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675463U - 空调器 - Google Patents
空调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5675463U CN215675463U CN202121583365.3U CN202121583365U CN215675463U CN 215675463 U CN215675463 U CN 215675463U CN 202121583365 U CN202121583365 U CN 202121583365U CN 215675463 U CN215675463 U CN 215675463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air
- plate
- deflector
- air deflector
- wind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ir-Flow Control Memb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空调器,所述空调器包括:面板,所述面板形成有出风口;第一导风板,所述第一导风板转动安装在所述出风口,以将所述出风口打开或者盖合,所述第一导风板包括第一微孔板和第一旋叶板,在出风方向上,所述第一微孔板固定在所述第一旋叶板的外侧。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通过将第一微孔板固定在第一旋叶板的外侧,第一旋叶板可以将风呈扩散的方式导向第一微孔板,可以提高第一微孔板的出风效果,同时,在实现空调器无风感效果上,风可以经过第一旋叶板的初次的调节,具备一定的实现无风感效果的能力,然后,风再经过第一微孔板的再次调节,使得空调器能够更好地实现空调器的无风感效果。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设备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空调器。
背景技术
在相关技术中,仅通过设置微孔板的方式实现空调器的无风感效果,此时,空调器的出风效果较差,而仅设置旋叶板,空调器的无风感效果一般,影响用户的使用体验,另外,在相关技术中还有通过导叶板和微孔板的配合,也即,导叶板和微孔板在出风风向上间隔开设置,并且导叶板和微孔板之间相互独立地设置在空调器上,具体技术方案中,当需要空调器处于无风感状态时,使得微孔板活动至导叶板的前侧,但,实质上,空调器的无风感效果还是仅通过微孔板实现的,即使其后侧通过导叶板导风,但能通过微孔板出风的效果依旧不太理想。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空调器,所述空调器可以实现较好地无风感效果。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包括:面板,所述面板形成有出风口;第一导风板,所述第一导风板转动安装在所述出风口,以将所述出风口打开或者盖合,所述第一导风板包括第一微孔板和第一旋叶板,在出风方向上,所述第一微孔板固定在所述第一旋叶板的外侧。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通过将第一微孔板固定在第一旋叶板的外侧,第一旋叶板可以将风呈扩散的方式导向第一微孔板,可以提高第一微孔板的出风效果,同时,在实现空调器无风感效果上,风可以经过第一旋叶板的初次的调节,具备一定的实现无风感效果的能力,然后,风再经过第一微孔板的再次调节,使得空调器能够更好地实现空调器的无风感效果。另外,第一导风板由第一微孔板和第一旋叶板组合后构成,通过使得第一导风板处于打开状态,或者扫风状态,此时,从出风口吹出的风可以经过第一导风板的导向,可以较好地朝向室内流动。
另外,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空调器,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的技术特征: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旋叶板包括旋叶支架、导风旋叶和第一加强环,所述导风旋叶安装在所述旋叶支架上,所述第一加强环沿所述旋叶支架的周向设置,所述第一加强环上形成有第一卡扣部;第一微孔板包括微孔网和第二加强环,所述第二加强环沿所述微孔网的周向设置,所述第二加强环上形成有与所述第一卡扣部配合的第二卡扣部。
可选地,所述第二加强环上形成有翻边,所述翻边和所述微孔网构造出装配槽,所述旋叶板装配在所述装配槽内,其中,所述翻边的外壁形成为圆弧形。
