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114353U - 空调器 - Google Patents
空调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6114353U CN216114353U CN202121713969.5U CN202121713969U CN216114353U CN 216114353 U CN216114353 U CN 216114353U CN 202121713969 U CN202121713969 U CN 202121713969U CN 216114353 U CN216114353 U CN 216114353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air
- air guide
- air outlet
- guide mechanism
- outle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ir-Flow Control Memb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空调器,包括:机壳、空气处理装置、导风机构和驱动组件。机壳上形成有第一出风口,空气处理装置设于机壳内,空气处理装置具有空气进口以及第一空气出口,导风机构沿上下方向可移动地设于机壳内,以打开和关闭第一空气出口,在导风机构打开第一空气出口时,第一空气出口与第一出风口连通,导风机构包括导风机构主体和装饰盖,导风机构主体包括沿水平方向连接的第一导风件和第二导风件,第一导风件和第二导风件均为独立成型件。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可以对室内空气质量进行改善,通过将导风机构的导风机构主体设置为包括分别独立成型的两部分,可以降低导风机构主体的加工成型难度。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气处理设备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空调器。
背景技术
随着消费升级和对高品质生活质量的追求,相关技术中的空气处理设备,难以满足用户的更高需求。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空调器,该空调器通过导风机构的移动,可以方便地实现对室内空气质量的改善的控制,满足用户的更高需求;并且,通过将导风机构的导风机构主体设置为包括分别独立成型的两部分,可以降低导风机构主体的加工成型难度。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包括:机壳,所述机壳上形成有第一出风口;空气处理装置,所述空气处理装置设于所述机壳内,所述空气处理装置具有空气进口以及第一空气出口;导风机构,所述导风机构沿上下方向可移动地设于所述机壳内,以打开和关闭所述第一空气出口,在所述导风机构打开所述第一空气出口时,所述第一空气出口与所述第一出风口连通,所述导风机构包括导风机构主体和装饰盖,所述导风机构主体包括沿水平方向连接的第一导风件和第二导风件,所述第一导风件和所述第二导风件均为独立成型件,所述装饰盖盖设在所述导风机构主体的顶部;用于驱动所述导风机构上下移动的驱动组件。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通过设置的空气处理装置,可以对室内空气质量进行改善,并且通过在机壳内设置的可移动的导风机构,通过导风机构的移动,可以实现第一空气出口与第一出风口的连通以及隔断,从而可以方便地实现对室内空气质量的改善的控制,满足用户的更高需求。并且,通过将导风机构的导风机构主体设置为包括分别独立成型的两部分,可以降低导风机构主体的加工成型难度。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导风机构主体与所述装饰盖可拆卸地相连,所述驱动组件的部分设在所述导风机构主体上以驱动所述导风机构上下移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导风件与所述第二导风件可拆卸地相连,所述驱动组件的部分设在所述第一导风件和所述第二导风件中的一个上以驱动所述导风机构上下移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导风机构还包括衬板,所述衬板设在所述导风机构主体与所述装饰盖之间。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可选实施例,所述衬板与所述导风机构主体可拆卸地相连,所述装饰盖通过粘胶层与所述衬板相连。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可选实施例中,所述衬板的至少中部朝向上凸起以形成凸包,所述粘接层设在所述凸包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可选实施例中,所述衬板上形成有限位孔和第一固定孔,所述导风机构主体上形成有与所述第一固定孔对应的第二固定孔以及与所述限位孔配合的限位凸起,第一紧固件穿设于所述第一固定孔和所述第二固定孔。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导风件包括第一导风部以及连接在所述第一导风部下方的第一移动部,所述第二导风件包括第二导风部以及连接在所述第二导风部下方的第二移动部,所述第一导风部和所述第二导风部之间的对接线围绕所述第一导风部设置,所述第一移动部和所述第二移动部之间的对接线沿上下方向延伸,所述驱动组件的部分设在所述第二移动部上以驱动所述导风机构上下移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可选实施例,所述第一导风部和所述第二导风部之间的对接线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一导风部的周长的一半。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可选实施例,所述驱动组件包括:驱动部,所述驱动部设于所述第二移动部的远离所述第一移动部的一侧,所述第一移动部上形成有第三固定孔、所述第二移动部上形成有第四固定孔,所述驱动部上形成有第五固定孔,第二紧固件穿设于所述第五固定孔、所述第四固定孔和所述第三固定孔;驱动机构,所述驱动机构与所述驱动部可传动地配合,以驱动所述导风机构上下移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机壳内设有出风空腔,所述出风空腔的前侧壁上形成有所述第一出风口,在所述导风机构打开所述第一空气出口时,所述第一空气出口通过所述出风空腔与所述第一出风口连通,所述装饰盖和所述导风机构主体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所述出风空腔内,所述导风机构主体的位于所述出风空腔内的部分形成有沿前后方向贯穿所述导风机构主体的气流通道。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可选实施例,所述第一导风件和所述第二导风件沿前后方向对接,所述气流通道包括形成在所述第一导风件内的第一气流通道以及形成在所述第二导风件内的第二气流通道。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的主视图,其中导风机构打开第一空气出口;
