直观地看到第一空气出口2211的位置。在发光部件3工作时,发光部件3适于朝向出风空腔104出光,用户可以从第一出风口105看到发光部件3朝向出风空腔104内发射的光线,通过看到出风空腔104内的光线,可以方便用户更为直观地获得空气处理装置20的状态,提升空调器使用的便利性,满足用户的更高需求。
例如,在空气处理装置20工作时,可以控制发光部件3开启,发光部件3发出的光线朝向出风空腔104内出光,这样用户可以通过第一出风口105看到出风空腔104内的光线,从而可以更为方便且直观地获得空气处理装置20当前处在工作状态。在空气处理装置20不工作时,可以控制发光部件3的停止工作,这样出风空腔104内不再有发光部件3朝向出风空腔104发射的光线,用户也同样可以方便且直观地获得空气处理装置20当前处在不工作状态。通过根据空气处理装置20是否工作控制发光部件3是否开启,可以使得用户快速且直观地了解空气处理装置20当前是否处在工作状态。
进一步地,在空气处理装置20处在工作状态时,还可以通过发光部件3的发光颜色了解室内空气质量。例如,空调器可以包括用于检测室内空气质量的空气质量检测装置,空气质量检测装置可以检测室内的二氧化碳含量、甲醛含量、PM2.5含量等,空气质量检测装置可以与发光部件3之间通讯,发光部件3可以根据空气质量检测装置的检测结果调节发光颜色,在室内空气质量不同时,发光部件3可以发出不同颜色的光。例如,空气质量检测装置检测的室内空气质量结果可以分为差、中和良,在室内空气质量结果为差时,发光部件3的发出红色的光;在室内空气质量结果为中时,发光部件3的发出黄色的光;在室内空气质量结果为差时,发光部件3的发出绿色的光。由此,用户可以从发光部件3的发光颜色,快速且直观地了解当前室内空气质量,使得空调器的使用更为便利,提升用户的体验,满足用户的更高需求。
本实用新型的空调器可以包括空气换热装置80,空气处理装置20可以位于空气换热装置80的一侧,例如空气处理装置20位于空气换热装置80的上侧或下侧,空气换热装置80可以与空气换热,从而调节室内环境温度。
可选地,空调器可以为分体式空调器,例如空调器可以为分体落地式空调器或者分体壁挂式空调器;空调器也可以为一体式空调器。在空调器为分体式空调器时,空调器包括空调室内机100和空调室外机,其中空调室内机100包括上述的空气处理装置20和空气换热装置80。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通过设置的空气处理装置20,可以对室内空气质量进行改善,并且通过在第一空气出口2211的外周侧设置发光部件3,在空气处理装置20工作时,通过发光部件3朝向出风空腔104出光,可以方便用户更为直观地看到第一空气出口2211的位置,并且可以方便用户更为直观地获得空气处理装置20的状态,提升空调器使用的便利性,满足用户的更高需求。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参照图4-图11,空气处理装置20可以包括空气处理单元4以及设于空气处理单元4的出风箱体2,出风箱体2可以设在空气处理单元4的上方,出风箱体2内可以限定出出风腔201,该出风腔201与空气处理单元4的内腔连通,出风箱体2上可以形成有第一空气出口2211,第一空气出口2211与出风腔201连通。在空气处理装置20工作时,第一空气出口2211可以通过出风空腔104与第一出风口105连通,从空气进口411进入空气处理单元4的内腔的空气经空气处理单元4处理之后流入出风箱体2的出风腔201内,而后经第一空气出口2211流入机壳10内的出风空腔104内,最后经机壳10上的第一出风口105吹出至室内,从而可以改善室内空气质量。通过设置的出风箱体2,可以将空气处理单元4处理后的空气引导至出风空腔104内。
其中,出风箱体2上还形成有用于容纳发光部件3的容纳腔231,发光部件3安装容纳在容纳腔231内,容纳腔231的朝向出风空腔104的一侧形成有透光部232。发光部件3发出的光线可以通过透光部232发射至出风空腔104内。通过将发光部件3安装容纳在出风箱体2上形成的容纳腔231内,方便发光部件3的安装固定,也可以使得结构紧凑,并且也可以减少第一空气出口2211吹出的空气对于发光部件3的影响。例如,在第一空气出口2211吹出的空气为加湿后的空气时,可以减少第一空气出口2211吹出的空气与发光部件3接触而影响发光部件3的使用寿命和可靠性。
可选地,上述透光部232可以为透光孔,透光部232也可以为透明的实体结构。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可选实施例,参照图1-图11,空调器可以包括导风机构60,导风机构60可以沿第一空气出口2211的轴向可移动地设于机壳10内,例如第一空气出口2211的轴向沿上下方向延伸,导风机构60可以沿上下方向可移动地设于机壳10内,通过导风机构60的移动,实现打开和关闭第一空气出口2211,从而可以方便地控制第一空气出口2211与第一出风口105的连通与隔断,从而可以方便控制第一出风口105的出风。其中,透光部232在参考面的投影的至少一部分可以位于导风机构60在参考面的投影内,参考面垂直于第一空气出口2211的轴向,例如在第一空气出口2211的轴向为竖直方向时,上述参考面可以平行于平行面。这样在导风机构60关闭第一空气出口2211时,导风机构60可以遮盖透光部232的至少一部分,从而可以改变发光部件3通过透光部232朝向出风空腔104内发射的光线量。
例如,在导风机构60打开第一空气出口2211时,导风机构60与透光部232间隔开且不会遮盖透光部232,发光部件3发出的光线经过整个透光部232射出至出风空腔104内,此时从外部可以看到出风空腔104内的光线量较多,亮度较大;在导风机构60关闭第一空气出口2211时,导风机构60遮盖在透光部232的至少一部分上,在透光部232的部分被导风机构60遮盖时,发光部件3发出的光线从透光部232的未被遮盖的部分发射至出风空腔104内,在透光部232完全被导风机构60遮盖时,发光部件3发出的光线经过透光部232后,可以从发光部件3与出风箱体2之间的间隙射出至出风空腔104内。相对于导风机构60打开第一空气出口2211而言,导风机构60关闭第一空气出口2211时,在发光部件3发光量相同的情况下,发光部件3射出至出风空腔104内的光线量显著减少。这样用户通过观察出风空腔104内的光线量或光亮程度,可以方便且更为直观地了解导风机构60是否打开第一空气出口2211,第一出风口105是否正常出风。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可选实施例,参照图6-图8,出风箱体2的周向侧壁上形成有至少一个第二空气出口211,例如出风箱体2的周向侧壁上形成有两个第二空气出口211,两个第二空气出口211可以位于出风箱体2的相对两侧。机壳10上形成有与第二空气出口211相对且连通的第二出风口106,第二出风口106的数量可以与第二空气出口211的数量相同且分别一一对应,流入出风箱体2内的气流中的至少一部分可以从第二空气出口211排出并经过第二出风口106吹出至室内。从空气进口411进入空气处理单元4的内腔的空气经空气处理单元4处理之后,流入出风箱体2的出风腔201内可以从第一空气出口2211和第二空气出口211中的至少一个排出,从而可以丰富空气处理装置20的出风效果,增大空气处理装置20的出风量,提高空气处理装置20调节室内空气质量的效率。
可选地,第二空气出口211处可以设置格栅。