可选地,所述微孔网和所述旋叶支架间隔开,且在所述导风板由中间向两侧的方向上,所述微孔网和所述旋叶支架之间的距离逐渐减小。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面板上形成有第一安装槽,所述第一导风板上形成有第一转轴,所述第一转轴可转动地设在所述第一安装槽内,所述空调器还包括导风板压板,所述导风板压板和所述第一安装槽配合以限制所述第一转轴的转动角度。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导风板设有多个,多个所述第一导风板沿所述出风口的宽度方向均匀间隔开设置,多个所述第一导风板传动相连。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空调器还包括第二导风板,所述第二导风板转动安装在所述出风口,且位于所述第一导风板的下端,所述第二导风板包括第一子导风板和第二子导风板,所述第一子导风板的下端和所述第二子导风板的上端分别形成有第二转轴,两个所述第二转轴通过中间转轴连接,所述面板上形成有与所述第二转轴配合的第二安装槽。
可选地,所述第一子导风板和所述第二子导风板均包括第二微孔板和第二旋叶板,在出风方向上,所述第二微孔板和所述第二旋叶板固定相连,所述第二微孔板设在所述第二旋叶板的外侧。
可选地,当所述第一导风板或者第二导风板大于预定长度时,在所述第一导风板或者所述第二导风板上形成有第三转轴,所述面板上形成有与所述第三转轴配合的第三安装槽。
可选地,空调器还包括沿所述出风口高度方向设置的第一传感器和第二传感器,所述第一传感器设于所述第二传感器的下方,所述第一导风板和所述第二导风板均具有关闭状态和扫风状态,当所述第一传感器被触发时,所述第一导风板在扫风状态,所述第二导风板在关闭状态;当所述第一传感器和第二传感器均被触时,所述第一导风板和所述第二导风板均在关闭状态,或者所述第一导风板在关闭状态,所述第二导风板在扫风状态。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的一个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的另一个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的第一传感器和导风板压板拆分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3中A区域的放大图。
图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的第一导风板的一个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5中沿B-B线的剖视图。
图7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的第一导风板的另一个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图7中沿C-C线的剖视图。
图9是图8中D区域的放大图。
图10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的第二导风板的第二微孔板和第二旋叶板拆分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的第一导风板的第一旋叶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1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的第一导风板的第一微孔板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空调器100、
面板1、
第一导风板2、
第一微孔板21、微孔网211、第二加强环212、第二卡扣部213、翻边214、
第一旋叶板22、旋叶支架221、导风旋叶222、第一加强环223、第一卡扣部224、第一转轴23、第三转轴25、中间转轴26、
第二导风板3、第一子导风板31、第二子导风板32、第二微孔板33、第二旋叶板34、
第一传感器41、第二传感器42、导风板压板43、
驱动电机44、电机支架45。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下面参考附图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100。
如图1、图5、图6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100包括面板1和第一导风板2,面板1形成有出风口,这里,面板1可以包括面板本体和面板支架,面板本体和面板支架可以分别生产后组装,也可以一体构成。空调器100的在制冷模式下的冷风或者空调器100在制热模式下的热风可以从出风口向室内吹出。