图2是图1中的空调室内机的立体图,其中导风机构打开第一空气出口;
图3是图1中的空调室内机的另一角度的立体图,其中导风机构打开第一空气出口;
图4是图1中的空调室内机的爆炸图;
图5是图4中A处的放大图;
图6是图4中的空气处理装置的部分结构立体图,其中导风机构打开第一空气出口;
图7是图4中的空气处理装置的部分结构主视图,其中导风机构打开第一空气出口;
图8是图4中的空气处理装置的另一角度的部分结构立体图,其中导风机构关闭第一空气出口;
图9是图4中的空气处理装置的又一角度的部分结构立体图;
图10是图4中的空气处理装置的部分结构剖视图;
图11是图10中B处的放大图;
图12是图4中的空气处理装置的部分结构与导风机构的配合立体图,其中导风机构打开第一空气出口;
图13是图12中的空气处理装置的部分结构与导风机构的配合剖视图,其中导风机构打开第一空气出口;
图14是图12中的空气处理装置的部分结构与导风机构的爆炸图;
图15是图12中的空气处理装置的部分结构与导风机构的另一角度的爆炸图;
图16是图12中的空气处理装置的出风件与驱动部的分解图;
图17是图16中C处的放大图;
图18是图12中的空气处理装置的驱动组件的部分结构分解图;
图19是图12中的空气处理装置的导风机构的爆炸图;
图20是图12中的空气处理装置的导风机构主体的爆炸图;
图21是图1中的空调室内机的发光部件的主视图;
图22是图21中的发光部件的侧视图;
图23是图22中的D处的放大图;
图24是图21中的发光部件的爆炸图;
图25是图21中的发光部件的另一角度的爆炸图。
附图标记:
空调室内机100;
机壳10;前面板11;上面板111;下面板112;出风框部件12;后箱体部件13;顶盖14;底盘15;导风板16;开关门17;换热进风口101;换热出风口102;室内进风口103;出风空腔104;第一出风口105;第二出风口106;
空气处理装置20;
出风箱体2;出风腔201;箱体主体21;第二空气出口211;出风件22;出风部221;第一空气出口2211;容纳槽2212;第一卡孔2213;定位孔2214;出风格栅222;安装部223;容纳空间2231;导向件224;导向腔2241;导向槽2242;固定支架23;容纳腔231;透光部232;出光口233;
发光部件3;灯座31;安装凹槽310;第一限位面311;第二限位面312;第三限位面313;第一卡扣314;定位凸起315;第二卡扣316;出线部317;灯盖32;密封凹槽321;压紧凸起322;发光件33;导光罩34;第二卡孔341;
空气处理单元4;第一风机部件41;空气进口411;加湿部件42;净化部件43;净化件431;
引风罩5;
导风机构60;导风机构主体6a;第一导风件61;第一导风部611;第一气流通道610;限位凸起6111;第二固定孔6112;第三卡孔6113;第一移动部612;第三固定孔6121;第二导风件62;第二导风部621;第二气流通道620;第三卡扣6211;第二移动部622;第四固定孔6221;衬板6b;凸包61b;第一固定孔62b;限位孔63b;装饰盖6c;
驱动组件70;驱动机构71;驱动电机711;齿轮传动机构712;齿轮7121;驱动部72;齿条721;第五固定孔722;导向凸筋723;驱动盒73;第一腔体731;第二腔体732;避让开口733;第一盒体734;第二盒体735;
空气换热装置80;第二风机部件81;换热器部件82。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下面参考附图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
参照图1-图10,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包括:机壳10、空气处理装置20、导风机构60和驱动组件70。
机壳10上可以形成有第一出风口105,第一出风口105可以形成在机壳10的前侧。空气处理装置20设于机壳10内,空气处理装置20具有空气进口411以及第一空气出口2211,从空气进口411进入空气处理装置20内的空气经第一空气出口2211流出空气处理装置20。
导风机构60可移动地设于机壳10内,以打开和关闭第一空气出口2211,通过导风机构60的移动,可以方便地实现第一空气出口2211的打开和关闭。例如,导风机构60可以沿上下方向可移动地设于机壳10内,通过导风机构60的上下移动,实现第一空气出口2211的打开和关闭。驱动组件70用于驱动导风机构60上下移动,通过驱动组件70驱动导风机构60移动,可以方便地实现第一空气出口2211的自动打开和关闭。
在导风机构60打开第一空气出口2211时,第一空气出口2211与第一出风口105连通,从空气进口411进入空气处理装置20内的空气经第一空气出口2211流出空气处理装置20,并通过第一出风口105吹出至室内,从而改善和调节室内环境质量。在导风机构60关闭第一空气出口2211时,第一空气出口2211与第一出风口105隔断,第一出风口105不再出风。从而可以方便地实现对第一出风口105的出风控制。
空气处理装置20可以包括空气处理单元4,在空气处理装置20工作时,由空气进口411进入空气处理装置20内的空气可以经空气处理单元4处理,经过空气处理装置20之后经空气处理装置20的第一空气出口2211流出空气处理装置20。可选地,在空气处理装置20工作时,气流经空气进口411进入空气处理单元4,该气流可以经空气处理单元4进行加湿、净化等。若空气进口411与室内空气连通时,则空气处理单元4对室内空气进行处理后流入室内,改善室内空气质量;若空气进口411与室外空气连通时,则空气处理单元4对引入的室外空气进行处理后流入室内,在引入新风的同时,对新风进行处理,进一步地改善室内空气质量。
参照图12-图15,导风机构60可以包括导风机构主体6a和装饰盖6c,装饰盖6c盖设在导风机构主体6a的顶部。通过将导风机构60设置为导风机构主体6a和装饰盖6c,可以提高导风机构60的结构强度,并且通过设计装饰盖6c,可以使得导风机构60的外观更为美观。进一步地,导风机构主体6a可以包括沿水平方向连接的第一导风件61和第二导风件62,例如导风机构主体6a可以包括沿前后方向连接的第一导风件61和第二导风件62,第一导风件61和第二导风件62均为独立成型件,第一导风件61和第二导风件62分别独立成型后再装配进行装配,这样可以降低导风机构主体6a的加工成型难度。例如,在利用模具成型时,可以降低模具的复杂度,从而降低了模具的成本,并且可以保证导风机构主体6a的加工成型质量。
其中,装饰盖6c、第一导风件61和第二导风件62可以作为导风机构60的外观部分,可以对装饰盖6c的外表面、第一导风件61的外表面以及第二导风件62的外表面作工艺处理,如电镀,喷漆等,使得导风机构60的外观多样化且可以更为美观。
本实用新型的空调器可以包括空气换热装置80,空气处理装置20可以位于空气换热装置80的一侧,例如空气处理装置20位于空气换热装置80的上侧或下侧,空气换热装置80可以与空气换热,从而调节室内温度。
