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977024U - 空调室内机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 Google Patents

空调室内机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1977024U
CN211977024U CN202020717851.9U CN202020717851U CN211977024U CN 211977024 U CN211977024 U CN 211977024U CN 202020717851 U CN202020717851 U CN 202020717851U CN 211977024 U CN211977024 U CN 21197702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heat exchanger
outlet
sub
indoor uni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0717851.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杰
张滔
陈良锐
陈志航
周何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dea Group Co Ltd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idea Group Co Ltd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dea Group Co Ltd,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Midea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0717851.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197702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197702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197702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ir Filters, Heat-Exchange Apparatuses, And Housings Of Air-Conditioning Uni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空调室内机及具有其的空调器,空调室内机包括:机壳、室内换热单元和空气处理单元。机壳内限定出相互隔开的第一容纳腔和第二容纳腔,机壳上形成有与第一容纳腔连通的第一回风口和第一出风口以及与第二容纳腔连通的第二回风口、第二出风口及新风进口,室内换热单元设在第一容纳腔内,室内换热单元包括第一风机组件和第一换热器部件,空气处理单元设在第二容纳腔内,空气处理单元包括第二风机组件和第二换热器部件。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在实现通过引进新风以改善室内空气质量的同时,可以保证制冷/制热效果。

Description

空调室内机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气处理设备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空调室内机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背景技术
相关技术中,在空调器的使用过程中,由于室内环境通常处在较为封闭状态。为了改善室内空气质量,在空调器上增加新风功能,通过将室外新风引入室内。然而,通常室外温度与室内温度存在温差,在空调器将室外空气引入室内的同时,影响了空调器的制冷/制热效果。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了一种空调室内机,该空调室内机在实现通过引进新风以改善室内空气质量的同时,可以保证制冷/制热效果。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了一种具有上述空调室内机的空调器。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包括:机壳,所述机壳内限定出相互隔开的第一容纳腔和第二容纳腔,所述机壳上形成有与所述第一容纳腔连通的第一回风口和第一出风口,所述机壳上形成有与所述第二容纳腔连通的第二回风口、第二出风口及新风进口;室内换热单元,所述室内换热单元设在所述第一容纳腔内,所述室内换热单元包括第一风机组件和第一换热器部件,所述第一风机组件可驱动气流从所述第一回风口进入所述第一容纳腔内与所述第一换热器部件换热后从所述第一出风口吹出;空气处理单元,所述空气处理单元设在所述第二容纳腔内,所述空气处理单元包括第二风机组件和第二换热器部件,所述第二风机组件可驱动气流从所述第二回风口及所述新风进口进入所述第二容纳腔内与所述第二换热器部件换热后从所述第二出风口吹出。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通过设置的室内换热单元和空气处理单元,可以实现室内环境温度的调节和室内空气质量的改善,并且通过将空气处理单元设置为包括第二换热器部件的结构,可以对从室外引进的新风进行换热后再引入至室内,从而在实现室内空气质量改善的同时,可以保证制冷/制热效果。