第一导风板2转动安装在出风口,以将出风口打开或者盖合,第一导风板2包括第一微孔板21和第一旋叶板22,在出风方向上,第一微孔板21固定在第一旋叶板22的外侧。也就是说,通过设置第一旋叶板22可以引导从出风口吹出的风的方向,在一个示例中,通过第一旋叶板22吹出的风可以呈扩散的方式流出,可以避免免风沿同一方向从出风口直接吹出,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实现空调器100的无风感效果,进一步地,为更好地实现空调器100的无风感效果,还可以在第一旋叶板22的外侧设置第一微孔板21,由此,流经第一微孔板21的风可以进一步实现空调器100的无风感效果。
另外,在相关技术中,仅通过设置微孔板的方式实现空调器的无风感效果,此时,空调器的出风效果较差,而仅设置旋叶板,空调器的无风感效果一般,影响用户的使用体验,另外,在相关技术中还有通过导叶板和微孔板的配合,也即,导叶板和微孔板在出风风向上间隔开设置,并且导叶板和微孔板之间相互独立地设置在空调器上,具体技术方案中,当需要空调器处于无风感状态时,使得微孔板活动至导叶板的前侧,但,实质上,空调器的无风感效果还是仅通过微孔板实现的,即使其后侧通过导叶板导风,但能通过微孔板出风的效果依旧不太理想。
本申请中,通过将第一微孔板21固定在第一旋叶板22的外侧,第一旋叶板22可以将风呈扩散的方式导向第一微孔板21,可以提高第一微孔板21的出风效果,同时,在实现空调器100无风感效果上,风可以经过第一旋叶板22的初次的调节,具备一定的实现无风感效果的能力,然后,风再经过第一微孔板21的再次调节,使得空调器100能够更好地实现空调器100的无风感效果。
进一步地,固定配合的第一微孔板21和第一旋叶板22可以同步转动,也即,当需要使得空调器100具备无风感效果时,可以使得第一导风板2处于关闭状态,此时,第一导风板2可以将出风口盖合,由此,所有从出风口流出的风均经过第一导风板2的调节,使得从空调器100吹出的风具备较好地无风感效果。当需要使得空调器100快速制冷或者制热,或者使得空调器100具备吹风效果时,可以使得第一导风板2处于打开状态,或者扫风状态,此时,从出风口吹出的风可以经过第一导风板2的导向,可以较好地朝向室内流动。
由此,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100,通过将第一微孔板21固定在第一旋叶板22的外侧,第一旋叶板22可以将风呈扩散的方式导向第一微孔板21,可以提高第一微孔板21的出风效果,同时,在实现空调器100无风感效果上,风可以经过第一旋叶板22的初次的调节,具备一定的实现无风感效果的能力,然后,风再经过第一微孔板21的再次调节,使得空调器100能够更好地实现空调器100的无风感效果。另外,第一导风板2由第一微孔板21和第一旋叶板22组合后构成,通过使得第一导风板2处于打开状态,或者扫风状态,此时,从出风口吹出的风可以经过第一导风板2的导向,可以较好地朝向室内流动。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1所示,第一旋叶板22包括旋叶支架221、导风旋叶222和第一加强环223,导风旋叶222安装在旋叶支架221上,例如图11所示,导风旋叶222为圆形,在导风旋叶222上形成有内圈旋叶和外圈旋叶,外圈旋叶设在内圈旋叶的外周缘,内圈旋叶和外圈旋叶均由多个旋叶构成,每个旋叶倾斜设置,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内圈旋叶的旋叶倾斜方向和角度、外圈旋叶的旋叶方向和角度均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置,这里不仅限于图所示的旋叶的倾斜方向和角度。通过内圈旋叶和外圈旋叶可以较好地将风从导风旋叶222的中心向外周以扩散的方式流动。
进一步地,导风旋叶222可以设有多个,多个导风旋叶222可以行列式排布,也可以仅沿上下方向均匀间隔开设置,这里不作限制。
进一步地,如图11和图12所示,第一加强环223沿旋叶支架221的周向设置,由此,通过第一加强环223可以提高第一旋叶板22的结构强度,从而使得第一旋叶板22与第一微孔板21在进行装配时不易损伤,同时,也可以在第一加强环223上设置安装结构,例如在第一加强环223上形成有第一卡扣部224,由此,可以通过第一卡扣部224卡接在第一微孔板21上,而进一步地实施例中,也可以在第一微孔板21上设置与第一卡扣部224配合的第二卡扣部213,由此,通过第一卡扣部224和第二卡扣部213的配合,可以使得第一旋叶板22可以较好地装配在第一微孔板21上,具体地,第一微孔板21包括微孔网211和第二加强环212,微孔网211上形成有多个微孔,第二加强环212沿微孔网211的周向设置,由此可以较好地提高第一微孔板21的结构强度,从而便于第一微孔板21和第一旋叶板22之间的配合,进一步地,第二加强环212上可以形成有与第一卡扣部224配合的第二卡扣部213,由此,可以在生产第二加强环212时,使得第二卡扣部213同时加工在第二加强环212上,以降低第二卡扣部213的装配和加工难度。