可选地,第二出风口106处可以设置用于打开和关闭第二出风口106的导风板16,导风板16可转动地设于第二出风口106。导风板16可以一个,导风板16也可以为多个。在导风板16为一个时,通过一个导风板16的转动,实现第二出风口106的打开和关闭;在导风板16为多个时,通过多个导风板16的转动,实现第二出风口106的打开和关闭。通过在第二出风口106设置的可转动的导风板16,可以方便地控制第二出风口106的打开和关闭,从而可以方便地控制第二出风口106的出风。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多个”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
可选地,导风板16与导风机构60的控制可以是相互独立的,从而可以使得第一出风口105以及第二出风口106的出风控制可以是相互独立的,从而可以进一步地丰富空气处理装置20的出风的多样化。
例如,在导风机构60打开第一空气出口2211且导风板16关闭第二空气出口211时,从空气进口411进入空气处理单元4的内腔的气流,经空气处理单元4处理之后流入出风箱体2内的出风腔201内,而后经第一空气出口2211流入出风空腔104内,最后经第一出风口105吹出至室内。在导风机构60关闭第一空气出口2211且导风板16打开第二空气出口211时,从空气进口411进入空气处理单元4的内腔的气流,经空气处理单元4处理之后流入出风箱体2内的出风腔201内,而后依次经第二空气出口211、第二出风口106吹出至室内。在导风机构60打开第一空气出口2211且导风板16打开第二空气出口211时,从空气进口411进入空气处理单元4的内腔的气流,经空气处理单元4处理之后流入出风箱体2内的出风腔201内。流入出风腔201内的气流,其中一部分经第一空气出口2211流入出风空腔104内,最后经第一出风口105吹出至室内;另一部分依次经第二空气出口211、第二出风口106吹出至室内,从而可以增大出风量,提高空气处理装置20的空气质量调节效率。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可选实施例中,参照图5、图9-图12,透光部232在参考面的投影可以位于导风机构60在参考面的投影内,在导风机构60关闭第一空气出口2211时,导风机构60完全遮盖透光部232,并且导风机构60与出风箱体2之间可以限定出通光通道,通光通道的径向内端可以与透光部232相对,通光通道的径向外端可以形成为出光口233。在导风机构60关闭第一空气出口2211时,发光部件3发出的光线经透光部232进入通光通道内,然后沿着通光通道的径向传播,最后从通光通道的出光口233射出至出风空腔104内。
这样在空气处理装置20工作时,导风机构60关闭第一空气出口2211时,导风机构60虽然完全遮盖透光部232,但是发光部件3发出的光线可以经过通光通道传播至出风空腔104内,用户依然可以从出风空腔104内看见发光部件3发出的光线,从而可以使得用户直接获得空气处理装置20当前处在工作状态的信息。并且,由于相对于导风机构60打开第一空气出口2211,导风机构60关闭第一空气出口2211时,发光部件3发射至出风空腔104内的光线量显著减少,从而使得用户不仅可以获得空气处理装置20当前处在工作状态的信息,并且用户可以获得当前第一出风口105被导风机构60关闭,第一出风口105停止出风的信息。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可选实施例,参照图5、图9-图12,容纳腔231沿第一空气出口2211的周向延伸,发光部件3的形状可以与容纳腔231的形状相适配,发光部件3沿第一空气出口2211的周向延伸,透光部232也可以沿第一空气出口2211的周向延伸,透光部232的周向延伸长度可以与发光部件3的周向延伸长度基本一致,从而使得发光部件3不同位置部分发出的光线可以直接通过透光部232的相对部分发射至出风空腔104内。其中,透光部232的径向宽度可以小于发光部件3的径向宽度。这样,使得发光部件3的发出的光线经过较窄的透光部232发射至出风空腔104内,可以使得透光部232的出光较为集中且亮度较高,使得用户可以更为方便地直观看到第一空气出口2211的边界位置,且该设置也使得发光部件3呈现细长条形的发光效果,外观更为美观。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可选实施例,参照图5、图9-图12,透光部232可以邻近第一空气出口2211的外周沿设置,从而使得透光部232可以更好地指示出第一空气出口2211的位置。例如,透光部232可以呈环形,环形的透光部232可以构成第一空气出口2211的周沿。从而,在发光部件3工作时,通过看到出风空腔104内呈现的环形光圈,便可以方便且更为直观地获得第一空气出口2211的整个外周沿位置,且外观上更为美观。
可选地,发光部件3可以呈沿第一空气出口2211的周向延伸的环形,容纳腔231可以呈沿第一空气出口2211的周向延伸的环形,发光部件3沿容纳腔231的周向安装至容纳腔231内,透光部232也可以为沿第一空气出口2211的周向延伸的环形,环形的透光部232可以构成第一空气出口2211的周沿。从而,使得沿着透光部232的周向使得透光部232各个部分光线较为均匀,也使得出风空腔104内呈现的环形光圈,便可以方便且更为直观地获得第一空气出口2211的整个外周沿位置,且外观上更为美观。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可选实施例,参照图5-图12,出风箱体2可以包括箱体主体21、固定支架23和出风件22,箱体主体21的顶部可以形成有安装口,出风件22可以设于安装口,出风件22上可以形成有第一空气出口2211,固定支架23设于出风件22,且固定支架23位于第一空气出口2211的外周侧,固定支架23可以呈环形,环形的固定支架23可以环绕出风件22设置。固定支架23与箱体主体21相连,通过设置的固定支架23,方便出风件22与箱体主体21连接。其中,固定支架23与出风件22之间可以共同限定出容纳腔231,通过固定支架23与出风件22之间共同限定出容纳腔231,方便容纳腔231的形成,并且方便发光部件3的安装。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可选实施例中,参照图5-图12,出风件22上可以形成有位于第一空气出口2211的外周侧的容纳槽2212,发光部件3设于容纳槽2212内,容纳槽2212可以沿第一空气出口2211的周向延伸,例如容纳槽2212可以呈沿第一空气出口2211的周向延伸的环形。容纳槽2212的朝向出风空腔104的一侧敞开以形成敞开口,固定支架23在第一空气出口2211的径向方向上可以遮盖敞开口的一部分,容纳槽2212的内壁与固定支架23之间可以限定出容纳腔231,敞开口未被遮盖的部分可以构成透光部232。该设置可以方便地安装发光部件3,例如可以在固定支架23安装至出风件22上之前,将发光部件3安装至容纳槽2212内。通过使得容纳槽2212的敞开口未被固定支架23遮盖的部分构成透光部232,可以方便透光部232的形成,此时透光部232形成为透光孔,可以使得透光部232在第一空气出口2211的径向方向上的宽度小于容纳槽2212的敞开口在第一空气出口2211的径向方向上的宽度,使得发光部件3通过透光部232出光更为集中,实现窄缝出光,更方便用户直观看到且外观美感更好。