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4501453U - 空调器 - Google Patents

空调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4501453U
CN214501453U CN202120355898.XU CN202120355898U CN214501453U CN 214501453 U CN214501453 U CN 214501453U CN 202120355898 U CN202120355898 U CN 202120355898U CN 214501453 U CN214501453 U CN 21450145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outlet
air outlet
cavity
humidify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0355898.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子健
丁毅
何忠桦
徐正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dea Group Co Ltd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idea Group Co Ltd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dea Group Co Ltd,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Midea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0355898.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4501453U/zh
Priority to US18/276,219 priority patent/US20240125486A1/en
Priority to PCT/CN2021/091622 priority patent/WO2022166010A1/zh
Priority to EP21924018.1A priority patent/EP4286754A4/en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450145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450145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ir-Flow Control Memb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空调器,包括:机壳、空气处理装置和导风机构,机壳内设有出风空腔,出风空腔的侧壁上形成有连通出风空腔和外界的第一出风口,空气处理装置设于机壳内,空气处理装置包括空气处理单元,空气处理装置具有空气进口,导风机构可移动地设于机壳内,以连通或隔断空气处理单元的内腔与外界,在空气处理单元的内腔与外界连通时,由空气进口进入的空气经空气处理单元之后流入出风空腔,并通过第一出风口吹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通过导风机构的移动,方便地实现对室内空气质量的改善的控制,满足用户的更高需求。

Description

空调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气处理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空调器。
背景技术
随着消费升级和对高品质生活质量的追求,相关技术中的空气处理设备,例如具有新风功能的空气处理设备,难以满足用户的更高需求。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空调器,该空调器通过导风机构的移动,可以方便地实现对室内空气质量的改善的控制,满足用户的更高需求。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包括:机壳,所述机壳内设有出风空腔,所述出风空腔的侧壁上形成有连通所述出风空腔和外界的第一出风口;空气处理装置,所述空气处理装置设于所述机壳内,所述空气处理装置包括空气处理单元,所述空气处理装置具有空气进口;导风机构,所述导风机构可移动地设于所述机壳内,以连通或隔断所述空气处理单元的内腔与外界,在所述空气处理单元的内腔与外界连通时,由所述空气进口进入的空气经所述空气处理单元之后流入所述出风空腔,并通过所述第一出风口吹出。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通过设置的空气处理装置,可以对室内空气质量进行改善,并且通过在机壳内设置的可移动的导风机构,通过导风机构的移动,可以实现空气处理单元与外界的连通和隔断,从而可以控制导风机构的移动,方便地实现对室内空气质量的改善的控制,满足用户的更高需求。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出风空腔位于所述机壳高度方向上的中部或邻近所述机壳高度方向上的中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机壳包括:后箱体部件;前面板,所述前面板连接在所述后箱体部件的前侧,所述前面板包括上下间隔设置的上面板和下面板,所述上面板和所述下面板之间限定出所述第一出风口。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可选实施例中,所述机壳包括出风框部件,所述出风框部件设在所述后箱体部件的前侧,所述前面板设在所述出风框部件的前侧,所述出风框部件与所述空气处理单元相对的部分敞开以形成拆卸口,所述下面板可遮盖和打开所述拆卸口。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导风机构可移动地设于所述空气处理装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空气处理装置包括出风箱体,所述出风箱体设于所述空气处理单元,所述出风箱体内限定出与所述空气处理单元的内腔连通的出风腔,所述出风箱体上形成有与所述出风腔连通的第一空气出口,所述导风机构可移动地设于所述出风箱体,以打开和关闭所述第一空气出口,在所述导风机构打开所述第一空气出口时,所述第一出风口通过所述出风空腔与所述第一空气出口连通。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可选实施例中,所述出风箱体位于所述出风空腔的下方,所述出风箱体的顶部形成有所述第一空气出口,所述导风机构可上下移动地设于所述出风箱体。
可选地,在所述导风机构打开所述第一空气出口时,所述导风机构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所述出风空腔内。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进一步实施例中,所述空气处理装置包括引风罩,所述引风罩设在所述出风箱体的顶部且位于所述出风空腔内,所述出风箱体的顶部与所述引风罩之间限定出引风腔,所述引风腔的引风出口的至少一部分与所述第一出风口相对且连通,在所述导风机构打开所述第一空气出口时,所述第一出风口通过所述引风腔与所述第一空气出口连通。
可选地,在所述导风机构打开所述第一空气出口时,所述导风机构的一部分位于所述引风腔内。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可选实施例中,所述出风箱体包括箱体主体和出风件,所述箱体主体的顶部形成有安装口,所述出风件设于所述安装口,所述出风件上形成有所述第一空气出口,所述导风机构包括导风件和安装座,所述导风件用于打开和关闭所述第一空气出口,所述安装座连接在所述导风件的下方,所述安装座可上下移动地穿设于所述出风件。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中,所述出风件包括:出风部,所述出风部设于所述安装口,所述出风部上形成有所述第一空气出口;安装部,所述安装部连接在所述出风部的下方且位于所述出风腔内,所述安装部内限定出顶部敞开的容纳腔,所述安装座可上下移动地设于所述容纳腔。
可选地,所述出风部包括位于所述第一空气出口处的出风格栅,所述出风格栅包括至少一个倾斜设置的子出风格栅,倾斜设置的所述子出风格栅在由所述出风部与所述安装部的连接处至所述出风部的外边沿的方向上朝向上倾斜延伸。
可选地,所述出风部包括位于所述第一空气出口处的出风格栅,所述出风格栅上的散风孔的等效直径为3mm-8mm。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可选实施例中,所述出风箱体的周向侧壁上形成有至少一个第二空气出口,所述机壳上形成有与所述第二空气出口相对且连通的第二出风口。
可选地,所述第二出风口处设有用于打开和关闭所述第二出风口的导风板。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可选实施例中,所述空气处理单元包括:第一风机部件,所述第一风机部件用于驱动气流从所述空气进口进入所述空气处理装置内;加湿部件,所述加湿部件设在所述出风箱体内,所述加湿部件与所述出风箱体之间限定出所述出风腔;净化部件,所述净化部件设在所述出风箱体与所述第一风机部件之间,所述净化部件的净化腔与所述出风腔连通。
可选地,所述第一风机部件、所述净化部件和所述出风箱体在由下至上的方向上依次排布。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中,所述加湿部件包括:加湿支架,所述加湿支架内具有加湿水槽,所述加湿支架可抽拉地设于所述出风箱体;湿膜支架,所述湿膜支架设在所述加湿支架上;加湿膜,所述加湿膜设于所述湿膜支架且所述加湿膜的一部分位于所述加湿水槽内加湿水箱,所述加湿水箱设于所述加湿支架且位于所述湿膜支架的远离所述出风腔的一侧,所述加湿水箱用于对所述加湿水槽供水。
进一步地,所述出风箱体位于所述出风空腔的下方,所述出风箱体的顶部形成有所述第一空气出口,所述导风机构可上下移动地设于所述出风箱体,所述出风箱体的周向侧壁上形成有至少一个第二空气出口,所述机壳上形成有与所述第二空气出口相对且连通的第二出风口,所述加湿膜邻近所述第二空气出口且与所述第二空气出口相对设置。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中,所述净化部件包括多层沿气流的流动方向叠置的净化件,每个所述净化件可抽拉地设于所述净化腔内。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空气进口为多个,其中至少一个所述空气进口适于与室外空气连通,其余所述空气进口适于与室内空气连通。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空气处理装置的部分结构爆炸分解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空气处理装置的部分结构爆炸分解示意图一;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空气处理装置的部分结构爆炸分解示意图二;