在一些示例中,第一加强环223和第二加强环212上也可以分别形成有其他的相互配合的锁接结构,例如,在第一加强环223上形成有安装孔,在第二加强环212上形成安装孔,通过紧固件传贵两个安装孔,以将第一微孔板21和第一旋叶板22固定连接。具体地其他装配示例,这里不作过多赘述。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7、图8和图9所示,第二加强环212上形成有翻边214,翻边214和微孔网211构造出装配槽,旋叶板装配在装配槽内,例如图12所示,翻边214沿微孔网211的周向设置,不仅可以进一步提高微孔网211的结构强度,而且,可以在翻边214上形成第二卡扣部213,图9中,当第一卡扣部224和第二卡扣部213配合后,第一卡扣部224和第二卡扣部213可以隐藏在第一微孔板21和第一旋叶板22之间,由此,可以使得第一导风板2较为美观。另外,第一导风板2外部没有多余的装配结构露出,可以便于第一导风板2的装配,同时,相较于现有技术中的装配结构裸露在外,本申请的第一导风板2还可以防止用户或者工人在对第一导风板2进行安装或者更换时被划伤,由此,可以提高第一导风板2的装配的安全性。
进一步地,可以使得翻边214的外壁形成为圆弧,具体可以如图6所示,翻边214包裹在第一微孔板21的外周侧,通过使得翻边214的外壁形成为圆弧,可以使得第一微孔板21和第一旋叶板22构成的第一导风板2的端部形成为圆弧形的结构,由此,可以便于第一导风板2的装配,也可以有利于减少第一导风板2在于风接触时的风阻和噪音,从而有利于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微孔网211和旋叶支架221间隔开,且在导风板由中间向两侧的方向上,微孔网211和旋叶支架221之间的距离逐渐减小。由此,当风流经第一导风板2时,通过使得微孔网211和旋叶支架221间隔开,可以较好地提高风的散风效果,通过使得导风板由中间向两侧的方向上,微孔网211和旋叶支架221之间的距离逐渐减小,而且,当翻边214的外壁形成为圆弧形后,可以使得第一导风板2在导风时,风可以较好沿着第一导风板2的壁面流动,由此,可以较好地减少风的风阻和噪音,有利于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面板1上形成有第一安装槽,第一导风板2上形成有第一转轴23,第一转轴23可转动地设在第一安装槽内,例如图5和图12所示,第一导风板2的上下两端分别形成有第一转轴23,更具体地,由于第一微孔板21装配在第一旋叶板22的装配槽内,可以在第一微孔板21的第一加强环223上形成第一转轴23,由此,通过第一转轴23和第一安装槽的配合,可以使得第一导风板2较好地相对于面板1转动。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面板1上还形成有电机支架45,可以将驱动电机44安装在电机支架45上,驱动电机44可以与第一转轴23传动连接,由此,通过驱动电机44可以较好地驱动第一转轴23转动,从而使得第一导风板2进行扫风或者保持在某一个位置处,例如保持在关闭状态,或者保持在某一个固定的扫风角度。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如图3所示,空调器100还包括导风板压板43,导风板压板43和第一安装槽配合以限制第一转轴23的转动角度。也就是说,当第一导风板2通过第一转轴23和第一安装槽的配合装配在面板1上后,为了防止第一导风板2从第一安装槽内掉落,可以通过导风压板和第一安装槽配合,以将第一导风板2固定在第一安装槽内,另外,导风板压板43还可以限制第一转轴23的转动角度,从而限制第一导风板2的转动角度,可以防止第一导风板2转动过量,从而引起第一导风板2发生干涉。另外,在如图2所示的示例中,当导风板压板43装配在第一安装槽内后,导风板压板43的外壁面可以与面板1的外壁面在同一平面内,由此,还可以使得空调器100较为美观。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导风板2设有多个,由此,通过设置多个第一导风板2可以较好地提高空调器100的扫风效果。进一步地,多个第一导风板2可以沿出风口的宽度方向均匀间隔开设置,当然,可以理解的是,多个第一导风板2也可以沿出风口的长度方向均匀间隔开设置,其中,这里的宽度方向可以参考如图1所示的左右方向,长度方向可以参考如图1所示的上下方向。这里,当第一导风板2设置有多个时,导风板压板43可以对应设置有多个,另外,导风板压板43也可以设置有一个,例如图3所示,多个第一导风板2沿出风口的宽度方向均匀间隔开设置,由此,与多个第一导风板2对应设置的多个第一安装槽均位于同一水平高处,由此,可以仅设置一个导风板压板43,使得其与多个第一安装槽配合。