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可选实施例,参照图9、图10、图21-图24,发光部件3上可以形成有第一卡扣314,第一卡扣314可以形成在发光部件3的远离透光部232的一侧,容纳腔231的壁上可以形成有与第一卡扣314配合的第一卡孔2213。例如,在出风箱体2的出风件22上形成有位于第一空气出口2211的外周侧的容纳槽2212,发光部件3设于容纳槽2212内时,容纳槽2212的内壁上可以形成有第一卡孔2213。在将发光部件3安装至容纳腔231或容纳槽2212内时,通过将发光部件3上的第一卡扣314卡入第一卡孔2213内,可以方便地实现发光部件3的安装固定,且方便将发光部件3从容纳腔231内拆下,方便发光部件3的更换和维护等。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可选实施例中,参照图9、图10、图21-图24,发光部件3上还形成有定位凸起315,定位凸起315形成在发光部件3的远离透光部232的一侧,容纳腔231的壁上形成有与定位凸起315配合的定位孔2214。在将发光部件3安装至容纳腔231或容纳槽2212内时,可以通过发光部件3上的定位凸起315插入至定位孔2214内,使得发光部件3初步定位在容纳腔231内,说明此时发光部件3安装位置是准确的,并且使得第一卡扣314卡入第一卡孔2213内,从而可以将发光部件3准确且可靠地安装固定在容纳腔231内。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参照图21-图24,发光部件3可以包括:灯座31、发光件33和灯盖32。灯座31上可以形成有安装凹槽310,发光件33可以设于安装凹槽310内,灯座31为不透光的。发光件33可以为发光带,通过将发光件33安装至灯座31内的安装凹槽310内,方便对发光件33安装定位。灯盖32为透明的,灯盖32盖设在灯座31的敞开端,灯盖32的至少一部分容纳在安装凹槽310内,例如可以是灯盖32的一部分容纳在安装凹槽310内,也可以是整个灯盖32均容纳在安装凹槽310内。在发光件33发光时,发光件33发出的光线通过灯盖32射出。通过将发光件33设置在灯座31和灯盖32限定的空间内,不仅方便发光件33的安装固定,也可以起到对发光件33的保护作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可选实施例,参照图21-图24,灯盖32与灯座31之间可以通过密封胶密封连接。从而可以进一步地提高灯盖32与灯座31之间连接的密封性,可以更好地防止外部的水汽等进入至安装凹槽310内而影响发光件33。
例如,灯盖32的外周壁上可以形成有用于容纳密封胶的密封凹槽321,密封胶容纳在密封凹槽321内,方便了密封胶的设置,同时也可以保证灯盖32与灯座31之间连接的密封性。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可选实施例,参照图21-图24,安装凹槽310的内周壁上可以形成有第一限位面311,灯盖32可以抵接在第一限位面311上。通过在安装凹槽310的内周壁上形成第一限位面311且使得灯盖32抵接在第一限位面311上,方便灯盖32安装至安装凹槽310内,在将灯盖32与灯座31安装时,通过使得灯盖32的至少一部分伸入至灯座31的安装凹槽310内,在灯盖32与安装凹槽310内的第一限位面311抵接时,灯盖32无法继续向安装凹槽310内移动,说明灯盖32安装到位。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可选实施例中,参照图21-图24,灯盖32上形成有压紧凸起322,压紧凸起322形成在灯盖32的邻近发光件33的一侧,在将灯盖32与灯座31安装时,灯盖32上的压紧凸起322可以抵接在发光件33上。从而通过灯盖32上的压紧凸起322经发光件33压紧在灯座31的安装凹槽310内,可以防止发光件33在安装凹槽310内移动或晃动,从而使得发光件33更稳定地安装固定在灯座31的安装凹槽310内。
可选地,灯盖32上可以形成有多个压紧凸起322,多个压紧凸起322可以沿灯盖32的延伸方向间隔排布,灯盖32与发光件33的延伸方向一致。通过设置的多个压紧凸起322,可以使得发光件33得到均匀稳定地压紧作用,从而使得发出光件更为稳定地安装在灯座31内的安装凹槽310内。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可选实施例,参照图21-图24,发光部件3还可以包括:导光罩34,导光罩34可以与灯座31相连且导光罩34可以罩设在灯盖32上,发光件33发出的光线通过灯盖32之后经过导光罩34的均匀导光作用,使得发光件33的发光更为均匀。其中,导光罩34和灯座31中的一个上设有第二卡扣316且另一个上设有与第二卡扣316配合的第二卡孔341。例如,导光罩34上形成有第二卡扣316,灯座31上形成有第二卡孔341;或者,导光罩34上形成有第二卡孔341,灯座31上形成有第二卡扣316。在将导光罩34安装至灯座31上时,通过第二卡扣316卡入第二卡孔341内,可以方便地将导光罩34安装至灯座31上,并且方便导光罩34的拆装以及导光罩34的更换、维护等。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可选实施例中,参照图21-图24,灯座31呈环形,灯盖32呈环形,导光罩34均环形,发光件33可以呈开环形。灯座31的内周壁上可以形成有多个第二卡扣316,设在灯座31的内周壁上的多个第二卡扣316可以沿灯座31的周向间隔排布,并且灯座31的外周壁上形成有第二卡扣316,灯座31的外周壁上可以形成有多个第二卡扣316,设在灯座31的外周壁上的多个第二卡扣316可以沿灯座31的周向间隔排布。导光罩34的内周壁上形成有第二卡孔341,导光罩34的内周壁上可以形成有多个第二卡孔341,设在导光罩34的内周壁上的多个第二卡孔341可以沿导光罩34的周向间隔排布,并且导光罩34的外周壁上形成有第二卡孔341,导光罩34的外周壁上可以形成有多个第二卡孔341,设在导光罩34的外周壁上的多个第二卡孔341可以沿导光罩34的周向间隔排布。
在将导光罩34安装至灯座31时,位于灯座31的内周壁上的第二卡扣316卡入位于导光罩34的内周壁上的第二卡孔341,位于灯座31的外周壁上的第二卡扣316卡入位于导光罩34的外周壁上的第二卡孔341,从而可以方便地实现导光罩34与灯座31的连接。
进一步地,参照图21-图24,灯座31的内周壁上可以形成有第二限位面312,第二限位面312可以沿灯座31的周向延伸;灯座31的外周壁上形成有第三限位面313,第三限位面313可以沿灯座31的周向延伸。在将导光罩34与灯座31装配连接时,导光罩34的内周壁抵接在第二限位面312上,导光罩34的外周壁抵接在第三限位面313上,说明导光罩34安装到位,并且使得第二卡扣316均卡入第二卡孔341内,从而可以进一步地方便导光罩34与灯座31的装配连接。
下面参照图1-图25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器。
在本实施例中,空调器为分体落地式空调器,空调器包括空调室内机100和空调室外机,其中空调室内机100包括机壳10、空气处理装置20、空气换热装置80、导风机构60以及用于驱动导风机构60移动的驱动组件70。