可选地,空调器可以为分体式空调器,例如空调器可以为分体落地式空调器或分体壁挂式空调器;空调器也可以为一体式空调器。在空调器为分体式空调器时,空调器包括空调室内机100和空调室外机,其中空调室内机100包括上述的空气处理装置20和空气换热装置80。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通过设置的空气处理装置20,可以对室内空气质量进行改善,并且通过在机壳10内设置的可移动的导风机构60,通过导风机构60的移动,可以实现第一空气出口2211与第一出风口105的连通以及隔断,从而可以方便地实现对室内空气质量的改善的控制,满足用户的更高需求。并且,通过将导风机构60的导风机构主体6a设置为包括分别独立成型的两部分,可以降低导风机构主体6a的加工成型难度。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参照图1-图20,机壳10内设有出风空腔104,出风空腔104可以大致位于机壳10的中部,出风空腔104的前侧壁上可以形成有第一出风口105。在导风机构60打开第一空气出口2211时,第一空气出口2211可以通过出风空腔104与第一出风口105连通。在空气处理装置20工作时,从空气进口411进入空气处理装置20内的空气从第一空气出口2211流出空气处理装置20,并流入机壳10内的出风空腔104内,而后通过第一出风口105吹出至室内。
其中,在导风机构60打开第一空气出口2211时,装饰盖6c和导风机构主体6a的至少一部分位于出风空腔104内,例如装饰盖6c和导风机构主体6a的一部分位于出风空腔104内,或者装饰盖6c和导风机构主体6a位于出风空腔104内。导风机构主体6a的位于出风空腔104内的部分形成有气流通道,该气流通道沿前后方向贯穿导风机构主体6a。这样从空气处理装置20的第一空气出口2211进入出风空腔104内的气流,一部分可以通过导风机构60与出风空腔104的内壁之间的空间流向第一出风口105,另一部分可以通过导风机构60上的气流通道流向第一出风口105,这样可以减少流入出风空腔104内的气流流向第一出风口105的阻力,使得出风更为顺畅,且使得第一出风口105的整体出风较为均匀。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可选实施例,参照图14、图15、图19和图20,第一导风件61和第二导风件62可以沿前后方向对接,例如第一导风件61可以连接在第二导风件62的前侧。气流通道包括形成在第一导风件61内的第一气流通道610以及形成在第二导风件62内的第二气流通道620,第一气流通道610的前后两侧均敞开,第二气流通道620的前后两侧均敞开。在将第一导风件61与第二导风件62沿前后方向对接时,第一气流通道610的后侧与第二气流通道620的前侧对接且连通,这样在第一导风件61和第二导风件62连接装配成导风机构主体6a时,第一导风件61内的第一气流通道610和第二导风件62内的第二气流通道620连通且共同构成上述总的气流通道。通过将第一导风件61和第二导风件62沿前后方向对接,可以使得第一导风件61和第二导风件62的连接方便,并且使得第一导风件61和第二导风件62的连接处对于气流流动影响较小。
另外,由于导风机构主体6a内具有气流通道这样的空腔结构,通过将导风机构主体6a设置为包括分别独立成型的第一导风件61和第二导风件62,可以降低导风机构主体6a的加工成型难度,例如在将导风机构60设置为包括沿前后方向对接的第一导风件61和第二导风件62时,将导风机构主体6a内的空腔结构分成两部分(即第一气流通道610和第二气流通道620)且分别形成在第一导风件61、第二导风件62内,可以降低导风机构主体6a内形成空腔结构的工艺难度。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参照图12-图15以及图19、图20,导风机构主体6a可以是与装饰盖6c可拆卸地相连,驱动组件70的部分设在导风机构主体6a上以驱动导风机构60上下移动。通过将导风机构主体6a和装饰盖6c可拆卸地连接,可以方便地更换导风机构主体6a或装饰盖6c。并且,将驱动组件70的部分设置在导风机构主体6a上,可以使得导风机构60从外观布局上看起来更加美观。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参照图12-图15以及图19、图20,第一导风件61与第二导风件62可以是可拆卸地相连,驱动组件70的部分设在第一导风件61和第二导风件62中的一个上以驱动导风机构60上下移动。例如,驱动组件70的部分可以设在第一导风件61上,驱动组件70的部分也可以设在第二导风件62,均可以实现驱动导风机构60上下移动。通过将第一导风件61和第二导风件62可拆卸连接,从而方便了第一导风件61或第二导风件62的更换,例如设有驱动件组件的部分的第一导风件61或第二导风件62,在驱动组件70的设在第一导风件61或第二导风件62的部分发生损坏或需要维护时,将设置有驱动组件70的部分的第一导风件61或第二导风件62拆下进行更换或维护即可,而无需将整个导风机构60拆下。
可选地,参照图19,第一导风件61和第二导风件62中的一个上形成有第三卡扣6211,第一导风件61和第二导风件62中的另一个上形成有与第三卡扣6211配合的第三卡孔6113。例如,在第一导风件61上形成有第三卡扣6211时,第二导风件62上形成有第三卡孔6113;在第一导风件61上形成有第三卡孔6113时,第二导风件62上形成有第三卡扣6211。将第一导风件61和第二导风件62装配时,通过第三卡扣6211卡入第三卡孔6113内,可以方便地将第一导风件61和第二导风件62进行连接装配,也方便第一导风件61和第二导风件62之间的拆卸。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参照图14、图15和图19,导风机构60还包括衬板6b,衬板6b设在导风机构主体6a与装饰盖6c之间。通过设置的衬板6b,可以加强导风机构60的整体结构强度,使得导风机构60在在移动的过程中更为稳定,延长导风机构60的使用寿命。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可选实施例,参照图14、图15和图19,衬板6b与导风机构主体6a可拆卸地相连,装饰盖6c通过粘胶层与衬板6b相连,粘接层可以为双面胶层。装饰盖6c通过粘胶层与衬板6b相连,可以方便地将装饰盖6c与衬板6b连接,并且可以使得衬板6b与装饰盖6c形成为一个整体,将衬板6b与导风机构主体6a可拆卸地相连,可以方便装饰盖6c与导风机构主体6a的拆装。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可选实施例中,参照图14、图15和图19,衬板6b的至少中部朝向上凸起以形成凸包61b,例如可以使得衬板6b的中部向上凸出形成凸包61b,也可以是衬板6b的中部以及靠近外周沿的部分均朝向上凸起以形成凸包61b,粘接层设在凸包61b上。通过在衬板6b上形成凸包61b,方便粘接层的设置,从而方便衬板6b与装饰盖6c的粘接连接。另外,通过使得衬板6b上形成凸包61b,还可以提高衬板6b的结构强度,从而可以提高导风机构60的整体结构强度。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可选实施例中,参照图19,衬板6b上形成有限位孔63b和第一固定孔62b,导风机构主体6a上形成有与第一固定孔62b对应的第二固定孔6112以及与限位孔63b配合的限位凸起6111,第一紧固件穿设于第一固定孔62b和第二固定孔6112。在将衬板6b与导风机构主体6a连接时,可以使得衬板6b上的第一固定孔62b和导风机构主体6a上的第二固定孔6112对应,同时使得导风机构主体6a上的限位凸起6111插入至衬板6b上的限位孔63b内,这样可以对衬板6b和导风机构主体6a之间的装配进行初步定位,而后通过紧固件流入螺钉穿设于第一固定孔62b和第二固定孔6112,从而可以将衬板6b与导风机构主体6a可靠地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参照图12-图20,第一导风件61包括第一导风部611以及第一移动部612,第一移动部612可以连接在第一导风部611下方,第一导风件61可以为一体成型件。第二导风件62包括第二导风部621以及第二移动部622,第二移动部622连接在第二导风部621下方,第二导风件62为一体成型件。在将第一导风件61和第二导风件62进行对接时,第一导风部611和第二导风部621对接,第一移动部612和第二移动部622对接。