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机壳上形成有与所述第二容纳腔连通的第三回风口,所述第二风机组件可驱动气流从所述第三回风口进入所述第二容纳腔内与所述第二换热器部件换热后从所述第二出风口吹出,所述第三回风口处设有用于打开和关闭所述第三回风口的开关门。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可选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回风口设在所述新风进口的上方,所述第三回风口设在所述新风进口的左右两侧。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可选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容纳腔内设有用于净化空气的净化部件,所述净化部件位于所述第二风机组件在气流流动方向上的上游,所述第二回风口和所述新风进口均与所述净化部件相对设置。
进一步地,所述机壳上形成有与所述第二容纳腔连通的更换口,所述净化部件可通过所述更换口插入所述第二容纳腔内或所述净化部件可通过所述更换口从所述第二容纳腔内取出。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出风口和所述第二出风口均位于所述机壳的前侧,所述第一出风口和所述第二出风口沿上下方向或左右方向排布,或者所述第二出风口位于所述第一出风口的外周侧。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风机组件包括轴流风轮、对旋风轮和斜流风轮中的至少一种,所述第二风机组件包括离心风轮。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出风口包括至少一组第一子出风口组,每组所述第一子出风口组包括多个第一子出风口,所述第二出风口包括至少一组第二子出风口组,每组所述第二子出风口组包括多个第二子出风口,所述第一子出风口组和所述第二子出风口组沿上下方向或左右方向排布。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可选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子出风口内设有第一导风组件,所述第二子出风口内设有第二导风组件,所述第一导风组件的导风结构与所述第二导风组件的导风结构相同。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可选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出风口包括至少两组沿上下方向排布的第一子出风口组,所述第一风机组件包括多个第一风轮,所述第一风轮的数量与所述第一子出风口的数量相同且一一对应,位于最上方的所述第一子出风口组对应的所述第一风轮为对旋风轮,位于最下方的所述第一子出风口组对应的所述第一风轮为轴流风轮或斜流风轮,所述第二风机组件包括一个第二风轮。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二风机组件设在所述第二换热器部件在气流流动方向上的上游。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换热器部件和所述第二换热器部件之间具有夹角,所述第二换热器部件在由上至下的方向上朝向前倾斜延伸,以将所述第二容纳腔分隔为进风腔和出风腔,所述新风进口及所述第二回风口形成在所述进风腔的侧壁上,所述第二出风口形成在所述出风腔的侧壁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可选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换热器部件沿竖直方向延伸,所述第二换热器部件与竖直方向之间的夹角范围为10-45°。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换热器部件和所述第二换热器部件分别为独立成型件,所述第一换热器部件和所述第二换热器部件之间设有第一接水盘,所述第一接水盘将所述机壳的内腔分隔为相互隔开的所述第一容纳腔和所述第二容纳腔;或者,所述第一换热器部件和所述第二换热器部件一体成型。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容纳腔内设有第一电辅热件,所述第一电辅热件连接在所述第一换热器部件上,所述第一电辅热件为多个且沿上下方向或左右方向排布;和/或,所述第二容纳腔内设有第二电辅热件,所述第二电辅热件连接在所述第二换热器部件上,所述第二电辅热件为多个且沿上下方向或左右方向排布。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可选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容纳腔内设有所述第一电辅热件和设在所述第一电辅热件相对两侧的第一安装支架,每个所述第一安装支架上设有多个沿所述第一安装支架的长度方向排布的第一定位孔,所述第一电辅热件的相对两端均具有第一定位柱,所述第一定位柱容纳配合至对应的所述第一定位孔内,所述第一换热器部件包括第一换热器和连接在所述第一换热器左右两侧的第一连接板,两个所述第一安装支架与两个所述第一连接板分别相连,所述第一连接板与所述机壳相连;和/或,所述第二容纳腔内设有所述第二电辅热件和设在所述第二电辅热件相对两侧的第二安装支架,每个所述第二安装支架上设有多个沿所述第二安装支架的长度方向排布的第二定位孔,所述第二电辅热件的相对两端均具有第二定位柱,所述第二定位柱容纳配合至对应的所述第二定位孔内,所述第二换热器部件包括第二换热器和连接在所述第二换热器左右两侧的第二连接板,两个所述第二安装支架与两个所述第二连接板分别相连,所述第二连接板与所述机壳相连。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实施例的空调器,包括:根据本实用新型上述第一方面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通过设置上述的空调室内机,在实现通过引进新风以改善室内空气质量的同时,可以保证制冷/制热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的立体示意图;