其中,机壳10内限定出上下隔开的第一安装腔和第二安装腔,第一安装腔位于第二安装腔的上方。机壳10内还限定出出风空腔104,出风空腔104位于第一安装腔和第二安装腔之间,出风空腔104可以大致位于机壳10的高度方向的中部,出风空腔104与第一安装腔隔断且出风空腔104与第二安装腔连通。其中空气换热装置80容纳在第一安装腔内,空气处理装置20容纳在第二安装腔内。机壳10包括前面板11、出风框部件12、后箱体部件13、顶盖14和底盘15,其中出风框部件12与后箱体部件13前后相连,前面板11连接在出风框部件12的前侧,后箱体部件13与第一安装腔对应部分形成有换热进风口101,换热进风口101与室内连通。
空气处理装置20内限定出风道,空气处理装置20具有三个空气进口411,三个空气进口411均与空气处理装置20内的风道连通,其中一个空气进口411与室外空气连通,另外两个空气进口411与室内空气连通。与室外空气连通的空气进口411经后箱体部件13伸出至机壳10外并与室外空气连通,后箱体部件13上形成有两个与另外两个空气进口411(该两个空气进口411与室内空气连通)对应的室内进风口103。
前面板11包括上下间隔设置的上面板111和下面板112,上面板111和下面板112之间限定出第一出风口105,第一出风口105相当于形成在出风空腔104的前侧壁上,可以看作是出风空腔104的前侧壁敞开以形成第一出风口105,第一出风口105大致位于机壳10的高度方向的中部,第一出风口105与出风空腔104相对且连通。出风框部件12的左右两侧分别形成有第二出风口106。其中,第二出风口106处设有用于打开和关闭第二出风口106的导风板16。顶盖14连接在后箱体部件13和出风框部件12的顶部,底盘15连接在后箱体部件13和出风框部件12的底部。
空气换热装置80包括换热器部件82和第二风机部件81,换热器部件82设置在第二风机部件81的后侧,第二风机部件81可以包括两个左右间隔设置的贯流风轮,两个贯流风轮分别与两个换热出风口102对应。在空气换热装置80工作时,第二风机部件81驱动室内空气从换热进风口101进入第一安装腔内,与换热器部件82换热后从换热出风口102吹出至室内,从而可以调节室内环境温度,实现制冷\制热。其中,每个换热出风口102处设有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开关门17,每个开关门17可以向下延伸至邻近机壳10的底部,开关门17可以沿机壳10的周向可移动地设于出风框部件12上,通过开关门17的移动,可以打开和关闭对应的换热出风口102。
空气处理装置20包括空气处理单元4、出风箱体2、引风罩5、发光部件3,引风罩5设置在出风箱体2的顶部。空气处理单元4包括第一风机部件41、加湿部件42和净化部件43,第一风机部件41具有上述的三个空气进口411。其中,净化部件43设在第一风机部件41的出风侧且净化部件43位于第一风机部件41的上方,加湿部件42设于出风箱体2内,第一风机部件41、净化部件43和出风箱体2由下至上依次排布。加湿部件42与出风箱体2的内壁之间限定出出风腔201,其中第一空气出口2211和第二空气出口211均与该出风腔201连通。加湿部件42的加湿膜位于出风腔201内,加湿部件42的加湿膜分别邻近两个第二空气出口211且与两个第二空气出口211相对设置,净化部件43的净化腔与出风腔201连通。通过将第一风机部件41、净化部件43和出风箱体2在由下至上的方向上依次排布,使得空气处理装置20的结构排布合理、紧凑,并且使得从空气进口411进入第一风机部件41的气流依次向上流经净化部件43净化后流入出风箱体2的出风腔201内,使得空气的流动路径较短且流动更为顺畅。
第一风机部件41包括:蜗壳和离心风轮,蜗壳与空气进口411连通,离心风轮设在蜗壳内,蜗壳与净化部件43的净化腔连通,净化腔与出风箱体2的出风腔201连通。引风罩5设在出风箱体2的顶部且位于机壳10内,出风箱体2的顶部、引风罩5以及机壳10共同限定出风空腔104。
净化部件43包括多层沿气流的流动方向叠置的净化件431,例如多层叠置的净化件431可以沿上下方向排布,每层净化件431可抽拉地设于净化腔内。由此,通过将净化部件43包括多层沿气流的流动方向叠置的净化件431,可以提高净化效果,并且使得每层净化件431可抽拉地设于净化腔内,方便了每层净化件431的更换。例如,每层净化件431可前后抽拉地设于净化腔内,可以使得下面板112打开空气处理装置20的前侧空间,通过抽拉净化件431,可以方便更换净化件431。
出风箱体2包括箱体主体21、固定支架23和出风件22,箱体主体21的顶部可以形成有安装口,出风件22可以设于安装口,出风件22上可以形成有与出风腔201连通的第一空气出口2211。固定支架23设于出风件22,且固定支架23位于第一空气出口2211的外周侧,固定支架23呈环形,环形的固定支架23可以环绕出风件22设置。固定支架23与箱体主体21相连,通过设置的固定支架23,方便出风件22与箱体主体21连接。出风箱体2的出风件22与加湿部件42在箱体主体21的前后方向上排布,例如加湿部件42位于箱体主体21的前部,出风件22位于箱体主体21的后部。
出风件22可以包括:出风部221和安装部223,出风部221可以设于安装口,出风部221上可以形成第一空气出口2211,出风部221可以包括位于第一空气出口2211处的出风格栅222,安装部223可以连接在出风部221的下方,例如安装部223可以与出风格栅222底部连接。安装部223内可以限定出后侧敞开的容纳空间2231,容纳空间2231内设有导向件224,导向件224与出风件22可以是可拆卸地连接,例如导向件224可以通过紧固件固定在安装部223上。导向件224内限定出后侧敞开的导向腔2241,导向腔2241的左右两个侧壁上且邻近导向腔2241的后侧敞开的位置分别形成有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导向槽2242。在将出风件22安装至箱体主体21时,固定支架23连接套设在出风部221的外周沿位置,且固定支架23与箱体主体21上端相连,出风件22位于箱体主体21内,出风件22与箱体主体21以及加湿部件42共同限定出上述的出风腔201。箱体主体21的左右两侧壁上可以形成有两个第二空气出口211,两个第二空气出口211均与出风腔201连通,两个第二空气出口211与第二出风口106相对且连通。
其中,蜗壳的内腔、净化部件43的净化腔以及出风箱体2内的出风腔201均构成空气处理装置20内的风道的一部分。
导风机构60沿上下方向可移动地设于机壳10内,以打开和关闭第一空气出口2211。具体地,导风机构60向上移动至第一设定位置时,导风机构60打开第一空气出口2211,此时导风机构60的部分可以容纳在出风空腔104内;在导风机构60向下移动至第二设定位置时,导风机构60关闭第一空气出口2211。
导风机构60包括:导风机构主体6a、衬板6b和装饰盖6c,衬板6b设置在导风机构主体6a和装饰盖6c之间,具体地,衬板6b设置在导风机构主体6a的顶部,装饰盖6c盖设在衬板6b的上表面。衬板6b与导风机构主体6a可拆卸地连接,装饰盖6c通过粘胶层与衬板6b相连。衬板6b的中部以及邻近外周沿的部分均朝向上凸起以形成凸包61b,粘接层设在凸包61b上,方便衬板6b与装饰盖6c连接。