更进一步地,多个第一导风板2传动相连,在一个具体示例中,多个第一导风板2沿出风口的宽度方向均匀间隔开设置,在多个第一导风板2之间设置有中间连杆,由此,当其中一个第一导风板2转动时,通过导风连杆可以使得多个第一导风板2同步转动,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在另一个示例中,多个第一导风板2沿出风口的长度方向均匀间隔开设置,例如,在出风口的长度方向设置有两个第一导风板2,位于最上方的第一导风板2上端的第一转轴23与驱动电机44传动连接,下方的第一导风板2的第一转轴23与位于最上方的第一导风板2下端的第一转轴23通过中间转轴26连接,当驱动电机44驱动一个第一导风板2转动时,两个第一导风板2可以同步转动。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图2、图3和图10所示,空调器100还包括第二导风板3,第二导风板3转动安装在出风口,且位于第一导风板2的下端,第二导风板3包括第二微孔板33和第二旋叶板34,在出风方向上,第二微孔板33和第二旋叶板34固定相连,第二微孔板33设在第二旋叶板34的外侧。也就是说,第一导风板2和第二导风板3在出风方向上的布局方式相同,也即,使得第二微孔板33和第二旋叶板34配合构造出一个整体结构的第二导风板3,通过第二旋叶板34和第二微孔板33的配合来实现第二导风板3的无风感出风效果。
至于将第二导风板3设置在第一导风板2的下端,这里如图1所示,出风口在上下方向上可以构造出上出风区域和下出风区域,其中,第一导风板2位于上出风区域,第二导风板3位于下出风区域。在一些示例中,通过上下设置的第一导风板2和第二导风板3,可以使得上出风区域和下出风区域具有不同的出风方式,例如,上出风区域的第一导风板2处于扫风状态,而下出风区域的第一导风板2处于关闭状态,以使得上出风区域的风流速较快,以快速对室内制冷或者制热,而下出风区域处于无风感出风状态,以满足客户的使用需求。
当然,可以理解的是,出风口在上下方向上还可以构造出上出风区域、中出风区域和下出风区域,对应地可以设置第一导风板2、第二导风板3和第三导风板,这里,可以理解的是,出风口在上下方向的构造出的出风区域的数量和导风板的熟练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设置,这里不作限制。
可选地,第一导风板2和第二导风板3之间传动相连,也就是说,当驱动电机44驱动第一导风板2转动时,第一导风板2可以带动第二导风板3转动,由此,可以简化第一导风板2和第二导风板3的驱动结构的复杂度,降低空调器100的生产成本。具体如图所示的示例中,第二导风板3的上下两端也分别形成有第一转轴23,由此,位于上方的第一导风板2上端的第一转轴23与驱动电机44传动连接,第一导风板2下方的第一转轴23与第二导风板3上端的第一转轴23之间通过中间转轴26连接,当驱动电机44驱动一个第一导风板2转动时,两个第一导风板2可以同步转动。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10所示,所述第二导风板3包括第一子导风板31和第二子导风板32,所述第一子导风板31的下端和所述第二子导风板32的上端分别形成有第二转轴,两个所述第二转轴通过中间转轴26连接,所述面板1上形成有与所述第二转轴配合的第二安装槽。也就是说,第一子导风板31和第二子导风板32可以通过中间转轴26连接,以使得第一子导风板31和第二子导风板32同步转动,另外,通过第一子导风板31和第二子导风板32构成的第二导风板3,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加第二导风板3的导风面积,同时降低第二导风板3的加工难度。
可选地,如图10和图11所示,当第一导风板2或者第二导风板3大于预定长度时,在第一导风板2或者第二导风板3上形成有第三转轴25,面板1上形成有与第三转轴25配合的第三安装槽。在一个示例中,当第一导风板2的长度大于预定长度时,如果仅仅通过第一导风板2上下两端设置的第一转轴23来使得第一导风板2转动,则由于第一导风板2过长,容易使得第一导风板2转动时不稳定,因此,在第一导风板2上可以设置第三转轴25,例如第三转轴25可以位于第一导风板2的中间位置,具体地,第三转轴25设置在第一微孔板21的第二加强环212上,这里,第三转轴25可以使得第一微孔板21上的微孔分为上下两个部分,这样,相当于在第一微孔板21的中部设置加强结构,不仅可以提高第一微孔板21的结构强度,还可以使得第一微孔板21或者说第一导风板2具有较好地转动效果。