图2是图1中的空调室内机的另一个角度的立体示意图;
图3是图1中的空调室内机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1中的空调室内机的另一个角度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1中的空调室内机的剖视图;
图6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的第一换热器部件和第二换热器部件的配合示意图;
图7是图6中的第一换热器部件和第二换热器部件的剖视图。
附图标记:
空调室内机100;
机壳10;
第一容纳腔11;第一回风口111;第一出风口112;第一子出风口组112a;第一子出风口1121;第一导风组件1122;
第二容纳腔12;进风腔12a;出风腔12b;第二回风口121;第二出风口122;第二子出风口组122a;第二子出风口1221;第二导风组件1222;第三回风口123;开关门1231;新风进口124;导流罩1241;新风进气孔12411;更换口125;
室内换热单元20;第一风轮21;第一换热器部件22;第一换热器221;第一连接板222;第一电辅热件23;第一接水盘24;第一安装支架27;第一定位孔271;
空气处理单元30;第二风轮31;第二换热器部件32;第二换热器321;第二连接板322;第二电辅热件33;第二接水盘34;排水管341;净化部件35;加湿模块36;第三安装支架37;第二定位孔371;
显示模块40;第一电控盒组件50;第二电控盒组件60。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下面参考附图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100。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100,包括:机壳10、室内换热单元20和空气处理单元30。
机壳10内限定出相互隔开的第一容纳腔11和第二容纳腔12,第一容纳腔11和第二容纳腔12可以沿上下方向或左右方向排布,例如第一容纳腔11可以位于第二容纳腔12的上方。机壳10上形成有与第一容纳腔11连通的第一回风口111和第一出风口112,机壳10上形成有与第二容纳腔12连通的第二回风口121、第二出风口122及新风进口124。其中,第一回风口111、第二回风口121、第一出风口112及第二出风口122可与室内环境连通,新风进口124可与室外环境连通。
可选地,第一回风口111、第二回风口121及新风进口124可以形成在机壳10的后侧,第一回风口111可以位于第二回风口121的上方,新风进口124可以形成在第二回风口121的下方;第一出风口112和第二出风口122可以位于机壳10的前侧,第一出风口112可以位于第二出风口122的上方。
可选地,第一回风口111和第二回风口121处均可以设置进风格栅。
可选地,第一回风口111处可以设置过滤净化模块,该过滤净化模块可以包括IFD静电集尘网、HEPA网、除甲醛模块中的至少一种。
可选地,新风进口124处可以设置导流罩1241,导流罩1241上可以形成有多个新风进气孔12411,室外空气进入新风进口124时,可以通过导流罩1241上的多个新风进气孔12411流入第二容纳腔12内,导流罩1241可以起到导流的作用。
室内换热单元20设在第一容纳腔11内,室内换热单元20包括第一风机组件和第一换热器部件22,第一风机组件可驱动气流从第一回风口111进入第一容纳腔11内与第一换热器部件22换热后从第一出风口112吹出。在空调室内机100工作时,第一风机组件可以驱动室内空气从第一回风口111进入第一容纳腔11内,并与第一换热器部件22换热后从第一出风口112吹出至室内,由此可以调节室内环境温度。
空气处理单元30设在第二容纳腔12内,空气处理单元30包括第二风机组件和第二换热器部件32,第二风机组件可驱动气流从第二回风口121及新风进口124进入第二容纳腔12内与第二换热器部件32换热后从第二出风口122吹出。在第二风机组件驱动室内空气从第二回风口121进入第二容纳腔12内,并与第二换热器部件32换热后从第二出风口122吹出至室内,由此可以调节室内环境温度;在第二风机组件驱动室外空气从新风进口124进入第二容纳腔12内,并与第二换热器部件32换热后从第二出风口122吹出至室内,由此通过将室外新风引入室内,可以降低室内二氧化碳浓度,可以改善室内空气质量,并且由于引入的新风换热后再排入室内,可以保证空调器制冷/制热效果。
可选地,第一风机组件和第二风机组件可以分别独立控制。
可选地,在空调器工作时,可以仅开启第一风机组件,第一风机组件可以驱动室内空气从第一回风口111进入第一容纳腔11内,并与第一换热器部件22换热后从第一出风口112吹出至室内,由此可以调节室内环境温度。或者,在空调器工作时,也可以是第一风机组件和第二风机组件均工作,第一风机组件可以驱动室内空气从第一回风口111进入第一容纳腔11内,并与第一换热器部件22换热后从第一出风口112吹出至室内,并且同时第二风机组件驱动室内空气从第二回风口121进入第二容纳腔12内,并与第二换热器部件32换热后从第二出风口122吹出至室内,由此可以调节室内环境温度。