导风机构主体6a包括沿前后方向可拆卸连接的第一导风件61和第二导风件62,其中第一导风件61连接在第二导风件62的前侧。第一导风件61包括第一导风部611以及连接在第一导风部611下方的第一移动部612,第一导风件61为一体成型件;第二导风件62包括第二导风部621以及连接在第二导风部621下方的第二移动部622,第二导风件62为一体成型。第一导风部611和第二导风部621之间的对接线围绕第一导风部611设置,第一导风部611和第二导风部621之间的对接线的长度大于第一导风部611的周长的一半,第一导风部611和第二导风部621之间的对接线在由前至后的方向上向朝向下倾斜延伸,第一移动部612和第二移动部622之间的对接线沿上下方向延伸。
衬板6b上形成有限位孔63b和第一固定孔62b,限位孔63b为两个且邻近衬板6b的后侧设置,第一固定孔62b为四个且分别邻近衬板6b的四个角部设置,限位孔63b和第一固定孔62b均形成在衬板6b的未形成有凸包61b的部分。导风机构主体6a上形成有与第一固定孔62b对应的第二固定孔6112以及与限位孔63b配合的限位凸起6111,限位凸起6111形成在第一导风部611上,限位凸起6111为四个,其中两个限位凸起6111邻近第一导风部611的后侧且该两个限位凸起6111为沿左右方向间隔设置,另外两个限位凸起6111邻近第一导风部611的前侧且该两个限位凸起6111为沿左右方向间隔设置。第二固定孔6112为四个,其中两个第二固定孔6112形成在第一导风部611上且邻近第一导风部611的前侧角部,另外两个第二固定孔6112形成在第二导风部621上且邻近第二导风部621的后侧角部。
在将衬板6b与导风机构主体6a连接时,可以使得衬板6b上的第一固定孔62b和导风机构主体6a上的第二固定孔6112对应,同时使得导风机构主体6a上的限位凸起6111插入至衬板6b上的限位孔63b内,这样可以对衬板6b和导风机构主体6a之间的装配进行初步定位,而后通过第一紧固件例如螺钉穿设于第一固定孔62b和第二固定孔6112,从而可以将衬板6b与导风机构主体6a可靠地连接。
第一导风部611内形成有第一气流通道610,第一气流通道610的前后两端均敞开;第二导风部621内形成有第二气流通道620,第二气流通道620的前后两端均敞开。第一导风部611上形成有邻近第一导风部611的四个角部分布的四个第三卡孔6113,第二导风部621上形成有邻近第二导风部621的四个角部分布的四个第三卡扣6211。
其中,在导风机构60打开第一空气出口2211时,装饰盖6c、第一导风部611、第二导风部621导以及第一移动部612的一部分、第二移动部622的一部分位于出风空腔104内。第一导风件61和第二导风件62沿前后方向对接,第一气流通道610的后侧与第二气流通道620的前侧对接且连通,这样在第一导风件61和第二导风件62连接装配成导风机构主体6a时,第一导风件61内的第一气流通道610和第二导风件62内的第二气流通道620连通且共同构成总的气流通道,该总的气流通道沿前后方向贯穿导风机构主体6a。这样从空气处理装置20的第一空气出口2211进入出风空腔104内的气流,一部分可以通过导风机构60与出风空腔104的内壁之间的空间流向第一出风口105,另一部分可以通过导风机构60上的气流通道流向(依次流经第二气流通道620、第一气流通道610)第一出风口105,这样可以减少流入出风空腔104内的气流流向第一出风口105的阻力,使得出风更为顺畅,且使得第一出风口105的整体出风较为均匀。
驱动组件70包括:驱动机构71和驱动部72,驱动部72包括齿条721且设在第二移动部622的远离第一移动部612的一侧,驱动部72的左右两侧分别设有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导向凸筋723。第一移动部612上形成有上下间隔设置的两个第三固定孔6121、第二移动部622上形成有上下间隔设置的两个第四固定孔6221,驱动部72上形成有上下间隔设置的两个第五固定孔722,第二紧固件穿设于第五固定孔722、第四固定孔6221和第三固定孔6121。在将第一导风件61、第二导风件62以及驱动部72进行装配时,通过第三卡扣6211卡入第三卡孔6113内,使得第一导风件61的第一导风部611与第二导风件62的第二导风部621连接,从而使得第一导风部611内的第一气流通道610和第二导风部621内的第二气流通道620对接并构成一个沿前后方向延伸的气流通道,该气流通道的前后两侧均敞开。通过第二紧固件穿设于驱动部72上的第五固定孔722、第二移动部622上的第四固定孔6221以及第一移动部612上的第三固定孔6121,从而可以将驱动部72安装至第二移动部622上,同时也将第一移动部612与第二移动部622连接,减少了装配工序,提高装配效率。
其中,驱动机构71包括齿轮传动机构712和驱动电机711,齿轮传动机构712包括三个依次啮合的齿轮7121,位于齿轮传动机构712始端的齿轮7121与驱动电机711相连,位于齿轮传动机构712末端的齿轮7121与齿条721啮合。驱动组件70还包括:驱动盒73,驱动机构71设于驱动盒73内,齿轮传动机构712和驱动电机711均设在驱动盒73内,驱动盒73上形成有避让开口733,位于齿轮传动机构712末端的齿轮7121的部分通过避让开口733伸出至驱动盒73外,并与齿条721啮合。驱动盒73内限定出第一腔体731和第二腔体732,驱动电机711以及位于齿轮传动机构712始端的齿轮7121均设在第一腔体731,齿轮传动机构712中的其余两个齿轮7121均设于第二腔体732,其中避让开口733形成在第二腔体732的侧壁上,第一腔体731位于风道外。
其中,驱动盒73的限定出第一腔体731的部分可以位于出风箱体2的外侧,这样可以使得驱动电机711位于出风腔201外,即可以使得驱动电机711位于空气处理装置20的风道外,避免空气处理装置20内气流对于驱动电机711的影响,例如可以避免空气处理装置20内的加湿气流对于驱动电机711的影响。驱动盒73的限定出第二腔体732的部分位于出风腔201内,这样可以使得结构紧凑,并且驱动机构71的另外两个齿轮7121虽然位于出风腔201内,但是由于驱动机构71的另外两个齿轮7121安装在驱动盒73的第二腔体732,可以较好地避免出风腔201内的气流对于齿轮7121啮合的影响。
进一步地,驱动盒73包括可拆卸连接的第一盒体734和第二盒体735,从而方便驱动机构71的拆装、维护等。
在将导风机构60与出风件22进行装配时,导风机构主体6a的第一移动部612和第二移动部622插入导向件224的导向腔2241内且沿可上下移动,驱动部72上的导向凸筋723与导向腔2241的侧壁上的导向槽2242配合,在导风机构60上下移动的过程中,导风机构主体6a的第一移动部612和第二移动部622沿着导向腔2241的导向移动,同时通过导向凸筋723沿着导向槽2242上下移动,实现对导风机构60上下移动的导向作用,使得导风机构60可以稳定地沿上下方向移动。
出风件22的出风部221的上表面形成有容纳槽2212,容纳槽2212位于第一空气出口2211的外周侧,容纳槽2212沿第一空气出口2211的周向延伸呈环形,发光部件3设于容纳槽2212内,发光部件3呈环形且与容纳槽2212延伸方向一致。容纳槽2212的朝向出风空腔104的一侧敞开以形成敞开口,固定支架23在第一空气出口2211的径向方向上遮盖敞开口的一部分,固定支架23在第一空气出口2211的径向方向上遮盖敞开口的大部分且敞开口被遮盖的部分远离第一空气出口2211。容纳槽2212的内壁与固定支架23之间限定出容纳腔231,敞开口未被遮盖的部分构成透光部232,透光部232为透光孔,透光部232呈环形且构成第一空气出口2211的周沿。透光部232的径向宽度小于发光部件3的径向宽度,透光部232的径向宽度小于容纳槽2212的敞开口的径向宽度。