同理,当第二导风板3的长度大于预定长度时,也可以通过设置第三转轴25,使得第二微孔板33上的微孔分为上下两个部分,这样,相当于在第二微孔板33的中部设置加强结构,不仅可以提高第二微孔板33的结构强度,还可以使得第二微孔板33或者说第二导风板3具有较好地转动效果。
另外,当第一微孔板21或者第二微孔板33设置第三转轴25时,第一旋叶板22和第二旋叶板34也可以根据第一微孔板21和第二微孔板33的结构进行对应设置,以使得第一旋叶板22可以较好地与第一微孔板21配合、使得第二旋叶板34可以较好地与第二微孔板33配合。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图2和图3所示,空调器100还包括沿出风口高度方向设置的第一传感器41和第二传感器42,第一传感器41设于第二传感器42的下方,第一导风板2和第二导风板3均具有关闭状态和扫风状态,当第一传感器41被触发时,第一导风板2在扫风状态,第二导风板3在关闭状态;当第一传感器41和第二传感器42均被触发时,第一导风板2和第二导风板3均在关闭状态,或者第一导风板2在关闭状态,第二导风板3在扫风状态;当第一传感器41和第二传感器42均未被触发时,第一导风板2和第二导风板3均在扫风状态,或者,第一导风板2和第二导风板3均在关闭状态。
例如图1所示,第二导风板3包括第一子导风板31和第二子导风板32,由此使得第二导风板3的长度是第一导风板2长度的二倍,由此,通过第一子导风板31和第二子导风板32可以将第二导风板3的第二微孔板33上的微孔划分出上下两个部分,且在第一子导风板31和第二子导风板32之间,还可以通过导风板盖板来与第二安装槽配合,以限制第一子导风板31和第二子导风板32的转动角度。
其中,第一传感器41安装在第一子导风板31和第二子导风板32之间的导风板盖板上,第二传感器42可以安装在第一导风板2和第二导风板3之间的导风板盖板上,由此,当用户为儿童,身高不高,仅使得第一传感器41可以被触发,而第二传感器42由于高度较高没有被触发,由此,为了防止空调吹出的冷风或者热风吹向儿童,可以使得第一导风板2继续保持扫风状态,此时,沿第一导风板2吹出的风不会吹到儿童,可以保证空调器100的制冷或者制热效率,而第二导风板3处于关闭状态,此时,从第二导风板3吹出的风为无风感状态,从而使得空调吹出的冷风或者热风不会吹向儿童。
当用户身高较高,使得第一传感器41和第二传感器42被同时触发时,此时,为了保证用户的使用体验,可以使得第一导风板2和第二导风板3均在关闭状态,也即空调器100的出风口吹出的风均以无风感状态吹出。
或者,用户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设置,例如用户对空调器100的制冷或者制热需求较高,当第一传感器41和第二传感器42被同时触发时,用户仅需要保证空调吹出的风不直接吹向用户的脸部,而对于第二导风板3吹出的风是否为无风状态,则不影响用户感官,此时,为了不影响空调器100的制冷或者制热效果,可以使得与用户脸部对应的第一导风板2在关闭状态,以进行无风感作业,第二导风板3在扫风状态,以进行较好地制冷或者制热。
还有的示例中,当第一传感器41和第二传感器42均未被触发时,第一导风板2和第二导风板3可以均处于扫风状态,也可以均处于关闭状态,以使得空调器100始终保持无风感作业效果。
下面参考附图描述一个本实用新型的空调器100的具体实施例。
空调器100包括面板1,面板1包括面板本体和面板支架,面板本体和面板支架一体构成,在面板1上形成有上出风区域和下出风区域,第一导风板2可以对应安装在上出风区域,第二导风板3可以对应安装在下出风区域,其中,第一导风板2在出风口的宽度方向设置有三个,第二导风板3在出风口的宽度方向对应设置有三个,三个第一导风板2之间可以同步转动,三个第二导风板3之间可以进行同步转动。
第一导风板2包括第一微孔板21和第一旋叶板22,在出风方向上,第一微孔板21固定在第一旋叶板22的外侧。第二导风板3包括第二微孔板33和第二旋叶板34,在出风方向上,第二微孔板33固定在第二旋叶板34的外侧。第一旋叶板22包括旋叶支架221、导风旋叶222和第一加强环223,导风旋叶222安装在旋叶支架221上,第一加强环223沿旋叶支架221的周向设置,第一加强环223上形成有第一卡扣部224;第一微孔板21包括微孔网211和第二加强环212,第二加强环212沿微孔网211的周向设置,第二加强环212上形成有与第一卡扣部224配合的第二卡扣部213。第二加强环212上形成有翻边214,翻边214和微孔网211构造出装配槽,旋叶板装配在装配槽内,其中,翻边214的外壁形成为圆弧形。微孔网211和旋叶支架221间隔开,且在导风板由中间向两侧的方向上,微孔网211和旋叶支架221之间的距离逐渐减小。