可选地,新风进口124可以设置用于打开和关闭新风进口124的门体,可以根据需要是否引进新风控制该门体打开或关闭新风进口124。例如,在需要引进新风时,可以打开新风进口124,第二风机组件工作,从新风进口124进入的室外空气以及从第二回风口121进入的室内空气均流入第二容纳腔12并在第二容纳腔12内混合,混合后与第二换热器部件32换热,而后从第二出风口122吹出至室内,从而在实现引入新风以改善室内空气质量的同时,可以保证制冷/制热效果。再例如,在不需要引进新风时,也可以关闭新风进口124,此时第二风机组件可以不工作或工作,在第二风机组件工作时,从第二回风口121进入的室内空气与第二换热器部件32换热,而后从第二出风口122吹出至室内,此时空气处理单元30可以起到调节室内温度的作用。
可选地,空调室内机100还可以包括显示模块40,显示模块40可以用于显示当前设定温度、风速、制冷制热状态等,显示模块40可以设在第一容纳腔11内且位于第一风机组件的上方。进一步地,空调室内机100还可以包括第一电控盒组件50和第二电控盒组件60,第一电控盒组件50可以设在第一容纳腔11内且位于第一风机组件的上方,第一电控盒组件50可以设在显示模块40的后侧,第二电控盒组件60可以设在第二容纳腔12内且位于第二风机组件的前侧。其中,第一电控盒组件50和第二电控盒组件60之间电连接,显示模块40和第一风机组件可以与第一电控盒组件50电连接,第二风机组件可以与第二电控盒组件60电连接。
可选地,空气处理单元30还可以包括加湿模块36,加湿模块36设在第二容纳腔12内,从第二回风口121和/或新风进口124进入的空气可以经过加湿模块36进行加湿,调节室内环境湿度。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100,通过设置的室内换热单元20和空气处理单元30,可以实现室内环境温度的调节和室内空气质量的改善,并且通过将空气处理单元30设置为包括第二换热器部件32的结构,可以对从室外引进的新风进行换热后再引入至室内,从而在实现室内空气质量改善的同时,可以保证制冷/制热效果。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参照图1-图5,机壳10上形成有与第二容纳腔12连通的第三回风口123,第二风机组件可驱动气流从第三回风口123进入第二容纳腔12内与第二换热器部件32换热后从第二出风口122吹出,第三回风口123处设有用于打开和关闭第三回风口123的开关门1231。在空调器工作时,第二风机组件可以驱动室内空气从第三回风口123进入第二容纳腔12内,并与第二换热器部件32换热后从第二出风口122吹出至室内。由此,通过设置的第三回风口123,可以增大进风量,从而可以提高制冷/制热效率。并且,通过在第三回风口123处设置用于打开和关闭第三回风口123的开关门1231,通过控制第三回风口123的打开和关闭,可以控制调节进风量。
可选地,开关门1231可转动地设于第三回风口123处,通过开关门1231的转动,可以方便地打开和关闭第三回风口123的开关门1231,并且还可以调节进风角度。
可选地,第三回风口123处可以设置过滤净化模块,该过滤净化模块可以包括IFD静电集尘网、HEPA网、除甲醛模块中的至少一种。
可选地,在空调室内机100包括上述加湿模块36时,从第三回风口123进入的空气可以经过加湿模块36进行加湿,调节室内环境湿度。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可选实施例中,参照图1-图5,第二回风口121设在新风进口124的上方,第三回风口123设在新风进口124的左右两侧。由此,使得第二回风口121、第三回风口123及新风进口124在机壳10上的分布位置合理,且方便新风进口124连接引入室外空气的新风管。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可选实施例中,参照图1-图5,第二容纳腔12内设有用于净化空气的净化部件35,净化部件35位于第二风机组件在气流流动方向上的上游,第二回风口121和新风进口124均与净化部件35相对设置。由此,通过设置净化部件35,可以对从第二回风口121进入的室内空气以及从新风进口124进入的室外空气进行净化,并且通过使得第二回风口121和新风进口124共用一个净化部件35,可以减少零部件数量,简化空调室内机100的装配工序。
可选地,净化部件35可以包括IFD静电集尘网、HEPA网、除甲醛模块中的至少一种。
进一步地,参照图2和图4,机壳10上形成有与第二容纳腔12连通的更换口125,净化部件35可通过更换口125插入第二容纳腔12内或净化部件35可通过更换口125从第二容纳腔12内取出。由此,通过在机壳10上设置的更换口125,方便净化部件35的拆装、更换以及维护。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参照图1、图3和图5,第一出风口112和第二出风口122均位于机壳10的前侧,第一出风口112和第二出风口122沿上下方向或左右方向排布,由此方便第一出风口112和第二出风口122的排布设置。或者,第一出风口112和第二出风口122均位于机壳10的前侧,第二出风口122可以位于第一出风口112的外周侧,由此通过将第一出风口112和第二出风口122相互嵌套设置,可以使得第一出风口112和第二出风口122出风位置较为集中。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参照图3-图5,第一风机组件包括轴流风轮、对旋风轮和斜流风轮中的至少一种,第二风机组件包括离心风轮。例如第一风机组件可以仅包括轴流风轮、对旋风轮和斜流风轮中的一种,第一风机组件也可以仅包括轴流风轮、对旋风轮和斜流风轮中的两种,或者第一风机组件包括轴流风轮、对旋风轮和斜流风轮。由此,可以使得第一风机组件驱动更大风量进入第一容纳腔11内换热后从第一出风口112流出至室内,从而可以提高制冷/制热效率,提高制冷/制热效果;通过将第二风机组件设置为包括离心风轮可以增大风压,更好地将室外空气引入室内。
其中,在第一风机组件包括对旋风轮时,对旋风轮包括两个同轴设置的风轮,该两个风轮的旋向相反,即该两个风轮的叶片的倾斜方向相反,对旋风轮中的每个风轮可以为轴流风轮或斜流风轮。