图4是图3的A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驱动部和导向件配合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空气处理装置的部分结构分解示意图三;
图7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驱动组件的爆炸分解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空气处理装置的部分结构图;
图9是图8中的空气处理装置的部分爆炸分解示意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出风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空调器的空调室内机的爆炸分解示意图;
图12是图11的B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13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空调器的空调室内机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4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空调器的空调室内机的主视图。
附图标记:
1000、空调室内机;
10、出风箱体;
101、第一空气出口;102、第二空气出口;103、出风腔;
110、箱体主体;1101、安装口;1102、容纳凹槽;
120、出风件;1201、出风部;12011、子出风格栅;12012、散风孔;1202、安装部;1203、容纳腔;1204、第一敞开口;
130、导向件;1301、导向腔;1302、第二敞开口;
140、导风机构固定座;
20、导风机构;
202、安装缺口;
210、导风件;2101、导风斜面;220、安装座;
30、驱动组件;
310、驱动部;320、驱动机构;3201、齿轮;3202、驱动电机;3203、驱动盒;301、避让开口;302、第二安装孔;303、盒体卡凸部;304、盒体卡孔;305、螺钉柱;306、安装凸环;32031、第一盒体;32032、第二盒体;
40、导向结构;
410、第一导向部;4101、凸筋;420、第二导向部;4201、凹槽;
510、第一限位凸块;520、第二限位凸块;530、第三限位块;
60、安装件;
601、定位凸块;602、第一安装孔;
200、空气处理装置;
70、引风罩;701、引风腔;
2、空气处理单元;201、空气进口;
21、第一风机部件;
22、加湿部件;221、加湿水箱;222、加湿支架;223、湿膜支架;
23、净化部件;231、净化件;
700、空气换热装置;
720、第二风机部件;
730、换热器部件;
800、机壳;801、前面板;8011上面板;8012、下面板;802、出风框部件;8021、拆卸口;803、后箱体部件;804、顶盖;805、底盘;806、换热进风口;807、换热出风口;808、第一出风口;809、第二出风口;810、导风板;811、出风空腔;812、室内进风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下面参考附图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
如图11-图14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包括机壳800、空气处理装置200和导风机构20。
机壳800内设有出风空腔811,出风空腔811的侧壁上形成有连通出风空腔811和外界的第一出风口808,例如出风空腔811的前侧壁上形成有第一出风口808,机壳800的一部分构成出风空腔811的侧壁。其中,在空调器放置在室内空间进行工作时,外界是指室内空间。
空气处理装置200设于机壳800内,空气处理装置200包括空气处理单元2,空气处理装置200具有空气进口201,在空气处理装置200工作时,气流经空气进口201进入空气处理单元2,该气流可以经空气处理单元2进行加湿、净化等。若空气进口201与室内空气连通时,则空气处理单元2对室内空气进行处理后流入室内,改善室内空气质量;若空气进口201与室外空气连通时,则空气处理单元2对引入的室外空气进行处理后流入室内,在引入新风的同时,对新风进行处理,进一步地改善室内空气质量。
导风机构20可移动地设于机壳800内,以连通或隔断空气处理单元2的内腔与外界,在空气处理单元2的内腔与外界连通时,由空气进口201进入的空气经空气处理单元2之后流入出风空腔811,并通过第一出风口808吹出。通过在机壳内设置的可移动的导风机构,通过导风机构的移动,可以实现空气处理单元与外界的连通和隔断,从而可以控制导风机构的移动,方便地实现对室内空气质量的改善的控制,满足用户的更高需求。
空调器包括空气换热装置700,空气处理装置200位于空气换热装置700的一侧,例如空气处理装置200位于空气换热装置700的上侧或下侧,空气换热装置700可以包括第二风机部件720和换热器部件730,空气换热装置700可以与空气换热,从而调节室内温度。
可选地,空调器可以为分体式空调器,例如空调器可以为分体壁挂式空调器或者分体落地式空调器;空调器也可以为一体式空调器。在空调器为分体式空调器时,空调器包括空调室内机1000和空调室外机,其中空调室内机1000包括上述的空气处理装置200和空气换热装置700。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通过设置的空气处理装置200,可以对室内空气质量进行改善,并且通过在机壳800内设置的可移动的导风机构20,通过导风机构20的移动,可以实现空气处理单元2与外界的连通和隔断,从而可以控制导风机构20的移动,方便地实现对室内空气质量的改善的控制,满足用户的更高需求。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参照图11-图14,出风空腔811位于机壳800高度方向上的中部或邻近机壳800高度方向上的中部。由此,通过将出风空腔811位于机壳800高度方向上的中部或邻近机壳800高度方向上的中部,空调器的空气换热装置700可以位于出风空腔811的上方,空调器的空气处理装置200可以位于出风空腔811的下方,可以使得整体结构布局合理,并且第一出风口808与出风空腔811对应设置,第一出风口808位于机壳800高度方向上的中部或邻近机壳800高度方向上的中部,使得经空气处理装置200的空气处理单元2处理之后的气流从机壳800大致高度方向上中部的位置吹出。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参照图11-图14,机壳800包括:后箱体部件803和前面板801。前面板801连接在后箱体部件803的前侧,前面板801包括上下间隔设置的上面板8011和下面板8012,上面板8011和下面板8012之间限定出第一出风口808。由此,方便第一出风口808的形成,且使得第一出风口808的出风面积较大,提高出风量。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机壳800包括出风框部件802,出风框部件802设在后箱体部件803的前侧,前面板801设在出风框部件802的前侧,出风框部件802与空气处理单元2相对的部分敞开以形成拆卸口8021,下面板8012可遮盖和打开拆卸口8021。由此,方便实现对空气处理装置200的空气处理单元2的净化、加湿等部件进行更换和维护,比如更换净化模块、加湿模块等。例如,下面板8012可以是可拆卸地设在出风框部件802的前侧,在下面板8012安装在出风框部件802的前侧时,下面板8012遮盖拆卸口8021;在下面板8012从出风框部件802的前侧拆下时,可以使得拆卸口8021打开,方便对空气处理装置200的空气处理单元2的净化、加湿等部件进行更换和维护。再例如,下面板8012可以是可转动地设在出风框部件802的前侧,通过转动下面板8012,可以实现下面板8012遮盖和打开拆卸口8021,在下面板8012转动至出风框部件802的前侧时,下面板8012遮盖拆卸口8021;在下面板8012转动至出风框部件802的前侧之外时,可以使得拆卸口8021打开,方便对空气处理装置200的空气处理单元2的净化、加湿等部件进行更换和维护。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参照图1、图11和图12,导风机构20可移动地设于空气处理装置200。由此,方便导风机构20的安装,也使得导风机构20与空气处理装置200形成一个整体模块,使得整机结构紧凑。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可选实施例,参照图1、图8、图11和图12,空气处理装置200包括出风箱体10,出风箱体10设于空气处理单元2,出风箱体10内限定出与空气处理单元2的内腔连通的出风腔103,出风箱体10上形成有与出风腔103连通的第一空气出口101,导风机构20可移动地设于出风箱体10,以打开和关闭第一空气出口101,在导风机构20打开第一空气出口101时,第一出风口808通过出风空腔811与第一空气出口101连通。在空气处理装置200工作时,导风机构20打开第一空气出口101,由空气进口201进入的气流经空气处理单元2处理之后流入出风箱体10的出风腔103内,并通过第一空气出口101流入出风空腔811,最后经第一出风口8808吹向室内。通过设置的出风箱体10,且将导风机构20可移动地设于出风箱体10,通过导风机构20的移动,可以方便的实现空气处理单元2与外界的连通和隔断。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可选实施例中,出风箱体10可以位于出风空腔811的下方,出风箱体10的顶部形成有第一空气出口101,导风机构20可上下移动地设于出风箱体10。由此,使得结构布局合理,并且在空气处理装置200工作时,导风机构20打开第一空气出口101,由空气进口201进入的气流经空气处理单元2处理之后流入出风箱体10的出风腔103内,并通过第一空气出口101向上流入出风空腔811,最后经第一出风口8808吹向室内。通过设置的出风箱体10,且将导风机构20可移动地设于出风箱体10,通过导风机构20的移动,可以方便的实现空气处理单元2与外界的连通和隔断,并且可以实现空气处理装置200的顶部出风效果。通过导风机构20的上下移动,方便实现第一空气出口101的打开和关闭。在导风机构20向上移动至第一位置时,导风机构20打开第一空气出口101;在导风机构20向下移动至第二位置时,导风机构20关闭第一空气出口101。