透光部232在参考面的投影位于导风机构60在参考面的投影内,在导风机构60向上移动至打开第一空气出口2211时,透光部232与导风机构60在上下方向上间隔开一定的距离,此时发光部件3发出的光线经过透光部232朝向上射出至出风空腔104内,且进入出风空腔104内的光线量较多;在导风机构60关闭第一空气出口2211时,导风机构60与出风箱体2之间限定出通光通道,通光通道的径向内端与透光部232相对,通光通道的径向外端形成为出光口233,发光部件3发出的光线经过透光部232进入通光通道内并沿径向传播至出光口233并从出光口233大致沿径向射出至出风空腔104内,相对于导风机构60打开第一空气出口2211而言,改变了发光部件3的出光方向和朝向出风空腔104内的出光量。
发光部件3呈环形,例如发光部件3可以呈四边形环形。发光部件3包括:灯座31、发光件33、灯盖32和导光罩34,灯座31、灯盖32和导光罩34均呈闭环形,发光件33为发光带,发光件33呈开环形,发光件33的开口两端设有与发光件33电连接的线束,通过该线束与整机的电控盒组件内的电路板连接,实现对发光件33的供电。
灯座31上形成有安装凹槽310,发光件33设于安装凹槽310内,灯座31为不透光的。灯座31上还凸设有沿径向向外延伸的出线部317,与发光件33连接线束穿过该出线部317出线。灯盖32为透明的,灯盖32盖设在灯座31的敞开端,灯盖32的至少一部分容纳在安装凹槽310内。安装凹槽310的内周壁上可以形成有第一限位面311,发光件33安装在位于第一限位面311的远离灯盖32的一侧。灯盖32的外周壁上形成有用于容纳密封胶的密封凹槽321,密封凹槽321沿灯盖32的周向延伸呈环形。灯盖32的邻近发光件33的一侧形成有多个压紧凸起322,多个压紧凸起322沿灯盖32的周向间隔排布。在将灯盖32安装至灯座31时,在灯盖32的密封凹槽321内填充密封胶,将灯盖32安装至灯座31的安装凹槽310内,在灯盖32与安装凹槽310内的第一限位面311抵接时,说明灯盖32安装到位,灯盖32通过密封胶与灯座31之间密封连接,并且灯盖32上的多个压紧凸起322压紧在发光件33,以使得发光件33稳定地固定在安装凹槽310内。
灯座31的内周壁上形成有多个第二卡扣316,设在灯座31的内周壁上的多个第二卡扣316沿灯座31的周向间隔排布,并且灯座31的外周壁上形成有多个第二卡扣316,设在灯座31的外周壁上的多个第二卡扣316沿灯座31的周向间隔排布。导光罩34的内周壁上形成有多个第二卡孔341,设在导光罩34的内周壁上的多个第二卡孔341可以沿导光罩34的周向间隔排布,并且导光罩34的外周壁上形成有多个第二卡孔341,设在导光罩34的外周壁上的多个第二卡孔341可以沿导光罩34的周向间隔排布。
进一步地,灯座31的内周壁上形成有第二限位面312,第二限位面312沿灯座31的周向延伸呈环形;灯座31的外周壁上形成有第三限位面313,第三限位面313沿灯座31的周向延伸呈环形。在将导光罩34与灯座31装配连接时,导光罩34的内周壁抵接在第二限位面312上,导光罩34的外周壁抵接在第三限位面313上,说明导光罩34安装到位,并且使得位于灯座31的内周壁上的第二卡扣316卡入位于导光罩34的内周壁上的第二卡孔341,位于灯座31的外周壁上的第二卡扣316卡入位于导光罩34的外周壁上的第二卡孔341,从而可以方便地实现导光罩34与灯座31的连接。
灯座31的远离导光罩34的一侧形成有多个第一卡扣314,多个第一卡扣314在灯座31的周向方向上间隔开设置灯座31的远离导光罩34的一侧(例如灯座31的底面)还形成有两个定位凸起315,两个定位凸起315在灯座31的周向方向上间隔开设置。定位凸起315与第一卡扣314位于灯座31的同一侧,且两个定位凸起315之间设有至少一个第一卡扣314。容纳槽2212的底壁上形成有与第一卡扣314配合的第一卡孔2213以及与定位凸起315配合的定位孔2214。在将发光部件3安装至容纳槽2212内时,可以通过发光部件3上的定位凸起315插入至定位孔2214内,使得发光部件3初步定位在容纳槽2212内,说明此时发光部件3安装位置是准确的,并且使得第一卡扣314卡入第一卡孔2213内,从而可以将发光部件3准确且可靠地安装固定在容纳槽2212内。
在空气处理装置20工作时,可以控制发光部件3开启,此时发光部件3发出的光线可以射出至出风空腔104内且大体呈光圈状;在空气处理装置20不工作时,可以控制发光部件3停止工作。从而用户可以根据出风空腔104内是否有发光部件3的光线,直观且方便地了解到空气处理装置20是否处在工作状态。并且,在空气处理装置20工作时,在导风机构60打开第一空气出口2211,相对于导风机构60关闭第一空气出口2211时,发光部件3朝向出风空腔104内射出的光线更多,这样用户可以更为直观地获得第一出风口105是否出风的情况。
在空调器工作时,可以控制空气处理装置20和空气换热装置80中一个工作,也可以控制空气处理装置20和空气换热装置80均工作。
在仅空气换热装置80工作时,第二风机部件81运转,室内空气从换热进风口101进入第一安装腔内与换热器部件82换热后从两侧的换热出风口102流出至室内,从而可以调节室内温度。
空气处理装置20工作可以包括如下情况:三个空气进口411中仅是与室外空气连通的空气进口411打开;三个空气进口411中仅是与室外空气连通的空气进口411打开;三个空气进口411均打开。
第一种情况:三个空气进口411中仅是与室外空气连通的空气进口411打开,空气处理装置20工作可以包括如下情况:
在仅空气处理装置20工作时,第一风机部件41工作,在仅需要从第一出风口105出风时,导风板16关闭第二出风口106,导风机构60打开第一空气出口2211,此时第一空气出口2211通过引风腔与第一出风口105连通,从室外引入的空气经过净化部件43净化后向上流入出风箱体2的出风腔201内,不经过加湿部件42加湿,再从第一空气出口2211流入引风腔内,最后从第一出风口105流出至室内,从而可以将室外空气引入室内,此时可以实现对从空气进口411引入的室外空气进行净化后流入室内,改善室内空气质量。
在仅需要第二出风口106出风时,导风板16打开第二出风口106,导风机构60关闭第一空气出口2211,从室外引入的空气经过净化部件43净化后向上流入出风箱体2的出风腔201内,然后经过加湿部件42加湿后依次经两个第二空气出口211及两个第二出风口106吹出至室内,从室外引入的空气不再从第一出风口105流出,而是从两侧的第二空气出口211经第二出风口106流出至室内,从而可以将室外空气引入室内,此时可以实现对从空气进口411引入的室外空气进行净化、加湿后流入室内,改善室内空气质量。
在需要从第一出风口105和第二出风口106同时出风时,导风机构60打开第一空气出口2211,且导风板16打开第二出风口106,第一风机部件41驱动气流从空气进口411进入第一风机部件41之后,向上流动,先经过净化部件43净化,净化后的气流向上流入出风腔201内,进入出风腔201内气流,一部分气流不经过加湿部件42加湿并经过第一空气出口2211向上吹出至引风腔内并经第一出风口105吹出至室内,另一部分经过加湿部件42加湿后依次从两个第二空气出口211、第二出风口106吹出,从室外引入的新风同时从第一出风口105和第二出风口106出风,增大出风范围,实现多维立体出风,此时可以实现对从空气进口411引入的室外空气进行净化、部分加湿后流入室内,可以快速有效地改善室内空气质量。