其中,对旋风轮中的两个风轮可以由不同的电机驱动转动,通过分别控制对旋风轮中的两个风轮的转动方向以及转速,可以实现不同的送风模式。当对旋风轮中的两个风轮的转动方向相反时,对旋风轮中的两个风轮的出风方向相同,当对旋风轮中的两个风轮的转动方向相反且转速大体相同时,对旋风轮可以实现远距离的送风效果;当对旋风轮中的两个风轮的转速相差较大时(此时对旋风轮中的两个风轮的转动方向可以相反或者相同),气流在流经对旋风轮的过程中能够被打散,从而对旋风轮可以实现无风感或柔风感的送风效果。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参照图1和图3,第一出风口112包括至少一组第一子出风口组112a,每组第一子出风口组112a包括多个第一子出风口1121,第二出风口122包括至少一组第二子出风口组122a,每组第二子出风口组122a包括多个第二子出风口1221,第一子出风口组112a和第二子出风口组122a沿上下方向或左右方向排布。例如,第一子出风口组112a为多组且第二子出风口组122a为多组时,多组第一子出风口组112a沿上下方向排布且多组第二子出风口组122a沿上下方向排布,或者多组第一子出风口组112a沿左右方向排布且多组第二子出风口组122a沿左右方向排布。再例如,第一子出风口组112a为一组和第二子出风口组122a为一组,第一子出风口组112a和第二子出风口组122a沿上下方向或左右方向排布。又例如,第一子出风口组112a为多组且第二子出风口组122a为一组时,多组第一子出风口组112a沿上下方向或左右方向排布,且一组第二子出风口组122a与多组第一子出风口组112a沿同一方向排布。通过将第一出风口112和第二出风口122设置为包括多个子出风口的结构,可以使得出风更为均匀,避免出风过于集中。并且,通过将第一子出风口组112a和第二子出风口组122a沿上下方向或左右方向排布,使得出风结构的排布简单,整体性更强。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多组”是指两组或两组以上,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多个”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可选实施例中,参照图1和图3,第一子出风口1121内设有第一导风组件1122,第二子出风口1221内设有第二导风组件1222,第一导风组件1122的导风结构与第二导风组件1222的导风结构相同,例如第一导风组件1122的导风结构与第二导风组件1222的导风结构均可以为格栅结构。由此,通过在出风口内设置导风结构,可以调节出风方向、出风效果等,并且使得第一导风组件1122的导风结构与第二导风组件1222的导风结构相同,可以简化结构,同时可以使得整机的整体性更强。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些可选实施例中,第一子出风口1121内设有第一导风组件1122,第二子出风口1221内设有第二导风组件1222,第一导风组件1122的导风结构与第二导风组件1222的导风结构不同。由此,通过在出风口内设置导风结构,可以调节出风方向、出风效果等,并且使得第一导风组件1122的导风结构与第二导风组件1222的导风结构不同,可以使得第一子出风口1121和第二子出风口1221的出风效果不同。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可选实施例中,参照图1-图5,第一出风口112包括至少两组沿上下方向排布的第一子出风口组112a,第一风机组件包括多个第一风轮21,第一风轮21的数量与第一子出风口1121的数量相同且一一对应,位于最上方的第一子出风口组112a对应的第一风轮21为对旋风轮,位于最下方的第一子出风口组112a对应的第一风轮21为轴流风轮或斜流风轮,第二风机组件包括一个第二风轮31。由此,通过将第一出风口112包括至少两组沿上下方向排布的第一子出风口组112a且第一风轮21的数量与第一子出风口1121的数量相同且一一对应,可以提高室内换热单元20的气流驱动动力,从而提高室内换热单元20的制冷/制热效率及效果;并且,位于最下方的第一子出风口组112a对应的第一风轮21设置为轴流风轮或斜流风轮,可以实现位于最下方的第一出风口112组较为远距离地送风,通过将最上方的第一子出风口组112a对应的第一风轮21为对旋风轮,可以使得位于最上方的第一子出风口组112a可以更远距离地送风,从而可以实现多个第一子出风口组112a在上下方向上多层次出风且出风效果更为立体,可以使得室内温度进一步地均匀。并且,通过将第二风机组件设置为包括一个第一风轮21,第一风轮21可以为离心风轮,在实现引进新风改善室内空气质量且保证制冷/制热效果的同时,可以简化整机结构,降低成本。
可选地,每组第一子出风口组112a对应的第一风轮21可以同步控制,也可以分别独立控制;每个第一子出风口1121对应的第一风轮21可以分别独立控制。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参照图3-图5,第二风机组件设在第二换热器部件32在气流流动方向上的上游。由此,方便第二容纳腔12内零部件的排布设置,使得整机的结构紧凑,并且可以使得第二回风口121及新风进口124的进风量更大。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参照图3-图7,第一换热器部件22和第二换热器部件32之间具有夹角,第二换热器部件32在由上至下的方向上朝向前倾斜延伸,以将第二容纳腔12分隔为进风腔12a和出风腔12b,新风进口124及第二回风口121形成在进风腔12a的侧壁上,第二出风口122形成在出风腔12b的侧壁上。由此,方便机壳10内零部件的设置和排布,并且通过将第二换热器部件32在由上至下的方向上朝向前倾斜延伸,可以方便地将第二容纳腔12分隔为进风腔12a和出风腔12b。