空气处理装置200还包括驱动组件30,驱动组件30用于驱动导风机构20上下移动,实现导风机构20的自动升降,从而实现第一空气出口101的自动打开和关闭。当需要通过第一空气出口101向外出风时,驱动组件30带动导风机构20向上移动,导风机构20上升并逐渐远离出风箱体10,将第一空气出口101打开,此时空气处理装置200可实现顶部出风。当第一空气出口101无需出风时,驱动组件30带动导风机构20向下移动,导风机构20逐渐靠近出风箱体10,并配合在第一空气出口101上,从而关闭第一空气出口101。
通过在出风箱体10的顶部开设第一空气出口101,可以实现顶部出风,提供了一种新型的出风方式,通过驱动组件30驱动导风机构20升降的方式,可以方便地实现对出风箱体10顶部的第一空气出口101的打开和关闭,实现顶部出风的效果,可提升用户体验,进一步满足用户需求。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可选实施例中,参照图13和图14,在导风机构20打开第一空气出口101时,导风机构20的至少一部分位于出风空腔811内,例如可以是导风机构20的一部分位于出风空腔811内。由此,可以充分地利用出风空腔811的空间,使得整体结构紧凑。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可选实施例中,参照图11-图14,空气处理装置200包括引风罩70,引风罩70设在出风箱体10的顶部且位于出风空腔811内,出风箱体10的顶部与引风罩70之间限定出引风腔701,引风腔701位于出风空腔811内,引风腔701的引风出口的至少一部分与第一出风口808相对且连通,在导风机构20打开第一空气出口101时,第一出风口808通过引风腔701与第一空气出口101连通。在导风机构20打开第一空气出口101时,引风腔701与第一空气出口101连通,从第一空气出口101流出的气流经过引风腔701引导之后,可以经第一出风口808流向室内。通过设置的引风罩70,可以将空气处理单元2处理的气流经出风腔103以及第一空气出口101流向出风空腔811内时,可以起到对气流更好地引导作用,将气流引导至第一出风口808处向外出风。其中,引风罩70的外壁可以与机壳800的内壁抵接,使得引风腔701的体积与出风空腔811的体积大致相同;引风罩70的外壁可以与机壳800的内壁间隔开,使得引风腔701的体积明显小于出风空腔811的体积。
可选地,在导风机构20打开第一空气出口101时,导风机构20的一部分位于引风腔701内。由此,可以充分地利用引风腔701的空间,使得整体结构紧凑。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可选实施例中,参照图1-图3、图8-图9,出风箱体10包括箱体主体110和出风件120,箱体主体110的顶部形成有安装口1101,出风件120设于安装口1101,出风件120上形成有第一空气出口101,导风机构20包括导风件210和安装座220,导风件210用于打开和关闭第一空气出口101,安装座220连接在导风件210的下方,安装座220可上下移动地穿设于出风件120。通过将导风机构20的安装座220可上下移动地穿设于出风箱体10的出风件120,可以使得整体结构紧凑,并且出风件120可对安装座220的上下移动起到一定的导向作用,使得导风机构20的移动更加平稳。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中,参照图1-图3、图6-图9,出风件120包括:出风部1201和安装部1202,出风部1201设于安装口1101,出风部1201上形成有第一空气出口101,安装部1202连接在出风部1201的下方且位于出风腔103内,安装部1202内限定出顶部敞开的容纳腔1203,安装座220可上下移动地设于容纳腔1203。通过将出风件120设置为包括上下连接的出风部1201和安装部1202,既方便了第一空气出口101的形成,并且也方便了导风机构20的安装座220的安装和移动,由于安装座220可上下移动地设于容纳腔1203,在导风机构20移动时,容纳腔1203对于安装座220具有较好的导向作用,使得导风机构20的移动更加平稳。
进一步地,参照图1-图3以及图10,出风部1201包括位于第一空气出口101处的出风格栅,出风格栅包括至少一个倾斜设置的子出风格栅12011,倾斜设置的子出风格栅12011在由出风部1201与安装部1202的连接处至出风部1201的外边沿的方向上朝向上倾斜延伸。通过在第一空气出口101处设置出风格栅,可以起到对气流的分散作用,使得出风柔和,并且使得出风格栅包括至少一个倾斜设置的子出风格栅12011,可以减少出风格栅在水平方向上的占用空间,使得出风结构紧凑,并且可以将出风腔103的气流更好地朝向出风空腔811内引导。
可选地,参照图10,出风部1201包括位于第一空气出口101处的出风格栅,出风格栅上的散风孔12012的等效直径为3mm-8mm。散风孔12012的等效直径可以取3mm-8mm中的任一值。其中,散风孔12012的等效直径指的是与散风孔12012的截面积相等的圆形的直径。例如,散风孔12012的等效直径可以为3mm、3.5mm、4mm、4.5mm、5mm、5.5mm、6mm、6.5mm、7mm、7.5mm或8mm。由此,一方面可以使得散风孔12012的等效直径不至于过小,从而保证散风孔12012的出风量,另一方面可以使得散风孔12012的等效直径不至于过大,从而有利于保证散风孔12012对气流的弱化效果,同时,有防止外界杂物通过散风孔12012进出壳体,有利于保证空调器工作的可靠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出风箱体10可以包括箱体主体110和出风件120,箱体主体110的顶部形成有安装口1101,出风件120可以设于安装口1101,出风件120上形成有第一空气出口101,出风箱体10通入风后,气流进入箱体主体110,然后经由出风件120上的第一空气出口101吹出。驱动组件30包括驱动部310和驱动机构320,驱动部310可以设于导风机构20,驱动机构320可以设于出风件120,驱动机构320与驱动部310可以是可传动地配合,这样可以驱动驱动部310上下移动。通过将出风箱体10设置为包括箱体主体110和出风件120的结构,并且将导风机构20设置在出风件120上,方便驱动机构20的安装固定,且使得结构紧凑,并且采用该布置方式方便实现驱动机构320和驱动部310之间的传动配合,可实现布局紧凑,节省空间。
可选地,如图6和图7所示,驱动机构320包括:齿轮传动机构和驱动电机3202,齿轮传动机构包括至少一个齿轮3201,驱动部310为齿条,位于齿轮传动机构末端的齿轮3201与齿条啮合。驱动电机3202与齿轮传动机构相连以驱动齿轮传动机构运动。例如,驱动电机3202驱使末端的齿轮3201顺时针转动,齿轮3201啮合齿条后驱使齿条向上移动,齿条带动导风机构20上移打开第一空气出口101;当驱动电机3202驱使末端的齿轮3201逆时针转动,则齿轮3201啮合齿条后驱使齿条向下移动,导风机构20下移关闭第一空气出口101。采用这种齿轮齿条配合以驱动导风机构升降的方式,结构简单,传动稳定,可靠性较强。
具体地,如图6和图7所示,齿轮传动机构可以包括一个齿轮3201,在齿轮传动机构包括一个齿轮3201时,该齿轮3201即为齿轮传动机构末端的齿轮3201,该齿轮3201连接驱动电机3202的电机轴,齿轮3201啮合齿条,随着驱动电机3202驱动齿轮3201转动,驱动齿条上下移动,从而使齿条带动导风机构20向上移动或向下移动,采用一个齿轮3201的方式能够简化驱动机构320的结构,降低成本。当然,齿轮传动机构还可是多个依次相啮合的齿轮,其中起始端的齿轮连接驱动电机3202的电机轴,末端的齿轮啮合齿条,同样可驱动导风机构20上下运动。
进一步地,如图6和图7所示,驱动机构320还可以包括驱动盒3203,驱动盒3203可以连接于出风件120,驱动电机3202和齿轮传动机构均可以设于驱动盒3203内。驱动盒3203上形成有避让开口301,位于齿轮传动机构末端的齿轮3201的齿部通过避让开口301伸出至驱动盒3203外,并与齿条(即驱动部310)啮合,方便位于齿轮传动机构末端的齿轮3201与位于驱动盒3203外的驱动部310配合,驱动盒3203能够提供齿轮传动机构和驱动电机3202的安装位置,同时也可以对齿轮传动机构和驱动电机3202起到保护作用,避免灰尘或其他污染物进入到齿轮齿条啮合中,从而保证驱动机构320的整体性能。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中,齿轮传动机构包括一个齿轮3201,驱动盒3203的内壁上形成有安装凸环306,安装凸环306邻近驱动盒3203上的避让开口301设置,该齿轮3201的齿轮轴的一端与驱动电机3202的电机轴相连且相对驱动电机3202的电机轴固定,该齿轮3201的齿轮轴的另一端容纳配合在安装凸环306所限定的配合孔内,且该齿轮3201的齿轮轴的另一端相对安装凸环306所限定的配合孔可转动。通过设置的安装凸环306,可以使得齿轮3201的安装更加稳定可靠,从而使得齿轮3201的传动更加稳定可靠。
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和图6所示,驱动盒3203可拆卸地设在出风件120上,具体而言,驱动盒3203可通过螺栓可拆卸地设在出风件120上,如驱动盒3203上设有第二安装孔302,出风件120上设有螺纹孔,紧固件穿设于第二安装孔302并配合在螺纹孔上。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参照图8和图9,驱动组件30包括:驱动部310和驱动机构320,驱动部310设于导风机构20,驱动机构320设于出风箱体10,驱动机构320与驱动部310可传动地配合,以驱动导风机构20上下移动,驱动机构320包括齿轮传动机构和驱动电机3202,齿轮传动机构包括至少一个齿轮3201,驱动部310为齿条,位于齿轮传动机构末端的齿轮3201与齿条啮合,驱动电机3202与齿轮传动机构相连以驱动齿轮传动机构运动。在驱动电机3202驱动齿轮传动机构运动时,位于齿轮传动机构末端的齿轮3201与齿条啮合,以驱动齿条上下移动,从而驱动导风机构20上下移动。采用这种齿轮齿条配合以驱动导风机构升降的方式,结构简单,传动稳定,可靠性较强。
其中,出风箱体10内限定出与第一空气出口101连通的出风腔103,驱动电机3202位于出风腔103外。将驱动电机3202位于出风腔103外,可以避免出风腔103内的气流对驱动电机3202造成影响,例如进入出风腔103内的气流为经加湿后的气流时,由于气流湿度较大,对于驱动电机3202会造成不良影响,通过该设置可以避免出风腔103内的气流对驱动电机3202造成影响,提高驱动电机3202的可靠性,延长驱动电机3202的使用寿命。
可选地,齿轮传动机构的至少一部分位于出风腔103内,例如可以是整个齿轮传动机构均位于出风腔103内;也可以是齿轮传动机构的一部分位于出风腔103内,齿轮传动机构的另一部分位于出风腔103外。通过齿轮传动机构的至少一部分设于出风腔103内,使得整体结构紧凑。