可选地,在空气处理装置20工作时,第一空气出口2211可以处在常开状态,例如第一风机部件41通电运转时第一空气出口2211打开,第一风机部件41停机时第一空气出口2211也相应关闭。可以根据是否有加湿需求判断是否打开第二出风口106,在有加湿需求时可以打开第二出风口106,在没有加湿需求时可以关闭第二出风口106。
第二种情况:三个空气进口411中仅是与室内空气连通的空气进口411打开,空气处理装置20工作可以包括如下情况:
在仅空气处理装置20工作时,第一风机部件41工作,在仅需要从第一出风口105出风时,导风板16关闭第二出风口106,导风机构60打开第一空气出口2211,此时第一空气出口2211通过引风腔与第一出风口105连通,从室内引入的空气经过净化部件43净化后向上流入出风箱体2的出风腔201内,不经过加湿部件42加湿,再从第一空气出口2211流入引风腔内,最后从第一出风口105流出至室内,从而可以对室内空气进行净化,改善室内空气质量。
在仅需要第二出风口106出风时,导风板16打开第二出风口106,导风机构60关闭第一空气出口2211,从室内引入的空气经过净化部件43净化后向上流入出风箱体2的出风腔201内,然后经过加湿部件42加湿后依次经两个第二空气出口211及两个第二出风口106吹出至室内,从室内引入的空气不再从第一出风口105流出,而是从两侧的第二空气出口211经第二出风口106流出至室内,从而可以对室内空气进行净化、加湿,改善室内空气质量。
在需要从第一出风口105和第二出风口106同时出风时,导风机构60打开第一空气出口2211,且导风板16打开第二出风口106,第一风机部件41驱动气流从空气进口411进入第一风机部件41之后,向上流动,先经过净化部件43净化,净化后的气流向上流入出风腔201内,进入出风腔201内气流,一部分气流不经过加湿部件42加湿并经过第一空气出口2211向上吹出至引风腔内并经第一出风口105吹出至室内,另一部分经过加湿部件42加湿后依次从两个第二空气出口211、第二出风口106吹出,从室内引入的空同时从第一出风口105和第二出风口106出风,增大出风范围,实现多维立体出风,此时可以实现对从空气进口411引入的室内空气进行净化、部分加湿后流入室内,可以快速有效地改善室内空气质量。
可选地,在空气处理装置20工作时,第一空气出口2211可以处在常开状态,例如第一风机部件41通电运转时第一空气出口2211打开,第一风机部件41停机时第一空气出口2211也相应关闭。可以根据是否有加湿需求判断是否打开第二出风口106,在有加湿需求时可以打开第二出风口106,在没有加湿需求时可以关闭第二出风口106。
第三种情况:三个空气进口411均打开,空气处理装置20工作可以包括如下情况:
在仅空气处理装置20工作时,第一风机部件41工作,在仅需要从第一出风口105出风时,导风板16关闭第二出风口106,导风机构60打开第一空气出口2211,此时第一空气出口2211通过引风腔与第一出风口105连通,从室内引入的空气以及从室外引入的空气经过净化部件43净化后向上流入出风箱体2的出风腔201内,不经过加湿部件42加湿,再从第一空气出口2211流入引风腔内,最后从第一出风口105流出至室内,从而可以对室内空气进行净化,改善室内空气质量,并且可以引入新风,且可以对引入的新风进行净化。
在仅需要第二出风口106出风时,导风板16打开第二出风口106,导风机构60关闭第一空气出口2211,从室内引入的空气和室外引入的空气经过净化部件43净化后向上流入出风箱体2的出风腔201内,然后经过加湿部件42加湿后依次经两个第二空气出口211及两个第二出风口106吹出至室内,从室内引入的空气以及从室外引入的空气不再从第一出风口105流出,而是从两侧的第二空气出口211经第二出风口106流出至室内,从而可以对室内空气进行净化、加湿,改善室内空气质量,并且可以引入新风,且可以对引入的新风进行净化、加湿。
在需要从第一出风口105和第二出风口106同时出风时,导风机构60打开第一空气出口2211,且导风板16打开第二出风口106,第一风机部件41驱动气流从空气进口411进入第一风机部件41之后,向上流动,先经过净化部件43净化,净化后的气流向上流入出风腔201内,进入出风腔201内气流,一部分气流不经过加湿部件42加湿并经过第一空气出口2211向上吹出至引风腔内并经第一出风口105吹出至室内,另一部分经过加湿部件42加湿后依次从两个第二空气出口211、第二出风口106吹出,从室内引入的空气以及从室外引入的空气同时从第一出风口105和第二出风口106出风,增大出风范围,实现多维立体出风,此时可以实现对从空气进口411引入的室内空气进行净化、部分加湿后流入室内,可以快速有效地改善室内空气质量,并且可以引入新风,且可以对引入的新风进行净化、部分加湿。
可选地,在空气处理装置20工作时,第一空气出口2211可以处在常开状态,例如第一风机部件41通电运转时第一空气出口2211打开,第一风机部件41停机时第一空气出口2211也相应关闭。可以根据是否有加湿需求判断是否打开第二出风口106,在有加湿需求时可以打开第二出风口106,在没有加湿需求时可以关闭第二出风口106。
在空气处理装置20和空气换热装置80均工作时,可以对室内温度进行调节的同时,还可以改善室内空气质量,其中空气处理装置20的工作状态可以参照上述的描述。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18)

1.一种空调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机壳,所述机壳内设有出风空腔,所述出风空腔的侧壁上形成有第一出风口;
空气处理装置,所述空气处理装置设于所述机壳内,所述空气处理装置具有空气进口和第一空气出口,由所述空气进口进入的空气经所述第一空气出口流入所述出风空腔,并通过所述第一出风口吹出,所述第一空气出口的外周侧设有发光部件,所述发光部件适于朝向所述出风空腔出光。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空气处理装置包括空气处理单元和出风箱体,所述出风箱体内限定出与所述空气处理单元的内腔连通的出风腔,所述出风箱体上形成有与所述出风腔连通的所述第一空气出口以及用于容纳所述发光部件的容纳腔,所述容纳腔的朝向所述出风空腔的一侧形成有透光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导风机构,所述导风机构沿所述第一空气出口的轴向可移动地设于所述机壳内,以打开和关闭所述第一空气出口,所述透光部在参考面的投影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所述导风机构在所述参考面的投影内,所述参考面垂直于所述第一空气出口的轴向。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透光部在所述参考面的投影位于所述导风机构在所述参考面的投影内,在所述导风机构关闭所述第一空气出口时,所述导风机构与所述出风箱体之间限定出通光通道,所述通光通道的径向内端与所述透光部相对,所述通光通道的径向外端形成为出光口。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容纳腔、所述发光部件以及所述透光部均沿所述第一空气出口的周向延伸,所述透光部的径向宽度小于所述发光部件的径向宽度。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透光部呈环形且构成所述第一空气出口的周沿。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出风箱体包括箱体主体、出风件和固定支架,所述箱体主体的顶部形成有安装口,所述出风件设于所述安装口,所述出风件上形成有所述第一空气出口,所述固定支架设于所述出风件且位于所述第一空气出口的外周侧,所述固定支架与所述箱体主体相连,所述固定支架与所述出风件之间共同限定出所述容纳腔。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出风件上形成有位于所述第一空气出口的外周侧的容纳槽,所述发光部件设于所述容纳槽内,所述容纳槽的朝向所述出风空腔的一侧敞开以形成敞开口,所述固定支架在所述第一空气出口的径向方向上遮盖所述敞开口的一部分,所述容纳槽的内壁与所述固定支架之间限定出所述容纳腔,所述敞开口未被遮盖的部分构成所述透光部。