另外,通过将第二换热器部件32倾斜设置,在第二换热部件的换热面积一定的情况下,可以降低第二换热部件的整体高度,从而可以降低整机的整体高度。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可选实施例中,参照图3-图7,第一换热器部件22沿竖直方向延伸,第二换热器部件32与竖直方向之间的夹角α范围为10-45°。由此,方便机壳10内零部件的设置和排布,并且通过将第二换热器部件32与竖直方向之间的夹角范围设置在上述范围内,在降低第二换热部件的整体高度的同时,可以使得整机在前后方向上的厚度也较小,有利于减少整机的体积。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参照图3-图7,第一换热器部件22和第二换热器部件32分别为独立成型件,第一换热器部件22和第二换热器部件32之间设有第一接水盘24,第一接水盘24将机壳10的内腔分隔为相互隔开的第一容纳腔11和第二容纳腔12。由此,通过将第一换热器部件22和第二换热器部件32分别独立加工成型,可以降低第一换热器部件22和第二换热器部件32的加工难度,并且通过在第一换热器部件22和第二换热器部件32之间设置第一接水盘24,第一接水盘24可以接收第一换热器部件22上产生的冷凝水,同时第一接水盘24可以方便地将机壳10的内腔分隔为相互隔开的第一容纳腔11和第二容纳腔12,在第一接水盘24实现接收冷凝水的作用的同时,可以作为隔板使用,省去了另外在机壳10内设置隔板以将机壳10的内腔分隔为相互隔开的第一容纳腔11和第二容纳腔12。
可选地,第一换热器部件22设置在第二换热器部件32的上方,第二换热器部件32的底部设置第二接水盘34,第二接水盘34用于接收第二换热器部件32产生的冷凝水。第一接水盘24内收集的冷凝水可以排出至第二换热器部件32,并沿着第二换热器部件32向下流动至第二接水盘34,第二接水盘34内的水可以通过排水管341排出。
可选地,在第一换热器部件22和第二换热器部件32分别为独立成型件,第一换热器部件22和第二换热器部件32可以串联设置,第一换热器部件22的换热管与第二换热器部件32的换热管串联连接,第一换热器部件22和第二换热器部件32构成一个更大的整体控制的换热器部件;或者,在第一换热器部件22和第二换热器部件32分别为独立成型件,第一换热器部件22和第二换热器部件32也可以并联设置,第一换热器部件22的换热管与第二换热器部件32的换热管并联连接,第一换热器部件22和第二换热器部件32可以分别独立控制,从而可以根据制冷/制热量的需求,控制第一换热器部件22和第二换热器部件32中一个工作或是控制第一换热器部件22和第二换热器部件32均工作。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些实施例,第一换热器部件22和第二换热器部件32一体成型,第一换热器部件22和第二换热器部件32的换热管一体成型,使得第一换热器部件22和第二换热器部件32形成为一个整体,此时第一换热器部件22的换热管与第二换热器部件32的换热管可以看作是串联连接。由此,可以简化第一换热器部件22和第二换热器部件32的加工成型工序和装配工序。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参照图5-图7,第一容纳腔11内设有第一电辅热件23,第一电辅热件23连接在第一换热器部件22上,第一电辅热件23为多个且沿上下方向或左右方向排布;和/或,第二容纳腔12内设有第二电辅热件33,第二电辅热件33连接在第二换热器部件32上,第二电辅热件33为多个且沿上下方向或左右方向排布。例如,可以仅在第一容纳腔11内设置上述第一电辅热件23,也可以仅在第二容纳腔12内设置上述第二电辅热件33,还可以是第一容纳腔11内设置上述第一电辅热件23且第二容纳腔12内设置上述第二电辅热件33。由此,通过设置的第一电辅热件23和/或第二电辅热件33,在空调器进行制热时,可以提高制热效率和制热效果,并且通过将第一电辅热件23为多个且沿上下方向或左右方向排布和/或第二电辅热件33为多个且沿上下方向或左右方向排布,可以提高加热效率且可以对空气均匀加热。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可选实施例中,参照图6-图7,第一容纳腔11内设有第一电辅热件23和设在第一电辅热件23相对两侧(例如左右两侧)的第一安装支架27,每个第一安装支架27上设有多个沿第一安装支架27的长度方向(例如上下方向)排布的第一定位孔271,第一电辅热件23的相对两端均具有第一定位柱,第一定位柱容纳配合至对应的第一定位孔271内,第一换热器部件22包括第一换热器221和连接在第一换热器221左右两侧的第一连接板222,第一连接板222与机壳10相连,第一连接板222用于将第一换热器221连接固定在机壳10内,两个第一安装支架27与两个第一连接板222分别相连。由此,通过设置的第一安装支架27,方便第一电辅热件23的安装固定,例如可以将第一电辅热件23安装固定至第一安装支架27,再将第一安装支架27及第一电辅热件23整体安装至第一换热器部件22上。并且,通过在第一安装支架27上设置第一定位孔271,通过第一电辅热件23的第一定位柱与第一定位孔271的配合,可以方便地将第一电辅热件23安装固定至第一安装支架27上,也方便第一电辅热件23的更换和维护。另外,第一安装支架27上设有多个沿第一安装支架27的长度方向排布的第一定位孔271,可以根据需要安装设定数量的第一电辅热件23,并且可以方便地调整第一电辅热件23相对第一安装支架27的位置。