可选地,参照图9,出风箱体10的外侧壁上可以形成有容纳凹槽1102,该容纳凹槽1102可以贯穿出风箱体10的侧壁,驱动电机3202可以位于出风腔103外且容纳在容纳凹槽1102内,由此使得结构紧凑。
可选地,参照图8,齿轮传动机构包括多个依次啮合的齿轮3201,例如齿轮传动机构包括三个依次啮合的齿轮3201,由此在将驱动电机3202设于出风腔103外时,通过将齿轮传动机构设置为包括多个齿轮3201的结构,可以方便地实现齿轮传动机构与齿条的传动配合,并且使得齿轮传动机构的结构设计更为灵活,单个齿轮3201的规格尺寸可以设置的较小,减少齿轮传动机构的重量。
例如,在图8和图9的示例中,驱动机构320还包括驱动盒3203,其中齿轮传动机构设于驱动盒3203内,齿轮传动机构包括多个依次啮合的齿轮3201,驱动电机3202的电机轴伸入至驱动盒3203内并与齿轮传动机构的位于起始端的齿轮3201相连,出风箱体10内限定出出风腔103,出风箱体10的外侧壁上可以形成有上述容纳凹槽1102,位于起始端的齿轮3201以及驱动盒3203的容纳位于起始端的齿轮3201的部分位于上述容纳凹槽1102内,其余齿轮3201以及驱动盒3203的其他部分位于出风腔103内,驱动电机3202位于出风腔103外且位于容纳凹槽1102内。由此,使得整体结构紧凑,并且可以避免出风腔103内的气流对驱动电机3202造成影响,提高驱动电机3202的可靠性,延长驱动电机3202的使用寿命。
进一步地,出风箱体10可以包括箱体主体110和出风件120,箱体主体110的顶部形成有安装口1101,出风件120可以设于安装口1101,出风件120上形成有第一空气出口101,箱体主体110内限定出出风腔103,箱体主体110的外侧壁上可以形成有上述容纳凹槽1102,出风件120的下部分(例如下述的安装部1202)位于出风腔103内,驱动盒3203与出风件120的下部分相连且驱动盒3203与箱体主体110相连,例如驱动盒3203与出风件120的下部分通过紧固件例如螺钉相连,驱动盒3203与箱体主体110通过卡扣结构连接,驱动盒3203上形成有卡扣,箱体主体110上形成有卡孔,通过驱动盒3203上的卡扣配合至箱体主体110上的卡孔,可以实现驱动盒3203与箱体主体110的卡扣连接。通过将驱动盒3203与出风件120的下部分相连且驱动盒3203与箱体主体110相连,可以使得驱动盒3203的安装固定更加稳定、可靠。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多个”是指两个以及两个以上。
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和图6所示,出风件120可以包括出风部1201和安装部1202,出风部1201可设于安装口1101,出风部1201上形成有第一空气出口101;安装部1202可以连接在出风部的下方,驱动机构320可以连接于安装部1202且位于出风部1201的下方。通过将出风件120设置为包括出风部1201和安装部1202,这样方便了第一空气出口101的形成,同时也方便了驱动机构320的安装固定,且使得整体结构更加紧凑。另外,由于驱动机构位于出风部1201的下方,进入箱体主体110内的气流在流向出风部1201的过程中,部分气流可以经过驱动机构320,实现对驱动机构320的散热。
进一步地,安装部1202在水平面的投影以及驱动机构320在水平面的投影均位于出风部1201在水平面的投影的外轮廓线内,简言之,安装部1202和驱动机构320沿水平方向上不会伸出出风部1201,可实现结构布局紧凑,节省出风箱体10的内部空间。
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出风部1201包括位于第一空气出口101处的出风格栅,出风格栅包括至少一个倾斜设置的子出风格栅12011,倾斜设置的子出风格栅12011在由出风部1201的与安装部1202的连接处至出风部1201的外边沿的方向上朝向上倾斜延伸,当导风机构20与出风部1201配合时,倾斜延伸的子出风格栅12011有利于导风机构20配合到出风部1201上,使得导风机构20与出风部1201之间定位安装更可靠。通过将出风格栅设置为包括至少一个倾斜设置的子出风格栅12011,驱动机构320位于倾斜设置的子出风格栅12011的下方,倾斜设置的子出风格栅12011可以为驱动机构320的避让出较多的安装空间,可隐藏起驱动机构320,这样能够实现布局紧凑,可节省空间。
可选地,如图3所示,出风格栅包括多个倾斜设置的子出风格栅12011,其中驱动机构320位于倾斜角度最大的子出风格栅12011的下方,倾斜角度为子出风格栅12011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倾斜角度最大的子出风格栅12011的下方的空间相较于其他子出风格栅12011处更大,可以为驱动机构320避让出更大的空间,将驱动机构320安装在该位置处可更大程度的实现布局紧凑,节省的空间更多。
在一些具体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出风格栅包括四个子出风格栅12011,其中,两个子出风格栅12011覆盖在第一空气出口101的左部分和右部分,其余两个子出风格栅12011覆盖在第一空气出口101的前部分和后部分,且覆盖在第一空气出口101的后部分的子出风格栅12011的倾斜角度最大。采用呈前后左右布置的四个倾斜设置的子出风格栅12011,能够在出风部1201的第一空气出口101处形成一凹槽结构,方便导风机构20在关闭时配合到出风部1201上。而覆盖在第一空气出口101后部分的子出风格栅12011的倾斜角度最大,则该位置处的下方在高度方向上可以避让出更大的空间,在该位置处的下方设置驱动机构320,方便驱动机构320的安装固定,可更大程度的实现布局紧凑,节省的空间更多,并且可减少对出风的影响,有利于风从前部分吹出。
一些示例中,出风件120可以是可拆卸地设于安装口1101,由于驱动机构320设在出风件120上,则出风件120可拆卸地设于安装口1101就使得驱动机构320的拆卸、维修以及更换方便。而且采用该方式也方便后期维修或更换出风件120,延长使用寿命。出风件120与安装口1101之间可通过螺钉或螺栓实现固定连接,还可以通过卡扣结构实现可拆卸,如出风件120和安装口1101的两者中一者上设有卡口(图未示出),另一者上设有卡凸(图未示出),同样可实现快速装拆。
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出风箱体10还包括导风机构固定座140,,导风机构固定座140设在箱体主体110上,出风件120可拆卸地设在导风机构固定座140上,出风件120与导风机构固定座140之间的可拆卸方式可采用螺钉或螺栓连接,或者卡凸与卡口配合的卡扣结构,具体这里不再赘述。
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和图6所示,导风机构20可以包括导风件210和安装座220,导风件210用于打开和关闭第一空气出口101,安装座220可以连接在导风件210的下方,驱动部310可以设于安装座220。通过将导风机构20设置为包括导风件210和安装座220,在实现导风机构20打开和关闭第一空气出口101的同时,方便了驱动部310的安装固定。
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和图6所示,导风件210的靠近出风部1201的一侧形成有与子出风格栅12011相配合的导风斜面2101,当风从子出风格栅12011处吹出时,导风斜面2101可引导风从第一空气出口101倾斜向上吹出,带来更好的导风效果。
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出风格栅包括多个倾斜设置的子出风格栅12011,导风件210包括多个导风斜面2101,每个导风斜面2101与每个子出风格栅12011一一对应且配合。
进一步地,如图3和图6所示,出风件120包括出风部1201和安装部1202,出风部1201设于安装口1101,出风部1201上形成有第一空气出口101;安装部1202连接在出风部1201的下方,驱动机构320连接于安装部1202,安装部1202内限定出顶部敞开的容纳腔1203,安装座220可上下移动地设于容纳腔1203。容纳腔1203朝向驱动机构320的一侧敞开以形成第一敞开口1204,驱动部310与第一敞开口1204相对或位于第一敞开口1204处,驱动部310可随安装座220设在容纳腔1203内,则驱动机构320可部分穿过第一敞开口1204与驱动部310传动配合,或者,驱动部310位于第一敞开口1204处,驱动机构320在第一敞开口1204的外侧与驱动部310传动配合。
一些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空气处理装置200包括:安装件60,安装件60设于导风机构20,安装件60与导风机构20均为独立成型件,即安装件60与导风机构20为两个不同的部件,可降低工艺难度,实现模块化安装。驱动组件30包括:驱动部310和驱动机构320,驱动部310设于安装件60,驱动部310与安装件60一体成型,这样就能进一步降低工艺难度,可减少开模,驱动部310与安装件60一起实现与导风机构20的模块化安装。驱动机构320设于出风箱体10,驱动机构320与驱动部310可传动地配合,以驱动驱动部310上下移动。
可选地,如图6所示,导风机构20包括导风件210和安装座220,导风件210用于打开和关闭第一空气出口101,安装座220连接在导风件210的下方,安装座220上形成有安装缺口202,安装件60设于安装缺口202内,安装件60通过安装在安装缺口202处与导风机构20实现安装配合,使得安装件60与导风机构20整体的体积更小,结构更紧凑,可节省空间。
进一步地,如图7所示,安装件60与导风机构20可拆卸地相连,则安装件60与导风机构20之间拆卸、安装或更换方便,若安装件60或驱动部310损坏,无需更换整个导风机构20,只需拆卸更换安装件60即可,操作简单且方便,可大幅度降低成本。安装件60上形成有定位凸块601,导风机构20上形成有定位凹槽(图未示出),定位凸块601适于容纳在定位凹槽内,定位凸块601呈弧形。定位凹槽和定位凸块601相互配合能够起对安装件60的预定位作用,以使安装件60可以比较容易的准确安装到导风机构20上。
一些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安装件60与导风机构20通过螺栓配合以实现可拆卸地相连,如导风机构20上设有螺纹孔(图未示出),安装件60上设有第一安装孔602,安装件60先通过其上的定位凸块601与导风机构20上的定位凹槽配合,然后,螺栓穿过第一安装孔602并与螺纹孔配合,即可实现安装件60与导风机构20的拆卸安装。
一些示例中,如图7所示,导风机构20上的螺纹孔可设为多个,安装件60上的第一安装孔602可设为多个,多个第一安装孔602与多个螺纹孔的数量相等且一一对应,这种螺栓连接的方式连接可靠,拆卸和安装比较容易。
具体地,如图7所示,导风机构20上的螺纹孔沿上下方向设有三个,安装件60上的第一安装孔602沿上下方向设有三个,且三个第一安装孔602依次设在安装件60的上端部、中部、下端部,三个螺纹孔与三个第一安装孔602通过螺栓连接后,能实现安装件60的上端、中部以及下端的固定,使得安装更牢固。