其中,第一导风部611和第二导风部621之间的对接线围绕第一导风部611设置,从而使得装配方便,并且可以使得第一导风部611和第二导风部621的对接线长度较长,提高第一导风部611和第二导风部621的连接可靠性。第一移动部612和第二移动部622之间的对接线沿上下方向延伸,方便第一移动部612和第二移动部622的连接装配。驱动组件70的部分可以设在第二移动部622上以驱动导风机构60上下移动,第一导风件61可以位于第二导风件62的前方,通过将驱动组件70的部分可以设在第二移动部622上以驱动导风机构60上下移动,可以避免驱动组件70外观上被看到,不仅可以提高整体美观性,并且可以减少外部灰尘等对驱动组件70设置在第二移动部622上的部分的影响。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可选实施例中,参照图19和图20,第一导风部611和第二导风部621之间的对接线的长度可以大于第一导风部611的周长的一半。由此,可以使得第一导风部611和第二导风部621之间的对接线长度较长,从而使得第一导风部611和第二导风部621之间的连接强度较高且连接可靠。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可选实施例,参照图13-图20,驱动组件70包括:驱动部72和驱动机构71。驱动部72可以设于第二移动部622的远离第一移动部612的一侧,驱动机构71与驱动部72可传动地配合,以驱动导风机构60上下移动,从而可以方便地实现驱动组件70驱动导风机构60上下移动。其中,第一移动部612上形成有第三固定孔6121、第二移动部622上形成有第四固定孔6221,驱动部72上形成有第五固定孔722,第二紧固件穿设于第五固定孔722、第四固定孔6221和第三固定孔6121。在将第一导风件61、第二导风件62以及驱动部72进行装配时,通过紧固件穿设于驱动部72上的第五固定孔722、第二移动部622上的第四固定孔6221以及第一移动部612上的第三固定孔6121,从而可以将驱动部72安装至第二移动部622上,同时也将第一移动部612与第二移动部622连接,减少了装配工序,提高装配效率。
下面参照图1-图25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器。
在本实施例中,空调器为分体落地式空调器,空调器包括空调室内机100和空调室外机,其中空调室内机100包括机壳10、空气处理装置20、空气换热装置80、导风机构60以及用于驱动导风机构60移动的驱动组件70。
其中,机壳10内限定出上下隔开的第一安装腔和第二安装腔,第一安装腔位于第二安装腔的上方。机壳10内还限定出出风空腔104,出风空腔104位于第一安装腔和第二安装腔之间,出风空腔104可以大致位于机壳10的高度方向的中部,出风空腔104与第一安装腔隔断且出风空腔104与第二安装腔连通。其中空气换热装置80容纳在第一安装腔内,空气处理装置20容纳在第二安装腔内。机壳10包括前面板11、出风框部件12、后箱体部件13、顶盖14和底盘15,其中出风框部件12与后箱体部件13前后相连,前面板11连接在出风框部件12的前侧,后箱体部件13与第一安装腔对应部分形成有换热进风口101,换热进风口101与室内连通。
空气处理装置20内限定出风道,空气处理装置20具有三个空气进口411,三个空气进口411均与空气处理装置20内的风道连通,其中一个空气进口411与室外空气连通,另外两个空气进口411与室内空气连通。与室外空气连通的空气进口411经后箱体部件13伸出至机壳10外并与室外空气连通,后箱体部件13上形成有两个与另外两个空气进口411(该两个空气进口411与室内空气连通)对应的室内进风口103。
前面板11包括上下间隔设置的上面板111和下面板112,上面板111和下面板112之间限定出第一出风口105,第一出风口105相当于形成在出风空腔104的前侧壁上,可以看作是出风空腔104的前侧壁敞开以形成第一出风口105,第一出风口105大致位于机壳10的高度方向的中部,第一出风口105与出风空腔104相对且连通。出风框部件12的左右两侧分别形成有第二出风口106。其中,第二出风口106处设有用于打开和关闭第二出风口106的导风板16。顶盖14连接在后箱体部件13和出风框部件12的顶部,底盘15连接在后箱体部件13和出风框部件12的底部。
空气换热装置80包括换热器部件82和第二风机部件81,换热器部件82设置在第二风机部件81的后侧,第二风机部件81可以包括两个左右间隔设置的贯流风轮,两个贯流风轮分别与两个换热出风口102对应。在空气换热装置80工作时,第二风机部件81驱动室内空气从换热进风口101进入第一安装腔内,与换热器部件82换热后从换热出风口102吹出至室内,从而可以调节室内环境温度,实现制冷\制热。其中,每个换热出风口102处设有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开关门17,每个开关门17可以向下延伸至邻近机壳10的底部,开关门17可以沿机壳10的周向可移动地设于出风框部件12上,通过开关门17的移动,可以打开和关闭对应的换热出风口102。
空气处理装置20包括空气处理单元4、出风箱体2、引风罩5、发光部件3,引风罩5设置在出风箱体2的顶部。空气处理单元4包括第一风机部件41、加湿部件42和净化部件43,第一风机部件41具有上述的三个空气进口411。其中,净化部件43设在第一风机部件41的出风侧且净化部件43位于第一风机部件41的上方,加湿部件42设于出风箱体2内,第一风机部件41、净化部件43和出风箱体2由下至上依次排布。加湿部件42与出风箱体2的内壁之间限定出出风腔201,其中第一空气出口2211和第二空气出口211均与该出风腔201连通。加湿部件42的加湿膜位于出风腔201内,加湿部件42的加湿膜分别邻近两个第二空气出口211且与两个第二空气出口211相对设置,净化部件43的净化腔与出风腔201连通。通过将第一风机部件41、净化部件43和出风箱体2在由下至上的方向上依次排布,使得空气处理装置20的结构排布合理、紧凑,并且使得从空气进口411进入第一风机部件41的气流依次向上流经净化部件43净化后流入出风箱体2的出风腔201内,使得空气的流动路径较短且流动更为顺畅。
第一风机部件41包括:蜗壳和离心风轮,蜗壳与空气进口411连通,离心风轮设在蜗壳内,蜗壳与净化部件43的净化腔连通,净化腔与出风箱体2的出风腔201连通。引风罩5设在出风箱体2的顶部且位于机壳10内,出风箱体2的顶部、引风罩5以及机壳10共同限定出风空腔104。
净化部件43包括多层沿气流的流动方向叠置的净化件431,例如多层叠置的净化件431可以沿上下方向排布,每层净化件431可抽拉地设于净化腔内。由此,通过将净化部件43包括多层沿气流的流动方向叠置的净化件431,可以提高净化效果,并且使得每层净化件431可抽拉地设于净化腔内,方便了每层净化件431的更换。例如,每层净化件431可前后抽拉地设于净化腔内,可以使得下面板112打开空气处理装置20的前侧空间,通过抽拉净化件431,可以方便更换净化件431。
出风箱体2包括箱体主体21、固定支架23和出风件22,箱体主体21的顶部可以形成有安装口,出风件22可以设于安装口,出风件22上可以形成有与出风腔201连通的第一空气出口2211。固定支架23设于出风件22,且固定支架23位于第一空气出口2211的外周侧,固定支架23呈环形,环形的固定支架23可以环绕出风件22设置。固定支架23与箱体主体21相连,通过设置的固定支架23,方便出风件22与箱体主体21连接。出风箱体2的出风件22与加湿部件42在箱体主体21的前后方向上排布,例如加湿部件42位于箱体主体21的前部,出风件22位于箱体主体21的后部。