9.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光部件的远离所述透光部的一侧形成有第一卡扣,所述容纳腔的壁上形成有与所述第一卡扣配合的第一卡孔。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光部件的远离所述透光部的一侧形成有定位凸起,所述容纳腔的壁上形成有与所述定位凸起配合的定位孔。
11.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出风箱体的周向侧壁上形成有至少一个第二空气出口,所述机壳上形成有与所述第二空气出口相对且连通的第二出风口。
12.根据权利要求1-11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光部件包括:
灯座,所述灯座上形成有安装凹槽;
发光件,所述发光件设于所述安装凹槽内;
灯盖,所述灯盖盖设在所述灯座的敞开端,所述灯盖的至少一部分容纳在所述安装凹槽内。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灯盖与所述灯座之间通过密封胶密封连接。
14.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凹槽的内周壁上形成有第一限位面,所述灯盖抵接在所述第一限位面上。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灯盖的邻近所述发光件的一侧形成有压紧凸起,所述压紧凸起抵接在所述发光件上。
16.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光部件还包括:导光罩,所述导光罩与所述灯座相连且罩设在所述灯盖上,所述导光罩和所述灯座中的一个上设有第二卡扣且另一个上设有与所述第二卡扣配合的第二卡孔。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灯座和所述导光罩均呈环形,所述灯座的内周壁以及外周壁上均形成有第二卡扣,所述导光罩的内周壁以及外周壁上均形成有所述第二卡孔。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灯座的内周壁上形成有第二限位面,所述灯座的外周壁上形成有第三限位面,所述导光罩的内周壁抵接在所述第二限位面上,所述导光罩的外周壁抵接在所述第三限位面上。
CN202121713920.XU 2021-07-26 2021-07-26 空调器 Active CN21567547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713920.XU CN215675474U (zh) 2021-07-26 2021-07-26 空调器
EP21951526.9A EP4361508A1 (en) 2021-07-26 2021-09-13 Air conditioner
PCT/CN2021/117998 WO2023004951A1 (zh) 2021-07-26 2021-09-13 空调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713920.XU CN215675474U (zh) 2021-07-26 2021-07-26 空调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5675474U true CN215675474U (zh) 2022-01-28

Family

ID=7998055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1713920.XU Active CN215675474U (zh) 2021-07-26 2021-07-26 空调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5675474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3208111A1 (zh) * 2022-04-27 2023-11-02 广东美的环境电器制造有限公司 过风部件和电器设备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3208111A1 (zh) * 2022-04-27 2023-11-02 广东美的环境电器制造有限公司 过风部件和电器设备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1240536B1 (ko) 공기조화기
KR102033689B1 (ko) 공기조화기
KR20140089068A (ko) 공기조화기
CN215675474U (zh) 空调器
CN105066250A (zh) 立式空调器
KR20130129062A (ko) 공기조화기
KR100748172B1 (ko) 공기조화기
KR102033690B1 (ko) 공기조화기
KR101399080B1 (ko) 공기조화기
CN115682121A (zh) 空调器
CN215909222U (zh) 空调器
CN216114353U (zh) 空调器
CN218096255U (zh) 空气处理模块和空气调节设备
CN210688480U (zh) 空调室内机和具有其的空调器
WO2023004951A1 (zh) 空调器
CN115682120A (zh) 空调器
CN214791492U (zh) 出风框组件和空调器
CN115682118A (zh) 空调器
CN210688481U (zh) 空调室内机和具有其的空调器
CN214501453U (zh) 空调器
KR20100025329A (ko) 공기조화기 및 그 운전 표시 방법
CN210861384U (zh) 空调室内机和具有其的空调器
KR101507812B1 (ko) 공기조화기
JP4553655B2 (ja) 加湿器
CN214791491U (zh) 空调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