其他示例中,安装件60与导风机构20通过卡扣方式以实现可拆卸地相连,如导风机构20上设有卡孔(图未示出),安装件60上设有卡凸(图未示出),通过卡凸和卡孔相互配合实现安装或拆卸。当然卡凸和卡孔的数量可设为多个且一一对应,以提高连接的可靠性。
一些示例中,如图7所示,定位凸块601为上下间隔设置的两个,两个定位凸块601朝向远离彼此的方向凸出,位于上方的定位凸块601朝向上弯曲凸出,位于下方的定位凸块601朝向下弯曲凸出。由于定位凸块601呈弧形,采用两个定位凸块601朝向远离彼此的方向凸出则可借助凸出的弧形部方便与定位凹槽实现配合,使得定位更容易。而且可以理解的是,两个定位凸块601呈对称设置,这就使得安装件60装配时,无论是正装还是反向180度装配,都能将安装件60装配到导风机构20上,因此可起到防呆作用。
可选地,如图1所示,出风箱体10的周向侧壁上形成有至少一个第二空气出口102以实现空气处理装置200的侧向出风。具体示例中,出风箱体10的周向侧壁上可形成两个第二空气出口102,由于出风箱体10的顶部形成有第一空气出口101,因此空气处理装置200能实现顶部出风和一侧出风。其他示例中,出风箱体10的周向侧壁中,两相对侧壁上设有第二空气出口102,由于出风箱体10的顶部形成有第一空气出口101,则空气处理装置200能实现顶部出风和水平方向上的两侧出风,从而带来更加多样化的出风效果,出风更加立体化、多维化,出风量也更大,利于更好更快速地调节室内环境。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至图5所示,空气处理装置200还包括:导向结构40,导向结构40包括相互配合的第一导向部410和第二导向部420,第一导向部410设于导风机构20且沿上下方向延伸,第二导向部420设于出风箱体10且沿上下方向延伸。导风机构20沿上下移动打开后关闭第一空气出口101的过程中,通过导风机构20上的第一导向部410与出风箱体10上的第二导向部420配合,可提高导风机构20运动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进一步地,如图6所示,第一导向部410设于安装件60,第一导向部410与安装件60一体成型,采用该方式第一导向部410和安装件60一体能够实现与导风机构20的模块化装配,可降低工艺难度。
一些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驱动部310、第一导向部410与安装件60一体成型,这样能够实现三者的模块化安装,进一步降低工艺难度。
一些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第一导向部410和第二导向部420均为两个,两个第一导向部410设在安装件60的相对两端且位于驱动部310的相对两侧。采用安装件60的相对两端分别设置第一导向部410,可对导风机构20的上下移动在两侧提供均衡的导向作用,保证导向过程稳定且可靠。
具体地,如图5所示,安装件60的左端和右端分别设有第一导向部410,且两个第一导向部410位于驱动部310的左侧和右侧,从而为驱动部310的移动提供均衡的导向作用。
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第一导向部410包括多条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凸筋4101,多条凸筋4101的凸出方向不同,第二导向部420包括多个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凹槽4201,凹槽4201的数量与凸筋4101的数量相同且一一对应,每个凸筋4101可上下移动地设于对应的凹槽4201内。采用凸筋4101和凹槽4201相配合为导风机构20提供进行上下移动的导向作用,多条凸筋4101的凸出方向不同,既能够进行多个方向的导向限位同时还能增大导向接触面,提供更为稳定的导向作用,增强导向的可靠性。
可选地,如图4所示,凸筋4101为依次排布且依次连接的三条,相邻两条凸筋4101之间大致垂直设置,凹槽4201为三个且彼此连通。例如,三条凸筋4101可以构成类似T字形的结构,而三个凹槽4201相应的可以构成十字形,以三条凸筋4101中中间位置的凸筋4101的朝向为前侧,则其余两条凸筋4101位于左右两侧,三条凸筋4101能够实现前后方向和左右方向的导向限位,导向效果更佳。当然,上述只是举例说明,不限于此,如凸筋4101还可以为依次布置且连接的四条或五条等,这里不再赘述。
一些示例中,如图7所示,空气处理装置200包括:用于对导风机构20在上下方向上进行限位的限位结构,限位结构包括第一限位凸块510、第二限位凸块520和第三限位凸块530,第一限位凸块510和第二限位凸块520设在导风机构20上,第一限位凸块510和第二限位凸块520分别位于驱动部310的上下两侧;第三限位凸块530设于驱动机构320上,第三限位凸块530适于与第一限位凸块510以及第二限位凸块520在上下方向抵接。限位结构能够使导风机构20在设定高度范围内移动,导风机构20在回到起始位置处可以停止下移,在到达预设高度位置处停止上移。
具体而言,当驱动机构320驱动驱动部310向上移动时,驱动部310带动导风机构20上移并打开第一空气出口101,随着驱动部310继续上移,驱动部310下侧的第二限位凸块520与驱动机构320上的第三限位凸块530抵接后,驱动部310无法继续上移,驱动机构320停止驱动,此时导风机构20达到预设高度。当驱动机构320驱动驱动部310向下移动时,驱动部310带动导风机构20下移,逐渐关闭第一空气出口101,当驱动部310上侧的第一限位凸块510与驱动机构320上的第三限位凸块530抵接后,驱动部310无法继续下移,驱动机构320停止驱动,此时,导风机构20回到起始位置处停止并完全关闭第一空气出口101。上述这种方式结构简单,只需根据设定高度范围相应设置第一限位凸块510、第二限位凸块520、第三限位凸块530三者之间的距离,可以很容易实现对导风机构20的升降高度限位。
一些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第三限位凸块530为两个,两个第三限位凸块530位于避让开口301的水平方向上的相对两侧,这样设置的两个第三限位凸块530比较靠近齿轮3201,导风机构20的下限位置和上限位置发生在避让开口301处,在满足上下限位的要求下可减少齿条的长度,可实现导风机构20在上下方向上的尺寸较小。同时,两个第三限位凸块530还可以增加与第一限位凸块510或第二限位凸块520的接触面,增强限位的可靠性。
又一实施例中,如图6和图7所示,驱动盒3203包括第一盒体32031和第二盒体32032,第一盒体32031上设有盒体卡凸部303,第二盒体32032上设有盒体卡孔304,通过盒体卡凸部303和盒体卡孔304相互配合,实现第一盒体32031和第二盒体32032可拆卸安装,操作简单且方便。
其他示例中,如图6和图7所示,第一盒体32031上设有螺钉柱305,第二盒体32032上设有螺钉孔(图未示出),第一盒体32031和第二盒体32032进行装配时,螺钉柱305和螺钉孔相互配合能够实现定位,保证第一盒体32031和第二盒体32032能够准确装配。
其他实施例中,驱动组件30还可为丝杠螺母升降机构,即驱动组件30包括驱动部310和驱动机构320,驱动部310为连接块,驱动机构320为电机(图未示出)、连接电机的丝杠(图未示出)、安装在丝杠上的螺母(图未示出),其中,螺母转动安装在连接块上。具体工作时,电机驱动丝杠转动,丝杠带动螺母向上或向下移动,进而带动连接块移动,实现导风机构20上下移动。当然,驱动组件30还可以是其他升降或移动机构,不限于此,如驱动组件30可以为电推杆驱动升降的方式,这里不再赘述。
具体地,如图1和图3所示,出风箱体10还包括:导向件130,导向件130设于出风件120,第二导向部420形成在导向件130上,导向件130与出风件120均为独立成型件。采用将导向件130与出风件120设置成独立成型件,方便导向件130的拆装、维修、更换,可实现模块化装配,降低工艺难度。
进一步地,如图5所示,导向件130设于容纳腔1203内,导向件130内限定出导向腔1301,安装座220可上下移动地设于导向腔1301,导向腔1301朝向驱动机构320的一侧敞开以形成与第一敞开口1204对应设置的第二敞开口1302,第一敞开口1204和第二敞开口1302用于提供避让空间,实现驱动部310与驱动机构320的传动配合。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可选实施例中,出风箱体10的周向侧壁上形成有至少一个第二空气出口102,例如第二空气出口102可以为两个,两个第二空气出口102可以位于出风箱体10的左右两侧,机壳上形成有与第二空气出口102相对且连通的第二出风口809。在导风机构20打开第一空气出口101时,经空气处理单元2处理后的气流流入出风箱体10的出风腔103内,出风腔103内气流可以实现从顶部的第一空气出口101以及左右两侧的第二空气出口102出风,从顶部的第一空气出口101流入出风空腔818内,并从第一出风口808流入室内,从第二空气出口102吹出的气流经第二出风口809流向室内,出风范围更大,出风更加立体化。可以通过控制导风机构20是否打开第一空气出口101,从而改变出风效果,在导风机构20关闭第一空气出口101时,空气可从第二空气出口102吹出,实现左右两侧出风;而当用户有需要从第一出风口808吹风的需求时,通过控制导风机构20打开第一空气出口101,实现空气处理装置200同时左右侧出风和顶部出风。