和/或,第二容纳腔12内设有第二电辅热件33和设在第二电辅热件33相对两侧(例如左右两侧)的第二安装支架37,每个第二安装支架37上设有多个沿第二安装支架37的长度方向(例如上下方向)排布的第二定位孔371,第二电辅热件33的相对两端均具有第二定位柱,第二定位柱容纳配合至对应的第二定位孔371内,第二换热器部件32包括第二换热器321和连接在第二换热器321左右两侧的第二连接板322,第二连接板322与机壳10相连,第二连接板322用于将第二换热器321连接固定在机壳10内,两个第二安装支架37与两个第二连接板322分别相连。由此,通过设置的第二安装支架37,方便第二电辅热件33的安装固定,例如可以将第二电辅热件33安装固定至第二安装支架37,再将第二安装支架37及第二电辅热件33整体安装至第二换热器部件32上。并且,通过在第二安装支架37上设置第二定位孔371,通过第二电辅热件33的第二定位柱与第二定位孔371的配合,可以方便地将第二电辅热件33安装固定至第二安装支架37上,也方便第二电辅热件33的更换和维护。另外,第二安装支架37上设有多个沿第二安装支架37的长度方向排布的第二定位孔371,可以根据需要安装设定数量的第二电辅热件33,并且可以方便地调整第二电辅热件33相对第二安装支架37的位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实施例的空调器,包括:根据本实用新型上述第一方面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100。可选地,空调器可以为分体落地式空调器或分体壁挂式空调器,空调器包括上述的空调室内机100和空调室外机。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通过设置上述的空调室内机100,在实现通过引进新风以改善室内空气质量的同时,可以保证制冷/制热效果。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17)

1.一种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机壳,所述机壳内限定出相互隔开的第一容纳腔和第二容纳腔,所述机壳上形成有与所述第一容纳腔连通的第一回风口和第一出风口,所述机壳上形成有与所述第二容纳腔连通的第二回风口、第二出风口及新风进口;
室内换热单元,所述室内换热单元设在所述第一容纳腔内,所述室内换热单元包括第一风机组件和第一换热器部件,所述第一风机组件可驱动气流从所述第一回风口进入所述第一容纳腔内与所述第一换热器部件换热后从所述第一出风口吹出;
空气处理单元,所述空气处理单元设在所述第二容纳腔内,所述空气处理单元包括第二风机组件和第二换热器部件,所述第二风机组件可驱动气流从所述第二回风口及所述新风进口进入所述第二容纳腔内与所述第二换热器部件换热后从所述第二出风口吹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机壳上形成有与所述第二容纳腔连通的第三回风口,所述第二风机组件可驱动气流从所述第三回风口进入所述第二容纳腔内与所述第二换热器部件换热后从所述第二出风口吹出,所述第三回风口处设有用于打开和关闭所述第三回风口的开关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回风口设在所述新风进口的上方,所述第三回风口设在所述新风进口的左右两侧。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容纳腔内设有用于净化空气的净化部件,所述净化部件位于所述第二风机组件在气流流动方向上的上游,所述第二回风口和所述新风进口均与所述净化部件相对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机壳上形成有与所述第二容纳腔连通的更换口,所述净化部件可通过所述更换口插入所述第二容纳腔内或所述净化部件可通过所述更换口从所述第二容纳腔内取出。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出风口和所述第二出风口均位于所述机壳的前侧,所述第一出风口和所述第二出风口沿上下方向或左右方向排布,或者所述第二出风口位于所述第一出风口的外周侧。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风机组件包括轴流风轮、对旋风轮和斜流风轮中的至少一种,所述第二风机组件包括离心风轮。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出风口包括至少一组第一子出风口组,每组所述第一子出风口组包括多个第一子出风口,所述第二出风口包括至少一组第二子出风口组,每组所述第二子出风口组包括多个第二子出风口,所述第一子出风口组和所述第二子出风口组沿上下方向或左右方向排布。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子出风口内设有第一导风组件,所述第二子出风口内设有第二导风组件,所述第一导风组件的导风结构与所述第二导风组件的导风结构相同。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出风口包括至少两组沿上下方向排布的第一子出风口组,所述第一风机组件包括多个第一风轮,所述第一风轮的数量与所述第一子出风口的数量相同且一一对应,位于最上方的所述第一子出风口组对应的所述第一风轮为对旋风轮,位于最下方的所述第一子出风口组对应的所述第一风轮为轴流风轮或斜流风轮,所述第二风机组件包括一个第二风轮。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风机组件设在所述第二换热器部件在气流流动方向上的上游。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换热器部件和所述第二换热器部件之间具有夹角,所述第二换热器部件在由上至下的方向上朝向前倾斜延伸,以将所述第二容纳腔分隔为进风腔和出风腔,所述新风进口及所述第二回风口形成在所述进风腔的侧壁上,所述第二出风口形成在所述出风腔的侧壁上。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换热器部件沿竖直方向延伸,所述第二换热器部件与竖直方向之间的夹角范围为10-45°。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换热器部件和所述第二换热器部件分别为独立成型件,所述第一换热器部件和所述第二换热器部件之间设有第一接水盘,所述第一接水盘将所述机壳的内腔分隔为相互隔开的所述第一容纳腔和所述第二容纳腔;或者,所述第一换热器部件和所述第二换热器部件一体成型。