在面板支架上形成有电机安装座,驱动电机44可以安装在电机安装座上,驱动电机44可以分别驱动第一导风板2和第二导风板3转动。具体地,第一导风板2的上下两端分别形成有第一转轴23,对应地在面板支架上形成有两个第一安装槽,第一转轴23可以安装在第一安装槽内,第二导风板3的上下两端也可以形成有第一转轴23,其中,第一导风板2下端的第一转轴23和第二导风板3上端的第一转轴23可以安装在同一个第一安装槽内,然后通过一个导风板盖板盖合在第一安装槽内,此导风板盖板上可以设置有第二传感器42,第二传感器42为红外传感器。
第二导风板3包括第一子导风板31和第二子导风板32,第一子导风板31的下端和第二子导风板32的上端分别形成有第二转轴,两个第二转轴通过中间转轴26连接,面板1上形成有与第二转轴配合的第二安装槽,导风板盖板可以与第二安装槽配合,将第二转轴盖合在第二安装槽内,同时限制第二导风板3的转动角度,在此导风板盖板上可以设置第一传感器41。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100的其他构成以及操作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都是已知的,这里不再详细描述。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些实施例”、“可选地”、“进一步地”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10)
1.一种空调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面板,所述面板形成有出风口;
第一导风板,所述第一导风板转动安装在所述出风口,以将所述出风口打开或者盖合,所述第一导风板包括第一微孔板和第一旋叶板,在出风方向上,所述第一微孔板固定在所述第一旋叶板的外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旋叶板包括旋叶支架、导风旋叶和第一加强环,所述导风旋叶安装在所述旋叶支架上,所述第一加强环沿所述旋叶支架的周向设置,所述第一加强环上形成有第一卡扣部;
第一微孔板包括微孔网和第二加强环,所述第二加强环沿所述微孔网的周向设置,所述第二加强环上形成有与所述第一卡扣部配合的第二卡扣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加强环上形成有翻边,所述翻边和所述微孔网构造出装配槽,所述旋叶板装配在所述装配槽内,其中,所述翻边的外壁形成为圆弧形。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微孔网和所述旋叶支架间隔开,且在所述导风板由中间向两侧的方向上,所述微孔网和所述旋叶支架之间的距离逐渐减小。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面板上形成有第一安装槽,所述第一导风板上形成有第一转轴,所述第一转轴可转动地设在所述第一安装槽内,所述空调器还包括导风板压板,所述导风板压板和所述第一安装槽配合以限制所述第一转轴的转动角度。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风板设有多个,多个所述第一导风板沿所述出风口的宽度方向均匀间隔开设置,多个所述第一导风板传动相连。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二导风板,所述第二导风板转动安装在所述出风口,且位于所述第一导风板的下端,所述第二导风板包括第一子导风板和第二子导风板,所述第一子导风板的下端和所述第二子导风板的上端分别形成有第二转轴,两个所述第二转轴通过中间转轴连接,所述面板上形成有与所述第二转轴配合的第二安装槽。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子导风板和所述第二子导风板均包括第二微孔板和第二旋叶板,在出风方向上,所述第二微孔板和所述第二旋叶板固定相连,所述第二微孔板设在所述第二旋叶板的外侧。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当所述第一导风板或者第二导风板大于预定长度时,在所述第一导风板或者所述第二导风板上形成有第三转轴,所述面板上形成有与所述第三转轴配合的第三安装槽。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沿所述出风口高度方向设置的第一传感器和第二传感器,所述第一传感器设于所述第二传感器的下方,所述第一导风板和所述第二导风板均具有关闭状态和扫风状态,
当所述第一传感器被触发时,所述第一导风板在扫风状态,所述第二导风板在关闭状态;