可选地,参照图11-图14,第二出风口809处设有用于打开和关闭第二出风口809的导风板810。通过在第二出风口809处设置的导风板810,可以方便地实现第二出风口809的打开和关闭,从而使得出风方式更加多样化,出风效果更加多样化。例如,在仅需要从第一出风口808出风时,导风机构20打开第一空气出口101且导风板810关闭第二出风口809;在仅需要从第二出风口809出风时,导风机构20关闭第一空气出口101且导风板810打开第二出风口809;在需要从第一出风口808和第二出风口809同时出风时,导风机构20打开第一空气出口101且导风板810打开第二出风口809。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11和图12,空气处理单元2包括:第一风机部件21、加湿部件22和净化部件23。第一风机部件21用于驱动气流从空气进口201进入空气处理装置200内,第一风机部件21用于驱动气流从空气进口201进入空气处理单元2内,加湿部件22设在出风箱体10内,加湿部件22与出风箱体10之间限定出出风腔103,净化部件23设在出风箱体10与第一风机部件21之间,净化部件23的净化腔与出风腔103连通。通过将空气处理单元2设置为加湿部件22和净化部件23,可以使得空气处理单元2对气流具有加湿和净化功能,并且将加湿部件22设置在出风箱体10内,可以使得空气处理装置200的结构紧凑。在空气处理装置200工作时,第一风机部件21驱动气流从空气进口201进入第一风机部件21内,然后流经净化部件23进行净化,净化后的气流流入出风箱体10的出风腔103内,气流可以经加湿部件22加湿后流向第一空气出口101,气流也可以不经加湿部件22加湿直接流向第一空气出口101。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可选实施例中,参照图11和图12,第一风机部件21、净化部件23和出风箱体10在由下至上的方向上依次排布。通过将第一风机部件21、净化部件23和出风箱体10在由下至上的方向上依次排布,使得空气处理装置200的结构排布合理、紧凑,并且使得从空气进口201进入第一风机部件21的气流依次向上流经净化部件23净化后流入出风箱体10的出风腔103内,使得空气的流动路径较短且流动更为顺畅。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可选实施例中,参照图11和图12,加湿部件22包括:加湿支架222、湿膜支架223、加湿膜和加湿水箱221。加湿支架222内具有加湿水槽,加湿支架222可抽拉地设于出风箱体10,湿膜支架223设在加湿支架222上,加湿膜设于湿膜支架223且加湿膜的一部分位于加湿水槽内,加湿水槽内的水可以渗入至加湿膜内,加湿水箱221设于加湿支架222且位于湿膜支架223的远离出风腔103的一侧,加湿水箱221用于对加湿水槽供水。流入出风腔103内的气流可以经过加湿膜进行加湿。通过将加湿水箱221位于加湿支架222的远离出风腔103的一侧,使得部件布局合理,减少对出风影响。并且,使得加湿支架222221可抽拉地设于出风箱体10且将加湿水箱221设于加湿支架222,需要加水时,可以将加湿支架222从出风箱体10内抽拉出,可以方便加湿水箱221的加水。例如,加湿水箱221可以位于出风箱体10的前侧部,加湿支架222可前后抽拉地设在出风箱体10上,可以使得下面板8012打开上述拆卸口8021时,通过抽拉加湿支架222,可以方便对加湿水箱221加水。其中,加湿水箱221可以是从加湿支架222上取出,例如可以通过向上提拉的方式将加湿水箱221从加湿支架222上取出,进一步地方便对加湿水箱221加水。
进一步地,出风箱体10位于出风空腔811的下方,出风箱体10的顶部形成有第一空气出口101,导风机构20可上下移动地设于出风箱体10,出风箱体10的周向侧壁上形成有至少一个第二空气出口102,机壳800上形成有与第二空气出口102相对且连通的第二出风口809,加湿膜邻近第二空气出口102且与第二空气出口102相对设置。由此,流入出风腔103内的气流,经过加湿膜加湿后可以经第二空气出口102以及第二出风口809吹出,而从第一空气出口101吹出的气流不经过加湿膜加湿,从而可以根据需要选择性地对气流进行加湿。
例如,在第二出风口809处设置上述导风板810时,可以根据需要选择是否对气流进行加湿。在需要对气流进行加湿时,可以打开第二出风口809,进入出风腔103内的气流经过加湿膜加湿后从经第二空气出口102以及第二出风口809吹出,可以实现对气流的加湿。此时,若第一空气出口101关闭,则经过净化部件23净化后的气流流入出风腔103内之后均经过加湿膜加湿之后,通过第二空气出口102以及第二出风口809吹出;若第一空气出口101打开,则经过净化部件23净化后的气流流入出风腔103内之后,一部分经过加湿膜加湿之后,通过第二空气出口102以及第二出风口809吹出,另一部分不通过加湿直接经过第一空气出口101以及第一出风口808吹出。在不需要对气流进行加湿时,第二出风口809关闭,经过净化部件23净化后的气流流入出风腔103内之后,不通过加湿直接经过第一空气出口101以及第一出风口808吹出。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可选实施例中,参照图11和图12,净化部件23包括多层沿气流的流动方向叠置的净化件231,例如多层叠置的净化件231可以沿上下方向排布,每层净化件231可抽拉地设于净化腔内。由此,通过将净化部件23包括多层沿气流的流动方向叠置的净化件231,可以提高净化效果,并且使得每层净化件231可抽拉地设于净化腔内,方便了每层净化件231的更换。例如,每层净化件231可前后抽拉地设于净化腔内,可以使得下面板8012打开空气处理装置200的前侧空间,通过抽拉净化件231,可以方便更换净化件231。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参照图11-图14,空气进口201为多个,其中至少一个空气进口201适于与室外空气连通,其余空气进口201适于与室内空气连通。例如,空气进口201为三个,其中一个空气进口201与室外空气连通,另外两个空气进口201与室内空气连通。从而可以实现空气处理装置200对引入的新风以及室内空气中的至少一个进行处理。例如,每个空气进口201的打开和关闭均是可以控制的,在需要引进新风时,可以打开与室外空气连通的空气进口201;在需要对室内空气进行处理时,可以打开与室内空气连通的空气进口201。
下面结合附图,描述本实用新型空调器的一个具体实施例。
在本实施例中,空调器为分体落地式空调器,空调器包括空调室内机1000和空调室外机,其中空调室内机1000包括机壳800、空气处理装置200和空气换热装置700。
其中,机壳800内限定出上下隔开的第一安装腔和第二安装腔,机壳800内还限定出出风空腔811,出风空腔811位于第一安装腔和第二安装腔之间,出风空腔811与第一安装腔隔断且出风空腔811与第二安装腔连通。其中空气换热装置700容纳在第一安装腔内,空气处理装置200容纳在第二安装腔内。机壳800包括前面板801、出风框部件802、后箱体部件803、顶盖804和底盘805,其中出风框部件802与后箱体部件803前后相连,前面板801连接在出风框部件802的前侧,后箱体部件802与第一安装腔对应部分形成有换热进风口806,换热进风口806与室内连通。
空气处理装置具有三个空气进口201,其中一个空气进口201与室内空气连通,另外两个空气进口201与室外空气连通,与室外空气连通的空气进口201经后箱体部件803伸出至机壳800外并与室外空气连通,后箱体部件803上形成有两个与另外两个空气进口201(该两个空气进口201与室内空气连通)对应的室内进风口812。前面板801包括上下间隔设置的上面板8011和下面板8012,上面板8011和下面板8012之间限定出第一出风口808,出风框部件802的左右两侧分别形成有第二出风口809。其中,第二出风口809处设有用于打开和关闭第二出风口809的导风板810。顶盖804连接在后箱体部件803和出风框部件802的顶部,底盘805连接在后箱体部件803和出风框部件802的底部。
空气换热装置700包括换热器部件730和第二风机部件720,换热器部件730设置在第二风机部件720的后侧,第二风机部件720可以包括两个左右间隔设置的贯流风轮,两个贯流风轮分别与两个换热出风口807对应。
空气处理装置200包括上述的空气处理单元2、出风箱体10和引风罩70,引风罩70设置在出风箱体10的顶部。空气处理单元2包括第一风机部件21、加湿部件22和净化部件23,第一风机部件21具有上述的三个空气进口201。其中净化部件23设在第一风机部件21的出风侧且净化部件23位于第一风机部件21的上方,加湿部件22设于出风箱体10内。加湿部件22包括上述的加湿支架222、湿膜支架223、加湿膜和加湿水箱221,加湿支架222可以是可抽拉地设于出风箱体10,加湿部件22与出风箱体10的内壁之间限定出出风腔103,其中第一空气出口101和第二空气出口102均与该出风腔103连通,加湿部件22的加湿膜位于出风腔103内,加湿部件22的加湿膜分别邻近两个第二空气出口102且与两个第二空气出口102相对设置。出风箱体10的出风件120与加湿部件22在箱体主体110的前后方向上排布,例如加湿部件22位于箱体主体110的前部,出风件120位于箱体主体110的后部。
第一风机部件21包括:蜗壳和离心风轮,蜗壳与空气进口201连通,离心风轮设在蜗壳内,蜗壳与净化部件23的净化腔连通,净化腔与出风箱体10的出风腔103连通。引风罩70设在出风箱体10的顶部,出风箱体10的顶部和引风罩70之间限定出引风腔701,引风腔701具有引风出口,引风腔701的引风出口与第一出风口808相对且连通,导风机构20升降时,导风机构20的一部分可以容纳在引风腔701内。
空气处理装置200还可以包括:驱动组件30、导向结构40、限位结构、安装件60。
出风箱体10可以包括:箱体主体110、出风件120、导向件130。
箱体主体110顶部可以形成有安装口1101,箱体主体110的左右两个侧壁上分别形成有第二空气出口102,出风件120可拆卸地设于安装口1101,出风件120上可形成有第一空气出口101,导向件130设于出风件120,导向件130与出风件120均为独立成型件。
出风件120可以包括:出风部1201、安装部1202,出风部1201可以设于安装口1101,出风部1201上可以形成第一空气出口101,安装部1202可以连接在出风部1201的下方,安装部1202内可以限定出容纳腔1203,导向件130可上下移动地设于容纳腔1203。
出风部1201可以包括位于第一空气出口101处的出风格栅,出风格栅可以包括四个倾斜设置的子出风格栅12011,倾斜设置的子出风格栅12011可在由出风部1201的中心至出风部1201的外边沿的方向上朝向上倾斜延伸,两个子出风格栅12011可以设在第一空气出口101的左右两端,其余两个子出风格栅12011可以设在第一空气出口101的前端和后端,且第一空气出口101的后端的子出风格栅12011的倾斜角度最大,驱动机构320可以位于倾斜角度最大的子出风格栅12011的下方,倾斜角度为子出风格栅12011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
导风件210的靠近出风部1201的一侧可以形成有与子出风格栅12011相契合的四个导风斜面2101。
导风机构20可以上下移动地设于出风箱体10,以打开和关闭第一空气出口101。
导风机构20可以包括:导风件210、安装座220,导风件210可以用于打开和关闭第一空气出口101,安装座220可以连接在导风件210的下方,安装座220可以上下移动地设于容纳腔1203。
安装座220上可以形成有安装缺口202,安装件60可以设于安装缺口202内。
安装座220上可以形成有定位凹槽(图未示出),安装件60上可以形成有定位凸块601,定位凸块601可以适于容纳在定位凹槽内。定位凸块601可以为上下间隔设置的两个,两个定位凸块601可以朝向远离彼此的方向凸出。
安装座220上可以沿上下方向设有三个螺纹孔,安装件60上可以沿上下方向设有三个第一安装孔602,三个第一安装孔602依次设在安装件60的上端部、中部、下端部。
驱动组件30可以用于驱动导风机构20上下移动。
驱动组件30可以包括:驱动部310、驱动机构320。
驱动部310可以为齿条,齿条可以设在安装件60上。驱动机构320可以包括:齿轮3201、驱动电机3202、驱动盒3203。齿轮3201可以与齿条啮合,驱动电机3202可以与齿轮3201相连,以驱动齿轮3201运动,驱动盒3203上可以形成有避让开口301,齿轮3201的齿部可以通过避让开口301伸出至驱动盒3203外。驱动盒3203可拆卸地设在安装部1202上。安装部1202的容纳腔1203可以朝向驱动机构320的一侧敞开以形成第一敞开口1204,导向腔1301朝向驱动机构320的一侧敞开以形成与第一敞开口1204对应设置的第二敞开口1302,驱动部310可以位于第二敞开口1302处。