15.根据权利要求1-14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容纳腔内设有第一电辅热件,所述第一电辅热件连接在所述第一换热器部件上,所述第一电辅热件为多个且沿上下方向或左右方向排布;和/或,所述第二容纳腔内设有第二电辅热件,所述第二电辅热件连接在所述第二换热器部件上,所述第二电辅热件为多个且沿上下方向或左右方向排布。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容纳腔内设有所述第一电辅热件和设在所述第一电辅热件相对两侧的第一安装支架,每个所述第一安装支架上设有多个沿所述第一安装支架的长度方向排布的第一定位孔,所述第一电辅热件的相对两端均具有第一定位柱,所述第一定位柱容纳配合至对应的所述第一定位孔内,所述第一换热器部件包括第一换热器和连接在所述第一换热器左右两侧的第一连接板,两个所述第一安装支架与两个所述第一连接板分别相连,所述第一连接板与所述机壳相连;
和/或,所述第二容纳腔内设有所述第二电辅热件和设在所述第二电辅热件相对两侧的第二安装支架,每个所述第二安装支架上设有多个沿所述第二安装支架的长度方向排布的第二定位孔,所述第二电辅热件的相对两端均具有第二定位柱,所述第二定位柱容纳配合至对应的所述第二定位孔内,所述第二换热器部件包括第二换热器和连接在所述第二换热器左右两侧的第二连接板,两个所述第二安装支架与两个所述第二连接板分别相连,所述第二连接板与所述机壳相连。
17.一种空调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根据权利要求1-16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室内机。
CN202020717851.9U 2020-04-30 2020-04-30 空调室内机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Active CN21197702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717851.9U CN211977024U (zh) 2020-04-30 2020-04-30 空调室内机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717851.9U CN211977024U (zh) 2020-04-30 2020-04-30 空调室内机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1977024U true CN211977024U (zh) 2020-11-20

Family

ID=7336995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0717851.9U Active CN211977024U (zh) 2020-04-30 2020-04-30 空调室内机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197702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504605B (zh) 空气处理装置和具有其的立式空调器
CN107327941B (zh) 立式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CN111706920A (zh) 空调器的控制方法
CN107477675B (zh) 立式空调室内机和具有其的空调器
CN216744601U (zh) 空调室内机
CN113587232A (zh) 空调室内机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CN113074417B (zh) 空气调节器
CN108087985B (zh) 空调柜机和具有其的空调器
CN211977020U (zh) 空调室内机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CN113899017A (zh) 空调室内机
CN211977024U (zh) 空调室内机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CN216744606U (zh) 空调室内机
CN108644896B (zh) 一种新风空调一体机
CN113587233A (zh) 空调室内机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CN213901367U (zh) 新风机
CN215113065U (zh) 一种模块化可自由组合的通风机芯及一体窗
CN211977022U (zh) 空调室内机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KR20180044650A (ko) 공기조화기
CN210688475U (zh) 空气调节设备
KR102362387B1 (ko) 공기조화기
CN104422057A (zh) 节能换气装置
CN212618776U (zh) 空调器
CN214501453U (zh) 空调器
CN219036854U (zh) 立式空调室内机
CN210118850U (zh) 空调室内机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