出风件22可以包括:出风部221和安装部223,出风部221可以设于安装口,出风部221上可以形成第一空气出口2211,出风部221可以包括位于第一空气出口2211处的出风格栅222,安装部223可以连接在出风部221的下方,例如安装部223可以与出风格栅222底部连接。安装部223内可以限定出后侧敞开的容纳空间2231,容纳空间2231内设有导向件224,导向件224与出风件22可以是可拆卸地连接,例如导向件224可以通过紧固件固定在安装部223上。导向件224内限定出后侧敞开的导向腔2241,导向腔2241的左右两个侧壁上且邻近导向腔2241的后侧敞开的位置分别形成有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导向槽2242。在将出风件22安装至箱体主体21时,固定支架23连接套设在出风部221的外周沿位置,且固定支架23与箱体主体21上端相连,出风件22位于箱体主体21内,出风件22与箱体主体21以及加湿部件42共同限定出上述的出风腔201。箱体主体21的左右两侧壁上可以形成有两个第二空气出口211,两个第二空气出口211均与出风腔201连通,两个第二空气出口211与第二出风口106相对且连通。
其中,蜗壳的内腔、净化部件43的净化腔以及出风箱体2内的出风腔201均构成空气处理装置20内的风道的一部分。
导风机构60沿上下方向可移动地设于机壳10内,以打开和关闭第一空气出口2211。具体地,导风机构60向上移动至第一设定位置时,导风机构60打开第一空气出口2211,此时导风机构60的部分可以容纳在出风空腔104内;在导风机构60向下移动至第二设定位置时,导风机构60关闭第一空气出口2211。
导风机构60包括:导风机构主体6a、衬板6b和装饰盖6c,衬板6b设置在导风机构主体6a和装饰盖6c之间,具体地,衬板6b设置在导风机构主体6a的顶部,装饰盖6c盖设在衬板6b的上表面。衬板6b与导风机构主体6a可拆卸地连接,装饰盖6c通过粘胶层与衬板6b相连。衬板6b的中部以及邻近外周沿的部分均朝向上凸起以形成凸包61b,粘接层设在凸包61b上,方便衬板6b与装饰盖6c连接。
导风机构主体6a包括沿前后方向可拆卸连接的第一导风件61和第二导风件62,其中第一导风件61连接在第二导风件62的前侧。第一导风件61包括第一导风部611以及连接在第一导风部611下方的第一移动部612,第一导风件61为一体成型件;第二导风件62包括第二导风部621以及连接在第二导风部621下方的第二移动部622,第二导风件62为一体成型。第一导风部611和第二导风部621之间的对接线围绕第一导风部611设置,第一导风部611和第二导风部621之间的对接线的长度大于第一导风部611的周长的一半,第一导风部611和第二导风部621之间的对接线在由前至后的方向上向朝向下倾斜延伸,第一移动部612和第二移动部622之间的对接线沿上下方向延伸。
衬板6b上形成有限位孔63b和第一固定孔62b,限位孔63b为两个且邻近衬板6b的后侧设置,第一固定孔62b为四个且分别邻近衬板6b的四个角部设置,限位孔63b和第一固定孔62b均形成在衬板6b的未形成有凸包61b的部分。导风机构主体6a上形成有与第一固定孔62b对应的第二固定孔6112以及与限位孔63b配合的限位凸起6111,限位凸起6111形成在第一导风部611上,限位凸起6111为四个,其中两个限位凸起6111邻近第一导风部611的后侧且该两个限位凸起6111为沿左右方向间隔设置,另外两个限位凸起6111邻近第一导风部611的前侧且该两个限位凸起6111为沿左右方向间隔设置。第二固定孔6112为四个,其中两个第二固定孔6112形成在第一导风部611上且邻近第一导风部611的前侧角部,另外两个第二固定孔6112形成在第二导风部621上且邻近第二导风部621的后侧角部。
在将衬板6b与导风机构主体6a连接时,可以使得衬板6b上的第一固定孔62b和导风机构主体6a上的第二固定孔6112对应,同时使得导风机构主体6a上的限位凸起6111插入至衬板6b上的限位孔63b内,这样可以对衬板6b和导风机构主体6a之间的装配进行初步定位,而后通过第一紧固件例如螺钉穿设于第一固定孔62b和第二固定孔6112,从而可以将衬板6b与导风机构主体6a可靠地连接。
第一导风部611内形成有第一气流通道610,第一气流通道610的前后两端均敞开;第二导风部621内形成有第二气流通道620,第二气流通道620的前后两端均敞开。第一导风部611上形成有邻近第一导风部611的四个角部分布的四个第三卡孔6113,第二导风部621上形成有邻近第二导风部621的四个角部分布的四个第三卡扣6211。
其中,在导风机构60打开第一空气出口2211时,装饰盖6c、第一导风部611、第二导风部621导以及第一移动部612的一部分、第二移动部622的一部分位于出风空腔104内。第一导风件61和第二导风件62沿前后方向对接,第一气流通道610的后侧与第二气流通道620的前侧对接且连通,这样在第一导风件61和第二导风件62连接装配成导风机构主体6a时,第一导风件61内的第一气流通道610和第二导风件62内的第二气流通道620连通且共同构成总的气流通道,该总的气流通道沿前后方向贯穿导风机构主体6a。这样从空气处理装置20的第一空气出口2211进入出风空腔104内的气流,一部分可以通过导风机构60与出风空腔104的内壁之间的空间流向第一出风口105,另一部分可以通过导风机构60上的气流通道流向(依次流经第二气流通道620、第一气流通道610)第一出风口105,这样可以减少流入出风空腔104内的气流流向第一出风口105的阻力,使得出风更为顺畅,且使得第一出风口105的整体出风较为均匀。
驱动组件70包括:驱动机构71和驱动部72,驱动部72包括齿条721且设在第二移动部622的远离第一移动部612的一侧,驱动部72的左右两侧分别设有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导向凸筋723。第一移动部612上形成有上下间隔设置的两个第三固定孔6121、第二移动部622上形成有上下间隔设置的两个第四固定孔6221,驱动部72上形成有上下间隔设置的两个第五固定孔722,第二紧固件穿设于第五固定孔722、第四固定孔6221和第三固定孔6121。在将第一导风件61、第二导风件62以及驱动部72进行装配时,通过第三卡扣6211卡入第三卡孔6113内,使得第一导风件61的第一导风部611与第二导风件62的第二导风部621连接,从而使得第一导风部611内的第一气流通道610和第二导风部621内的第二气流通道620对接并构成一个沿前后方向延伸的气流通道,该气流通道的前后两侧均敞开。通过第二紧固件穿设于驱动部72上的第五固定孔722、第二移动部622上的第四固定孔6221以及第一移动部612上的第三固定孔6121,从而可以将驱动部72安装至第二移动部622上,同时也将第一移动部612与第二移动部622连接,减少了装配工序,提高装配效率。
其中,驱动机构71包括齿轮传动机构712和驱动电机711,齿轮传动机构712包括三个依次啮合的齿轮7121,位于齿轮传动机构712始端的齿轮7121与驱动电机711相连,位于齿轮传动机构712末端的齿轮7121与齿条721啮合。驱动组件70还包括:驱动盒73,驱动机构71设于驱动盒73内,齿轮传动机构712和驱动电机711均设在驱动盒73内,驱动盒73上形成有避让开口733,位于齿轮传动机构712末端的齿轮7121的部分通过避让开口733伸出至驱动盒73外,并与齿条721啮合。驱动盒73内限定出第一腔体731和第二腔体732,驱动电机711以及位于齿轮传动机构712始端的齿轮7121均设在第一腔体731,齿轮传动机构712中的其余两个齿轮7121均设于第二腔体732,其中避让开口733形成在第二腔体732的侧壁上,第一腔体731位于风道外。