安装部1202在水平面的投影以及驱动机构320在水平面的投影均位于出风部1201在水平面的投影的外轮廓线内。
驱动盒3203上可以设有第二安装孔302,出风件120上可以设有螺纹孔,紧固件可以穿过第二安装孔302配合在螺纹孔上。
驱动盒3203可以包括:第一盒体32031和第二盒体32032,第一盒体32031上可以设有盒体卡凸部303,第二盒体32032上可以设有盒体卡孔304。第一盒体32031上可以设有螺钉柱305,第二盒体32032上可以设有螺钉孔。
导向结构40可以包括相互配合的第一导向部410和第二导向部420,第一导向部410可以沿上下方向延伸,第二导向部420可以沿上下方向延伸。
第一导向部410可以设在安装件60上,安装件60的左右两端可以设有第一导向部410,驱动部310、第一导向部410与安装件60一体成型,第二导向部420可以设在导向件130上。
第一导向部410可以包括:三条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凸筋4101,三条凸筋4101的凸出方向可以不同,第二导向部420可以包括三个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凹槽4201,凹槽4201的数量可以与凸筋4101的数量相同且一一对应,每个凸筋4101可上下移动地设于对应的凹槽4201内。
三条凸筋4101可以为依次排布且依次连接,相邻两条凸筋4101之间大致垂直设置,凹槽4201为三个且彼此连通。
限位结构可以包括:第一限位凸块510、第二限位凸块520和第三限位凸块530。
第一限位凸块510和第二限位凸块520可以设于安装件60的上下两端,第一限位凸块510和第二限位凸块520可以分别位于驱动部310的上下两侧,第三限位凸块530可以为两个,两个第三限位凸块530可以位于避让开口301的水平方向上的相对两侧。
出风箱体10的左右两侧壁上可以形成有两个第二空气出口102,两个第二空气出口102与第二出风口13相对且连通。
在空调器工作时,可以控制空气处理装置200和空气换热装置700中一个工作,也可以控制空气处理装置200和空气换热装置700均工作。
在仅空气换热装置700工作时,第二风机部件720运转,室内空气从换热进风口806进入第一安装腔内与换热器部件730换热后从两侧的换热出风口807流出至室内,从而可以调节室内温度。
空气处理装置200工作可以包括如下情况:三个空气进口210中仅是与室外空气连通的空气进口201打开;三个空气进口210中仅是与室外空气连通的空气进口201打开;三个空气进口210均打开。
第一种情况:三个空气进口210中仅是与室外空气连通的空气进口201打开,空气处理装置200工作可以包括如下情况:
在仅空气处理装置200工作时,第一风机部件21工作,在仅需要从第一出风口808出风时,导风板810关闭第二出风口809,导风机构20打开第一空气出口101,此时第一空气出口101通过引风腔701与第一出风口808连通,从室外引入的空气经过净化部件23净化后向上流入出风箱体10的出风腔103内,不经过加湿部件22加湿,再从第一空气出口101流入引风腔701内,最后从第一出风口808流出至室内,从而可以将室外空气引入室内,此时可以实现对从空气进口201引入的室外空气进行净化后流入室内,改善室内空气质量。
在仅需要第二出风口809出风时,导风板810打开第二出风口809,导风机构20关闭第一空气出口101,从室外引入的空气经过净化部件23净化后向上流入出风箱体10的出风腔103内,然后经过加湿部件22加湿后依次经两个第二空气出口102及两个第二出风口809吹出至室内,从室外引入的空气不再从第一出风口808流出,而是从两侧的第二空气出口102经第二出风口809流出至室内,从而可以将室外空气引入室内,此时可以实现对从空气进口201引入的室外空气进行净化、加湿后流入室内,改善室内空气质量。
在需要从第一出风口808和第二出风口809同时出风时,导风机构20打开第一空气出口101,且导风板810打开第二出风口809,第一风机部件21驱动气流从空气进口201进入第一风机部件21之后,向上流动,先经过净化部件23净化,净化后的气流向上流入出风腔103内,进入出风腔103内气流,一部分气流不经过加湿部件22加湿并经过第一空气出口101向上吹出至引风腔701内并经第一出风口808吹出至室内,另一部分经过加湿部件22加湿后依次从两个第二空气出口102、第二出风口809吹出,从室外引入的新风同时从第一出风口808和第二出风口809出风,增大出风范围,实现多维立体出风,此时可以实现对从空气进口201引入的室外空气进行净化、部分加湿后流入室内,可以快速有效地改善室内空气质量。
可选地,在空气处理装置700工作时,第一空气出口201可以处在常开状态,例如第一风机部件21通电运转时第一空气出口201打开,第一风机部件21停机时第一空气出口201也相应关闭。可以根据是否有加湿需求判断是否打开第二出风口809,在有加湿需求时可以打开第二出风口809,在没有加湿需求时可以关闭第二出风口809。
第二种情况:三个空气进口210中仅是与室内空气连通的空气进口201打开,空气处理装置200工作可以包括如下情况:
在仅空气处理装置200工作时,第一风机部件21工作,在仅需要从第一出风口808出风时,导风板810关闭第二出风口809,导风机构20打开第一空气出口101,此时第一空气出口101通过引风腔701与第一出风口808连通,从室内引入的空气经过净化部件23净化后向上流入出风箱体10的出风腔103内,不经过加湿部件22加湿,再从第一空气出口101流入引风腔701内,最后从第一出风口808流出至室内,从而可以对室内空气进行净化,改善室内空气质量。
在仅需要第二出风口809出风时,导风板810打开第二出风口809,导风机构20关闭第一空气出口101,从室内引入的空气经过净化部件23净化后向上流入出风箱体10的出风腔103内,然后经过加湿部件22加湿后依次经两个第二空气出口102及两个第二出风口809吹出至室内,从室内引入的空气不再从第一出风口808流出,而是从两侧的第二空气出口102经第二出风口809流出至室内,从而可以对室内空气进行净化、加湿,改善室内空气质量。
在需要从第一出风口808和第二出风口809同时出风时,导风机构20打开第一空气出口101,且导风板810打开第二出风口809,第一风机部件21驱动气流从空气进口201进入第一风机部件21之后,向上流动,先经过净化部件23净化,净化后的气流向上流入出风腔103内,进入出风腔103内气流,一部分气流不经过加湿部件22加湿并经过第一空气出口101向上吹出至引风腔701内并经第一出风口808吹出至室内,另一部分经过加湿部件22加湿后依次从两个第二空气出口102、第二出风口809吹出,从室内引入的空同时从第一出风口808和第二出风口809出风,增大出风范围,实现多维立体出风,此时可以实现对从空气进口201引入的室内空气进行净化、部分加湿后流入室内,可以快速有效地改善室内空气质量。
可选地,在空气处理装置700工作时,第一空气出口201可以处在常开状态,例如第一风机部件21通电运转时第一空气出口201打开,第一风机部件21停机时第一空气出口201也相应关闭。可以根据是否有加湿需求判断是否打开第二出风口809,在有加湿需求时可以打开第二出风口809,在没有加湿需求时可以关闭第二出风口809。
第三种情况:三个空气进口210均打开,空气处理装置200工作可以包括如下情况:
在仅空气处理装置200工作时,第一风机部件21工作,在仅需要从第一出风口808出风时,导风板810关闭第二出风口809,导风机构20打开第一空气出口101,此时第一空气出口101通过引风腔701与第一出风口808连通,从室内引入的空气以及从室外引入的空气经过净化部件23净化后向上流入出风箱体10的出风腔103内,不经过加湿部件22加湿,再从第一空气出口101流入引风腔701内,最后从第一出风口808流出至室内,从而可以对室内空气进行净化,改善室内空气质量,并且可以引入新风,且可以对引入的新风进行净化。
在仅需要第二出风口809出风时,导风板810打开第二出风口809,导风机构20关闭第一空气出口101,从室内引入的空气和室外引入的空气经过净化部件23净化后向上流入出风箱体10的出风腔103内,然后经过加湿部件22加湿后依次经两个第二空气出口102及两个第二出风口809吹出至室内,从室内引入的空气以及从室外引入的空气不再从第一出风口808流出,而是从两侧的第二空气出口102经第二出风口809流出至室内,从而可以对室内空气进行净化、加湿,改善室内空气质量,并且可以引入新风,且可以对引入的新风进行净化、加湿。
在需要从第一出风口808和第二出风口809同时出风时,导风机构20打开第一空气出口101,且导风板810打开第二出风口809,第一风机部件21驱动气流从空气进口201进入第一风机部件21之后,向上流动,先经过净化部件23净化,净化后的气流向上流入出风腔103内,进入出风腔103内气流,一部分气流不经过加湿部件22加湿并经过第一空气出口101向上吹出至引风腔701内并经第一出风口808吹出至室内,另一部分经过加湿部件22加湿后依次从两个第二空气出口102、第二出风口809吹出,从室内引入的空气以及从室外引入的空气同时从第一出风口808和第二出风口809出风,增大出风范围,实现多维立体出风,此时可以实现对从空气进口201引入的室内空气进行净化、部分加湿后流入室内,可以快速有效地改善室内空气质量,并且可以引入新风,且可以对引入的新风进行净化、部分加湿。
可选地,在空气处理装置700工作时,第一空气出口201可以处在常开状态,例如第一风机部件21通电运转时第一空气出口201打开,第一风机部件21停机时第一空气出口201也相应关闭。可以根据是否有加湿需求判断是否打开第二出风口809,在有加湿需求时可以打开第二出风口809,在没有加湿需求时可以关闭第二出风口809。
在空气处理装置200和空气换热装置700均工作时,可以对室内温度进行调节的同时,还可以改善室内空气质量,其中空气处理装置200的工作状态可以参照上述的描述。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22)

1.一种空调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机壳,所述机壳内设有出风空腔,所述出风空腔的侧壁上形成有连通所述出风空腔和外界的第一出风口;
空气处理装置,所述空气处理装置设于所述机壳内,所述空气处理装置包括空气处理单元,所述空气处理装置具有空气进口;
导风机构,所述导风机构可移动地设于所述机壳内,以连通或隔断所述空气处理单元的内腔与外界,在所述空气处理单元的内腔与外界连通时,由所述空气进口进入的空气经所述空气处理单元之后流入所述出风空腔,并通过所述第一出风口吹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出风空腔位于所述机壳高度方向上的中部或邻近所述机壳高度方向上的中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机壳包括:
后箱体部件;