当所述第一传感器和第二传感器均被触时,所述第一导风板和所述第二导风板均在关闭状态,或者所述第一导风板在关闭状态,所述第二导风板在扫风状态。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21583365.3U CN215675463U (zh) | 2021-07-12 | 2021-07-12 | 空调器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21583365.3U CN215675463U (zh) | 2021-07-12 | 2021-07-12 | 空调器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5675463U true CN215675463U (zh) | 2022-01-28 |
Family
ID=7997950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21583365.3U Active CN215675463U (zh) | 2021-07-12 | 2021-07-12 | 空调器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5675463U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4811740A (zh) * | 2022-04-14 | 2022-07-29 |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 一种空调器室内机及空调器 |
-
2021
- 2021-07-12 CN CN202121583365.3U patent/CN215675463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4811740A (zh) * | 2022-04-14 | 2022-07-29 |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 一种空调器室内机及空调器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9812869B (zh) | 空调室内机、空调器及空调器的控制方法 | |
CN105402874B (zh) | 用于空调器的导风板组件及空调器 | |
CN110486800B (zh) | 空调器室内机 | |
CN107741057B (zh) | 壁挂式空调室内机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 |
CN208671174U (zh) | 空调器 | |
CN215675463U (zh) | 空调器 | |
CN212378103U (zh) | 一种空调出风结构及空调 | |
CN210118845U (zh) | 空调室内机 | |
US11635213B2 (en) | Air conditioner indoor unit, air conditioner, and method for controlling air conditioner | |
CN208669661U (zh) | 风机组件及空调器 | |
CN115614818A (zh) | 空调器 | |
CN112484283A (zh) | 用于空气处理设备的导风装置和具有其的空调室内机 | |
CN215260455U (zh) | 导风部件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 |
CN215951723U (zh) | 导风组件、空调室内机 | |
CN212511727U (zh) | 散风装置及落地式空调器 | |
CN211119661U (zh) | 用于空气处理设备的导风装置和具有其的空调室内机 | |
CN210463252U (zh) | 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 |
CN209944533U (zh) | 空调室内机 | |
CN209944515U (zh) | 空调室内机 | |
CN209445503U (zh) | 出风组件、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 |
CN109539529B (zh) | 风道件、风机风道组件和空调器 | |
WO2021082141A1 (zh) | 天花机的面板组件及具有其的天花机 | |
CN216114633U (zh) | 导风件、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 |
CN217844257U (zh) | 出风结构和空调器 | |
CN218544611U (zh) | 风管机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