其中,驱动盒73的限定出第一腔体731的部分可以位于出风箱体2的外侧,这样可以使得驱动电机711位于出风腔201外,即可以使得驱动电机711位于空气处理装置20的风道外,避免空气处理装置20内气流对于驱动电机711的影响,例如可以避免空气处理装置20内的加湿气流对于驱动电机711的影响。驱动盒73的限定出第二腔体732的部分位于出风腔201内,这样可以使得结构紧凑,并且驱动机构71的另外两个齿轮7121虽然位于出风腔201内,但是由于驱动机构71的另外两个齿轮7121安装在驱动盒73的第二腔体732,可以较好地避免出风腔201内的气流对于齿轮7121啮合的影响。
进一步地,驱动盒73包括可拆卸连接的第一盒体734和第二盒体735,从而方便驱动机构71的拆装、维护等。
在将导风机构60与出风件22进行装配时,导风机构主体6a的第一移动部612和第二移动部622插入导向件224的导向腔2241内且沿可上下移动,驱动部72上的导向凸筋723与导向腔2241的侧壁上的导向槽2242配合,在导风机构60上下移动的过程中,导风机构主体6a的第一移动部612和第二移动部622沿着导向腔2241的导向移动,同时通过导向凸筋723沿着导向槽2242上下移动,实现对导风机构60上下移动的导向作用,使得导风机构60可以稳定地沿上下方向移动。
出风件22的出风部221的上表面形成有容纳槽2212,容纳槽2212位于第一空气出口2211的外周侧,容纳槽2212沿第一空气出口2211的周向延伸呈环形,发光部件3设于容纳槽2212内,发光部件3呈环形且与容纳槽2212延伸方向一致。容纳槽2212的朝向出风空腔104的一侧敞开以形成敞开口,固定支架23在第一空气出口2211的径向方向上遮盖敞开口的一部分,固定支架23在第一空气出口2211的径向方向上遮盖敞开口的大部分且敞开口被遮盖的部分远离第一空气出口2211。容纳槽2212的内壁与固定支架23之间限定出容纳腔231,敞开口未被遮盖的部分构成透光部232,透光部232为透光孔,透光部232呈环形且构成第一空气出口2211的周沿。透光部232的径向宽度小于发光部件3的径向宽度,透光部232的径向宽度小于容纳槽2212的敞开口的径向宽度。
透光部232在参考面的投影位于导风机构60在参考面的投影内,在导风机构60向上移动至打开第一空气出口2211时,透光部232与导风机构60在上下方向上间隔开一定的距离,此时发光部件3发出的光线经过透光部232朝向上射出至出风空腔104内,且进入出风空腔104内的光线量较多;在导风机构60关闭第一空气出口2211时,导风机构60与出风箱体2之间限定出通光通道,通光通道的径向内端与透光部232相对,通光通道的径向外端形成为出光口233,发光部件3发出的光线经过透光部232进入通光通道内并沿径向传播至出光口233并从出光口233大致沿径向射出至出风空腔104内,相对于导风机构60打开第一空气出口2211而言,改变了发光部件3的出光方向和朝向出风空腔104内的出光量。
发光部件3呈环形,例如发光部件3可以呈四边形环形。发光部件3包括:灯座31、发光件33、灯盖32和导光罩34,灯座31、灯盖32和导光罩34均呈闭环形,发光件33为发光带,发光件33呈开环形,发光件33的开口两端设有与发光件33电连接的线束,通过该线束与整机的电控盒组件内的电路板连接,实现对发光件33的供电。
灯座31上形成有安装凹槽310,发光件33设于安装凹槽310内,灯座31为不透光的。灯座31上还凸设有沿径向向外延伸的出线部317,与发光件33连接线束穿过该出线部317出线。灯盖32为透明的,灯盖32盖设在灯座31的敞开端,灯盖32的至少一部分容纳在安装凹槽310内。安装凹槽310的内周壁上可以形成有第一限位面311,发光件33安装在位于第一限位面311的远离灯盖32的一侧。灯盖32的外周壁上形成有用于容纳密封胶的密封凹槽321,密封凹槽321沿灯盖32的周向延伸呈环形。灯盖32的邻近发光件33的一侧形成有多个压紧凸起322,多个压紧凸起322沿灯盖32的周向间隔排布。在将灯盖32安装至灯座31时,在灯盖32的密封凹槽321内填充密封胶,将灯盖32安装至灯座31的安装凹槽310内,在灯盖32与安装凹槽310内的第一限位面311抵接时,说明灯盖32安装到位,灯盖32通过密封胶与灯座31之间密封连接,并且灯盖32上的多个压紧凸起322压紧在发光件33,以使得发光件33稳定地固定在安装凹槽310内。
灯座31的内周壁上形成有多个第二卡扣316,设在灯座31的内周壁上的多个第二卡扣316沿灯座31的周向间隔排布,并且灯座31的外周壁上形成有多个第二卡扣316,设在灯座31的外周壁上的多个第二卡扣316沿灯座31的周向间隔排布。导光罩34的内周壁上形成有多个第二卡孔341,设在导光罩34的内周壁上的多个第二卡孔341可以沿导光罩34的周向间隔排布,并且导光罩34的外周壁上形成有多个第二卡孔341,设在导光罩34的外周壁上的多个第二卡孔341可以沿导光罩34的周向间隔排布。
进一步地,灯座31的内周壁上形成有第二限位面312,第二限位面312沿灯座31的周向延伸呈环形;灯座31的外周壁上形成有第三限位面313,第三限位面313沿灯座31的周向延伸呈环形。在将导光罩34与灯座31装配连接时,导光罩34的内周壁抵接在第二限位面312上,导光罩34的外周壁抵接在第三限位面313上,说明导光罩34安装到位,并且使得位于灯座31的内周壁上的第二卡扣316卡入位于导光罩34的内周壁上的第二卡孔341,位于灯座31的外周壁上的第二卡扣316卡入位于导光罩34的外周壁上的第二卡孔341,从而可以方便地实现导光罩34与灯座31的连接。
灯座31的远离导光罩34的一侧形成有多个第一卡扣314,多个第一卡扣314在灯座31的周向方向上间隔开设置灯座31的远离导光罩34的一侧(例如灯座31的底面)还形成有两个定位凸起315,两个定位凸起315在灯座31的周向方向上间隔开设置。定位凸起315与第一卡扣314位于灯座31的同一侧,且两个定位凸起315之间设有至少一个第一卡扣314。容纳槽2212的底壁上形成有与第一卡扣314配合的第一卡孔2213以及与定位凸起315配合的定位孔2214。在将发光部件3安装至容纳槽2212内时,可以通过发光部件3上的定位凸起315插入至定位孔2214内,使得发光部件3初步定位在容纳槽2212内,说明此时发光部件3安装位置是准确的,并且使得第一卡扣314卡入第一卡孔2213内,从而可以将发光部件3准确且可靠地安装固定在容纳槽2212内。
在空气处理装置20工作时,可以控制发光部件3开启,此时发光部件3发出的光线可以射出至出风空腔104内且大体呈光圈状;在空气处理装置20不工作时,可以控制发光部件3停止工作。从而用户可以根据出风空腔104内是否有发光部件3的光线,直观且方便地了解到空气处理装置20是否处在工作状态。并且,在空气处理装置20工作时,在导风机构60打开第一空气出口2211,相对于导风机构60关闭第一空气出口2211时,发光部件3朝向出风空腔104内射出的光线更多,这样用户可以更为直观地获得第一出风口105是否出风的情况。
在空调器工作时,可以控制空气处理装置20和空气换热装置80中一个工作,也可以控制空气处理装置20和空气换热装置80均工作。
在仅空气换热装置80工作时,第二风机部件81运转,室内空气从换热进风口101进入第一安装腔内与换热器部件82换热后从两侧的换热出风口102流出至室内,从而可以调节室内温度。
空气处理装置20工作可以包括如下情况:三个空气进口411中仅是与室外空气连通的空气进口411打开;三个空气进口411中仅是与室外空气连通的空气进口411打开;三个空气进口411均打开。
第一种情况:三个空气进口411中仅是与室外空气连通的空气进口411打开,空气处理装置20工作可以包括如下情况:
在仅空气处理装置20工作时,第一风机部件41工作,在仅需要从第一出风口105出风时,导风板16关闭第二出风口106,导风机构60打开第一空气出口2211,此时第一空气出口2211通过引风腔与第一出风口105连通,从室外引入的空气经过净化部件43净化后向上流入出风箱体2的出风腔201内,不经过加湿部件42加湿,再从第一空气出口2211流入引风腔内,最后从第一出风口105流出至室内,从而可以将室外空气引入室内,此时可以实现对从空气进口411引入的室外空气进行净化后流入室内,改善室内空气质量。
在仅需要第二出风口106出风时,导风板16打开第二出风口106,导风机构60关闭第一空气出口2211,从室外引入的空气经过净化部件43净化后向上流入出风箱体2的出风腔201内,然后经过加湿部件42加湿后依次经两个第二空气出口211及两个第二出风口106吹出至室内,从室外引入的空气不再从第一出风口105流出,而是从两侧的第二空气出口211经第二出风口106流出至室内,从而可以将室外空气引入室内,此时可以实现对从空气进口411引入的室外空气进行净化、加湿后流入室内,改善室内空气质量。
在需要从第一出风口105和第二出风口106同时出风时,导风机构60打开第一空气出口2211,且导风板16打开第二出风口106,第一风机部件41驱动气流从空气进口411进入第一风机部件41之后,向上流动,先经过净化部件43净化,净化后的气流向上流入出风腔201内,进入出风腔201内气流,一部分气流不经过加湿部件42加湿并经过第一空气出口2211向上吹出至引风腔内并经第一出风口105吹出至室内,另一部分经过加湿部件42加湿后依次从两个第二空气出口211、第二出风口106吹出,从室外引入的新风同时从第一出风口105和第二出风口106出风,增大出风范围,实现多维立体出风,此时可以实现对从空气进口411引入的室外空气进行净化、部分加湿后流入室内,可以快速有效地改善室内空气质量。
可选地,在空气处理装置20工作时,第一空气出口2211可以处在常开状态,例如第一风机部件41通电运转时第一空气出口2211打开,第一风机部件41停机时第一空气出口2211也相应关闭。可以根据是否有加湿需求判断是否打开第二出风口106,在有加湿需求时可以打开第二出风口106,在没有加湿需求时可以关闭第二出风口106。
第二种情况:三个空气进口411中仅是与室内空气连通的空气进口411打开,空气处理装置20工作可以包括如下情况:
在仅空气处理装置20工作时,第一风机部件41工作,在仅需要从第一出风口105出风时,导风板16关闭第二出风口106,导风机构60打开第一空气出口2211,此时第一空气出口2211通过引风腔与第一出风口105连通,从室内引入的空气经过净化部件43净化后向上流入出风箱体2的出风腔201内,不经过加湿部件42加湿,再从第一空气出口2211流入引风腔内,最后从第一出风口105流出至室内,从而可以对室内空气进行净化,改善室内空气质量。
在仅需要第二出风口106出风时,导风板16打开第二出风口106,导风机构60关闭第一空气出口2211,从室内引入的空气经过净化部件43净化后向上流入出风箱体2的出风腔201内,然后经过加湿部件42加湿后依次经两个第二空气出口211及两个第二出风口106吹出至室内,从室内引入的空气不再从第一出风口105流出,而是从两侧的第二空气出口211经第二出风口106流出至室内,从而可以对室内空气进行净化、加湿,改善室内空气质量。
在需要从第一出风口105和第二出风口106同时出风时,导风机构60打开第一空气出口2211,且导风板16打开第二出风口106,第一风机部件41驱动气流从空气进口411进入第一风机部件41之后,向上流动,先经过净化部件43净化,净化后的气流向上流入出风腔201内,进入出风腔201内气流,一部分气流不经过加湿部件42加湿并经过第一空气出口2211向上吹出至引风腔内并经第一出风口105吹出至室内,另一部分经过加湿部件42加湿后依次从两个第二空气出口211、第二出风口106吹出,从室内引入的空同时从第一出风口105和第二出风口106出风,增大出风范围,实现多维立体出风,此时可以实现对从空气进口411引入的室内空气进行净化、部分加湿后流入室内,可以快速有效地改善室内空气质量。
可选地,在空气处理装置20工作时,第一空气出口2211可以处在常开状态,例如第一风机部件41通电运转时第一空气出口2211打开,第一风机部件41停机时第一空气出口2211也相应关闭。可以根据是否有加湿需求判断是否打开第二出风口106,在有加湿需求时可以打开第二出风口106,在没有加湿需求时可以关闭第二出风口106。
第三种情况:三个空气进口411均打开,空气处理装置20工作可以包括如下情况:
在仅空气处理装置20工作时,第一风机部件41工作,在仅需要从第一出风口105出风时,导风板16关闭第二出风口106,导风机构60打开第一空气出口2211,此时第一空气出口2211通过引风腔与第一出风口105连通,从室内引入的空气以及从室外引入的空气经过净化部件43净化后向上流入出风箱体2的出风腔201内,不经过加湿部件42加湿,再从第一空气出口2211流入引风腔内,最后从第一出风口105流出至室内,从而可以对室内空气进行净化,改善室内空气质量,并且可以引入新风,且可以对引入的新风进行净化。
在仅需要第二出风口106出风时,导风板16打开第二出风口106,导风机构60关闭第一空气出口2211,从室内引入的空气和室外引入的空气经过净化部件43净化后向上流入出风箱体2的出风腔201内,然后经过加湿部件42加湿后依次经两个第二空气出口211及两个第二出风口106吹出至室内,从室内引入的空气以及从室外引入的空气不再从第一出风口105流出,而是从两侧的第二空气出口211经第二出风口106流出至室内,从而可以对室内空气进行净化、加湿,改善室内空气质量,并且可以引入新风,且可以对引入的新风进行净化、加湿。
在需要从第一出风口105和第二出风口106同时出风时,导风机构60打开第一空气出口2211,且导风板16打开第二出风口106,第一风机部件41驱动气流从空气进口411进入第一风机部件41之后,向上流动,先经过净化部件43净化,净化后的气流向上流入出风腔201内,进入出风腔201内气流,一部分气流不经过加湿部件42加湿并经过第一空气出口2211向上吹出至引风腔内并经第一出风口105吹出至室内,另一部分经过加湿部件42加湿后依次从两个第二空气出口211、第二出风口106吹出,从室内引入的空气以及从室外引入的空气同时从第一出风口105和第二出风口106出风,增大出风范围,实现多维立体出风,此时可以实现对从空气进口411引入的室内空气进行净化、部分加湿后流入室内,可以快速有效地改善室内空气质量,并且可以引入新风,且可以对引入的新风进行净化、部分加湿。
可选地,在空气处理装置20工作时,第一空气出口2211可以处在常开状态,例如第一风机部件41通电运转时第一空气出口2211打开,第一风机部件41停机时第一空气出口2211也相应关闭。可以根据是否有加湿需求判断是否打开第二出风口106,在有加湿需求时可以打开第二出风口106,在没有加湿需求时可以关闭第二出风口106。
在空气处理装置20和空气换热装置80均工作时,可以对室内温度进行调节的同时,还可以改善室内空气质量,其中空气处理装置20的工作状态可以参照上述的描述。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12)
1.一种空调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机壳,所述机壳上形成有第一出风口;
空气处理装置,所述空气处理装置设于所述机壳内,所述空气处理装置具有空气进口以及第一空气出口;