前面板,所述前面板连接在所述后箱体部件的前侧,所述前面板包括上下间隔设置的上面板和下面板,所述上面板和所述下面板之间限定出所述第一出风口。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机壳包括出风框部件,所述出风框部件设在所述后箱体部件的前侧,所述前面板设在所述出风框部件的前侧,所述出风框部件与所述空气处理单元相对的部分敞开以形成拆卸口,所述下面板可遮盖和打开所述拆卸口。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导风机构可移动地设于所述空气处理装置。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空气处理装置包括出风箱体,所述出风箱体设于所述空气处理单元,所述出风箱体内限定出与所述空气处理单元的内腔连通的出风腔,所述出风箱体上形成有与所述出风腔连通的第一空气出口,所述导风机构可移动地设于所述出风箱体,以打开和关闭所述第一空气出口,在所述导风机构打开所述第一空气出口时,所述第一出风口通过所述出风空腔与所述第一空气出口连通。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出风箱体位于所述出风空腔的下方,所述出风箱体的顶部形成有所述第一空气出口,所述导风机构可上下移动地设于所述出风箱体。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导风机构打开所述第一空气出口时,所述导风机构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所述出风空腔内。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空气处理装置包括引风罩,所述引风罩设在所述出风箱体的顶部且位于所述出风空腔内,所述出风箱体的顶部与所述引风罩之间限定出引风腔,所述引风腔的引风出口的至少一部分与所述第一出风口相对且连通,在所述导风机构打开所述第一空气出口时,所述第一出风口通过所述引风腔与所述第一空气出口连通。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导风机构打开所述第一空气出口时,所述导风机构的一部分位于所述引风腔内。
11.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出风箱体包括箱体主体和出风件,所述箱体主体的顶部形成有安装口,所述出风件设于所述安装口,所述出风件上形成有所述第一空气出口,所述导风机构包括导风件和安装座,所述导风件用于打开和关闭所述第一空气出口,所述安装座连接在所述导风件的下方,所述安装座可上下移动地穿设于所述出风件。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出风件包括:
出风部,所述出风部设于所述安装口,所述出风部上形成有所述第一空气出口;
安装部,所述安装部连接在所述出风部的下方且位于所述出风腔内,所述安装部内限定出顶部敞开的容纳腔,所述安装座可上下移动地设于所述容纳腔。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出风部包括位于所述第一空气出口处的出风格栅,所述出风格栅包括至少一个倾斜设置的子出风格栅,倾斜设置的所述子出风格栅在由所述出风部与所述安装部的连接处至所述出风部的外边沿的方向上朝向上倾斜延伸。
14.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出风部包括位于所述第一空气出口处的出风格栅,所述出风格栅上的散风孔的等效直径为3mm-8mm。
15.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出风箱体的周向侧壁上形成有至少一个第二空气出口,所述机壳上形成有与所述第二空气出口相对且连通的第二出风口。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出风口处设有用于打开和关闭所述第二出风口的导风板。
1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空气处理单元包括:
第一风机部件,所述第一风机部件用于驱动气流从所述空气进口进入所述空气处理装置内;
加湿部件,所述加湿部件设在所述出风箱体内,所述加湿部件与所述出风箱体之间限定出所述出风腔;
净化部件,所述净化部件设在所述出风箱体与所述第一风机部件之间,所述净化部件的净化腔与所述出风腔连通。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风机部件、所述净化部件和所述出风箱体在由下至上的方向上依次排布。
19.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加湿部件包括:
加湿支架,所述加湿支架内具有加湿水槽,所述加湿支架可抽拉地设于所述出风箱体;
湿膜支架,所述湿膜支架设在所述加湿支架上;
加湿膜,所述加湿膜设于所述湿膜支架且所述加湿膜的一部分位于所述加湿水槽内;
加湿水箱,所述加湿水箱设于所述加湿支架且位于所述湿膜支架的远离所述出风腔的一侧,所述加湿水箱用于对所述加湿水槽供水。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出风箱体位于所述出风空腔的下方,所述出风箱体的顶部形成有所述第一空气出口,所述导风机构可上下移动地设于所述出风箱体,所述出风箱体的周向侧壁上形成有至少一个第二空气出口,所述机壳上形成有与所述第二空气出口相对且连通的第二出风口,所述加湿膜邻近所述第二空气出口且与所述第二空气出口相对设置。
21.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净化部件包括多层沿气流的流动方向叠置的净化件,每层所述净化件可抽拉地设于所述净化腔内。
22.根据权利要求1-21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空气进口为多个,其中至少一个所述空气进口适于与室外空气连通,其余所述空气进口适于与室内空气连通。
CN202120355898.XU 2021-02-08 2021-02-08 空调器 Active CN21450145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355898.XU CN214501453U (zh) 2021-02-08 2021-02-08 空调器
US18/276,219 US20240125486A1 (en) 2021-02-08 2021-04-30 Air conditioner
PCT/CN2021/091622 WO2022166010A1 (zh) 2021-02-08 2021-04-30 空调器
EP21924018.1A EP4286754A4 (en) 2021-02-08 2021-04-30 AIR CONDITIONER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355898.XU CN214501453U (zh) 2021-02-08 2021-02-08 空调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4501453U true CN214501453U (zh) 2021-10-26

Family

ID=7822004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0355898.XU Active CN214501453U (zh) 2021-02-08 2021-02-08 空调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4501453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7968189A (zh) * 2024-04-01 2024-05-03 沧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一种空气净化增湿装置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7968189A (zh) * 2024-04-01 2024-05-03 沧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一种空气净化增湿装置
CN117968189B (zh) * 2024-04-01 2024-05-28 沧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一种空气净化增湿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2390494U (zh) 空气处理装置、空调室内机以及空调器
CN215260129U (zh) 新风部件和具有其的空调器
CN214501453U (zh) 空调器
CN111706920A (zh) 空调器的控制方法
CN113587232A (zh) 空调室内机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CN216620034U (zh) 空调器
CN214791823U (zh) 空气调节装置
CN212390493U (zh) 空气处理装置、空调室内机以及空调器
WO2022166010A1 (zh) 空调器
CN218096255U (zh) 空气处理模块和空气调节设备
CN111288549B (zh) 一种导风板及空调器
CN214501450U (zh) 出风部件、空气处理装置及空调器
CN114909712A (zh) 空调器
CN214791489U (zh) 出风部件、空气处理装置及空调器
CN113587233A (zh) 空调室内机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CN217685685U (zh) 香氛模块和空气调节设备
CN217303004U (zh) 加湿组件、新风模块及空调器
CN211977020U (zh) 空调室内机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CN114909710A (zh) 出风部件、空气处理装置及空调器
CN114909709A (zh) 出风部件、空气处理装置及空调器
CN211977022U (zh) 空调室内机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CN215909222U (zh) 空调器
CN211977024U (zh) 空调室内机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CN112128128A (zh) 吊扇
CN213272903U (zh) 空气处理装置、空调室内机以及空调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