导风机构,所述导风机构沿上下方向可移动地设于所述机壳内,以打开和关闭所述第一空气出口,在所述导风机构打开所述第一空气出口时,所述第一空气出口与所述第一出风口连通,所述导风机构包括导风机构主体和盖设在所述导风机构主体的顶部的装饰盖,所述导风机构主体包括沿水平方向连接的第一导风件和第二导风件,所述第一导风件和所述第二导风件均为独立成型件;
用于驱动所述导风机构上下移动的驱动组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导风机构主体与所述装饰盖可拆卸地相连,所述驱动组件的部分设在所述导风机构主体上以驱动所述导风机构上下移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风件与所述第二导风件可拆卸地相连,所述驱动组件的部分设在所述第一导风件和所述第二导风件中的一个上以驱动所述导风机构上下移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导风机构还包括衬板,所述衬板设在所述导风机构主体与所述装饰盖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衬板与所述导风机构主体可拆卸地相连,所述装饰盖通过粘接层与所述衬板相连。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衬板的至少中部朝向上凸起以形成凸包,所述粘接层设在所述凸包上。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衬板上形成有限位孔和第一固定孔,所述导风机构主体上形成有与所述第一固定孔对应的第二固定孔以及与所述限位孔配合的限位凸起,第一紧固件穿设于所述第一固定孔和所述第二固定孔。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风件包括第一导风部以及连接在所述第一导风部下方的第一移动部,所述第二导风件包括第二导风部以及连接在所述第二导风部下方的第二移动部,所述第一导风部和所述第二导风部之间的对接线围绕所述第一导风部设置,所述第一移动部和所述第二移动部之间的对接线沿上下方向延伸,所述驱动组件的部分设在所述第二移动部上以驱动所述导风机构上下移动。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风部和所述第二导风部之间的对接线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一导风部的周长的一半。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组件包括:
驱动部,所述驱动部设于所述第二移动部的远离所述第一移动部的一侧,所述第一移动部上形成有第三固定孔、所述第二移动部上形成有第四固定孔,所述驱动部上形成有第五固定孔,第二紧固件穿设于所述第五固定孔、所述第四固定孔和所述第三固定孔;
驱动机构,所述驱动机构与所述驱动部可传动地配合,以驱动所述导风机构上下移动。
11.根据权利要求1-10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机壳内设有出风空腔,所述出风空腔的前侧壁上形成有所述第一出风口,在所述导风机构打开所述第一空气出口时,所述第一空气出口通过所述出风空腔与所述第一出风口连通,所述装饰盖和所述导风机构主体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所述出风空腔内,所述导风机构主体的位于所述出风空腔内的部分形成有沿前后方向贯穿所述导风机构主体的气流通道。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风件和所述第二导风件沿前后方向对接,所述气流通道包括形成在所述第一导风件内的第一气流通道以及形成在所述第二导风件内的第二气流通道。
Priority Applications (4)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21713969.5U CN216114353U (zh) | 2021-07-26 | 2021-07-26 | 空调器 |
PCT/CN2021/117998 WO2023004951A1 (zh) | 2021-07-26 | 2021-09-13 | 空调器 |
US18/578,162 US20240325959A1 (en) | 2021-07-26 | 2021-09-13 | Air conditioner |
EP21951526.9A EP4361508A4 (en) | 2021-07-26 | 2021-09-13 | AIR CONDITIONER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21713969.5U CN216114353U (zh) | 2021-07-26 | 2021-07-26 | 空调器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6114353U true CN216114353U (zh) | 2022-03-22 |
Family
ID=8072333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21713969.5U Active CN216114353U (zh) | 2021-07-26 | 2021-07-26 | 空调器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6114353U (zh) |
-
2021
- 2021-07-26 CN CN202121713969.5U patent/CN216114353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EP3045832B1 (en) | Air conditioner | |
CN105066250A (zh) | 立式空调器 | |
CN215675474U (zh) | 空调器 | |
CN216114353U (zh) | 空调器 | |
KR20200089362A (ko) | 에어컨 | |
CN215909222U (zh) | 空调器 | |
CN115682118A (zh) | 空调器 | |
CN115682120A (zh) | 空调器 | |
EP3045834B1 (en) | Air conditioner | |
CN214501453U (zh) | 空调器 | |
CN218096255U (zh) | 空气处理模块和空气调节设备 | |
WO2023004951A1 (zh) | 空调器 | |
CN115682121A (zh) | 空调器 | |
CN214791492U (zh) | 出风框组件和空调器 | |
CN216953428U (zh) | 香氛组件和具有其的空调器 | |
CN221593002U (zh) | 空调器 | |
CN221592997U (zh) | 空调器 | |
CN215675688U (zh) | 香氛组件及空调室内机 | |
WO2022166010A1 (zh) | 空调器 | |
KR20200089363A (ko) | 에어컨 | |
CN221592998U (zh) | 空调器 | |
CN212431082U (zh) | 一种功能模块安装结构及空调器 | |
CN221593000U (zh) | 空调器 | |
CN221592999U (zh) | 空调器 | |
CN216620031U (zh) | 空调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